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开始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经济统制与经济自由的组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东南亚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东南亚经济发展论文 篇1:

论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经济发展

摘要:作为参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既经历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遭受到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巨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增强,各国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进程加快,该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新进展。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东南亚;区域经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汹涌澎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产品和要素流动加速的市场化过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生产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东南亚国家是全球化参与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波动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加剧。随着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愈益增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尽管70年代中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但在70年代东南亚经济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其他国家。80年代上半期,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但到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复苏,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均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起伏。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8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而到2001年多数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甚至呈现负增长。2002年后,东南亚经济再次出现复苏的态势。如图1所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东南亚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严重衰退、迅速复苏、再陷衰退和又呈复苏的增长轨迹。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急剧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影响。

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全球化参与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也增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密切,经济增长波动的同步性愈益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4。[1]68在东南亚国家,这种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性更大。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美国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最大,美国经济每增长l%,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0.96%。[2]另据美国著名的所罗门美邦公司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分别为:日本经济每增长1%,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0.24%,泰国经济就会增长0.17%,马来西亚经济就会增长0.13%。[3]

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是通过世界市场扩散向东南亚国家传导的。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发展中国家传导,是通过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变化实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新的国际分工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制成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该类产品已占东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50%-90%,因而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传导已经从初级产品价格为主转向以制成品为主。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制成品价格下降,不但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也包括高技术产品的价格。而东南亚国家紧跟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展新经济的步伐,大力扩展以芯片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该类产品出口比重分别高达65%和6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高达25%和19%,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的相应比重也很高。据计算,1992-1999年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对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造成的损失部分,相当于它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6.71%、3.31%、1.13%和0.96%。[1]1012000-2001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额从年增长30%到下跌30%,导致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急剧波动。例如,2000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为9.6%,而2001年则下降2%,其中约有12个百分比的大幅波动。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世界半导体工业每下降1%,新加坡经济增长就会下降0.12%。而2001年全球半导体工业增长波动达60个百分点,它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6.8个百分点。[2]

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不仅在于流入这些国家的资本流量,更在于金融资产价格,主要是股价和汇率变动的传导。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引进外资的规模持续萎缩,它对以投资推动出口的东南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近年国际股票市场价格和美、日货币汇价的剧烈波动,也引发东南亚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危及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据美国所罗门美邦公司的研究,日元汇率的变动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分别为:日元每贬值10%,泰国经济将下降0.3%、新加坡经济将下降0.22%、马来西亚经济将下降0.21%。[3]

二、全球化下东南亚经济运行的特征

随着东南亚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大各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而且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东南亚经济的运行看,经济全球化推动该地区各国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的进程。

在全球性和区域性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下,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放宽贸易管制,大幅降低关税水平。东南亚9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均为WTO成员国,在乌拉圭回合中均承诺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同时,它们也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并在协定中均作出了相应的承诺和提交了承诺项目表。[4]目前,新加坡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和按贸易额加权的算术平均关税率均为0%。文莱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为198%;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普遍低于10%,按贸易额加权的算术平均关税率也都低于5%;泰国、越南、柬埔寨的平均关税率都在10%以上。不少国家在取消非关税壁垒方面取得进展,逐步消除了进口许可证、配额制度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但是各国的关税水平和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取得进展,但各国的发展仍不平衡。作为国际性金融、海运、空运中心的新加坡,在国际

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度均是最高的;马来西亚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电信服务、离岸金融和保险、运输服务、旅游都已对外开放;印尼、泰国、菲律宾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有所加快,但仍有诸多部门限制;文莱的服务部门多为政府管理,但某些部门的开放程度较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经济比较落后,服务部门的开放也相对滞后。

80年代中期后,席卷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证券化浪潮在东南亚国家渐次出现,东南亚国家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大大加快。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均以放宽政府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加速金融国际化为特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率先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泰国、印尼和菲律宾起步较晚。1968年,新加坡率先设立亚洲美元市场,以此带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80年代中期以后,马来西亚加快国内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放松对利率的控制,放宽信贷限制,1990年设立了纳闽岸外金融中心,加快金融国际化的进程。1983年6月,印尼颁布新的银行管理条例,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1988年10月,政府又制定一套新的全面改革方案。印尼逐步取消对贷款利率的限制,放宽国内私人银行的经营领域,允许外资持有印尼上市银行不超过49%的股权。从1990年开始,泰国实施了空前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其广度和深度均是前所未有的。1990年5月泰国实行外汇管制自由化措施,1991年4月解除与资本项目有关的外汇管制,1993年泰国建立曼谷国际金融机构(BIBF),以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90年代,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参与指导下,菲律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政府再度取消了外汇管制,放宽外资银行的进入限制。由于金融自由化过快和金融改革政策失误,导致了90年代中期的严重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大力进行国内金融体系的重组与改革,实施银行金融机构的合并,处理不良金融资产,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以应对金融国际化的严峻挑战。

随着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涌入,东南亚国家的生产一体化得以不断发展,并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工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从衡量国际化生产的一些重要指标看,东南亚国家的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发展。无论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还是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固定投资的比重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表明这些国家的生产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据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的统计,1980-2005年,东南亚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从24.14亿美元增至371.33亿美元,增长14.4倍.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从247.22亿美元增至3748.14亿美元,增长14.2倍。2005年,东南亚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国内固定投资比重为18.3%,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3.2%,均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5]东南亚国家的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不仅仅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还包括供应商、分包商、经销商、零售商、研究开发联盟以及各类合作协议。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国家的电子信息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工业的渗透率较大,这些工业部门多数企业由跨国公司所主导,并被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的生产体系中。东南亚国家是世界办公和通讯设备产品的重要生产与出口基地,跨国公司在当地形成了庞大的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产品生产的区域网络。它们把精密元件加工制造和研究开发等价值链的高尖端环节留在母国进行,将绝大部分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组装和中低档元件的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欧美石化公司20世纪在90年代大举进军东南亚石化市场,美、欧的石油跨国公司纷纷在当地的炼油与石化工业投下巨资。这些跨国公司在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当地取得廉价石油,按照合理的区域分布,跨国界组织炼油加工,定点生产,定向销售,它们在新加坡所设的子公司则是把它作为石油加工转运的一个区域中心。进入90年代,日、美、欧的著名汽车制造商大举投资东南亚国家的汽车工业。由于泰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高度集中,产品质量高且制造成本低,许多跨国汽车制造商开始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生产转移到泰国,使之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生产与出口基地。[6]113-116

三、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区域一体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时代浪潮,东南亚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东盟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二是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三是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东盟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的过程。自1978年起,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实施了15年的时间。1993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随后这一进程不断加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不断扩大,涵盖的领域逐步深化。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由6个增加到10个,自由贸易区也逐步从贸易扩展至服务、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合作领域。2002年,原有6个成员国初步建成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在第9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各国同意在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加速推进自身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行动计划,东盟将全面推进和落实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和投资区计划。2004年11月,第10次东盟首脑会议确定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稳定、繁荣、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熟练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确定原有6个成员国在2007年之前率先实施11个优先领域的产品关税削减为零,新成员国将在2012年前实现这一目标,这11个领域包括木材、橡胶、汽车、纺织、电子、农业、资讯科技、渔业、保健产品、航空以及旅游等。[7]13-152007年1月,第12次东盟首脑会议确定将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时间表从2020年提前至2015年。同时,东盟通过了《东盟宪章蓝图联合宣言》,决定成立高级别特别小组负责起草东盟宪章。[8]东盟宪章将成为东盟成立40年来最重大的成就,它是东盟区域性组织的第一个宪法,并将为东盟摆脱松散机制、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区域性组织提供法律架构。

进入21世纪,东盟与区外国家的区域贸易自由化迅速兴起,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印度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相继涌现。2000年11月,中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伟构想。时隔一年后,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宣布决定在2010年内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12月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二次修订议定书》和《(货物贸易协议)修订议定书》,2007年1月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

协议服务贸易协议》,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继中国之后,东盟与印度宣布将在2011年建成印度一东盟区域贸易投资区,东盟与日本也确定了在2012年建成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韩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现目标也定在2010年。目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已全面启动,韩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定已正式签署,印度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进行,日本一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一定进展。

与此同时,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取得较快进展。目前,新加坡已与新西兰(2000年11月)、日本(2002年1月)、欧洲自由贸易协会(2002年6月)、澳大利亚(2003年2月)、美国(2003年5月)、约旦(2003年6月)、印度(2005年6月)、韩国(2005年8月4日)、巴拿马(2006年3月)正式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泰国已与印度(2003年10月)、澳大利亚(2004年7月)、新西兰(2005年4月)正式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马来西亚已与日本(2005年12月)正式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新、马、泰与区外一些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在进行,其他东盟成员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相继展开。与以往区域贸易自由化形式不同,新兴的双边贸易自由化形式的目标和内容更为广泛而多样。除商品贸易自由化外,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为重要方面。它突破地区和距离的限制,协定双方的非对称性,强调与WTO规则相一致,所承诺开放的程度超过WIO成员国之间的协议范围。[9]59-62

四、结语

综观全球化时代的东南亚经济发展,各国既经历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遭受到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巨大冲击。作为参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国际经济机构的权威研究显示,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愈益增强。作为高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各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加大,同步性也随之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尽管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是双向的,但它并不意味着相互依赖的双方是对称的和均衡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属于非对称和非均衡的相互依赖。战后,虽然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总体上有所缩小,但未根本消除。东南亚经济的开放经验表明,全球化使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对各国的生产流程、产业升级、对外贸易乃至经济政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和金融开放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实施积极的全球化战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收稿日期:2006-12-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6JJD790027)

作者简介:王勤(1958-),男,江苏海门人,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①2003年9月,在世界贸易组织第5次部长级会议上,各成员一致同意接纳柬埔寨为正式成员,2004年10月13日柬埔寨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8个成员国;2006年11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同意接纳越南为正式成员,2007年1月11日越南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50个成员国。

①2005年7月20日,东盟与中国的货物贸易降税计划正式启动,中国与文莱、越南、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等东盟6国相互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税率。2005年,中国共对东盟的3408种产品实施降税,平均税率从9.9%降到8.1%,东盟对中国的产品也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降税措施。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中译本.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SINGAPRE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Economic Survey of Singapore[R].2001.

[3]新加坡联合早报[N].2002-12-11,(17).

[4]SALLY R.Southeast Asia in the WTO[M].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4.

[5]UNCL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6:FDI from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R].UNCLAD,New york and Geneva,2005.

[6]FREEMAN N J,BARTELS F L.The Future Foreign Investment in Southeast Asia[M].Routledge Curzon,2004.

[7]DENIS H.Roadmap to an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M].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5.

[8]ASEAN SECRETARLAT.Cebu Declaration on the Blueprint of the ASEAN Charter[EB/OL].http://WWW.aseansec.org/19257.htm,2007.

[9]RAHUL s.Free Trade Agreements in Southeast Asia[M].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4.

[责任编辑:叶颖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 勤

东南亚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开始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经济统制与经济自由的组合。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市场的逐步成熟,更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而在过往主要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部分国家,例如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大刀阔斧地经济改革,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的方向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关键词:东南亚;经济增长;发展模式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根据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大小,可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三个种类: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以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为代表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以越南、柬埔寨为代表的仍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国家。

一、发达的市场经济模式

三十多年来,新加坡由单一的转口贸易经济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多元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既充分利用外国的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又尽力扶持本国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不断颁布并严格执行各种经济法律法规;努力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为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该经济模式的特殊之处在于并未完全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将政府干预与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这种方式防止了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状况的出现,同时也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资源的高度集中与浪费。

新加坡市场经济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其具体特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1.“自由”的政策。新加坡政府采用了自由港政策与自由企业政策,极大程度促进了经济发展。自由港政策主要体现在对除了极少数的商品之外的其他进口货物免征进口税,对外国资本的投资部门、投资方式、利润流向等方面均不设限,通过政策红利吸引外籍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流入,全面实现了产品自由流通、资本自由投资、人员自由进出的全面自由。对待企业,新加坡政府主要采取自由政府政策,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经济策略,将外资企业与本国私人企业、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公平竞争经营的方式。同时,新加坡政府向企业全面开放国内各个经济领域,并允许资本、土地、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要素在部门间的自由流动。

2.完善的市场体系。基于自由港与自由企业政策的长期推行,新加坡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其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等市场均日趋完善,并且不同市场间的匹配程度也日趋升高。其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尤为突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等市场十分成熟,使得新加坡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3.适当的调控。在坚持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发展也采取了适当的调控与干预。政府主要从宏观层面,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对经济产生影响。同时,政府建立了完本的法律体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模式

以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语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国家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建国初期,以国家干预与调节为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变。在过渡过程中,政府仍在重点领域部门起主导作用,并通过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来知道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国有企业渐次私有化、私人企业逐步壮大、外资投资引进、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升,其经济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建立国有企业直接控制一些关键部门。东盟四国中,除泰国外,其它三国都在战后独立时没收或接管了原殖民政府企业,并使之成为本国的国有企业。政府又主要通过投资兴办一些新的国有企业,与外资或本国私人资本合股开设合营企业,直接掌握一大批工商企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金融业,并使这些国有企业成为国家的“先驱部门”,保证这些关键部门的发展,以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战后经济恢复与过渡时期,泰国也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并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力图使这些国有企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2.通过政策优势引进外国投资,鼓励国内私人投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分别放宽对外资的限制,采用更灵活、更有优势的政策吸引外资。同时,政府推行简化行政审批、取消许可证制度,允许私人自由经营进口商品和生产出口商品,并佐以低息贷款政策与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国内私人投资建厂。

目前,这类国家推进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仍在继续,国家干预的程度与范围逐渐减小,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市场经济正逐步走向成熟。

三、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体制现状按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分类,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属于公有制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特别是老挝目前仍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物种经济成分并存。这几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仍缺乏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故这几个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仍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以越南、缅甸、老挝为代表的国家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开放计划,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并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做准备。这几个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均采用了如下措施:

1.转换国营企业经营机制。政府采用将国营企业推向市场,使其转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企业基本上可以自己决定生产规模、产品和价格,自找原料和销售市场,并且可自行选择进出某个产业。同时伴有国营企业所有制形式的转变,以老挝为例,老挝政府在1990年采用“国有企业私营化”的政策,以租赁、拍卖、公私合营等方式将国有企业所有制进行转变。

2.采用货币、汇率和税收的手段调控经济。东南亚外向型的贸易战略,使它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变化十分敏感。自1999年至今,东南亚政府的汇率政策主要分为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多数国家都由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官方的货币兑换率与集市贸易趋向平衡,减少外汇黑市交易。同时,政府规划构建税收体系,健全完善了税收制度。

3.减少对物价的管控,实行价格自由化。政府放开产品物价,减少对农产品、基础原料商品的物价管控,有利于产品市场达到供求均衡,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奠定基础。

4.加快经济立法进程。为吸引外资与规范经济活动,东南亚各国政府均加快了经济立法进程,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经济活动的展开提供法律环境。

四、三种模式的共性

东南亚11国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不同,发展出了多种经济增长模式,但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仍存在相似之处。在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都以制定经济计划,并实施经济发展计划的方式指导了经济发展,从而达到了加速经济增长的目的。例如,新加坡实行了两个5年计划和两个10年计划;马来西亚实行了五个5个计划,现正在实行第六个5年计划,泰国实行了六个5年计划,现正在实行第七个5年计划;印度尼西亚实行了五个5年计划。这些经济计划既明确了不同时期中的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又涵盖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宏观指标,对经济发展具有指示性的功能。经济计划有利于提高经济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效率,最大可能的促进了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胡春.东西方文化的合璧——试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J].商业文化,1995,(5):P36-39.

[2]贺圣达.东南亚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3):P24-28.

[3]林桂红.东南亚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P40-43.

[4]沈红芳.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与变迁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8(3):P26-31.

作者简介:许颖(1991- ),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2013(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作者:许颖

东南亚经济发展论文 篇3:

服务“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人才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2017年高职教育正式纳入“双一流”建设计划,吹响了中国高职教育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时代号角,服务“一带一路”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国际合作发展为切入点,从“一带一路”时代背景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项目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行业高职教育优势和行业特色服务“一带一路”,提高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质量。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学院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航天文化为特色,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持续引入海外优质教育资源,高标准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多边双向推进资源互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入海外学生到校学习、学生海外游学及实习等多种途径培育了近千名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中国航天、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东南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一带一路”倡议及高职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行业高职教育优势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提高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质量,成为学院持续研究和实践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客观环境

(一)企业行业走出去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近期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設的实施主体和中坚力量[1]。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1—11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3.7亿美元。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入区企业近3500家,为当地创造近21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着力培育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强全球布局能力,引领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和“加快民用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大领军人才、年轻科技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带一路”是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的经济走廊,必将重塑我国的人力资本市场,对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就业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每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带来1.3万~2.2万个就业岗位,而在发展中国家,创造就业岗位的潜力将更大。企业和行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同时也对技术技能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一带一路”经济交流的深化,高技术技能人才流动会越发畅通,竞争“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高技术技能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核心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学生人才双向流动

从历史角度来观察,文化中心的转移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伴随中国经济腾飞、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一带一路”学生人才向中国流动,“一带一路”内部各个国家之间的学生人才流动规律正逐步显现。学生及高技术技能人才出现多边双向流动,这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留学生生源国,占全球留学生比例为17.38%。2016—2017学年,在国际学生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成为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主要增长极,来华留学生人数达442773人,同比增长11.4%[2]。

(三)“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省市地处西部地区

“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省市地处西部地区,从教育均质化的总体方向中可以看出,国家必将加大力度推动西部沿线省份的职业教育发展,改善办学基础条件,提升职业院校开展对外合作的信心和能力,通过均质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服务能力。

二、行业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面临的挑战

相比而言,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稍慢,学院作为行业高职院校,是行业及区域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保障的重要支撑,担负着为走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国际化技能人才和技能培训等重要任务。企业“一带一路”发展需求及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需求共同叠加,使行业高职院校培育国际化技能人才面临巨大挑战。

(一)行业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较低

行业高职院校由于政策原因,资金投入有限,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国际合作与交流层次较低,国际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行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资源相对不足,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交流与资源共享等机制尚未完善。

(二)行业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

行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缺乏语言能力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企业“走出去”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习惯原有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在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及引入资源时,语言及创新能力成为短板。

(三)与“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结合点少

由于各方面原因,行业高职院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特点未进行充分调研,对“走出去”企业的发展需求了解较少,其特色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较少。

三、实践摸索,创新培养,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机遇与挑战,学院始终以培育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持续融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和发展,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形成了以中外“双学历”为核心,多个国际培训、留学、交流等品牌项目相互支撑的国际合作局面。学院围绕培养海内外学生,不断创新和实践了以下做法:

(一)加速布局“一带一路”,逐年增加资金投入

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与14个国家和地区21所高校和机构开展深入合作,12个项目覆盖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并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学院持续加大国际合作及交流资金投入,从2004年14万余元/年到2017年289.77万元/年,年投入资金翻了20.5倍,在教学、招生、宣传、市场开发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

(二)多渠道培育国际人才,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

1.优质运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夯实国际化培育基础

学院大力引入海外优质资源,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开展数控技术、物流管理合作办学项目,着力打造国际化课程、雅思英语课程、国际师资三大核心能力,建立中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培养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夯实基础。

(1)构建国际化课程,学习借鉴海外职教经验

内化形成教学资源,中澳双学历项目全面引入澳方TAFE教学体系,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双方合作共同开发28本教材,建立多门专业课程标准,形成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体系。学院先后投入200万元按澳方标准建设物流实训中心,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数控加工中心,并与中国商飞、大众、成都地铁、京东、苏宁物流合作建立中澳实训基地。

(2)构建雅思课程,提升学生英语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引入雅思官方教学及考试资源,第一年实施外语基础强化学习,第二、三年实施全英文专业授课。学院积极开发加拿大德恒学院等短期海外英语提升项目,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3)打造国际师资队伍,形成内培外引机制

师资队伍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战略。学院积极组织教师赴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大力引入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新加坡金日产业教育集团到校分别为专业骨干教师开展定制培训。

(4)建立中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中澳双方合作协议要求,及TAFE体系对过程质量的监控要求,学院与澳方逐步在中澳项目中建立中澳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每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知识点、作业设计及评价标准的监控,保障中外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和标准。

2.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基于前面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人才向中国流动的趋势逐渐显现,中国学生快捷方便地通过留学、游学、赴海外实习等方式提升国际市场就业能力。学院主动抓住形势,契合人才成长与发展需求,双向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开拓了新加坡短期留学生(非学历)、台湾交换生、法国布雷斯特商学院中国课程、赴美带薪实习等项目。

(1)学院2009年至今迎来了13批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519人次留学生(非学历)到校学习,从课堂理论到实地考察,再进入企业了解生产情况,通过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8年合作,学院留学生机制逐步完善,为拓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川到校学习夯实基础。

(2)学院积极加强两岸双向交流,与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开展合作,两岸三方多次开展师生双向交流,开展了教师教学方法改革讲座、学生专业课程讲座等活动。学院正在完善四川航天文化之旅项目,多项目双向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文化互动。

(3)开发海外带薪实习,对接国际就业标准。学院积极推进赴美带薪实习、赴毛里求斯实习,有效对接国际职业标准,促进学生实现海外就业,优化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4)积极对接国外高校国际化培养需求,与法国布雷斯特商学院积极开展合作,承接该校学生赴中国学习相关课程,参与布雷斯特商学院学生中文及跨文化能力培养,提升学院国际执教能力,为“一带一路”学生人才互通做出努力。

(三)对接“一带一路”海内外需求,坚定不移走开放办学道路

在“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大力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成立“一带一路”国际职教联盟及国际教育学院,积极对接国内企业“走出去”技能人才需求,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开发更多国际化特色项目,实现“一带一路”订单式培养,努力打造航天国际职教品牌。

四、结语

行业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进程中,对我国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行业高职院校应勇抓机遇、务实摸索、改革创新,努力提升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和储备更多国际化高技术技能人才,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进程中,也必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數据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M].商务印书馆,2017.

[2]刘婷.一带一路”构想下中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新方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4).

作者:李尚蒸,张迪茜

上一篇:锅炉水化工企业论文下一篇:数字化公共艺术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