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存在理论分析论文

2022-04-21

今年以来,一位学者发表了很多文章,其某些理论观点确有可取之处,但是,其有关深化改革的理论观点,尤其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言论,却须与新自由主义划清界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有经济存在理论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有经济存在理论分析论文 篇1:

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理论与实现策略

【摘  要】改革开放实践以来,我国在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有经济功能以及国有经济市场发展形式方面都出现了变化。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国有经济更加应该提升自身的经济创新力,及时调整国有企业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改革实践策略,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论文从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核心内涵、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理论实践基础以及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实现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经济;创新力;发展理论;实现策略

1 引言

国有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的重要经济发展形式,面对逐渐开放的经济市场,政府以及国有企业更加应该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与战略目标,与时代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创新力,不断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不断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国有资本。作为国有经济建设事业的全新概念,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提升更是体现出国有经济发展与时代的融合性,不仅需要进行经济理论的创新,更加需要经济发展实践的创新。

2 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核心内涵

创新力指的就是创新的能力,其具体内容包括创新动力、潜力与竞争力。人们通常将创新看作是财富创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对创新力进行理解就能够将其定义为财富创造的潜力与能力。而国有经济创新力指的就是国有经济在创新方面的潜力与能力,对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核心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知道,首先,国有经济创新力的重要内涵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创新能力则包括基础研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国有经济发展来说,理论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虽然也很重要,但是其地位都不如科技创新。科技已经成为了21世纪的发展主旋律,更加是国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其余的创新能力都将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与支撑。其次就是国有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外援技术的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强调国有经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突破,其工作的重点在于主动引领而不是被动追随。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所谓的自主创新并不等同于封闭创新与独立创新,相反的,自主创新更加强调对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充分借鉴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自主的突破,掌握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国有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企业必须提高独立自主性,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把控,实现自主创新,并且能够主导关键核心元器的设计生产,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就是国有资本的创新力,国有经济创新力发展不仅包括企业方面的创新力,同时还包括国有资本的创新力发展,只有提高国有经济创新力才能够加大国有资本,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1]。

3 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理论实践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我们展现出了充分的创新能力,但是近代以来我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领导人逐渐重视创新力发展,都曾提出过经济创新力相关的重要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例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向科学进军”的发展理念,之后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同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此规划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党的十八大以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并且已经能够从全球的视野角度审视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而推动我国国有经济创新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逐渐提升,原始创新得到了持续的突破。例如,在量子科学、暗物质粒子探测技术以及干细胞研究等领域都得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除此之外,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不同的领域中更是获得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总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己经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不断对中国特色创新理论进行补充,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国有经济的体质优势,最终实现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当前取得的科技创新成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原创性成果方面体现出较大的缺口,很多企业与行业中还存在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除此之外,我国高新科技人员数量不足,难以实现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面对以上科技创新发展问题,我国应该立足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在大国竞争与较量的过程中取得优势,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保障国民的和平生活。

4 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实现策略

4.1 加强国有经济科技创新

要想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发展,首先就应该加强国有经济科技创新力度,同时还应该发挥党在国有经济创新力发展过程中的领导作用,赋予国有企业在经济创新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无论什么时候,党的领导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撑,同时也是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政治保障。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作为国有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更加应该在经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自身党委的领导作用,团结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带领企业实行创新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2]。

4.2 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

除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之外,我国还应该不断深化国有经济的体制改革。根据一般的经济理论来说,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经济利润,对于国有企业发展同样适用。对此,国有企业在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中应该不断完善领导人的薪酬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机制,同时还应该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精神,同时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4.3 完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

我国在发展经济创新力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法构建完善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这样才能够促进竞争市场外部环境的公平性,进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科技创新力的大小就在于外部生存环境压力的大小以及内在动力的情况。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果企业不进行科技创新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进而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样的生存压力与危机感就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力的发展。

4.4 坚持开放合作与协作创新

国有经济在发展创新力的时候不仅要对内创新,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外交流,坚持开放合作以及协同创新。在创新力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源与市场,对全球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重点关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以及民营资本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为其创造一个共同发展与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

5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创新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更加应该提升国有经济创新力发展的水平,通過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发展制度等方法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11(02):52-58.

【2】李溢.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8(26):99-101.

作者:朱洁琼

国有经济存在理论分析论文 篇2:

改革攻坚,必须发展与完善国有经济

今年以来,一位学者发表了很多文章,其某些理论观点确有可取之处,但是,其有关深化改革的理论观点,尤其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言论,却须与新自由主义划清界限。

一、必须强调我国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则既违背宪法和党章,违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又违背中国的历史事实

马恩列毛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劳动人民掌握政权条件下的国有经济早有明确的定位:即国有经济是归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该学者竟然否定这一定位。他说:“不能简单地把国有化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国有经济如何定位,目前争议较大。有些人认为,国有经济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从历史的实践来看,这种‘基础论’也是站不住脚的”。他的这一说法显然是与宪法和党章以及中央文件的规定相左的。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也明确规定:“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历届中央有关文件都指出了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8月18日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这指明了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而且是基础中的支柱。

中国的改革道路和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宪法规定的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重要基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才实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9.8%的经济增长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我国国有经济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因噎废食、简单否定。

二、用恩格斯批判俾斯麦的话来否定我国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是错解了恩格斯的原意,这样不利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长期以来,该学者在多篇文章中引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作为否定我国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据。他提出:“我过去的文章里多次引用恩格斯曾经讲过的一句话,‘自俾斯麦致力于国有化以来,出现了一种冒牌社会主义’,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不是国有经济比重的高低,而是三个‘民’(民生、民心、民营),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三个‘民’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

该学者的上述言论,涉及重要理论是非和事实真相,需要进行一些评析。

第一,用恩格斯批评俾斯麦的“冒牌社会主义”的国有化来否定我国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之论。为什么恩格斯要将俾斯麦的国有化斥之为“冒牌的社会主义”呢?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搞某些国有化措施,“并非考虑经济上的必要性”,并不是要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所有制,他把铁路国有化,是为了“适用于战时”的需要,是为了获得“不依赖于议会决定的收入来源”,这与社会主义无关。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下,实行某些国有化措施,是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考虑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已经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批评“冒牌的社会主义”的道理。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反复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把生产资料掌握在代表劳动人民的国家手中,在劳动人民掌权的条件下,国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把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掌握在国家手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同样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这两句话原文都是用黑体字标明的。

马恩这些明确的论述,驳斥了所谓国有经济是来源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的谬论。其实,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始终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首先是国有化作为运动的中心任务。该学者竟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完全相左的解释,这显然不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态度。下面的说法即印证了这一点。他说,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民生、民心、民营。这里的“民营”是指私营经济,把私营经济作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显然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悖的。

三、用四个所谓“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与国有经济无关是伪命题

该学者在多家报刊发表文章,提出了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执政基础的四点“实践根据”,这些所谓“实践根据”都是站不住脚的。

他说:“第一,苏联垮台的时候,一统天下的国有经济为什么没有支持苏联共产党继续执政。”这个“实践”论据违背事实。首先,苏联解体、国破党亡,正是在实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方案,搞全面私有化的进程中同步出现的;其次,肯定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执政地位单由国有经济保证就行了。如果党犯了自我毁灭的颠覆性错误,自然会失去其执政权力,社会制度就会改旗易帜。

他说:“第二,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比重都是比较高的,英国为29%,法国为33%……但,那个时代,没有哪一个人说它们是搞社会主义。”应当了解,资本主义国家搞国有经济,是服从于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需要,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都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性质。不能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来证明我国的国有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关键在于要看是资产阶级手中的国有经济,还是劳动人民手中的国有经济。

他说:“第三,从我们浙江的现象看,浙江地处沿海,国家投资少,当然国有经济比重低了。……但经济发展很快,与国有经济相比,老百姓富裕程度很高。”以此想要证明,私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发展更快,老百姓富裕程度很高”。这样的论断未免太简单了。事实是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沿海经济发展快于内地,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也高。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专设一节讲“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当时,如毛泽东所述,“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 轻工业中的国有企业,“全部投产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三大改造完成后,浙江企业都成为国有经济。改革开放前浙江省的工业比内地发达,国有经济比内地要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国有经济在“国退民进”的改制中付出了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本,国有经济所剩无多,非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占更大比重。但若离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国有经济付出的巨大改革成本,是难以说明其究竟的。

他又说:“第四,越南的国有经济比重比我们低得多,但没有人说它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论据不真实,论者没有提供越南国有经济比重究竟是多少。我国商务部网站2012年曾根据汇丰银行宣布的有关越南的资料,说越南国有经济占全国GDP的40%,远高于我国。另外,越南也没有说它已经是建成了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称作是社会主义走向的社会,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社会主义走向的市场经济”。

总之,该学者提出四条“历史实践”理由,用以否定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和性质,都是没有根据的。

四、用“人民社会主义”五个特征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准确的,很难与西方意识形态划清界限

该学者2006年11月13日发表文章,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外模式和特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而言之也可以说是人民社会主义。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而不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人民社会主义有五个特征,即以民为本、市场经济、共同富裕、民主政治和中华文化。……人民社会主义区别于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主义是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

分析一下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人民社会主义”的五个特征,其中排除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第一个特征是“以民为本”。这里所讲的“民”不是“全民所有制”的“民”,而主要是指“民营经济”,即私营经济,或泛指私有制经济。其第二个特征是“市场经济”,显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比我国更久远,更成熟。市场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其第三个特征是“共同富裕”。问题在于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必然产生两极分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现实已证明这一点。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99%与1%的对抗是明显事例。其第四个特征是“民主政治”。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大讲“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优越于封建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也应有“民主政治”,但抽象的“民主政治”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其第五个特征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经多种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但它构不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总之,该学者另起炉灶,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党中央所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的。排除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实行民营经济一统天下的“民本经济”即“人民社会主义”,这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别的什么“主义”,读者自会辨别清楚!

五、否定我国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搞全面私有化,是西方敌对势力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

该学者极力反对我国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批判新自由主义“是对改革的干扰”,“是借所谓的批判新自由主义来否定改革,……否定了中国改革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这是怪论。近些年来,国内外都在批判新自由主义。怎么能说反对新自由主义就是反对社会主义改革呢?这种观点显然是与新自由主义搅在一起了。

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推行,造成了巨大的恶果。在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导致企业大量破产、资本外逃、债务深重、贫富分化、经济增长缓慢。苏联实行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改革,导致国破党亡。新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导致一场严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危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新自由主义的思潮一直干扰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彻底私有化、全面市场化、经济政治自由化的声音经久不衰,甚至在个别领域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样只能削弱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党”的名称就表明,共产党是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是要求“共”生产资料之“产”的。搞公有制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搞私有制必然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的兴衰成败,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共产党执政事业的兴衰成败。如果搞全面私有化,也与共产党的名称和职责相悖。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垮了,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会随之垮掉,苏联就是前车之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是和共产党的命运紧密相关的。西方敌对势力公开支持我国搞私有化,就是为了销蚀我国的国有经济。因为他们知道国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搞和平演变首先要搞垮国企。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但无论怎样改革,中央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要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是要发展和完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当然,也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的历届中央文件中。

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定要摒弃新自由主义的干扰,把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搞好,这是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作者:卫兴华

国有经济存在理论分析论文 篇3:

基于财权的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关键性战略阶段,国有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内部特征,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保持长远发展的竞争力。因此,以国有资本为研究起点,创新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为我国国有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产权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文章以“两级三层”新型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研究背景,在借鉴财权理论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国有资本宏观运行和国有产权运作中的财务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构建一套有机的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体系。

[关键词]财权理论;国有资本;国有产权;国有经济财务

[作者简介]张艳纯,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伍中信,财务学博士后,湖南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南长沙41007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过30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产权逐步从政府行政权力控制中独立出来,逐渐纳入以契约维系的市场交易关系中,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实现了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化,国有经济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产权制度改革而凸显重要。

一、国有经济财务的提出

1 国有经济财务是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改革随之从一般政策性调整进入到制度创新、配套改革的新时期。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的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我国国有企业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于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资本)的权益没有一个确定的、有行为能力的所有者。

 从法律意义上说,国有资本的最终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但全体人民是个集合体,在实践中全民不能以个体的形式直接地行使其所有者权能,这样就必须产生一个产权主体代表——政府,由政府代表全民行使国有资本产权主体职责。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务院,而国务院不可能直接对如此巨大规模的国有资本行使产权,而只能再次将其委托给中央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所以,现实中国有资本的产权是归政府及其各部门行使的。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政府及其各部门直接作为企业中的国有产权的行使者并不合适。原因有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着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要以全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等为施政目标,而作为产权所有者则要以企业的盈利为目标,两者必然会在政府行为层面造成目标冲突;--是政府部门实际上也只是国有资本终极所有者的代理人之一,它本身并没有实现资本权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而且在政府系统之内,委托一方的监督也面临目标困境。显然,微观上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引发了宏观上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事实上,由国家代替全民充当资本所有者、由政府代为行使国家所有权是目前我国宪法所限定的。所以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不在于政府放弃产权而在于政府如何有效地行使企业中的国有产权。多年实践表明,在国有资本的全民一国家一政府一企业的多级代理链条中,首先需要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产权所有者职能分开,并把由政府各部门分散行使的各项所有者权能集中统一,实现所有权行使主体的“一元化”,即“政资分开”;进而将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即“政企分开”。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新构想:“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资委作为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特设机构,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的唯一的政府部门,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是政府行使国有产权权能的一元化主体,初步完成了“政资分开”。但是,面对10多万亿元并在不断增长的国有资本,国资委不适宜、也没有能力直接充当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股东)来监督企业,也不可能按市场化原则调整国有资本结构和进行资产经营。国资委的选择只能是将国有产权的权能加以分解,保留收益权,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监督与管理者的身份,授权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代替自己充当企业的国有股东,行使产权,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国有资本,并因此获取收益和承担经营失败的责任,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政企分开”,形成中央与地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一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两级三层”国有资本管理体制。

从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宏观角度来看,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是建立国有资本中观运营主体的关键,它不仅使得政府部门从管理目标困境中解脱出来,缩小直接行权的幅度,推进政企分开,还能成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有产权高效运作的平台。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微观角度来看,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成为企业国有产权一个具体而明确的、以资本保值增值为唯一目标的持有者,为强化国有企业产权约束、加强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和激励、构造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因此,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与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客观上要求创新国有经济财务理论,处理好国资委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与下属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财权配置与财务关系,指导实践中的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产权运作。

 2 国有经济财务内涵

 国有经济财务是政府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凭借国有资本所有权,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国有经济财务在内涵上属于国有资本的收益分配活动,在外延上包括国资委财务、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和国有资本投资企业财务三个层次。从“资本受托责任”看,本身就包括了谁委托资本(国家所有者、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谁受托资本(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企业),最终由谁解除受托责任(国有资本投资企业),责任的解除由谁确认(国家所有者、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企业),国有经济财务呈现出多层次性和财务关系多元化的特性。

二、财权理论

财权理论将产权经济学思想引入到财务学,从“价值”和“权力”两个角度综合考察财务理论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以财权为核心的财务理论体系与运作体系,成为国有经济财务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1 财权的内涵

 财权理论认为,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此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伍中信,1999)。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企业财务的价值方面,即财务资金或本金,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所具有的权能。随着企

业产权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也相应取得了独立财权,企业有权在法人产权的范围内独立行使投资权和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能。可以说,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也是财务区别于会计的重要“砝码”。

 2 财权起点论

 财权理论认为,财权与产权是两个相近的经济学范畴,在两者交叉的领域里,财权构成了产权中最核心的权能(伍中信,1999)。如果说产权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研究逻辑起点的话,那么财权便是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研究逻辑起点,并在现代财务理论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统领整个现代财务理论体系的主线。

 3 财权流本质论

 财权理论认为,现代财务本质是财权流(伍中信,1998),即财力流+(相应的)权力流。用“财权流”来表述现代财务本质,一方面,可用“财力”的流动来替代“本金”、“资金”等“价值流”,发挥它们在本质理论上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权力”的流动来体现现代企业制度下权力双方的“财务关系”,以弥补“资金运动论”及“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在字面上不能反映财务关系的缺陷。因此,财权流本质论既充分体现了“本金本质论”的优势,又反映了“本金本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性,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融合。

三、国有经济财务的基本理论体系

1 国有资本:国有经济财务的逻辑起点

资本的基本属性是要在运动中寻求保值增值。在众多的国有资源中,真正执行资本职能的,唯有“经营性国有资产”。这类资产不但具有物质性特点,而且具有周转性和增值性的要求,其经过“筹集,投放-运营,收益一分配一再投入”的不断循环周转运动,实现保值增值。因此,本文所讲的国有资本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价值的货币表现。从产权界定的意义上讲,国有资本是指政府直接出资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资本的总称。国有资本是国有资产的价值形态,而国有资产则是国有资本的实物形态。国有资本这一概念的产生是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普遍使用的结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有企业是其主要载体。

 从财权理论来看,国有资本是国有经济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是“财力”即财务资金或本金的集中体现。如果说,“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是一般财务的合理逻辑起点,而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后,“财务是一种资本运动的管理”(彭韶兵,1998),那么具体到国有经济财务来说,国有资本作为国有经济财务的“财力”体现,就是统领整个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体系的主线,是国有经济财务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2 财权流:国有经济财务的本质

 从产权角度看,一组产权的交换或流动,实质上包括着一组价值的运动,也体现了一定的权、责、利的关系。现代产权经济学表明,“物质商品的交易实质上可以看成是这些物品所有者的一组权利交换,这一点是产权实际存在的原因。尤其对于一个复杂的交换过程来讲,产权的思想意味着权利的交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交换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不同的人拥有的不同权利之间的交换”(张军1994)。阿尔钦干脆说道:“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阿尔钦1969)国有经济财务本质的财权流,其“财流”表现为国有资本运营,其“权流”表现为国有产权运作。国有经济财务本质的“财权流”论,体现了产权思想,是财权理论在国有经济财务中直接表现,贯穿于国有经济财务基本理论的始末,在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驭地位。

3 从财权归位到产权完整:国有经济财务主体的确立

财权理论认为,财务主体是具有独立财权,进行独立核算,拥有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企业财务主体是由企业所有权安排所决定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内在要求,它是指拥有财务控制权、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据此,能成为财务主体的只能是对企业投入要素的签约人,且这一签约人必须是掌握企业财务控制权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这样,在新型“两级三层”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下,国有经济财务存在三个财务主体,一是国资委作为终极所有者代表,构成国有经济财务的宏观财务主体;二是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作为中间出资人代表,构成国有经济财务的中观财务主体;三是国有资本投资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经营者构成国有经济财务的微观财务主体。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经历了曲折历程,国有资产管理局几度组建,但都未能彻底解决财权独立问题,因而也未能解决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国资委的组建使国有资产管理告别了“五龙治水”的尴尬局面,原本割裂的财权得到了统一;但是,国资委的财务主体地位并未确立。笔者认为,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正是循着“财权归位、产权完整”的市场化改革思路,贯彻权力、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管人、管事、出资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国资委的国有经济财务主体地位,赋予其独立而完整的财权,独立进行国有资本投入、产出、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以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与国有资本控制力。

国有经济财务的“财权流”本质表明,对于国有经济财务主体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应该从“财流”和“权流”这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财流方面考察,财务本质要求财务主体追求自身财力的最大化,即财务主体必须具有经济性与目的性;从权流方面考察,财务本质要求财务主体必须拥有独立的对财力的支配权,即财务主体必须拥有独立的财权。因此,国资委作为国有经济财务的宏观财务主体,必须要打造成一种授权于政府却又相对独立、拥有独立而完整的财权的经济性组织,代表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国有资本终极出资人职能,将国有资本投资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以股东身份对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资本运作进行监督,并享有资本投资的财务决策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作为中间出资人,介于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企业之间,以产权为纽带实施国有资本的财务运作。可以说,国资委财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产权与财权长期分割后的一次整合和强化,而财务主体财权的独立与完整是国有经济财务运作的根本条件。

4 从保值增值到控制力: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价值与权力特征

从国有资本的特征来看,它既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追求利润和资本增值,又具有国有资本的特殊属性,调控经济运行。与国有资本的属性相适应,国有经济财务目标也具有两重性:一是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二是保持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即实现宏观调控和主导国民经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其中,保值增值是其首要和基本目标,体现出国有经济财务的“价值”特征;国有资本控制力是其终极目标,体现出国有经济财务的“权力”

特征。

财务目标客观上取决于财务主体存在的目的和宏观经济模式。“两级三层”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客观上要求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职能与社会管理者职能分开、国有资本监督主体与经营主体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形成具有完全产权主体权能的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和独立财权的国有经济财务主体。国有资本作为国有经济财务的本金,不再以稳定通货、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等财政目标作为行为目标,更不履行传统体制下的财政所履行的管理企业财务、为企业牵线搭桥等职责,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按市场运作法则,运用各种手段维护国有资本的产权权能,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与国有资本控制力。

5 国有资本配置与国有产权配置:国有经济财务职能的财权流思想

基于财权理论和国有经济财务的“财权流”本质,笔者认为,对国有经济财务职能的界定,同样应从“财力流”和“权力流”两个方面进行,将其概括为国有资本配置职能和国有产权配置职能。正如财务本质中的财力流与权力流是附于一体的,是一个财务本质的两个方面一样,基于财力流的国有资本配置与基于权力流的国有产权配置也是同一客观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关系是:在国有资本配置的同时进行着国有产权配置。通过国有产权的有效配置实现国有资本配置的优化。国有资本配置与国有产权配置两大职能的提出,不仅秉承了我们价值与权力融合研究的特色,也渗透着“财权流”的思想。

(1)国有资本配置是国有经济财务的基本职能。国有资本配置职能是财务资源配置职能在国有经济财务中的具体体现。从性质上说,国有经济财务主要是以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从价值形态上对全社会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宏观财务管理,根本目的是通过国有资本配置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引导国民经济稳定、协调的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不可能也不必要进入所有产业领域,而应根据自身宏观运营的特点以及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要求,有选择地进入某些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

从产业结构发展规律来说,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它们的地位和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在一定时期内,那些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能引导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完善和高级化的部门,构成产业结构的核心部门,这些部门是一国经济的制高点,能够主导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向。从这种意义上说,国有资本的产业选择领域就应该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部门。

从国有资本的性质特点来看,其产业适应性决定了国有资本对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相容度。一般来说,竞争性越强的产业部门越适合非国有制企业;而垄断性越强的部门就越适合国有企业。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必须将有限的国有资本按照产业发展的轻重缓急进行优化配置,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以上分析表明,国有经济财务应该根据现有国有经济基础和自身财力状况安排国有资本的进退,保证国有资本在核心产业部门和经济制高点上具有足够的控制力以及保障经济控制力所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2)国有产权配置是国有经济财务的重要职能。现代产权理论认为,根据产权的排他程度和外部性内在化程度,可以把现实中的产权区分为私有产权、共有产权与国有产权三种形式。我们并不能笼统地说哪种产权在资源配置中更有效,而是要根据产权的特性来与不同的产业进行匹配,如果产权特性与产业定位一致,则这种产权制度就是有效的。任何产权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产权本身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效率高低,关键在于它是否和它所在的产业相匹配。所以,和效率高低有关的是产权制度,而不是产权。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产权结构,即各种产权在产业中的配置情况,但是最优产权结构应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政府规定的结果。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应是把排他性强、外部性弱的私人产权配置在具有同样性质的市场领域,而把排他性弱、外部性强的公共产权配置在公共领域。根据这一原则,应把私有产权配置在竞争性强、以盈利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私人产品领域中;把共有产权配置在具有“俱乐部”性质的准公共产品领域;把国有产权配置在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领域,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

 综上所述,从财务角度来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的产业选择和国有资本的市场进退,其实质是国有经济财务运作,其导向是为调整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国有资本及其产权配置,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从整体上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

作者:张艳纯 伍中信

上一篇:管理会计变化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行政法律行为理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