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经济法教学论文

2022-04-21

从诚信教育在高校会计专业的作用与现状谈起,在以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角度分析了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改进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诚信教育经济法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诚信教育经济法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加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

摘 要:会计诚信乃会计人员立身之本、执业之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工作,因而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至关重要。针对“如何加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的话题,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会计诚信的内涵及基本要求;中职生会计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现状;中职会计诚信教育的途径等。

关键词:中职会计;学生;诚信教育

朱镕基同志在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时写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十六个字。中国现代会计大师、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始人潘序伦先生也说过:“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可见,会计诚信乃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执业之基。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工作。他们的诚信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职业道德的水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必须把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会计的生命线。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信,是会计工作人员按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因为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会计诚信的基本要求:(1)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客观公正从业,绝不做假账,危害公司企业;(2)保密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坚持不义之财不取,金钱面前非己所属,眼不红、手不痒、不贪不沾,依法规范履行职责,切实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3)执业谨慎,信誉至上,在执业中始终保持谨慎态度,对客户和社会公众尽职尽责,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维护职业信誉。

二、中职生会计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从业者。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职业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在学校接受的诚信教育,才是最后的“护身符”。中职生的会计诚信教育意义重大。

1.有利于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后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很强的可塑性,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可以让他们明白是非对错,自觉构筑违反职业道德的“防火墙”。

2.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独立、公正的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高危行业,在一张张普通的凭证、账簿、报表背后随时都有弄虚作假的可能。特别是会计报表一旦失真,对企业、国家的财产将造成重大损失。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不但需要遵循相应的经济法规,还需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因此,会计人员拥有独立、公正等会计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现状

1.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围绕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来设计教学内容,没有系统全面的会计诚信教育,而会计专业教师也错误地认为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范围,因此在教学中仅仅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

2.缺乏“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引领

现在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多数专业教师都是高职院校刚毕业的新老师或者是其他专业老师转化过来的,基本没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或经历较短,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不敏感、不熟悉,理解不深刻。这就导致教学中只重视会计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诚信教育,或者即便有诚信教育内容也是纸上谈兵,教育作用不够明显。

3.诚信教育的方法缺少创新

会计诚信教育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范式,应大胆创新,大胆摸索。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确定不同的教育方式。传统的说教式的传授、明知故问式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效果不明显,而且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诚信教育要改变传统单一、纵向的教育方法,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不拘一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达到诚信道德教育的最佳效能。

四、中职会计诚信教育的途径

1.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1)逐步完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从道德、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责任与义务,为以后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会计教师应该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法等不同专业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不徇私利、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3)诚信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电视、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等补充到教学中,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相关会计专业知识,牢固树立诚信的道德观念。

2.开展诚信专题讲座

学校要经常开展有关诚信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专题教育。讲座的形式灵活,或老师讲,或学生自己讲。讲座的内容多样,可以是会计人员的诚信案例,也可以是一般公民的诚信案例。讲座的范围宽泛,可以是名人的诚信案例,也可以是身边老师、同学和自己的诚信案例。总之,只要是关于诚实守信的都可以讲,使学生由“认同”到“默化”,最终被“同化”为诚实守信的人。

3.教师做好表率

教师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诚信的意义和正面示范的力量,这要比说教式的方式效果好许多。同时,学校要积极营造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比如,通过黑板报、演讲赛、征文赛等形式,宣传诚信的思想。同时,对学生中较典型的诚信事例,要公开表扬,宣传正能量。

4.犯罪警示教育

在诚信教育中,正面引导很重要,而反面的警示教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会计犯罪的案例,或者播放多媒体短片,利用会计犯罪的警示作用规范学生的会计职

业道德。学校也可以与法院合作,让会计专业学生倾听会计犯罪分子的犯罪经历,特别是他们的罪后忏悔和感言,能够震撼学生心

灵,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并让学生在警示中感受法律的威

严,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警示教育形式直观、生动,感染力强,教育意义大,对学生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有助于他们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做到廉洁自律,拒腐防变,并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总之,会计教师应该内强素质,外对形象,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更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正确地把握自己,诚实守信、廉洁自律、一心为公,从而成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裴海莲.会计诚信危机及其对策[J].南都学坛,2003(05).

[2]王荣仁.浅析会计诚信问题及解决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编辑 郭晓云

作者:郝永明

诚信教育经济法教学论文 篇2:

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问题刍议

从诚信教育在高校会计专业的作用与现状谈起,在以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角度分析了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改进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

会计专业诚信教育职业道德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各高校普遍设置了会计专业,数量庞大的会计专业人才涌入社会,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便是会计专业人才的诚信教育问题。潘序伦先生曾言:“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然而,近年来各种上市公司丑闻及经济贪腐案件之类社会负面事件往往会伴随着会计造假、舞弊,会计事务所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等报道,可以说,会计人员的诚信问题非常严峻的摆在我们面前。

二、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分析现状

1.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专业是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的基础,高校就专业而进行的“专业培养”则是未来社会人才的构成。而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价值观念体系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与未来反映在各类单位或部门的报表信息可信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1)普遍开设相关课程

一方面,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常设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会计法规》等都是常见的开设课程;另一方面,从保证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各高校一般都建议或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则是必考科目。此外,有些学校也会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会计诚信教育。

(2)形式重于实质

高校中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学习引导。虽然各高校会计专业平普遍开设的关于诚信教育普遍开设相关课程,但其主要教学方法依然是照本宣科,而学生的学习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的死记硬背,完全违背的诚信教育的初衷,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诚信的缺失,无论对于何种专业,什么性质的工作,其形成原因必然有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其中外因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分析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关键要看内因是什么,又是以何种路径影响于学生的。

(1)社会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

不得不说,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大幅度进步发展的同时,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很多时候,个人能否得利,能否得到发展成为判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诚信道德,这在社会各行业中都有体现。

(2)高校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在培養会计人才的投入上,大多集中在财务理论与会计技能实践等两个方面,而对于会计诚信教育,相关考核很难进行,无法进行量化,同时相关工作成效很难有实质性的体现。

(3)专业教师的工作经验不足,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明确

高校教师队伍中,大多具备较高的学历,在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面具备深厚的基础,在专业教学方面完全可以胜任,但由于高校教师普遍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丰富、阅历丰富的教师更是不多。四是学生自律意识不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是和我国经济变革时期基本重叠,受社会当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习和工作时功利目的性较强,过于关注自身的发展,追求经济现实利益。

三、促进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进一步完善的相关建议

1.构建诚信为本的会计文化

一种文化的构建,需要的整体外部支撑到位。诚信为本的会计文化,从法律制度角度来说,应该严格追究违反经济法规,存在会计舞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从业人员的违法成本,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从政府引导角度来说,应该建立健全财务违法举报渠道,保证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一个较为妥当的保护,不能使举报人因举报而失业;从行业自律角度来说,应该积极引导市场的正当竞争,特别对于资本市场与审计市场,充分的竞争才能不断暴露缺陷,才能引导和挖掘实际需求,才能凸显客观公正的会计与审计信息的重要性,才能让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诚信对于其职业与行业的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性。

2.改进高校诚信考核体系

大学生诚信考核体系的建立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实施也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就目前来看,其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在大多数高校中诚信档案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感觉多余的任务。归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与社会接轨的问题。必须关注高校诚信档案体系与社会诚信体系的链接问题可以提供一个网络平台,将其纳入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公安部门的“联网核查系统”,使其严肃性和以获取性得以提高。

3.完善多维诚信教育模式

良好的会计诚信教育模式,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充足的、合格的师资;科学的、完善的教学内容;系统的、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对于师资而言,各高校可以在引进专业教师队伍时考虑实际工作经验的因素,招聘一批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才,或者将是否具有从业经验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另外,与社会合作,从社会引进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也可以作为一个选择,这在提供较为生动实际的教学的同时节省师资成本。当然,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经验培训,如提供一些工作体验机会,或者聘请专门人员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等都可以作为补充措施来强化师资能力。

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言,在保留基本的课堂书本教学的同时,提供较为生动的案例教学,以及诸如到企业、法院、监狱的实际观察体验式教学等模式也是合理的补充。此外,如会计案例情景剧,模拟法庭等更具参与性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将诚信教育内容很好的融入其中,发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教学相长,多维度的诚信教学模式的构建则不再只是空谈。

4.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自律意识的养成,应以恰当的引导,群体性氛围的影响和外部因素的带动为主要措施,决不能以强制性手段进行外部影响。在自律意识的引导上,自我修养的提升是关键,其具体可以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优秀的传统读物,现代影像制品供学生借阅或观看等方面着手。在群体性氛围的影响上,氛围的营造和建立是关键,其具体可以从举办主题班会,主题宣传日,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等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校园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等诸多方面着手。在外部因素的带动上,本文上述分析的相关因素均为关键,自律以他律之果为范,当外部因素如社会普遍重视诚信道德(用人单位招聘要求、银行授信参考、企业合作重视等),存在一个良好的外部约束机制时,自律便会更加自省自觉。

参考文献:

[1]尹彦.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2,(4):21-23.

[2]汪燕芳,伍春姑.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再思考[J].财会通讯,2011,(12):136-137.

[3]崔国富,袁冬梅.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5-30.

[4]黄盈盈.新时期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2,(10),60-63.

本文系《会计专业学生诚信问题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YBKT2011175)。

作者:王艺

诚信教育经济法教学论文 篇3: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立

摘要:为贯彻落实“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存在的诚信危机,在深刻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构建诚信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机制

诚实守信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然而,高校大学生考试舞弊、求职时提供虚假材料、论文抄袭、毕业后不还助学贷款等缺乏诚信的现象呈蔓延之势。因此,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诚信机制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要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成倍增长,与此同时,社会的诚信度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我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00多亿元),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在内约有2000万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

知识经济导致全球范围的重智轻德倾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利用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为自己带来财富和荣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人们过于重视知识和智力,产生了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大多数青年只顾及自己的目的、追求个人私利,、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中犯罪率非常高、对社会危害很大,被认为是“牺牲的一代”。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度过了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教育不得不把录取率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只重视成绩的提高忽视了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阶段,又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观而加重了“重智轻德”的倾向。

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诚信的冲击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由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而引发的社会分配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社会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等等,都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主体对诚信的选择,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有的市场主体在竞争当中为谋取利益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出现了坑蒙拐骗、尔虞我诈、掺杂使假等失信问题,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各种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以及商业秘密侵权等知识产权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契约领域,通过欺诈的手段签订合同,不履行合同和不完全履行合同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普遍性的诚信缺失不仅破坏了经济良性运行的环境,而且也造成了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

传统诚信观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的诚信观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和伦理的自律。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文化中,诚信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情缘信任和血缘信任构成的伦理范畴和道德标准,从特质上讲是一种道义诚信、人格诚信、情感诚信和绝对义务性诚信。失信于人,可能会遭受舆论和良心的谴责,但不会受到外在的惩罚和损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主体作为“经济人”具有客观性,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排斥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幸福和利益是人类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使得传统道德理论与现实生活发生背离。背离的根源就在于传统的伦理忽视了人性,不能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无法经受住社会转型和经济竞争的冲击和考验。

社会缺乏对健全诚信机制的约束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有一系列的机制和制度加以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信用的管理和制约还相当落后。特别是个人信用体制尚未建立,对个人、企业诚信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制约。经济学理论认为诚信缺失的原因是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和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在市场经济社会,诚信是需要成本的,诚信也应带来高利润,但是,目前高校诚信缺失成本太低,大学生不愿意把诚信当作自己的资本。

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知行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的是智育,忽视德育。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仅限于德育知识的教育,存在把德育教育智育化的倾向,把书面考试作为德育的主要评价方式,在整个学生考评中,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优劣,忽视了对德育行为的培养,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同时,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许多学校德育课采用大班教学,人数普遍在100人以上,其后果是,上课时多以单纯灌输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不能很好地通过讨论、关注个体的方式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使德育不能落到实处。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不容迟缓的重要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

(一)积极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因此,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而且要高度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扭曲诚信问题,让诚信观念跟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创新。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诚实守信建设。如果一个政府不能做到诚实守信,就会失去要求企业和个人做到诚实守信的正当性,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理念必然弱化,失去诚实守信的责任感,社会信用体系也就不可能完善。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欠债不还、政策多变、出尔反尔的事情屡屡发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该《决定》把对政府的诚信要求放在了第一位。如果政府不诚信,将对整个社会诚信教育的宣扬产生负面影响,也会给人民特别是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政府为民诚信办事,打造讲信用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和制约力度。传统意义上的诚信更多属于道德诚信,靠的是内心自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活跃,这种自我约束的道德因素应该上升为法律因素,将法律诚信作为立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法律诚信指当代各国法律尤其是私法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发达国家对失信者的处罚是惩罚性的而非补偿性的。如法国对制假、售假者的罚款额度高达100万法郎,并监禁2年;美国对这类违法者罚款可达200万美元,或监禁10年,或两项同时进行,对有前科的最高可罚500万美元,监禁20年。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但规定过于原则化,处罚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从实际出发,逐步健全完善诚信法律法规体系,以更加严厉的法律责任设定,震慑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二)加强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校园

第一,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发布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告诫学生务必遵守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这一优越便捷的“诚信”教育园地。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诚信征文活动、社会调查、举办图片展览、讲座,组织主题班会、报告会,观看专题教育片,设立专题橱窗,入学教育、军训实习、毕业教育等。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畅通的联系,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到底学了什么,干了什么。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构建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守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发达国家,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档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有详尽的信用记录,如果存在失信记录,就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活动,因此,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并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记录。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信用档案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诚信档案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失信行为,对失信者做出恰当和科学的评价。信用评价体系应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的内容应该是那些常规性、重要性和可视性的信用行为和信用问题,如考试作弊、无故旷课、借贷不还、蒙骗欺诈、私自毁约、隐瞒重大事件真相、伪造证件等等。信用档案要真实、可靠、透明,师生随时可以查阅,并有权提出疑义。可在每学年对每个人的信用指数做一次评估,作为参加各级党团组织和社团、评优选模、晋级、商业借贷等的重要信用依据。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不仅要记录在案,还要给予惩罚。如不能参与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校纪处分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树立诚信立教的教师行为准则。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提出了“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强调“诚信立教”,“诚信为师德之本”的教师行为准则。人们把校园看成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是坚守诚实守信道德理念的净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校园已非诚信的净土,教授、博导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立教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界的迫切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到“两个统一”:言与事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三)发挥家庭在诚信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影响孩子诚信品质发展的三个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寓教育于点滴生活之中,家长以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要想教育子女诚实守信,父母必须率先做到,并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正面榜样。从法律意义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成为成年人,对家庭的依赖还很大,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因此,家庭应配合学校做好诚信教育,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杨剑梅.法律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2]王帆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7).

[3]郝晓敏.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4).

作者简介:

蒋小花(1972—),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法学硕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法学。

作者:蒋小花

上一篇:数学模型及经济数学论文下一篇:数学反例教学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