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2024-04-19

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共11篇)

篇1: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福建省安溪县城关三小 谢冬梅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告诉了我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我认为:

一、以平等对话的情感心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喜欢实践。《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是,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却普遍存在着: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失去了一些最不该失去的对学生的爱心、关怀、理解。因此我们要以平等对话的情感心态填平师生间业已形成的情感沟堑,营造一个‘实践的乐园’,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供程序运作的良好平台”。首先,我们应树立起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即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中进行。离开了这一教学理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余文森教授语)。第三,既然是对话,对话双方就必须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的角色也因此必须“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版”文章)。我很欣赏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主持人,我以为“以平等对话的心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就需要像他这样的角色。

二、以母语内化的学习规律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构,让学生大量实践。“母语的内化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它更强调大量的实践。”(语言学家克拉申)。《标准》在实施建议里也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母语内化的学习规律,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有“供展翅翱翔的有力翅膀”。

1、读书自悟——课堂教学主体化。学生只有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才能学好母语。如:于永正在教学《全神贯注》时,安排了四次读书,第一次读书的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第二次读书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三次是指名汇报读书,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目的是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第四次是读书比赛,比赛前先让各组讨论怎样读,然后是各学习小组读书基础差的同学比赛和各学习小组读得好的同学与老师比赛。至此,学生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联系实际——课堂教学生活化。“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所学的东西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去,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如于永正在阅读《狐假虎威》,指导用“管理”造句时,先问“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让学生找出后读几遍;然后问: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引导学生用“管理”一词造句;最后问:你妈妈当会计是干什么的,知道吗?说说试试„„这样引导,能有效地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第三、语言表达——课堂教学尝试化。语文实践能力只能依靠个体在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中习得,不能在个体之间直接传递。如:教学《买文具》(第三册)一课,可先布置学生逛商店,了解文具的种类、形状、颜色、用途等,买文具时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课上,先引导学生议一议售货员是怎样与顾客交谈,怎样推销商品的;再让学生有的扮“顾客”,有的扮“售货员”,买卖双方畅所欲言。最后,在同桌互述、小组演练的基础上,进行“买文具”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了《标准》关于“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的建议,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尝试运用的良好机会。

三、以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实践。《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把这一精神的落实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该倡导“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行为”。因为,每位学生的实践环境不同,实践的广度、深度也不一样,而且,学生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天生的探究者”(课程专家任长松语),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的“良好平台”、“有力翅膀”的实践的基础上“开创未来”。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供大浪淘沙的澎湃激流”。以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课堂上应该这样扶着学生开展主动探究的个性学习:

1、课前探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①读完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②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②你喜欢或不喜欢的是什么?④有不理解的吗?

2、课始探究:讨论解决以上四方面内容。

3、课中探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①你认为或你觉得作者想表达或告诉的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②从这一思想或感情,你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交流评议。划出课文中你觉得优美的词句,③作者为什么能有这些好词好句。

4、课末探究: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很值得你学习?在今后的阅读或写作中你是否准备尝试用用?(讨论评议)。

5、课后探究:如果你是作者,你觉得怎样写会更好或会更差?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类似的题材?(讨论评议)

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篇2: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1—2年级要求: 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3—4年级要求: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篇3: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教与学这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师通过启发与诱导, 学生就可根据课的内容, 独立地进行准备活动和大胆的学习实践了。学生通过体育课堂练习, 与同伴交流, 将所学要点, 通过自己分析、整理, 能形成自己的经验, 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教师对于学生发现的任何问题, 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及时鼓励, 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 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情绪, 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练习前滚翻时, 学生能通过老师的提示或自身的练习体会, 发现只有当身体团紧成圆形, 才能滚得圆滑, 以及通过自身的练习,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 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才会想方设法, 一步步向目标迈进。

三、创新思维和运用能力

无论是教学模式的创新, 还是教法与学法的创新, 这一切都应体现在素质教育中。要使学生明白体育的目的性, 体育教学不但要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 而且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必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爱好, 引导学生进行“人才自我设计”,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学习。如在武术教学中, 学会武术基本功和掌握一套武术动作后,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 创编一套新套路, 再进行展示, 相互学习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能力。

四、合作和分工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帮助, 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 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体育学习过程中, 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同伴的合作和分工才能更好地完成, 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 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在学生分组练习时, 往往需要小组长的协调组织和管理, 小组成员只有自觉遵守纪律, 全体成员才能在活动中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提高锻炼效果。

六、保护与帮助能力

保护与帮助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它既是预防运动创伤的重要安全措施, 同时又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教法手段。学生一方面要有在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 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保护帮助其他同学完成练习的能力,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篇4: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尽管他们从小受母语的熏陶感染,已经能初步与他人交流,具备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先天条件,但受年龄、思维、环境、方言等的影响,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语言零碎、内容杂乱、辞不达意、语态不雅等缺陷。如何在口语交际这种课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规范他们的口头语言,培养基础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基本正确的交际态度与语言习惯,引领他们走进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一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课《我们的画》为例,笔者作出了以下尝试。

一、培养意识,使孩子知交际

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建立起正确的口语交际意识,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交际行为。通俗地说,“口语交际就是相互说话”,但绝不是随意而说,它有一定的听说要求,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就明确要求,“与人交谈时要态度大方,有礼貌,学讲普通话,专心听别人发言”。了解这些要求是建立良好交际意识的前提。“态度大方,有礼貌,学讲普通话,专心听别人发言”这四点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简单易懂,而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则是很抽象的,基于此,在开课伊始,我以简洁易懂的语言使孩子懂得要求的意思,用自身的语言示范更为孩子们提供效仿的榜样,让孩子们在老师形象的示范中萌发出这样的意识:原来口语交际就应该这样。之后,一个巧妙的角色转换“老师能做到这两点,你们能做到吗?”挑起孩子们好强求胜的心理,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来。

二、规范交际内容,让孩子敢交际

大家知道,训练口语交际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生动的交际内容,只有交际内容丰富,口语交际才称得上是“有米之炊”,交际训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堂课中,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内容是说自己画的画,这一内容源于孩子自己的内心,出于孩子自己的笔下,内容是较为丰富的,也是具体可感的,有此口语交际的凭借,保证了孩子们有话可说。可幼小的孩子受逻辑思维和语言的限制,他们的表达必然是零碎和无序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孩子对这一内容进行整理规范。为了让孩子在亲历这一过程时形成印象,加深体验,发现方法,笔者借助CAI课件,让一个虚拟的小朋友——丁丁出场范说自己的画,在这里丁丁其实是老师的代言人,但他比老师更具新鲜感和更有吸引力,更容易在这一刻抓住孩子,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把丁丁的范说印入脑中、心里。初步地感知了应该说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孩子共同归纳出丁丁说话内容,即画的名字,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进一步解决了“说什么”这一问题。从此为依据,鼓励孩子们以丁丁为榜樣,大胆练说。这样,孩子们便有话可说,有据有凭,有榜样可效仿了。这一教学环节,笔者充分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将理性的方法融入可感的过程之中,采取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

三、示范演练,让孩子学交际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既然是交际,就要求交际者眼中有对象,要有良好的听说态度,语言习惯,举止谈吐,文明礼貌等,即要在明确了说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说”的问题,但这绝不是说话与以上因素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这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为了化解这一难题,引导孩子步入口语交际的殿堂,笔者在这一环节中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转换”角色,师生演练,让学生得法。第二步,扩大交际对象,学习运用交际方法。第三步,自主实践,在交际中运用方法。这三步环环相扣,意在达到由观摩示范到自主实践的目的。学生要会实践运用,关键在于观摩示范,所以在设计示范这一步骤时,教师以交际者这一显性角色出现,与孩子共同创设一个交际情境,为孩子们展示交际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还以隐形角色出现,即本身的教师角色,既调控着整个交际过程,又梳理语序,启示说法,鼓励孩子大胆创造。采用这一教学策略意在从五个方面突破难点:(1)形成师生互动,凸现口语交际课“互动”的特点;(2)营造交流情景,推动对话发展;(3)充分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使示范落实到位;(4)激发学生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5)交际过程也是交际方法的展示过程,使过程与方法高度融合。

四、鼓励评价,让孩子乐交际

这是一个开放的,展现孩子个性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鼓励孩子大胆评说,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特别欣赏独特见解,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同时还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学会欣赏、赞美他人,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语言场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又进行了一次口语交际训练,既是对口语交际技能的巩固,又让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碰撞和升华。

口语交际课的设计,要旨在让师之主导、生之主体这两地位及互动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从师者说,是循着“培养意识,规范内容,示范演练,鼓励评价”这条线渐次展开;从生者说,是依照“知交际,敢交际,学交际,乐交际”这一顺序步步深入。并且这两线相互交织,符合认识规律,脉理清晰。这样既保证板块分明,又确保了两主以及互动。

还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应自始至终重视听的指导,因为“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提高说的质量。听很有学问,怎样才叫做会听?如关注对方,时时应答,领会要点,注意体态语等等。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可以常提示如“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眼睛”等,以此抓住关键、化繁为简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篇5: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0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他们积极接受新课程,感悟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堂及新课标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给一线广大教师带来了喜悦,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下面我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困惑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

(一)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认识。

(1)教师是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课堂的策划者,调控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导演的角色。

(2)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张扬个性,展示生机。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展示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学习目标。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3)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打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导演。

(二)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试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考试制度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并不是评价的全部。

(1)对评价方式的重新认识。考试和分数不是评价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是不完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和特长爱好的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对考试的重新认识。我们应关注的是考试结果处理的问题。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诠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3)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分数,把分数当做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二、对语文教学实践的认识与解读

(一)从课堂新用语看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堂用语就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按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尊重了学生这个主体,还和谐了师生关系。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师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请说出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并探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及对策

困惑:我们倡导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可是在合作、探究环节上不好操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成了好学生的“天下”,回答问题,合作与交流只有好学生参与了进去,而学困生则呆在一边,无所事事……

对策: (1)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的差异,分层次设置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学生没事干的情况,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2)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进行引导,调控课堂节奏,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篇6: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一、美国地理课程内容标准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 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美国地理学者学会、国家地理教育委员会等机构于1994年出版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生活化地理”,由18个课程标准组成,分为空间观点的世界、地方和区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环境与社会和自然地理学用途六个主题。空间观点的世界有三个课程标准,其重点为让学生能使用地图、心智图和其他地理工具,以空间的观点分析人类、地方和环境的空间组织;地方和区域有三个课程标准,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地理特征、区域的复杂和文化经验影响区域的认知;自然系统有两个课程标准,人文系统有五个课程标准,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营力的类型与地表生态系的空间分布,以及人口、文化、经济、聚落的特性和人类与土地的互动;环境与伦理有三个课程标准,重点在让学生能了解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地理学的用途有两个课程标准,重点是让学生以地理学解释现在并计划未来。在这18个课程标准中,其中前三个标准与地理空间能力关系最为密切。1.标准1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1为如何使用地图及其他地理表征工具、技术,以从空间的视角获得、处理、报告信息。地理表征工具和技术主要包括地图、地球仪、图画、表、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也包括参考作品,如年鉴、地方志、地理词典、摘要以及其他地理资料的汇编。标准要求在K-12教育中,学生应该具有多种地理表征方面的经验和技能,尤其是地图技能。学生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看地图,将地图作为他们周边世界信息的来源,要给予学生解释各种地图和绘制教室、学校、社区图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地图与测绘活动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视角等不断发展,学生具有更加复杂和抽象的地图阅读和绘制方面的经验,地理标准对学生地图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学地图变得越来越抽象,以适应学生表征、操作空间和符号信息能力的发展变化。同时,地理标准要求给予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机会,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处理各种形式的地理数据,理解信息系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的作用。在地理学习中,了解如何识别、获取、评价和使用这些地理资源,运用各种方式组织、操作、存储地理信息,能够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地理经验,使学生从空间的视角运用信息、学习与开发信息和交流相关的技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有效的问题解决和进行决策的技能。2.标准2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2是如何使用“心理地图(也可译为脑中地图)”组织有关空间背景下的人、地方、环境信息。“心理地图”是个体对地球表层某些方面的内在表征,是人们对不同尺度地方位置和特征的认知,它既包含客观准确的有关地理事物(如大洲、国家、城市、山脉和海洋的位置等有关知识),也包括主观和不那么准确的信息(如对地方的印象,对相对尺度、形状、位置的粗略估计),以及对地方间特定关系的感知,反映了人们从空间视角观察和思考有关世界的技能。标准认为发展和完善心理地图对地理空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使用和建立心理地图是成为有地理素养人的基础。脑海中的这些地图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储存和回忆有关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形状和格局的信息。标准认为当学生阅读、聆听、观察、思考更多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时,他们会将更多的细节和结构加入“心理地图”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地方和事件被置于有意义的空间背景中,他们的“心理地图”会积累多层次的有用信息。标准要求,随着学生的成长,要鼓励学生发展和更新他们的心理地图,以确保他们继续获取有关地方位置、地方特点和其他方面的信息的知识,从地方到全球的地理视角建立一个更为广阔的地理感知。3.标准3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3为如何分析地球表面的人、地方、环境的空间组织。了解和应用地理需要用空间术语进行思维,他们会问有关人、地方、环境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的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对其周围世界的积极询问探究。通过地理空间思维,能够使学生形成有关空间组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格局的重要问题的答案,以预测不同区域活动的结果,并预测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地理空间概念与概括化是解释不同尺度世界、地方到全球的有力工具,是地理理解发展的基石。标准认为运用空间概念进行思维以描述、分析地球表面人、地方、环境的空间组织,是反映一个人是否具有地理素养的重要标志。对地理空间组织格局的描述,开始于将其分解成最简单的点、线、面、体等要素以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特性,第二步是使用位置、距离、方向、密度、排列等概念来获得格局中要素间的关系,使用运动、流动、分布、距离成本、等级、联系、接近等概念来解释世界格局和功能的原因。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地点,尤其是产生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以及世界空间组织的所有方面进行探究,运用地图和其他表征进行分析、观察,通过野外实习收集的数据,提出地理问题,找出地理答案,从而理解地球的人文和自然特征格局和组织。理解空间组织格局需要学生熟悉一系列空间概念和模型,这些概念和模型可能被用来描述和分析空间组织格局,这一知识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中获取,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任何地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排列方式,范文《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二、地理技能标准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有五项技能要求,这五项技能是:地理学习者能够提出有关地理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问题的技能;掌握有关地理空间分布的信息;组织地理空间信息;分析地理空间信息;回答地理问题。1.提出问题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 成功地提出地理问题,包括询问、思索和回答关于事象在何地、为什么在此处以及人们如何抵达该地等基本方面。地理学家的研究通过提问在哪里、什么样、为什么和因此怎么样开始。因而,学生也应该能够提出为什么事物在它们所在的地方,它们是怎样到达那里的,以及这种分布为什么重要等问题。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地理问题:①正在观察的地理对象的空间布局是什么样的、为何有此种布局、这种布局有何意义;②研究对象的地理空间背景、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地方被定义的方式或划分区域的方法、地方感知的发展和意义、建构地方心理地图;③正在研究的对象在哪里、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如何、位置的发展变化状况、位置的重要意义;④事物的相对尺度、所研究的主题的尺度是如何影响事象的组织和结构的;⑤跨越空间的事物有何规律的或独特的排列方式、格局存在的原因、分布中格局缺乏的原因、格局的重要意义;⑥影响事物分布位置和格局的形成过程、一个地方或空间功能随时间变化、所观察空间分布状况的潜在形成原因;⑦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系统联系的方式,环境和人类活动是如何相关的。例如,所研究的大洲位于哪里;该大洲人口的分布格局是怎样的;为什么该大洲的气候是以它们那种方式分布的;矿产资源的分布格局对人口经济发展是否重要、如果重要,以哪种方式作用? 2.获取地理信息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地理空间信息是关于位置、地方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居住在这些地方人的地理活动和条件状况。为了回答地理问题,学习者必须阅读和解释各种地图,并编辑和利用第一手和第二手地理资料,作为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多种工具和资源获取地理数据,这些技能包收集数据,观察和系统地记录信息,阅读和解释地图,展示其他图形表征以及使用统计方法。例如从地图、照片、图表和航空照片获取信息,以多种方式观察、识别、命名、描述、组织、度量和记录收集地理空间信息。运用计量的方式叙述资料,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有系统地评估地理资料的价值和用途。3.组织地理信息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标准要求:地理空间信息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织和表现,这有助于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释。组织地理资料的方式很多,可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地图以组织地理资料,选择和设计合适的统计图、图表和表格等去说明地理资料,使用不同的地理符号以绘制点子图、面量图和等值线图,另外可运用其他方法将资料转变为视觉图像,如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和组织地理资料。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组织和表征地理数据,能够辨认其他类型的数据,能够选择最好的方法表征他们收集到的数据,使地理信息通过空间视觉化手段进行呈现。4.分析地理信息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培养要求 分析地理空间信息在于探究地理类型、关系与关联,在分析的过程中将观察所得的资料加以综合,形成具有秩序性的逻辑解释,并从地图、统计图、表格和其他资料中引出推论。分析地理信息可利用计量方法去解释地理资料;从地图和其他地理描述中获得推论或作出结论;运用分析、评估、综合、说明等方法解释地理资料;亦可使用简单的统计学或统计方法识别趋势、关系和顺序。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能够辨认、理解、解释和分析呈现于地图、表、表格和曲线图中的信息,通过这种审查,学生应能够使用地图、图表和图形综合信息探寻空间格局、学会推断空间关系、作出空间预测、进行空间推论、评估偏差。能够使用统计资料,以便描述数据、确定趋势、序列、相关性和关系。例如,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地图,比较区位的差异性,由同时同地的数种地图解释资料,或根据地理资料的相互关系找出原因和结果。5.回答地理问题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 回答地理问题,需要通过收集、组织、分析资料,根据不同问题的探究结果,系统地陈述正确的概念;评估地理问题的答案;应用地理模型、概念和理论。与回答地理问题有关的地理技能,包括以图表的方式(地图、表格和统计图)组织资料,以口述和书写为基础进行推论,评估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应用地理模式来预测结果,进而做出决策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运用土壤、气候、坡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关系,预测土壤侵蚀的速度和比例,提出减少土壤侵蚀的解决方案。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能够用口头、书面报道及地图等方式表征地理空间信息,应该学会概括和使用这些地理空间概念以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应该能够使用地理信息来评价拟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应该能够基于数据收集、组织、分析,形成结论。

三、地图能力目标与地理空间能力培养 地图技能的培养与地理空间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994年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绘图技能与地图概念的培养,下面我们从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地图技能目标中分析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要求。1.绘图能力目标中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 对于绘图技能方面,美国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在略图上绘制各地方的位置地图开始,到利用等值线绘制信息地图;从比例尺、符号、图例到创作分层设色图;从运用图例说明地理资料到利用地图绘出包含于统计图表中的信息。通过一系列螺旋式、循序渐进的绘制地图的操作训练,希望学习者的地理空间表征能力、地理空间关系能力以及地理空间组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过程,学生不是单纯去获得识记性的、不连续的地理知识,而是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与之相比较,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没有单独的绘图技能标准,没有对各年级绘图技能提出详细、具体要求,只是在内容标准地图部分活动建议中要求绘制平面图,海洋与陆地内容标准建议中要求绘制海陆轮廓略图,气候内容标准中要求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到高年级和其他课程内容中则没有相关要求。因此,与美国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绘图能力目标便显得不够详尽。2.地图概念目标中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 地理概念是进行地理空间推理,描述并理解地理空间关系的基本材料。地理空间思维可以通过与地图相关的空间概念来理解、建构、解决地理问题的框架,使空间思维成为独特的思维方式。美国课程标准认为,地图概念可以使地理知识更加有效地被获取、理解和交流,学生要学习和使用地图概念。在美国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各年级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入地图概念,逐步分层次地分析、展示各种地图概念,使学生在K-12年级中,持续具有广泛的各种地图经验。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地图技能明确列出具体的目标与标准,要求从较低年级开始,让看图成为学生生活信息的一项来源,学生应有阅读和解释不同地图的机会,并利用各种媒体绘制地图。而读图和绘图能力在各年级中不断地反复出现,也随着年级增长而更加复杂和抽象,可见其对地图的判读、分析与绘制能力的重视。而且,在地图的使用和绘制上强调不同尺度的地图学习,从绘制简易的社区地图到绘制主题地图以展示空间分布。这种对由近而远、从社区到世界等不同尺度地图及地球仪的学习,也是我们略显不足之处。

篇7: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古丈一小

石东方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认为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坚持言传身教,思想育人,榜样带人。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决定你成就如何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态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是关键环节,我们人民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务实的态度。

树木易,树人难。德育为先,把立德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传道”的师者来说,必须树立现代德育理念,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熏陶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务实的生活态度,朴实的品质、扎实的知识,就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名师们所提出的理念,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精神,及时掌握党的工作重点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当好学生的榜样,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出贡献。

篇8: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我从小就爱读书, 小到小人书、连环画, 大到《岳飞传》《杨家将》……我都读得是津津有味, 但可惜的是, 我那时的读书资源少得可怜再有家庭条件也不允许, 根本满足不了我童年读书的愿望, 现在想来还觉得是一大憾事。所以, 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 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大力开展学生课外阅读, 让孩子们的童年书香洋溢。

几年来, 我在培养低年级孩子课外阅读进行了不懈地尝试, 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大多数孩子有强烈的阅读意识, 能够每天自觉阅读, 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我是怎样带领刚入学的孩子走进了阅读的大门呢?

1. 创设阅读环境, 激发阅读兴趣

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激情, 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此, 我在班级建立了一个图书角, 把学生的各种书籍集中在一起,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 享受阅读的愉悦。图书角有专人管理做好记录, 并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 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 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但光靠在学校进行课外阅读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 让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 鼓励家长让孩子每天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 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不仅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也是减轻学习负担的有效手段。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 他们会把阅读看作是莫大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他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并进一步激发起喜爱阅读、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 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已经成为我们班的习惯, 成语故事网站中, 我下载了很多成语故事动画, 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孩子们观看。观看成语故事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了, 但我给他们提了个要求——必须记住这个成语。看完之后我让他们说说从故事中了解了什么, 明白了什么。一般一个故事我播放两遍, 遇到难理解的我会给他们讲解后再播放第二次。这样, 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进行了积累, 明白了道理。

2. 精选课外读物, 大力开展学生课外阅读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 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 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例如, 学完《丑小鸭》一文, 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我就鼓励学生去看看这篇童话的原著, 读读《安徒生童话》。这样, 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扩大学生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知识。

3. 教给读书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

古语曰:“授人以鱼, 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里, 我向大家介绍两种简单的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1) 摘抄法。每个学期初我就会让学生准备一个“好词佳句摘抄本”, 在阅读时将你认为精彩的句段、名言警句摘抄到笔记本上, 定期在班上交流展示, 评选出优秀奖。 (2) 写读后感。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读书方法, 要学生读完以后对书中最感兴趣的情节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心得体会。从而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4. 开展读书活动, 品尝成功喜悦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 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 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就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每节语文课开始, 让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展示活动”, 背古诗、诵优美语段、讲名人名言、谈点见闻。而且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内容为自己课后所读的各种书籍。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每学期开展一次“故事大王擂台赛”“诵读美文大赛”“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 对获胜的个人或小组给予加“星”奖励。这样一来, 同学阅读的积极性就更浓了, 由最初的“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 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成功总是能给人带来喜悦, 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我在班级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 如故事争王赛、背诗小能手、故事表演赛等。

篇9: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对习作(写话)的兴趣。那么怎样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呢?

一、从想说的话开始交际

低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学校,面对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新鲜感使他们以极高昂的心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活动之后,在活动中发生的任何事都使他们急于找个倾诉对象。这时,他们往往会告诉老师。如果老师要求学生回去把它写下来,这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有点困难,但是如果教师说:“你们把今天的活动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孩子们会乐于接受,并能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想说的、爱说的都挖掘出来,让他们自由表达。如果班级人数少就让学生把自己随时想说的话、参加的活动、喜欢做的游戏、看到的动画片等,录下来,有时间就播放给学生听。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也为写话打下了基础。

二、从图画开始练笔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看色彩鲜艳的图,而利用图画让学生开始练笔,就是个不错的主意。有位教师采取了“小画册”活动,效果很好。“小画册”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本子上剪、贴或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在图下写出说明图意的文字,不会写的字可用汉语拼音代替。学生所选的图,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对图的说明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行定夺,教师可以把有创意的、优秀的话读给学生听。

这位教师在刚开展“小画册”活动时,学生写得都还比较简单。有个学生画了一只小白兔,并写到:

小白兔身上的毛白白的,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它是三瓣嘴,上嘴唇分两瓣。它喜欢吃萝卜和青菜。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可爱极了。

半学期后,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所接触的课文内容越来越丰富。还是这位学生,还是小白兔,而说明文字却不一样了: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路过花鸟市场时,我看到一位老爷爷提着两个大笼子,里面有十几只小白兔。我不禁来到老爷爷跟前仔细地观察起来。

你们看,小白兔的毛白白的,它缩着身体,好似一个大绒球。它的耳朵竖得高高的,好像在警觉地听身边是否会发生危险。它的尾巴好短呀,我不由想起来看过的童话故事《兔子尾巴变短了》。瞧,它正在用三瓣嘴吃青菜叶呢,边吃还边抬起头向四周看看,好像在说:“真好吃,真好吃!”

从两个例文可以看到,学生对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非常感兴趣,同时他们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游戏和表演

游戏和表演是调动儿童所有感官进行观察感知、思维训练和言语表达的最佳形式。不用教师提醒,学生会津津有味地观察同伴的表演,在愉悦的无意注意的学习情景中,学生的观点会加速碰撞,发出异常灿烂的思维火花。在这种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学生的语言会变得十分清新和流畅,用儿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极其自然。所以教师可以在写话课上,让学生做游戏,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会对写话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践表明,以上作文教学形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从事这些活动,也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话的目标要求。

篇10:依据《课程标准》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

顾振彪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这个课程标准是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基础上,又以鲜明的理念、明晰的目标、全新的框架和有效的指导大大前进了一步,使人感到面目一新。

一、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课程性质基本上有三种看法:坚持工具性,坚持人文性,坚持科学人文相融。三者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观点已经相当接近。坚持工具性者,不排斥人文性;坚持人文性者,不排斥工具性。2000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就已经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认为,大纲对语文性质的阐述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也有同志认为这一表述不尽理想。现在课程标准又加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句,应该说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也是语文教学界绝大多数同行所认同的。

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这里,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过去教学大纲已经提出了。“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却是这个课程标准新提出来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篇11: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各方面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一,转变观念,把语文课变成实践活动课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知识的主动自学的求知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我们可以把固定模式的语文课上成形式丰富的表演,朗读比赛,演讲,讨论等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比如,在讲学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大象博士请助手》《西门豹》等文章.由于大象博士请助手一文中涉及的小动物较多,因此学生在小组表演中基本上每人都有表演的机会.《西门豹》一文中有西门豹,巫婆,官绅,老大爷,老百姓等角色,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学生要进行表演,就会主动地熟读课文,理解大意,这样才能体验角色,演好角色.再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读或背诵的比赛,如《夏天》《虹》《荷花》等文章.这些文章的语句优美,适于朗读,背诵,加上课件的辅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进行朗诵,背诵,讲解等等活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而且学生的自我表现力也在逐渐增强.只有合理地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从而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能力.二,转换角色,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协作者.要处处做学生实践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学习有关资料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与学生共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真正起到实践的效果.正是在教师正确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里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学生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标,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帮助学生的成败得失上.这种主导作用导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暗示.(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实践欲望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上,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他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人类周围的环境是非常丰富的,让学生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甚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孩子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奥秘的过程.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那

他的学习动力就更足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当上完一篇有关养小动物或植物的文章时,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小报告,大多数的学生动作都较快,而且写的篇幅也较长.因为养殖是大多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二)广泛搜集,善于获取资料,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

对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比较适合他们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资料搜集,找到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摘抄下来,或者动手建立一个简单的课件,网站等.如在学《说茶》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利用网络查找一些有关于茶叶的历史,茶叶的种类等知识内容.这样学生搜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就会很好地进行筛选,整理,综合.当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汇报的结果也真是五花八门,有编小报的,有幻灯片加解说词的,有编网站的,有绘图的等等形式.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从中学到的知识,最深的感受,等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内心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使学生在“我能行”“我要学好”的良好心态中学习语文.在广泛搜集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分析,理解,裁剪,整合等方面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课外知识,弥补教材的局限性,发展智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使其养成稳定而持久的主动寻求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其自身素养.无疑,课外的广泛搜集,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使他们掌握了许多课外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所必需的各种综合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较大的提高.(三)创造机会,提供学生实践活动的舞台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较重的分量,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每次语文的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校举行的各项大型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性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渗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实践活动.这样,在活动中学生没有被任何的思想包袱左右自己,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当学校在组织春游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跟随讲解员,认真聆听内容,试着复述讲解的内容.等到休息时,组织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记忆大比拼”的竞赛,让获胜的学生回家后将资料进行整理,并把学生的整理资料展示在宣传窗里.也可以让学生带上一个小本本,记一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如果在秋游时,可以让学生捡一些飘落的树叶,让学生粘贴一幅带有说明的树叶画,等全班每个学生都完成之后,所有的作品一起展示,并让学生自己投票选出最有创意的,最佳想像,最……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利用当时当地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机会.我市每年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西湖博览会,教师趁此机会可以带领学生集体去参加西湖博览会活动等,也可让学生双休日跟随家长参加活动.也可将教材中的内容拓展到社会中去搞一些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等.(四)结合学科,适时适地创设实践内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历史,地理,自然等各学科知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既包含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又有思想品德的的陶冶,智力的训练和美育的熏陶等.因此,语文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

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应该以语文书这小教材为点,以各学科知识为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走开放型的语文教学之路.如在一堂二年级的劳动课中要求学生掌握怎样包书面时,教师除了训练学生包书面的技能,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一边包书面一边述说包书面的先后次序.学生不仅学会了包书面,而且还学会了能用先后次序的词述说整个包书面的过程.三,开展语文实践能力培养所取得的显性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我能行”“我要学好”的良好心态中学习语文,学习兴趣就越浓厚.(二)引导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懂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深刻地说明了方法对学生是多么重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语文实践也不例外.因此,有了方法,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倡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便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想境界,是我们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能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cai教学论文下一篇:人教版三年英语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