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要

2024-05-02

指要(精选6篇)

篇1:指要

诗歌鉴赏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江碧”二句:江碧鹭白,山青花红,衬托得夺目耀彩。

[鉴赏提示]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全诗写的是一幅幅浓丽春日的画面,表面上看似乎是孤立的,但结以思归的句子,就把久客思归,年华虚度的感情突现了出来。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人的灯火。对愁眠:指作者怀着羁旅乡愁睡下。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在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多见于唐代诗人的吟咏。

[鉴赏提示]这首诗是广泛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句写霜天夜景,暗指时令属秋,统摄全诗。接着写江枫渔火。再由远及近,写出了朦胧月光下寒山寺的轮廓,这些是所见。诗人还写了所闻,月落时的乌啼,寒山寺夜半传来的钟声。于寂静的景物描绘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同时这首诗对景物的描绘首尾相应,以首句的“月落”、“乌啼”,同末句的“夜半”、“钟声”相呼应。诗中还很讲求设色,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寺院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又用渔火来烘托霜月冷白,使人感到色彩明丽而不单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政治思想亦接近,两人同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初贬朗州司马,后转连、夔、和等州刺史。二十年中有六次来去洞庭。《望洞庭》是他转任和州刺史时写的,写出了君山的秀丽。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镜未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①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应节。歌者边舞边唱,音调宛转动人。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无晴”“有晴”隐喻着“无情”“有情”。“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说明,实际却是以“东边日出西边雨”来比喻“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说是。

[鉴赏提示]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这首诗由于它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常被人们所称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后两句是写女方对男方歌辞中所获得的印象,同时关合着景物描写。这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的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翕,独钓寒江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千山”二句:写大雪中宿鸟不飞,行人绝迹。“孤舟”二句:在这严寒的环境中,写渔翁的独钓,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长安”二句:《录异传》:“汉时大雪,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千人。”

[鉴赏提示]《江雪》作于永州。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罗隐(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子,新城(今浙江富阳市)人,因不满时政,诗文多寓讽刺,触怒统治者,曾十余次投考进士落第,晚年投吴越王钱缪,做过钱塘令等官。罗

隐的诗歌,多方面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诗句后来成为谚语。《雪》,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诗人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雪”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为瑞不宜多”,大雪对城市贫民仍是灾难。

两首诗都运用了铺垫手法:柳诗以雪境作背景铺垫,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作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两诗语言特色:柳诗精雕细琢,极度夸张、概括;罗诗简约、通俗、平实。

 

篇2:指要

来源:普特英语

用来充作宾语的句子叫做宾语从句。如:

He asked what you were doing last night.他问你昨天夜晚在干什么。

I didn’t know that he was wounded in the accident.我原来不知道他在那事故中受了伤。

Can you explain why he didn’t come to the party last Sunday?你能解释上周星期日他为什么没有来参加聚会吗?

在宾语从句中须注意:

1.that 在口语中常被省略,但在正式的文体中,不能省;并且它一般不能引导介词的宾语从句,但可引导except, but, in 等少数介词的宾语从句。如:

I didn’t know(that)he was Li Lei.我不知道他就是李蕾。

I will do anything I can to help you except that I’m ill.只要我身体舒服,我愿做任何事情来帮助你。

2.宾语从句之后带有补足语成分时,一般须用it作形式宾语,把宾语从句放到句末,此时的that不能省。如:

The boy has made it clear that they can’t play with his toys.那个男孩已清楚的表明他们不能玩弄他的玩具。

3.动词advise, ask, demand, desire, insist(坚决主张), order, propose, request, suggest(建议)等代的宾语从句须用虚拟语气,即:(should)do的形式。

He asked that we(should)get there before nine o’clock.他要求我们在九点钟之前赶到那儿。The teacher advised us that we(should)not waste our time.老师劝告我们不要浪费时间了。

4.宾语从句的时态与主句的时态须呼应。即:

1)当主句谓语动词的时态是现在时或将来时,从句的谓语动词可用任何所需要的时态表示。如:

He always says that he is our good friend.他总是说他是我们的好朋友。

When the teacher knows what we have done, he will say that we have done a good deed.当老师知道我们所干的事情时,他会说我们做了一件好事。

2)当主句谓语动词的时态为过去时,从句的谓语动词须用响应的过去时。如:

He didn’t tell us he came from Shanghai.他没有告诉我们他来自上海。

He said he had read the book.他说他读过这本书。

3)但当从句的内容是客观真理或客观事实,而不受时间的限制时,即使主句谓语动词为过去时,从句仍用一般现在时。如:

Chairman Mao said that all the imperialists are paper tigers.毛主席说一切帝国主义者都是纸老虎。

When we were children, we were told that China is in the east of the world.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们说中国在世界的东方。

宾语从句用法详解

一、宾语从句的引导词

宾语从句通常由连词that和whether(if)、连接代词或连接副词以及关系代词型what引导:

1.that引导

We believe that he is honest.我们相信他是诚实的。

The doctor insists that I give up smoking医生坚持要我戒烟。

I suggest that we should go tomorrow.我建议我们明天走。

I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go the next day.我建议我们第二天走。

We learnt from his letter that he was in Spain.从他的信里我们了解到他在西班牙。

The seller demanded that payment should be made within five days.卖方要求5日内付款。

2.whether / if 引导

I don’t know whether he’ll arrive in time.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及时到。

I didn’t know whether they liked the place.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喜欢这个地方。

I’ll see whether I can induce him to accept it.我要看看我是否能劝他接受。

I asked her whether she agreed.我问她是否同意。

He enquired if her parents spoke Spanish.他问她父母是否讲西班牙语。

I wonder if it’s large enough.我不知道它是否够大。

She didn’t say if he was still alive.她没说他是否还活着。

3.连接代词引导

I don’t know who [whom] you mean.我不知道你指谁。

Please tell me which you like.告诉我你喜欢哪一个。

I’Il do whatever I can do.我将做我所能做的事。

You can take whichever you like.你爱拿哪个就拿哪个吧。

We’ll do whatever we can to save him.我们将尽我们所能来挽救他。

Take whichever seat you like.你要坐哪个座就坐哪个座位。

Give it to whoever you like.你把它爱给谁就给谁。

You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你在说什么,你自己也不知道。

Tomorrow at this time we’ll know who is elected.明天这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谁当选了。

4.连接副词引导

He asked why he had to go alone.他问他为什么必须一个人去。

You don’t know when you are lucky.你身在福中不知福。

I asked how he was getting on.我问他情况怎样。

He knows where they live.他知道他们住哪里。

Have you found out how wide the ditch Was? 你了解到那条沟有多宽吗?

I’d like to know when they will let him out.我很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放他出来。

We didn’t know why he had answered in that fashion.我们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回答。

that与whether(if)引导名词性从句的区别

两者均可引导宾语从句,也可引导语从句和表语从句(if 通常不行),但两者含义不同,whether(if)表示“是否”,that 却不表示任何含义。在它们所引出的从句中,that 表示一种肯定、明确的概念,而 whether(if)则表示一种不肯定、不明确的概念。比较:

Whether he’ll come is not known yet.他是否来还不清楚。

That he’ll come is known to us all.我们都知道他会来。

类似地,动词doubt(怀疑)后接宾语从句时,由于 doubt的含义不确定,故通常用 whether(if)来引导其宾语从句,但若 doubt为否定式,则其后的宾语从句用 that 来引导。如: I doubt if you are honest.我怀疑你是否诚实。

I don’t doubt that you are honest.我不怀疑你是诚实的。

that, why 与 because 引导表语从句时的区别

虽然三者均可引导表语从句,但 that 没有词义,而 why 和 because 有自己的意思;另外,虽然 why和 because 都可引导表语从句,但前者强调结果,后者强调原因。如: The reason was that you don’t trust her.原因是你不信任她。

The fact is that they are angry with each other.事实是他们生彼此的气。

He was ill.That’s why he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他病了,所以被送到医院来。

篇3:太极内功修炼指要

一、静功

放松与入静, 是太极拳修炼的基本要求。

“静”往往是跟“空”联系在一起的。

静 (净) ———太极拳追求的“静”, 是“安静”和“干净”的统一。“安静”是指外在表现, 不急躁, 不张狂, 既安详又平静, “静如止水”;“干净”是指精神境界, 心无杂念, “净如皎月”。形意拳前辈靳云祥把练拳喻为修道, 对“空”和“净”的要求最高。他说:道本自然一气游, 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 身形应当似水流。太极拳和形意拳同属内家拳, 同样追求一个“空”与“静”的境界。但真正能做到“静” (净) 却很难。笔者认为, 外形的“静”, 可以通过调整身体, 固定在一个姿态上实现;而内在的“净”并不是“心无一物”, 而是“心存一念, 专心致志”。例如, 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看一个电视剧入迷的时候, 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 会把我们吓一跳, 这就是因为我们在看书或看电视的时候, 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 “静” (净) 下来了。如果我们在练拳时只想着动作标准这一件事, 也会“静”下来, 从而去感受能量在身体内部流动的感觉和路线, 逐渐去掌握它。

空———是相对色而言,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说明二者具有同一性, 是一回事。色———非女色, “色”代表了物质运动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形形色色”这个词就是对物质世界的形容, “色”是对宏观、可见的物质运动的感知。“空即是色”, 表明在“空”的状态下, 有不可见的物质在运动。“空”是对微观、不可见的物质运动的形容。我们常说, 练拳要把人练“空”了, 实际上就是要让习练者抛开外形, 去感受身体内在的运动, 寻求规律并把握它。“空”还有以下几种状态, 即“空洞”———深不可测, “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空旷”———“进之则愈长”, 广阔无垠;“空虚”———“引进落空”, 真真假假, 虚无自然。当把太极拳练到对“空”的理解辩证统一的时候, 推手和技击的水平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静功”有“坐功”和“卧功”等修炼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桩功

桩功俗称“站桩”。太极拳体系的桩功训练方法如下:

1、无极桩

歌曰:天地未开杳冥中, 浑浑噩噩如梦境;无中生有无中有, 松开皮毛体轻灵。

无极乃天地未开, 浑沌一片。站无极桩, 两脚分开, 其间距与肩同宽, 双臂自然下垂, 两眼微闭, 杳杳冥冥, 与套路习练时的无极式相同。忽然之间生出一亮点, 是为太极, 它接续了虚空的无, 无中生有向前看无始;整个套路演练完后合太极, 则是向冥冥之中而去, 向后看无终。所以, 无极式和合太极两个起终的动作均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站无极桩时, 通过“调身、调心与调息”, 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2、浑圆桩

歌曰:乾坤动静虚实间, 内外六合走浑元;八面支撑阴阳济, 大小无量鼻中观。

无极生太极, 太极浑圆一体, 在无极桩的基础上, 将两手提起环抱, 高不过胸, 低不过脐。二目微闭, 露出一丝虚光顺鼻尖盯在双手中指之间, 呼吸自然, 全身放松。每日站15~30分钟, 会有强身健体之显效。久站之, 身体定会出现局部麻、热等感觉, 此时就应请老师来具体指导。

3、两仪桩

歌曰:一分为二二合一, 左旋右转不分离;通体膨胀气腾然, 外静内动藏玄机。

“道生一”, 乃无极生太极;“一生二”, 乃太极生两仪。由浑圆桩变成两掌侧立, 掌心相对, 十指向上, 高与眉齐。从本桩法开始, 之后各桩法均须在明师指导下方可用功习练。

4、三才桩

歌曰:天地之间我为先, 撑裆坐胯精华满;前三后七左右找, 一轮明月照丹田。

“三才桩”也称“三体式”, 是内家拳的主要身法和步型。形意拳、八卦掌和府内派太极拳老架108式之后的八套拳法, 均采用活步“三才桩” (即“三七步”) 步型为习练套路的主要步型。因此, “三体式”是内家拳必练的桩功。

5、四象桩

歌曰:东西南北相分明, 风雨雷电自然生;白虎青龙来护佑, 朱雀玄武保升平。

“四象桩”也称“大字桩”, 两脚分开站立, 其间距比肩略宽, 两臂侧平举, 松肩、垂肘、吊腕、圆裆、敛臀, 二目微闭, 自然呼吸。以应“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之象。

6、八卦桩

歌曰:乾坤坎离四正方, 震艮巽兑角中藏;抱住周身成一体, 培元固精守阴阳。

左右两脚与双膝紧并, 屈膝微蹲, 双臂侧展, 两掌掌心向上, 合至头顶后双掌掌心向下, 十指相对, 向下按至下腹部, 二目微闭, 自然呼吸。

除上述桩功外, 各门派太极拳体系中还有若干增长功力及养生的桩功训练方法, 在各自门派弟子中广为传习。

三、行功

行功也称动桩, 是太极拳特有的步法、身法训练。通过习练行功, 可以弥补套路训练中的步法与身法固定不变的缺陷, 并可对套路中的特定动作, 抽出来作专门练习。现将部分行功的名称披露如下:

篇4:字形复习指要

命题依据是《常用汉字字表和次常用汉字字表》中的3500个汉字,试题大都来源于课本注释中常见字及生活中常用字。

二、查一查考查角度

考查内容包括汉字正误的识别和规范书写,也包括不写错别字。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字形部分放在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默写和作文中考查,常见类型有辨识别字和改正错别字。另外,该考点在主观性试题部分中还体现在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上。

三、点一点失误之处

1.同音或音近致误

汉字是表意字,同一个发音可以写成许多不同的汉字,书写时容易张冠李戴。如:牢骚、川流不息、仗义执言、甜言蜜语、秘而不宣、众生相、竖井、梳妆打扮,词语中加点汉字容易写错。

2.音同义近致误

同音字,如果字义迥异,还好识别,对于音同义近汉字,就更易“望义生文”而写错了。如:词语含义/诗文含意,反映情况/反应剧烈,致癌物质/治癌秘方,不止一次/不只,冰雪融化/冰糖溶化,科学考察/能力考查,欢呼雀跃/鸠占鹊巢,词语中加点汉字就容易混用。

3.形似致误

很多汉字字形相近,平时不注意辨识,书写不细心,都容易造成误写。这种情况大致分为三类:

(1)增减笔画造成错字。如:徒弟—迁徙,茶叶—荼毒,鱼钩—钓鱼,刺刀—乖剌,治疗—冶炼,竞赛—竟然,戎马—警戒,神采—精彩,侯爵—等候,游弋—戈矛,词语中加点汉字,往往容易互换而致误。

(2)偏旁相似而致误。如:泠洌—清冽,福祉—裤裆,延迟—边廷,鞭笞—苔藓,大概—感慨,蒿菜—竹篙,孤独—狐狸,绊脚—拌嘴。

(3)笔形不当致误。如:夭折—天上,刀子—刁钻,未来—期末,儿子—孑孓。

4.音异形近致误

字形整体相近却有细微差别,尽管读音不同,也容易写错。如:纷沓—杳然,辫子—瓜瓣。

5.音同形近致误

受形似字的干扰,读音相同的汉字容易误写。如:销售—消瘦,慰藉—书籍。

6.形音义皆近致误

这种情况更要引起考生的关注。如:摩擦/磨砺,分辨/辩论。

四、理一理考题形式

1.考查音同形异字

【例1】(2007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精粹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B. 赠予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

C. 即将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D. 挥毫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解析】A项“精络”应为“经”,B项“祸福予共”应为“与”,C项“一言即出”应为“既”。答案:D

【点评】试题将同音字与近义字结合起来考查,有一定难度,可据义定形。如:祸福与共(共同),一言既出(已经)。

2.考查多音字

【例2】(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强求/牵强纤夫/纤尘不染来日方长/拔苗助长

B. 宿仇/宿将落笔/失魂落魄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C. 解嘲/押解蹊跷/另辟蹊径一脉相传/名不虚传

D. 卡片/关卡度量/置之度外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解析】答案B。该题重点考查多音字的正确识记。B项“宿仇”与“宿将”中的“宿”都读sù(“宿”有3个读音sù、xiù、xiǔ);“落笔”与“失魂落魄”中的“落”都读luò(“落”有4个读音luò、luō、là、lào);“差可告慰”与“差强人意”中的“差”都读chā(“差”有5个读音chā、chà、chāi、chài、ci)。A项“强求”与“牵强”中的“强”都读qiǎng(“强”有3个读音qiáng、qiǎng、jiàng);“纤夫”的“纤”读qiàn,“纤尘不染”的“纤”读xiān;“来日方长”的“长”读cháng,“拔苗助长”的“长”读zhǎng。C项“解嘲”的“解”读jiě,“押解”的“解”读jiè;“蹊跷”的“蹊”读qī,“另辟蹊径”的“蹊”读xī;“一脉相传”与“名不虚传”中的“传”都读chuán。D项“卡片”的“卡”读kǎ,“关卡”的“卡”读qiǎ;“度量”与“置之度外”中的“度”都读dù;“方兴未艾”的“艾”读ài,“自怨自艾”的“艾”读yì。

3.考查音同形似字

【例3】(2006年高考广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竣工缜密水蒸气寸草春晖漫山遍野

B. 沧桑销蚀势利眼卑恭屈膝瑕不掩瑜

C. 犒赏装帧水龙头纷至沓来民生凋蔽

D. 毕竟旋律侯车室摩拳擦掌天崩地坼

【解析】考查音同形似字的识别。B项“卑恭屈膝”应为“躬”;C项“民生凋蔽”应为“敝”;D项“侯车室”应为“候” 。答案:A。

【点评】对于字形相近的同音字,需要根据字义仔细识别,还要仔细辨识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如:凋敝(破败)/遮蔽,等候/侯爵。

4.考查同音近义字

【例4】(2006年高考湖南卷)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亮剑》将一代革命军人大智大勇、情深义重的故事演译得淋漓尽致。

B. 他酷爱围棋,并将博弈技巧运用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且常常取胜。

C. 毋庸置疑,人类要揭开宇宙的奥秘,除依靠科学之外,别无他途。

D. 关税壁垒被拆除后,技术标准将成为发达国家牟利的重要手段。

【解析】动态考查同音近义字的辨识。A项中“演译”应为“演绎”。答案:A。

【点评】放在语境中考查字形,更加贴近生活。辨析时可采用据义辨形,如:“翻译”与“言语”有关,“演绎”与“丝绪”有关。

【例5】(2007年高考安徽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隐秘 黯然失色 独挡一面 化干戈为玉帛

B. 涵养 合盘托出 惺惺相惜 反其道而行之

C. 鼓噪 出神入化 难辞其咎 不登大雅之堂

D. 膨涨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如坠五里雾中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同音近义字的字形。A项应为“独当一面”,B项应为“和盘托出”,D项应为“膨胀”。答案:C。

【点评】将词语、熟语(含成语)结合起来考查,这是2004年以来的一个新趋势。解题时应该依据词语的意思来推断词语中的字的写法,如:独当一面(抵挡),和盘托出(连带)。虽然高考也会出现不太常见、常用汉字,但常见、常用汉字毕竟是高考的主流,因此,要注意对这类汉字的积累。

5.混合考查

【例6】(2004年高考浙江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泊车bó船舶bó 粳米gěng心肌梗塞gěng

B. 招徕lái青睐lài切磋qiē雕栏玉砌qì

C. 拙劣zhuō罢黜chù伉俪háng引吭高歌kàng

D. 宿敌sù星宿xiù恰当dāng螳臂当车dàng

【解析】本题考查形近字(每个选项两组)、形声字,还有多音字。A项“粳米”的“粳”读jīng。C项“伉俪”的“伉”读kàng,“引吭高歌”的“吭”读háng。D项“恰当”的“当”读dàng,“螳臂当车”的“当”读dāng。答案B。

【例7】(2006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jùn)永的哲言,或要我恪(kè)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逝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B. 在亵(xiè)渎一切、消费一切的氛(fēn)围中,精典正在被调侃、嘲讽、戏说所消解,人们心中只残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美好回忆。

C.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jué)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zhuó)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 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qiè)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忘了咂(zā)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解析】综合考查字形、字音。选材来自生活,考的是容易读错、写错的常见、常用汉字。A项“隽(jùn)永”应读“juàn”,“去逝”应为“世”;B项中“精典”应为“经”;C项中“咬文嚼(jué)字”应读“jiáo”。答案:D。

【点评】考生阅读量大,且在语境中寻找,增加了考生寻找的的难度。但这种题型更加贴近生活,且考查了字音、字形两个考点而备受命题者青睐。这就提醒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并养成勤查字典,少写错别字的习惯。

五、作一作方法小结

1.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建议在具体语境中将三者结合起来识记。

2.重在积累。对于同音字、形似字、近义字,平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很重要,可把课文注释中的常见字和常用字进行整理,还要关注《常用汉字字表》、《普通话异形词整理表》和报刊中的常见字。

3.记录、积累常用汉字中易读错的汉字。对于形声字、形近音异字和多音字,可将“积累本”与“纠错本”结合起来,自己编易读错、写错的“字典”。

4.把握识记规律。

(1)据义记形。在特定的词语或语境中,需要意义相应的字“对号入座”。如 “融会贯通”中“会”和“通”的意义吻合。

(2)据义推形。对于形声字,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能大致判断该字是否正确。如“讴歌英雄”,赞美用言语,可断定该用“訁”旁。

(3)结构推形。很多成语对应位置的字在字义上有对应关系,可据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一个字。如:纷至沓来、察言观色、殚精竭虑,每个词加点字的意义相近;前倨后恭,加点字的意义相反。

(4)探源定形。有些成语来源于典故、寓言,需要知道其来源,探究字的本义。如“再接再厉”,加点汉字是“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的通假字。该成语本来指斗鸡时在磨刀石上磨斗鸡的喙,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啄伤对方。

还可以据生活情理推断字形,如“鸠占鹊巢”,鸠比雀大,比鹊小,才可能占其巢。读音迥异的形似字可依声推形,如针砭(biān);也可依体析形,如:病入膏肓、揠苗助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二中】

责任编辑:周俊

篇5: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指要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指要安徽   鲍亚民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4、语法分析法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5、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下面将《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作一分析,供复习时参考。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氯恍酥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

[1] [2] [3] 下一页

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ズ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8、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9、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10、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二)代词。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镅桑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石钟山记》)11、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11、也(一)句末语气词,⑴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12、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⑵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13、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4、于(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15、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对付。①庞易与耳。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16、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ブ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17、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8、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篇6:中考英语文体写作指要

就是同学们需要具备一些初步的文体基础知识,特别是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

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6个要素。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一般作为故事的开端放在文章的开头;事件和原因常用为故事的发展,放在文章的中间,是文章的主体;结果常作为故事的结局放在文章的最后。温馨提示:(1)时态:故事、日记和报道之类的文章常是记叙过去发生的事,为常用一般过去时。叙述当前的自然、社会现象多用一般现在时。(2)人称: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二、说明文

中考中的说明主要是介绍物品、人物、家庭、班级、学校、家乡房间或建筑及地点场所等中。可按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进行说明。除介绍历史人物用一般过去时外,通以一般现在时为主。

三、应用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指要】相关文章:

上一篇:宁江区实验中学艺术教育办公室下一篇:与世无争的唯美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