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激活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教学改革思想的推广和落实,要求教师保障教学成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思想理念,不断引进生活化教学思想,基于生活完成数学知识讲解,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会得到提升。教师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活化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学习,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魅力性,增强在课堂中对知识点研究探索的主动性,会为教师的知识讲解做好铺垫。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数学课堂教学激活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课堂教学激活研究论文 篇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控与评价策略

一、 追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1.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余教授则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反观日常的数学课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原因,首先表现在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以数学应用题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应用题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应用题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整个应用题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应用题的机会。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说,课堂教学里学生实用时间的不均衡是导致有效性缺失的具体体现。

其次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量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啰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数学课堂理解、巩固和数学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数学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使教学密度量大质差。数学中题海式学习便是典型。

再次,教师教学水平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也是导致有效性缺失的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单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常常表现为“学大于教”。当前中学大多数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等特点。

2.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从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来看,影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 追寻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由此可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数学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数学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如何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在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转化中感受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经验、思想和观念,是中学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重点。

1.调整备课思路,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学生如何学

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数学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数学知识更有价值。要改变以只信数学教材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目标意识,它的最大特点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数学问题情境赋予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数学教学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数学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数学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数学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列为备课的重点,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在学生身上大做文章,改变传统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思想模式。

2.驾驭教材框架,由教师被动教转向学生主动学

具有一定关联的知识系统即已有的知识建模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而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数学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动力,进而转变被动教学安排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数学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因此,要在调整思路的基础上,从处理教材着手,设计数学问题情境,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建模中,激活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活化数学学习,进而去主动学习。

3.创设活动空间,由教师“一言堂”转向学生全面操作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中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有理数乘方》一课教学中,可以改变过去教师的那种开门见山点题法,而是有意识地设置这么一个过程,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

a.动手实践:折纸游戏并回答,一张1mm厚的硬纸片对折一次有多厚?

b.对折两次有多厚?对折三次呢?

c.猜想: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厚?

d.导出惊人的结果:一张1mm厚的纸片,对折20次厚大约有10000米厚,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问题提出后,学生带着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理观察 并尽力实践对折过程,教师的演示只起“导”的作用,学生动脑思考、推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思考题的引导下,在自主探索的启发下,或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后,经过自己分析研究,就能发现有理数乘方的法则。这一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把新知识灌、填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细心观察、亲自动手、周密思考、认真分析、大胆推理后发现的新知。学生不但知道了乘方怎样计算,而且明白了其推导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地培养。

4.营造和谐氛围,由教师教学专制转向师生民主合作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称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分享理解,体验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正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5.关注学生实际,由单一课堂模式转向多重活动方式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的“学”。在尝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1)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数学学习的意向。

(2)学习实践。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数学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发表个人的见解和解决疑难。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如此说来,在这些基本环节中,教师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敦促、启发,是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氛围的桥梁,而主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不同层面、异类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确定数学教学目标,处理数学学习材料,选择数学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中学数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中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及最终达到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对于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责任编辑刘永庆)

作者:陈 冬

数学课堂教学激活研究论文 篇2:

让高中数学教学走近学生生活

摘 要:教学改革思想的推广和落实,要求教师保障教学成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思想理念,不断引进生活化教学思想,基于生活完成数学知识讲解,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会得到提升。教师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活化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学习,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魅力性,增强在课堂中对知识点研究探索的主动性,会为教师的知识讲解做好铺垫。新时期、新视角下的数学课堂融入生活化思想,也会增强其总体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走进生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贴近;融合教学;分析

引言: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优秀思想理念,通过生活化思想的落实,紧密联系生活完成数学知识讲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索欲望会得到提升。教师要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了解数学与生活化融合的注意事项,通过不同模式让学生完成高效的数学知识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性、吸引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主动完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意图解决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困惑,保障学生转变传统模式,增强学习效果。

一、数学课堂与生活融合的价值分析

生活中的较多物品应用数学知识严格规定制作而成,许多生活用具和生活中的实用物品与数学知识学习密不可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生活完成知识讲解,会让课堂教学呈现生活化特征[1]。

在多元化体系下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融合,学生会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不同困惑。同时,也会调动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无限热情[2]。

教师基于生活与数学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理念,会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养成优质习惯,明确数学学习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3]。

二、数学课堂融合生活的注意事项分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为高效与生活融合,要践行不同原则,注意优化规避注意事项,增强与生活化融合的教学效率,体现在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注重介入主体化原则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内教师应明确学生属于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位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基于学生需求、学生能力、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时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化、民主化、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内完成数学知识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态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效性得到综合提升。

(二)要践行趣味化基本原则

趣味化原则可以体现在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以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效性得到提升。兴趣会转化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动力,让兴趣促使学生高效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索学习。

以兴趣为指引显现数学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魅力。让趣味课堂转变学生的硬性化学习状态,也为教师的知识讲解做好铺垫[4]。

(三)要遵循实用性基本原则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践行生活化基本原则,要以实用性为基础,基于教学需求、学生需求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满足教师需求、学生需求,以此增强教学总体效率。解决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让生活化融入数学课堂,助力教师完成知识讲解、助力学生完成知识理解,以此保障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效性,保障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体现生活化思想理念融入的价值。在规避风险、迎合注意事项原则的基础上,全面显现教学改革思想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划作用。

(四)以迎合教学改革思想为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要积极迎合教学改革思想,引进先进模式、生活化思想,要注重先进思想的融入。在教师的指引中让学生以生活化视角探索数学知识,保障学生取得丰硕的数学学习成效,推动學生学习动力的形成。

三、高中数学课堂融合于生活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设置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教学情境的设置会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以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塑造,让学生善于完成数学知识的理解。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理解知识、探索知识。因此,教师在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中完成知识讲解,学生的兴趣、动力、探索意识会得到提升,有助于教师塑造优秀氛围,营造全面化的环节,保证学生取得学习成效。

例如:在有关“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知识教学中,教师为教学空间几何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融合生活中不同的事物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立体图形的体现。生活中的不同立体图形融合与数学课堂,也会为教师日后的三视图、直视图、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做好铺垫,让学生实际制作不同的立体图形,模拟生活中见到的不同立体图形样子的制作过程,会增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了解。在实际的参与中,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以此强化学生的生活化意识,增强学生的理解。

(二)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以思考过程的完善,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实用性。数学教师可以基于自身讲解的内容,结合学生思维脉络的形成过程,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体现,要让生活化思想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践行,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和探索意识,保障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有关“随机抽样”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帮助生活中的不同企业抽取样本检验质量。课堂教学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活动探索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探索中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会减缓教学时间,让教师构建高效课堂,以实践探索体现少教多学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和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主动性相关,与学生的学习实效性相关联。

(三)设置生活化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可以通过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要求教师将教学的知识贴近于生活、要求学生在生活化知识的应用过程中理解知识、认识知识,保障学生取得不同的学习成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重视对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指引,设置一定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也会调动出学生的无限热情,让教师的提问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向和指引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动性。

例如:在有关“函数与方程”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初中时期学习到的不同函数知识和方程知识?”引导学生加以回顾。以知识回顾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学习信心。随后,教师提问:“大家想知道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高中时期学习的函数知识吗?”在教师的提问中促进学生的参与,教师完成知识讲解,指引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之后,探索生活中应用方程、应用知识内容的体现。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求、满足学生需要,在教学方法的践行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此保证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增强探索意识。

(四)设置生活化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要在生活化导入环节中激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好奇教师即将讲解、介绍的内容,主动探索、主动完成知识点的预习和课堂中的学习、以及课后的回顾。课堂导入环节,以生活为视角实现上述目标,会推动学生整体学习动力的形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生活化导入环节的创设,让学生形成动力、形成兴趣,保障学生取得优秀的学习成果,以此促进生活化思想的践行和表现。

例如:生活化导入环节的进行设置,可以以课堂教学过程的融入体现。在有关“概率”知识教学中,教师为优化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抽奖的画面。抽奖是学生在常生活中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抽奖视频的展示結束之后引出概率知识,让学生完成随机事件、概率和古典概型等知识内容学习。教师在新时期、新视角下,在导入环节的融入下讲解知识,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得到提升,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做到探索,有助于学生主动完成数学知识学习,推动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

此外,在知识点的回顾指引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介绍者、讲解者。教师践行家校共育思想模式,让学生在家庭中介绍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答不同问题。家长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传递者,传递学生在家庭中应用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家校共育思想的践行,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信心、增强其动力。在教师与家长的有效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助于家庭学校同步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整体学习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视角下,教师源自于生活完成知识讲解,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彩性,让教学实效性得到增强,促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加深体会。教师灵活运用不同模式迎合教学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所在。以传统方法的变革,让教学实效性得到提升,促使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达到理想化效果,增强其数学学习信心,保证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日后数学学习和终身数学知识探索意识形成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张志程、魏佳.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集合”的内容分析——基于四个维度[J].农家参谋,2020(22):284-286.

[2]苏洪雨、章建跃、郭慧清.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函数概念教学“再创造”[J].数学通报,2020,59(08):25-31+35.

[3]周伟韬、孔德宏.新课标视角下高中数学新旧教材比较研究——以湘教版必修部分“概率”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8):148-150.

[4]李健康.STEM理念下“杰尼西亚的耳朵”原理与应用探究——基于高中数学课程项目式学习案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3):19-21.

作者:刘维荣

数学课堂教学激活研究论文 篇3: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摘要】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近年来的共同追求.笔者依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初步总结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常用手段;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巩固延伸.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综合自身素质和学生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设计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形成有效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 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树立新的教材观,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宗旨,打破固有的授课思路,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级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大胆对教材进行删繁就简的“再加工”,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下“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考虑到等腰梯形与等腰三角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教材进行了如下设计:如图1,请比照等腰三角形的特性,你对等腰梯形还有什么猜想?试把你的猜想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又如学习九年级上“反比例函数”例1“杠杆问题”时,考虑到杠杆知识学生还未涉及,便改用下题作为例1:设面积为10厘米的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厘米),这条边上的高为h(厘米),

(1)求h关于a的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a的取值范围.

(2) h关于a的函数是不是反比例函数?如果是,请说出它的比例系数.

(3)求当边长a = 25厘米时,这条边上的高.

教材经过这样处理后,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易于学生学习. 教学后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常用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 ”合理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新课导入情境的创设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 它常用于新课的开始,或新一个单元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 数学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也可以是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余角和补角”时,我利用幻灯片,创设如下情境来引入课题:要测量两堵墙所围成的 ∠AOB的度数, 但人无法进入围墙,如何测量?

又如教学八年级上“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我结合学生熟悉的座位和象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纷纷积极思考如何确定位置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确定一个地理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2.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把准思考方向,扩展思维广度,提高思考层次. 有效的数学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掌握提问的技巧,才能使提问的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问题引导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如教学七年级上“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以2,加上10,然后加上自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其出生月份及他家的人口数. 在教师猜对几名同学的情况下,学生心中充满疑问,又急于想知道教师是如何猜对的,教师趁机抛出学习的课题,告诉学生只要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整式的加减后,他们也能与别人玩这样的游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听课劲头十足,很快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教师从问题情境出发,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举例、归纳的过程,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进入初中后,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对知识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同,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因材施教势在必行. 因材施教,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各自特征,制定各自专项策略.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能力.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关照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努力改正,争取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有机整合的教学. 新课程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1)教师为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2)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提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解决的方法. (3)每个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4)最后让学生反思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

例如负数概念的学习,我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说说学过的数,学生回忆了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分数、小数,然后我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它们是如何表达的,这时学生联想到家里的冰箱的冷冻温度是-18℃,电梯的地下室叫-1层,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剖析,学生明白了负数产生的原因,我再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正、负数的概念.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巩固延伸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课堂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它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时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2)练习要及时,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练习要有层次性. 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 同时,练习时教师应有反馈,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因此,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针对问题,强化练习,运用变式、重构等方法,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 例如我在复习九年级上“相似三角形”时,我结合八年级上47页第2题的基本图形,设计下列一组练习:

如图3,在Rt△CAB和Rt△ECD中,AC = CE,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ACE = ∠B = ∠D = 90°.求证:△CAB ≌ △ECD.

如图4,在Rt△CAB和Rt△ECD中,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ACE = ∠B = ∠D = 90°. 求证:△CAB∽△ECD.

如图5,在△ABC和△CDE中,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AC = CE,且∠ACE = ∠B = ∠D.求证:△ABC≌△CDE.

如图6,等腰梯形ABCD中,AD∥BC,E为AD上一点,且满足∠A = ∠BEF = ∠D,求证:△ABE∽△DEF.

通过这些练习题,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实施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考,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郑菊芬

上一篇:民商事纠纷与刑事犯罪论文下一篇:科研转制院所薪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