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7

摘要经管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轻沟通重传授、轻应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进行适时改革,以回归到教学的核心目的。在课程教学中,需要积极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以使学生能通过模拟实践、沟通训练,增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应用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法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法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国际性视野下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法制立法理念与实践的国际性成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有效之道。但高校经济法教学中,国际性视野并没有贯穿当前教材、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中,传统经济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也存在着对国际性因素和视野关注不够的局限。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经济法课程的特点,试图探索更适应培养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 经济法 国际性 教学改革

Explor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conomic Law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IAO Li

(School of Economics & Politic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18)

Key words economics law; international; teaching reform

经济法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经济法制理论的讲授,使学生联系实践,准确地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和实务技能。但在国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但当前经济法教学中存在“国际性”视角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探索反映国际化视野的法学或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改策略,与同行和学者们交流。

1 经济法教学中国际性视野缺失的主要表现

1.1 教材中相关内容和知识点的缺少

目前,国内各专业选用的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并没有较好地吸纳我国经济立法国际性因素及相关理论成果。

一是在教材内容上,各专业教材的内容适用性不强。各专业编写和选取教材时存在内容、编排体系的固化,缺乏结合司法考试、会计类、经济类资格考试所需的实用法律知识。各专业就其本身而言,选用的教材都不够贴近其特殊设置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二是在学理阐述上,多是具体的、基本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罗列。较少在国际性视角下对经济全球化背景进行回应与构建。同时,中国经济法原则的协调与整合,及经济法基本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经济法实施的更新与完善等方面内容较为缺乏,①忽视了经济法主体已经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化和扩张的现实趋势。

1.2 国际性视野在传统教学实践中缺失专业性结合

伴随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内经济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经济关系已成为一国经济法不可回避的法律调整内容。具体而言,“所有国家如今都受到跨国的货物、货币、信息、劳工流动的渗透”。②“由于经济法主体、主体的行为或者行为的效果,都可能会跨越国境”,③从经济法的适用看,税法、反垄断法、金融法等部门法均会产生“域外适用”的问题。中国的成功“入世”使我国经济法“国际性”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鉴于国内尚无统一经济立法体系,现存经济法理论又多元化,与一体化、法制化的国际经济规制相接轨,必然要求制定反映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共同法律规制及理念的立法内容,及保障市场经济高效运作的法律治理与实施机制。在入世承诺期,我国已在贸易法、外资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税收、国际环境保护、国际金融等领域进行具体制度建设,以实现国内经济法规和政策与之间的协同性。如国内学者指出2004年《对外贸易法》的修订,“充分遵守了WTO的各项规则和《加入议定书》中所作的承诺,实现了国内法和WTO国际法的衔接。”④ 但这些与时俱进的最新立法内容及理念并没有及时反映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中。无疑,这种经济法理论与实践渐趋“国际性”已对我国经济法教学的理念及内容提出挑战。

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千篇一律地讲授相同的法律内容,缺乏结合各专业学生丰富的背景知识,及其对不同章节经济法知识需求的侧重点及差异性灵活设置重点,有选择性补充法律法规、国内外案例的现象。这种单纯解读法律、法规,不仅会使他们感到经济法律既枯燥又难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国际性视野更是遥不可及之事。

2 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国际性视野缺失的困境分析

2.1 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需求与师资人才缺失的冲突

一面是国际化需求对经济法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拉动,一面是具有国际经济法教学理念的人才队伍匮乏的拖拽,形成了明显的冲突。目前,经济法教学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其师资力量的薄弱极为明显。受限于经济发展和地理区位,西部高校普遍缺乏综合性的法律人才团体和教师队伍。现有的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训练,仅凭借局限的单纯的教材内容讲授,缺乏相应的案例分析、法律思考和具体阐释,其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 国际性特征与经济法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冲突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当前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性发展趋势密切联系。然而,从当前教学实践中发现,经济法日益突显的国际性特征,与高校仍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听、记笔记的灌输式传统教学之间发生冲突。

国际性视野下经济法教学要求不是狭窄知识面的传授,而是及时把全球化、信息化中不断更新的国际性特征反馈给学生。然而,传统经济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一味在课堂教学中单一依赖经济法教材为主讲授经济法理论内容,缺少视觉的冲击,强调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的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面临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大学生转变的学习方式和知识获取途径的挑战。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他们保持注意力很困难,倾向碎片化的内容,喜欢简洁、清晰、精炼的信息。这种缺失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实例的融合运用教学模式,不仅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不利于理性分析的培养。

3 国际性视野下经济学教学改革之路

3.1 教材编选及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性

中国的入世意味着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这使得我国经济法在理论与实践上向国际化靠拢成为必然趋势。当前经济法应通过不断修订与WTO协定要求存在差距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内外市场参与主体的权益,实现涉外经济权利之目的。针对在编选教材和教学理念中存在的“国际性”因素融合不足的现状。一是我们必须接受相应的国际商贸法律规则的客观变化,着眼于国际经济法律环境,必须积极、谨慎选取具有国际化的、前瞻性经济法律法规的修订版本。二是教材中抽象理论比较多,尤其对非法学专业而言,教材内容编纂不精简,大量经济法律规范、条文使其生畏。相对于在经济法教材中选择、增加反映出国际化立法理念、国际市场经济共同法律规制内容,更关键也更艰难的是贯彻落实经济法“国际化”的教学理念。

由于中国无市场经济的传统,“决定了当今的中国立法不是对传统与现实习惯的总结与提炼,而是理性建构的‘制度化’过程”,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对有市场经济传统国家法律的借鉴或模仿。”⑤对于中国经济法的未来,有学者认为“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等必然是其核心内容”,“价值追求必须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⑥中国应“使经济法更多地融入了国际经济法的制度因素,这也是法律开放化与国际化的表现。⑦因此,除在经济法教材各章节增加、更新相关国际制度规范的抽象理论外,以“开放”、“借鉴”视角,传达国际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具备经济法的国际主流意识当为首要。

3.2 教学实践中贯彻国际性视野

在当前经济法教学改革重视对国际性因素的关注时,强调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具有国际性视野尤为重要。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增添符合经济法国际性特征的知识点。在入世后,我国经济法在保险法、证券法、金融法、票据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环保法等各部门法均涉及国际性视野,如在立法及实践中跨国主体、部门法监管、具体规范等与相关国际法律制度衔接问题。这要求经济法教师必须利用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及时翻新教学内容,给学生传达最新、准确、精炼的信息。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创新和多样化。经济法培养学生分析中国经济法理论,提高解决经济法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校和教师应根据职业所需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老师总结等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和实施,通过组织学生案例讨论、互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真正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市场经济运作中法律问题,深浅适宜地启发学生认识将经济法前瞻性、国际性的学习与专业所用所需结合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最后,教师的考核方法应多元化。传统经济法课程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导致了学生重记忆轻能力,重期末轻平时的错误意识和行为。可要求学生运用和发挥自己的经济法知识,对比国内外一些前沿的经济立法及实践资料或案例,完成一份有创新观点的法律实务作业与论文,依据质量评定最终成绩。

4 总结和讨论

针对日趋突显的国际性视野,与当前经济法教材、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教学实践环节的冲突,众多学者和教师对此进行了思考。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教学存在理论基础不成熟、内容体系零散以及法律规则变动性强等问题,给经济法教学带来教材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等障碍。⑧而经济法作为一门融理论性、思考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重要课程,要保证和实现其国际性视野的发展趋势,经济法的教学改革之路也许应该更需要宽阔、包容的视野和魄力。学校和教师通过学生眼、耳、手的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将所学习理论知识致用于解决专业实际经济法问题的能力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国际性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注释

① 陶广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M].北京: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6.12.

② [美]亨金.国际法:政治与价值[M].张乃根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28.

③ 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3.

④ 顾耕耘,罗培新.经济法前沿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5.

⑤ 罗宵燕.规制与调控:五国经济法历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247.

⑥ 陈云良.中国经济法的国际化路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84.

⑦ 冯彦君.WTO·有限政府·现代经济法[J].社会科学战线,2004(6):148.

⑧ 倪斐.论经济法教学中的选择困境及其解决原则[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263.

作者:苗丽

经济法教学改革论文 篇2:

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经管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育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轻沟通重传授、轻应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进行适时改革,以回归到教学的核心目的。在课程教学中,需要积极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以使学生能通过模拟实践、沟通训练,增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经管专业  经济法  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相对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在面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以能使学生通过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经济法律问题为目的[1]。目前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型、理论灌输型方式还比较多,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太适合经管类学生的培养需求,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创新教学模式,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特定意义。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计划与教案安排不尽合理

经济法本身属于法学专业高年级开设课程,经济法教学一般需要完成宪法、法理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前置课程后,才开设排课。在经管专业,不可能开设如此重多的前置学科,因此,使得经济法教学显得困难。课题上,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讲解专业法律术语,知识点分散繁杂,学生们业很难把握。目前,许多高校都对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了法律基础课,而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因此时间上可以提前一些,争取能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便于知识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转变教案,设计课件过程时,往往不能够根据专业区别,设计不同教案。不同专业间采用相同教案教学,将难以传授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不区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别,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果对经管专业学生采用统一的理论灌输形式,全面系统讲授知识点,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2]。

对于经管专业学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责任、基本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常识,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基本的经济法律实务问题。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解存在课时冲突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编排与讲解,进行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与积极讨论,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经济法课程本身的课时总量有限,如何针对缺少基本法律基础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开展案例教学,并且还要能保证对基本法律理论留有充分时间讲授,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3]。过于重视案例教学,没有足够的理论课时,则学生们由于对基本法理、法条掌握不足,理解不透,就无法独立分析、解析案例,从而导致案例分析或者不深入,或者偏离主题,或者学生们难以配合而冷场。如果详解法理、熟讲法条,可能会出现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课后全部遗忘现象。讲授型教学,还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失去课程学习兴趣。

(三)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方式下,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式主要为讲授型,教师往往偏重于追求教学任务及进度的完成,而忽视受众的真实需求。教师与师生间交流不充分,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参与课堂,因此,在期末考试时,试卷也多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而缺少对应用能力的考核。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经济法考试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考核发现学习弱点,二是有利于教师测评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考核手段,主要是闭卷方式,以考核对知识点记忆为主。试题卷普遍存着考试内容教材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试卷结构公式化特征,因此,难以实现通过考核反映和发现问题,以反馈和调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目的要求。平时成绩基本按照课堂出勤、课堂纪律、课堂提问等方式评定,这样的模式,由于多种主观因素的存在,也不具备客观科学性。考试内容基本是考核教材,缺乏对应用能力的重视。理论型试题考核,难以科学测评学生的理解力,实际案件处理能力,因此,应该强化对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二、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结构引导学习主动性

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求知型转变作为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趋势方向。要在课件内容上注重对经管专业学生的联系性,将课程体系进行按需定制,重新设计,以实现针对特定对象的专题化、专业化教学。比如将课程结构分为基础部分和专题部分,通过对基础部分的专业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经济法律基本常识,培养基本经济法律素养。然后,通过对经济法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能能深入地了解一些经济法律事件,能对经济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产生认可和认知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并激发起自学热情。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民商法的一些基础理论,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培养经济法基本素养的基础条件;专题部分,则可以针对当前法律热点,过往的经典法律案件,开展趣味性与引导启示性的互动交流,要求做到在针对专业设计的基础上,突出课程专题的应用性与理解性,专题性内容重点应落在商法部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再设计,突出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由于经济法课程内容较多,经管专业学生又欠缺法律基础知识,因此,使得课程授课时间总体讲不够充分,往往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除了在课程设计上面进行基础知识、专题讲座形式的结构改革,以重点突出,部分强化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学,也是一种有效路径。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能力,补缺知识点。当然,针对自学行为,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以使学生能将时间有效利用。

(二)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在经管类学生中,显然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何使经管专业学生在适当了解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上提高实际能力、应用能力,是教授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采用以案例讲解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应用、实际能力,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应用,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案例的设计上,要做到深入浅出,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简单的,便于着手的小案例开始讲解,然后逐渐增加案例的综合性。对案例的分析,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能够预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先把案例在课前发放给同学,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辩论,形成一定的观点,带进课堂讨论,以免出现冷场现象,降低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的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不在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辩论、交流、理解、学习、掌握为主导。通过将案例教学设计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对经管专业本科生开展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各类真实环境中的经济法律问题,并分析问题,寻找方案,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经济法律意识,培育经济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选择,是案例组织设计与教学讲授的重点,如何根据各章节内容,收集整理恰当合适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起点与关键点。没有合适的案例,很难有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课件案例的恰当与否,也反映着教师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从现有资料中选择案例,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但是,由于经济法律问题的共通性普遍存在,因此,要甄别寻找出针对性强,适合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案例并非易事。因此,加强平常收集与整理,不断进行案例补充与扬弃,并对案例背景进行优化组合,以保持精炼,突出重点,提高趣味性,紧随时代性,还需具备示范性,具备普遍意义。

(三)积极探索经济法课程考试方式创新

作为一种调节、管控、反映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手段,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很重要,在经管专业学生的考试形式上,应该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考试内容设计应该以能力测试为目的进行编排,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要相应减少学会背诵的内容,少出名词解释,少出法条选择,相应加强分析能力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考核方法上,还可以通过对过程评价型方式,取代结果型考核方式,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取代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单一方式。采取重过程的形式,取代重结果轻过程的形式,有利于管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过程考核点可以包括课堂互动能力,个人作业质量,案例分析能力等方面。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由于经济法律、法规会跟随经济社会问题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对考核方式的创新要求比较高。本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可以具体将考核方式分为几个部分共同组成。可以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都能写出分析报告,并参与成绩评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经济法律案例策划讲解,对其效果参与成绩评定;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个经济法律现象进行深度调研,深入分析,并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成绩评定。从最近几年的教改思路与教学实践来看,在注重素质教育提升的总体思路下,实践性教学及其考核方式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形式被广泛尝试与推广。但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推广的步伐尚属保守。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考试形式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开放式考核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理论教学的枯燥,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全新要求

经济法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设计主导,教学内容,又教师编辑安排,经济法教学改革效果优劣,主要由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讲授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决定,因此,对肩负教学改革重担的教师要求比较高。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经济法并无统一教材,并且经济法的课程机构包括法律法规、条例细则等等,并且法律调整的领域涉及工农商贸等各行各业,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候,应该选择实践性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优秀教材,或者通过收集素材,自主设计符合教育目的教辅材料。同时,教师组也应该强化相互学习,教师队伍构建也应该有适合实践性教学需求的教师成员参加。教师课余时间,一是要加强相关科研活动,以提高教学深度,另外也应该加强教学能力的学习提高,多备课,多准备实践性教学素材。只有教师从理论深度上到知识面的广度上都有全面提高,才能为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基本条件保证。

教师还应该经常性参加经济法律实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加强与律师事务所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当前经济法律热点,保持知识的持续更新,做到理论时刻联系实践,知识不被淘汰。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仪器,为教学环节提供丰富内容与展现渠道。教师应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通过将课程录像上传,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为学生提供预习、复习的条件。通过网络进行作业布置与修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建立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库,以及相关资源库、案例分析库等,方便学生们自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准备,还能为开展远程网络教育提供准备,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正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经济法课程应该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建设。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向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启发式教育,变身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着者,教师与学生间形成互动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能以平和心态进行课堂教学,要转变作为知识传递者的定位,而是要作为学生的互动极,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要认认真备课,勤于搜集教学资料,要关心国家经济法律事件,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保证手头材料充足,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把课讲好,才能教改出彩。

参考文献:

[1]顾博.浅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教学与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3]杨洁.当代高校经济法课堂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教学研究,2003,(7).

作者简介:

张杰藐,博士,讲师,男,江苏宿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宿迁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Z2010024)

作者:张杰藐

经济法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为了教学人才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管理,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也要满足社会经济法学改革的标准,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价值,共建和谐化的经济社会。据此,简要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并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策略展開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经济法;问题;教学改革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课程体系内,要积极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理念,从而维护教学管理结构的整体水平。

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经济法学习兴趣,确保利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是应用较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学管理引导机制。

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转换课堂角色,确保其在经济法教学中和学生针对共同的问题予以讨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学生,有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结构设计有待优化

多数高校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依旧选择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更多地是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就使得专业人才管控体系和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存在不足,具体问题不能得到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课程结构设计依旧较为古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受限,学生很难有效理解相关问题,造成课程改革工作落实不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讲授式教学形式“满堂灌”的现象,教师缺乏对学情的判断和分析,也没有应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指导,就会造成学生知识内化水平受到限制。另外,教师在列举案例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市场的实时性动态,选择的案例代表性和时代感不强,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最重要的是,教师忽略了互联网的资源价值,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学内容,加之教学方法单一,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到位

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多数内容较为宽泛,尽管已经有部分学校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依旧存在课程教学信息体系和融合机制不到位的问题,教师仅仅能讲解理论内容,却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指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题,因为需要学生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组间讨论等,教师若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一定程度上提升经济法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水平,要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人才管控体系,维护管理标准的合理性和时效性。

3.1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现在高校要顺应教学趋势,转变授课模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阅读相关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能深度思考其中涉及的问题,并且建构完整的经济学知识框架体系,以保证学生和教师能建立良好的学习互动。例如,应用网络课程、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形式,在网络大时代背景下从本科授课模式出发,有效优化教学流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学生能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也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全面进步奠定基础。

第一,优化资源应用机制,在真实案例引导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深度讲解与经济法相关的法律理论,并且借助精讲精练提升师生互动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应用网络课程收集相应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并且深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真正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水平。

第二,综合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在应用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保证具体问题得到具体分析,引导学生能有效将课堂学习内容予以总结,并且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3.2 开展丰富的经济法实践活动

要想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要对理论知识予以全面学习外,也要充分参与实践活动,确保能在具体经济学研究分析工作中验证并且应用相应的经济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校整体教育方针建立相应的教学实践项目。其中,课外辅导答疑小组是有效汇聚知识、作业以及讨论活动的重要教学辅导机制。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水平,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真正意义上保证课外作业和小组讨论活动都能为学生进一步内化相关知识要点奠定基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对应的兴趣小组,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中,从而弥补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有效保证经济法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实践水平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3.3 积极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在实际教学机制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要从思想理念转型出发,积极建立健全完整的教学管控体系,确保能有效吸收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等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渗透更多的真实案例,保证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认知水平,也为后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在应用课堂教学法时要将经济法教学贯穿整个案例分析的过程,从实践热点出发,有效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案例的内核,并且将经济法相关知识应用在实践体系研究中。

第一,在案例教学法应用工作中,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要建立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划,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案例资源和信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案例进行讨论,描述出案例的主要脉络。

(2)要结合法理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从而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效果,教师要积极提升教学流程的完整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升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建立更加系统化的交流。

(4)教师要将以案例为核心的相关案例进行主题类搜索。

第二,教师要强化技能培养的效果,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应用模式,有效增加经济发展流程中实际审判的资料和判例视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优化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保证学生能及时总结相关问题,也为全面优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的问题奠定基础,完善管理工作的基本效果。

第三,教师要将相关问题和考核方式进行联合处理,确保学生能结合相关问题建立健全有效的学习体系。教师要改善传统的考核评估方式,而是从实际教学要求和教学框架出发,确保能真正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和考量。

第四,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基本学情建立更加优化且适宜的教学管理体系,提取中心课程体系完善经济法律的基础理论讲解管理效果,并且对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重要的内容予以精细化讲解,确保能引导学生合理性分配学习时间,有效提升课程理论的系统化程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从教学反馈出发,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流程,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基本水平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要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维护教学关系的稳定性,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知识内化能力和学习动力。

3.4 积极转变教学培养目标

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时效性,教师要整合教学体系和资源结构,确保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效果,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综合效果的优化。

从制度层面进行分析可知,相较于传统的部门法律,经济法本身就是变动性较强的发展体系,不仅是因为经济法调整对象本身变动性较强,也是因为经济法自身的管理渊源,为了有效对教学内容进行监督和管控,就要对经济关系的变化予以经济分析,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且能从根本上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将多元化人才培养作为目标,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优化提供保障。只有设定完整的培养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落实具体要求,确保能优化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突出教学水平,也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尽管经济法的相关理论已经自成体系,并且具体内容也多数达成共识,然而从经济法整体结构的层面进行分析,经济法基本理论的流派依旧较多,人们对于经济法现象的认知还在探索阶段,人们对于经济法现象的追求还在继续,这就需要教师对经济法理论问题予以思考,并且整合管控流程的时效性,合理性监督管理模式和控制标准。

基于此,教师要积极落实有效的教学指导体系和教育方针,一定程度上确保能对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予以全面讲解和跟踪,有效提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法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教育框架理念,充分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并且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性完善教学改革流程,为后续建构系统化经济法教学模式提供保障,也能为创新改革教学机制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素质强且综合能力高的应用型经济学人才,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怡欣.上海电机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视角[J].新校园(上旬刊),2017,(4):90.

[2]李福玲.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法教学[J].科教文汇,2015,(30):45-46.

[3]沙艳蕾.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视阈下经济法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4):113-116.

[4]陶慧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3):68-69.

[5]张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论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6,(1):110-113.

[6]董皓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究[J].财会学习,2017,(13):232.

[7]高媛,刘秋艳,徐晶等.民办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2):448-448.

[8]徐晶,高媛,刘秋艳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2015,(10):160.

作者:周可可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会计论文下一篇:经济价值及实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