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爱心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爱心教育可能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名词,那么,爱心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是否就是简单地视为爱学生?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什么是爱心教育。从真正而全面的角度观察,爱心教育可能不仅仅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回报爱——爱亲人、爱身边每一个人;爱生命、爱大自然、爱自己生存的环境。

第一篇:爱心教育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爱心教育探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爱的内容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的教育。教师通过点醒、熏染,将爱的体悟传递给学生,就能在学生身上获得爱的传承。

[关键词]语文 爱心教育 文本 教师 学生

《爱之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名叫乔依的下岗工人,很穷,却仍然无偿地帮助一位老妇人,而这位老妇人又在无意中把这种爱传承给了女店主(乔依的妻子),女店主受到爱的感染,对乔依、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动者永动,能量守恒,无能量,则无推动。要让爱之链永动,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付出一定的努力。

一、文本:爱的熏染

孔子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让爱之链永动,教化是“本”,治理是“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是“近道”的重要依据之一。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太多的关于爱的内容。如《升国旗》渗透的是爱国教育;《我叫“神舟号”》渗透的是科学之爱;《陈毅探母》是孝子之爱;《孔繁森》是对人民的大爱;《木兰从军》是爱父;《沉香救母》是爱母;《槐乡五月》是爱家乡;《孟母教子》是爱儿子;《给家乡孩子的信》是用行动来说明,作家写作不是有才华,而是有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文本中爱的主题很鲜明,但语文教学不是上政治课,我们应在不知不觉中用爱熏染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去解读文本,并将自己浸润在文本中,沉下心来,读出中外作品的不同。如《船长》一课中:“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样的举动,与当时的制度有什么关联?与中国社会有什么不一样?船长的大爱体现在哪里?如果学生没有沉下去的心态,是难以读透、读深课文的。

二、教师:爱的点醒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文本和实践,去体会别人的爱,表达自己的爱,让学生感到爱无处不在。

如《爱如茉莉》教学中,爱的主题挖掘片断:

1.你们的爸爸妈妈互相关爱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2.妈妈说真爱像茉莉,映子开始也这样认为吗?

3.自读课文,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也散发着茉莉的芬芳呢?

4.爱的熏染,让我们感到映儿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你能感受到吗?说一说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5.出示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爱情经典作品《飘》的片断,体验跌宕起伏的爱情片断。

6.配乐朗诵《爱是什么》,教师可以写“下水文”,可以围绕着文本作一首小诗,也可以就学生的汇报作一首小诗,题目就叫《爱是什么》。

7.让学生以《爱是什么》写一段话,要符合课堂情境或自己家中的情况。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用细节来启发学生,让学生仔细讨论和体会父母之间的真爱。拓展延伸阶段,教师用名著、用现场作文引导,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给学生以爱的提点。

三、学生:爱的传承

无论是文本熏陶,还教师的唤醒,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行动中去践行,要让学生结合实践,将爱落实在文字中,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并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进行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的感恩教育。

如学习《爱之链》之后,可让学生为敬老院或社区做公务活动,然后写一写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如笔者在组织这次活动后,有的学生写道:“学了《爱之链》之后,老师让我们做一些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我们小组一起在社区捡垃圾。旱河边有许多废纸,我只捡到处飘的废纸。有的废纸半身在泥里,半身在外边。我是很怕脏的人,这种‘生根’的纸,我可不敢捡。我的同学小芳,帮我找来了一根棍子,往废纸上一捅、一拉、一挑、一送,废纸就乖乖地进到垃圾袋里了。有的废纸又脏又臭,用小棍子捅,可真是个好办法。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她教给了我好方法。忽然想起了清洁工人,他们常常手里拿个火钳样的东西,在社区、街道上捡扫,是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清洁的环境。他们天天都在做这样的工作,真的不易,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我们要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清洁的环境。活动结束后,我感觉自己又脏又累,想起爸妈他们一天到晚的工作,他们又会有多少辛酸呢?我回家后好好地洗了澡,还自己把衣服洗了。我要感谢老师让我知道了生活的不易,感恩清洁工人的劳动,感恩父母的付出。我还能为社会、为家庭、为别人做些什么呢?”

这类活动,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显著成效,但只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出来,爱的传承就有了落脚点。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爱之链永动,就要建立一种大语文观,就要将视角放宽,进行全方位的助推。

(责编 刘宇帆)

作者:许东

第二篇:“爱心教育”之我见

爱心教育可能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名词,那么,爱心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是否就是简单地视为爱学生?

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什么是爱心教育。从真正而全面的角度观察,爱心教育可能不仅仅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回报爱——爱亲人、爱身边每一个人;爱生命、爱大自然、爱自己生存的环境。这样就把爱心教育界定得更广泛、更深入。

叶圣陶先生说:“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残缺的教育,而不讲究爱的艺术的教育就是不完美的教育。这些都是对于爱心教育的热切的呼唤。

可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爱心教育的理念被扭曲了,已经大大变了味。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的“爱心教育”,少了些刚性的东西。谁都愿意谈论爱心教育,但谁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思索现实中的“爱心教育”的弊端呢?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操作程序出了问题,负面因素就会干扰出发点本来很好的做法,“爱心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只有爱心是不行的,毕竟它不能代表教育的一切,爱心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内涵还有更多、更深广的内容,教育的基础除了爱之外,还需要科学规范的支撑。有许多现象并不能归入爱心教育的范畴,其理论上是美丽的,可是经实践之石一试,顿时化为泡影。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1.教师打破师生的所有界限,视学生如弟兄姊妹,教师“放纵”,结果是学生太随便,教师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对学生学习过多、过细地关心,干扰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导致学生产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师罗嗦。

3.教师打着关心的幌子,肆意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如:另布置作业,课间抽查,强制课余补课……)

4.教师对学生家庭生活过多探问与谈论,导致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虽然这些现象也包含爱心,但是这些“爱心”却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予以学生的关爱可能已经变味,不再是我们一路叫好的“爱心教育”了,而已经成了爱心教育的“泡沫”了。

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孩子的爱心教育,更是一门艺术。爱心教育,这不仅仅是感情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因为,教育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诚然,在我们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这无疑是对的,但许多人关注的是“考分”,而不是“成长”,以为多给孩子一些关心与爱护就是爱心教育了,其爱心自然就是变味的。上述的几种现象,实际上也是顶着“爱心教育”的幌子,实质却蕴涵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心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行干预的爱,绝不是溺爱。让学生和谐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发展是教育的本真,爱心教育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爱心教育应该有个“度”,但是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很少有人关心这个“度”,以为“爱心”越多越好,甚至作为自己品评师德的一项重要筹码。我并不是在否认“爱心”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深切地担心教育过程中“泛爱”主义,朱永新先生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的艺术”决不是仅仅施予越多越好的爱心就能达到的。因为,“爱心”的施予是有条件的,要以具体的学生而决定施予的方式与“度”。如果把爱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内容施予不同的学生,自然得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人认为:爱的最高境界是推卸责任。教师只承担学生不能承担的责任,决不承担学生能承担的责任,这并不是一种无原则的推卸责任,恰恰相反,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爱,予以了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是对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就如同见到孩子跌倒不是立即去扶起,而是站在旁边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也许,一部分富有“爱心”的人会指责:为什么不立即扶起孩子,怎么这样缺少爱心?然而,这种“扶起”,却是让孩子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遇,失去了一次很好的体验失败的良机,这样的爱心,是应该摒弃的。真正的大爱即无爱,我们需要这样的师爱,否则,学生就很难适应风霜雨雪。所以,教师不处处追求自身的大爱主义,适时适度地自觉躲避“崇高”,不带功利色彩地看待学生,也能最大化地消减这些爱心“泡沫”。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他一个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于是,“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较为严重。报章、杂志、广播、电视上,经常报道一些孩子因老师、家长批评几句就轻生的例子,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另外,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约占46%,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我认为,他们缺乏的不是“表扬”、“鼓励”、“呵护”等充满“爱心”(狭隘的爱心教育观念)的关照,而是一些刚性的东西——或适度地批评并严厉地要求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或予以一些犯错后的相应的惩罚。需要说明的是:“惩罚”,不等同于“体罚”,教育必须避免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摧残;当然,惩罚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原则,适可而止。这样的惩罚才会与爱心一样成为一种教育活动。就广义的爱心教育而言,这样的惩罚也是一种爱心,是刚性的、冷峻的,是把爱心藏到心灵深处的,也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须的。

教育不能没有“软硬兼施”与“因材施教”,不能没有严肃与尊严,这些也是一种爱心,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对孩子的更全面与健康成长负责。打个比方:惩罚是父亲,刚性的;“爱心”是母亲,柔性的;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父母缺一不可。只有这两者和谐地整合在教育流程中,才是真正意义的爱心教育——完整而科学的、深沉而務实。

作者:孙 伟

第三篇:爱心教育是小学德育的灵魂

【摘要】随之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德育工作成为小学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其中,爱心教育成了小学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与形式。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教育活动,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德育的熏陶和引导,但是由于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年龄特点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个阶段的德育手段也不近相同。实践表明,爱心教育可以为小学生营造更加积极、健康和充满爱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小学教师有必要将爱心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融合,将其作为小学德育的灵魂,协同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德育;立德树人

以前的小学生多为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备受宠爱,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不管孩子是不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都给予大量的宠爱甚至溺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学生自我意识较重,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好事往前站,有坏事往后退,很少去为别人考虑,也从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阻碍学生人格的健全。此时,爱心教育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立德树人,先立德再树人,只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养才能有效且顺利的开展教学工作,并且爱心教育的融入可以贯彻落实德育教育的理念,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成效。

一、在小学德育中开展爱心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全面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其成长的环境、经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实施德育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并使学生具有能够给予爱的能力。鉴于小学生学情特点,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无需让学生懂得什么抽象难懂的大道理,只需让学生对德育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了解,帮助学生与德育建立有效的联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与素养即可,而这正好与爱心教育的理念相适应[1]。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开展爱心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建立有效的联系,将生硬、枯燥的德育知识转化为生活中每一个可见的爱心行为,增加德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高其实效性,能够在学生的内心种下一颗种子,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因此,爱心教育是小学德育的灵魂。

二、爱心教育的应用策略

2.1引导学生感受爱

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爱心和温暖比生硬的德育说教更加有效。在开展爱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爱、体会爱、追寻爱。教师应帮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爱,培养学生感受爱的能力,使学生对此产生一定的心得体会,进而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关爱他人的人,促使学生给予他人真正的关爱。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感受爱的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我真幸福”的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初步感知爱的形态,引导学生回忆或思考生活中他人对自己表现爱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爱描述出来,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幅画,或者是一个动作、一句话。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还可以呼吁家长一起参与到爱心教育当中,组织开展“感悟亲情”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家庭中都实行着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模式,很多父亲由于性格使然,对自己孩子的爱是比较内敛的,这也让很多孩子产生“爸爸不爱自己”的错误思想。那么教师可以借助这次活动帮助家长与学生进行爱的沟通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包围的浓浓的爱意[2]。这一类爱心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更加用心、细心去观察、感受生活中来自他人的爱,可能是一句鼓励的话,或是一个下意识扶持、保护的动作,或者是其他的行为,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2引导学生给予爱

在使学生具有能够在生活中感受爱、提升学生幸福度的能力之后,教师应进一步深化爱心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给予爱,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并使学生具有一定关爱他人的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采用直接简单的方式,为学生播放相关爱心题材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看动画片懂得如何关爱他人,給予他人爱,同时,教师也要发挥自己身为教师的模范与榜样作用,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引导学生,为学生做一个好的典范,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愿意关爱他人、主动关爱他人。

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眼,小到关爱小猫小狗、大到关爱社会,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品格,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人性、自己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行使给予爱的能力[3]。为了提高学生给予爱的成就感,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表述自己基于爱的行为或事迹,比如将路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将掉落在草坪上的鸟儿送回鸟巢中,帮助环卫工爷爷清理小广告,等等,教师应主动拓展学生给予爱的渠道,不要局限于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妈妈打扫家务这种单一的行为上,教师要放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可以给予爱,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共同营造一个有爱、充满爱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爱心教育不仅是小学德育的灵魂,还是小学教育的灵魂,作为师者,应将爱心教育融入小学德育、贯彻小学教育当中,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充满爱的氛围,在学生的内心种下一颗名为“爱心”的种子,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发现爱心、感受爱心、创造爱心、给予爱心的人。

参考文献:

[1]朱小芳. 试论爱与小学德育教育的关系[J]. 读写算,2020(18):28.

[2]黄琼钊. 让爱成为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浅谈小学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J]. 小学时代,2020(19):97-98.

[3]阮秀章. 用爱浇灌,以德育人——小学德育工作实践思考[J]. 智力,2020(27):139-140.

作者:李维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爱心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有感范文06-06

爱心与教育读书范文06-07

用爱心引导爱心范文06-19

爱心无价范文05-15

校园爱心范文05-18

爱心的诠释范文05-18

爱心铸和谐范文05-18

爱心育桃李范文05-18

奉献与爱心范文05-19

区爱心大使范文05-20

上一篇:贸易采购论文范文下一篇:服务行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