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招激活课堂

2022-07-12

第一篇:巧用三招激活课堂

巧用有效案例教学 激活旅游专业课堂

南京市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赵志琴

【摘要】 中职旅游专业是个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它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了教学效果,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本文具体从巧用真实生活案例、巧用案例课程设计、巧用案例教学方式、巧用案例评价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职旅游专业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中职旅游专业 案例教学 有效性

【引言】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在日益显现出它的活力,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能避免传统说教式教学的弊端,其特征是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强调探究发现。这种教学形式非常符合旅游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因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是理论知识丰富,业务技能过硬,同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案例教学由于其手段新颖、内涵丰富 ,能带领学生进入案例的模拟角色中去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多年旅游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真实生活案例

培养学习兴趣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文字化问题形式转化为现实课堂中的情境化问题形式,以生动的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案例的选取渠道多样,可来自教材,也可来自课后探究性学习部分(可自行编写),也可来自生活。新课标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有用。尤其是生活中的案例接 1

近学生实际,比较真实,容易被接受。选取时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受能力来选取好的案例。选取的案例要具有生活性 、真实性,不能离学生思想实际或生活实际太远,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案例,否则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不会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旅游概论》学科教学“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多次受到沙尘暴袭击的纪录片(展示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1)这个案例反映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2)北方多次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4)作为中职学生的你们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接着让学生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大胆构想,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从而牢牢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接着再抛出问题:(1)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崇生态旅游?(2)什么是生态旅游?它有何特点?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前面的案例分析就为后面新知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前后知识连贯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案例二:教学“旅游的季节性特点时”时,先向学生展示案例 “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意思是说每年9—12月份阳澄湖大闸蟹上市的时段,会有二三十万上海人到巴城阳澄湖风景区度假或品尝大闸蟹,在此期间当地饭店和宾馆往往爆满,而在一年的其他时间里,巴城阳澄湖度假区游人稀少。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上述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体现了旅游的什么特点?(2)该特点又受哪些因素影响?(3)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案例来说明这一特点?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1)阳澄湖度假区的现象说明了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2)该特点因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呈现出淡季、旺季和平季的差异性(3)学生列举了许多案例来说明旅游季节性的特点:如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宗教纪念日、人们的带薪假期和闲暇时间的分布 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创设出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话可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案例教学走向成功。

案例三:教学“旅游产品“时,课前先要求每位学生搜集一个本地的特色产品及其介绍并进行讲解训练,然后分组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请几位学生代表介绍本地的特色产品:如汤山特产、湖熟特产、陆郎特产、横溪特产等,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介绍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接着展示案例课件:以旅游景点纪念品商店为背景,介绍中国特色产品和现场买卖。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理解了到底什么是旅游产品。这几个环节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使课堂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并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和交流的能力。

二、巧用案例课程设计 优化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案例都被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而课程设计则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综合,需要学生找出一条“彩线”,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同时课程设计也是对整个案例教学效果的检验。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撰写设计报告,最终完成自己的作品。

案例一:《旅游地理》学科讲授“西双版纳”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接着展示课件: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要求学生读图观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西双版纳原来的经济结构是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怎样?(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结构有何变化?为什么?(3)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有哪些资源优势?(4)西双版纳有哪些旅游景区和境外旅游景区?境外旅游的线路有哪些?(5)你能设计出最佳的西双版纳及境外旅游路线吗?试试看。最少设计5个旅游景点,采用最近便的旅游路线。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展示设计路线,教师激励评价。接着再展示课件:图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 ,引导学生 3

思考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之后再拓展学生思维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让同学课后讨论,并撰写设计报告。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西双版纳设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案例二:《旅游地理》教学“青藏旅游区地理环境特征之交通发展状况、气候特征”时,课程设计如下:首先展示青藏旅游区交通图,以青藏铁路为例,提问学生目前进藏的铁路线有几条?学生读图析图后回答有四条:青藏线、滇藏线、川藏线和甘藏线,接着请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有关四条路线的课件资料,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后,让学生思考:(1)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西藏,为什么还要修铁路?(2)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3)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修完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青藏铁路哪一年正式开通?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得知:原来铁路建设要考虑的区位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经济、地形地貌等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理解的就比较透彻,知识点一个个迎刃而解,且前后贯通。接着再问(4)进藏游客在进藏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游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组织学生讨论,感知青藏旅游区独特的高原气候特征。

三、巧用案例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思维

案例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教学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案例一:“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在学习“中国八大旅游区自然地理差异”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以“我与奥运火炬同行”为主题,模拟火炬在中国不同旅游区域的传递活动。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并按照有序分工的原则,认领“火炬”传递的区域。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分角色进行本旅游区域的地理特征介绍。如“记者”准确报道所在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主持人”描述该旅游区的地形特征,“气象工作者”介绍该旅游区的气候特点,各“火炬手”分别讲解该旅游区各主要旅游景点的特色„„

其次,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各组分别表演反映该旅游区特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

最后,要求学生帮助该旅游区旅游局制作一份旅游宣传材料,宣传材料应较全面地突出该旅游的地理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特征。

案例二:模拟讲解实践活动方式

在练习“导游词讲解”训练过程中,可开展模拟讲解实践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条件合理选择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强化训练学生的讲解技能,同时又能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注意对学生实践活动兴趣的培养,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单招技能考核的要求进行的,先是在校内开展了 “我是校园小导游”的模拟讲解活动,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讲解经验之后,接着又带领学生到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夫子庙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现场实地讲解训练,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可采用组内交流或义务为游客免费讲解,然后组内测评或游客评价,最后教师点评等方式提出改进意见。

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性的课堂,改变了学生静态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不仅自己体验成功,也分享别人的成功;不仅自己学习变得愉快,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案例三:趣味性教学方式

在《旅游地理》教学 “全球的气候变化”中,采用的是趣味性教学案例,首先列举了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之案例,接着教师讲授,讲授过程中应注重从趣味知识“举国迁移”引导学生分析因果关系,以触动其对地理事象的深化认识。其间,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式讨论或畅所欲言的形式,让学生辩论其原因、后果等,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最后由教师进行系统的知识整合,即认识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关系,并让学生延伸认识到沿海地区、沿海低地,如我国上海等沿海城市,同样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以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教学“海南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然后提出问题:(1)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海南岛的开发从岛的北部和西北部开始的原因是什么?(2)岛上沿海的房屋窗户少而小,前后门均开的原因是什么?(3)海南岛有特殊的”椰子节“说明什么?学生按照事先的布置进行分组讨论,广泛交流,教师可适当参与学生小组讨论,调控讨论过程和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研讨能力,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巧用案例评价机制 增强学生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案例教学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反思评价,但教师与学生的侧重面不同。

首先从教师来说,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师应该始终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教师每次上完课后都应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什么能更完善的地方等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编写课后案例,或是撰写反思札记,或是观摩教学录像,纪录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随想和感受,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学生方面, 与教师不同的是学生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案例内容的评价及对参与程度的评价,评价的方式灵活自由,可以是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他人评价等。如撰写学习日记、设计一份自我检测表,开展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来进行评价等。通过评价,让学生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自觉性。总之,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要将学生的考核成绩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到学期成绩中去。 【结束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已显而易见。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革命,使课堂教学社会化、生活化,呈现出开放式的特征。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每位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第二篇:巧用说唱激活课堂研讨会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邹城市郭里中学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很荣幸能参加本次交流会并与各位老师见面。

我是怀着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参加本次交流会的:兴奋于自己作为一名偏远山区的老师有了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激动于在这儿能作为代表与大家面对面交流。

今天要给大家交流的并不是什么经验,只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想。讲的东西可能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希望诸位同仁多多指点。

这些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尝试着使用一种“说唱”的形式来进行英语教学,自己感觉还是蛮有收获的,直接的结果是:我变得越来越热爱自己的事业、“乐教”了;学生“乐学”了。所谓“说唱”就是把歌曲、口诀、快板、相声、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运用到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里自然习得英语知识,达到课堂的高效率。这些形式可能很多老师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我认为我的创意在于我把初中三年五本教材几乎所有的单元重点都编成了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歌曲、口诀。这样我就可以在每单元最后单设一个板块或“每周一歌”或“才艺表演”,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歌曲的种类很多,包括:中国的、外国的、通俗的、流行的、摇滚的、说唱的等,但歌曲的曲调都是学生熟悉的、易学的。另外针对单词记忆、核心句型我也总结了不少相关的说唱材料。实际操作中我感觉这种方式生动有趣,学生更易接受,记忆也比较牢固。在这儿不妨给老师们举几个例子:

例如我们在教授表颜色词的时候,单词比较多,学生易混。为了让学生快速记忆单词并学会询问颜色的句型,我编了这样一首《颜色歌》:red是红色、orange是橙色、yellow是黄色、green是绿色;blue是蓝色、purple是紫色、pink、pink是粉色、white是白色。颜色怎么问?要用whatcolor。whatcolorisit?it’sblack.这样朗朗上口的歌曲把单词和句型结合到了一起,学生很容易掌握。

刚才是讲的单词学习,在核心句型学习上给老师们举个例子:我在学习whereareyoufrom?这个句型时给学生编了这样一首歌:whereareyoufrom,myfriend?i’mfrom美国america.

whereareyoufrom,myfriend?i’mfrom加拿大canada.利用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曲子你就可以反复训练该句型并能不断地补充国家名称。

在语法方面:我在教授失去爆破这一语言点的时候,记得课本上给了我们这样几个句子:idon’tknow.nottoday,comebacktomorrow.canitfly?idon’tthinkso.wouldyouliketoborrowittomorrow?我把它们谱成了曲子,是这样的:春天在哪里呀?idon’tknow.nottoday,comebacktomorrow.canitfly?idon’tthinkso.wouldyouliketoborrowittomorrow?

这是“唱”在教学中的应用,下面我想再谈一下“说”。我认为很多的艺术形式一旦恰当地应用于英语学习中,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文具单词时,可以给学生编一个这样的口诀:我有一个小bag,里面装着小book、pencil-case文具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写字用的pen、pencil;削铅笔的sharpener。画画要用crayon,画直线要用ruler,我们画错了怎么办?那你就用eraser。具体操作时师生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应该是比较有趣,效率也比较高。在语法方面,例如我在教授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正值电视剧《低头不见抬头见》热播,我引用了它的一句广告语“低头不见抬头见,打开电视天天看。”给学生做了一幅对联:现在不变过去变,一主二宾三不看。横批:灵活转换。里面的具体含义我认为在座的各位老师都很清楚,我就不再多说了。

所以说、唱的这种形式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刻意去追求的,有时候就像是一种“偶得”,多来自于一时的灵感。用这种方式授课,一是因为我个人很喜欢唱歌,喜欢观看并参与一些文娱节目;另一方面是我们学校条件比较艰苦、硬件设施较差(当然如今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条件改善了许多。)并且我把这种方式给了学生之后,他们热情很高、课堂效果很好,这样就坚定了我对这种方式的不断探索。

一开始存在许多迷惑,比如:说唱这种形式对于性格外向、开朗的同学效果不错;而对于内向、沉默的孩子却不太适合。说唱这种形式怎样才能使用地恰如其分?怎样才能让说唱不只是流于形式,而让其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亮点?等等。后来在张莉老师、高国华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地调整说唱法的使用,最终把它定位在:它只是一种常规课堂的辅助形式,以有利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有利于减缓遗忘的速度为目的一种教学手段。

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英语课时的减少,我将其作为促进课堂高效的一种方式仍然在不断摸索,也非常想得到大家的帮助;希望和诸位不断交流,共同为英语课堂的高效而努力。

第三篇:寿险营销巧用三十六计

保险市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寿险营销也是听不见厮杀的竞争。能否把三十六计应用于营销工作呢?笔者在研读《孙子兵法》、《吴越春秋》、《三十六计》和其它相关典籍的基础上,结合寿险营销的规律和推销流程,将《三十六计》的部分计谋运用到推销的各个环节,经实战检验,效果颇佳。

一、接触客户———“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用于接触客户,就是巧立名目、善找借口。

拜访量定江山。据美国寿险推销协会统计:80%的签单是经过5次以上的拜访。我们业务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拜访客户,每天要完成3访、5访、甚至8访、10访,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和不同的借口,每次都以“我来宣传保险”,势必引起客户紧张和心烦,甚至连客户面都见不上。所以,无论是新访,还是回访,都可以用“假道伐虢”。

二、推销效用———“树上开花”

“树上开花”用于推销效用,就是把并非真正发生在客户身上的风险讲给客户听,把理赔案例拿给客户看,开“保险之花”。

按市场营销学的产品分类,人寿保险为非渴求商品,而非渴求商品的性质决定客户不会主动问津。首先,要给客户讲解保险意义与功用,培养客户的保险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刺激对保险商品的需求。其次,保险所承担的风险是不确定的风险(如意外伤害)或未曾发生的风险(如疾病、养老等),直接说客户万一“死亡”、万一患“癌症”等,又往往会让客户感到不愉快和不吉利,而客户购买保险的两个理由之一是愉快的感觉。要让他“看”到购买这份保险,会带给他什么样的利益。

所以,用“树上开花”,既可以促使客户产生联想,引起对保险的兴趣,又不会感到不吉利和不舒服,而通过理赔案例讲解、展业资料展示,让客户听故事感受风险,看资料了解保险,既生动又具体。

三、商品解说———“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用于商品解说,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主动权。

主、客双方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方面,我们把购买对象当成“客”,另一方面,我们拜访时,也是对方的“客”。买与不买是对方说了算,而买什么好,则应该是我们掌握主动权。保险商品的特点和组合搭配,对方多是外行。如果客户不懂保险,我们要讲到他懂,如果略知一二,我们要讲到他“不懂”。所以,在商品解说和建议书说明阶段,我们应以“风险管理顾问”和“家庭理财专家”的身份替客户做主,而不应过分谦虚。此时的高度自信心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推销成功的关键。要让客户感到我是最棒的业务员,我设计的计划书是最好的保险组合,向我买保险是最佳人选,绝不会后悔。

四、促成———“上房抽梯”

“上房抽梯”用于寿险营销,就是要使客户没有理由回避,没有办法拒绝,除签单之外,别无他途。当然,要把客户所有的拒绝理由、推辞借口和拖延心理等“梯子”抽去并非易事。要营造适合签单的氛围。这个氛围应该是愉快而轻松的氛围,松弛而不设防的氛围,庄重而有成就感的氛围。客户购买保险的两个理由之二是问题的解决,所有对保险的疑惑和拒绝都已被“抽”掉,签单就会水到渠成。

五、离开———“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用于推销中,就是要见机行事、以退为进。

在拜访客户的过程中,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如客户心里正烦、客户很忙、客户马上要外出、旁边有人打岔等等,此时,与其说继续与客户死缠烂打,被客户拒绝和轰出去,不如走为上计,借机再访。另一方面,即使促成签单,也不宜久留。因为客户的几百元、几千元,厚厚的一迭钞票换了薄薄的一张收据,心中会有失落、心痛、担心、甚至后悔等各种想法。而保险商品又不像实物商品,付款购买就可以享受商

品的兴奋和喜悦。所以,此时无谓的逗留,往往会弄巧成拙、节外生枝。而应该说明离开的原因,如将保费和保单尽快交回公司受理等,起身告辞,走为上计。

以上只是笔者对《三十六计》运用于寿险营销的一些肤浅认识和初步探索。在实际营销工作中,每个销售个案的情况千差万别,推销过程和环节也不尽相同。《三十六计》的其它很多计谋均可用于推销,如“苦肉计”、“欲擒故纵”等,而且,除了单个计谋的运用外,还可以多个计谋组合,同时应用、连环应用、交叉应用等。

《三十六计》,谋不尽行。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美人计”、“瞒天过海”等不宜使用;二是不可生搬硬套,刻意地设“计”去“套”客户,“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三是不能因为用“计”,而隐瞒公司或客户,不履行如实告知。总之,运用智慧和计谋的前提和原则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第四篇:巧用“微课”激活初中数学教学

石岐中学 杨乾运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心灵的对话,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个学生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焕发出生命力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新要求和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渗透、内化到课堂教学之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激发学习的兴趣!

微课是指利用最短时间,一般十分钟以内,较合适的为5分钟左右,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数学概念、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型多媒体视频教学。它既可以用于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又可以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辅导延伸。因为它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多媒体的课程资源。它是用于为学生“解惑”而非“授业”的微型课。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优良学习习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从而激活学生内心学习的需求。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活,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体验,具体谈谈“微课”在几种课型中的实践应用。

一、概念教学课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尽管一直以来,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但教育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对于邻近的数学概念辨别不清,对于基本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显得更为平常。每次考试过后,总有学生由于数学概念把握不准确,思路混乱,而导致解题的失误。所以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但是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对于概念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花费很多的力气,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如何能让学生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把概念记牢,重要的是要把概念翻译得通俗易懂,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微课”教学中,把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录制好视频,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直观形象,与邻近数学概念进行类比等,录制的微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回顾,激活学生对概念产生,发展及应用的兴趣,对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很有帮助。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时,二次根式概念只有一句描述性的语句,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但它的外延和内涵常常让学生搞不清,我在百度优酷视频上发现一个录制好的《二次根式的定义》微视频,形象直观,语言幽默,我就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让学生观看微视频,立即引起学生的喜爱,这个曾经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概念在2分多钟的“微课”里带来了欢乐与效益,学生对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我以往任何一届学生都好得多,学生普遍要求老师下次再上这样的课。随后在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概念讲解中我如法炮制,利用PPT结合屏幕录像,自己制作了一个4分多钟的微视频,对于中点四边形的概念及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跟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的性质,居然与矩形,菱形的对角线特性没有发生混淆,效果一样出人意料。是“微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典型例题、习题和易错题的教学

创设和选取典型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设典型的例题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它不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何能让这种能力更高更快的提升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在一个“微课”的制作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学生们尝到了甜头,更激起了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也爱上了数学课。

关于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必然得出第三个结论,这一典型例题,在例题讲解时,因为图形简单,学生理解不会存在困难,但是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特别是图形线段较多时,学生常常无从下手,根据这一现象,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我有意制作了一个叫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微视频,让学生回家自己观看学习,同时提出要求,用其中任意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你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吗?请你自己制作这一微课?布置的这一视频作业学生充满热情与干劲,激起学生制作的热情。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当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而冥思苦想时,我轻点视频,伴随轻轻的音乐,学生瞬间恍然大悟,几次过后,学生对这一类图形心中有了一目了然的感觉,就连基础很差的孩子竟然也喜欢上了这样的数学课。是“微课”激活了喜欢数学的脑细胞。

三、复习指导

数学的单元复习是搞好复习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进行总复习时,所面临的是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等突出问题。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位学生在复习阶段都有所提升是我任教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学生的进步,不少老师不惜加班加点,在多练的题海战术下提高孩子的成绩,损害的却是孩子的健康。

如何提高单元复习的效率呢?我在平行四边形的单元复习时做了微课教学的尝试。我分别录制了知识点归纳的视频和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和易错题等几个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的微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配时间去观看,并完成本章知识结构图和相应的复习题。回到课堂后,小组合作,互评作业,提出问题,展示优秀作业,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小组之间竞争,老师补充点评的方式,利用了两节复习课的时间,学生普遍感觉上升了一个台阶,在单元测试中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是“微课”激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其自身的特性,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没有的一些优势,它的出现与使用,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多元化、形象化以及视觉化。在数学教学中有选择性的运用“微课”,它在以下几方面可以达到“激活”数学教学的目的。

1.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2.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4.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激活”教师备课的激情。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整合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门全新的教学系统,它比传统的教学系统更具独特优势,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以及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新事物,学生的接受能力远比我们教师更快,所以,在使用时,我们不妨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制作。“微课”它是以多媒体技术作为外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科知识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学科学习。

第五篇:巧搭“支架” 激活课堂

巧搭“支架”

激活课堂

《骑桶者》作为卡夫卡表现主义作品的代表作,对于初次接触西方现代派小说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中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卡夫卡的人生经历与个性心理等,都是解读作品的障碍。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内扫除这些障碍,聚焦要点、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共享思考的快乐,成为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对此,笔者设计了“学历案”,并以此为“支架”,帮助学生利用助读提示及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当堂建构新知,不断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一、案例描述

“支架”一:课前“学历案”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旨在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及存疑情况,这是对学情的观照。对学生初读问题的梳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笔者在设计《骑桶者》的课前“学历案”时做了阅读卡片,表1所示为阅读卡片及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回答。

“支架”二:课中“小助手”

为帮助学生在一堂课内有效解决学习的重、难点,笔者在课中“学历案”的设计中请来了几个“学习小助手”,为学生的研读搭建有力的“支架”。

1.译文比较

(1)“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VS“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

生1 前一句中的“已经”说明骑桶者去煤店老板那里借过很多次煤了,老板的“麻木不仁”是个事实;后一句中的“一定”应该是骑桶者主观地认为老板“麻木不仁”。

生2 已经麻木不仁了,那就意味着“我”用通常的方式借煤已经借不到了,所以“我”要想一种新奇的方法。于是“我”就“骑桶去借煤”了,这就使“骑桶”成为一种可能了。

(2)“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VS“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费力地转下了楼梯。”

生1 “‘像骑士那样”说明借煤这件事像是很正大光明的样子,还有一种比较威武的感觉;如果“像骑桶者那样”,会有点狼狈。

生2 “像骑士那样”更能表现出“我”骑桶飞翔时的自我陶醉般的“骄傲”,而这“骄傲”的背后恰恰是“我”对现实的恐惧与逃避

(3)“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VS“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生 “浮升”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爬上”是一种主观的描述;“让自己永远消失”比“永远消失”更具有主动意识。所以后者更能表现出骑桶者身上那种可怜的自尊,以与世界相隔离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的心理。

2.改写比较

(1)[原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改文]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飞翔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生 “飞翔”是一种轻盈而自由的快乐感觉,“漂浮”则有一种不能掌控的虚空感,从后文“我”无法降落可以感受到这种虚空与不自由。

(2)[原文]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改文]她马上看到了我。

生 “当然”是一种主观的臆想或猜测,从中可以感觉到“我”与世界的交流存在一种阻碍――“我”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自以为是地看他人、看世界。

3.朗读比较

(1)“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2)“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3)“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4)“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4.虚构比较

[虚构一]我一个筋斗就到了煤店,敞开大袍,一下子就把煤店地窖里的煤吸了过来,老板居然一点都没察觉,仍伏在小桌上写字。

[虚构二]我拎着空荡荡的煤桶,抖抖索索地挪进煤店的地窖,怯生生地说:“老板,请您行行好,再赊我一点煤吧。”我低垂着头,不敢正眼看他。老板好像没听见,仍伏在小桌上写字。我提高音量:“嘿,老板!我绝不会赖账的,一有钱就给你。”老板抬起头,定定地看着我:“这话,我的耳朵已经听出茧来了。”

生 “虚构一”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荒诞的虚构,所表现的是一个超能力者,不符合卡夫卡笔下骑桶者自尊怯懦、敏感脆弱的个性心理。“虚构二”表现的只有人物的可怜与可悲,引发的是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据此,情节的走向及主题的表达无外乎:一是老板借煤,表达人性的温暖;一是老板不借煤,表达人性的冷漠。而卡夫卡的虚构则更能带领读者接近人物真实的内心,从而丰富人物形象及主题,更能体现“我”的一种飘的状态,突出一种恍惚游离之态,更好地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他引发的不是感性的同情,而是更理性深沉的思考。

5.知人论世

(1)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

――[奥地利]卡夫卡

(2)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不出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奥地利]卡夫卡

(3)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4)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旅美英籍作家奥登

生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分析整合,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身上有“骑桶者”的影子,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现实世界的陌生感、孤独感、疏离感,进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虚构可以使小说的主题更多义、更深刻,并了解卡夫卡小说的母题――现代人的困境。

二、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

课前“学历案”的设计,从真实的阅读出发,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及能力,并以任务型阅读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率,为课堂学习的展开做好准备。

通过“我的初读体验”,笔者了解到学生的疑难主要集中在“骑桶”。据此,笔者将学习的内容集中设计为两个问题:(1)“我”为什么骑桶去借煤?(2)作者为什么让“我”骑桶去借煤?前者指向文本,后者指向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究“我”的个性心理,使“骑桶”这一怪异行为成为可能;引导学生结合助读材料,走进作者的内心,理解虚构的意义。

2.教学“语文”

课中“学历案”的“小助手”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语文”的方法走进文本,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译文比较”与“改写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用词、句式对人物及主题表现的影响。这在训练学生咬文嚼字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慢慢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的个性心理,体会“我”的自尊与怯懦,从而进一步体会“我”与世界的疏离与隔膜,为骑桶找到“合情”的理由。“朗读比较”,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我”之所以“骑桶”更多的是因为自尊而非可怜。“虚构的比较”是本课研读最重要的“支架”。理解虚构的特点与作用是解读这一文本的钥匙。虚构有两种:一是超现实的虚构,是对虚空的虚构;一是现实主义的虚构,是对现实的重组和改造。“虚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虚构之间的区别及所形成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课中“小助手”的设计集中于学习“言语形式”。通过多种比较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用词、句式、修辞等小的内语境,而且要结合文体关注小说的构思、叙述、写作目的、读者意识等大的外语境,从而拓宽小说研读的角度,以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领悟。

3.突出重点

常见的小说教学一般遵循的是“三要素”解读思路,即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概括主题。课堂一般采用对话式教学,所呈现的方式就是学生和教师“聊天”“散讲”,与一般的阅读没有本质区别,那么文本作为教材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就被忽视了。利用“学历案”进行教学便于集中学习的重、难点,突出言语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体现“语文味”。小说教学不只是读懂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一个精彩的语言材料,在学习欣赏中形成一定的言语能力,进而获得小说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才是语文课堂小说教学的要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方龙云)

上一篇:区域主管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需求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