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理论基础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基于一般系统模型的模糊控制理论对当代管理科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制定规则为主要管理手段的“轻触管理”是对模糊控制理论的重要延伸。轻触管理已经在世界各国政府的污染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轻触管理的基本内涵,总结了当代环境污染控制领域轻触的应用案例,并提出了轻触管理的基本框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规则理论基础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规则理论基础管理论文 篇1: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研究

一、引言

财务共享服务(Financial shared service,FSS),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福特公司外部受到美国经济“滞涨”的影响,同时面临日本汽车低成本低油耗的激烈竞争;内部又面临着集团企业分布各地、财务部门行为方式规则不统一的管理难题。在这种困境下,福特公司对管理模式进行了战略调整,把生产部门带来高效率的“流水线”作业方式延续到财务部门,整合了所有下属公司中共同的、简单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財务业务,统一集中到一个中心,实施全集团的共享服务。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财务共享服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公司,耗费了6年的时间在全球建立了3个大型区域化的财务共享中心,使其现在仅需数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分布于全球65家子公司的年末结账与整合;FedEx(联邦快递)将其在世界各地的五个大型财务中心调整合并为一个,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唯一的财务业务模型,在业务覆盖的所有200多个国家内实现业务操作完全的标准化。财务共享所体现出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为企业竞争带来了巨大优势。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起步相对较晚,但财务共享服务作为新兴的理论之一也正在被快速地接受和不断地实践。然而,财务共享服务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企业,具体的实施仍然需要结合每个行业和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衡量其是否可行。

二、财务共享的发展历程

(一)理论发展

支持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专业化分工的思想。他认为分工能使社会整体的劳动效率提高,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进一步提出了规模效应。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可以降低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和综合成本,产量越大,利润越大,生产效率从而提高。财务共享中心就是通过规模经济的模式,集中处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部分统一的业务流程,通过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办公场所和设备的统筹利用,统一整合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繁杂重复的辅助任务。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丰田公司诞生了精益思想,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等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产出,为客户提供最新的产品和更加及时的服务。在精益思想的要求下,财务管理人员要重新思考财务流程,消除不创造价值而且可以立即去掉的步骤,从而用优化的管理和流程模式来创造相当的价值。扁平化,是支持财务共享的又一理论基础。扁平化是指尽可能地简化组织结构的中间层次,使任务下达、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从而保证上层的决策与管理更加快速有效地被下游执行,使企业整体组织变得灵活、敏捷、高效。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等方式加速了信息在上下游或同层中的传递,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这无疑起到了使组织尽可能扁平化的功效。

(二)实践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以节约成本和扩大规模为其主要特征。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为大型会计流水线作业,财务共享服务也被动地集中于低端服务领域,通过流水线式的集中化生产以提高财务共享效率。这一阶段虽然实现了成本的节约和运作经验的获得,但在根本上无法有效控制财务共享的服务质量和共享中心内部的人事管理。而且降低成本的动机导致了财务人员的自愿离职率和非自愿离职率大幅上升,无法保证优秀人才和工作经验的延续。针对第一阶段因过度强调降低成本而带来的低质量服务和高离职率问题,第二阶段的财务共享服务进行了改进。这一阶段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立统一庞大的“会计工厂”,而是开始转向“财务咨询中心”和“战略支持中心”,采用内部市场化机制强化业务质量管理,注重财务人员的培养并引入新的IT技术和管理技术,使得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和公司整体战略的结合更加密切,因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共享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从最开始的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逐步发展为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混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多种模式。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将企业内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财务人员集中到一个地点。同时,为了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地运作,需要对集团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而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和机构进行连接,在信息平台上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地运行。每一种组织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表1所示),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三、财务共享服务在上汽通用汽车的应用与发展

(一)背景介绍

上汽通用汽车是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汽车共同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中国轿车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在沈阳、烟台等地都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生产基地,财务部门相互独立且分散。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信贷收紧、居民财富缩水、原油价格上涨,加之地震雪灾等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汽车行业产销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在此大背景下,公司寻求变革管理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内控风险的激增也迫使企业推进财务管理变革。

(二)战略规划

在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时,制定与自身相符的战略规划十分重要。对于上汽通用汽车来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是一个重大的组织创新行为,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但在汽车行业还没有案例可循,因此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决策需要在借鉴其它行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探索。所以上汽通用汽车的财务共享服务战略遵循稳健的操作思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在模式选择上,考虑到各模块在管控力度、标准化程度、业务结合度等方面的差异,上汽通用汽车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共享模式。对于管控力度或标准化程度要求较高的模块,如总账、系统支持、应付账款采用了实体型模式,所有服务功能和机构都集中在上海办公,应付账款模块之后转移到烟台。而对于业务结合度要求较高的模块采用虚拟型模式,如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固定资产、货币资金、成本、费用报销模块,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沟通与共享。

在选址决策中,上汽通用汽车充分依托公司现有资源,以集团总部所在地上海为核心,以其它生产基地为基础,选取上海、烟台、沈阳、武汉4个城市作为候选城市。这种在原有位置建立共享中心的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始投入成本,后续运行也可平稳过渡,符合上汽通用汽车稳步推进的战略要求。

(三)流程优化

财务共享中心最核心的管理就是对流程的管理。通过流程管理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创造出更大的價值。上汽通用汽车的流程优化采用全员参与的方式,因为他们是流程的直接运用者,对流程的优劣有着最深刻的体会。当流程优化的需求被提出以后,专业的流程管理人员会介入并负责推动流程优化需求的落实。以应收服务配件销货清单由手工盖发票章改为印制发票章为例,随着公司销量及经销商数量大幅增长,开票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按照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每张增值税发票的销货清单需加盖公司财务印章,2011年时每月仅在销货清单上盖章就达50,000个,开票人员需要日夜加班开票盖章,工作效率低下。鉴于此,应收账款模块员工积极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由手工盖发票章改为使用印有公司名称发票专用章的销货清单。针对这一提案,财务部管理层非常重视,向分管税务局就现状及改进建议进行汇报,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获得批准。配件开票盖章流程的优化,为财务部门节省了1.5个人的工作量,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组织管理

一个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良好运营,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绩效管理。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可以明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各业务单元的权责关系,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而合理的绩效管理则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财务共享中心高效有序地运转。

在组织结构上,上汽通用汽车设计了业务操作模块及支持模块两大类,业务操作模块包含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费用报销、固定资产、成本、货币资金7个模块,支持模块包含内部控制及系统支持,并对每一模块的职责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在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配置上,上汽通用汽车对总账、固定资产、货币资金、系统支持、内部控制这些模块主要采用业务分析法,即基于历史经验对业务的性质及特点加以分析评估,据以核定人员编制数量;而费用报销、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主要采用工作量测算法。如费用报销在设计时,先对所服务公司的报销单份数进行统计,按科目进行分类,列出报销业务种类,据以收集每类业务的历史工作量;然后整理出每类业务报销审核的要点,据以评估得到各类报销处理的平均时间;最后根据测试的每类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总的工作量及每人每天的审单平均小时数,得到每类业务的人员配置数。在绩效管理方面,上汽通用汽车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来衡量公司和部门的绩效;对于个人而言,常规性有年度绩效考核,个人发展通过360度绩效评估,并通过分析报表跟踪日常绩效。

上汽通用汽车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不仅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更将财务行政流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有效控制内控风险、提升客户满意度。具体指标的变化如表2所示。

四、对我国财务转型期企业的启示

(一)逐步实施,持续改进

财务共享是企业集团的一项重大变革,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现实条件以及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产生变革风险。为降低变革风险,企业集团可根据分子公司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各模块的实施顺序和实施范围,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推进,对于分子公司众多、跨地域分布广的集团也可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一般而言,每个模块的建设经历三个阶段:规划发展期、组建成形期、稳定成长期。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重心有所不同。规划发展期工作主要包含现状调研与项目评估,通过调研与数据搜集来充分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组建成形期的工作包含流程详细设计、系统开发实施、岗位绩效设定、新员工招聘、安置冗余人员、人员培训、最终用户反馈等。稳定成长期属于持续改进阶段,主要工作包含新服务纳入、技术更新改进、持续性培训、服务标准更新等。因此,处于财务转型期的企业需要稳步推进每一阶段的实施,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发挥更大的效用。

(二)全方位再造贯穿始终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不是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简单整合与集中,而是一个全方位再造的过程,包括观念再造、组织再造、流程再造、系统再造、人员再造。首先,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改变业务人员的传统思维,让他们重新定位,参与到管理的变革中来。其次,在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和再造。在财务共享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跟着共享中心一起成长,经过人员培养及职能的完善,财务人员可以向管理型岗位发展,也可成为财务专家型人才,也可转型成为业务控制或战略规划人员,从而拓宽财务人员的发展道路。

(三)虚拟化设计凸显优势

上汽通用汽车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财务共享模式。与实体型的财务共享模式相比,虚拟型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较低,在不需要大规模迁移财务人员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财务共享。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虚拟化提供了条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来建立异地虚拟化的组织形式为业务单元提供各种财务服务,这样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即使分散于世界各地,也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加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完成各业务单元的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工作,同时也把各业务单元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了一起进行处理,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陈晓东

规则理论基础管理论文 篇2:

环境污染控制中轻触式管理的原理及框架

[摘要] 基于一般系统模型的模糊控制理论对当代管理科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制定规则为主要管理手段的“轻触管理”是对模糊控制理论的重要延伸。轻触管理已经在世界各国政府的污染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轻触管理的基本内涵,总结了当代环境污染控制领域轻触的应用案例,并提出了轻触管理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环境污染控制轻触框架

一、引言

我们处在知识总量和管理体系都急剧膨胀的时代。使我们的认知和对事物的控制趋于简单,这是任何科学包含管理学都需要面临的课题。诞生自20世纪上半叶的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契机,即从系统模型的角度来认知一个人类群体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律,从而实现对管理过程的简化,增强管理的实效性。

管理的一个基本任务是管理者如何通过对被管理群体施加影响来实现群体目标。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管理的任务明显不同。对于“管理管理者”的高层管理人员而言,一个基本问题是,是采用事必躬亲、面面俱到的“重触”管理,还是采取运筹帷幄、提纲挈领的“轻触”管理。这两种管理思想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管理实践中,任何管理者都必然兼具这两种管理特征。但是对于高层管理而言,他们面临更庞大和复杂的管理对象,扮演“管理管理者”的角色需要更为出色的“轻触”思维和技能。

二、轻触管理与模糊控制

如果要对一个抽象系统施加控制,理论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其一是基于对系统内部结构和组织单元关系的精确描述,实现“精确控制”;另外一种则是建立系统内部运行的数学规则,通过系统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过程来完成系统的“模糊控制”。对于现代复杂非线性系统而言,模糊控制是必然选择。

本文认为,基于一般系统的模糊控制模型是现代管理科学中轻触式管理的理论基础。模糊控制不是所谓类似中国画的凭感觉和意象进行管理,而更接近于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数学上模糊控制的核心思想在于忽略对控制对象的精确描述,而通过对整体数学规则的输入使得控制对象具有“智能”特征,这种模型突出强调了控制对象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这种思想对于以人类群体为控制对象的管理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智能”是管理对象最突出的特征,而基于“制定规则”为主要手段的“轻触”管理在高层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模糊控制的实践分析

环境管理是管理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领域之一,也是轻触管理行为表现最突出的领域之一。由于环境污染的跨地域性和跨时间性,尤其对于大气污染治理而言,局部管理效果甚微。各级政府甚至全球政府的通力协作是促成管理奏效的必然选择。

以二氧化碳排放管理为例:二氧化碳增加被认为是当前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理论上,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或者降低增加速率的基本途径包括限排(源控制)和碳固定(汇输出)。对于环境管理者而言,究竟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措施,值得探讨。因为无论是限排还是固定,环境管理者都会面临管理决策的“重触”和“轻触”。例如,对于目的在于减少机动车排放二氧化碳量,我们有两种管理策略可选:一种是强制推行节能车甚至向企业强制推销节能装置,强制限制车上路数量,强制减少化石燃料的开发和供应;另一种是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和消费者生产、购买节能装置和节能车,通过税收政策或者牌照管理措施提高私家车使用成本来减少上路车辆,通过科技研发资金支持来鼓励替代能源的研发和推广,从而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于宏观管理的决策者而言,哪种措施更加具有操作性呢?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事件来看,政府的“轻触”行为更能有效促进排放企业或节能研发企业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向上努力。而对于河流污染来讲,直接监督排污行为和推广污水处理技术从长期来看收效甚微。另一种可选管理策略为监管污水接受水体的水质,制定奖惩措施而非象照顾婴儿一样干扰除污行为。比起过去监督环境污染的“重触”行为,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更多的是倾向于制定环境标准,监测环境质量和制定奖惩措施等“轻触”管理。如美国于1990年代以来不断颁布基于科学生物测试的环境质量标准,1990年颁布污染防治法案,1995年又宣布了国家环境技术战略。1989年以来,我国也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水质和大气质量标准,如《GB/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近年又启动了建立新的土壤标准的项目。与此同时,198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时配套出台有一系列环保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对于污染企业的相应责任和奖惩措施均做出明确规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于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新建工程项目的准入与环境影响直接挂钩,大大促进了污染源的“轻触”管理。

环境管理“轻触”的直接后果在于启动了污染源企业的自主调整。从系统模糊控制的角度讲就是输入了运作规则,启动了系统的自适应和自学习机制。污染源企业为了避免自身行为造成的声誉损害、顾客流失和政府惩罚,必然采取治污措施。对于制药化工等排污行业,其自身具有雄厚的技术平台可以直接用于开发治污技术。对于电厂和矿业等排污企业,其也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治污技术的购买或研发。如两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山东某造纸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996年,该造纸厂由于排出的造纸废水污染大片农田而被关停整顿,当时正是我国政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时期,因而成为负面典型受到严厉处罚。而在2008年,该造纸厂却成为生态型造纸企业被作为正面典型广泛宣传。十余年的探索创新,该造纸企业不仅摆脱了亏损,还拥有了多项污水治理技术。这其中并没有政府的直接技术和资金支持,而是国家政策和市场选择的双重压力,直接促动了企业的自主创业和创新机制。该造纸厂走过的道路突出反映了一个过程,即20世纪末以来我国重污染企业在一系列“轻触”环境管理措施下的“自适应”。

在法律法规之外,国家科研基金对环境科学和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支持,也是促进污染治理整体进步的动力。污染治理技术从科研单位流入市场,直接引起了技术和企业的互动。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以政府轻触政策为框架,由此促发的法律、舆论与市场压力,以及以国家奖励为动力,以环境科学和污染治理研发做知识技术支撑,整个排污企业都将被激发,进而融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潮流。总之,这些环境轻触政策是科学发展观等治国方略实现的重要组成。

近年世界污染治理的进步集中显示在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如1991年以来化工合成领域以“零污染产物”为目的的“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厌氧氨氧化(ANAMMOX)等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发,电厂废气处理催化技术的发展,生物碳(biochar)碳固定技术,能实现氮氧污染物零排放的汽车尾气处理技术,等等。

完整的组织结构是“轻触”管理实现的重要前提。如我国针对环境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颁布了《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强有力的管理权威对于管理规则的推行至关重要。一个被多方利益牵制的决策团体很难进行“轻触”的管理活动。美国政府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京都议定书”旨在在全球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该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对碳排放控制的“轻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同时也是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却迟迟无法在国会通过签署该协议。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部分财团的抗拒。因为巨大的减排任务对许多大企业意味着巨额的经济投入,对至2010年该项投入的保守估计也将在数百亿美元。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依然于1998年签署了该项协议,这与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密切相关。

“轻触”管理的实现,还需要高层管理明确管理目标并能以简约的方式系统认识管理对象。它对于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轻触”管理意义重大。“轻触”管理的失败案例多半因为对轻触措施对管理目标的影响认识不足,理论上也就是对新的干涉如何影响目标系统认识不足。比如,我们不能硬性规定所有污染企业关闭,这样不符合人类自身的最基本利益,而必须给其改进时间。我们也不能随便允许新能源或新技术进入市场,我们需要对新的技术进行安全评价,比如部分国家拒绝使用核能,认为其具有过高风险,而核废料的处理目前尚无好的办法。另一个生态管理上轻触失败的案例是澳大利亚1930年代自南美洲引进海蟾蜍。当时,海蟾蜍是被作为害虫天敌引进的,但由于在澳洲缺乏天敌,过量繁殖,海蟾蜍逐渐成为了澳大利亚新的生态灾害。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当时人们对于物种引进(或称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认识不足。

四、轻触管理过程的框架

在具备完整而权威的管理体系的前提下,“轻触”的管理内容可以概括为:制定目标和奖惩措施。若管理系统尚不健全,轻触还应该包括任命。所以,完整的“轻触”管理过程为(见图):(1)任命,即权力赋命。从一般系统论角度讲就是运作结构的形成;(2)制定目标和目标考核规则。考核行为就是系统运行的反馈机制,而反馈是控制的前提。目标的制定往往也和任命直接相关,因为设定一个特定的部门或职位往往承载了管理者对其职能的期待;(3)制定奖惩措施。奖惩对应于系统运行的控制和动力机制。严格而明确的奖惩措施是一个组织能够实现目标的动力保障。

轻触管理思想对高层管理的直接启示在于:更加明确高管的角色在于“管理管理者”而非事必躬亲式的家长式管理(即重触)。后者的直接后果在于加重了高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原则上,级别越高,管理智慧在降低工作负担中的作用应该越大,管理应该更加“治大国若烹小鲜”。进一步,由于管理对象的庞杂,事必躬亲还将引起一连串的对管理组织的负面效应,如越级管理造成管理分工不明确,中层管理的价值得不到发挥,再如降低工作执行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角色分工在重触中被抹煞。高层重触过多的一个经典的失败案例就是名著《三国演义》中晚年的诸葛亮。刘备死后,“凡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事,皆听诸葛丞相裁处”(第八十五回),“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第八十七回),对孟获之乱“亲去征之”(第八十七回),平蛮夷伐中原调兵遣将用计施策均由其一人统筹。虽然由于孔明的勤政蜀国“人心欢悦,朝野清平”(第九十一回),且军事上七擒孟获伐中原多有斩获,但是这一重触作风的后果是什么呢?孔明自言“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第八十五回),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正是孔明重触过多的结果而非原因。孔明的重触还直接导致其积劳成疾,以及不能专注人才的培养和蜀国国家机构的完善。蜀国孔明的独断、人才的断层、连年征战国家疲敝和北魏的“旺气正盛”人才辈出形成鲜明的对比,胜负之势从管理层的权力结构和管理方式已见分晓。

五、结语

一个具有轻触管理思想的高层领导能够使得管理变得简单而有效,从而有更多时间来思考战略性的管理策略。而所谓战略性的管理策略,其最大的组成要素就在于设定目标和制定规则。轻触管理思想不仅对于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对企业管理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迈克尔.B.波特著陈桂玲译:管理就这么简单[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04

[2]金晓明等:自适应模糊控制的新进展[J].信息与控制,1996,25:217-223

[3]德鲁克著齐若兰译: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Gomez-Mejia, Luis R.; David B. Balkin and Robert L. Cardy (2008). Management: People, Performance, Change, 3rd edition[M]. New York,pp. 20

[5]Roberta Barbalace. CO2 Pollution and Global Warming. EnvironmentalChemistry.com. Nov. 7, 2006

[6]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1):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Implementation Guide.” Report written by ABT Associates for the USEPA’s Office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oxics, 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 Program; Economics, Exposur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Washington, DC

作者:曹建申

规则理论基础管理论文 篇3:

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则下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摘要】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已颁布实施,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意味着又一次新的革命。财务理念的根本转变使得财务管理的深度、广度迅速拓展,管理会计成为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

由于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注重发展的银行在企业价值链管理上致力于优化、创新。其中经营出色、业绩优良的银行的收获之一是财务管理系统高效地发挥了价值管理的核心作用。那么,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财务规则重新颁布、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将面临怎样的变化和挑战呢?值得思考。

一、财务管理步入新时代

(一)企业会计准则已然出台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同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并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建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发布后,除了小企业仍然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他企业都将逐步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正式实施

2006年12月7日,财政部以42号部长令发布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届时,1993年发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废止。

(三)准则与规则的博弈

1.会计与财务不再泾渭分明。会计准则不仅包括会计处理原则,同时也有大量的财务处理规则。如:收入准则就是收入确认计量的依据。资产减值准则则对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方法进行明确。而财务规则中对于成本费用的列支不再采取一一枚举的方法,而是原则性地作出规定。

2.赠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准则还是规则,通篇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规定,把判断的权力交给了财务人员。财政部会计司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说:准则不可能穷尽现实中的一切经济事项,当出现准则中没有的现成答案时,就需要根据基本准则的规定进行判断。对于财务规则更是贯彻了这一理念。

3.九龙治水——多方监管下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规则》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依法指导、管理和监督本级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第五十九条规定: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金融企业财务评价制度,对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盈利状况和社会贡献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制定有关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和考核有关金融企业的依据。对商业银行而言,除了银监会、人民银行和国家税务部门以外,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也是重要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力量。

二、近期股市为什么这么火——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2006年下半年起,国内A股市场开始发力,单边上扬,到现在仍然异常火暴,一路突破4000点(上证指数)关口,而且没有止步的迹象。究其原因,与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改善密切相关,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与新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则的实行不无关系。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准则的实施,倒逼出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制度隐藏的资产增值利润。

(一)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

收入费用观强调以利润表为中心。它的特点是:

——把收入费用要素重要性置于重要地位,关注收益与费用直接配比以及配比的结果。

——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收益(亏损)=当期收入-当期费用

——收益的局限性:部分收益;已实现的收益;对未实现损益不确认;财务报告仅报告本期实现的收益。

资产负债观强调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它的特点是:

——把资产负债要素的重要性居于首位,关注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

——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现阶段适当引入公允价值,使用尚有一些限制条件。

——收益(亏损)=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收益的全面性:既包含实现收益,又包含未实现收益;确认未实现收益及损失;财务报告报告全面收益。

新准则实现了由过去的收入费用观到今后的资产负债观的转变。

(二)资本约束资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作了要求。中国银监会200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核心监管指标》中全面贯彻了资本约束资产的理念。在《规则》中再次明确了相关指标比率要求:商业银行要建立资本补充机制,保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三)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包括当期经营活动收益和与经营活动无关的、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的利得和损失,即收益=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政策、差错影响+外币报表折算+其他)。在当期的财务收益中,正常经营活动收益仅是收益的一部分,市场价值变动损益今后将是影响收益的重要因素。

(四)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个舶来词,是指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假定管理人员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新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更多的可选会计政策。如对折旧方法的选择,新规则取消了原有的限制。再如职工薪酬准则和股份支付准则,对辞退职工的经济补偿、管理层股权激励等诸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处理办法。

(五)财务风险管理贯穿始终

采用公允价值,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其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以市场价值为基础计价,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反映到企业的收益变动之中,企业与市场的关联度将进一步提高。因此,无论在巴塞尔协议,还是监管部门的系列制度规定中,风险管理的出镜率奇高。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中,将财务风险单列一章进行规范。

(六)公允价值是什么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频频出现,作为新增加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公允价值的内涵何在?《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条给出了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通俗地讲,公允价值就是在活跃交易市场中资产和负债的市价。特别强调债券、股票、房地产、土地、外汇、期货等资产的计量以市价为基础计价。

(七)资产价值在于变现能力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交易的普遍存在,理财观念有一个根本性的革命是更为看重资产的变现能力。在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增加为5个: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资产、负债在核算计量中,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式。如:重置成本多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现值则通常用于非流动资产何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等;而公允价值则主要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主要是由公开报价的股票、债券和权证。为了做实资产价值,由原来计提8项减值,扩大到对企业所有资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同时为了防止滥用减值准备准则,规定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八)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

新通则取消了原来制度中的一些比例限制。如:取消了职工福利费按职工工资额14%比例预提的做法,改为据实列支。取消了招待费、宣传费、广告费的比例列支做法。将主动权交还给了企业,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心所欲,因为股东-投资者需要增加盈利,而雇员-管理层和职工需要良好的福利待遇,由企业在股东和雇员之间求得平衡。另外,准则和通则取消固定性限制,并不意味着税务会计同样取消限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一些会计处理上的差异将长期存在,这是两者的目标导向不同所导致的。新准则和通则实施后,在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上,仍然要重点关注税收法规的具体规定,详细区分两者的差别所带来的影响。

三、价值增值是目标——管理会计在走近

(一)绩效评价悄悄变脸

银监会在2006年提出,今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评价,要扣除相应的风险损失。将目光放在如何做实财务指标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而言,一方面要大力拓展业务,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不良资产的非正常增长,消蚀当期收入与盈利。因此,在银行绩效考核上,开始引入了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资产扣除概念。

经济附加值(EVA),是指部门的净利润扣除部门占用资本按照机会成本比率计算的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经济附加值(EVA)=盈余-(资本×资本边际成本率)

经济附加值是对净利润贡献的一种基于会计方法的衡量指标。对于部门的绩效评价,只有将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考虑,并对产生的风险合理计量进去,盈利才显得有意义。

在对分支机构的考核上,占用资本的概念则转换成为资产减值损失。即利润=账面利润-隐性不良资产减值损失。新准则对不良资产(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减值损失放宽了判断条件,概括地说:原制度着重于要求金融企业采用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乘以一个适当的比例计算确定相关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与原制度不同,新准则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这样一来,对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核算将更为严格,必将促进绩效考核更加注重风险的度量。

对绩效评价,过去的财务管理多注重对组织的绩效评价。新准则、规则借鉴国际资本市场通行的做法,将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激励纳入国际视野,这就是通行的期股期权激励。据说,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路演时,成熟的国际资本投资者一般会十分关心企业的管理层激励计划,关心管理层为创造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利益动因。

(二)全面预算管理普遍应用

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与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三架马车。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实现财务管理三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中应用发展较快。 全系统高度集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其他企业财务管理无法比拟的。但随着上市,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是股利分配压力大;二是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达标压力大;三是对各方财务调控的期望值加大。于是,原有的全面预算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其深入挖掘财务资源、合理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成为新的关注点。预算编制的基础、费用配置的方法、预算执行的分析、成本费用的控制、预算结果的评价成为预算管理成败的五大关键。

(三)作业成本制度不再陌生

作业成本制度就是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制度。其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发生,资源耗费应按发生的原因先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的成本,再按成本的对象(产品、客户、部门或机构)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分配计入各有关成本对象。

对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将日益压缩,因此控制与降低成本的要求,将对内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毫无疑问,对大量间接费用进行归属,以确定究竟是那些服务与产品耗费了成本,将是成本管理的重点之一。作业成本制度将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管理工具。

作业成本制度通过成本计算,计算出每一项产品与服务的成本,进而分析客户的盈利能力,帮助做出对产品与客户取舍的决策。同时,在取得精确的成本的基础上,可以帮助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定价。而且,借助成本资料,实施持续的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费用。作业成本制度在预算编制、部门绩效衡量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价值。

(四)事业部制渐行渐近

实施作业成本制,相应促进了商业银行新一轮的管理革命。流程再造成为主题之一。组织机构的流程再造伴随着业务流程的变化而变化。作业成本制使得单一产品的盈利核算成为可能,所以以产品线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银行开始尝试的事业部制便是代表。

所谓事业部制,就是按照金融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产品、地区、顾客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目前银行事业部制的大致框架是:将业务部门集中,划分为“对公业务单元部”和“对私业务单元部”或“信用卡事业部”,其他辅助部门的人员仍保留原有编制。事业部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既是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推广及营销活动负有职能。

从总分行制向事业部制转变的改革模式是美国和欧洲的舶来品,这种“扁平化、垂直化”的经营管理变革,逐渐成为银行的主流经营管理方式。这也是银监会督促各商业银行尽快实施的机构改革方向。

(五)信息系统助力发展

银行始终扮演着信息系统应用先行者的角色。在工商领域应用的诸如平衡计分卡、ERP等先进管理技术,在银行也得到了初步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银行财务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而且,人工无法实现的数据处理在计算机辅助下变得易如反掌。未来的银行财务管理必将沿着集中与精细两条道路不断深化发展。今后将重点在财务战略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业绩和风险衡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费用控制等方面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寻求新的突破。

四、变革提出了挑战

(一)对企业提出了挑战

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规则的国际趋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的产物。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向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先进的外资银行财务管理理念与方法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日渐显现,银行北上西进、抢滩设点的步伐加快,而新准则与新规则则为竞争搭建了统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在监管理念和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加快了向国际靠拢的步伐。应对挑战就需要研究政策,领会包括准则、规则在内系列规章的精神实质。

(二)对从业人员的挑战

从制度到准则的变化,除了形式变化以外,带来的一项实质变化是:会计由过去的制度涵盖一切转变为准则仅提供基本原则,在原则的精神指导下,给了企业和会计人员更多的选择余地。但这些选择必须在原则框架之下,“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丁自明

上一篇:文化传播领域分析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网络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