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国际经济法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从案例选择、技术保证、应用方式三个角度,详细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适用的特殊性,同时指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局限性,以切实提高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经济法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哈佛法学院提倡迄今已有140余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学国际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国际经济法论文 篇1:

《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探析

摘 要: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法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在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挑选案例,重点把握课堂讨论环节,指导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在《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中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关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挑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来源于国外,一般认为,哈佛商学院是管理学方面推行案例教学的先驱。1910年,学校开始实行案例教学法。到1923年,学校已有三分之二的课程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案例教学法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进入我国的法学教育课堂。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理论与具体实践上均不成熟,本文拟结合《国际经济法学》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作一探讨。

一、《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第一,激发学生对《国际经济法学》的学习兴趣。作为研究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特点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变化快、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学生常望而生畏。另外,与传统学科相比,《国际经济法学》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要远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这门课程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开展案例教学则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来源于丰富多彩的国际实务的教学案例,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国际经济法学》的应用价值,而且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状态下进行探讨,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将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中选用的案例相比,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案例更加复杂,因此,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已经成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对法律专业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案例教学无疑可以增强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尽管课堂上使用的案例与现实的案例相比法律关系比较简单明了,结论也相对明确,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国际经济法学》的案例还是显得比较复杂,案情描述需要占用较大篇幅。因此,掌握如何有效地阅读和分析案例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三,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自2002年以来,在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后,无论法学院(系)是否情愿,其教学质量都必须接受司法考试的统一检验,成为法学院(系)学生就业的一道高门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法学教育不能不关注司法考试的题型、内容和考核目标。司法考试从法律职业素质着眼,全面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法律事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并不是传统法学教育方式所能达到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对案例的分析、提问、讨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契合司法考试的要求,促进法学教学模式与司法考试的接轨。

二、《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1.精选案例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应主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典型性原则。所谓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案件事实与所探讨的法律规则具有较强的对应性,案例能够较好地说明或解释一个或几个法律规则。由于受课时数的限制,国际商法的教学案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关键在于所选案例能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需要。选用案例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且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二,新颖性原则。也就是案例的选择应尽量反映现代生活中所出现的国际经济法新问题。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国际经济法随着国际经济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选取一些新近发生的案例则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世界贸易组织法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新近发生的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良好习惯。

第三,启发性原则。一个好的国际经济法案例还必须蕴涵一定的问题,问题要能启发人们的思考,问题越诱人,就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对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启发性。众多的国际经济法案例源于社会生活,教师应以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解国际经济法的规范、原则、制度、精神为标准来选取,通过选择具有一定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教学案例,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第四,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应服务于教学需要,切忌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选择的案例在内容上要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契合,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课堂中某些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能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国际经济法学》体系庞杂、内容繁多,而课时数又非常有限,这在客观上决定了课堂上案例的选取和讲授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来展开,剔除那些无用的信息,使案情介绍言简意赅,力求知识点的集中,不必面面俱到。

2.运用案例

《国际经济法学》教学案例的运用,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呈现案例。一个成功的案例讨论,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应事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以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思考。关于案例的呈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口述或者通过板书、多媒体等载体展示;二是教师在课前事先给学生指定案例,让学生自己阅读案例、梳理案情并整理概括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我国目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基本上都是采取第一种由教师展示案例的方法。对于第二种由学生展示案例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使学生在梳理案情的过程中锻炼法律思维,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法律关系并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上,而不必在介绍案情及背景资料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在实践中值得推广。

第二步,分析讨论。分析讨论阶段是对课堂效果的检验,讨论越深入、辩论越精彩,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整个分析讨论阶段,应该注意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不必给学生过多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注重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当学生无从下手时适当予以提示,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时适当予以引导。在学生发言不踊跃或观点碰撞不激烈时,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提示,以促使学生积极发言,让观点激烈碰撞。法学理论在思想交锋中可以渐渐明晰,实务操作能力在唇枪舌剑中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步,总结评述。案例讨论是全班同学发散思维的过程,学生各抒己见,再加上有时对知识理解得不够,错误观点的表述难以避免,必然会出现观点分散的局面。因此,在讨论结束前,教师需要对案例讨论进行客观的总结点评,好的归纳总结是认识升华的必要保证。在总结评述时,教师应侧重于对学生分析思路和结论的评价,指出学生在辩论中的可取之处或不足之处,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总结时,教师不要轻易指出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更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针对所讨论的案例还可以启发学生在课后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3.撰写总结

案例教学课后的总结撰写是案例教学的后续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撰写一篇案例总结报告,以此使学生将讨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用文字的形式进一步深化,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通过写作进一步论证成熟,对课堂上言犹未尽的问题进一步思考、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对学生撰写的小论文中所反映的问题,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理论研究上进行指导和评价。撰写案例分析总结也有助于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熟悉判决书、公诉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的写作。

三、《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法学教育的实际,在《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不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案例教学法就难以有效开展,难以发挥作用。

一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教学方法的确定并非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而是一种多元化的结果。在《国际经济法学》教学过程中,确实要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但也不可提倡了案例教学而丢弃了理论教学。法律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是整个法学学科的基石,是众多法律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法律的最一般的原则,它对部门法的学习和法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理解不透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可能解决复杂的案例的。因此,只有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教与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法能够克服“填鸭式”教学的缺陷,但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学生的积极思维相配合,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变成“教师自己推举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模式。由于案例分析要比一般原理、法律条文的简单记忆难得多,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有畏难情绪,对案例不注意思考,在讨论过程中习惯于当听众,满足于教师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这些都影响了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讨论空间,使学生处在情绪饱满、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自觉参与讨论并各抒己见,以期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增刊),2002.

[2]杨桢.英美契约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焦小英,黄彬.课堂讨论教学中的控制艺术[J].教育科学论坛,2008,(5).

责编:路 童

作者:肖天乐

教学国际经济法论文 篇2: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从案例选择、技术保证、应用方式三个角度,详细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适用的特殊性,同时指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局限性,以切实提高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经济法

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哈佛法学院提倡迄今已有140余年。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由于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及实用的性质以及其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促进实现师生互动的特点,案例教学法自产生之后就逐渐风靡法学教育界,并逐步得到了其他专业教育的广泛应用。

一、案例选择

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叙述。在这项叙述中包含了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困境或问题,以作为分析、探讨、作决定、问题解决等的基础[2]。国际经济法作为应用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法学学科的一员,要实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推理、分析及综合的能力,得到法律事实上是什么的知识,就必须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国际经济法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又使得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采用不同于普通法学教育的特殊的案例选择标准。

(一)国际经济法内容的庞杂性与学科的交叉性决定国际经贸领域案例不能直接适用于国际经济法教学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往往借助于实际发生的案例或“上诉法院的见解”作为教学材料,以“解剖”案例来发现法律是如何运作的,并经由班级讨论实现学生参与该项教学过程。而国际经贸领域的真实案例多具有事实复杂,法律关系多重,充满许多复杂、迷乱、模糊、矛盾、两难的困境和问题的特点,如果直接以之作为国际经济法教学所用的案例材料,虽然与实际生活产生认知的相似性,但由于国际经济法内容本身的庞杂性与学科的交叉性,这种实际案例的选用对于初次学习国际经济法的学生而言,又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形成学生的心理认知障碍。因此,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案例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国际经济法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实际发生或法院做出判决的案例[3]。这就需要教师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目的和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截取实际案例的片段,突出事件的焦点或重点问题。这样学生在首次阅读和认识案例时,才会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之上去探究法律规则是什么,从而获取相应的法律知识。

(二)国际经济法的国际性和变动性要求案例要体现全球化和时代性的特点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个人、法人、国家与国际组织由于从事跨国境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因此国际经济法从产生之初就具有极强的国际性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济活动的全球性日益明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资本都实现了全球流动,反映在案例上就表现为案例的时代性、国际性特点特别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不能只依赖于以前的经典案例,要与时俱进,时时追踪国际经济法在实践中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法领域最新的案例材料,并根据教学需要加以整理、改编,以让学生连接理论与实际,产生最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技术保证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采用语言或者文字来呈现案例。但由于国际经济法本身的复杂性、法律关系的多重性与交叉性,使得运用口头讲述或者板书或者准备文字资料的方式都很难将案例描述清楚, 案例过长也会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要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有效采用案例教学法,除了要选择和编制适合国际经济法教学需要的好案例以外,还要正确选择案例的呈现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成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得以有效应用的重要技术保证。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性、信息化、大容量等特点,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将部分文字性教学内容转化为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 生动地从多个方面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使学生能从多个渠道获得信息,避免了单一化渠道获取信息带来的枯燥性和冗长性[4]。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三、应用方式

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站在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度,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经由互动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增加其对问题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反省和批判的能力,以及尊重他人意见的态度。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对于国际经济法教学尤为重要。如前所述,国际经济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国际性。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同国籍的当事人对于同一问题也往往具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而国际经济法的“弱法性”也决定了其解决问题的态度不同于国内法,它更倾向于协商与妥协,强调法律是国际经济活动的最后的救济手段。因此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学会倾听和沟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表达、反省和批判,从而较好地掌握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实质和相关的技能。

要实现案例教学时的互动,首先必须将案例作为互动的核心。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将案例作为互动的核心,其应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问答方式

在进行国际经济法概念和知识的初次介绍时,教师要通过引入案例提出问题。问题的出现是在课堂之初尚未获得相关知识之前,而不是在阅读教科书或讲述结束之后。教师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具体案例引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培养学生反省和思考的能力。该种应用方式主要适用于引入国际经济法新的概念、原理和知识的学习。

(二)讨论方式

案例讨论是比较典型的实现案例教学时师生互动的应用方式。讨论主要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小组讨论主要发生在班级人数规模过大,比如超过30人或者案例过于复杂,具有高难度时。在全班讨论之前,如果已经进行小组案例讨论,则可先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进行各组的口头报告,以引发全班的开放讨论。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案例事实的确认,第二阶段则就关于课程主题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的最后必须归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并且提出结论。但结论并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针对讨论的结果,提出综合和概要的说明和整理。

(三)角色扮演和模拟方式

要完全再现现实场景,以培养学生对法律规则的现实把握能力,案例角色扮演与模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案例教学应用方式[5]。在此应用方式下,学生通过分别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如原告、被告、第三方、法官、仲裁员等,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避免思维的单向性和直线化,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四)专题辩论方式

在深入学习了解了国际经济法某一部分的理论和知识后,为了融会贯通前后知识点,可以采用专题辩论的方式对国际经济法的相关主题进行师生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辩论双方不仅可以厘清思路,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本方观点,而且也可以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对方观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切实体会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观点多元性以及容忍差异性的必要性。

四、局限性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成功仍然要受到其本身局限性的约束。

(一)效率不甚理想

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由于需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发表意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就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尽管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案例材料,但课堂上的交流互动却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效果。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还要受到教学日历计划和教学大纲安排的约束。若完全追求学习过程的互动和交流,就会损害相应内容的学习。另外,如果涉及要学习的内容很枝节、零碎时,采用冗长的案例内容,又往往会让学生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和原则。因此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注意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平衡,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效率。

(二)教学成效因学生背景而异

由于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推理,强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因此对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法不是一种最适合他们学习的教学方法。同时,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养成了消极被动、因循马虎的惰性,缺乏积极主动追求真理的热诚。他们强烈偏好正确的标准答案而不愿意通过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背景的这种差异性也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应用中的成效性。

参考文献:

[1][台湾]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

九州出版社,2006.

[2]宋涛.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

育,2005,(8).

[3]王楠.浅谈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吉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4]虎岩.多媒体课件环境下的国际经济法教学互动模式探

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5]龙振奕.国际经济法实践教学新思路探析[J].大学教

育,2013,(5).

作者:王腊梅

教学国际经济法论文 篇3: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摘 要】在法学教育中,国际经济法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国家司法考试必考科目,它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内容极其繁杂,且其难以掌握性非常突出,相应地,授课难度就比较大。因此,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而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最后就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教学中运用的创新探索提出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国际经济法 创新运用

传统的国际经济法教学多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以国际经济法教材作为授课的唯一基础,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追求将教材中的全部内容都无遗漏地讲到。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交流和互动,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实现,同时,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其涵义和特点体现出来: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美国学者认为,对于法学院学生来讲,案例教学法是一门最佳的指导性技能。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通过案例搭建起教学平台,利用法律事件所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堂上将典型的法律案件与相关法学理论充分有效的融合,同时课堂上学生、教师之间有效互动,使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律事件,以及进行集体讨论,从而使其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进一步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启发思维,培养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目的,促使学生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将蕴涵于案例中的法学理论予以灵活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模式。课前,学生对老师布置的案例汇编进行认真钻研,查阅相关资料;课中,教师针对案例不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通过问答式、讨论式、对话式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关的法律原则、规则及各种法律之间存在的关系等。案例教学法突出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关系以及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有针对性、重点性地提问,启发学生对法律案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2. 以法院的判决生效的案例或极具时效性的客观真实的案例为主的教学内容。在法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内容,并不是将具体的法律条文死记硬背下来,而是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学习、研究,从而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客观真实感,通过学生接触大量的社会实际案例,使相关法律的理论知识充分与实际相结合,更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案例的故事情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3.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大胆批判精神。法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法律法规或法律文件中包含着大量深刻的思想,而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对当前法律的范围和目的进行有效审视,比较判断其与当前的社会道德一致性的程度。在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对其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学生之所以会提出质疑,一定是经过了几番认真思考与分析,这正是学生探索法学知识的重要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够证实自己分析得正确与否,这样能够逐渐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 在教学效果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还有许多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一地向学生讲解概念和原理;与学生未来能力的培养相比,则是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被灌输相关知识,这样就致使课堂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所脱离。而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对涉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案例的研究和分析,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法律实务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启迪学生进行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阐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提高其思辨能力

对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积极的思辨能力和主动的参与精神是将来进入社会后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运用案例法,和学生之间针对某个典型案例进行问答式或辩论式地讨论和交流,正确引导讨论的大方向,并进行适时地评论和总结,使学生深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规则背后所蕴含的法律精神

对法律关系的调整形成规则以后,往往就与现实生活会有所偏离,而在法学教育中,让学生了解规则及规则之上的法律精神是重中之重。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国际经济法的教学,不只是可以选择国内的典型案例,同时还可以选取外国法律制度相关的代表性案例,这是因为伴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各国在经济领域规则的趋同性逐渐加强,在我国的国际经济法领域,移植和借鉴了许多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规则,在引入的初始阶段,由于国内相关的审判实例比较缺乏,因此就可以选取外国与该制度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国际经济法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规则的深层含义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之中。

(三)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方法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各项事业的交流与融合,高校之间在国际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中,国际经济法是一门涉外性比较强的重要课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法专业学生的学习,许多高校专门聘请外国教授进行国际经济法教学,直接将外国的经典案例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教授走进国内高校的课堂为学生进行国际经济法案例知识讲座。此外,国内许多高校也与外国高校之间建立起了友好交流关系,学生可以出国学习和深造国际经济法知识。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加强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尤其是对外国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交流对于国际经济法知识学习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作为高校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国际经济法的综合性和涉外性都比较强,教学和学习难度也相对比较大,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和改良运用。因此,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立足中国,有针对性、重点性地选择实用性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同时也要对国际最新动态进行密切跟踪,确保知识的先进性和开放性,实现知识国际化,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有效融为一体,通过分析案例,总结出课堂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再用理论知识对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解决,以此逐步使学生牢固、灵活掌握知识。具体来讲,在课程中要始终将案例与法律条文的结合把握到位,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将具有客观性、典型性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充分利用头脑风暴法的积极作用,展开有效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充分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进行案例测试,即采用案例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试,这需要案例中要糅合进不同的重要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测验出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以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挑选案例

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精心挑选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常,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客观性原则。教学案例要尽可能地直接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件中选取,具有强力的时效性和客观性,为将来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创造有利条件。2. 教学性原则。教师可以在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尤其是当实际中缺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时,教师就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出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案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3. 典型性原则。在案例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案例主要是人民法院审结并公布的案例,或者是以司法考试真题为切入的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4. 目的性原则。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要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性,具体的教学案例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取的,从而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等加强对课程学习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把握教学课堂环节

1. 课前准备。此环节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需要事先制定一个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选出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且还要将课堂中向学生提问的问题准备好。学生则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熟悉,为更好地掌握知识作准备。

2. 案例呈现。此环节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呈现给学生。案例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将案例的文字材料发给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庭审;用多媒体播放案例课件或视频等。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案例的呈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 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法中,课堂讨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将案例完整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讨论其中与课堂知识重点相关的内容,同时,各小组针对本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组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所讨论问题的针对性、重点性。

4. 讨论总结。要体现案例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要在讨论结束后进行及时的总结。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在讨论中没有关注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授,对疑难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讲解,最后还要贯通案例中设计的整堂课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有效的总结,才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5. 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同样地,学生也需要针对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进行及时总结,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案例讨论情况,结合当堂课的重要知识点,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总结习惯,同时还能够拓展其思维空间,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报告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这样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法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总结的重要性,并勤于总结,对每节课堂上案例的讲授和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总结,从而真正使学生掌握包括难点在内的国际经济法的所有知识点,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案例的分析中。为此,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也使教学效果得以不断增强。

四、结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领会案例教学法的含义,综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同时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使案例教学法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功能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John Jackson. The World System,2nd Edi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7.

[2]高飞.“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探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3]谭小文,刘文勇. 浅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1(20).

[4]刘媛. 论视频案例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

[5]朱鹏飞. 双语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完善研究——以国际经济法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2011(27).

[6]赵颖,王明辉.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创新[J]. 现代教育管理,2009(6).

[7]岳树梅.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以国际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为例[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1).

作者:龙振奕

上一篇: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税收和财政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