经济法主体理论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传统的经济法主体不能全面地表现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经济法中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能够表现目前经济法的本质,在经济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法主体理论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经济法主体理论分析论文 篇1:

基于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对经济法的影响分析

摘要:描述某一件事物以及行为所出现的超出自身能量之外的效应现象极为放大效应。由于经济法主体行为具有的放大效应是由增量财产权中的运行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据相关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增量财产权的属性对经济法主体行为的放大效应有着重要影响,并且从三个方面来概括放大效应的形成机制,即尺度效应、社会分工合作以及乘数效应。同时它的形成机制影响着经济法的相关制度以及基础理论的形成。

关键词:经济法;放大效应;增量财产权;形成机制;影响

作者简介:孙丽华(1983-),汉族,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信息化以及全球化的出现,加快了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传播的速度,使得影响力度及涉及范围进一步更加大。例如欧盟出现的欧债危机以及美国出现的次货危机仅为个别经济法主体,但均在短期时间内严重的影响了全球的经济,造成了全球经济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由此可见,目前世界经济法律治理中以及经济法学界必须关注且重视的一个因素是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同时在经济法理论研究中将其作为重点的课程。

一、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形成机制分析

经济法主体行为具有的放大效应取决于增量财产权中的运行规律。因此以下从三个方面对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一)尺度效应

在决定事物的性质中最重要的标准是事物规模,这一过程是对尺度效应的有效定义,它影响着事物之间运行的规律变化。增量财产权是为了增加其利润及财富,忽视自身的一些消费需求,因此其产量以及产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成,并且此量累积到规定程度,则事物性质会开始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了尺度效应所产生的作用。

同时尺度效应所产生的作用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包括了多个方面,即生产、消费、产品等。随着我国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其生产规模也急剧加大,就生产规模而言,可将生产的效益提高,对成本进行降低,但如果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不大规模的。同时也会导致消费以及产品的规模效应等出现放大效应的问题。因此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乘数效应

乘数的表现形式在于乘数原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对于乘数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其不同变量发生改变时会产生同一个连锁反应,同时某一个变量受到影响,其他的相关变量则会出现成倍的变化。而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则出现了增量财产权,它的运行特征具有动态以及扩张性,并且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出狂热的利润性质,增量财产权中的变量均受到影响,其变量出现成倍,具有连锁的反应,因此体现出经济生活作用中的乘数效应。独立的经济法主体行为对其他的经济法主体、社会成员的权限及其义务、社会以及国家的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放大效应。目前随着我国虚拟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出现了较强的流动性,且由于乘数效应的出现,导致了经济法主体行为额放大效应尤为明显。

(三)社会分工合作

随着增量财产权时代的来临。大部份企业生产产品目的均发生转变,由满足生产者生活需求消费转变为获取利益的目的。因此企业必须将各项生产的效益提升,对分工合作进行深入的实施。从微观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大型企业将产品分成很多个环节进行生产,如某一个环节出现生产的问题,则会导致之前的工作完全报废,而后面的环节也无法继续操作,从而会整个生产的各个环节造成无效的后果。而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其各个不同企业之间也具有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均体现出分工合作;而相同企业链之间的企业,其出现的牵一企业将整个企业的相关局势进行整顿。由此可见,社会化的分工进入深化阶段,其与之前的社会分工具有显著的差异。它促进了各个经济法主体行为之间,以企业为根本的关系更加紧密,且相互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不再是独立以及割裂的,同时任何的经济法主体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其他一些经济主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社会分工合作是根据劳动力对其生产利益结合的方式,虽然将生产的效益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提升,出现了累积效应。但同时造成了经济法主体行为不同程度的对其他一些经济主体的影响有所加大,导致出现的多种负面以及正面的影响程度均超过自身能力的控制范围,有时会出现以无数倍的能量向外界传播,因此导致放大效应的出现。同时由于我国科技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这种放大效应更加快速的展开。

二、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对经济法的影响主要在基础理论以及集体制度方面

(一)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影响

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不仅对经濟法基础理论的形成具有影响,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1.社会本位思想

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本位思想,可将社会本位思想简单解释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均受到法律的保护,经济法主体行为对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对市场的各种环境均出现了相互依赖的现象,并且个人要借助并依赖他人的条件来对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行仔细选择,同时他人对经济行为的选择也要依靠个人所作的选择。因此促进了不同的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其利益之间的结合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力非常紧密,社会公共的利益均会受到单个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影响。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出现导致人类对自身利益顾及的同时还要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密切的重视。

2.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

传统的企业法理论中的企业其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将股东所得的利益实行最大化性质,是其最终目的。本着对股东负责人的态度,其实是因为股东是一个经济组织及实现利益的工具。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市场化不断的发展,作为经济法中的主体,企业经济法行为中的放大效应急剧加大,企业中的个人行为影响着其他不同层次的社会人员。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将企业坚持的行为以及对股东所得的利益进行整合。

(二)对经济法具体制度的影响

随时工业市场经济的发展,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工业的国家都相继制定了产品召回制度。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是对这一制度进行推动的主要因素。召回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将一些有问题的产品及时的召回,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出现。同时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可通过召回制度进及时的阻断。而从有效的对社会的经济秩序以及人们的利益进行维护。

三、结语

经济法主体行为放大效应的产生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的发展以及经济法的制度制定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对经济法主体行为的放大效应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不仅对我国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根基,还对经济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此项研究对人类经济步向全方位发展的道路有着巨大影响,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管怀鎏.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放大"效应[J].经济经纬,2007(6):19-22.

[2]陈红太.警惕市场经济负面效应被放大[J].前线,2010(9):23-24.

[3]王宇松.论增量财产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2013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博士后学术论坛论文集,2013:317-325.

[4]鲁篱.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路:检视与前瞻[J].现代法学,2013,35(4):32-38.

[5]韩灵丽,李占荣.论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基础理论的反思之一[J].江西社会科学,2004(3):118-122.

[6]刘荣.有限理性与社会分工[J].现代商业,2011(2):185,183.

作者:孙丽华

经济法主体理论分析论文 篇2:

市场中介组织经济法主体地位的定性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传统的经济法主体不能全面地表现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经济法中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能够表现目前经济法的本质,在经济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市场中介组织的概念及分类情况进行介绍,并且对市场中介组织在经济法中的必要性进行定性分析,了解市场中介组织在经济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探索市场中介组织在经济法中占有主体地位的意义。

关键词:市场中介组织;经济法;定性分析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经济法的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对经济法主体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还有人认为经济法的主体是国家经济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目前我国的研究指出经济法的主体是市场中介组织。传统的经济法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经济决策主体、调制主体和行政主体,由于现有的经济法主体已经不能明确地表现经济法主体的本质和特征,因此出现了新型的、能够充分表现经济法主体特征的主体形式市场中介组织,目前经济学界对市场中介组织这种新型的经济法主体的分类有营利性的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仲裁机构等和服务性的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服务监督机构,能够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提供服务和法律保障,并且能保证市场中介机构有序运行。

一、市场中介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1.市场中介组织的概念

我国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中介组织的价值,市场中介组织是为政府和企业、商品和生产者、个人与组织单位之间提供可靠信息、法律依据,并且利用中介的优势和价值为企业和政府服务的一项经济法中新型的组织形式。市场中介组织大多属于非政府组织,是市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负责一些政府和企业不能承担的业务,并且是促进市场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中重要的环节,对其市场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并接受政府和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2.市场中介组织的分类

市场中介组织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以营利为目和以服务为目这两大类。首先,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中介形式有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机构,在市场经济中连接政府、市场和社会公民,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参与者提供相关的服务,监督市场运行的秩序。第二类是市场中介组织的非营利形式,主要分为公益性和双方收益性市场中介组织,主要是为组织以外的社会群体提供服务,例如慈善机构、基金会、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

二、市场中介组织经济法的重要作用

1.市场中介组织服务丰富多样

市场中介组织在经济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为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提供双向服务,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达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目的,并且服务形式多样,例如运用设立消费者协会、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形式,这些部门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财务评审等,帮助企业处理日常业务和和财务评估,促进企业各部门日常工作顺利进行,并调节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使政府与企业连接起来,例如市场中介组织设立行业的监督协会通过政府只能监督企业工作的运行,促进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展。

2.市场中介组织提供可靠信息

市场中介组织涉及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市场的发展掌握比较全面,尤其是政府转变职能后,作为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市场中介组织承担政府不能承担的监督和管理只能,这时市场中介组织需要根据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和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了解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保证企业的在市场上的有利地位,为企业和市场的发展提供动力。

3.市场中介组织能够调节市场经济

市场中介组织能够按照市场运行的规范,联系市场各个环节的供给和需求,并实时监督企业活动,维护企业和政府的利益,促进市场高效、有序进行。市场中介组织的调控是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市场中介组织调节市场的形式主要有各种交易所、代理记账公司、估价行、报关、期货等,通过以上的调节形式对企业、政府和社会群体进行调控和监督,促进市场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并为市场经济持续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市场中介组织经济法主体地位的意义

1.市场中介组织使经济法充分发挥作用

市场中介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促进经济法充分地发挥在市场中的作用,市场中介组织协助经济法政府维持经济平衡,例如设立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和市场主体进行沟通,获取有利信息,然后通过政府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使国民经济稳定的决策,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法维持经济平衡的作用。

2.市场中介组织有助于经济法实现经济自由与秩序

传统经济法的主体不仅不能充分展现经济法的特征,而且其中的调节方式不适合发展自由和有秩序的经济,市场中介组织是经济法中的一种比較灵活、形式多样的新型调整方式,是实现经济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市场中介组织在满足我国现有法律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内部的法律机制、规章制度、部门标准等,解决社会矛盾,形成和谐统一的经济体系。市场中介组织运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实现市场经济的平衡,有助于经济法达到经济自由与秩序相统一。

四、总结

市场中介组织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市场运行中充当桥梁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动力源泉,市场中介组织的产生及运行能够反映经济法的本质和特点,使市场中介组织能成为经济法关系主体,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决定的。笔者认为将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督,而且能够促进经济法作用充分发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恒科.论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主体属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02):58-61.

[2]闫海,张天金.市场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重塑:以经济法主体理论为分析工具[J].社团管理研究,2011(10):28-31.

[3]朴巍. 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作者:王晓敏

经济法主体理论分析论文 篇3:

论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监管

摘要:市场中介组织所提供的公证、代理、信息服务对于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缺乏综合性管理立法的情况下,将市场中介组织定位为经济法主体,适用经济法的原理和既有的经济法律对其进行监管,对规范中介市场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市场中介组织 经济法主体 监管

一、市场中介组织的界定及其功能

中国首部管理市场中介组织的地方性法规《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将于2011年8月1日起施行,其第3条将市场中介组织分为鉴证类、代理类和信息技术类,并对市场中介组织进行了具体列举,这与财政部等部门于1999年12月12日公布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3条的规定相一致。同时,该地方性法规明确将市场中介组织定性为营利性组织,这就将一些具有扶贫、慈善、互助性质的中介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区别开来。所以,这里的市场中介组织指依法成立的,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鉴证性、代理性、信息技术服务性等服务的营利性组织。虽然市场中介组织具有营利性,但其和一般的营利性市场主体又有所不同,其又有公益性的一面,尤其是诸如仲裁、检验、认证、公证类的市场中介组织,他们提供的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所以要区别对待市场中介组织和一般的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活动是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经济系统的良好、高效运行需要一系列主体参与其中,政府、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是必不可少的主体,同时介于政府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中介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市场中介组织所提供的公证、代理、信息服务对于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应从原来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不再过多参与经济活动,而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和调控。政府监管和调控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就是市场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能在政府和经营者之间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一方面中介组织能够向政府提供相关经营者的信息,另一方面中介组织能够使政府的法律、政策得到实施与落实。

二、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现实问题

1.市场中介组织不独立。中国的不少市场中介组织脱胎于政府部门,是政府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下放的产物,因此其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市场中介组织甚至在名义上是政府的下属机构,人员编制、财产都不独立,也正因此被人们称为“二政府”,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提供市场中介服务。政府依托市场中介组织谋取部门利益、搞权力寻租,滋生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市场中介组织依靠政府进行部门封锁、条块分割、限定交易等不正当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2.市场中介组织不公正、不诚信。因为社会缺乏信用制度体系,没有建立完备的个人诚信档案,市场中介组织在提供中介服务时往往唯利是图,唯客户需求为追求,不惜出具虚假的法律文书、会计报告、评估报告、假认证等等,完全丧失了市场中介组织的中立性立场,也导致了不公正、不诚信的结果。

3.市场中介组织准入门槛低、竞争无序。很多市场中介组织缺乏经营的条件,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没有相应的资质。准入门槛低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一些根本不具备服务条件的中介组织以廉价的收费吸引客户,却根本不能提供具有公信力的鉴证类服务或者高质量的代理、咨询服务,这将会发生严重的“拙币驱逐良币”的后果[1]。

4.市场中介组织缺乏自律。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应该实现行业自律,但是中国的很多市场中介组织没有自律性组织,原因在于中国的自律性组织分为体制内生成和体制外生成,体制内生成的行业自律性组织脱胎于行业主管部门,常常是主管部门安排卸任人员或冗余人员的容器,这样的自律性组织天然缺乏对其成员的父爱式关怀;体制外生成的自律性组织一般以行业协会的面目出现,而行业协会在中国的成立门槛要求高,要求必须有行业主管部门,如果无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则行业协会无法成立,即便有行业主管部门,也可能因为其会员达不到相应的数量要求而不予登记成立[2],这样就导致体制外生成的行业协会数量有限,难以实现行业自律。

5.缺乏综合性的管理立法。立法方面,中国在市场中介组织方面无基本的、综合性的管理立法,导致其法律地位不明确,与政府的关系理不顺,主管部門的监管也缺乏明确的依据。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管理上的“越位”与监管上的“缺位”并存[3],中介组织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监管

(一)确认其经济法主体地位

在“国家(政府)—市场”二元框架的视野中,国家和市场被作为对立对等的、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在经济体系运行中,当政府失灵时,靠市场机制弥补,当市场失灵时,靠国家干预弥补[4]。但市场难以弥补的政府缺陷和政府难以弥补的市场缺陷仍然存在,而社会中间层主体则既履行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某些职能,也替代了原来由市场主体享有的某些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双重缺陷。正因为此,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小政府—大社会”格局中普遍形成了“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的三层框架[4]。其中的社会中间层主体包括这里的市场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凭借其中介性、公共性和民间性的优势,拓宽市场主体的选择空间,同时参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以提高政府干预的质量。因此,确认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意义重大,这关乎经济法的实施范围问题。市场中介组织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就要接受经济法的监管,经济法的所设定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竞争制度、宏观调控制度都将对市场中介组织发生作用,而不是任其游走于经济法之外。

鉴于中国目前的现实,确认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主体地位,还要求政府将其自身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性、中介性、公益性等职能区分开来,使中介组织真正独立于政府部门。这就要求市场中介组织与政府完全脱钩,包括人员脱钩、资产脱钩、财务脱钩等,减少对市场中介组织的行政干预,让市场中介组织还原其民间性的本来面目,独立自主地发挥作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义务,使其真正成为公正独立、规范运作的自律性组织。《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第12条就规定,“中介组织不得隶属国家机关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不得与国家机关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存在利益关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组织中兼职。”

(二)统一审批机构,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

当前的很多市场中介组织由行政主管机关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审批设立,比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土地部门都有自己的资产评估机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由审计、国有资产、财政等部门审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由规划、国土等部门审批;信息咨询机构由统计、科技、教育等部门审批。多头审批必然带来重复审批、重叠设置,而且政府部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本地区的社会中介业务划给其下属的中介组织,加剧了中介市场的条块分割,从而导致市场中介服务秩序混乱[5]。针对这种情况,应当统一具有相同服务功能的市场中介组织的审批机构,如统一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资产评估机构,防止业务分割现象,促进市场中介组织提供公正服务,而不是与相关利益部门相勾结。

市场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要体现公正、公信。地位独立是公正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市场中介组织没有相应素质的工作人员,没有相应完善的配套设备,如何提供公正、公信的服务?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必须提高市场中介组织的准入门槛。这就要求提高市场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实行执业资格证制度,并区分具体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数量等进行规定。对执业所需要的设备条件也要严格监管,以确保一些行业如认证、质检组织具备基本的执业条件,并根据具体条件对其设定资质等级。

(三)对其行为进行经济法规制

1.规制的依据。在中国,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广告法》等为代表的经济法,明确将经营者作为其调整的主体,有些法律甚至在条文中明确界定了经营者的概念,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该法规制的经营者具有营利性特征,如何解释营利性,直接决定某一主体是否为经营者,进而决定该法能否适用。在实践中有些市场中介组织被登记为非营利性组织,有些则被登记为营利性组织,这样就给《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对非营利性中介组织不适用,对其所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不能进行规制。根据李友根教授在《论经济法视野中的经营者》(《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一文的精辟、透彻的分析和论述可以知道,营利性应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强调从市场交易中获得对价,第二层强调将利润分配给投资者。商法上的营利性,包含有这两层含义,并且更强调将盈余分配给投资者或成员。经济法上的营利性,应只包含第一层的含义即从市场获得对价,而不考虑盈余分配。这种理解就容易将市场中介组织界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经营者进而接受该法的规制,因为即便是被登记为非营利性的市场中介组织在提供中介性服务时,都要获得服务对价。也许立法者为了避免在《反垄断法》的实施中出现类似问题,就在《反垄断法》第12条规定,“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显然《反垄断法》剔除了对经营者的营利性要求,这将使该法在适用主体方面没有什么障碍。而《辽宁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条例》则做出了另外一种变通,该条例第3条明确地将市场中介组织界定为营利性组织,这也扫除了《反不正竞争法》等法律对市场中介组织进行规制的障碍。

如此,则市场中介组织应当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得实施该法所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诋毁他人的服务以招揽业务的行为,低于成本价提供服务的行为,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虚假宣传的行为,串通招投标的行为,商业贿赂行为,欺骗性交易行为,指定交易行为等。市场中介组织应当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的规定,对其服务如实宣传,不做虚假广告;如有欺诈应当对消费者进行双倍赔偿。根据《价格法》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检验、鉴定、公证、仲裁等少数具有行业和技术垄断的中介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定价标准要统一、公开,中介组织不得自行定价,更不得在政府定价之外乱收费;对评估、代理、认证、招标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他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要使市场形成中介服务价格,就要冲破中介市场的部门分割界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中介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逐步放开中介收费。

2.规制的主体。目前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监管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即审批和监管由同一个部门进行,缺乏监督和制衡。就上述经济法实施的监管主体而言,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服务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监管,垄断行为由反垄断执法机构监管,如何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监管就非常重要。辽宁省的做法是由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建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及时沟通和公布中介组织设立、变更、吊销、注销营业执照或者吊销许可证、降低或者取消资质等信息。这样的做法能够使监管部门的信息实现共享,更好地实现监管目标,值得借鉴和推广。

除了行政机关的监管,行业协会的监管也很重要,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中介组织的自律性组织,具有专业性、民间性、自律性,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和亲和力,可以作为政府监管的有益补充[6]。其可以运用一种组织化的程序,利用惩罚性的制约措施,避免市场中介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又由于行业协会的协调成本,在任何意义上都要小于政府的管制成本,所以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监管有着天然的优势。通常行业协会监管权的获得首先是行业协会章程、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7]。同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政府的授权也是其获得监管权的依据。作为行业协会的会员要遵守章程、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公约,违反者将被惩罚、公告,违规严重的将有可能被除名,并可能要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所以行业协会的会员能更好地遵守行约行规。当然行业协会也有其内生的弊端。行业协会的行为天然地接近于联合行为,内在地蕴涵着不正当竞争、垄断风险。特别是,当特定行业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矛盾时,行业协会往往会为维护其成员的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业协会天然具有的限制竞争的自利性暴露无遗[8]。行业协会限制竞争的行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交易对手为目标的消除行业内部相互竞争的联合一致行动;另一类则是以排挤某一竞争对手为目标的联合抵制行为[9]。所以,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市场中介组织的监管主体,但同时也是被监管的对象,也要接受中国《反垄断法》的规制。

(四)赋予经济法责任

根据张守文教授在《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一文的分析,经济法责任可以分为赔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惩罚性责任中的某些措施与传统的形式不同,其中,资格减免、信用减免等都很特殊。具体到市场中介组织,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要赋予一定的责任,否则就起不到监管的效果。责任的类型主要有这三种:信誉罚、资格罚、经济责任。

对市场中介组织进行监管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信誉管理。将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信誉与市场准入、资质等级、执业资格挂钩,一旦有失信行为,则会面临信誉降级、资格减免的惩罚,进而会失去各种机会。加拿大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加拿大有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市场中介组织从业人员都十分珍惜自己的信誉[10]。中国应尽快建立完善统一的个人诚信系统,使行政管理依据信用记录,实施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奖励、惩戒、进入或退出管理。另外,对于违反规定的市场中介组织要视情节决定降低其资质等级。

对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经济责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罚款,另一种是经济赔偿责任。从实践看,行政处罚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现有行政处罚的数额不高,违法成本低,所以应提高行政处罚的数额,提高其违法的成本,同时应该依据中介组织参与违规违法行为对国家、单位集体或者个人造成的损失情况,由负有责任的中介组织及其直接责任人员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促使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提供客观、公正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谭继存.认证认可类市场中介组织建设问题分析及运行机制的优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134.

[2]李玉娟.中国行业协会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5):36.

[3]张利生,吴兴军.中国中介组织发展与监管的理性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4):100.

[4]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274-502.

[5]王卉.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发展问题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12.

[6]孙天承,董新凯.行业协会与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88.

[7]陈承堂.论行业自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1):85.

[8]汪莉.论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J].法学评论,2006,(1):67.

[9]徐士英.行業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调整[J].法学,2007,(12):29.

[10]林云存.加拿大市场中介组织监管与自律的几点启示[J].中国监察,2010,(17):46.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黄秋娜

上一篇: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中渠道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