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础理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经济法作为一部独立的法律体系,其存在对丰富现代化经济法基础理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认定并划出经济法所调整的那部分“特定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学理论的立题之处。经济法具有对整体社会经济调节的整合功能,相对于传统部门法来说,经济法的一个显著性的功能是其政策性,实现了法律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协调和良性互动。

第一篇: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司法会计鉴定基础理论探讨

[摘要]关于司法会计鉴定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界一直没有形成较一致的观点。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虽然法律渊源不同,但事实上二者本质相同,都是为委托人提供财务会计资料证据或者专家鉴定意见的社会专业活动。在总结和评价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目标、假设、原则等基础理论问题,对司法会计鉴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法务会计;概念;目标;司法会计鉴定假设;原则;基础理论

在我国司法会计鉴定①理论研究中,很多基础理论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与争议,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司法会计鉴定学科的发展。目前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或者把目光放在单个的理论要素上,或者是简单地组合这些单个要素,而系统、完整地研究司法会计鉴定基础理论的则很少。然而,司法会计鉴定实务快速发展,急需理论指导的呼声越来越高,研究司法会计鉴定基础理论因而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 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

我国学界对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的争论由来已久,探讨二者的本质,便于我们界定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明确其基本性质。

(一) 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本质相同

司法会计一词于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一直为法学界和司法实践所沿用。我国学者按照司法会计活动内容的不同,将司法会计划分为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司法会计检查活动是司法机关的一项诉讼调查措施,在此我们不进行讨论。而司法会计鉴定活动则广泛开展,不仅侦查机关内设司法会计鉴定机构,而且社会中介机构也纷纷开展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因此,司法会计鉴定活动广为社会所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将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介绍进来,其后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法务会计。多年来,我国学界一直对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事物,其本质相同[1];也有学者认为法务会计包含司法会计鉴定,在中国应发展法务会计[2];还有学者较中立地提出“会计司法鉴定”或者“法会计”,以避免人们对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的争议[3]。

虽然我国司法会计鉴定与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存在种种区别,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表象上看它们的区别,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与大陆法系的法律相关,法务会计与英美法系的法律相关,因此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法律渊源即法系基础不同。正是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是在不同的法系基础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们的实践形式必然会受到其所在国家的司法制度,特别是诉讼制度的影响。例如,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启动权在公检法机关,而英美法系则赋予当事人启动的权利。但是事实上,二者的本质有共同之处:第一,从学科角度看,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都是会计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都是以会计学和法学的理论为基础的。第二,从开展活动的过程看,二者都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提供财务会计资料证据或者专家鉴定意见;从技术上看,它们都是借鉴了审计的技术方法,以形成自己的技术方法;从证据获取上看,它们都是通过对财务会计资料及其相关资料进行查证,以寻找、分析、固定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第三,二者的工作范围基本相同。一般认为法务会计的工作范围主要是诉讼支持和调查会计,而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目前主要是为法庭提供财务会计资料证据或者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另外还接受公检法机关的聘请以提供财务会计技术协助,即诉讼支持。随着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发展,企业舞弊调查以及咨询业务也将逐渐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是同一种技术学科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不同实现与发展,二者的本质相同,都是为委托人提供财务会计资料证据或者专家鉴定意见的一项社会专业活动。因此,本文不区分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称谓上则统一使用我国长期采用的“司法会计鉴定”这一说法。

(二) 国内学者关于司法会计鉴定概念的不同观点

由于受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司法改革的影响,不同时期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司法会计鉴定内涵也就存在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基于我国检察机关司法实践视角的观点

李玉华等认为,司法会计鉴定“是指依法取得有关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受司法机关或当事人的委托,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检查、计算、验证和鉴证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等财务状况等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4]。定义中“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就成为启动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决定主体。

邹明理认为:“司法会计鉴定是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按诉讼法的规定,根据诉讼当事人申请,司法机关决定,或司法机关主动提请与决定,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专门性问题作出判断结论的活动。”[5]定义中,诉讼当事人是司法会计鉴定的申请主体,司法机关是司法会计鉴定的决定主体。

于朝认为:“司法会计鉴定,是指诉讼中,为了查明案情,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定的一项司法会计活动。”[6]定义中同样隐含着司法机关是司法会计鉴定的决定主体的观点。

笔者认为,上述关于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不应涉及申请主体和决定主体的问题,这是由于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申请主体和决定主体与我国的法制发展紧密相关,与司法鉴定改革密切联系。司法会计鉴定是司法会计鉴定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活动,其技术性不会因申请主体和决定主体的改变而改变。

2. 基于法务会计视角的主要观点

李若山等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它是会计的一门新兴学科。”[7]

盖地分别从实务和学科两个角度给法务会计下了定义: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或者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受托业务;从学科角度看,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和法学于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法务会计不是某一会计实体(主体)的“单一会计”,而应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是某一范围(领域)的业务(涉及法律的会计事项、会计资料),而非某一特定主体的特定会计[8]。

谭立认为:“法务会计是指为处理涉及财产权益的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项,依法提供专家证据、专家辅助和专业咨询的会计服务活动。”[9]

张苏彤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综合运用会计学与法学知识以及审计与调查的技术方法,旨在通过调查获取有关会计证据资料,来解决有关法律问题的一门融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的有关内容为一体的边缘学科。”[10]

董仁周将法务会计界定为“特定主体运用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工具处理和解决不同主体财产的被非法侵占、受损害赔偿、保值增值问题的社会专业活动”[11]。

黎仁华等认为:“法务会计是一门融会计学、审计学、证据学、法学及相关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会计学科,它既不同于一般会计工作,又异于审计业务的界定,是一种综合运用会计与审计方法,并延伸进入公司法领域的一种专业会计行为。”[12]

基于法务会计视角的学者普遍认为法务会计是融会计学和法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不仅涉及诉讼法律事项,而且还涉及非诉讼法律事项。学者们明确了法务会计具体的活动内容,这便于从理论上进一步界定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范围。不过,也有人认为法务会计的目的是解决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在司法会计鉴定活动中,鉴定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解决的是涉及法律事项的财务会计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

(三) 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家Bologna 和Lindquist认为:“法务会计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向法庭提供相关证据,不管这些证据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13]

美国著名学者Crumbley在其著作《法务与调查会计》中指出:“法务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专门技术与方法,对过去的财务数据或会计活动进行确认、记录、处理、提取、分类、报告和检查,以解决现实的或预期的法律问题,或是通过对过去财务数据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财务数据以解决有关的法律问题。”[10]

以上学者认为法务会计的目的是诉讼服务,它服务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采用的技术方法是会计学的专门技术与方法。这些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者都是基于会计学的视角,没有将会计学与法学进行融合。

(四) 本文的观点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司法会计鉴定的内涵进行解释,体现了不同的观点。笔者对司法会计鉴定的理解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关于学科属性。司法会计鉴定学是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学和法学为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第二,关于司法会计鉴定的目的。司法会计鉴定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回答法律事项中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事项)。第三,关于司法会计鉴定的性质。司法会计鉴定是鉴定人向委托人提供鉴定意见的一种社会专业活动。这种服务既不是行政行为,也不属于侦查、检察和审判的职权范围,而是属于独立的第三方向委托人提供的一种技术服务,是一项社会专业活动。第四,司法会计鉴定与法务会计的本质相同。二者是同一种技术学科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不同实现与发展,它们都是为委托人提供财务会计资料证据或者专家鉴定意见的一项社会专业活动。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司法会计鉴定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笔者认为,将司法会计鉴定界定为一项诉讼活动限制了其发展,也限制了司法会计鉴定的范围,原因有两点:第一,诉前鉴定是为了诉讼而进行的,有时甚至是进行诉讼所必不可少,例如,对立案金额的鉴定决定了案件是否能立案进入诉讼程序。如果只是因为诉讼还未正式开始而就否认诉前鉴定的效力,诉讼开始后一律重新鉴定,那么这将造成有限的司法会计鉴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会增加诉累。第二,我国有关的诉讼法律对诉前鉴定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这也就是说,另一方当事人对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的鉴定(包括诉前和诉中的鉴定)如果没有异议,法院是可以采纳的。。由此看来,是否作为司法会计鉴定不应当只看是否进入正式的诉讼程序。

随着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断融合,我国现有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内容将不断拓展,不仅局限在诉讼活动中,而且还会发展非诉讼业务,因此,界定司法会计鉴定的内涵应考虑未来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发展趋势。

由此我们认为,司法会计鉴定是鉴定人运用司法会计鉴定学的原理和方法,向委托人报告其委托的财务会计问题(事项)的财务、会计相关信息以及提供鉴定意见的一项社会专业活动。

二、 司法会计鉴定的目标

(一) 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及评价

目前,英美法系国家对司法会计鉴定目标的研究主要还是描述性的。根据《法务会计》(Journ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杂志的介绍,法务会计目标是“为了建立一种责任或者价值评估,通常是在法庭或者行政管理过程中”[14],但是它却并没有说明“建立一种责任或者价值评估”是为谁服务的,也就是说没有系统研究法务会计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学者从诉讼活动的角度对司法会计鉴定目标进行说明:“司法会计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查明诉讼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方面的案情,即通过司法会计鉴定所要证实的某一部分的事实。”[6]

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其目标进行不同的解释。盖地对法务会计的服务领域进行了说明,他认为不同领域法务会计有其不同的目标,他分别界定了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和公检法等机关的法务会计目标[8]。金彧昉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解释:“假设我国现有司法体制在一段时期内无变化,我国的法务会计的目标应当是向司法会计鉴定的委托人或者授权人提供下列信息:解释财务、会计和审计相关问题,以有助于法务会计委托人或授权人理解己获取信息的内容、评估己获取信息的质量;向法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案件审判等决策相关的信息。”[14]张苏彤借鉴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思路,将法务会计的总目标概括为“为相关人士或组织提供、陈述或解释会计证据信息,满足法律的需要,解决法律问题”。他还将其目标具体分解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谁需要提供证据信息;第二,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证据信息;第三,如何提供这样的证据[10]。

总的来说,上述观点存在较大差异:从理论层面看,学者们对司法会计鉴定内涵和本质持有不同认识;从实务层面看,研究对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总结还不够,因而影响司法会计鉴定目标的分析。

(二) 本文的观点

分析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制度,有利于研究司法会计鉴定的目标。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现实情况是:第一,司法会计鉴定只存在于诉讼活动中,有关鉴定程序特别是鉴定启动程序的规定主要散见于三大诉讼法中。按照三大诉讼法的规定,是否需要进行鉴定、委托谁鉴定、是否需要重新鉴定等,都由司法部门决定,当事人没有启动权。司法会计鉴定的启动程序与现代法制的要求相悖,一方面要求提供证据才能立案,一方面却又不允许当事人为举证而启动司法会计鉴定。第二,目前,司法会计鉴定机构存在两种模式,其一是侦查机关内设的司法鉴定会计机构,为内部侦查办案服务;其二是中介机构设置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从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制度来看,现阶段司法会计鉴定的目标单一,主要是为法庭审判提供财务会计资料证据或者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的缺陷,司法会计鉴定的启动权只安排在司法机关,由此,司法会计鉴定的目标,实际上是偏向具有司法会计鉴定启动权的一方,这是不公平的。

我国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这种状况,既是我国司法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司法制度各种矛盾问题的体现。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是朝着面向社会服务的中介机构——司法会计鉴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独立的社会公共鉴定机构,既为司法机关服务,也为社会公众服务;司法会计鉴定服务于诉讼活动,同时还服务于非诉讼活动。随着我国司法会计鉴定的其他服务(如企业舞弊调查、诉讼咨询业务等)的开展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司法会计鉴定的目标也必将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司法会计鉴定的目标可以归纳为:接受司法会计鉴定委托人委托的特定财务会计事项,向其提供与财务会计事项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或者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以作为其准确及时处理法律事项的证据;为司法会计鉴定的委托人解释财务、会计和审计相关问题,以有助于司法会计鉴定委托人理解已获取信息的内容、评估已获取信息的质量。

三、 司法会计鉴定假设

司法会计鉴定假设,是指在司法会计鉴定中对于一些尚未确知的因素通过对实践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进行观察和抽象思考而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本文在研究司法会计鉴定假设时,不区分“假设”和“假定”。

研究司法会计鉴定假设,可以加速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的发展,同时对司法会计鉴定实务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 我国学者对司法会计鉴定假设的观点

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司法会计鉴定假设进行研究。

1. 基于我国司法实践视角的主要观点

于朝认为,司法会计鉴定假设不仅要遵循基本假设,还要遵循特别假设。基本假设包括资料适用、资料可验证、检材来源可靠、财务真实、鉴定要求妥当。特别假设,是指司法会计鉴定活动中,基于特定原因和合理根据,由司法会计鉴定人特别设定的假定事项。设定特别假定事项应当有所根据,即依据司法会计鉴定人的专业判断、经法官认可的当事人的共识、法律或司法解释确定的特许事项[6]。

杨为忠提出司法会计鉴定假定有五项:检材证明能力假定、检材证明力假定、鉴定结论重要性假定、鉴定人适业假定、技术方法合理性假定[15]杨为忠认为,检材是指能够反映和证明涉案会计事实内容的会计资料。。

以上假设的提出,是从我国现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务中总结出的,对指导实际工作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作为假设理论应当有所提炼,才能具备构筑理论体系的能力。在上述观点中,学者们都指出,司法会计鉴定所需资料来源要可靠,反映的内容要真实,这种责任的合理划分应在司法会计鉴定人和委托人之间分配;检材来源可靠假定、检材证明能力假定、检材证明力假定以及财务真实假设,有利于明确鉴定人的工作责任。然而,鉴定要求是否妥当、鉴定人是否适业,是受理鉴定程序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可以由司法会计鉴定程序规范来解决,不作为司法会计鉴定假设。鉴定结论是否重要,应是案件承办人(委托人)审查判断的事情,不应由司法会计鉴定人判断。学者们基于对技术方法的探讨而提出的“技术方法合理性假定”是不妥当的,随着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这项假定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2. 基于法务会计视角的主要观点

张苏彤认为,法务会计假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犯罪留痕假设、征兆表现假设、“20%+40%+40%”假设[10]张苏彤认为,欺诈包括三种主要类型,即20%已经发现并向公众揭露的欺诈,40%已经被发现但还未公开披露的欺诈,40%还没有被发现的欺诈。。以上假设的提出,没有从多维视角综合考虑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学的交融。

(二) 本文对司法会计鉴定假设的设想

通过对司法会计鉴定假设不同观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司法会计鉴定假设的研究中应明确以下问题:第一,是否要遵循财务会计假设;第二,是否应遵循法律工作的基本假设。由于司法会计鉴定的范围是法律事项中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事项),也就是说,司法会计鉴定业务范围仅限于等待处理的涉及财产权益的案件、纠纷和未决事项中的财务会计事项,因而,司法会计鉴定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会计主体,也不受制于会计主体所处的经营状态,更无需对其进行会计分期。当然,司法会计鉴定解决的是法律事项中涉及的财务会计事项,必然会涉及发案单位和相关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以及财务会计相关资料,司法会计鉴定必须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来明确经济业务中的纠纷金额、损失金额、犯罪金额等,因此,财务会计的四项假设中只有货币计量才适用于司法会计鉴定。同时,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假设应该有别于法律工作的基本假设,因为任何犯罪事实能得以揭示都是由于该犯罪行为留下了痕迹或存在违法征兆。

由此可见,研究司法会计鉴定假设应充分关注司法会计鉴定实践,通过对实践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进行观察和抽象思考,再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在司法会计鉴定实践中,鉴定人所获取的财务会计资料往往只能反映法律事项的某些现象,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鉴定人通过对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财务会计相关资料的检验、鉴别,以确认有关的财务会计资料是否齐全、会计核算资料对经济活动过程的反映是否正确和真实,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形式逻辑的推理,总结并提炼出形成指导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基本假设。

综上所述,关于司法会计鉴定假设的设想,研究者应考虑我国现有司法鉴定体制下开展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我国未来司法会计鉴定的发展,从司法会计鉴定运行环境和实践工作中凝练和提取司法会计鉴定假设。我们将司法会计鉴定假设归纳为资料可验证假设、资料来源可靠假设、财务真实假设三种。司法会计鉴定假设中所指的资料,是指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与司法会计鉴定事项有关的记录,如司法会计鉴定中涉及的发生于财务活动中而形成的财务资料、在会计活动中形成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等。

1. 资料可验证假设。资料可验证,是指司法会计鉴定中所需的财务会计资料具有可验证性,包括三个内容:第一,财务会计资料记录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可验证性。各单位的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必然会形成财务会计资料,财务会计资料上记录的内容不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它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第二,财务会计资料合法性的验证。鉴定人员根据有关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以及单位的财务制度等判断法律事项中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所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是否符合规定,从而确定该笔交易或者事项的合法性。第三,财务会计资料真实性和正确性的验证。财务会计资料之间存在钩稽关系,可以相互核对和印证。

2. 资料来源可靠假设。资料来源可靠假设,是指司法会计鉴定人所使用的鉴定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应由委托人确认。资料来源可靠主要是明确鉴定程序上的合法性问题。鉴定人作为独立的特殊证人或专家证人,其工作范围要有明确界定,以防止因过度涉足非工作范围而可能影响其独立性,因此,鉴定资料应当由委托人提供。因为鉴定资料不是鉴定人亲自收集的,所以鉴定人没有确定鉴定资料来源可靠性的义务。鉴定人的职责是从形式上审查鉴定资料的可靠性,而鉴定资料取得的合法性的证明责任由委托人承担,这是司法会计鉴定人能够依据鉴定资料进行鉴定的基本条件。

3. 财务真实假设。财务真实假设是指司法会计鉴定中所利用的财务凭证记载的财务事实,在委托人没有提出相反证据、司法会计鉴定人进行审查后没有发现虚假嫌疑的,则认为是真实的。司法会计鉴定所需财务资料的形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既有技术的因素,也受到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财务凭证内容的真实性还涉及财务收支活动的客观过程,这一过程不是鉴定人亲身经历的,仅根据财务凭证无法恢复所发生的具体财务活动;只有假设财务凭证具有真实性,才能保证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进行。

四、 司法会计鉴定的原则

(一) 国内学者关于司法会计鉴定原则的主要观点

江伟钰认为:“司法会计鉴定人员,除应遵守诉讼活动和会计工作的一般原则外,还应依照司法会计鉴定的特点,遵守下列原则:针对性原则、政策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合法性原则。”[16]

刘秋岭将司法会计鉴定原则定义为“司法会计鉴定活动所依据的法则、规矩”,并认为司法会计鉴定原则包括独立性原则、科学性原则[17]。

孟祥东等则从法务会计视角进行总结,认为主要原则有客观公正性原则、合法合规性原则、专业针对性原则、独立保密性原则、诚实信用原则[18]。

张苏彤认为法务会计原则是“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法则与标准”。在法务会计原则的内容方面,他与孟祥东等持相同的观点[10]。

关于司法会计鉴定的原则,国内为数不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其中多数人认为,司法会计鉴定原则是规范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法则,而对构建司法会计鉴定原则的思路他们则持不同观点,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司法会计鉴定原则中哪些属于司法会计鉴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哪些应作为司法会计鉴定的原则,这些应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由于司法会计鉴定是为解决法律事项中的财务会计问题(事项),重点在于收集、固定财务会计资料证据,因此,在司法会计鉴定行为的规范中要结合司法会计鉴定的目标和假设,遵循法律证据的一般原则,更要体现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特点。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司法会计鉴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会计鉴定原则,用以指导司法会计鉴定实践。

(二) 本文对司法会计鉴定原则的设想

在司法会计鉴定活动中,鉴定人员应遵守的工作行为法则就是司法会计鉴定的原则,主要包括独立性原则、充分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四个方面。

1. 独立性原则。在司法会计鉴定过程中,司法会计鉴定人要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扰。司法会计鉴定的独立性原则旨在保障司法会计鉴定人职业判断的有效性。

2. 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进行必须合法,主要表现在:第一,司法会计鉴定主体合法;第二,司法会计鉴定程序合法;第三,司法会计鉴定材料的取得合法。

3. 充分性原则。在司法会计鉴定过程中,司法会计鉴定人所发表的意见必须有相关的证据支持,并且每一项认定之间所支持的证据没有相互矛盾之处。充分性原则要求司法会计鉴定证据必须充分,即有一定的证据量,从而使证据体系具有完整性。

4. 客观性原则。在司法会计鉴定活动中,司法会计鉴定人要做到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不得掺杂任何虚假,也不得在无证据情况下做出主观推断。客观性原则是基于司法会计鉴定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如兰.法系不同本质相同——对司法会计与法务会计的认识[J].中国司法鉴定,2010(4):7576.

[2]黎仁华.论中国法务会计的理论要素[J].会计之友,2008(5下):1113.

[3]谭立.求同求异:我国会计司法鉴定的发展路径[M]//谭立,张苏彤.法务(司法)会计前沿问题.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52157.

[4]李玉华,杨军生.司法鉴定诉讼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64.

[5]邹明理.论司法鉴定的名称及其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7.

[6]于朝.司法会计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7]李若山,谭菊芳,叶奕明,等.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J].会计研究,2000(11):210.

[8]盖地,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3(5):2731.

[9]谭立.论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的联系和区别[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6):1417.

[10]张苏彤.法务会计研究[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11]董仁周. 法务会计的概念与特征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2):5664.

[12]黎仁华,付国民.从系统论角度论法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7076.

[13]Bologna J G,Lindquist R J.Fraud investigation and forensic accounting: new tools and techniques[M]. 2nd ed.New York: John Wiley &Sons,Ltd.,1995.

[14]金彧昉.论我国法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在诉讼支持中的运用[D].复旦大学,2004.

[15]杨为忠.司法会计鉴定理论与实务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587.

[16]江伟钰.论会计司法鉴定的原则和方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1):4244.

[17]刘秋岭.对司法会计鉴定规则的法律思考[J].中国司法鉴定,2008(5):7477.

[18]孟祥东,许东霞.法务会计基本原则[J].会计之友,2007(12下):1213.

[责任编辑:黄燕]

Discussion on Basic Theory of Identification of Judicial Accounting

ZHAO Rulan

作者:赵如兰

第二篇:经济法理论对法学基础理论的创新

【摘要】经济法作为一部独立的法律体系,其存在对丰富现代化经济法基础理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认定并划出经济法所调整的那部分“特定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学理论的立题之处。经济法具有对整体社会经济调节的整合功能,相对于传统部门法来说,经济法的一个显著性的功能是其政策性,实现了法律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协调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经济法 法学基础理论 创新

中国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从20 世纪末开始,因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一些经济问题矛盾突出,迫使我国强化法制建设,经济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崛起的新兴法律。伴随中国经济法的发展,人们从实然层次上科学地认识、把握经济立法,又从应然和理论层次上确定了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学从孕育到逐渐成熟,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为我们继续研究和进一步发展经济立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点。我国的经济法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硕果。探讨经济法理论,研究构建的基本概念、基本体系对法学理论的创新影响,总结经济法理论对未来发展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现代经济法的主体架构

我国现行经济法主体突破了国家—市场的二元架构,将政府和市场作为对等的两个主体,一些学者把政府和市场看成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政府可以在市场出现问题时进行行政干预,即“国家指导”,但“国家指导”有时也会偏离市场规律,导致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对于政府的不规范行为需要完善的法律加以规范。这种规范既是对政府、市场正确干预的法律定义,也是对国家指导缺陷的纠正和禁止,是更加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经济现象日益复杂和多变,对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完全应付当今的经济现象,需要法律的存在,以便规范和加强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

现代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理论论证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延伸——系统论,被看作是经济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经济法的地位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一直受到一些民法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经济关系可以拆分为行政性经济关系、平等主体的经济关系和劳动经济关系三种,经济法也可以由民法、行政法和劳动法三部分组成,而经济关系的综合调整也可以由上述三种方法构成。由此认定经济法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论和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多元和多维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不能够简单地相加混合的,只在浅层次上采取平面切割法去理解经济法,显然是片面和行不通的。经济法和其他法律一样,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组合系统,每一部法律都是一个有机系统,各个部门法系统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法律系统的整体,也就是说法制系统是由若干个法律子系统构成。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色彩浓郁的系统论的观点来理解我国经济法的独立以及部门法的划分,更适合我国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哲学的角度为经济法的独立正名,经济法作为一部独立的法律体系,其存在对丰富现代化经济法基础理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①

经济法理论突破了公法与私法两分法的局限性

公法私法的二元划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源于古罗马时代,那时的法学家为了研究法学的方便,把法律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即“规定国家公务员的为公法,规定个人利益的为私法。”我国的法学研究者正是基于此理论,但这只是前期法学研究的理论依据。这种对于法学体系的划分源于一种板块式思维,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视社会关系为一个整体,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静止状态,公法和私法具有清晰的分界线。②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相对简单,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较为单薄,无需过多复杂的手段,仅用公法调整就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至于发生于市民社会内的各种法律关系,应用私法就可以进行调整。这一时期相对稳定,公法与私法各自在分内调整,相安无事。然而对于今天的社会实际,社会化大生产充斥整个市场经济复杂化、综合化的经济活动,简单的二元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复杂的社会活动及经济生活。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角度和多维度的立体关系之中,公与私的划分难以适应现实的要求,这种观点也应该被摒弃。

在高科技及社会化大生产出现后,经济领域相对变得复杂。在经济领域中,一些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求国家从公共利益的角度规范私人间的社会行为,这就形成了公私不明的局面。如国家对价格卡特尔协议的限制就是一种公法对私法的渗透。还如国家通过预约定价方式建立与纳税人的平等协商关系,又如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以平等主体身份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对金融市场进行平衡与规制,从而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等等。也是公法和私法的相互利用和渗透。由此可见,一些复杂问题如果不能在私人领域内部处置,那么最终的裁决一定会向政府管理层面靠拢,实施公法解决,也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实例;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程度不断提高,私法无法满足没有公法参与的社会关系处理,公法也要借助私法实施一些市场经济行为,于是,一种新的法律体系就产生了。

经济法理论对传统部门法调整理论的创新影响

传统法的部门划分理论主要有:首先,一种法律调整一种社会关系,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同一性质或同一类社会关系需要一种法律调整;其次,利用法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与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一一对应的;最后,法只调整对外关系,对于社会机构内部关系法律不予调整。这是传统的法律观念,在我国也持续应用了很长一个时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社会关系复杂性也提高了许多,经济法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大陆法系法律部门的原有局面,但调整对象仍被视为是法律的理论及实践的切入点。认定并划出经济法所调整的那部分“特定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学理论的立题之处。

对经济法的定位,传统观念认为应立足于调整对象的划分标准,经济法在国外产生的过程证明了从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摒弃从抽象理论出发的立法特点,经济法学者开始重视从传统的部门法划分标准理论中离析出来。对于调整对象不能设定一个标准,而是要着重于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的制定和运用,进而应用一种法律调整多种关系的理论,而且理论上的调整对象也不能作为经济法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我国现行的经济法理论突破了这个传统法学概念,在实施中总结提出了“一个法律部门不一定就只能调整一种社会关系或者一种社会关系也不能只由一种法律来调整”的新理论。新时期实施的经济法的系统调整论,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客观实际的立法理念。

社会经济关系是发展、运动与变化的。这种动态性的社会关系,直接导致法的调整方式的复杂性变化。多维和多元的社会关系,需要复合法律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被调整的社会关系,不是看其是否存在于单位内部或者外部,而是要看其对社会生活及各种利益关系产生的影响,如果产生了足够大的影响,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就需要有法律来调整各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比如我国以往对于公司或商业银行内部投资者自由决定的管理,是没有相关法律约束的,国家也没有强行规定。但上市公司的出现,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迫使国家出台法律来调整其中间各主体的经济关系。不但在我国,世界各国也开始建立相关法律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实施调整,强调企业对社会应负起责任,并使公司法转为公法。由此可见,应用法律调整社会上的经济关系,如果再继续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将是不可能的和不现实的,难以满足复杂社会关系的需求。

经济法理论拓展了法律的调整机制及功能

法律的的功能是其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前提,法的功能是对社会体系内在结构属性以及其对社会整体或其他部分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机制与功能方面,经济法理论研究学者提出了法律的系统调整、综合调整和平衡调整的创新思想体系。经济法理论说明,法律的作用与功能不仅体现在事后,而应是事前的预警和提醒。事后救济都是有成本跟随,尤其是法律调整范围内的事后救济的社会成本是非常大的。③突破传统框架的约束,把治与防有机结合起来,在不能防患于未然时做到亡羊补牢,这就是经济法的系统调整思想。现代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使法律调整需要根据事件的发生而灵活运用,从而达到调整的目的。经济法独特的调整机制,彰显了法律功能。其颁布和实施直接解决社会化大生產背景下的经济问题,实现了经济活动中竞争的整体秩序,经济法具有对整体社会经济调节的整合功能,相对于传统部门法来说,经济法的一个显著性的功能是其政策性,实现了法律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协调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

注释

① [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 满达人译,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30、31页。

②徐孟洲:《经济法教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年,第15 页。

③肖江平:《 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 ,第169页。

作者:占光胜

第三篇:会计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探讨

国际化经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给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我国企业必须放眼全球,整合会计基础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5月20日在哈尔滨召开。来自学术界与实务界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从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内部控制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下面结合本届研讨会的论文和主要观点予以综述。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的21世纪,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会计基础理论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届年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北京交通大学的李玉菊副教授运用企业资源理论从会计学角度对企业资源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对企业资源、资产和能力的相互关系及资源价值构成进行了剖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左箭基于IASC和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三个基本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和如实反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将可靠性修改为如实反映的效果,对比IASC和FASB规定提出了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的刘宜鸿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要素的设置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会计要素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吉林大学的韩丽荣教授对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审计独立性的概念以及审计证据等基础理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变化进行了探索。此外,实务界的代表对商品价值系统经济与会计基础理论的结合进行了研究。

二、公允价值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会计的计量方面出现许多新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在计量属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但是其理论研究和经济学意义还有待探讨。厦门大学的曲晓辉教授希望建立公允价值指数及其平台,提出了公允价值指数的设计思路,探讨了公允价值指数平台建设的难点及对策,以期对经济学和会计计量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

复旦大学的肖迪博士选取我国的银行业作为样本,对公允价值、盈余持续性和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检验公允价值对财务业绩和经济后果的影响,认为公允价值将继续在准则中应用。上海大学的任永平教授对该文结构的严密性、数据的选取提出了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厦门大学的林卉博士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性与企业选择进行研究,考察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预期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挖掘企业在意见稿下的行为动因,从而预测企业可能的行动及其带来的财务影响,为准则的改进与后续应用指南的推出提供参考意见。北京交通大学的马忠教授认为,该文的研究结论对完善公允价值准则提供了来自实务界的参考信息,希望能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剖析关键问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玮博士从债务融资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我国现行制度环境下,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中国海洋大学的王竹泉教授认为,由于该文数据选择周期很长,如何消除系统性因素对企业获取贷款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还有待商榷。

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富山博士研究增值税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及对策,揭示中国现行会计处理中的公允价值与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在是否包含增值税的问题上存在内涵不一致的现象,提出增值税及其会计处理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有深刻影响。

会计作为一个计量投入与产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工具,促进社会经济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基础是会计盈余信息的真实性。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任世驰副教授对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会计与资源配置悖论进行研究,认为历史成本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实现有效率配置方面都存在缺陷。从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以及会计盈余信息如何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来看,会计的真实性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账面价值与现行市价一致;二是现行市价与资产内在价值一致。

张凤元博士对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基于中国2007-2010年沪深两市283家上市公司4年共16个季度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建立拓展的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通过公允价值计量的两个替代变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从而得出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具有价值相关性的结论。

三、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因此与会学者对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进行了研究。南开大学杨忠海博士突破性的将管理层动机、盈余管理方式及投资者情绪纳入一个框架进行整体研究,分析了管理层动机对真实盈余管理及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以及真实盈余管理及盈余管理方式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黑龙江大学的靳利军博士认为,对于管理层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少有研究,该文具有创新性;管理层动机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也鲜有研究文献,该文具有创新性;但是对于真实盈余的衡量与选择是否合理存在质疑。

当前低碳经济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促使各界关注碳信息披露。国际上的碳披露项目(CDP)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碳风险、核算、管理与治理等信息,有利于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敬采云教授对碳信息披露的模式构建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在借鉴CDP的基础上,分析目前碳信息披露的现状,构建我国的包括碳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的碳信息披露模式,从企业、政府、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市场的角度探索碳信息披露模式的实现路径,促进我国碳信息披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芳博士研究担保方式、独立审计与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认为担保和审计均有利于缓解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债券巿场投资者保护机制的重要构成。实证结果表明,取消强制担保以后的债券市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显著增加。这表明当债券缺乏担保而导致违约风险上升时,独立审计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机制,发挥对债券投资者的保护作用。此外,关联方担保和企业互保与审计质量正相关,银行担保、抵押担保和同一地区企业担保与审计质量负相关。东北财经大学的傅荣教授认为,该文对于“高质量审计”界定依据的说服力还需进一步说明,文章的逻辑关系需进一步加强。

吉林大学赵宇恒副教授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以沪深两市2006-201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高管激励对公司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财务政策角度探究高管激励对公司风险的影响机理。黑龙江大学的孙永军博士认为,该文针对高管激励的有效性与公司风险的规避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但部分因素的关系存在矛盾、依据不足,控制变量考虑不足。

四、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国内外监督部门、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孙兰兰基于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对管理理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支持进行了研究。认为置于管理学大框架下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将成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蔡晶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6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于高管隐性薪酬的治理效应。经验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高管的隐性薪酬,可以降低高管的在职消费行为。而且这种抑制关系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对相关主管部门及监管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0年,COSO委员会宣布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进行修订,势必对世界各国的内部控制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的李雅虹对新IC-IF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规定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建议。

企业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为保证企业特定目标实现的控制体系不可能千篇一律。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的王竹泉教授对企业控制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以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观为理论基础,围绕企业目标实现,区分企业契约和交易契约两类活动,划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两大主体,在确定企业控制体系不同层面制度安排主体的前提下,讨论不同的制度设计主体所共同面对的企业控制体系逻辑起点问题。

传统项目的风险一般始于项目立项阶段,项目的风险控制在立项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会计学会的周明会计师对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风险控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分析,提出该阶段风险控制内容、流程,设置主要风险关键控制点,并针对信息化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成本、变更控制进行探究,从而对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风险采取措施。

中国会计学会会员张晓涛通过财务管控三大模式的比较分析,借助相关基础理论阐述财务管控模式选择的现实影响因素,发挥集团战略管控本质优势,推动集团可持续发展。

此次会议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提升我国基础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促进我国会计繁荣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谷丰 张林

上一篇:3g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理财业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