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认识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一体化语文课程,是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理念在语文学习领域的特色化应用。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旨在打破学科体系藩篱,走出一条切合职业教育实际、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课改之路。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试点实践,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设计再到教学实施,证明融入一体化课程理念来改革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建设一体化语文课程,是可行并有效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课程认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程认识管理论文 篇1:

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现状调查与策略建议

摘 要:语文是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构建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的逻辑路径及支持系统,开阔中高职语文课程理论研究的视界,能够促进有效衔接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本文通过对中高职语文课程体系、课程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调研,剖析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有效衔接 语文课程 对策建议

一、研究缘起

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对增强中高职语文课程的实效性与吸引力有重大意义,也对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能够为同类型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丰富中高职语文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视角与方法。

目前对于中职与高职语文课课程的主要观点有:①“主导说”,徐国庆(2008)、李亚杰(2012)等强调语文课程在人格完善的需要、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功效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②“按需说”,苗耀华(2014)认为语文课程占用课时数多,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将来就业影响不大,应当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选用。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2018年10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提高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黄炎培先生把职业教育定义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其中除了过硬的技能,对接未来岗位群、职业群的综合职业能力更是“乐业”的根基,语文课程作为中高职公共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职教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基础性的地位与特征,在服务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专业学习、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具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阵地。

二、研究設计

(一)调查样本

2019 年12 月我们特地去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走访,对下列人员进行调研。中职学生: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学生100 人;中职教师: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中职教师20 人;高职学生: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100 人;高职教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师20 人。

(二)研究设计

调研目的

①全面研究和提炼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的核心要素、内外部关系、逻辑路径及政策建议;②研制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的课程标准及建构不同课程实现有效衔接的教学实施策略;③转变传统的语文课程模式与课程理念,丰富中高职语文课程一体化的视角与方法;④搭建中高职一体化语文学习空间,实现移动学习、学分互认等课程实施一体化管理机制,以此促进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

调研形式

①文献和统计资料研究方式(网上调研),②问卷调查,③专家咨询,④GI 座谈,⑤现场考察,⑥毕业生反馈。

调研时间安排及内容

调研的时间安排。①准备阶段(2019 年11 月)。组成20 人调研组,围绕调研主题“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 进行调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调研课题,拟定调研方案(含调研提纲)。制做调查问卷,并在国内外相关网站进行文献资料的调查。联系调研的单位及调研的对象,预定调研时间。②实施阶段(2019 年12 月)。围绕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两所学校,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与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现状,对被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调研。③形成调研成果阶段(2020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在认真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提交调研成果。

调研内容。依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经过数据录入分析后,再决定是否采取深度访谈的调研形式。①问卷调研。根据课型选择、教学改进及课程衔接等相关维度, 研制出“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调查问卷”,对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和无锡工艺职业学院学生等进行问卷调查。②调研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调研时间:2019 年12 月19 日;调研内容:语文学习兴趣与课堂表现、语文课型选择、语文教学改进、语文课程学习的意义、语文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对语文教师的看法。③调研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调研时间:2019 年12 月19 日;调研内容: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评价机制、语文激趣方法、教学效果、学生后续学习、课程衔接和管理与质量。④调研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研时间:2019 年12 月20 日;调研内容:语文课程设置、语文课程类型、语文教学改进、个人语文能力和语文学科认识;⑤调研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师。调研时间:2019 年12 月20 日;调研内容: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中高职语文课程规划、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难点、语文教学的聚焦点、语文能力和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

调研准备

调查是发言权的基础与前提,提高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的质量,必须从语文课程调查研究开始。

制订调研计划。①成立调研小组,明确小组分工;②确定调研目的,确定调研对象;③进行文献研究,制订调研计划;④设计问卷调查,设计访谈提纲;⑤确定调研时间,确定调研方法。

对接调研单位,联系调研对象。①确定调研时间, 明确调研对象;②确定样本量,印制调查问卷。

保障调研活动实施。①制订出行路线,②安排调研费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调研结果

中职学生语文课程设置及逻辑路径调研笔者对100 名中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 份。调研结果显示,在课型选择上,51.2%的学生选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30%的学生选择口语交际;在教学改进上,74%的学生希望改进教学方式,选择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习方式的达到60%;在课程学习的意义上,68%的学生看重打基础和增强表达能力,100%的学生看重语文对未来发展的作用;在教学手段上,85%的学生渴望多媒体,70%渴望课外活动;在对语文老师的看法上, 90%的学生更看重语文老师的幽默感。

高职学生语文课程设置及逻辑路径调研

笔者对100 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收回问卷100 份,有效问卷100 份。调研结果显示,在课程设置上,24%的学生认为课程重叠;在课程类型上,相比较传统的课堂, 50.1%的学生更倾向于文学社团;在教学改进上,75%的学生希望改进教学方式,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在一起,30%的学生希望改进态度;在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上,80%的学生认为语文和生活及其他学科有联系,有影响作用,10%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学习并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上,100%的学生看重语文核心素养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他们有强烈的继续深造的愿望。

中职教师语文课程标准评价机制调研

笔者对20 名中职语文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困扰他们最大的是中高职衔接评价机制,通常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评判学生所学,与传统文化脱节,与社会脱节。在语文课堂上, 中职语文教师看重的是与学生的互动性,中职语文教师很少与高校教师交流,认为3+3 学生管理与语文学科学习的质量不如五年一贯制:语文学科整体规划难,目标定位难,所学成果与评价难控制。

高职教师语文课程调研

笔者对20 名高职语文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高职教师觉得高职学校倾向于对学生采取终结性评价重于过程性评价,评价机制需改进,校际资源共享仍不够。

中职学生语文课程调研

笔者对20 名中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表示选择3+3 的目的是更好地就业、考证,对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期望比较高,更倾向于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平时学习中更倾向于参与各种竞赛提高语文的综合水平。

高职学生语文课程调研

笔者对20 名高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对中职阶段的印象是教学方式单调,师生交流太少,高职学校实行了学分制,中职学校并没有实行学分制。比起课堂教学,高职学生更倾向于文学专题的阅读与鉴赏及文学社团,更看重的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未来的规划。

(二)研究发现的内容

语文授课内容不一

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有统一的课程标准,高职校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课程内容,没有统一标准。专业不同,课程不同, 学时不同,教材不同。

中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有差距

中职学校语文课以理论教学为主,受学校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同时,因为学生素质的差异,很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没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或运用效果不理想。目前语文作为一门通识文化课,是中职学测内容之一,学生学习的目的更主要为通过考试,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应用的要求较低。高职学校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运用分析的能力。

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的偏差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将语文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而高职语文则更多关注学生从业实力的提高, 过多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中高职语文课程“各自为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高职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语文课程评价方式的差异性

中职语文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但评价方式和主体单一化;高职语文更加注重语文的实际应用性,更多采用学分制进行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的差异使衔接出现了难题。

四、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的对策及建议

(一)与专业对接,建构一体化的语文教材体系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物质载体,在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的是中高职衔接的实际需求,并与职业教育的特色相结合,加强课程一体化設计。合作学校双方应该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语文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逻辑顺序,并与专业对接,科学设置各阶段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内容,明确中职阶段的语文内容和高职阶

段的语文内容,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衔接贯通。在语文课程的横向分布上,可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中职版和高职版两种形式。其中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安排的限定选修内容,按专题分专业大类重组课程,注重实用性;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选修内容,主要侧重于语文实践活动和职业实践活动等。

(二)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灵活多变的中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情感的主要载体,因此语文学习的关键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因此,不能单一地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强调语文实践课和活动课的教学方式。职业语文课程学习的关键是创设职业活动的实践环境,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专业、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增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体悟,在实践中提升,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终身发展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并结合专业特点建构教学模式。

(三)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不应简单地讲纯理论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课程,应注重公共性与未来的职业素养,如多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设计活动方案等竞赛,提高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为锻炼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提供平台,为进入高职校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中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未来升学及就业的需要,还要使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持续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动态化的职教语文学习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方式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化,文学专题的阅读与鉴赏及文学社团的活动参与度,顶岗实习体会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方式与内容,增加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让语文成为“说话”的文字“,倾听”有意义的成分,从而推进职教系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优秀传统文化长效机制建设;三是对不同专业学生因学习模块不同进行动态评价;四是开展学分认证,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评价衔接起来,提升语文素养。

(五)互通有无,加强校际资源共享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以分段教学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科研协同,在此基础上更宏观地把握与相互指导,推进双方师资队伍的互补共享,从而实现真正的衔接。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语文是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作为中高职衔接体系下的语文教学更要努力优化人文教育环境,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构一体化的语文教材体系和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开阔中高职语文课程理论研究的视界,促进有效衔接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EB/OL][. 2020- 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 0226_424148.html.

[2]邰宇. 中高职语文课程的衔接:问题与对策[J]. 江苏教育研究,2013(36).

[3]蔡榕滨. 中高职语文课程体系衔接之思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4]卢净. 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研究[J]. 文教资料,2016(3).

作者:王春霞

语文课程认识管理论文 篇2:

技工院校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一体化语文课程,是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理念在语文学习领域的特色化应用。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旨在打破学科体系藩篱,走出一条切合职业教育实际、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课改之路。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试点实践,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设计再到教学实施,证明融入一体化课程理念来改革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建设一体化语文课程,是可行并有效的。

关键词:一体化语文课程 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拓展,工学结合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一体化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全国技工院校掀起了一股一体化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的热潮。大势所趋,作为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应抓住机遇,积极融入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构建起具有职教特色的一体化语文课程。惟其如此,语文课程才能摆脱边缘化的危机,真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才能冲破“学生不愿学,教师教得累”的困境,充分发挥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鉴于此,笔者学校立足技工院校实际,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方向

1.语文课程的定位

任何课程都是特定教育体系、教育领域里的课程,必须弄明白这门课程在这个特定的教育体系、教育领域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样才能确定这门课程该往哪个方向去改革。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教师教授的语文课程应该是职业教育领域的语文课程,叫职业教育语文,而不是其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它姓“职”,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也只能姓“职”,而不是其他。具体而言,笔者学校在职业教育系统里属于技工学校,那么,笔者学校的语文课程就是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要建设的就是具有技工特色的语文课程。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语文的职教性是语文课程立足于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只有走属于职业教育的教改之路,才有出路。

2.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决定着一体化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笔者学校从技工院校教育的实际出发,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称之为一体化语文。

技工院校的语文课程,大概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公共语文”,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学科本位,知识导向,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这种语文只见语文,不认职教,正是我们要改革的。一种是“专业语文”,语文课程依附于专业课程,为满足专业需求开设,理论为实践服务。这种语文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认职教,不见语文,丧失了独立性,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语文由于它们本身的局限性,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难以达到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效果。

而一体化语文,打破学科体系藩篱,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合职业教育语文的性质和定位,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全新的路径。

二、一体化语文课程的特征与改革目标

1.一体化语文课程的特征

一体化语文课程,全称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语文课程,是将语文知识、技能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结合成一体的课程,是一体化课程理念在语文学习领域的特色化应用。它的主要特征是:工学一体化,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一体融通,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对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伙伴的协作下,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语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一体化语文课程的改革目标

笔者認为,技工院校的一体化语文课程,以培养技工、高级技工、技师为使命,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成为一流的技工奠基,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及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具体体现为两个层面。

校本层面——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技工语文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生本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三、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效果

1.专家引领

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全新的领域。邀请在这个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作为指导者和引路人,可以避免方向性错误,少走弯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笔者学校邀请专家团队,进行理论培训及教学实践指导。理论培训帮助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教学实践指导帮助解决做得怎么样、如何改进的问题。

2.团队协作

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从课程设计、开发到教学,都强调团队协作,参与课改的教师,自觉组成一个互学互助、交流协商的实践者共同体。首先,校领导牵头、教务处负责人带领,形成了以语文教师为核心、其他公共课教师参与的课改团队,并对应笔者学校六个专业群,分成“大工”“大文”“综合”三个小组,小组之间、教师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团结协作,朝着共同目标开展课改活动。其次,为了真正做到与专业对接融合,还联合专业系骨干教师、试点班班主任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了与专业系的联系互动,对于推进课改起到积极作用。

3.实施情况

(1)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把语文课程定位为一体化课程,就要按照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思路来设计。但语文不是一个专业,没有对应的行业和岗位。

对此,专家团队提出,可以把语文看做是一个专业,与其相对应的行业就是学校,岗位群就是学校的专业系,岗位就是专业系的专业。如前所述,在职业教育这个特定的领域里,语文是职业教育的语文,它服务的对象就是职业院校,它就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而服务的,所以,把语文看做是一个专业,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是立足于实际的创见。并且,“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据此,笔者学校进行了专业调研,通过行业(院校)、岗位群(专业群)、岗位(专业)和工作过程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进而作出相应的教学策划。这种做法,帮助打破了学科体系的藩篱,与专业结合,从工作领域出发,开辟全新的语文学习领域,从而构建起全新的工学一体化、理论实践结合的语文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一体化语文课程的设计开发,为一体化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指引了方向。

(2)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一体化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融进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是一体化语文课程设计的具体体现,设计的意图旨在通过每堂课的有效实施来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设定教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分两个维度设计,其一是专业能力维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其二是关键能力维度,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从学生专业实际出发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真实的工作情境,布置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计划自主学习,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并自主评价、反思。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建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达成养成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最终以教材和学材(工作页)的方式呈现。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前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为一体化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制定了执行路线。

(3)一体化的教学实施。一体化语文课程的教学,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以使一体化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行动导向教学是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通过完整的教学环节、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交流互动的社会协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种教学,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必须自觉行动,主动建构语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同时也是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学习者。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者共同体。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学组织方面,笔者学校将试点班的学生分成小组(一般分成6个小组为宜),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学环节方面,严格按照“行动六环节”来走,即“明确任务、信息咨询、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评价反思”六个环节,这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行动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处理信息、计划、评价、反思等关键能力。教学方法方面,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如引导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也不排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教师们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之下,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海报展示、微课视频、实物投影、网络教室、红花榜、小奖品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实施效果

一体化语文课程的教学,给课堂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来源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高度投入。原来沉闷的课堂现在变成了快乐的课堂,原来上课容易走神、把上课当做苦差事的学生现在能够全程参与到学习当中,忙得不亦乐乎,原来是教师逼着学生学,像赶鸭子上架,现在是学生主动要学,对语文课充满期待。学生这种情感、认知和行动高度投入的学习状态,类似玩《王者荣耀》时的痴迷状态,这时,学习任务已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在需求,并由应对更高挑战的激情所支撑。

此外,笔者对试点班学生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效果,学生对一体化语文课程教学都有着比较正面的认知和评价,而且通过前、后期数据对比发现,随着课改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是不断进步的,对教师教学的认同度也是在逐渐提高的。

四、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反思

技工院校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改革热潮,为开展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宝贵的经验。然而,对于初次涉足这一领域改革的新手,摆在面前的更多是挑战。这些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更新的挑战

一方面,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理念不过关,课改就无法闯关。这就要求课改团队成员必须理念一致,并且坚定不移。另一方面,学生是参与课改的主体,所以学生也必须理解和接受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如果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抵触,那么课改必定举步维艰。

2.团队协作的挑战

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团队协作。可以说,课改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决定着课改的进程;学生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决定着课改的效果;语文课改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协作,决定着课改的命运。打造真正的团队,关系到课改的成败,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3.课堂管理的挑战

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课堂纪律的管控。小组教学,学生面对面地围坐在一起,交流活动范围扩大了,说话、走动相对自由了,教师往往是管得了这边却顾不了那边,课堂纪律管控难度加大。

4.教学环境的挑战

一体化语文课程教学,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需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室,增设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创造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以保证课程学习效果。目前,这些条件显然还不能一一满足。一体化语文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笔者学校所做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要相信,一体化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路向;也要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迈出第一步,跟着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趙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珠海市技师学院)

作者:梁万道

语文课程认识管理论文 篇3:

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中等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在中职教育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及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面临诸多困难,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有效开展,也难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结合中职阶段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旨在全面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通过语文教学实现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语文教学;困境;应对策略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中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冲刺阶段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没有做好其他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这导致学生在能力发展上出现“长短腿”的情况,大多数学生虽然专业能力较强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由此出现的种种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中职院校的课程教育。因此,本文基于中职语文课程分析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没有认识到语文教育的价值

在中职院校教育中院校自身以及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课程设置、学习设计等都以专业课程为主,在中职院校以及教师的认知观念中语文教学可有可无。加之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自以为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在中职院校中语文教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受这样的影响,中职院校的语文课程课时设置较短,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中职院校一周的语文课程都只有1~2节,并且语文课程学时较短,学生在学校只会经历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语文课程学习,这种困境导致语文课程被极度边缘化,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汲取语文知识。从语文课程的价值来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素材和载体,但由于存在的现实困境导致语文课程的这些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二)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进入中职院校学习是由于“中考落榜”,这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之学习水平不高,导致学生本身的基础较为薄弱,这种差距使学生难以理解语文课程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无法从语文学科中汲取精神养料,因此大多数学生感觉语文课程枯燥无味,对语文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新时代环境下,中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生源参差不齐,也有一些学生是在走入社会之后,再重新进入学校学习,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更为薄弱,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更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引导。同时,也有一些中职阶段的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较高,且基础相对扎实,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满足于基础学习,希望教师给予更深层次的引导。这些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求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但大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难以有效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为了方便教学管理,习惯于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结合课程知识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而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思维难以活跃,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难以进行有效思考,导致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受限。也有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导致教学方法过于僵化,没有结合中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也导致语文课程难以高效开展。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这也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语文课程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

语文学科能够帮助中职阶段的学生培养语文素养,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在中职院校中语文学科每一项教育内容都与学生的能力直接挂钩。例如学生通过“听”和“说”的培养,能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换和情感表达;通过“读”和“写”,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使用产品时,阅读说明书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这体现了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另外,语文学科也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以此陶冶自身的情操,更有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不仅如此,在中职院校开展语文教学,正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客观需求。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用人單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有些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而这些素养的培养都需要语文课程的教育,并且要通过长期的教育才能看到结果,这样的客观需求更加决定了中职院校应当开展语文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并且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三、应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一)重视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重视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需要中职院校大力开展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首先,中职院校要为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外部环境创设和内部环境创设,从教师到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在学校举办语文学习成果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写作等各种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带动下,自然能够提高对语文课程的认可程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会更加认真地进行教学。其次,中职院校要适当地对语文课程的课时和学时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学校要在不影响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调整语文课程的学习时间,并且增设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学科。另外,学校可以将语文课程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运用,也能促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驱使自己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加大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力度

只有加强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更好地感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掌握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基础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层次,进行分层教学,采用分层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尽可能地编排与语文基础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尽量抓住课堂时间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语文课堂,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只有帮助学生打牢语文基础,学生才能在后一阶段更好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创新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理论,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讨论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语文课堂的教育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灵活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整合更多的资源,例如将互联网与学生的基础语文学习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送相应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微课教学,通过短小而直观的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学习深化所学内容,并且在课后将语文与专业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这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中职阶段开展语文课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当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未能正确认识到语文教育的价值,教师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单一、落后,加之中职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观念、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中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难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此,中职院校以及语文课程教师应当深入分析语文课程的教学价值,结合中职院校存在的实际情况,针对语文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创新语文课程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语文课程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更好地在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姜玉梅.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8):60-61.

[2]李良琼.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9(10):383.

[3]曾园园.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意义[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23-324.

[4]楊艳.对新时期下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才智,2016(32):166.

[5]张顺刚.农村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2016(27):64.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王永婧

上一篇:园林绿化现场管理论文下一篇:雪菜优质栽培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