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论文

2022-04-16

摘要:农村商业人身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解决广大农民保险保障问题,提高农村市场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商业人身保险的有力支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论文 篇1:

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运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针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开展的一类特殊的人身保险业务,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有关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我国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过程中,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看,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表现在法律政策、监管、保险供给以及保险需求等方面,今后,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削弱甚或消除以上制约因素的不利影响,以保证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持续健康运行。

【关键词】小额保险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制约因素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以农村低收入人群为保障对象,对他们面临的疾病、死亡和残疾等特定人身风险,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具有一定程度的政策性和公益性、保障对象特殊、针对特定的人身风险、保费和保额低、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流程相对简单等特征,是农村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低收入农民不因疾病、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返贫或致贫,实现金融扶贫的一种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试点工作。第一阶段: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2008年6月23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颁布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这标志着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此后,保监会批准了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等四家保险公司率先进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2008年8月12日,中国人寿在山西推出了7款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正式进入试点阶段。此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在广西、河南、黑龙江、山西、甘肃、青海、湖北、江西和四川等九个省份部分县以下的农村开展,推出了14款小额保险产品,主要是定期寿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第二阶段:2009年4月以后。2009年4月21日,保监会在总结前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的通知》,进一步从试点范围、试点产品、经营模式、组织领导以及指导监管等方面扩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自此,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在我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在首批试点的九省区内,保监局可根据情况增加试点乡镇,同时,增加河北、内蒙古、安徽、山东、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等十个省、自治区作为试点区域。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共承保超过610万低收入农民,保费收入超过1.4亿元,承担的风险保障超过810亿元。然而,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在我国运行的情况来看,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既有宏观层面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的因素,下面分别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宏观层面

(一)法律、政策因素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向低收入农民提供的保险服务,由于他们的购买力有限,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在切实满足农民的风险保障需求的基础上使保费低廉,然而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需要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这有利于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是推动农村小额保险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

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在我国试行的情况来看,在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存在如下不足:①现行保险法主要规范保险公司的商业性保险活动,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政策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推行中的很多情况缺乏法律依据,比如:政府的主导地位不明确;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缺乏法律保护等。②需要政府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战略进行系统性规划,亟待完善支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补贴政策,使之形成整体规划的长效支持机制,而不只是临时性、局部的政策。③需要各地政府针对农村小额保险建立风险损失基金,完善风险分散机制,降低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风险,切实保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经营的健康运行。

(二)监管因素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承保的是低收入农民最迫切的疾病、死亡和残疾等特定风险,保险费率较低,我国保险公司开展此类业务的经验不足,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不容轻视。而且,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以农村低收入人群为保障对象,覆盖面较大,一旦保险公司出现经营风险,将产生较大范围的消极的社会影响。由于此前我国极少开展此类业务,监管部门也缺乏相应的监管经验,例如:需要深入研究对农村小额保险的经营风险特别是定价风险及道德风险的成因、后果及防范措施;需要完善对经营农村小额保险的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及市场经营行为方面的监管要求;需要健全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监管方式和方法;需要培养监管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专业化监管人员;需要完善监控农村小额保险的风险管理机制等。

二、微观层面

(一)保险供给因素

1.在经营理念上存在偏差。在经营理念上,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经营管理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寿险公司不愿或不敢进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比如:在保监会2008年6月下发《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后一段时间,我国50多家寿险公司中仅有8家保险公司申请农村小额保险试点资格。⑤另外,有的保险公司对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多停留在口号上,未能从战略高度创新经营理念,从而缺乏切实的行动。

2.农村金融环境薄弱,经营成本较高。农村地区地广,人们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相关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网点较少甚至没有,其他组织如村委会、村民联合组等缺乏代理保险产品的经验和知识,缺乏合适的直销和代销人员。在农村金融环境薄弱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要开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面临渠道开拓、队伍发展和市场培育的艰巨任务,用于宣传、渠道建设以及服务的费用较高,制约了众多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

3.保险产品设计存在不足,定价风险较大。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重视发展城市保险市场,缺乏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定价需要的足够恰当的经验数据和相关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只能依据现有的经验生命表和积累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精算师的经验进行定价,这将使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定价风险。另外,现在一般是保险公司的总公司进行保险产品的设计,由于缺乏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充分了解,难以兼顾城乡之间、不同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使得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比如: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多集中于意外伤害保险和定期寿险,缺乏适合部分农民需求的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产品;有的产品费率和保额较高,缴费期限较长,不适应农民收入较低和不稳定的特点;还需要简化有关条款的限制,使保险业务的办理更加便捷。

4.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员匮乏。一直以来,保险公司不重视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农村人身保险业务萎缩,原来在农村从事人身保险业务的专业人员多改行。由于保险公司长期不重视对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员的培养,缺乏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员的后备力量。在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经营小额保险的成本,保险公司只能借助现有的农村保险营销组织如村委会等开展业务,聘请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相关业务人员缺乏对保险知识的深入了解,制约了业务的开展。另外,由于农村地区点广,交通不便,工作条件艰苦,面临的营销对象特殊,难以吸引相关业务人员长期从事营销工作。

(二)保险需求因素

1.农民的保险支付能力较低。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首先要满足生存需要,其次才是对安全需要的满足。保险是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的,人们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之后,才有可能购买保险。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2007年、2008年、2009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为4140.36元、4760.62元和5153元。⑥但这笔纯收入要用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以及生活消费,在物价、医疗费用、教育费用高企的情况下,多数农民还是不能或不愿购买小额保险。而且,人均年纯收入是就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言,由于我国不同的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例如:2009年,人均年纯收入最高的是上海,为12482.9元,最低的是甘肃,为2980.1元。⑦这种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统一开发与营销。

2.农民缺乏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从整体上来看,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普遍缺乏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加之保险公司一直以来在农村保险市场对保险知识的宣传很少,由于保险产品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在现有农村人身保险业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农民缺乏对保险产品的了解。由于保险产品具有射幸性,要发生了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才能获得保险赔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会认为白交了保险费,这将会制约他们对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单个被保险人而言,交纳的保险费要远低于获得的保险赔付,有的人可能会为了获得保险赔付而故意制造保险事故,保险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将面临来自需求方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这会制约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供给。

注 释

①③中国保监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

②刘玉焕,吴婷婷.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面临的难题及破解策略[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8,(12).

④仝春建.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N].中国保险报. 2009-08-04.

⑤刘冀广.我国保险监管在推动小额保险发展中的实践与政策建议[J].上海保险.2008,(3).

⑥⑦中国统计年鉴.2010.

参考文献

[1]中国保监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

[2]刘玉焕,吴婷婷.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面临的难题及破解策略[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8,(12).

[3]仝春建.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N].中国保险报.2009-08-04.

[4]刘冀广.我国保险监管在推动小额保险发展中的实践与政策建议[J].上海保险.2008,(3).

[5]中国统计年鉴.2010.

[6]高峰,王珺.小额保险需求分析[J].保险研究.2008,(10).

[7]聂京华.论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经营管理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5).

[8]刘智夫.析城乡小额保险供给制度及其创新[J].保险研究.2008,(5).

[9]吴珍胜.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其创新[J].农村经济.2008,(9).

[10]肖明迁,解小燕.我国开展小额保险的探讨[J].海南金融.2008,(11).

[11]袁春兰,谢玉梅.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思路[J].农业经济.2008,(9).

[12]郑青松.小额保险升温[J].中国保险.2008,(3).

[13]张静.我国开展小额保险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

[14]张翼飞,李琼,杨博.从历史深处看小额保险的产生与发展[J].上海保险. 2008,(12).

[15]朱俊生,庹国柱.推动小额保险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效率[J].中国金融. 2009,(5).

[16]http://www.microinsurancececentre.org

作者简介:陈雁凌(1972-),女,苗族,重庆秀山人,任职于成都广播电视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险学。

作者:陈雁凌

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论文 篇2:

农村商业人身险发展的关键:增添“农村元素”

摘要:农村商业人身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解决广大农民保险保障问题,提高农村市场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商业人身保险的有力支持。本文从新农保、新农合、小额保险和分红险及其他商业保险险种入题,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现状及不足,剖析了农村商业人身险市场上存在的照搬城市营销架构模式等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在新时期增添“农村元素”,加快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商业人身保险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 人身保险 发展 思考

本文的农村人身保险包括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人身保险和以稳定农村、解决劳动力再循环为目的的社会保障性人身保险。其中商业人身保险按照保障范围分类,可分为农村人寿保险、农村人身意外险、农村年金和农村健康保险;社会保障性人身保险则包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等,属于社会保险的一部分。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现状

(一)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快速扩张形势喜人,但需要商业人身保险给予有效补充。

截至今年3月底,纳入国家新农保试点及各地方自行试点的总参保人数为3.76亿人,并将于2020年前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则已基本完成全面覆盖,实现了农民医疗互助共济。但作为基础保障,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55元,新农合报销比例、起付线也有较高控制。有效解决农村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还有赖于农村商业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二)小额保险业务试点推广有成效,但因规模和覆盖面不够,保险保障功能发挥不足。

小额人身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商业人身保险产品的总称,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它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保监会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并分批推进,2009年底扩大至19个省(区),并逐步向着广覆盖、深拓展的目标迈进。这对集中了绝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我国农村极为有利,但在我国农村商业人身险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小额保险的发展空间及覆盖面较为有限。

(三)分红险获长足发展,传统寿险及其他人身险也得到表现机会,但后劲不足,成效喜忧参半。

由于缺乏农村保险市场统计数据,在此借助县域保险发展情况,来反映农村保险市场的状况。据悉,2010年,全国实现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3000亿元左右,特别是分红险通过银代渠道发展异常迅速,涌现了一批年售分红险保费超亿元的“亿元县”,其他险种也获得了较好启动。各家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展开了激烈竞争,往往一家银行机构就代理几家公司的同质保险产品。

2010年11月,银监会单方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限定一家银行网点只能代理三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并撤销保险公司驻银行销售人员,银保业务即遭遇急刹车,加之保险投资收益率偏低影响,占农村人身险保费规模主导地位的银行(邮政)代理分红保险业务出现调整态势。同时,2011年寿险业退保率攀升至3.96%,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声誉和利润。所有这些,使得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忧心忡忡。

二、农村商业人身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保险监管部门及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农村市场可持续发展恐受影响。

“十一五”时期国内保险市场,准确的说是大中城市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市场主体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监管部门适时将工作重心转向强化监管、防范风险和维护市场秩序。这本无可厚非,但我要指出的是,此时的农村市场“主体少、整体规模小、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尚处在“不发展就是最大风险”的行业发展初期,监管部门工作重心的转移恐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发展与建设。地方政府则因存在“发展保险就是抽走地方资金”、“新农保、新农合的保障标准会逐步大幅提高”等错误认识,从而较少关注。

(二)保险公司将城市模式简易复制至农村,不适合农村特点,发展前景堪忧。

在我国,真正的农村商业人身保险发展得益于各大中城市保险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资公司按照城市成功模式转战农村这块处女地,中国人寿2007年县域保费收入达到221.5亿元,其中分红保险占半壁江山,甚至是2011年分红险发展成寿险业的“一险独大”。分红险其实在国外属传统保险,产生于英国18世纪中后期,在我国之所以取得辉煌业绩,是因为它适合了中国老百姓“好储蓄”的國情。

但是,农村却还有其自身“个性”,理性需要回归,扭曲的市场迟早会进行矫正,在广大农民对保险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这种误读误导会引发退保率、投诉率上升及群体事件的发生,而一旦理财型保险的投资收益率不如同期储蓄存款收益率,还将面临更大风险。加之,我国农村面广线长导致机构铺设经营成本极高,广大农民收入较低导致缴费低单份保单成本高企,强行嫁接的城市模式在农村岌岌可危!

(三)广大农民保险认识、认知和忠诚度的培养,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首先,绝大部分农村居民的观念仍以发展经济生产、改善生存现状为主,对生、老、病、死等风险保障意识仍比较淡薄。其次,人身保险本身具有一定抽象性,不像车辆保险那么容易理解,这种财务转嫁安排对广大农民自身关系的重要性尚需辅助进行足够的正确的商业保险投保引导。再次,农民对保险及保险公司信任度的提高,更需要能长期扎根农村市场持续经营的商业保险机构去印证。

(四)极不成熟农村市场的几种折射现象,更反映出农村商业人身险发展之任重而道远。

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市场的几大反差:较大的人口总量与较少投保人群;较大的客户资源与有限的保险网络覆盖;较低的保险意识与极少的保险知识宣传普及;较高的保险期望与相对滞后的保险服务;复杂多样的保险需求与比较低的自主选择度。这些反差只有在市场趋于成熟,潜在客户得到有效开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适度平衡。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的商业人身险业务在发展初期,出现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及困难,特别是照搬城市模式来经营农村市场,违背了市场规律,亟待纠正!

三、添加“农村元素”,建设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商业人身保险市场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农民符合“金字塔底层理论”特点,并且消费潜力更大,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适合农村特点的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商业人身险发展道路。

金字塔底层(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BOP)理论由管理大师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在他的著作《金字塔底层的财富》(2002)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全世界约有40亿人每天收入不足4美元,这个低收入群体代表了一个具有巨大利润空间的潜在市场,如果在产品和服务上能开发出新的商业模式,将低收入家庭变成消费者群体,这将意味着极大的市场机遇。

按我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约合355.6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约为1.3亿。显然,这一标准较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偏低,相较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农村的低收入人群非常大。更应看到的是,我国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农民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全国共有八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巨大的潜在保险消费需求就摆在面前,从而具备了建设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商业人身险市场的需求基础。

(二)保险公司转变经营观念,添加“农村元素”,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力求业务和效能双提升。

1、牢固树立“没有农村特色,就没有大发展”思想,将深入研究农村人身险市场特点作为添加“农村元素”的基石。

掌握市场特点及发展前景,是企业进入新市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农村“特点”的调研内容包括:撤乡并镇后银行网点、学生就读及农民赶集情况;各地农林牧渔主业及副业情况;计划生育实施30多年来产生的新问题;新农保、新农合等涉农政策执行情况及趋势;外出务工和返乡办厂或就近打工情况等等。要多考虑和研究农村现实风险与未来风险,寻找其特有的“兴奋点”“突破点”(文化、习俗、宗教),并将市场研究作为当前发展方式转型与业务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

2、设立农村保险部,归口管理农村业务模块的内控合规、规范服务、市场策划及数据统计工作。

寿险公司在其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管理部门,有利于提高这一块业务的对应市场地位及开发力度,有利于一并推进发展和管理及统计分析工作,也有利于增强与广大农民的亲合力。寿险销售的是一纸承诺,卖的就是信誉,只有注重内控合规和规范服务,正确引导客户认知、认同公司及产品并培育忠诚度,切实提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彻底杜绝——欺骗消费者、隐瞒合同内容、诱导不如实告知、夸大收益、混同储蓄销售等误导行为,才能实现公司经营行为与农村人身险市场的顺利接轨!

3、迎合农村市场需求,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真正适合农民的专属人身险险种。

一是积极参与小额保险试点和新农合经办业务。小额保险虽是商业保险,却旨在发挥社会保障功能;新农合虽是社会保险,却有政府支付的经办手续费。这些业务既能增加保险企业收入,又能赢得广大农民信任,增强公司社会美誉度。

二是大力开发保障型险种。保障功能是保险业的立业之基,最能体现保险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广大农民目前首要考虑就是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及意外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开发补充医疗、简易年金和单项风险意外险,在保费标准上,适当控制额度,年缴费以不超过3000元为最优。

三是对现有保险产品进行改造,有效进行产品组合,逐步改变分红险一险独大局面,同时,促进传统寿险和年金的协调发展。投资型分红险,强调的是投资收益而非保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此,一方面要在继续开办好现有中短期分红险业务基础上,加大开发中长期分红险(含期缴)、补充养老险等进行分流引导;另一方面提供“一揽子”套餐,可确定分红险、养老险中的一个或两个为主险,再适当选择投保其它附加险,使农民真正感受到“量身定做”,实现保费合理分配和保障深度延伸。

4、立足中长期发展,謀求成本与效益的综合平衡,科学构建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鉴于农村面广线长特点,保险企业应根据公司自身实力及特点,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长尾效应”,在财力、人力投入上唯业务发展和售后服务需要是瞻,健全营销服务机构。一是根据自身优势,以少的投入,实现业务规模大产出或高效业务新突破。如银行代理、股东代理等。二是针对既定目标市场区域,如地区或县域,根据业务进展需要加强机构建设,保证客户服务质量。三是结合新农合经办业务综合利用网络平台,摊薄运营成本。目前新农合全国参保人数已经达到了8.2亿人,新农合基金总规模或将达到2400亿元以上,提供了极好进入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中邮人寿的特色化运营模式在机构铺设、业务发展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中邮人寿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全资控股子公司,2009年9月开业以来,依托邮政资源优势,强化邮银保联动内控,紧抓“三线并举”特色营销体系建设——“基本线”(邮政网点)、“流动线”(专兼职营销员、投递员)、“延伸线”(村邮站、三农站),将客户服务迅速延伸到了县、乡、村,突出发展银保业务。到2012年3月底,公司业务已拓展至江西、四川等12省(区、市)161地(市)808县(市)16889个网点,该季度保费收入60亿元,在业内业绩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实现同比上涨267%。

(三)政府及监管部门要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农村商业人身险发展的工作力度,为建设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商业人身保险市场保驾护航。

农村寿险市场作为我国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发展是保险监管部门职责所在。一是要统领行业进行市场调研,特别是经验数据的归整利用和精算准备;二是组织研究远程信息技术综合利用的科学调节与开发工作;三是为保险企业争取出台切实有效的倾斜政策及扶植措施;四是对有利于加快推进农村寿险市场开发的险企重组、资金运用、参股收购等应予支持。

各级政府要在高度重视寿险公司经办新农保、新农合的业务,协调处理好相关部门的配合性工作,利用寿险公司在技术、管理、服务等专业优势,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并有效化解社会纠纷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结合寿险公司进驻农村市场的实际需要,从人员安排、资金融通、网点布置、财政税费等方面提供便利、优惠和扶持,促使农村人身险业务早日实现可持续性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C. K. Prahalad,林单明/徐宗玲 译.《金字塔底层的财富:在40多亿穷人的市场中发掘商机并根除贫困》〔C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1日版.

②刘冬姣,李琼等,《人身保险》〔M〕,P42-45,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8月第2版.

③关凌,等.《人身保险监管》(第二版)〔M〕,P21-22,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委员会.

④王方琪.7月1日全国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中国保险报,2012,5,24.

⑤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www.chinapost-life.com/export,2012年6月.

作者:唐锦仑

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论文 篇3:

广东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路径选择

【摘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以保费低廉,投保、理赔手续简易等特点深受低收入人群的青睐。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粤西部分农村地区,运用历史和对比分析法对广东省农村经济现状与农民人身保险供需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探索广东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特色发展路径。

【关键词】广东省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发展路径

一、广东省农村人身保险供需失衡

(一)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1.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富的地区在广东,最穷的地区也在广东”(摘自《人民之声》,2010年第11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广东省贫富分化严重的现状。2012年广东省农村最高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1578.37元,而最低2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099.49元,差距约为5.26:1(数据来源: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的生活水平高低相差甚远,一部分农民仍然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并且农民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催生了低收入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2.农民强烈的风险保障需求。农民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遭受健康、意外、养老等人身风险的伤害,同时其应对风险的措施也十分有限。我们在粤西农村地区的调研中发现,受访者在遭遇人身风险时主要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储蓄、变卖资产、借贷和养儿防老。但是低收入者本无几分储蓄及家产,又无处借贷,在遭遇风险时他们显得极其脆弱。此外,随着农村家庭趋于小型化,以往传统的保障方式逐渐瓦解,农民对人身风险的承担能力越来越弱。在面临的风险高,风险承担能力弱的状况下,农民转向寻求保险保障的需求日益强烈。

(二)农村人身保险供给不足

在提高农民应对疾病风险能力方面,广东省于2003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全国新农合覆盖率高、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但是新农合存在报销起点高、报销比例低等制度与实践层面上的问题,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依然沉重。此外,新农合以大病统筹为主,人身意外伤害不在保障范围之内,农民的人身风险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转移。在解决农民应对养老问题方面,广东省2009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且在2014年建立了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将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65元,但其保障水平低,未能很好地解决农民的养老风险。在农村商业保险供给方面,粤西地区的调研显示,在300位受访者中,仅有84人购买过商业保险,占总受访人数的28%。我们了解到,不少农民表示有意愿购买保险,但是由于自身保险知识匮乏并且农村市场的保险供给不足,导致他们没有通过购买保险来获得风险保障。

2012年广东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数的32.6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农村地区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基于广东省农村人身保险供需失衡的现状,我们认为在广东省农村推行小額人身保险,将能极大地满足低收入农民的保险需求,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广东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政府推动力度微弱,缺乏有效的发展机制

小额人身保险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的效应,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准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2012年7月,中国保监会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服务。随后,广东金融改革方案确定在湛江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但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政府并没有实质的举措推动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小额人身保险在缺乏有效的发展机制的情况下止步不前。

(二)小额人身保险经营成本高,商业保险公司怠于开展业务

长期以来金融行业“重城市轻农村”的策略使得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系统薄弱,保险服务网络覆盖率低。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需要面临业务渠道开拓、营销队伍建设和保险市场培育的艰巨任务,其前期投入较大,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长。此外,缺少农民人身风险的经验数据使得保险产品定价困难,而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加大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小额人身保险的经营成本,使得保险公司望而生畏,怠于开发业务。

(三)农民保险知识匮乏,缺乏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保险知识匮乏,许多人认为保险是骗人的东西,对保险不信任。甚至将保险产品等同于一般的金融产品,希望从中获得利益。我们在调研农民未购买保险的因素(前提是保险产品保费低廉)中发现,对保险不了解及对保险公司不信任是主要因素(表1)。

表1 未购买保险的因素所占的比例

三、广东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路径选择

(一)借鉴广东省校园保险运行模式发展

在众多保险中,校园保险与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有几点相似之处,主要有:1.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2.要求保险公司微利经营;3.服务人群消费能力有限。目前广东省校园保险运行模式主要为教育部门聘请一家保险经纪公司为风险管理顾问,由其与多家保险公司及校方交涉运作校园保险(其中校方责任保险是基础),该运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简称“委托运行模式”)。

在广东省小额人身保险推广之际,可以适当借鉴“委托运行模式”。即在政府的主导下,公平竞选出一家保险经纪公司管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经纪公司代表着政府与广大农民的利益,再由经纪公司招标选出有意愿、有资格提供小额保险产品的几家保险公司,共同完善农村保险保障机制(具体模式构架见图1)。

该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困境。首先,在政府的主导下,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开拓农村市场的经营成本。其次,在经纪公司的参与下,可以降低农民与保险公司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作为保险活动中弱势群体的农民利益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保障。再次,由经纪人管理小额人身保险,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整合各参与的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避免保险公司陷入各自开发农村市场的困境,进一步降低其经营成本。

(二)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构建长效的发展机制

小额人身保险对改善农民风险保障状况、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小额人身保险的推动力度,构建有利于其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支持推动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实行税收优惠,对小額人身保险业务减免保险公司的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保险公司进入农村市场,开发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保险险种。二是初步制定小额人身保险的法律规章,维护其正常的市场秩序,营造适宜小额人身保险健康发展的法制氛围。三是宣传保险知识,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可以利用村委会宣传栏、宣讲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承保公司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注重理赔环节

农村保险市场是一片“蓝海”,即未知的产品市场空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保险市场的利润空间将不断扩大。现在市面上的保险产品同质性高、设计不尽合理,承保公司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农民规避风险需求的小额人身保险产品,比如侧重于开发不同人群的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等险种。此外,农村保险市场极其脆弱,承保公司需要特别注重理赔服务,可以通过建立绿色理赔通道来简化理赔程序、提高理赔速度,实现高质量的理赔服务。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扶贫手段。作为一项利民工程,在贫富分化严重的广东省农村地区发展小额人身保险有利于实现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群众之间的“三赢”,在造福农民的同时实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琼,郑爽等.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保险研究,2011,(9).

[2]粟榆,李琼等.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运行回顾与评价[J].保险研究,2010,(12).

[3]梁涛,方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庹国柱,王德宝.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制度问题研究[J].金融改革,2009,(11).

[5]张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J].保险市场,2010,(10).

基金项目:本文《广东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路径选择》得到2013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115413002)。

作者简介:陈超群(1991-),广东湛江人,现就读于广东金融学院,专业:保险(风险管理与精算);江琼丽(1990-),广东湛江人,现就读于广东金融学院,专业:金融学;卢晓婷(1991-),广东湛江人,现就读于广东金融学院,专业:金融学;魏玛兰(1992-),广东湛江人,现就读于广东金融学院,专业:保险(保险实务)。均为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2010级保险专业本科生;指导老师粟榆为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副教授。

作者:陈超群 江琼丽 卢晓婷 魏玛兰

上一篇:创新意识物理实验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指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