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7

本文以数字化技术为背景,围绕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的应用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江西目前城市公共艺术的面貌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江西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性理念的前景做出一些探讨。城市公共艺术是面向城市大众、服务于公众的艺术,一般展示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公众都能看到的地方,如城市街道、公园、广场、机场、车站、地铁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字化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字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1:

交互理念与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

摘要:本文从交互理念在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体现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首先,从设计者角度出发,描绘了交互理念诞生之初其创作者的灵感。其次,从赞助者角度出发,不同需求和公用,要求赞助者对交互理念进行着不同的选择。最后,从受众角度出发,探讨交互理念的实施。受众通过互动,与艺术发生关联,并改变了艺术本身的结果,成为艺术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交互;数字化;公共艺术;城市设计;环境景观艺术

Interactive Conception and Digital Urban Public Art

WABG Feng,GUO Wei-min

“交互”英文译作“Interact”,有互动、交流、沟通、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意思。简单来说,交互,即双向互动的意思。维诺格拉特(Winograd)在1997年把交互设计描述为“是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

①。交互设计支持人们的行为,是人本质的又一体现。文中所涉及的“交互”,是指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视野下的交互。

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交互思维已经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在30余年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中,已经收获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案例。以交互理念为导向的城市公共艺术,将互动性思维贯穿于整个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全过程,从构思到最后的作品呈现。而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品互动,仅仅体现在作品的最终呈现上。而正是互动性的思维方式与创作理念,将数字化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发挥到极致,真正使参与的受众成为作品的“创作者”之一。交互理念的表现方式,从艺术的本体论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从设计者角度出发,交互理念的诞生。其二,从赞助者角度出发,交互理念的选择。其三,从受众角度出发,交互理念的实施。

一、交互理念的诞生——从设计者角度出发

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思维、认识对象和思考问题,既取决于思维对象的性质,也取决于主体思维器官的发展程度以及作为主体和客体中介的思维工具的性质。思维的对象决定了思维的方式与方法,而公共艺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亦不断地变化,对其创作的思维方式、方法也随之变化着。数字时代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使人们的情感认知与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从而使得互动性思维得以产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西方人开始思考实现思想和技术互动的模式。随着新技术手段的不断涌现,新型的艺术表现形态也随之产生。当网络技术、数字影像技术、交互技术等诸多技术手段成为艺术创作的“材料”时,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去赏识艺术,而想更多地参与其中,要与其对话、交流。互动艺术就此产生,它是一种交互式的艺术表现,是艺术与技术、作品与受众、作者与受众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互动公共服务设施、互动电视、互动影视、互动游戏、互动装置艺术等,都是基于“互动”这一技术平台发展的新形态。可以说,设计者把视野投向公共艺术的时间还是相对较晚的。

公共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观念艺术”,它并不仅仅是创造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也不是对公共空间单纯的视觉装饰,公共艺术的目的还在于传达思想、追求社会意义。它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消费文化的出现,以及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艺术表现的通俗性分不开。它与陈列的地点的环境融为一体,因时间、地点的转化而发生意义的改变。

最初的设计者注意到将交互技术同公共艺术的结合,将会引起一场革命性的变革。由于公共空间具有不可回避性,放置在其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强制欣赏的特点,所以,公共艺术作品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让人被动接受,也不应该像在展览馆里只许参观不许触摸,它应该成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依靠,可以攀爬,甚至可以进入内部,使人感到亲切,使作品充满活力。通过这种交互性,人们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创造性地参与,人和公共艺术作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使受众从中得到一种新的审美体验。艺术家和公众的交流,双方都会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市民的整体审美素质。体验和参与是交互艺术的特征。这种互动可以是接触式或者非接触式的,也可以是通过其他各种媒体平台触发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互动形式层出不穷,“可能性”在不断的扩展当中。

从这里出发,交互理念支配下的城市艺术的设计者就要在两个身份中不断转化,即同时具有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艺术家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和思辨,完成作品的设计理念,协调好艺术和观念之间的关系。而工程师考虑的则比较务实,他们思考的问题是: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工程”,“交互性”的设计理念将如何实现,原本空洞的概念“物化”如何转成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可以参与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这里面会涉及很多界面与交互设计艺术科学的知识,包括建筑、材料、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方面的知识。

二、交互理念的选择——从赞助者角度出发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公共艺术则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来,伴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从私域性艺术走向属于大众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载体,基于公共空间作为展示场所以传达内在的精神诉求与时代的审美标准。公共艺术的意义不在于其表现形式,而是对其内在的价值取向的表达。城市作为公共艺术的展示场所,在空间上就限定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承载传达城市文化、历史沿革、时代背景的要求;作为视觉文化符号,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体现的是一种大众审美,甚至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标志。

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和精神需求,给人们心目中留存城市文化意象。它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象引导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城市和生活。在数字技术快速成长的时代,伴随广阔的人群互动的各种新艺术正在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从这一点出发,对城市艺术的决策者——市政府、城市的管理者们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何种城市公共艺术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一个城市的名片。对于不同定位的城市来说,其文化核心的定位是不同的。由于战后欧洲国家享受了和平的发展,以英、德为代表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文化政策和成立委员会来支持公共艺术的发展,建立公共艺术的发展机制。如1996年奥地利采用了一种新的艺术政策:地方政府每年将建设工程费的百分之一作为公共艺术发展基金。瑞士在公共艺术的议题中,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引入了更多的民主制度,以及采用地方分权的模式,让不同地区和城市有更大的空间去探索适合自己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美国的公共艺术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公众渴求平等的艺术、艺术也应实现民主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能够表现美国的理想与认知价值,希望通过艺术可以将美国各地域的人都联系起来,创造美国的艺术语言。不少艺术家开始挑战以往的传统公共艺术,很多大型的庄严、肃穆附有纪念意义的大型雕塑被搬下了神坛,而出现了很多平民化、世俗化的艺术。这些都与美国制定的文化策略相关,美国很多城市艺术中重要的设施,由凯悦集团、英国石油、艾克森石油、波音公司、大通银行等知名的企业捐助建成。由于市政府与基金会、财团的公共艺术投资项目类别很广,可以独立于任何一个建筑项目,包括市区广场设计、纪念碑设计、居民空间设计,也可以资助短期的公共艺术创作。公共艺术包括雕塑、街头家具、环境设计等。基金会的评审团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由本地及海外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社会各方面人士。这就使得一些出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投标方式进入实施阶段。

图1 2006年上海双年展

除此之外,各个城市展示自己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双年展、三年展等也成为公共艺术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方式。双年展(Biennial)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之一,其在美术界的重要性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双年展一般都以城市命名,在众多的国际双年展中,威尼斯双年展是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双年展。它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的重要双年展还有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美国惠特尼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等,中国则有上海双年展(图1)和广州三年展。很多国际艺术家都把双、三年展作为尝试自己最新艺术观念的试验田,互动式城市公共艺术中很多思想的火花都是从这里为人所知并走向成熟。

现在,互动性城市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处于滞后阶段。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支持或团体私人的赞助,创作的目的始终是围绕“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规范化的公共艺术机制,艺术家把灵感放在受众生活中,创作被大众认可的、体现城市特色和国家形象的公共艺术,才是中国公共艺术继续要完善下去的方向。互动性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经阶段,大众的参与、作品与受众的互动,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艺术。然而目前国内这种互动性的作品还不多,目前的互动大多拘泥于机械式、物理式的互动,互动性城市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交互理念的实施——从受众角度出发

互动性思维是一种过程的思维方式,其在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与实践中的导向作用也是贯穿于全过程的。交互式城市公共艺术的重点同样在于过程,通过艺术家和工程师的设计,以及城市公共艺术管理者的支持和赞助,城市公共艺术的模型已经建立起来,但因为还没有受众的参与,艺术本身的过程并没有完成。这里首先要用到“接受美学”的理论。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②同样,一个城市公共艺术雕塑哪怕已经建成,在没有受众与之互动之时,也只能算作半成品。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互动性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艺术在体现城市文化内涵、装饰城市环境的基础之上,为了最大程度体现其作品的社会效果,将如何与观者互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里本文将以西方城市公共设施或者公共艺术的载体——喷泉为例,分析城市公共艺术中交互理念是如何体现的。

早在巴比伦人建立空中花园的时候,喷泉就早已出现。在传统的西方人的理念中,喷泉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喷泉并不是艺术品,只是一种公共的设施。但是从广义的角度讲,喷泉已经进化为一种公共艺术。欧洲的皇家喷泉以巴黎凡尔赛喷泉群最为重要(图2),建于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是古典喷泉的巅峰之作,装饰以贴金的大理石和青铜雕塑,以奢华、宏伟、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徜徉在凡尔赛喷泉周围,受众感受到的是一种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奢华。虽然就艺术造诣而言,它已经达到了古典喷泉的最高水准,成为古典喷泉艺术的绝唱。观看者在欣赏喷泉自然的喷涌时,虽然可以在装饰喷泉的大理石雕塑的池边嬉戏玩耍,但是却不能与喷泉进行互动。

图2凡尔赛宫喷泉

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各种自控喷泉。法国巴黎的拉德方斯广场上,有著名的“阿加姆”音乐喷泉,建于1980年,66个喷头呈“S”形布置,喷出1-15米高的水柱,利用电脑控制水、光、音、色,能表演《蓝色狂想曲》、《水上芭蕾舞曲》等十多个精彩节目,使喷泉艺术进入崭新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喷泉,由于声、光、电技术的采用,受众在欣赏喷泉的同时还能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听觉冲击,而由于各色彩灯的使用,视觉享受也变得多元化起来。不仅在白天,在黑夜也能享受到喷泉的美。但是观者只能按照电脑事先安排好的顺序欣赏喷泉的灯光和音乐。虽然只有喷泉一方在动,但是已经朝互动性前进了一步。

2004年由西班牙艺术家约姆•普朗萨(Jaume Plensa)设计的芝加哥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图3),是新世纪互动喷泉的典型例子。这一喷泉由两个高达50英尺的玻璃块立方体组成,里面存有1000个芝加哥人的头像,利用现代技术投影到立方体的表面上。喷泉从人的嘴里吐出来,加上灯光和图像的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成为芝加哥城市的地标之一。

芝加哥千禧公园皇冠喷泉的整体设计原则是强调数字科技、自然地景与亲民互动。其互动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选择头像普遍性。玻璃立方体中选择的头像,是随机选取的芝加哥市民的头像。这种亲民性相比以往的城市艺术是大大增强了。二,喷泉的变化性。原本静止的物体与游客互动起来。玻璃立方体内装有发光二极体(LED)上的图像,以每小时6张的速度播放。除了保存在电脑里的1000个芝加哥市民头像之外,还会有一些尿尿小孩之类的图像穿插其间,充满趣味。三,市民的可参与性。皇冠喷泉设计的理念充分考虑到人们如何在喷泉中嬉戏,设计师将喷泉的两座大型屏幕中间设计成黑色的大理石地板,薄薄一层水流淌在上。不怕溅湿衣服的孩子们欢快地在上面嬉戏玩耍。在芝加哥,互动性并不仅仅停留于设计师的一个理念,而已经成为一种受众和城市艺术之间自然交流的纽带。

图3芝加哥千禧公园喷泉

上面提到的喷泉发展之路,代表了人类城市公共艺术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自然阶段、声光电阶段和交互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正好代表了交互理念从无到有、从空想到实施的过程。

四、结语

交互及其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中,交互理念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文章对交互理念在数字化的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体现,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其一,从设计者角度出发,描绘了交互理念诞生之初其创作者的灵感。其二,从赞助者角度出发,不同需求和公用,要求赞助者对交互理念进行着不同的选择。其三,从受众角度,交互理念的实施。受众通过互动,与艺术发生关联,并改变了艺术本身的结果,构成艺术的一部分。

①Jennifer Preece、Yvonne Rogers、Helen Sharp著,刘晓晖、张景译《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②H•R•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参考文献: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H•R•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Jennifer Preece、Yvonne Rogers、Helen Sharp(著),刘晓晖、张景(译)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米塞斯(著),夏道平(译)人的行为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王峰,张旭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探究——数字化技术介入的必然性艺术百家,2009,(03):57

宋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文艺评论,2006,(06):92-94

作者:王峰 过伟敏

数字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2:

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应用前景探讨

本文以数字化技术为背景,围绕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的应用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江西目前城市公共艺术的面貌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江西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性理念的前景做出一些探讨。

城市公共艺术是面向城市大众、服务于公众的艺术,一般展示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公众都能看到的地方,如城市街道、公园、广场、机场、车站、地铁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城市公共艺术的呈现方式一般以公共雕塑和壁画为多,但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运用电子技术以数字媒体为媒介进行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的城市公共艺术,是数字化技术介入了艺术创作,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与媒介的运用拓宽了道路,不仅有传统公共艺术的作用,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与公众产生互动,交互性设计理念贯穿作品创作全过程。

数字化背景下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应用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技术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艺术作品自身,使得城市公共艺术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数字化的城市公共艺术与传统的公共艺术明显不同的是更加注重观众的作用,更加重视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从制作到完成主要是受政府领导和艺术家的支配,作品完成后展示在城市的某一固定地点就算完成了,观众只是在作品完成后进行欣赏而已。而数字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则不一样,艺术作品从创作到完成的整个过程都是把观者摆在第一位,注重的是公共艺术与观众的互动,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时并未完成,只有当观众去体验、与作品互动,这件作品才最终完成,如此一来,观众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在设计理念上已经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不仅做到了与城市建筑、景观环境的融合,还做到了与城市人民在生活、文化层次上的交流和互动。

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公共艺术都在向数字化技术的方向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今年索契冬奥会上,有一项奇观——大型建筑动态人脸雕塑。冬奧会的观众首先需要在配套的“3D照片亭”进行脸部扫描,然后高科技的数字化制动器开始移动,最终形成大型扫描立体模型,参与者的脸可在20秒内显示出来,观众还可以访问录制的20秒视频,视频上会显示他们的脸在建筑上立体呈现的过程。这种数字化的公共艺术毋庸置疑,乃是索契冬奥运的一大亮点,让观众体验了一把当明星的感觉。再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泰国馆中放映的4D影片,比3D技术更先进了一步,观众不仅在视觉上有逼真的感觉,而且在触觉和嗅觉上也有和影片中一样的亲身体验。

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为城市公共艺术带来了与观众的深切交流与互动,观众在与作品产生交互作用的同时,亲身体会到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与快乐,这就将观众与艺术的距离拉得更近,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摆在博物馆里不可触摸、只可远观的作品,而是融入进了大众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让大众感受到艺术的

魅力。

对江西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应用前景的探讨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第一枪。 “八一起义”旧址与新四军军部旧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塔等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昌红色旅游一条线。江西的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厚重的一段历史,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左右,江西的城市公共艺术以红色文化的纪念性雕塑为主,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和井冈山雕塑公园中的城市雕塑,这些雕塑作品是为了讴歌红军战争的艰难、歌颂红军战士的英勇而创作的,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为国家英勇奉献的精神典范。90年代开始,江西省的城市公共艺术向装饰性方向发展,重视表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如江西九江外滩的《九江魂》文化浮雕墙,描绘出九江的历史和当年的抗洪场景。此外,还有纯装饰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如南昌“青山湖明珠”灯雕,赣江两岸建筑上的灯效设计起到美化城市、装饰环境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也逐渐增多,江西的城市公共艺术有朝向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有质量、并且富含交互理念的数字化公共艺术还不多。目前国内有交互性的城市公共艺术,主要以多媒体、可触屏展现,一般以观众和艺术作品合影、把自己的头像输入一些影响设备以及图像随着声音的改变而改变等方式来于观众产生互动,比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有趣多了。随着交互性理念的贯彻与深入,以人为本的思想也随之展现,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江西的城市公共艺术已经逐渐接纳和使用数字化技术,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会呈现在江西城市中,与大众互动,让公众体验艺术、与艺术互动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受到江西城市红色的文化与魅力。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为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数字化背景下的江西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系列成果之一(编号YG2013025),主持负责人李静,参与人员沈海晖,武香萍等。

作者简介:李静,女,汉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设计学、美术学。

作者:李静?沈海晖

数字化公共艺术论文 篇3:

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应用前景探讨

本文以数字化技术为背景,围绕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的应用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江西目前城市公共艺术的面貌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江西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性理念的前景做出一些探讨。

城市公共艺术是面向城市大众、服务于公众的艺术,一般展示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公众都能看到的地方,如城市街道、公园、广场、机场、车站、地铁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城市公共艺术的呈现方式一般以公共雕塑和壁画为多,但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运用电子技术以数字媒体为媒介进行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的城市公共艺术,是数字化技术介入了艺术创作,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与媒介的运用拓宽了道路,不仅有传统公共艺术的作用,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与公众产生互动,交互性设计理念贯穿作品创作全过程。

数字化背景下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应用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技术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艺术作品自身,使得城市公共艺术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数字化的城市公共艺术与传统的公共艺术明显不同的是更加注重观众的作用,更加重视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从制作到完成主要是受政府领导和艺术家的支配,作品完成后展示在城市的某一固定地点就算完成了,观众只是在作品完成后进行欣赏而已。而数字化的城市公共艺术则不一样,艺术作品从创作到完成的整个过程都是把观者摆在第一位,注重的是公共艺术与观众的互动,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时并未完成,只有当观众去体验、与作品互动,这件作品才最终完成,如此一来,观众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在设计理念上已经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不仅做到了与城市建筑、景观环境的融合,还做到了与城市人民在生活、文化层次上的交流和互动。

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公共艺术都在向数字化技术的方向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今年索契冬奥会上,有一项奇观——大型建筑动态人脸雕塑。冬奥会的观众首先需要在配套的“3D照片亭”进行脸部扫描,然后高科技的数字化制动器开始移动,最终形成大型扫描立体模型,参与者的脸可在20秒内显示出来,观众还可以访问录制的20秒视频,视频上会显示他们的脸在建筑上立体呈现的过程。这种数字化的公共艺术毋庸置疑,乃是索契冬奥运的一大亮点,让观众体验了一把当明星的感觉。再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泰国馆中放映的4D影片,比3D技术更先进了一步,观众不仅在视觉上有逼真的感觉,而且在触觉和嗅觉上也有和影片中一样的亲身体验。

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为城市公共艺术带来了与观众的深切交流与互动,观众在与作品产生交互作用的同时,亲身体会到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与快乐,这就将观众与艺术的距离拉得更近,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摆在博物馆里不可触摸、只可远观的作品,而是融入进了大众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让大众感受到艺术的

魅力。

对江西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应用前景的探讨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第一枪。 “八一起义”旧址与新四军军部旧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塔等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昌红色旅游一条线。江西的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厚重的一段历史,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左右,江西的城市公共艺术以红色文化的纪念性雕塑为主,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和井冈山雕塑公园中的城市雕塑,这些雕塑作品是为了讴歌红军战争的艰难、歌颂红军战士的英勇而创作的,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为国家英勇奉献的精神典范。90年代开始,江西省的城市公共艺术向装饰性方向发展,重视表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如江西九江外滩的《九江魂》文化浮雕墙,描绘出九江的历史和当年的抗洪场景。此外,还有纯装饰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如南昌“青山湖明珠”灯雕,赣江两岸建筑上的灯效设计起到美化城市、装饰环境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也逐渐增多,江西的城市公共艺术有朝向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有质量、并且富含交互理念的数字化公共艺术还不多。目前国内有交互性的城市公共艺术,主要以多媒体、可触屏展现,一般以观众和藝术作品合影、把自己的头像输入一些影响设备以及图像随着声音的改变而改变等方式来于观众产生互动,比传统的城市公共艺术有趣多了。随着交互性理念的贯彻与深入,以人为本的思想也随之展现,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江西的城市公共艺术已经逐渐接纳和使用数字化技术,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会呈现在江西城市中,与大众互动,让公众体验艺术、与艺术互动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受到江西城市红色的文化与魅力。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为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数字化背景下的江西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系列成果之一(编号YG2013025),主持负责人李静,参与人员沈海晖,武香萍等。

作者简介:李静,女,汉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设计学、美术学。

作者:李静?沈海晖

上一篇:东南亚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多元化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