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改论文]以新课程理念 更好的激活美术教学

2024-04-23

[美术课改论文]以新课程理念 更好的激活美术教学(共9篇)

篇1:[美术课改论文]以新课程理念 更好的激活美术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全面实施新课改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关键环节。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功能观,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各环节中都要注意这三个纬度的整合;新课程还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要求教师除了按教材内容施教以外,还要注意选取学生生活和社会中的实例加以补充,编制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作业思考题,让学生学身边的科学,学有价值的内容。

教学方法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和一个问题得出多种结论,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教师们经常发现惊喜,也经常被学生难住。如七年级数学中与储蓄、股票等贴近生活的内容,教师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到银行、股市去了解。虽然在集备时作了充分准备,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学生提出哪种存储方式好?将人民币换成外币存放还是直接存放获利最高?有的学生受家长炒股的影响还提出了一支股票11.2元买进,第二天涨到了11.3元,卖出这支股票能赚钱吗?对于这些需要实地了解和大量计算的问题,教师给学生留下拓展性、探究性、研究性作业。有时引导学生与家长一起,有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到银行、股市实地考察、操作,许多学生写出了调查报告、小组研究性报告,学生从中得到亲身体验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是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已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例如,现在的手机费、上网费都有不同的付费方式,选取哪一种方式最省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不同情况,利用数学原理列出一道道算式,在教师引导下经比较选择出最优方式,学生对数学特别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应该是教育的宗旨,而多年的教学往往滞留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忽视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容易导致综合素质不能全面培养,个性不能张扬,创新与实践能力不能较好的形成等等。而新课改要求学生拓展性、合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师生之间成为学习的伙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角色有了本质性转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参与合作性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目标任务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完成。实施课改以来,不仅教学领域体现民主、平等、合作意识,而且在德育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学校管理工作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篇2:[美术课改论文]以新课程理念 更好的激活美术教学

一、统一对新课改的思想认识

当青岛市教育局、平度市教体局的领导通

过考察、研究确定我校承担全国物理新课改实验任务时,我们有过茫然和犹豫,也有过许多担心:一是担心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能否转变多年来形成的教育理念、定式思维、教学行为习惯;二是担心新课改会带来教学质量、学习水平的下降;三是担心中考、高考能否受影响,教师和学生评价如何开展。在参加了青岛市的三级培训之后,我们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认为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观念是先行官,质量是生命线,管理是护航舰”的课改实验方针和“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边研究”的课改实验原则。

二、加强领导和指导,认真实施新课改

1.组织领导与指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负责课改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聘请教研员参与,由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课改实验指导小组,负责实验的具体组织、指导和课改实施工作。学校认真研究制定了《平度市西关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原则、组织领导、分工、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实验内容、实验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实施步骤和措施、总结反馈等都做了详细说明和整体要求,建立了严密科学的分工、监管、调控、反馈、评价机制。这样使课改工作既有明确的目的,又有清晰的思路,确保课改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2.强化培训,转变观念。根据青岛市教育局课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学校领导干部、骨干实验教师及部分实验教师分别参加了青岛教研室举办的新课改“三级”培训。学校利用开学前一周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由参加过青岛市级培训的领导、教师举办的全员培训和市教研员举办的学科参与式培训。经过坚持不懈的培训学习,教师们对新课改的意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明确了实验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把握住了新教材的特点。

3.加强合作交流。学校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方式,加强与新课改实验校的合作交流,先后请人教社主编张大昌、副主编杜敏,山东教育学院徐胜三教授、曲绍卫教授,以及青岛市教研室、市教研室、市师训办、市教科所等专家学者到校做报告,从中得到理论支持和汲取丰富的课改营养。分批组织实验教师到青岛、高密等地,通过听课、与同学科教师座谈切磋等形式,就新课改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特别是实验教师分赴青岛育才中学、二十六中、二十一中住校学习交流一周,收益非浅,启发很大。

4.家、社、校联动。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参与。我们广泛开展了“校长谈课改”、“教师说课改”、“家长看课改”活动,组织教师、家长学习专家、媒体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报道,让社会、家长理解课改;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动员家长和全社会支持课改;举办家长学校讲座,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课改,邀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课改。

5.积极实验,不断探索创新。实施新课改两年来,学校各学科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改教学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共计57节,提交电子课件32个,撰写论文268篇,其中《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探索》在2002年山东省物理教学年会上交流。21篇课改论文在《山东教育》、《青岛教研》、《平度教育》、《平度日报》上发表。先后两次成功地承办了青岛实验区初中物理课改实验研讨会,与会的人教社领导及外省专家都给予我们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市人民会堂举行了“与家长一起走进新课改”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向广大家长全面展示了西关中学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校还利用校报设专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课改理念、精品教案、综合实践活动风采的舞台;举行课改经验、课改案例交流会,将课改论文、精品教案、课改案例及学生成长足迹汇编成册,供校校之间、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切磋。

三、抓住师资、课堂等关键因素,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畅通

篇3:用新课程理念来激活美术教学

一、用新课程理念激活美术教学, 摒弃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首先, 要搞活开放式教学, 我们要在开放命题形式方面下功夫。 命题操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 之后在围绕题目进行美术创作。 它的难度太大, 甚至有的还是脱离生活的命题, 这样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因此, 我们要适当地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 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其次, 要搞活开放式教学, 我们要在开放题材形式花心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 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因此, 我们在自己的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时, 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 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 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在题材、形式表现上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自由、宽松的氛围, 其目的是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再次, 要搞活开放式教学, 我们要在开放教学内容上下功夫。 有道是:“ 功夫在课外。” 我们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 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投身于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校外生活, 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 在大自然中学美术, 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 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 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 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 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 结合欣赏课, 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最后, 要搞活开放式教学, 我们要在开放教学程序上动脑筋。 我们要大胆突破低一中一高年级的年级界限, 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 做到互补共存。 比如说, 在低年级教学时, 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 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 还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 来积极引导学生尝试, 大胆地来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 学生同样也感到新奇而快乐, 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 太阳火红的娇艳、彩虹的七色炫目、青山绿水黄土地……

二、要用新课程理念来激活美术教学, 摒弃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其一, 是我们站在新课程标准的高度来审视美术教学, 而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们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 突破学科界限, 统一整合学生的知识。 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二, 是我们不要自闭禁锢在课堂教学的小圈子里, 而要做到沟通课堂与课外, 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 这一点多么重要, 我竭尽努力, 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 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其三, 是我们要做给学生的松绑、开放, 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等活动, 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让学生有内容可画, 有感而发。

三、用新课程理念来激活美术教学, 摒弃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做到开放式教学, 搞好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美术学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见, 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其实, 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互相依靠、共同激励的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具体来说通过“ 同桌合作”“ 前后四人合作”, 以及“ 男女生合作”的形式, 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 允许窃窃私语, 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 有些活动题材、内容, 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 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 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 消除表现的顾虑, 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 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与个人,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 这样一来, 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 作业的质量却能得到提高了, 一箭双雕,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 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来激活美术教学, 倘若没有教师引导的参与, 那么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 燥寒而缺少滋润; 如果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 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 沉闷而无活力。 只有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 才是我们的未来, 更是我们每个美术教师毕生的追求目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 新课程标准得到了实施, 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与此同时, 也突出彰显了新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宗旨。为此, 根据期的教学实践体会, 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美术教学,开放式教学

参考文献

篇4:[美术课改论文]以新课程理念 更好的激活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的方式。那么,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技法课上摆脱“像”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一个都画得不好,一个画得都不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坏习惯,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美术教材第七册《水墨游戏――鸟》一课时,在讲解鸟的头部和身体形状时要求学生画出不同鸟头和身体,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的形状,逼着学生求新求异,再让学生对不同鸟头和身体进行比较。本来,只要求学生掌握鸟的特征,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

二、创作课上突出“变”

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如遇到有的学生根本想不出你如何的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他还是“纹丝不动”。又如,遇到有的学生他想创造出立意的作品,可是他画不出,表达不出。在以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就让他们随之任之,这样就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扼杀了。现在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这样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如在教美术教材第九册《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大点改成小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副满意的作品,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工艺课上要“超越”

小学工艺教学对材料准备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工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工艺课的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不少的孩子怕上工艺课甚至不喜欢上工艺课,不仅仅是因为上一节工艺美术课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因为他们中有不少的同学实在无法达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艺品”那样的精致或老师期望的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要讲究“超越”。常用的方法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彩色纸、各类小珠子、小梳子、小亮片、扣子、小卵石等),这只

篇5:以新课程理念改进小数乘法的教学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主动探索的时间,促使学生能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增长经验和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树立课程是数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的时候,我们必须注重研究:如何真正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发挥?如何形成师生、生生有效的互动?如何使教师进入学生主动建构的促进者的角色?通过研究和,实践努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归根结底,期望的实现,关键是教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促进者。

下面就“小数乘法”课堂教学的片断谈一些看法:

(教学片断一)

1、出示例题:小明用零花钱买了一些水果去看望疼爱他的爷爷、奶奶,他买了每千克0.95元的砀山梨4千克,谁能帮他算一算小明买砀山梨花了多少元?

2、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多种解法,随即指名学生将几种解法作板演)

方法一:0.95+0.95+0.95+0.95=3.8(元)

方法二:

0.95

0.95

0.95

+ 0.95

------------------

3.80

方法三:0.95元=95分

95×4=280分

380分=3.8元

方法四:0.95元=9角5分

9角5分×4=3元8角

方法五:95×4=380

380÷100=3.8

方法六:

0.95

×

------------------

3.80

(用学生生活事例列出新知识,开阔了思考解答的渠道,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一般情况下,此时师生都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前几种解法进行逐题分析。最后,讨论,重点讲解最后一种解法,即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理解掌握被乘数是小数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处理者似有条有理、重点突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也相当热烈。

但是,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出发,细细品来,觉得这一环节问题不少,最突出的是整个过程学生处在被动地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教师指向哪里,学生的思绪就跟到哪里。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一问一答。其二,好端端的一个整体(有定联系的,多种解法构成的方法体系)被残忍地分割得支离破碎。不利学生运用综合、分析、比较思辨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其三,在无思维空间,无思维层次的一问一答中,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成为泡影。

本着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我们以“模块联通”为抓手,设计并实施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

(教学片断二)(把多种解法写上编号,便于讨论)

1、出示一组问题(问题模块)

(1)这些方法是否都正确?

(2)各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4)你能不能把竖式的?算过程?清楚?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再转入同堂共议。

3、在对方法正确与否进行判断之后,学生着重从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开始进行了讨论交流。

法一和方法二实际是一回事,只不过一种是横式,另一种是竖式。

学生B:方法二和方法四也是差不多意思。(学生从生活经验发出思考解答)

学生C:方法三和五差不多,它们都是生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然后再算出最后结果。

学生D:方法五和六有联系,都是先当作整数来计算,最后再化成小数。

学生E:方法三、五、六有联系……

随后,学生对哪一种方法最喜欢的回答中,虽然出现个别的说最喜欢第三、第四种(说明这些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强于知识经验),理由是这样算不太会错。但是,不一会儿他们也认同了全班学生的观点,也就是最喜欢第六种。这时全班学生的思维都自觉地聚集到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心理从无意注意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有意注意。

最后,在方法五、六的联系分析中,学生发现两种方法实质是异由同工,异在形式不一样,同在都是在当作整数乘,由于0.95当作95扩大了100倍,所以要把乘得的结果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经过对竖式的的进一步观察发现被乘数有两位小数,积也应该有两位小数。学生自己悟出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演算的方法和原理”,并在阐述中深化理解。

篇6:[美术课改论文]以新课程理念 更好的激活美术教学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几个核心转变: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第二,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第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第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六,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第七,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第八,调整现行的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教师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育的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指导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当然,终身教育理念也应成为教师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教师教育鲜少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教育还是以职前教育为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还处在边缘地带。

2.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指导理念发生了根本胜的变革。新课改实施前基本上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课改后,基础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内容与学会生活相联系,都反映了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观,可以说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建构主义还没有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课程编制不合理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合理。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偏重于按照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来培养教师,忽视综合能力的发挥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拿教师教育中的学科专业课程来说,其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大,课程多。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普通教育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0%,教育专业课占9%,并且选修课也儿乎都是学科专业课程。

二、教师教育课程构建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公布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并迅速展开了确立和制订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因此,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人职教师教育课程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1.职前教育阶段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并且广泛开设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第二,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应提高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地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一是相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是教育基本理论。它不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还应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第三,专业课程部分:在学科专业教育方面,使学生在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精深掌握1—2门专业课;在教育类课程方面.开设针对这1—2门课程的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心理学、学科教材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技能等课程,培养师范生“如何教”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第四,活动课程程部分: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职业自豪感和锻炼师范生的社交、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2.人职教育阶段

将师范生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和教师入职教育结合起来,并增加师范生教育实习和人职教育的时间。这一阶段的课程应根据师范生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从理论上予以指导,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实施可行性方案。同时结合学生情况优化教育技术,逐步锻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将师范生在学生阶段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师范生的教育教学风格。

3.在职教育阶段

篇7:以新课改理念引领教学

一、高三教学工作必须坚持新课程理念指导

据有关专家透露, 这两年广西文综平均分每年都有下降, 而且幅度较大, 一个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由于我们广西没有进入新一轮的课改, 许多学校还是停留在旧的课程理念, 而高考试题体现课改精神越来越明显。纵观2010年政治学科试题的国家答案标准, 重能力考查十分明显。虽然说广西目前还没有进入课改, 但今后的高考广西不可能自己停留在课改大门之外。因此, 我们要坚持落实课程理念与高考备考的统一, 今后的高三教学, 乃至高一、高二教学都要以课改理念引领,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学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所收获;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懂得方法与过程,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加强知识网络构建和思维拓展训练,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历年的高考证明, 决定高考成绩优良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都是以相应的基础知识为载体, 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获得好成绩的前提。现在的高考试题多数都是需要运用到多个知识点和能力才能解决, 2010年的高考试题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更加注重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第24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经济理论的理解能力, 并考查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看起来简单, 似乎是送分题, 但它涉及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单个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及商品价格的计算等知识点。有些考生可能没有掌握这些知识, 无法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要求建立正确的联系, 错选了B答案 (答案是A) 。

第34、35题是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的试题, 只要熟悉关于我国宗教状况和宗教政策的相关知识, 掌握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精神及相关基本点, 一般都能作出正确选择, 但是许多考生却是在这类试题上失分最多。

历来都强调抓基础, 但是在实践上就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我认为, 首先, 教师要转变观念,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其次, 对基础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 而是要点面结合, 与生活题材结合, 灵活运用, 自由迁移;再次, 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 以线状知识和网状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梳理考点。

三、加强答题技巧训练, 养成读题良好习惯,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1) 表述简洁明晰, 观点全面准确

观点全面, 才能保证得分。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 答题宁可简单要点化, 争取每一采分点都得分, 不提倡仅某一点作很细的回答, 而漏掉其他的观点。考生答题往往是几种情况:一是观点化、要点化, 多角度, 虽然仅是几句话, 没有分析或展开, 但因观点全面而得到较多的分数;二是“一点写到底”, 结果只得一个点的分;三是观点不明确, 表述不清晰, 虽然写得多也没有得到多少分。第一种情况是最实用的。

下面是2010年高考第38题第 (1) 问 (结合材料, 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 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 两个考生的答案。

考生一: (1) 对人民负责原则; (2) 依法治国原则; (3) 经济调节职能; (4) 市场监管职能; (5) 公共服务职能; (6) 社会管理职能。

考生二:原则 (1) 创立相关方案来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各部委……, 体现民主集中制; (2) 消费补贴, 体现对人民负责; (3) 依照相关法规办事, 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内容 (1) 依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政府工作要求的部分办事; (2) 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 搞好国家宏观调控, 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以财政补贴、产业政策等减少市场经济缺陷的负面; (3) 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财政补贴来拉动消费方式转变, 举办经济博览会等。

两答案详略明显差别, 前者表述简洁, 观点全面;后者有些拖泥带水, 特别是后部分, 对之贬褒不一。结果得分前者比后者还高。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主观性题目答题要注意层次化、要点化、观点化, 表述力求分点, 简明扼要, 一目了然。平时审题要养成写提纲的习惯, 这样有利于思路打开和保持思路清晰, 形成观点全面的思维风格, 有利于提高成功率。

(2) 加强读题、审题能力培养, 准确抓住答题关键

有些考生之所以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抓不住答题的关键点。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的是读题、审题能力差, 找不出关键点;有的是不认真或粗心大意造成;有的是压根没有把读题和审题当成一回事。要保证快速并准确找到切入点和关键点, 必须养成认真读题和审题的良好习惯。

如第39 (6) “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这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同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焦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但我们有些考生没有抓住关键点, 把注意力放在“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这道题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但出现从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内因外因、主次矛盾、发展观点等角度来回答。

这里也告诉我们, 加强读题、审题环节是很重要的。我历来主张要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通过反复读题、审题, 从中准确地找出答题的切入点, 这对正确答题保证得分是很重要的。有的主观题可以利用题目背景材料中的一些相关观点作为答案的观点, 也有利于得分。

(3) 加强综合科答题和答题速度及答题技巧的训练

综合科内容多, 量大, 跨度也大, 思维转折频率高, 三个学科不停地交叉跳跃思维, 对心理活动影响很大。政治学科又是靠后的一科, 往往因时间的处理不好而做不完题或者质量不高。谁得“综合”谁得“天下”, 加强综合科有效考试的研究和训练是当务之急。文综学科的教师要从全局出发, 有效配合, 不要将自己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

高考题量多, 篇幅大, 要在有限时间里取得效果最大化, 答题技巧研究和答题速度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4) 注意养成有效的思维方式

我们强调落实新课改精神, 但并不是否定过去一些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对哲学知识的把握要注意原理内容和方法论要求及其关系;主观题分析思考的“三部曲”思维方式等。

回答考查哲学知识和能力的试题, 坚持从原理内容和方法论要求的统一去思考, 这对于打开思路, 保证观点全面, 提高得分是很有帮助的。2010年国家标准答案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原理内容和方法论要求没有明确的区分, 而是二者自然融合一起, 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 国家标准答案中仍然有着原理内容和方法论的影子。如第38 (3) :“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节能意识淡漠, 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 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原理内容) ;“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促进的作用 (原理内容) ;“节能理念是先进的社会意识, 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符合人类长远利益”———坚持先进社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方法论要求) 。

多角度思考, 多方面回答是高考考查学生能力的一个明显要求。如果我们在学习中养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三部曲”思维习惯,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思路狭窄, 回答观点不全的毛病。比如第38题, 懂得政府的活动原则和政府管理经济职能是什么, 就可以与材料联系起来回答第 (1) ;懂得使用或生产节能灯要注意什么或怎么做, 对回答第 (2) 也不应该有多大的问题;第 (3) “三部曲”的思路也相当明显:“节能理念是先进的社会意识, 是科学发展观” (是什么) , “节能理念是先进的社会意识, 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节能意识淡漠, 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 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为什么) , “要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增强节能意识, 避免浪费” (怎么做) 。再说, 现在的主观题基本上都是属于结合背景材料要求回答原因或者怎样解决问题的考查模式。

四、增强时政理念, 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围绕主线抓训练

体现时代性、现实性,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一直是政治科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方向。2010年试题更是突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 围绕主题设置背景材料和命题。第25、26题是应对金融危机措施, 第33题是民主政治建设, 32题讲党和国家执政理念, 34题讲国家的宗教政策, 38题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题强调树立节能理念、节能减排, 39题又是突出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话题, 整套题基本都是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展开。2010年比以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关注。从考查的知识重点来看, 突出了“人的尊严”、“国情教育”、“学习方法”等;从试题的内容来看, 要求学生要明确当今国家与世界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从试题呈现的形式来说, 材料选择、情境创设、题目设问等更贴近学生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2010年第39题综合题改变了近年“史料”背景的呈现方式, 而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为背景, 具体考察农业和联系的相关知识。

篇8:更新教学理念激活美术课堂

一、依据新课标, 实践新课标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 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最大动力之一。从总体上看, 美术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 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 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如:一张学生的绘画作品, 尽管绘画水平极为一般, 或很糟, 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 它也有很多独具魅力的地方, 甚至在这些“地方”也是很完美的。因为, 这毕竟是学生真实思想的写照, 是学生思维活动过程的真实再现, 也是学生情绪气质的表现、个性的张扬。所以, 教师在评价时, 要加以鼓励和肯定。虽然, 初中美术教学加强了理论、技法的学习和训练, 可初中美术课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画家, 而是通过美术课程教学, 用美的形象、美得理念感染、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智力,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多彩纷杂的社会, 初步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学生的兴趣无定性, 学生感兴趣的、喜欢的题材, 是因时、因地、因事而加深或减弱甚至改变, 适合学生心态的教法, 浓厚的艺术氛围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教学。所以, 教师一要在平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的积极配合;二是积极利用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 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 让绚丽的色彩, 飞舞的线条, 生动夸张的艺术形象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三是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 了解往日熟悉的小巷、建筑、小饭店等地方, 学着用“美”的眼光重新去感受、认知, 领悟生活。这样, 通过观察、了解学生, 掌握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新课的切入及课堂教学讨论内容的设置。

二、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愉悦地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 所谓基础美术教育是与专业美术教育不同的, 属于素质型的教育, 是面向大家的美术教育活动, 它强调美术课程中的“教育”;而针对极少数人的专业美术教育, 强调的是美术课程教育中的“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 它不仅涉及理性、逻辑、抽象, 同时也强调形象、感性、情绪、想象、个性、创造、体验和实践, 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教育的这些特性, 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向学生了解和探讨现实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与其结合纳入课堂, 尽量减少学生在书本中茫然学习的时间。比如:学习《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七年级第六课) 这课时, 利用学生熟悉的纸折飞机、纸船、小纸灯笼等, 鼓励学生在怎样略加改动后, 成为另一形象。这样, 在学生熟练的操作中, 教师适时介绍纸雕塑的基本知识, 几种简单的形式美法则, 引导他们对折纸进行美化, 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三、初中美术教育在训练基础技法、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加强对美术欣赏的教育

众所周知,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 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 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初中学生对社会“初涉红尘”, “朦胧欲懂”, 他们在茫然中寻求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 在这颇为关键的时期, 我们要灌输一种与学生心灵容易共鸣共振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美国费德门教授指出, 美术欣赏在学校美术教学中, 有着较好的可操作性, 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 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所以, 在传授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 应加强对美术欣赏、审美的教育。如徐悲鸿的《八骏图》, 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 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 寥寥数笔, 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同时, 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 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凡高的《阿尔的吊桥》, 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 有力的笔触, 奔放的线条, 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 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接近、感受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 重点是艺术作品对学生思想的陶冶, 引导他们树立“终身探索美、追求美、享受美”的良好习惯。

四、改进评价机制,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为学生创造宽松、积极、严肃、上进的展示平台

美术课程评价是指依据美术课程和所获得的信息, 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科学合理、客观艺术地评价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 以正确引导、激励为主。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了尊重与羞辱的意义, 对学生的心理便是最有分量的一种刺激, 保护他、发展他, 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何况是初中学生。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具体情况, 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自我评价”。如:上《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时, 设计“我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及感受”。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评价观, 让学生在自主、师生互动有效机制的学习中, 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 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的良好局面,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 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

篇9:[美术课改论文]以新课程理念 更好的激活美术教学

一、教与学

“教学”一词, 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 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 “教”是为了“学”。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好的一种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片面的认识与不恰当的做法, 其中突出的有以下两点: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讲”字上狠下工夫。在课堂上从旧课到新课, 从概念定义到定理推论, 从例题分析到习题提示, 教师一讲到底。特别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 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 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 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 再到“放”。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听, 根本来不及思考、消化。另外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课堂上主要由学生看书学习, 学生处于自流状态, 教师显得可有可无。

实际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的前提是已知, 而学的前提是未知。教的作用是改变学生的未知状态, 学的作用是求知, 教与学两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 就会制约另一方, 其结果只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是一项双边活动, 仅有一方面的积极性是完成不好的, 甚至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教师组织好教学内容, 要设计好问题的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精心设问让学生讨论, 抓住关键时刻, 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而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以为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作到“五让”:即学生能看懂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去看;学生能自己思考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学生自己能讲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讲;通过讨论学生能解决的疑难, 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才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讲与练

“讲”与“练”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实实在在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讲”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 不是“流水作业”, 更不是“念书”。“讲”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要求、深度、分量、顺序与方法, 甚至连声调、板书位置都要有一个精心设计;“讲”要求教师善于分析教材, 把教材中精练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看准、抓住、讲透、讲得精彩;“讲”就是要教师能运用精炼、形象而又幽默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不是把学生讲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讲”就是要教师能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地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讲”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前后联系, 形成结构。

教师在讲课前应深入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基础知识水平, 把教材分为详讲的、略讲的与不讲的三部分, 重其所重, 轻其所轻, 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在讲课时, 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 这样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 让学生自己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去主动地索取知识。

在课堂上光是教师讲是不行的, 还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对每一个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联系把课本中的概念、定理、公式和各项法则等这些看起来是“死”的东西学得“活”起来, 能运用这些“死”的知识来解决不同类型的、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堂上的练不是随意丢几道题目给同学去做, 练也不是多多益善、题目越多越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练习,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 举例如下:

若α, β∈ (0, β) , 求满足方程的α, β值。

学生见到这个题后, 有的运用“和差化积”与“倍角公式”去解。他们把原方程化为

这样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 α、β的值求不出来。

有些学生利用“和角公式“, 把原方程作变形如下:

再进行下去同样得到:

仍然求不出α, β的值。

这时有些学生感到“山穷水尽”了, 因而产生了畏难与厌烦情绪。教师的分析引导、启发点拨的工夫就在此时了,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不要把学生的解法一概否定。对采用前面这一种解法的学生, 启发他们把方程

解此方程组, 容易得到解:。

对采用后一种解法的学生, 要求他们针对变形后得到的方程, 思考能否把它转化为代数方程来解。经过这样的点拨, 学生想到“万能公式”, 可设

, 这样就把原方程转化为:

配方后得:

然而, 在

α, β∈ (0, π) 的条件下, 只能取正值, 故得本题的解为:。

这个题解出之后, 学生个个喜悦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将解出的题目一放, 又去解下一题, 争取体会到下一次成功的喜悦。殊不知, 这种做完一题就束之高阁的态度恰恰错过了提高的宝贵机会。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上必须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新理念, 以习题为平台, 给学生以充分展示才华和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更科学、更和谐。

上一篇:工程施工消防安全责任承诺书下一篇:创全国绿色施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