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指要管理论文

2022-04-16

“人文主义”思想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哲学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人文教育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是指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管理系统,通过理性、民主的决策来营造和谐学校管理氛围,构建和谐的领导、教师、师生关系等,以实现学校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指要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指要管理论文 篇1:

浅谈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促进

【摘要】几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对于国学的不断重视,在教育界也逐渐出现国学复苏的趋势,国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学热”由此产生,并且没有衰减的趋势。为了满足小学生对“国学”的学习需求,将其纳入语文教学也是目前小学语文内容改革的一大趋势。本文从学校校本课程入手,分析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并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元素。

【关键词】国学 小学 语文 促进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511。

0.引言

國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广义上来讲就是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复兴中国传统的礼仪与精神,实现国学的复兴,而不至于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消亡殆尽。如何真正的实现国学的复兴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我国语文教学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此,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集语文教师的智慧,设计编写了《国学精粹选编》,希望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对于国学的喜爱与兴趣,在不断的影响与熏陶中实现我国传统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促进作用。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考察与数据显示来看,大部分学校依旧采用固化的教学模式,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对于学生在语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显得“捉襟见肘”,有些匮乏。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是现今语文教学共同的问题。同时,国学内容很明显的没有存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普及小学语文中国学元素的渗透是语文改革的主要方向。

2.国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

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开设“国学”课,那么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忽视相关内容的学习。而我校校本课程《国学精粹选编》就有效的实现了对孩子们国学元素的渗透。《国学精粹选编》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节选、唐诗宋词名家荟萃,以及古代的励志名言。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促使语文教学回归本质,回到源头。国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国学内容的影响下,小学语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很容易的能够完成,并且在不断的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学生生对于语言的把握能力也能够不断的发展与提高。可见国学内容对于语文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國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3.1经典文学的渗透

小学生应该背诵的经典文献也就那么几部,在课堂的前几分钟进行一些内容的介绍也是可以的,并不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语文教学的进度。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每节语文课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几句国学内容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仅能够不断的丰富,同时在不断地影响中形成正确的、具有中国精神的人格,这是单纯的语文教学不能够完成的。

3.2国学游戏的设置

由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简单枯燥的背诵不能产生有效的效果,因此游戏的设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我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通常会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诗词内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就会采用诗词大会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的考核,出的诗句大部分都是我在课堂上讲的,但是也有小部分超出课堂范围的,这也是对于学生自己课下学习的一种考察。古人有很多诗词的游戏,国学教学都是可以进行借鉴的。

3.3教师语言的运用

国学一定是要体现在教学的平常中,只有渗入到平时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一直使用大白话做讲,那么学生又怎么会体悟到国学的魅力?对于高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教师在组织文本结构、提炼中心思想的时候可以采用“诗化”的形式,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将作业的内容含在“打油诗”里,以此为学生展示国学的魅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响应国家号召,实现国学复兴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设计与国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在教学中适时的使用相关的语言形式等不同的方式,将国学元素与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勤.浅谈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J].学周刊,2017,02:179-180.

[2]徐燕.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吧国学教育[J].学周刊,2014,12:128-129.

作者:李风琴

语文教学指要管理论文 篇2:

浅谈人文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教学

“人文主义”思想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哲学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人文教育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是指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管理系统,通过理性、民主的决策来营造和谐学校管理氛围,构建和谐的领导、教师、师生关系等,以实现学校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开展途径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未来。相对应而言,小学的教育需要有和谐、协调、均衡有序的环境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只有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和谐的管理办法,才会形成教育内部的和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人文主义教学下的小学教育特点

一是以人为本。“以人文本”是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部分,教育者要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管理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是以师生为本,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需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领导要理解和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和自主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作为教师,则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和成长。

二是综合管理。在社会上的每一个团体都需要用制度来约束,教学团体也不例外,但是对于学校及班级的管理,不可生硬而强制,需要采用双休的管理方式,即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刚性管理是以工作为中心、强制性的需要学生和教学遵守的教学制度,是硬性的规定,强调规章制度管理的模式,具有不可逆性。而柔性管理是以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为前提的,以激励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积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人本教学理念下的教育管理中我们需要柔性管理,需要校长、教师运用品格、情感等因素,与学校职工、学生平等地交往,以激励的方式,让他们从内心信赖、认可自己。

二、教学理念下小学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精心设计,明确教育目标。设定目标对于管理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教育的管理应该从学校和班级以及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目标制订计划和制度、标准等,建立以中心班子成员为核心的决策层、指导层以及具体的操作层三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操作人员在对此管理教学的执行中要使学校及师生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而在这个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环节都应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尽可能地将学校的前景意愿、教师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意愿形成“共同愿景”,发挥共同目标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管理的和谐高效。

二是率先垂范,发挥教师影响。在学校,教师是接触学生最多的人,所以应以自身的具体行为为学生作表率,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积极发挥个人影响力,使学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和谐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从中汲取养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学校工作,并结合班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反馈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来解决问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提高管理的艺术。在管理中,教师要严明自身的管理思路,对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指出,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积极寻找解决措施,化解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校制度的解读,教师要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教学开始的基础,但是同时,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校的管理行为,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此来提高自己对班级的管理行为。最后,积极对学生表扬鼓励,通过写表扬簿、光荣榜等,激励班级的学生,从而形成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垂范,在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教师受到熏陶,学会自律,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是平等民主,正确处理班级事务。平等民主是人本管理的基石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教育管理实际工作中,不论是校长处理学校事务,还是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都应秉持民主平等的理念。具体到教育管理中,无论是从教师评优、福利分配、晋职到班干评选、三好学生评定等都应采用公正民主的做法。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人差异和能力有所不同,其成绩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强调公正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对其学习中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鼓励和肯定。班级事务处理中多听取学生意见,保证各项事务处理得公正,以理服人,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

四是投入情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工作是爱的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爱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育管理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在管理中融入爱与责任,体现“人文关怀”。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教师可多使用“你的看法如何”“我们一起做”“谢谢你”“我也有错误”等充满人情味的话语,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理解的认同。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多关注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其心理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班级内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相尊重、信任、理解的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班级氛围,使学生信赖教师。

总之,小学教育管理中应积极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周兴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浅谈.读写算,2015,(01):106.

[2]陈小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读写算,2007,(10):26.

作者:甄桂荣

语文教学指要管理论文 篇3:

追寻语文教学的意义

朱兆林,天津市新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被业内人士称为积极尝试“有效课堂”的带头人,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坦率地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视当今学校中的学习或教学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人去质疑它们,更没有人去挑战甚至颠覆它们。倒是有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叹问:这样的学习、这样的教学对我到底有什么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声音愈发地强烈起来。于是,国内教育界引进并着力推广了有效教学这一理念。这是一种强调目标管理的理念,是一种凸显结果的理念,是一种关注效率的理念。时光荏苒,有效教学在我国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如今我们完全有必要,也完全有条件结合学科教学,对有效教学进行反思。本文拟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语文有效教学作一辨析,进而窥见有效教学之全貌。

一、语文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育界。这一理念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思想及社会基础,具体说就是基于当时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科学主义思潮、现代经济学思想、现代管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对提高学校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期待。所以,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注重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强调结果的可测性和量化,关注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管理。

在20世纪末,国内的语文教学活动被世人质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低效”乃至“无效”的现象,并且对这个现象开始笔伐。随着21世纪初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有效教学理念开始为许多教师认同、接受和践行,语文有效教学亦应运而生。

尽管语文有效教学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国内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界定,至今仍然没有形成高度的共识。不过,综合业已发表的各种见解,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出它的五个基本特征:第一,从教的角度探究和促进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第二,以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为前提;第三,有效性体现为学生在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质方面所获得的积极发展;第四,在实施策略上特别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与目标管理;第五,强调对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的营造与掌控。

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是“有效”。人们一般把“有效”理解为高效率和有效益。高效率显然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最大收益,而有效益则是能够收获理想的结果。那么,如何检验它们呢?概括地讲有三种方式:其一,观察的方法;其二,问卷的方法;其三,测验的方法。其中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易行,也常常为教师所采用。

关于有效教学和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作了概括性的描述。那么,语文有效教学能解决以往语文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吗?人们认定语文教学效果差,主要理由是语文教学贯穿学生自小学至高中的12年时间,而表现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人文精神等的语文素养水平却不尽人意。一般来讲,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在不同阶段,乃至不同单元的具体目标,提供相应的教学、学习资源,并且进行必要的培训、练习以及评估和检查。

从实用主义哲学的视角看,语文有效教学强调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其实现手段的统一性。这样,它在客观上就促使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时间意识,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必须直接面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与个人发展,进而把语文教学落“实”,让人们看到实际的效益——语文教学目的达到了,学习的主体得到了发展。

在理论的层面上,语文有效教学理念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这一理念却未必如人们想象和预期的那样“有效”,甚至可能因此而诱发一些负面问题。

有效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可测、可控的,依照这样的理论,语文有效教学应该选择科学化的路径,比如量化、标准化、模式化等。事实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很强,更因为它不仅关乎人们的能力,而且关乎人们的意识,所以它对科学化的过度追求,在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掌握方面能够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与调控、学习方法的摸索与领悟、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善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甚至适得其反。有人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教学是科学”的观点来否定教学的“艺术”性质。其实,教学活动中的变通与人性化策略,诸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闪烁着智慧灵光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人格的健全乃至综合素质的改善与提高,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语文有效教学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强调教学的结果、追求教学的效率,而这一切又体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上。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可以划分为显性水平、隐性水平和发展水平。显性水平是最直观的,也是可以测量的,通常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积累;隐性水平主要体现为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这些可以借助阅读、分析、交流与写作等部分地观察和测量到;发展水平是指学生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较之我们检测到的结果具有提高或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作为语文教学的结果,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潜力难以检测到,而且更难以反映语文教学的效率,但就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它又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缺乏辩证的、历史的思维,而单纯地强调教学效率,难免会失之偏颇。

至此,我们对语文有效教学作为提高当今语文教学品质之利器的预设,不能不产生质疑。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真的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可以划分为一系列具体可见并且具有层级性的小目标吗?而当人们为了看到语文教学的有效结果,看到教学的效率时,能够避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吗?

二、语文教学的积极取向

我们研究语文教学问题,固然需要借鉴国外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我们毕竟还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当我们在中国教育史这个大背景上去审视语文教学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古老或者说有着久远文化传统的教育行为。显然这就为我们认识和完善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回眸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教学是从实用开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阅读而识字、学习断句,为了记录和交流而学习写作的规范,这就是说最初的语文教学是工具性的。但是,缺乏情境和意义的学习,往往使学习者因寡趣而生倦怠,因单调而难以牢记。于是,人们就以文章作为载体或作为相关知识转移的中介。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没有具体的内容,不可能不反映一定的思想与价值观,而这些内容必然要体现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的情感、思想,这样语文教学也就具有了人文性。其实,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最初的学习目的就是求生存,后来才逐渐衍生出精神层面的目的。与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活动自然就要工具性优先,进而追求人文性,而这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任何教学都是不会不考虑学习者的存在的,任何教学的成果都是以学习者的学有所成体现出来的,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就深刻地反映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十分关注教学的效果,而并非自说自话。这一点我们从可以视为最早教学实录的《论语》中得到证明。尽管《论语》中所记录的教学活动还不能算作纯粹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但它反映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理念,不仅代表了时代最先进的教育哲学思想,而且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客观地讲,语文教学关注自身活动的有效性是其存在的前提,如果语文教学对学习者没有意义,必然会被遗弃。而当今语文教学的满意度降低,则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自身意义的认识存在误区乃至迷失引起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通过对语文教学之自身意义的梳理,来调整和明确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确定语文教学的积极取向。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由教师主导的,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行为。因此,语文教师“导”什么、如何“导”、向何处“导”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从近年来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批评看,主要是针对学生表达与写作的能力弱、水平低,阅读的本领差,分析解读文本的方式机械等,并把它们归因为语文教学的科学主义取向,以及教学理念混乱。语文教学的“导”,可以解释为引导、辅导和倡导。下面我们结合上述批评和语文教学的经验与传统,对教师主导的内涵进行探讨和解释。

“导什么”关乎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层面,即知识与学习能力。语文知识是实现语文教与学的载体。如果说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基础,那么语文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方法、价值观、愿景)的提高就是目的。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要注意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如何导”关乎语文教学的方法问题,其关键在于,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是引导和帮助他们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而完成自我的发展。今天的知识以海量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一些已有的、具体的、个别的知识的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就像计算机那样下载和储存信息,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而教师把语文教学作为一个中介或者一种情景,引导、辅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于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索、领悟方法,由局外人、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者;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来使之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毅力、养成学习习惯。

“向何处导”关乎语文教学的目标问题,其前提是认识和处理好语文教学核心价值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者兼而有之。人们学习语文是取其有重要的实用效益,而语文学习所涉及的对象却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收获语文学习的实用效益,便失去了语文的基本意义和语文教学的初衷;但是如果不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显然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精神价值。所以,语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知识建构来实现其工具性,通过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来实现其人文性。如此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个复杂的交互过程,需要真正解决学生知与行的问题,具体讲就是把知识与人生联系起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进而形成人生的信念,最终成为德性,换个角度讲就是学生的自我完善。值得强调的是,追求语文教学的实用效益是其基本目标,而人文性的彰显则是语文教学的延伸目标,如果把后者视为终极目标,那也就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并且给人们带来认识上的混乱。

语文教学的意义除了体现在上述对学生的影响之外,还体现在它以语文的方式介入现实社会生活。即以语文知识,还有语文知识在人们身上转化而成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来影响和参与现实社会生活,包括服务人生、服务社会。服务人生就是使学生获得积极有益的生存技能,生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比如:以扎实的知识积累应对升学和就业考试的能力,就属于生存技能之一,语文教学如果不顾及这一点,那一定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养成读书的习惯、学会学习,以一生的读书、学习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生活品质、生命质量。服务社会就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影响,去引领社会风气、文化积极向上。比如:人们的现实物质需求、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之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对人和价值的关怀,影响了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完全有条件以积极的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学生在社会中产生良性效果。

在语文教学“导”什么、如何“导”、向何处“导”以及介入社会生活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即取什么、舍什么的问题,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观。近来有一些自主招生的大学取消了入学考试的语文科目,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注重实用功利的实用主义和去价值理想与精神追求的倾向。实际上这与当今一些学生忽视个人教养,把学习活动当成消费品,是一脉相承的。如此的环境对于语文教学来讲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但它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自我反思,特别是促使它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价值标准所选择的方向。

总之,语文有效教学强调效率的价值,其理论基础缺乏辩证的、历史的和人本的关照,而过于追求效率会削弱其人文特性;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除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之外,还能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产生引领作用,在当今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应辨明自我,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并坚守自己的价值取向。★

作者:朱兆林

上一篇: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论文下一篇:证券法公开性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