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惩罚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目前激励、赏识教育为学校主要教育手段,但一味地赏识与激励极易导致学生责任心、耐挫力等素质的发展受到限制。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错误,若教师未对学生存在问题加以指正、纠偏,甚至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限制。所以,需通过惩罚教育的融合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篇:惩罚教育论文范文

赏识与惩罚教育运用探析

赏识教育,强调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对其进行肯定和赞扬,让孩子获得愉悦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其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同时,对行为结果的赏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此行为的印象,提高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几率。可见,所谓赏识教育,并不是指简单地表扬学生,让其收获愉悦的心情,而更重要的是赞赏后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有善用赏识和惩罚,才能让赏识和惩罚成为工作中的助力。

一、赏识应目标明确

近些年来,“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表扬的话语常常出现在老师和家长的口中。的确,这样的鼓励能给孩子信心,但不经意间,我们对学生的赏识便流于形式,因为我们在通过这种方式赞赏学生的时候,往往忘了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会获得赞赏。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变会从关注被表扬的行为本身,转移到了获得的奖励上,一旦教师或家长给予的奖励不能够满足他们,他们便不再会按照要求去做,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所谓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表扬学生,它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信心或愉悦感,而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在学生实施良好行为的过程中赏识他,能够激发他的兴趣和行为动机,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行为。而如果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赏识,则是一种强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上称为“正强化”。所以,我们在赞赏学生的时候,与其丢给孩子一句“你真棒”“你真好”,不如说“你的书写很认真”“你的声音很洪亮”“你的坚持不懈让老师喜欢你”,让孩子“知其所以然”,清楚地明白是什么让他获得了赞赏,这样才能达到强化行为的最终目标。

二、正强化与负强化并用

如今,我们教育学生的方式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彼时私塾先生对于调皮不听话、不完成功课的学生,有戒尺以示警告。而今日,似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强调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有缺点和不足。《诗经·卫风》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生就如同一块块有瑕疵的璞玉,只有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长为君子。而教师,就是一位位雕刻师。所以说,在教育的道路上,惩罚必不可少。

提到惩罚学生,很多人会联想到那些老师殴打、拉扯、辱骂学生的新闻。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惩罚,而是体罚。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绝对不应出现体罚学生的行为,但惩罚却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惩罚就是一种负强化。惩罚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感到害怕或难过,而是通过不利的影响,减弱其不好的行为。教师常用的批评,就是一种惩罚;家长没收孩子的玩具,取消孩子玩耍或看电视的时间,这都能给孩子带来不利的感受,都能算作是惩罚。只有当正强化与负强化交替作用于一个孩子的行为时,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得到改善。所以说,适当的惩罚必不可少,但矫枉过正,过分强调赏识,也是不可取的。

三、赏识与惩罚相结合

赏识与惩罚、正强化与负强化,都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对教师而言,这就像是两把工具,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才能将璞石雕刻成美玉。

(一)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在对学生的奖惩上,也同样应该如此。对于常常受到表扬的“优等生”,老师的表扬对于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表扬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但如果是一个平日里总被批评的孩子,偶尔受到一次表扬,他便能深深地记住自己被称赞的原因,并且强化自己的良好行为。同样,一个总被表扬的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一次偶尔的严厉批评,可能比谈话更有效果。

(二)制定规范的惩罚制度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学校里孩子的自由是建立在学校严格的规定之下的,在规定以内,给予相应的自由,而违反了规定,也一定会受到惩罚。

美国的教育惩戒形式主要有 9 种,分别是:训示、剥夺权利、留校、学业制裁、短期停学、长期停学、惩戒性转学、在家教育、体罚。对比看来,我国的教育惩戒形式还停滞在第一点上,少了手中的一把“戒尺”,训示也就成了空话。对一些常常犯错的学生,教师也会让学生留校进行批评教育,但往往“吃力不讨好”,会招致家长的投诉。我们所缺少的,是惩罚的规范性,因此建立健全的惩戒体制,才能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行为是否该罚,该如何惩罚;才既能帮助教师有效管理学生,也能够规范教师行为,减少教师有违师德的行为。这既是对学生的保护,也是对教师的保护。

总而言之,赏识与惩罚都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一,賞识与惩罚要达到的效果,可借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评价20世纪8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比喻来总结:教育有一个梯子和一张网,赏识就是梯子,它用来帮助学生向上爬;惩罚就是一张网,用来防止学生跌入深渊。

作者:伍雪婷

第二篇:爱心教育也需要惩罚

【摘要】目前激励、赏识教育为学校主要教育手段,但一味地赏识与激励极易导致学生责任心、耐挫力等素质的发展受到限制。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错误,若教师未对学生存在问题加以指正、纠偏,甚至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限制。所以,需通过惩罚教育的融合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爱心教育;激励;惩罚;适度性

爱心教育现已成为各学校培养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强调以赏识、激励等教育手段来尊重学生个性、呵护学生心灵。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缺乏惩罚的爱心教育存在虚弱性、脆弱性等特点,为学生予以适当、合理的惩戒,能够让学生自主认知自身缺点与错误,并正确区分善与恶。

一、爱心教育中惩罚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爱心教育已经成为学生教育的主流思想,但是在教育教学期间存在爱心与严格教育失衡的现象[1]。借助激励、赏识等教育手段来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并帮助学生强化对学习信心树立固然重要,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对学生关爱、呵护,犯错时不批评、不惩罚,会使爱心教育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并导致整个教育体系过于脆弱。同时,因家庭对学生的过于溺爱,使得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面对相关问题时会表现得过于强势,甚至对自身错误、问题视而不见。要想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自身品质的综合性发展,需在爱心教育过程中做到对惩罚教育的合理融合,在保证学生自尊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利用适当的惩罚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通过爱心与挫折教育的融合应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爱心教育中惩戒教育的应用

1.重视对惩罚适度性的把控

尽管惩罚教育能够在改正学生观念、纠正学生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若惩罚过度则会对学生性格、思想养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转变为体罚。所以,要想真正发挥出惩罚在爱心教育中的最大能效,需要以惩罚适度性的合理控制为切入点,结合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对惩罚的认可度:(1)合理选择惩罚方式。实际教育过程中若教师采用恶劣的语言或粗暴行为对学生惩罚,不仅会对学生自尊造成严重打击,甚至因语言、行为的过于恶劣导致师生关系逐渐拉远。为此,需重视对惩罚方式的合理应用[3]。例如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予以针对性惩罚,如罚学生写作、画画、唱歌等,此种惩戒教育形式能够起到凸显学生个性的作用,与其说是一种惩罚手段,毋宁说一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相较于以往罚站、批评等惩罚方式应用,此种手段更受到学生的认可。(2)合理把控惩罚尺度。部分教师为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选择以相对恶劣、尖刻的语言训斥学生,或者是在同学、家长面前将学生的错误、问题一一表述。因惩罚过度使得学生自尊心遭受严重打击,不仅无法起到引导学生正视自身问题的作用,甚至会导致学生“破罐破摔”。鉴于此,教师需做到对惩罚程度的合理把控,积极采用个别谈话、疏导等方法为学生错误、问题予以指正,在保证学生自尊心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合理惩罚。

2.保证惩罚有情有理

惩罚教育实施并非是教师解恨、撒气的途径,要想让学生对惩罚心服口服,必须保证惩罚教育有情有理,继而通过惩罚来明确自身问题[5]。部分班主任在教育期间发现学生犯错时,并未明确是非并对孩子猛批狠打,或者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挖苦讽刺,不仅无法起到纠正学生错误的作用,甚至因心灵伤害而滋生出逆反心理。所以要想通过惩罚教育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并促进自身长久发展,教师需保证惩罚教育实施有情有理。例如陶行知先生在担任校长一职时,曾看到一名学生拿着石块欺负其他学生,在制止学生行为后将学生带到办公室。陶行知先生并未批评、责骂学生,而是递给学生一块糖,并说道:“我今天迟到了,而你并未迟到,这颗糖奖励给你。”此时学生已经呈现出疑惑不定的状态。接着先生再次递给学生一块糖,并说道:“我在制止你的行为时你没有再动手,应该奖励给你。”此时学生已经对先生的行为表示疑惑。先生继续将第三颗糖交给学生,并说道:“以我的了解,你砸另一位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奖励你的见义勇为。”而此时学生悔过万分并说道:“校长,对不起是我的错,我砸的不是坏人,是学生的错误。”此时先生将第四颗糖递给学生并说道:“你能正确认知自己的错误,这颗糖奖励给你。”上述惩罚手段的應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处罚过程中学生并未产生认可反抗、抵触的情绪,而是在感动过程中来正视自身错误,实现通过惩罚教育来达到改正自己的目的。

3.正确区分体罚与惩罚

惩罚的实施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手段帮助学生认知自身错误并改正,并在错误纠正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道德认知水平[5]。且惩罚教育的实施通常会以尊重学生自尊为前提,保证惩罚方法的应用不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体罚则体现为教师的情感化,并表现出超过法律限度的惩罚行为。体罚与惩罚教育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惩罚的应用主要性质为教育学生,而体罚则是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为避免学生因体罚或惩罚过度而产生心灵伤害,教师需在证明惩罚与体罚区别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手段来促进惩罚教育的高水平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爱心教育中惩罚教育的实施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教师需在全面推进爱心教育的背景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惩罚教育,实现以惩罚来促进爱心教育的圆满、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雷彩鲜. 浅谈教师在教育学生中的爱心与惩戒[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6):1.

[2] 宋晓颖. 惩罚有度,爱心无价——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微探[J]. 好家长:创新教育, 2017(12):1.

[3] 李亚丽. 爱心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操的迫切需要[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7(13):1.

[4] 王江萍. "绿色惩罚"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 新智慧, 2019(25):2.

[5] 于德明. 实施教育惩罚需要遵循三个原则[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7):1.

作者:关俊莲

第三篇: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

【摘要】小学教学过程中,教育惩罚成为维护教学的辅助手段。同时教育惩罚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方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的审视和探索教育惩罚的张力和使用限度,避免教育惩罚的使用误区,使得教育惩罚回归本来的功能。

【关键词】教育惩罚 小学教育 张力与限度

教育惩罚是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手段之一,它是对个体或者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的批评处分,从而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语言,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方法。但是实际的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惩罚都发挥了教育的功能,部分教师把教育惩罚作为维护课堂秩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工具,惩罚的意义被严重的异化或者扭曲,出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的事件,这样即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心灵,又不利于教师良好形象的树立。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小学教育惩罚的现状,并阐述了努力探索教育惩罚的张力和限度,充分发挥教育惩罚的教育功能。

一、 小学教育惩罚的现状

1.教育惩罚方式生硬多样化,没有注重学生主体的感受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惩罚的情况最多的就是学生违反课堂教学的秩序和作业完成不符合教师的要求的时候,一般教师就会采用直接的语言批评或者是间接的语言批评来对学生进行指责或者是谩骂。有的教师会采用体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于是学校就会上演放学了还有一群学生在教室的门外“排排站”的景象。有的教师则是利用代偿的惩罚办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例如,有的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有的教师就会惩罚学生抄袭作业20遍的方式来进行惩罚。有的就是进行劳动惩罚,例如,打扫教室的卫生,打扫完了才能回家。有的教师甚至采用严重的体罚,“打手心、殴打”等暴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惩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从而不在就范。这些方式都是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的情况下进行的惩罚,很多时候并没有发挥出教育惩罚的作用,甚至有的学生会对这些惩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对于教师的惩罚无所谓的态度,逐渐形成一种理所应当的认识概念,很显然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2.教师的教育惩罚欠缺技巧性的智慧

由于每位教师负责几十个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有的教师甚至要负责几个班的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育惩罚的时候,没有耐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犯错的原因,就直截了当的选择即经济又实惠的教育惩罚措施,“一刀切”式的管理,没有区别对待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例如,由于课堂上因为一个同学说话而影响教学秩序,教师就会迁怒于整个班级的学生,跟着一起受罚,全体在班级里排排站。这种惩罚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扭曲了教育惩罚的本质和功能的发挥。

3.学生对教育惩罚产生的“免疫力”

现在的小学生家庭条件都很好,见识也广泛,思维反应都比较灵活,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没有稳定性,对于教师的惩罚有时候都不放在心上,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加上教师的惩罚常态化。这样学生就对教师的招数做到心中有数,产生无所谓的态度和心理,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说谎话来搪塞老师的现象,这严重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此,于是学校就出现了很多的严厉的教师,出现了对学生大喊大吼的教师,出现了从不微笑的教师,否则就无法震慑这些学生。然而这些都并没有充分发挥教育惩罚的功能,努力探索教育惩罚的实施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至关重要。

二、 注重小学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做到教育惩罚的合理性

1.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进行教育惩罚方式的选择

教育惩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秩序和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惩罚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惩罚。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教师就可以将讲课的声音故意提高,起到提醒学生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急于对学生进行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而是等到下课的时候,将学生单独叫到一处进行沟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即敬又畏的心理。这样学生就会心服口服的继续认真听教师上课,从而起到了心理教育惩罚的目的。

2.教师要选择合理惩罚方式进行教育惩罚,合理掌握限度

对教师而言,由于课业任务重,负责的班级学生数目又多,有时候不得已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然而这对于学生的长远的教育管理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因此,教师要善于探索教育惩罚的技巧和智慧,掌握好教育惩罚的限度和张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惩罚。例如,班集体的教师卫生保持的问题上,总是有学生不遵守纪律随地乱扔纸屑或者是果皮从而影响了教室的美观。此时教师就要制定完美的约束制衡的机制,使得每位学生都能积极的配合监督执行。教师设定互相监督的机制,以此类推,环环相扣,并给与精神或是物质的奖励来对学生进行奖惩,受罚的同学要给监督的同学物质上的给予。这样就能很好的维持教室的卫生,每个人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3.家长和教师教育理念的统一,确保教育惩罚的效果

无论教师采用哪种教育惩罚都要事先和家长做沟通,要和家长的理念达成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惩罚的效果,如有一方不同意,很容易出现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之间出现意见的不对称,引发教育上的矛盾和误会,这样孩子就不知道该遵循谁的原则进行行事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成长。故此,教师要阶段性的开家长会多和家长进行教育上的沟通,以追求在教育理念上达到统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的惩罚艺术虽然很难把握,但是,我们相信如果教师能够带着真诚关怀学生的心灵成长,那么教育的惩罚便不再伤害学生的心灵,而是更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巧玲.教育惩罚的张力与限度——小学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惩罚.基础教育[J].2013,(2):86-96.

[2]关莹.试析学校教育中惩罚使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14,(7):107-108.

[3]张小刚,任凤芹.教育惩罚“缺失”与“回归”之多维度思考.现代教育科学[J].2015,(1):168-171.

作者:程兴会

上一篇:统计课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通讯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