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营销创新可行性论文

2022-04-22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规模也越做越大,作为国民经济之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与参与国际竞争。然而,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已逐渐退出了市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保险营销创新可行性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保险营销创新可行性论文 篇1:

连锁营销模式下保险企业开展中间业务初探

中间业务的概念来自于商业银行。所谓中间业务,是指不需动用自有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在国内外,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美国、日本、英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尚存在一定差距,收益比重也达到了13.07%。与此相反,同样作为金融机构的保险企业却很少涉及开展中间业务。本文将就保险企业能否开展中间业务,以及开展中间业务对于保险企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及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

一、保险企业开展中间业务的理论分析

按照市场吸引力和内部管理能力这两个维度,我们把保险中间业务分为便民服务类和金融类两种。其中,便民类业务包括代收代缴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居民日常生活事项;金融类业务主要包含代理销售寿险、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等业务以及提供风险管理和金融理财咨询等服务。

(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要求保险企业开展中间业务。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等,都实行混业经营。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的金融巨头将以金融控股集团为支撑,逐步进入中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保险等金融领域,并凭借一站式的综合金融理财服务能力,给国内金融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与之竞争,实施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国内保险企业通过开展中间业务可以实施多元化经营,改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满足客户逐渐多元化、复杂化的综合金融需求,最终实现保险企业的金融控股集团战略目标,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优势。

(二)保险企业开展中间业务的理论依据在于能有效实现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其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多样化经营能够分摊企业的固定成本和降低企业变动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存在闲置。分摊固定成本主要表现为分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

金融企业开展中间业务的理论依据就在于能有效实现范围经济,它在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通过共享既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开展多项业务,达到了降低平均成本的目的。商业银行之所以能成功地开展中间业务,原因就在于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丰富、网点众多、系统完善等资源优势,依托银行的信用,以较低的平均成本获得了较高经济收益。当保险公司存在资源闲置的情况时,也可以利用它们来开展代销基金、产,寿险、信托、证券和金融咨询服务等中间业务,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效应。如图一所示,当保险业务x单独由保险企业经营,中间业务Y单独由其他企业经营时,保险业务x的成本为C(X)=OB,中间业务Y的成本为C(Y)=OA,两种业务的总成本为C(X)+C(Y)=OB+OA;当保险业务X与中间业务Y由保险企业联合经营时,保险业务X的成本降为C(X)=OD,中间业务Y的成本降为C(Y)=OE,两种业务的总成本为C(X,Y)=OD+OE。显然,OD+OE

(三)连锁营销服务部是保险企业开展中间业务的必要平台。保险企业开展中间业务的核心资源就是销售渠道,范围经济实现的关键点也在于中间业务能够共享保险企业原有销售渠道。传统的保险销售一般是通过保险代理人实现,但是保险代理人受到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精力的限制,其只能从事一些关联度高的中间业务,如产寿险的交叉销售,而无法从事代销基金、信托、证券和金融咨询服务等中间业务。因此,如果保险公司要全面开展中间业务,那么它必须像商业银行一样有固定的实体门店。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能为开展中间业务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中间业务属于兼业代理性质,是低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具有零风险或低风险、稳定性较强、灵活多样等特点,可以充分利用连锁营销服务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客户和公司的价值最大化。

二、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的现实意义

(一)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理财服务,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

1、全面深入社区,为客户提供便利的金融理财服务。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遍布全国各地,经营场所固定,且地处社区附近,一旦客户有需求,往往能够快速、专业地提供服务,彻底改变了保险企业远离客户、保险企业总部远离销售第一线的“两个远离”现象。

2、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拓展客户选择空间。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既丰富了金融理财产品的类型,增加了客户的选择性,又减少了客户为购买不同金融产品而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一站式服务”。

(二)拓展盈利渠道,提升保险企业形象

1、拓展盈利渠道,缩短盈亏平衡期间。依托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现有的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资源开展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中间业务,保险公司可以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保险企业的盈利渠道,缩短企业盈亏平衡期。

2、深入挖掘客户资源,塑造良好企业形象。通过开展中间业务,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人员可以扩大与社区居民的接触面和接触频率,深度挖掘客户资源,全面了解客户的多层次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直接、快捷、专业和多样化的金融理财服务,最终形成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和保险企业的良好信誉。

(三)创新保险服务机制,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1、树立保险业的良好形象,扩大保险覆盖面。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是一次重大的保险营销创新,它以立体式营销网络为基础,使保险服务人员在与社区居民的交互接触中能有效开展保险宣传,树立保险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扩大保险覆盖面。

2、促进中小保险企业成长,优化保险行业结构。目前我国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中小保险企业实力较弱,还不能发挥保险主力军的作用,而困扰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营销渠道和客户资源。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并以社区为中心搜集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这些资源正好弥补了中小保险企业的不足。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将为大量中小保险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有助于中小保险企业增加保费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优化保险市场结构。

3、促进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保险

业实力。我国保险业近年来在国务院23号文件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保险业相互代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保险企业通过连锁营销服务部与银行、证券、信托等机构合作开展中间业务,是继保险集团内部交叉销售的又一创新,对扭转保险行业对其他行业的依赖,改变其被动地位,提升保险行业整体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1、提高社区居民防灾防损的保险意识。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加强了与社区居民的直接联系,并提供风险管理咨询、防灾检查等基础性服务,有利于宣传保险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社区的生活安全。

2、提供社区便民服务。通过与其他服务行业合作,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可以同时开展便民类中间业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代收电话费、有线电视费、水电费、代收个人车船使用税等便利服务,并参与社区的各项建设,方便居民的生活。

三、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内外已有经验表明,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具备开展中间业务的条件

在日本,财产保险营销主要采用代理店展业体制,仅有少量业务由公司外勤人员直销或保险经纪人介绍,并且在保险代理店中,有83.4%是兼业保险代理店。这些兼业保险代理店的性质其实就相当于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也是不需动用自有资金,依托门店现有资源,以中间人的身份开展多种业务。在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公司之一棥癝rate Farm"(州立农业)财产保险企业的主要销售渠道就是社区连锁营销服务部,其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共有27家分公司、1000个社区保险理赔门店与16000家社区产品销售门店。State Farm的这些门店刚开始开展的业务不仅仅是产险,还包括了代销寿险、基金、证券和提供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现在它已经由最初的财产保险公司发展为旗下拥有产险公司、人寿险公司、再保险企业、银行、投资管理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咨询公司与基金公司等的金融控股集团。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保险企业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太保产险、人保健康、华安保险和都邦保险等都建立了自身的社区连锁营销服务部销售渠道,借以拓展社区保险业务。然而,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一直无法开展中间业务,这造成了门店的业务过于单一、资源低效利用和运营成本过高,保险企业的连锁营销服务部经营未取得成功,甚至有些陷入短期亏损状态。而开展中间业务则有可能极大提高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公司净现金收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成为解决国内保险企业连锁营销服务部经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操作平台、人力资源和信息平台能够满足开展中间业务的要求

1、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经营特点为开展中间业务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是以城市社区为中心,以保险产品和服务为龙头而建立的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专业可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直销门店。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连锁营销服务部可以形成一张庞大的立体营销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优配置,为开展中间业务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

2、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人力资源为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开展中间业务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人才。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服务专员都经过严格培训,能提供这样的专业金融理财服务。首先,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服务专员精通保险业务,对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十分了解,可以为客户提供比银行服务人员更专业的咨询、承保、理赔等服务;其次,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服务专员是按照“综合金融理财师”的高标准进行培训,他们的定位在于以金融理财师的身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能满足客户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3、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物质设备和信息交流保障。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共享性是保障门店顺利运行的信息基础。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信息平台能有效搜集、反馈客户资料和市场信息,将标准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有机结合,并向客户和社会传递保险企业的信息,可以为开展中间业务提供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扩大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

(三)现行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对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并未构成障碍

1、国务院、保监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保险企业积极创新,有效服务百姓,促进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建议》(简称“国十条”)提出,“我国要健全以保险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保险创新机制”。依托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就是深入贯彻这些精神的具体实践。

2、现有的政策法规没有明确禁止保险企业从事中间业务。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三大银行法,已经为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中间业务预留了发展空间。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4]91号)》,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关于基金销售管理方法(第20号)》等政策法规,金融机构只要满足了代理相关业务的各种资格,就可以经营基金、银行以及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而某些金融产品如信托、银行卡业务等,只需金融机构之间签订合作协议,到相关监管机构报备就可以开展中间业务。

3、中国保监会积极鼓励保险企业的业务创新。保监会在《2008年保险中介监管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推进相互代理创新,总结保险集团框架内保险企业相互代理的经验,研究建立非集团框架内保险企业相互代理机制,制定《保险企业相互代理管理制度》,促进相互代理保险业务健康发展。

(四)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推动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的强大动力

1.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求保险企业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得到更便利、更优质、且全方位的金融理财“一站式服务”。

2.产寿险公司的合作意愿强烈。这是因为产、寿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基本上没有冲突,不存在竞争问题,反而能实现优势互补,取得双赢。

3.中小保险企业需要借助平台扩大市场份额。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小保险企业而言,打开市场,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光凭自身力量往往经过很多年都难以实现,而借助其他保险企业的连锁营销服务部销售平台则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4.其他企业也具有合作需求。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和中小银行等企业通常希望拓展自身的营销渠道,由于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具有贴近社区居民的特点,因此能满足它们的销售需求。另外,提供便民服务(如代交水电费等)的企业或机构也希望通过社区的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业

务,以减少运营成本。

四、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的风险管控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银行业的风险细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参阅《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并充分考虑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自身风险的特点,下面重点讨论保险企业开展中间业务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管控。

(一)信用风险的管控。从法律上讲,保险企业与其他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合同,承担主要是代理责任。至于在产品设计等环节出现了问题,通常不在代理权限范围之内,保险企业几乎不用承担责任或者责任很少,没有违约的可能;从经济关系上看,保险企业为了吸引社区客户,必须得维持连锁营销服务部的良好信誉,那些信誉好、产品质量高的企业或机构将是保险企业进行合作的首要对象,这就从风险的源头上把好了关;从客户关系的角度看,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贴近社区居民,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将能迅速、高效地配合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处理。因此,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而产生信用风险的机会较少。

(二)操作风险的管控。开展中间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都已经有相应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制度,所有的业务流程也有了严格的定义与规范。根据这些规章制度和流程,保险企业可以制订连锁营销服务部的相应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和框架,并对这些政策、制度及流程规范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事故调查、危机处理等相应管理,能有效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市场风险的管控。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的中间业务属于兼业代理性质,承担主要是代理责任,因此基本不受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影响。

(四)信誉风险的管控。从技术层面看,通过连锁营销服务部开展中间业务,保险企业充当的是一个专业的代理机构和一个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平台,缺乏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从非技术层面看,保险企业建立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就是要让服务更贴近社区居民,产生信誉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五)法律风险的管控。保险连锁营销服务部的服务专员对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十分了解,并且经过严格的专业金融理财培训,有很强的法律风险意识。同时,开展中间业务是以固定的营销网络为载体,只要有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和完善的内部监督与考核机制,就能有效防止法律风险的发生。

作者:王建伟 梅雪松

我国保险营销创新可行性论文 篇2:

浅析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规模也越做越大,作为国民经济之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与参与国际竞争。然而,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已逐渐退出了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企业经营管理滞后:企业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及企业品牌意识的淡泊。因此中小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发展,关键在于经营管理。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可行性高的经营管理体系,以体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从而形成中小企业长远发展、健康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 问题 经营管理 发展 创新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小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欠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其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从而融资难、担保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及财务制度做保障,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核算、预算决策等工作,同时也给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其次是因为中小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区别,造成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差距,加之市场体系的不健全,金融环境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企业经营管理滞后

1.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对市场缺乏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和布局,导致其倒闭率极高。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大多数是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工人、农民、小商贩。由于这些领导者们缺乏理论知识,缺少管理经验,而且职工技术水平低下,企业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又比较落后。这种现象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不好的状况。

2.优秀人才的欠缺。中小企业中,企业用人以“拿来”为主,不愿意自身培养人才,也不愿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而且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对资本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其很少懂得资本运作的操作规程, 也不懂得产品营销策略,这势必会使中小企业失去更多的竞争机会,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三)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

目前,中小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较弱,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没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规划,领导者和普通员工的品牌意识和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者更热衷于做贴牌或为别人做代工,热衷于追求短期利润。营销的短视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品牌传播手段单一,品牌建设趋于急功近利。这些无疑导致了企业无法获取顾客的忠诚,无法形成稳定市场的局面。

(四)中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及国内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

受当前国际大形势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此次危机中也举步维艰,很多企业被迫转型和倒闭。而且受目前国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影响,致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在不改变产品的包装、品质、成分、含量等特性的条件下,随着市场价格走势而直接提价。这种提价对于企业来说是转嫁成本,但会让消费者产生厌恶和抵制情绪,使中小企业丧失了产品竞争力,从而被迫退出市场。

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缺乏人才,缺少技术,规模小等问题,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着大量颇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小而强。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亦日趋多变,各层面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消费偏好及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状况对中小企业而言,既是风险,同时也是机遇。如亚太地区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找准这些目标,加大出口力度,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为了顺应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中小企业经营者亦应紧随形势的变化而注重自身的转型与发展,使其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强中小企业的网络建设

随着市场的全球化,企业的经营方式不再仅局限于一定的区域,竞争范围也会随着市场的全球化而全球化。这使得信息的迅速性、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工具的国际互联网,速度是它的最大冲击力。而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关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方面的差距还很大,所以,目前我国对网络经济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以等同或等效转换国际相应标准为主要方式,单独由我国自主制定的标准并不多。这就要求我国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经济相关标准制定方面的工作。

(二)加强中小企业经营者在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设

1.创新产品观念。在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对于产品的开发应确立正确的投资策略,同时在占领市场时必须注重产品的质量,要建立企业自身的品牌。并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宣传手段及有保障的售后服务等活动使产品的附加值得以追加,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创新企业的市场观念。目前消费者消费需求的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企业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应把市场细分作为企业运作的前提,并按照市场导向来生产商品,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为目标,努力营造出时尚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对拥有大量人口的农村消费市场进行重点开发。

3.创新企业的经营方式。在工业经济逐渐被网络经济代替的大趋势下,服务业正凸显出其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将会替代制造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中心。中小企业亦要顺应这一时事,着重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经济。

4.注重营销创新。营销创新是指营销策略、渠道、方法、广告促销策划等方面的创新。而因特网具有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利用网络的特点与成熟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使其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5.注重技术创新。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造性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运用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来创造市场机会的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者应拓宽思路,寻求更多的发展道路。

(三)转变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

中小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障,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和完善品牌运营体系。所谓的品牌运营体系是指企业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围绕着企业及产品的品牌塑造而形成的完整的品牌管理系统,它包含品牌管理机构的设置、市场调查、目标确定,识别设计以及品牌和产品的定位、质量管理、广告投放、销售渠道建设、维护和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中小企业在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时必须考虑到自身的资源状况、经营特点等情形,同时对于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对手状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根据地方特色及其无形资源,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最重要的是要依托浓郁的地方文化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归属感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凝聚员工力量,使企业员工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为企业营造一个生机蓬勃的生产生活氛围。

(四)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产品

所谓的绿色环保产品是指中小企业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以环境保护为理念,不断创造和发掘产品,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1.转变中小企业的生产制造方式。开发绿色制造技术,在制造环节实行清洁的生产概念,这主要是贯彻两个全过程控制:一是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二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的实质是追求物耗和能耗的最小。另外,要进行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期间更多地要考虑到产品生产过程的环保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产品的包装应采用绿色设计方案。中小企业者在选用原材料时要考虑到所选材料的绿色要求,其产品应选用可重用、无污染、无毒、易降解、易回收的材料。而且在产品结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产品的可拆卸和售后维护的要求,以便使报废后的产品可充分有效地回收和重用。

3.中小企业应确立正确的绿色营销理念。中小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考虑,设计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及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需要的营销理念。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它对消费者、中小企业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另外是运用绿色产品的广告战略来宣传绿色消费,以便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力。

中小企业规模小,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市场配置中,中小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具有强大的生存发展空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握住适应自己发展的市场定位,从战略角度看待市场变化和规划企业的发展,同时注重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总之,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加快改进的步伐,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健全与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规范企业自身的管理运作,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与动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打造自己的产品。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其生产一流的品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实现其符合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进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芳芳.网络经济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人民论坛,2010

2.李永鑫.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低成本策略.人民论坛,2010

3.罗利华.中小企业提升绿色营销竞争力策略.人民论坛,2010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古交矿区总院办事处 山西古交 030200)

(责编:若佳)

作者:吕旭英

我国保险营销创新可行性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调整与创新研究

摘 要: 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概况及其相关学说研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表明在全新的国内外金融背景下,积极致力于创新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WTO;

1 我國商业银行的发展概况和趋势研究

(1)业务处理自动化和管理系统的现代化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迅速推进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2)业务经营综合化。从业务范围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网络和代客理财形式,实际上已经可以为任何单一客户提供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买卖、代理保险、代理各种社会服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逐步成为无所不能的“金融百货公司”。

(3)金融活动受国际银行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金融自由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国际资金的流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利率变动对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随着入世后我国对外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增加,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也会日趋明显。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将明显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扩张和发展将更加引人注目。

2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调整与创新学说的研究

(1)李小可在《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一书中针对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比较低,能力比较薄的情况,以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谈到了商业银行业应以技能为主线的服务业务方面的创新。

(2)张洪营在《商业银行服务营销》一书中探讨了在面临新的竞争格局时代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建立系统的营销创新来提升银行竞争能力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3)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方面包含了网络银行方面的创新,而影响网络银行的因素又包含了微观的市场环境,迈克尔•波特分析出的5种决定市场或细分市场长期内在吸引力的力量就存在其中,并影响网络银行的发展。

(4)美国经济学家J•A熊彼特193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新的结合,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5)谢辉、肖静华在《网络银行》一书中提出,金融创新还体现在网络银行,具有独特的技术构成,组织构成和业务构成,同传统的银行业相比,网络银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6)美国彼得•S•罗斯在《商业银行管理》一书中提出金融创新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整个世界金融发展便是一部创新的历史,西方国家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包括:经济的发展放慢,金融业的发展,新技术革命涉及到金融业,资本过剩而国际贸易的加速,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3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调整与创新的内容

(1)积极推动业务创新全面开展。

首先,继续加大开展资产业务创新的力度。首先要做好贷款业务创新工作以保持该项业务的优势。其次,努力提高负债业务创新的水平。一是在资本业务创新方面,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尤其是附属资本过低的问题,除了让效益较好、经营稳健、规模较大的银行通过公开上市、增资扩股或购并等资本营运方式增加股本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增加附属资本,补充资本金的不足。二是在存款业务创新方面,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存款工具和业务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个入银行。再次,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应在表外业务有限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各自在信息、网点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抢占市场份额

(2)突出重点,着力发展三方面创新业务。

其一,个人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由商业银行开办的通过对个人金融资产的重组与再利用而使其得以保值增值的新型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和业务竞争的热点。其二,投资银行业务。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限制和政策支持范围的前提下开展该项业务:①开展融资安排业务;②为企业资产重组、兼并收购提供咨询、策划和安排,提供资金融通、购并贷款;③以财务顾问角色开展或与证券公司合作开展企业境内改制上市业务,但不介入发行、承销和交易工作。其三,离岸金融业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跨越国界的金融活动,是适应金融全球化而创新的业务活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具备经营离岸业务的实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挤身世界1000家大银行之列,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有着坚实的基础。

(3)全面提升业务创新型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在创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其次,在创新产品的销售阶段,应恰当运用促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创新产品规模经营。最后,要重视创新产品的售后服务。创新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业务创新的重要内容,国有商业银行在创新产品售出尼,要注意跟踪调查和质量改进,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并对客户的建议和投诉设立有效的接纳渠道和快捷的处理程序。

(4)鼓励创新与加强监管并重,实现业务创新的良性发展。

首先,积极创造适合业务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创新动力不足和非国有银行缺乏创新激励和创新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改革固有的制度安排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成了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建立符合现实国情的业务创新风险管理体系,以加强对业务创新的监督管理。业务创新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业务创新监管体系,以规范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行为,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最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时应循序渐进,并注重同业间的合作。

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1)面临管理体制的问题。国外银行大多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不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尤其是我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一些银行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国家虽要求国内的银行依据市场规则而不是按国家计划去贷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性职能,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

(2)面临经营模式的问题。我国金融业目前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按照商业银行法,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当综合化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银行业在竞争中无疑将处于劣势状态。

(3)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问题,加入WTO,我国将在金融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方面处于劣势,而国外一些大银行在这方面的发展已很成熟。我国银行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并且发展业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存款市场份额上。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传统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上升,平均利润率下降,而且容易造成涉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新的贷款业务发展缓慢,致使国际结算等业务的流失,使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后劲不足。

(4)面临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的问题。国外一些大银行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健全(银行业务全球联网)、创新能力强,使他们在金融业务和产品方面显现出了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标准化的趋势,并且在技术手段创新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国外银行可以从各项业务、多种渠道中获得盈利,以弥补某一方面的亏损。这种竞争对我国银行业是不利的。我国银行业由于实行分业经营使业务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存贷款领域,并且基本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国有企业,造成盈利渠道单一,提供的金融产品传统,从而造成银行的金融风险更加集中,竞争力持续弱化。

(5)面临融资风险的问题。加入WTO,由于我国的金融资产形式和融资手段过于单一,将加大我国银行业的融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过度依靠银行的巨额储蓄存款所形成的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现状,是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甚至严重滞后造成的。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不仅已经难以适应WTO体制的要求,而且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6)面临不良资产的问题。据调查,如果考虑银行账外贷款和绕规模贷款(贷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资产科目中隐藏着实际属于贷款的资产,是一种逃避规模控制的违纪行为)因素,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的比例还要比账面高出10个以上的百分点。如果再把实际的呆账全部冲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可能资不抵债。银行不良资产的扩大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制约银行业健康运营和入世的重要障碍。

5 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与此同时,业务创新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日益显现。因此,必须加大对业务创新的研究力度,探索出趋利避害的可行性方案,引导业务创新向好的方向发展。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活跃发展的金融创新,给金融业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金融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方式,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促进了金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新的国内外金融背景下,积极致力于创新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法则

和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规则,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提升社会化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鲍静海,尹成远.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9).

[2]莊毓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志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2).

[4]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谢辉,肖静华.网络银行[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作者:沈 熠

上一篇:医院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