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数字化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在调查艺术普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数字化技术与手段给艺术馆带来了新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可以更好地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接着分析数字化艺术馆对比传统艺术馆的特点与优势,探究数字化展览和新媒体技术给艺术馆带来的新的发展可能,展望数字化艺术馆的未来发展前景。

第一篇:数字化艺术论文范文

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

摘要: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以数字科学技术和新的传媒技术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或数字化设备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较之传统艺术设计,数字化艺术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中国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实践上存在着偏重技术层面、忽视艺术设计创作、缺乏深度方式、单一化以及作品中本土化元素缺乏等问题,应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契机,创新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实现创作的本土化和民俗化,真正展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魅力。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特征;价值;问题;创作方向

近年来,数字化艺术设计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中国对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探索阶段,无法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相适应。只有在对数字化艺术设计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字化艺术设计观念,才能进行真正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艺术设计的魅力。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与视觉相关的一种艺术,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网页画面,无论是商业大片的特技设计还是电脑中常见的程序设计,都离不开数字化艺术设计。“视觉艺术产品必须遵循既定的美学原则,因为它是暗含在所有的视觉艺术中的。美学的内在含义与价值在于,它提供人们理解人生意义、展现生命存在即生命活动的场所和天地。因而,艺术的美本质便不仅是形式的美,而且还是人文之美、人伦之美。”

一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概念界定

在数字化艺术设计中,人类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灵感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进行创作时,数字技术是创作的基础,同时还要全面或部分地使用数字手段。但是这种艺术创作与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又有着质的区别,数字化艺术设计虽然是以数字化的应用为目的,但也并非只是以数字化设备作为设计手段,而是以数字化的应用作为了传播介质。所以说,数字化艺术设计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以数字化的应用为目的;二是以数字化的涉笔作为传播的介质。由此可见,由计算机辅助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图等都不属于数字化艺术设计。

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特征分析

(1)时代特征。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是以有形的媒介作为手段,艺术地描绘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性,再现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传递创作者的感情;数字化艺术设计则是利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作为创作媒介传递信息。随着网络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传播的内容,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思路。数字化艺术设计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其数字性同样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形式的时代性特征极为明显。如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形式、信息反馈途径以及艺术展示要素与地点等,我们只有认识这些特征,并恰当地运用,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2)技术特征。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传播媒介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数字化创作和传播。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信息化是没有实体的一种意识形态,这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同一性,但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数字化艺术设计更容易受到现实物质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化艺术设计进行创作和展示,从而达到和实现人们想要的艺术效果。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独特艺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交互性、延续性以及多媒体性。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第一个独特优势是系统性。高速图形网络设计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必备要求,数字化艺术设计具有系统性,因而,我们既能够从有形产品的众多方面感受到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能够从无形虚拟的众多方面感受到实在的审美属性。交互性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又一个独特优势,即强调受众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时时刻刻的交流互动性。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及时传达给受众者信息,从而为受众者提供了视觉上的艺术体验,此时数字化手段就成了一种展示艺术设计的形式。计算机艺术设计能够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形式,克服了传统艺术感官上单一的艺术形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受众者之间的交互性。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延续性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原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持续改造和创新。一般来说,传统艺术设计作品一旦形成就不存在改造和创新,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则存在经常地更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多媒体性是指在数字化艺术设计时将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其中,有效地实现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多媒体表现手法既保留了传统艺术中的静态语言符号,又融合了数字化艺术中的动态表演艺术元素特点。

二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价值

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原创性以及互补性,所以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具有拷贝、整合和处理等特点和能力,这些都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1 互动价值

数字化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的不同在于其更强调创作者和受众者间的互动性。数字化艺术设计能够通过反馈系统接受受众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帮助创作者确定受众者喜欢的创作内容、类型和风格,并不断地提高创作水平,因而,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艺术。传统艺术虽然也强调创作者与受众者之间的互动性,但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受众者的信息反馈无法及时传递给创作者,创作者也就无法准确把握受众者的需求和期待,这样会导致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这样既影响了艺术创作形式的发展,也影响了创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受众者的反馈信息可以通过先进媒体为数字化艺术设计提供极为方便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快信息反馈的直接性和便捷性,这对于艺术来说也将产生深远的、重大的影响。

2 传承价值

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具有对整个艺术进行改造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数字化艺术作品则不同,因为数字化艺术具有反复拷贝的特性,所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人们就可以对整个艺术作品进行拷贝和改造,这样既可以完整的保存原创作品的形态,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改造成其它艺术作品,并且,通过网络还可以实现艺术的全球共享。此外,数字化艺术设计手段还能使人类世世代代共享前人留下的艺术,而且还在共享“原创”的基础上为后人留下了继续创作的空间,从而使艺术获得了可持续性的发展。

3 实用价值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艺术的数字化与日常环境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传统艺术通过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更为广泛,作用更为强大,而且数字化艺术设计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生产、生活技能,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艺术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数字化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进入数字化时代。然而,数字化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 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应用过程中偏重技术层面,忽视了艺术设计创作。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创作,因而,要利用数字化艺术进行设计就必须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技术。这就容易造成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而对于艺术设计创作的重要性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在应用数字化进行艺术设计时必须将技术操作层面与创作创新层面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两个层面相互贯通。

2 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应用过程中缺乏深度,方式单一化。当前,我国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应用时主要停留在对有形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上,如在民俗艺术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上,应用最多的是对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对遗产资料的收集,这对于民俗文化数字化艺术设计平台建设来说是不够的。

3 数字化艺术作品中本土化元素缺乏。本土化是一个国家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特殊体现。本土化具有传承性和普遍性,然而,在我国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中本土化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许多国外大片在进行数字化艺术设计时都非常注重文化的本土化体现,并以此来获得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如《功夫熊猫》,虽然是一部美国大片,但在进行数字化艺术设计时却将中国的国宝熊猫作为影片主角,从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是,我国的许多影片在进行数字化艺术设计时却忽视了我们的本土化元素。

四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向展望

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构思与物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心灵感受和创作经验积累。一般来说,创作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创作者通过心灵感受构思的过程,构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创设意象的过程,创设意象除具有审美内容外,还要具有社会文化的相关内容,所以说,构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意象创设与人们社会文化内容的统一;二是创作者创作经验的积累过程。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还需要创作者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样创作者构思的意象才能得到实现。当然,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也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与创作者的构思和经验有关,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其具有一定的规律,各种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以对生活的体验为基础,在深入生活“表象”的基础上将构思意象及时地进行物化,从而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是设计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有赖于创作手段的进步,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能够为数字化艺术设计提供先进的创作手段。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而艺术设计创作则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才能走向市场,并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促进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目前,数字化艺术设计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而创作方式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都将对数字化艺术设计产生重大的影响。

数字化艺术设计技术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创作模式,数字化艺术设计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在数字化艺术设计技术在应用层面上已经开始转向对创作内容的关注,同时还充分注重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民俗文化渗透,从而使蕴含民族感情以及民俗文化的作品层出不穷。例如,宫崎骏大师,他在创作动画时一般主要以手工绘制为主,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性的绘制处理工具。在他看来表面上是技术使人获得了自由,其实,过于精细的技术分工很容易使人们的精心设计变成流水作业式的批量生产。所以,在进行动画创作时,宫崎骏从不依赖于技术,而是以合适的手段将技术适当的运用到作品中,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日本民俗文化,但却从不盲目地追随数字化技术,这也正是其作品受喜爱的原因。许多国家在运用数字化艺术设计进行创作时除了充分运用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外,还在民俗文化精髓和经典故事上做足文章,如我国的《西游记》等就曾多次被韩国运用于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由此可见,当数字化艺术设计技术与民俗文化设计相结合时,必然会使艺术设计作品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不断加强,而这也正是数字化艺术设计技术的魅力所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数字化艺术设计作为时代发展进步的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只有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契机,创新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实现创作的本土化和民俗化,才能真正展示其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哲:《对数码艺术的理性思考》,《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2001年第2期。

[2] 飞翔:《多媒体设计》,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 李勇、付志勇:《计算机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版。

[4] 张兰:《关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思考》,《大众文艺》,2010年第3期。

[5] 方兴:《数字化设计艺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王雪艳,女,1979—,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装潢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王雪艳

第二篇:浅谈艺术普及与数字化艺术馆的发展

摘 要:本文在调查艺术普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数字化技术与手段给艺术馆带来了新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可以更好地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接着分析数字化艺术馆对比传统艺术馆的特点与优势,探究数字化展览和新媒体技术给艺术馆带来的新的发展可能,展望数字化艺术馆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艺术普及;数字化;艺术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全民的喜爱。艺术普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技术与手段给艺术馆带来了新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对全民艺术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艺术普及的发展现状

顺应时代发展,全民艺术普及在国内全面推开,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迅速,新兴艺术区、展览馆不断涌现。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成为人们假期休闲的首选,但大众对艺术展览认知的提升与艺术展览的发展并不一致。为调查艺术展普及现状,笔者以苏州为例开展深入调查发现,2016—2018年,苏州展览馆83家,展览次数约319次,平均每个月就有8.6次展览,每周都会有2个新的展览展出,大众的选择非常多。但是大部分展览的内容还是以中国画、油画、抽象画居多,展览形式大部分是直接展示实物,具有艺术基本素养的参观者观感较好,而非艺术从业者在参观过程中,如果不借助宣传资料或者音像资料,则很难理解艺术品本身以及背后的含义。在实地调查中笔者观察发现,人们在一幅作品前停留的时间往往都很短,大多数人只是拍照或自拍。艺术内在含义与情感很难在这种展览形式下得到普及,大众艺术审美仍然停留在表面。

笔者调研发现,大部分展览都没有详细介绍展品,普通大众想要對展品有进一步的了解比较困难。展览的形式更是相对单一,较少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现有艺术展馆的媒介远远无法让大众深入了解艺术展品、产生兴趣、提高艺术素养。因此,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艺术馆应借助数字化技术,为展览带来全新的传播方式与互动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艺术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感、体验感,更好地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2 数字化艺术馆的内涵及特点

艺术馆的数字化,并不仅仅是采用二进制编码的方式储存和处理信息,把纸质的内容转变成电子信息内容,单纯地改变艺术品的存储和获取形式,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拓展艺术馆运作、服务、展示的方式,通过与技术的相融,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与实践,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更好地发挥艺术馆的公共职能。

艺术馆数字化是指数字新媒体时代下艺术馆通过数字化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过程。数字化艺术馆是传统艺术馆功能的延续与拓展。传统艺术馆的展示是以实物展示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数字化艺术馆则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可以高效配合实体展览。例如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应用,使艺术馆具备沉浸性、交互性与想象性等特征。

与传统艺术馆相比,数字化艺术馆具有如下特点:

2.1 数字化艺术馆更具互动性

传统艺术馆内,考虑到艺术品的安全与保护问题,更多的是一些静物远距离展览,人们观赏作品时“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数字馆艺术馆运用新媒体科技手段弥补了这一短板。例如VR使观众近距离欣赏艺术展览品细节的需求得到满足,把二维展品变为视频或者3D动画,给静态展品注入全新的活力,通过模拟展品造型、细节特性、使用场景等一系列过程,逼真地呈现给观众,观众亦可以通过操作感应终端,进行交互互动。在参观过程中,观众可以借助移动设备看到展品相关的出处、信息,听到展品的相关介绍,能够从新的视角观看展品并与之互动体验。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互动区”,观众可在这一区域临摹体验数字书法、数字绘画、数字长卷等,这些数字化展示都让观众以有趣的互动方式感受故宫的魅力,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2 数字化艺术馆辐射范围大众化

传统艺术馆的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数字化艺术馆则使距离不再是问题。从前人们要欣赏艺术品,必须到艺术馆内观看欣赏,数字化艺术馆则改变了这一模式。“谷歌艺术计划”使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博物馆不再受地域距离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一互联网产品——Google Arts & Culture(谷歌艺术与文化)欣赏艺术品,艺术馆的辐射范围拓宽到全世界,不再局限于某地。国内的各大艺术馆如故宫博物馆也推出了线上艺术馆,观众不必亲自到场,只需手指一点,即可欣赏馆内展品。艺术品也不再远不可及,普通大众都可以欣赏馆内的任何一件作品。尽可能加大开发力度来发挥“数字艺术品”的价值,打破传统实体艺术馆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将艺术品传播化。大众在不受地域、时间、载体等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平台欣赏全球艺术品,极大地增加了艺术受众群体。

2.3 数字化艺术馆形式多元化

传统艺术馆内的艺术品,大多隔着玻璃,或者被高高挂起,与观众距离较远,产生距离感。遇到节假日,艺术馆更是人头攒动,很多观众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匆匆一瞥,并无太深的记忆。数字化艺术馆则提供了多种体验方式。例如,通过VR、AR、MR的应用,使人可以沉浸式地感受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一边欣赏艺术品,一边互动。今日美术馆“未来馆”打造的云空间美术馆就是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和AR展览三部分组成,观众可自行选择多种方式欣赏艺术品,不仅提高了艺术品的展示效果和全新的视觉体验,更真实有效地展现了艺术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

数字化技术与创新的应用,为艺术馆的展览、观众开发等方面开创了多种形式。例如六朝博物馆推出的中英文导览应用,参观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馆内展品的位置信息,参观更加便捷。故宫博物院则与电视台合作出品了《上新了故宫》,“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全新的方式介绍故宫,传承故宫文化,并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宣传推广故宫文化。南京博物院与世界各大博物馆合作,开发了上百种艺术品,通过网络平台热销。线上APP更是给艺术馆带来新的延伸,以故宫为例,近日亮相的“紫禁城600”,是故宫迄今第十款APP,聚焦建筑知识和背后的宫廷文化,为观众带来崭新的解读故宫的视角。

2.4 数字化艺术馆催生新的艺术创作形式

随着艺术数字化的不断发展,艺术已经从单纯的数字化记录传播转变为数字化艺术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手法,改变了人类的行为及思维方式。如2018年初的“她曾经来过”VR创作展,展出的艺术作品完全脱离了实体,通过虚拟与现实技术表达艺术家的所思所想。展览通过VR眼镜展示,记录一位女性的出生、儿童、中年、老年四个阶段的人生状态,此次展览完全脱离了实体,从创作到展出都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这必然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形势。

3 数字化艺术馆的发展前景

数字化艺术馆始于国外,国内的艺术馆数字化起步较晚,一些艺术馆的数字化制作水平仍较低,产品较为单一,缺少多方位、立体式的呈现,大部分的展馆依旧停留在扫描二维码、把展品搬上手机的阶段,一些全景展示、虚拟展览等内容,受到技术水平和存储空间等局限,体验感往往大打折扣。但数字化进程已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并可预测数字技术将更好地发挥艺术馆的职能。数字化艺术馆将极大地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发展。反过来,随着艺术普及水平的普遍提高,大众对艺术的渴望会越来越强烈,将进一步助推数字化艺术馆的发展。

数字技术无疑给艺术馆带来了新的视觉信息和体验。艺术馆不仅仅只是一个陈列的空间,而是通过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为大众提供一个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打破单一的发展格局,建立一个全新的互动关系和空间。艺术馆不再单独作为艺术品的承载空间而存在,艺术品也不再被空间、时间限制。虚拟与现实的彻底融合,全方位升级艺术馆,将为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

4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艺术馆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渴望。数字技术与新的思维方式在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改变艺术馆中作品与观众的关系,改变艺术馆与时代的关系。数字技术以其先进的技术动态给艺术馆带来全方位的升级,并且随着互联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传统艺术馆必然会转向数字化建设,但这并不是取代传统博物馆,传统博物馆同样具有社会价值。数字技术的运用是对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延伸。如今数字化展览和新媒体技术已然顺应了时代潮流,并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与应用。而数字技术的运用,必将对艺术普及产生更大的推力。

参考文献:

[1] 史俊丽.论新媒体技术与美术馆发展的融合[J].艺术品鉴,2018(36):76-77.

[2] 韩雨潼.数字技术在美术博文馆的应用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8:21-22.

[3] 高鹏.浅谈美术馆的数字馆进程——以国际美术馆數字化时间及今日未来馆为例[J].美术,2016(04):121-124.

[4] 龚睿丽.浅淡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数字化艺术馆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8(09):26.

作者:王竞娴?刘强

第三篇: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研究

摘要: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舞蹈艺术,是当代舞蹈发展的新艺术形态,主要包括仿真舞蹈、网络舞蹈、虚拟舞蹈、互动舞蹈等。数字化舞蹈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传统舞蹈本体的创作和表演手段,促使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相互交融,而且还有利于拓宽舞蹈艺术的发展思路,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舞蹈作品的创作形式。本文对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舞蹈影像;舞蹈艺术

中圖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特征

数字化舞蹈作品以数字技术和传媒技术为基础,融入了舞蹈艺术创作者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够创作出集舞蹈数据、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影像作品,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存储、传送和播放。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改变了传统舞蹈艺术中以动作语言真实再现视、听、触觉的形式,这种新型的舞蹈艺术借助影像语言,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以虚拟的形态呈现视、听、触觉。相比较传统舞蹈艺术而言,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具备以下特征:

(一)创作形式非物质化

数字技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促使传统的舞蹈创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舞蹈创作艺术家的身份也随之产生了根本性位移。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创作趋于非物质化,突破了人体舞蹈动作、舞台表演的限制,可以使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虚拟影像与虚拟动作技术构建虚拟的舞蹈世界。一部完整的数字舞蹈影像作品需要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合作完成,舞蹈艺术家是最初的创意人,但却难以像传统舞蹈作品那样仅凭一人的力量完成舞蹈作品创作。这使得舞蹈艺术家在数字化舞蹈创作过程中既要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又不能过于依赖数字化技术,始终坚持自己对数字化舞蹈艺术的独特创意与构思,不断提高数字化舞蹈作品的艺术品位和价值。

(二)表现语言影像化

数字化舞蹈影像作品的结构具备多层次性,其媒介为数字技术,材料为数字化舞蹈动作。舞蹈艺术家通过改造、整合、重新组织数字化舞蹈动作,将这些数字化舞蹈作品的符号或图纸转化为舞蹈影像语言,以达到存储舞蹈形象、传递舞蹈情感的目的。数字化舞蹈影像表意是舞蹈作品视觉表达的核心,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观众对影像的体验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碍,能够通过观看虚拟数字角色来感知舞蹈艺术家赋予角色的内在灵魂。

(三)传播手段数字化

数字化舞蹈影像作品传播的特点在于交互性和虚拟性,可以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传统舞蹈艺术往往会使观众产生现场距离感,而数字化舞蹈艺术则赋予了观众更多的选择空间,观众能够在观看时间、地点、方式上进行选择,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数字化技术为舞蹈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手段。在虚拟的环境下,数字化舞蹈与剧场舞蹈、民间舞蹈一样,都能够将观众的情感带入艺术作品形象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此外,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还具备互动性,观众既能够通过数字技术与舞蹈作品进行无障碍交流,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参与到舞蹈作品的再创作中。观众只需要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便能够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舞蹈内容,并随时进行跳过、重复、暂停操作,使观众在观看舞蹈作品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所以说,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更符合现代人接受大量信息的习惯和审美要求。

二、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制造舞蹈影像的赛博空间

数字技术是美化舞蹈影像的有效技术。为了充分体现舞蹈影像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舞蹈编导可利用数字技术制造舞蹈影像的赛博空间,创新舞蹈影像艺术的发展路径。舞蹈编导可运用舞蹈演员身上的动作传感器连接现实演绎和虚拟呈现,为编导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进而使观众能够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体会数字化舞蹈影像作品的内涵。

(二)运用数字技术分析舞蹈动作

在创作舞蹈影像作品时,舞蹈编导可通过多维角度拍摄舞蹈演员的动作,将其呈现在电脑上,对清晰的动作画面进行分析、解构,找寻舞蹈影像作品最具特色的欣赏维度和最佳的观赏角度。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程式化的编舞模式,将肢体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改变其传统的运动和发力方式,不断创新编舞思维,创作出富有颠覆性、突破传统的舞蹈影像作品。

(三)实现舞蹈影像艺术成果的共享

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实现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与观众的互动,通过网络讨论与信息反馈了解观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使舞蹈编导形成多元化的创作思想,避免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形成闭门造车的态度。同时,舞蹈编导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与舞蹈演员的资源共享,及时与舞蹈演员交流新创意、新思维、新体验,并利用电脑直接呈现舞蹈演员需要变换的舞蹈动作,使舞蹈演员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使舞蹈影像作品更加完美。

三、结论

总而言之,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是舞蹈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智慧结晶。由于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具备创作形式非物质化、表现语言影像化、传播手段数字化的特点,它已经成为舞蹈艺术的一种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强调舞蹈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结合,不断提高数字化舞蹈影像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参考文献:

[1]田旭.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J].艺海,2011,(11).

[2]刘丽珺.论数字舞蹈的历史、特质和前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6).

[3]尹卓良.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J].大舞台,2010,(10).

作者简介:

张濬哲,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舞蹈。

作者:张濬哲

上一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问题式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