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保险业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从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角度,针对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探讨了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创新思路,加快改革,主动适应,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办学的社会吸引力、市场针对性和经济贡献率;探索了适合广东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和集约化发展方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保险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现代保险业发展论文 篇1: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及西安的选择

[摘要]产业集群模式的选择,是关系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比较国内外各种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结合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文章认为,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从空间布局上看应当选择中央商务区多点发展模式,而从驱动机制方面看则应选择混合型发展模式。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CBD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国际大都市商务中心区功能结构的提升,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正逐步成为一种趋势。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拥有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是重要的军工、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雄厚。近年来,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集群发展趋势初步显现。选择合适的集群发展模式,不仅关系到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否赢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影响到集群发展的持续性。通过比较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优缺点,进而探讨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促进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状况

2006年,西安市将现代服务业确立为城市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引导金,用于提升服务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围绕龙头企业或区域文化品牌构建城市五大服务业聚集中心的产业战略初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在西安现代服务业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会展业、商贸物流业以及金融业等多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研区。西安高新区目前已建成创业园、软件园、西安交大科技园和西工大科技园等多个国家级专业性科技园,吸引了大量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企业在此集聚。其中,软件业集聚地主要以西安软件园为载体,该园区建于1998年12月,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到2010年底,西安软件园汇集了950家相关企业,从业人员8.9万人左右,当年实现产值430多亿元,软件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软件园已经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软件产业集群。

西安会展业和商贸物流业也是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陕西国际展览中心和浐灞国际会展中心等都具有较大规模,可以举办各种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大型会议和展览。而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该项目依托西安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区为支撑、以国内综合物流区和物流产业集群区为两翼的物流体系,建成后它将成为立足西安、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和连接国际的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物流园。

从西安金融业来看,其空间集聚特征也较为明显。老城东西大街与南北中轴线沿线的中心商业区,由于交通便捷、信息发达、商贸服务业集中,成为西安传统的金融业密集区。同时,随着西安城市发展重心不断地向外围扩散,近郊区也逐渐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服务业聚集。比如,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融业聚集程度就比较高。此外,正在建设的沪灞金融商务区更是将规模和规格定级在国际化水平上。按规划到2020年,西安金融商务区将成为全国性、地方性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总部基地,各类金融机构后台服务和金融创新研发基地,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外包基地以及以金融服务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项目建成后,必将从总体上提升西安金融商务集群的质量和辐射力。总体来看,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正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商贸物流、金融保险、软件与信息服务以及会展业等已经成为西安现代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几大产业。

二、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

(一)从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看,现代服务业集群可划分为中央商务区膨胀化发展模式和中央商务区多点发展模式

中央商务区(CBD)是大都市中贸易、金融、信息以及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拥有购物、文化娱乐和服务等完善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区,而金融、商贸和信息服务等恰恰是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因而CBD也就成为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中央商务区膨胀化发展模式是指在已有区位优势、外部环境和产业集聚的基础上,由于CBD强烈的规模经济效应、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导致已经形成的CBD进一步扩展,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纽约曼哈顿现代金融商务集聚区发展基本上属于该种模式。曼哈顿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始于18世纪末,由于曼哈顿岛拥有港口优势,对货物运输十分便利,因而吸引与货运相关的仓储业和批发业在此集中,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航运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迅速发展,随后又有公司总部和专业服务事务所不断进驻,逐渐形成了曼哈顿金融商务集聚区。在集聚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末又建成了巴特利花园城,进一步强化了曼哈顿金融和商务中心区的地位。

中央商务区多點发展模式是指在城市中心区、内城区或城市远郊区等地发展多个中心商务区,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需求。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初期,中央商务区由于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以及广阔的市场需求,会对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在此快速积聚和发展。但随着中央商务区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通常都会产生地价飞涨、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集群的规模效益会逐渐下降,限制了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情况下,现代服务业集群会逐渐向其他区域延伸和扩展,在更大范围内逐渐形成新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使集群呈现出多点式发展的,特征。从国内外来看,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都已经或正在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空间布局上的分散化趋势,多中心式现代服务业集群成为许多地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从产业集群的驱动机制看,现代服务业集群可划分为原生自发型集群、外生培育型集群和混合型集群发展模式

原生自发型集群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或要素禀赋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自发集聚发展而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地区优势通常包括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人才优势、政策和环境优势。这些优势资源通常会对集群提供重要的外部基础,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从国外来看,伦敦、纽约等地现代服务业集群基本上属于原生自发型。伦敦、纽约都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在金融服务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商务服务产生了较强的

吸引力,导致了伦敦金融服务业和纽约曼哈顿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从国内来看,也有一些原生自发型现代服务业集群的代表,比如上海的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就属于该种类型。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同济大学的一些师生利用自己建筑设计专业的特长,在赤峰路自发开办了一些小型的设计类企业,后来越来越多的同类企业开始在此集聚,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现代设计为主体产业,并涉及金融服务、餐饮娱乐和咨询中介等服务行业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外生培育型集群是在一定的区位条件下完全由政府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规划培育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通常是政府意志的体现。为了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或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地方政府通常会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区位资源优势等,通过产业布局规划和大量的前期投入,引导现代服务业集群在特定区域形成和发展。日本东京、印度班加罗尔以及我国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地的产业集群基本上属于此种类型。东京多层次中央商務区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政府对每个中心区或副中心区的发展首先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多项措施,促进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我国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也是通过政府特定的制度安排创造出来的,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性壁垒,逐渐吸引一些贸易、物流和仓储等核心企业以及关联产业逐渐向该区域集聚发展。

混合型集群是在本地具有一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引导培育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属于比较典型的混合型现代服务业集群。借助于浦东开发的大好机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吸引了国内外许多金融投资机构、跨国公司总部和各种服务中介机构人驻,为该地区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该金融贸易区的形成过程中,政府不仅在总体规划和资金投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等手段,优化运行环境,建设配套的商业与生活服务设施等措施,为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较为完善的外部环境。

从上述三种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模式看,原生自发型模式是产业本身自然发展的结果,集群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但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较高,集群形成所需时间较长;外生培育型集群主要强调政府的作用,优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形成企业之间在空间上的集聚,但以政府力量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容易导致集群内的企业关联性差,根植性弱;混合型集群是内生诱发模式与外生培育模式的结合,该模式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力量相结合,既能够以本地区现有的主导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为依托,又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将本地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集群。

三、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一)在空间布局上,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应当选择多点发展模式

西安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和西部经济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雄厚,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如伦敦、北京和上海等许多大城市所共同存在的城市中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从城市中心区来看,以钟楼为中心的金融商务集聚区尽管已具备一定规模,但面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更大规模的需求却无能为力。为了突破市中心空间范围的限制,西安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重心不断脱离城市中心区而向外围扩散,近郊区成为西安近年来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从而促进了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近郊区的快速发展。因此,从西安城市功能的定位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服务业集群应当选择多点发展模式。

事实上,随着西安城市中心的北移,尤其是2011年3月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迁,西安已正式进入“双中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以经开区、未央区为核心的北城区域已经成为西安的新中心,未来将逐步形成以行政、商务高端服务和总部经济为主体的大西安中央商务区。同时,根据西安市商贸委发布的《西安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方案》以及对西安12个现代服务行业集聚程度的定量分析结论可以看出,近年来西安现代服务业集聚状况,在空间布局上基本也是遵循了多点发展的思路。根据这一发展模式,未来西安将会逐渐形成以钟楼为核心的中央金融商务区、高新区中央商务中心、浐灞金融商务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北城商务中心等多点、多层次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格局。

(二)从集群发展的驱动机制看,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应当采用混合型发展模式

目前,西安市现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形成方式主要有自发形成和引导培育形成两种。其中租赁与商务服务、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多以自发形成为主,而以会展业、现代物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则主要以政府引导培育形成为主。从两种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以自发方式形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多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许多集聚区只是简单实现了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集聚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以及产业根植性等都比较差。而以政府引导方式形成的产业集聚区,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些方面存在着上述现象,但是由于这些集聚区规模大、起点高,容易受到核心企业的关注,加之有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而其未来发展为真正的产业集群更具可行性。因此,从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驱动机制来看,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应当选择混合型发展模式,即在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强力介入,尽快促进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或发展。

首先,政府应对本地现代服务业集群进行合理规划。从全市统一的战略高度出发,选择一些对现代服务业增长发挥关键作用的主导产业,如软件与信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商贸业等产业,然后根据各区的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资源条件进行具体规划,以明确各集群的发展目标、空间分布以及功能定位,避免集群布局重复和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其次,根据所选择的优势产业,通过政府出台产业指导政策、强化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产业向某些区域集聚。在这方面,目前西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做了较多的尝试。比如,2006年西安市政府出台了《西安市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方案》,将着力打造会展业、现代物流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集聚区作为西安“十一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同时,就一些行业的发展问题,西安市政府也做出过详细的规划。比如,2003年7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出台了《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就西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划,这为西安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003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会展经济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对发展西安市会展业制定了若干具体规定、政策,对加快会展业的集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以为现代服务业集群提供完善的外部环境。公共服务平台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它有助于提升集群内要素的吸附能力,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根据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的重点产业选择,应着重加快公共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产权交易和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总之,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或介入,可以大大缩短西安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历程,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进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陈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西安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13-117.

[2]李普峰,李同升.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3):87-91.

[3]李晓磊.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驱动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蒋三庚.CBD与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72-76.

[5]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61-66.

[6]曾安,杨英.区域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混合模式与路径[J].四川兵工学报,2009,(4):148-150.

[7]张杰.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特征与新趋势[J].商业时代,2010,(21):20-22.

[责任编辑:黄兴豪]

作者:杨嫩晓

现代保险业发展论文 篇2: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联动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从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角度,针对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探讨了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创新思路,加快改革,主动适应,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办学的社会吸引力、市场针对性和经济贡献率;探索了适合广东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和集约化发展方式。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中要优先发展教育。广东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目前全省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2%,其中,商贸服务、房地产、金融、物流已成为四大重要服务业行业。广东高职教育也发展迅速,已占据全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劳动力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现代服务业的定位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中有三大部门:金融服务部门、信息通信技术服务部门和商务服务部门,它们是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其中,商务服务的范围很广,物流业就包含在其中。除上述三大部门外,还包括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服务部门。

现代服务业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1.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

当代发达国家有两个引人注目的数据:一是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占GDP的70%。这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某些城市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的城市里,如新加坡、香港、东京、纽约、伦敦,它们的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占GDP的80%左右;二是在服务业中现代生产者或生产性服务业比例占将近70%。由此看来,现代服务业约占GDP的50%左右,即现代社会财富的一半是由现代服务业创造的,这说明现代社会财富越来越依赖无形化、软性化、服务化。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增长,将由原来是农业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工业占主导地位,再转变为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先进国家的后工业社会都是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加拿大记者写过一本书,预言2015至2020年,加拿大几乎所有的人都要在服务业就业。美国现在农业就业人口占1%左右,工业就业人口只有百分之十几,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大多数。

2.现代服务业呈现知识要素密集型特征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部门。早期的生产从依靠体力、到依靠资本、到依靠知识技术、到最终依赖于教育,整个社会是生产要素不断演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国外学者把现代服务业称为将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引进物质生产的主要渠道。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员一般都是高学历,它比从事制造业的人员学历普遍要高。

3.现代服务业总体上具有三新、三高特征

三新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三高即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必须融入现代城市综合功能,用崭新业态满足现代人和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除引进高精尖人才外,还应看到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构成的塔座是大批经过系统培训学习、有先进服务理念意识的劳动者。

二、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布局

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是形成八大类型共60个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八大类型是指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外包服务、总部经济和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以及旅游等现代服务业,60个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5个金融服务集聚区、20个现代物流集聚区、10个科教创新集聚区、20个商务会展集聚区、5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具体规划

(1)开展城市金融、农村金融、统筹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改革创新综合试验,支持广州、东莞、佛山南海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在东莞开展设立台资银行等金融合作试点,全面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省属金融控股集团。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形成4个产值超千亿元的金融产业基地。

(2)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市场,加快建设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支持中心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空港、海港,建设花都空港、宝安空港、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广州南沙保税物流园等大型现代物流基地,培育和建设30个省级物流园示范区。

(3)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信息传输和技术服务、内容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培育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网络产业,重点建设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为中心的射频识别技术和卫星定位产业基地与研发基地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三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4)重点推进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带动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市的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形成2-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5)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积极培育壮大本地企业总部。

(6)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打造“亚太重要会展经济区域”,形成3个以上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

(7)做大做强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传媒出版、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广告设计、数字印刷等产业基地以及文化会展和产权交易平台,形成4个以上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8)加强粤港澳旅游合作,全面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配合绿道网建设,打造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建设全国旅游改革综合实验区。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新增投资5000亿元。到2012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40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8%。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200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其中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5%,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基本形成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建成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三、广东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构成问题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与第二产业一起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行业,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业人员流向也不断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继续上升,2006年即超过了第一产业。这表明,广东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适应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制造业最大的不同是对资金和土地的要求不高,更多依赖于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空间。广东现代服务业产业素质基础较差,缺乏人才与科技等要素支撑,不能满足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

1.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当前广东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多数由传统服务业转换而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现象尤为严重。2004年全省按行业划分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高级人才分别只有2.8%、4%、2.4%和1.8%,大大低于制造业的4.7%。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能教育,办学质量大幅提升。尽管如此,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并没有成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普遍存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类专业设置时间较晚,数量偏少,不少新兴行业目前尚无对口的专业设置,即使有也因专业设置时间过短、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学设备落后,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论是供给总量还是“产品”质量都难以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1)过于依赖传统外向型发展模式使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处于劣势

囿于传统唯物质产业观狭隘观念的局限,没有把实现第三产业的现代化作为国民经济现代化战略的内容明确提上议事日程。服务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广东以依赖境外国际资本“两头在外”为主,以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的低端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锁定在世界价值链低端,压制了企业对创新及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既不能脱离各个产业生产发展而独立成长,各个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生产服务业提供的支持。纵观广东现代服务业,一是许多必要的行业没有发展起来,二是服务业发展与各行各业生产发展的互动机制没有形成,三是生产服务业发展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没有形成人才的集聚。

(2)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自身生产和再生产投入低

“投入”主要指所受教育,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上。从文化程度看,广东省现有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劳动力的85%;从技能培训情况看,85%左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3.2%,广东只有10.6%。广东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对劳动力素质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但由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导致人力资源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不匹配。

(3)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处境影响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弱势地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使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发展存在的诸多难题,如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处于非主流社会地位、广东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统筹集约化发展力度不够、三级校企合作平台(职业教育集团)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软硬件资源库尚需完善和达到共享、各级生产应用性实训基地布局分散或投入匮乏、省内地区间专业设置存在严重同构等,也造成其人才培养质量与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四、广东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高度密集性特征,表面上取决于人,实际上取决于知识,而知识来源于教育。知识的物化才能创造财富,知识的物化不仅物化在制造设备上,还物化在无形的软件服务中。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培养大量技术人员的重任。

现在珠三角的发展速度变慢,大量的资金技术向长三角转移,主要是看中长三角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为解决广东存在的人力资源素质问题,2010年8月广东省政府提出要打造中国南方教育高地,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与港澳紧密合作,把广东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同时也指出了未来十年打造中国南方教育高地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的就是职业教育。

1.职业技术教育去边缘化

广东已在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主要根源在于职业教育上,社会轻视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及家长也自觉低人一等。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就是使职业教育像德国一样成为主流教育。

——打通技能教育和学历教育通道,建立相互转化的“立交桥”,谋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承认职业技术文凭与学历教育文凭有相同的地位。

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仍在发展完善阶段,实际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社会仍然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和使用低素质劳动者进行低水平生产并存的现象。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的不等值严重制约着人们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广东应率先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珠三角地区建立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等值。这不仅可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中国的顺利推进积累经验,也可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立中职与高职互相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形成从中职到高职连续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需加强内涵建设,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不断扩大对中职院校的招生比例,尤其是与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产业(行业)技术标准来设计与高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配套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从而为毕业生顺利升入高职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加快高职教育文科类院校及专业的发展

广东的高职教育紧跟产业结构的发展设置对口实用的专业,已在“广东制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重构势必要求加大比例、加快速度地设立与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相匹配的相关文科类专业。

——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加大向文科、商科类高职院校倾斜,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职业院校中增设现代服务业需要的紧缺专业,增大紧缺专业招生规模。

——在现有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各院校的示范专业建设中,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高职院校探索创新适合文科优势学科、主干课程的与现代服务发展相适应的规则与标准的建立;在深化改革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同样有必要推进高职院校探索实践校际间的“教师互聘”、“设备共用”、“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区域内学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互补模式;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水平评估中,专家构成要加大现代服务业各专业评审中行业人员参与评价的比例,而不再单纯从学科(术)出发。

3.实行跨地区文科专业建设策略

广东高职教育市场要尊重职业教育运行规律,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合理配置广东高职教育资源,形成“一个龙头两驾马车”的格局:以珠三角为龙头、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为马车,发挥珠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向东西两冀和北部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高职教育区域功能不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展。

——在珠江口东西岸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建设的人才需要,重点发展空港物流、研发、设计、创意、金融、会展、专业服务和信息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等专业。

——东西两翼地区要大力培养“三高”农业、特色工业、海洋产业、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发展民营经济,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

——北部地区要围绕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的需要,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的需要,重点发展铁路物流专业,发展面向加工制造业的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等专业,为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辐射提供高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培养适应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4.建设三级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

组建由行业协会牵头,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遴选综合实力较强的职业院校、大中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等机构参加的省级行业性、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鼓励支持有区域优势、有产业发展依托的区市建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鼓励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整合优质的专业教育资源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组建专业型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成立理事会,制订章程,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职教集团成员之间的责权利,建立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促进职教集团成员之间人才、技术、教学、实习实训、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生产服务,让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让职业院校优先为职教集团内的行业、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优先为行业企业培训员工和技术服务,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上的无缝对接,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双赢。

5.建设大型公共实训基地,解决实训基地的分散与匮乏

提升劳动者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动手能力,是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借助具备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能级实训设施,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走“实训”之路,只有快速出炉高技能人才才能以最小代价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目前,广东省的职业实训基地仍以各学院建立的实训基地为主,存在区域性、分割性等特点,不能发挥集约化优势,许多实训中心只能覆盖各院校的部分重点专业,不能保证每个专业都有实训场地,且实训基地更新程度和使用效能都不尽人意,不能发挥资金投入优势;同时各院校在服务社会层面从实训基地角度看,不能为社会职业培训或再就业培训提供实训机会,“有水平”却无法共享。单个培训机构高能级实训设施的购置、维护和更新能力弱,自身投入往往“低水平”重复建设,适用面过窄,即使个别机构有能力购置,也由于属于部门单位所有,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建立以政府为管理职能部门的公共实训基地势在必行。

——公共实训基地必须是公共的。它必须独立于学校和企业之外,必须与社会培训机构在功能定位上有十分清晰的分界。凡是社会培训机构能做的,政府绝对不能介入;政府的公共实训基地,必须是社会培训机构无力承担的项目。公共实训基地强调从高端需求入手,强调做社会培训机构想做但做不到的,抓住最新、最高的标准与最紧缺的职业人才,整体提升技能人才的培训水平与标准。

——公共实训基地必须是公益性的。它有别于其他各种市场化、商业化项目与机构,它坚持不收费、不盈利原则,免费无偿向全社会培训机构开放,真正体现政府服务平台公益性的本质要求。

6.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教育要有超前性,尤其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职业教育,必须提前三五年时间调查将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国家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然后决定开设什么专业。广东是中国经济的前沿,毗邻港澳,具有地缘优势,要面对国际市场,就应该与港澳及跨国公司多沟通,保持经济敏感性,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合理确定专业需求,及时制定下一步的人才培养方向,而这些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

——鼓励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国际著名企业和海外中资尤其是港澳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竞争,拓展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海外实习、就业渠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重点,在现代服务业各专业方面引进和消化吸收一批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积极借鉴引进一批国际上著名企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

7.重视发展远程网络培训资源库的建设与使用

围绕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导向,以高等职业教育龙头院校为载体,有效集成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具有规模实力的职业教育网络集成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发展E-learning模式,提升教育培训资源库的辐射服务能力。

——面向企业、个人提供优质、低成本、快速、标准化培训服务,重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培训资源的配置和解决方案、满足新兴服务产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需求。

——保证实现四大核心功能:①教学管理输出——有条件向外开放,以体现出服务社会的作用。②培训资源的交易——通过师资数据库、课程数据库、实训场所数据库、需求和供应发布平台的建设,实现培训资源的交易。③培训产品的交易——作为培训的产品,人才通过该平台网站能实现资源储备和流动,实现自我价值的增值,企业也可以通过该平台网站完成人才培训、人才招聘。④信息发布和咨询分析,建立起一支专业的行业分析队伍,通过行业资讯搜集、整理、发布等流程,实现信息发布和提供各类分析和资讯报告的功能。

总而言之,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与广东要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并举的战略目标不匹配;未来,广东只有积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需求,加速其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谋求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步跨越式飞跃。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OL].广东省政府网站,2010,10,11.

[2]新历史背景下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OL].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

[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状况与政策建议[OL].广东社会科学网,2010,4,27.

[4]吴志鹏,汪全立.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OL].华侨华人经济技术网.

[5]杨生斌.“工学四合”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融合[OL].中国期刊资讯网,2010,4,24.

[6]孔杰,廖建新.广东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OL].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网站,2005,11,7.

[7]靠什么驱动珠三角?[N].南方日报,2009,9,17.

[8]生产性服务业:浙江“十二五”转型发展的引擎[N].浙江日报,2010,11,1.

[9]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及总部经济规划[OL].总部经济,2010,09,16.

[10]刘志彪.江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联动发展[OL].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网站,2005,11.3.

[11]贾帆联.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OL].浙江省经贸委《生产性服务业》课题组,2009,3,9,http://www.ssfcn.com.

[12]刘茜.珠三角产业升级拦路虎:广东200+400抵不过新加坡5+4[N].南方日报,

2009-11-20.

[13]房玉靖,荣宁宁.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对接的探讨[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6,2.

[14]周罡.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路及其人才需求分析[OL].上海闵行职业教育联盟,2010,11,5.

作者简介:兰玲(1966-),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

作者:兰玲

现代保险业发展论文 篇3:

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案例研究

[摘 要] 服务业是否规范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标准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又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从我国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应用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探索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一般规律、特点和效益,以期全面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标准化;案例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1. 060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不仅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且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业在开放的中国不断向各个行业及领域延伸,服务空间不断扩展,服务内涵不断丰富,服务业已经站到了时代新的起点上,在服务业快速发展地历史进程中推进标准化建设是历史性必然。有识之士已清醒的意识到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光有好的基础和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服务标准,推进服务标准化。

1 现代服务业内涵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管理理念对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现代服务业不是时间上的概念,也不应理解为单一领域(如信息技术)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体现了服务业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即服务的“现代化”,通常是指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和其他能增进和改善人体智能的服务。2012年2月22日,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把现代服务业明确定义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它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

1.1 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的专业分类

现代服务业初步发展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1.2 我国对服务标准化范围和内容的界定

早在1995年,国家就颁布了《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总则》,该标准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GB/T 15624.1-2003(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总则)》将服务标准化的范围概括为六个方面。即:①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服务;②交通运输、邮政和仓储服务;③金融和房地产服务;④商务、专业技术和科学研究服务;⑤旅游、文化、娱乐和体育服务;⑥社会公共服务和其他服务。同时,该标准还对服务标准化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分别对服务基础标准、服务管理标准、服务质量标准、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设施标准、服务安全卫生标准、服务环境保护标准、保护消费者权益标准八种类型进一步展开,介绍了该类服务标准通常包含的内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2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情况概述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发展的质量比发展的速度更重要,如何在确保发展的速度前提下,快速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一个理性社会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在该行发布的最新报告《增长的质量》中指出,如果各国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普及教育、加强环保、增加公民自由、强化反腐败措施相结合,就能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他认为,经济增长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质量。沃尔芬森在报告前言中写道:“这些巨大的差异和急剧的倒退对于什么是推动发展的动力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即增长的来源和模式影响着发展的成效”。服务质量是质量提升最基本的前提和保障,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并制定出标准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央“十一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承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设立了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并把“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软件”和“数字媒体内容平台”作为优先主题;200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十七大”报告,都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今年政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于此同时,关于软件、动漫、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纷纷出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许多省市也都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点。新常态下,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及各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更为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 我国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应用成功案例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规划中,早就把其提高到影响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辽宁等省市都在充分调研本地实际的基础上纷纷开展借助包括标准化在内的多种手段,在不同的服务体系框架内,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强调现代服务业“遵循服务业发展一般规律和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借助现代元素,通过构建科学的协商对话和互助共济机制,全面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先后颁布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地方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标准化探索与实践。

3.1 广东省案

近年来服务业逐步成为广东省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目前已达到45.6%,广东省政府认识到发展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特别是随着《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产业结构调整,广东省服务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为确保广东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提出了《广东省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研究》的宏观性课题。

提出标准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手段。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制定和实施服务标准,能够有效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向消费者提供统一的、可追溯的、可检验的服务,从而确保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因此,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是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广东省在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标准化工作基础上都是围绕第一和第二产业来展开,在服务业领域则相对滞后,服务标准不仅数量少,覆盖面也十分有限,工作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作为无形产品的服务所具有的特殊性,原有适用于制造业领域的标准化理论、方法和工作机制,很难完全适用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现状和需求开展研究。

2010年廣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广东省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研究”项目下达给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要求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从建设广东服务业的需求出发结合标准化战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全面研究广东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3.2 山东省案

2012年,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本着顺应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而不断提升竞争力的指导思想,以山东省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现代服务业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今后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对策建议。从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阐述研究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现实意义切入,通过对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梳理分析,借用系统论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及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该项目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及其理论分析,科学阐述了现代服务业的时代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文化特征以及生态价值特征,总结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呈现的要素依赖规律、产业融合规律、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服务业与城市化同步发展规律等诸多规律。这些特征与规律的总结和提炼,是该项目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认识、新概括。第二、三部分,通过对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相关数据的分析,认为近年来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投资总额明显增加,投资机构趋于多元。通过对其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在筛选和确定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并结合SPSS统计软件,求得影响竞争力水平的三个因子(基础因子、人力资本因子、动力因子)及相应权重,构建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过程中通过与苏浙沪粤四省市比较,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得分最低,得出山东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的结论。第四部分,研究认为,加快山东省服务业的发展,既要遵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省情和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

4 案例启示

目前我国在欠发达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要把发展重点放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省级,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标准化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理作用,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一般规律、特点和效益,完善标准化运行保障机制,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标准支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全面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0 引 言

日常生活中,谈判随处可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现在,国际商务谈判也随处可见。谈判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谈判方式得到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灵活运用语用原则包括进行沟通、拒绝、倾听、回应等,一个好的谈判策略可使谈判融洽,合作得以顺利进展,使双边或多边可以顺利交际,如不遵守语用原则,使对方感受不到诚意,很可能就导致谈判破裂,本文谈讨语用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1 语用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

语用原则是双方或多方在言语交际中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于1967哈佛大学在大学讲座中提出的"合作原则",原则即这种理论在双边或多边间为保持话语交谈得以进行,共同遵守,这是语用原则的一种。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或多方为保证谈判顺利进行,都会遵守语用原则,因语言是谈判的交流工具,所以作为进行沟通的代表,自身语言驾驭能力和整体素质都间接决定了谈判的顺利程度。我国企业如果想在外贸经济市场内获得利益,不仅要有宏观的战略,更要重视国际商务谈判这种决定经济利益的谈判,在谈判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使对方感受到诚意,愿意交流商讨细节,并且用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从中斡旋,提高自身获得的利益,这一切都建立在双方遵守语用原则上,语言交易行为对翻译和沟通人员要求较大,翻译和沟通人员对语用原则的运用决定着对国际商务谈判取得的成效。国际商务谈判各方是否应用基本语用原则对谈判环境是否融洽有很大影响,运用语用原则是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2 语用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具体作用

2.1 避免歧义

运用语用原则可以帮助谈判双方或多方避免语意模糊,可以知道双方表达的内容,在特定语用原则下很多具有普通意义的英语词汇在商务英语中成为了等效词汇,避免双方因语意模糊而导致表达不清晰。且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会涉及多种领域,翻译和交流人员的专业性使用合理灵活的语用原则可以方便彼此的谈判交流,不同的词汇在特定的语用原则下成为专业性术语,所以翻译和交流人的专业性决定了等效词汇的选择和理解,等效词汇的运用又避免了表达歧义和交流不畅。在谈判中双方会用到大量的商务英语句式,商务英语比较正式规范,在合同、文件以及法律文书中会不断地拆分成复合句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表达句意的严谨和完整性,这些复合句式强调了意义但也使语意晦涩难懂,对翻譯者的要求较高,需熟练运用各种语用原则,在特定的语用原则下,不失原意的将句意进行准确翻译,语用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法律文书、文件、合同中运用广泛,可使其准确了解彼此意图、要求以及想法。

2.2 聆听与交谈

礼貌的聆听是基本的语用原则之一,在对方表达诉求的时候可以点头致意,表达自己理解对方的表达,尽量不要在对方表达观点时总打断,以表自己的尊重,可以适当提问或重复对方观点,让对方有满足感,仔细聆听对方表达,可寻找切入点,在对方表达之后对话题进行切入,在了解对方想法并给予对方尊重可提高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率,在交谈时注意双方的礼貌习俗,不只在聆听话语时尊重对方,更要在思维方式、举止习惯上尊重对方,交流者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熟练掌握东西方文化背景,在聆听对方的阐述后,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回应,并找到切入点进行发文,求同存异,在必要时可模糊句意,让谈判朝己方有利的方向发展,运用严密的逻辑和艺术的手段进行谈判,即使双方存在利益的不同,也要保持礼貌,确保谈判双方在地位上平等一致,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谈判环境,利用确凿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与对方进行交涉。在交谈过程中不能贸然打断他人,礼貌的交谈是成功谈判的基石,谈判用语根据谈判具体情况使用,可委婉使用,以共赢的态度进行交涉,寻找双方利益共同处,在谈判僵持时可适当幽默缓解气氛,为实现商务谈判的高效,应运用语用原则的相关性,话题应围绕谈判内容开展,利用语言吸引对方,并使用合理的方式拒绝对方。

3 结 语

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制定策略应考虑东西方文化交流差异,尊重对方的思维才能让对方尊重己方的利益,合理表达观点,谦逊礼貌谈判,熟练运用合作领域的等效用语,考虑语言的得体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交易的正常进行,即使双方或多方目的不一致,谈判时也要见机行事,语用原则本是谈判策略的基础,合理运用语用原则争取自身利益,消除双方隔阂,以谦逊礼貌的态度降低对方的戒备心理,谈判环境和谐有利于让对方在让步的基础上达成合约,谈判者即是语言的使用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让对方感受到合作精神,进而带领谈判的节奏,牟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熟练运用各种语用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利于双方沟通交流,提高交谈的质量,在和谐融洽的谈判环境中,更深度地开展彼此的合作,从而满足自身商务谈判活动的目的,双方达到双赢,利于以后长期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立非, 张斐瑞. 国际商务谈判的互动话语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J]. 山东外语教学, 2015, 36(6):11-20.

[2]成婧. 应用型院校国际商务谈判双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9(3):135-139.

[3]李丽丽. 商务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探析[J]. 黑龙江科学, 2016, 7(4):134-136.

[4]陈道彬. 数量象似性在语用原则上的体现[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2):81-85.

[5]赵洪宝. 电视采访类节目中受访者语用原则的使用[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91-93.

作者:王师东 杨明 张丽

上一篇:制造业发展改革论文下一篇:印刷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