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语文作为任何学习阶段的主要学科,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将语文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的不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教学方式的调整,与学生进行对话已经成为素质教育观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话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对话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探析对话教学理论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引领

摘 要:“教育改革要深入,教育理论要先行。”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新生事物,在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诸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平等的民主思想;体现双向互动符合教育规律的课堂运作模式;体现合作的互助精神等。但现实教学中也碰到一些不和谐、不着调的地方,这些问题都是前进途中的问题,只能在途进中使其不断自我完善。笔者就一些实际中显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旨在与同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对话教学 语文课堂 形态 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断然摒弃了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逐步确立“以人为本,注重人精神价值”教育理念的同时,与之相配套,许许多多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逐步确立和完善,形成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资源,推动着教育事业蓬勃向前发展。笔者有幸身处第一线语文教学,敏感地触摸到教育教学改革强有力的的脉搏。借此机会,笔者就“对话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与应用等相关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

“对话教学”是与“一言堂”或“满堂灌”相对的概念[1]。“一言堂”“满堂灌”是单向传承式的,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容器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受动状态,课堂成了老师的留声机而绝少有音箱的共鸣。与此相反,“对话教学”是开放式的课堂上,教学的主客体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来完成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对话教学”有着这样一些显著的进步和鲜明的特点。

1.1 对话教学体现民主、平等[2]

传统文化中,师生地位是不平等的。“一言堂”便是这一不平等的代名词。师生关系平等,确立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是对话教学的基础[3]。师生从属关系一经冲破,民主、平等、真诚、信任和相互配合的对话氛围就有了实现的前提条件。而一旦形成这样的良好氛围,就能使对话的各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成为师生、生生展现个性,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平台。特别是进入高中的学生,最是个性意识的成长期,认知结构的优化期,最最需要有个心理诉求的平台。对话平台的搭建,无疑满足了学生这一内在需求。对话实践中,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融入阅读文本,互相对话,互相倾诉,直面的是生动而又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是“一言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1.2 对话教学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4]

对话的交流,是靠彼此言来语去的互动来实现的。互动,是语言的交锋,是思想的碰撞,是情感的交流,这正是对话教学的要求所在,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历,认知达到一定程度,但思想往往深度不够,视角单一,视野狭窄,对话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较为理想的选项。教学中,经常一个正确的结论,都是师生,生生历经数堂课的反复折腾得出的,都是由一串串零碎的,偏执的,非理性的片段组成的。这正如你我手里各有一个苹果,放在一块再拿回去还是一个苹果。而两个人的思想放在一块再拿回去就完全不一样了。双向或多项互动,对于促进学生语言的运用,思维的连贯,思想深度的挖掘,情感的蕴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对话教学体现合作、互助的精神[5]

既然对话是个互动的过程,说明对话是高度的群体性行为。个体处在群体中,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也为个人社会意识提高提供平台,这是传统课堂,在刻板压抑的氛围下很难做到的一点。传统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师生陌生,生生不熟现象比比皆是,但对话互动的课堂,情景则大为改观。轻松愉快的话题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严肃认真的话题拉开思想的交锋,言来语去的交流沟通必然内化为合作、互助。学生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内心世界大都呈开放状态,今后走向社会,“合作”“互助”不仅是他们的内在素质,更是他们身上的符号。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识到,对话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领者进驻教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确立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学的功能始终落实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所以,从宏观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或教学形态,它是以一定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文化导向为具体内容的实体,而不仅仅是手段。

2 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 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6]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设置必不可少。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7]。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习文本的前提[8]。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 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9]

对话教学中,设置提问是一个环节。巧妙预设问题,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简单进入复杂,由浅显入及深奥。但现实中,有些对话教学确不尽人意,笔者也有相当多的失败纪录。现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几条:(1)所提问题没有连贯性,缺乏内在联系;(2)所提问题深浅失当,学生无所是从,造成思维混乱;(3)所提问题不具实际意义,典型的“无效提问”。随之认识的到位,经验的积累,逐渐走出误区,步入正轨。现在总结起来,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预设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推进,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逻辑;(2)预设问题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做到看人发问,心有定数;(3)预设题目,宁少而精,勿多或杂。只要教师做到熟悉文本,专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学生,就不难预设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2.3 对话教学中不注意整体连贯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或兴起,总是要么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风;要么全盘否定现有,全盘接受新鲜。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之失去整体连贯性。在教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对话教学刚刚兴起,有的地方凭着一股热情,不分青红皂白立马照搬,结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专题讲座法,特别是语文课堂上的讲读法等,还适应目前尚不发达、开放,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教学。但这些地方新方法一来,原来行之有效的就靠边站,而新的东西一时又难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师教学被动,学生学习无所适从,教学质量下降。我以为:对话教学以整体机制引进为宜。初期,师生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宜应新旧教法互用,互补长短。适应成熟后,逐步推广。但即使这样,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弃,可作为辅助方法相机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连贯。

3 结语

教学改革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大量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问题,仅仅凭着一股热情不够,还需要我们拿出政治智慧和理论能力。其中提到的“理论能力”就是我们当下要尽快把丰富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成熟一点,总结一点,使之尽早自成体系,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注入动力。一切热心支持教育改革的同仁,携起手来,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为着我们教育事业这个千秋大业贡献力量吧!

参考文献

[1] 赵洁.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 庞鑫.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张吉恩.思想政治课民主性教学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4] 林阿娟.高职高专教学语言艺术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 张晓丹.关于语文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6] 蒋开明.生命生成与多边互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7] 孙娟.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实施现状及其改进策略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8] 于重扬.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9] 平丽雯.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机制的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11.

作者:闻琪

对话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探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技巧

摘 要:语文作为任何学习阶段的主要学科,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将语文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的不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教学方式的调整,与学生进行对话已经成为素质教育观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措施。文章以高中为例,在综合考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特点、学情、对话课堂的要求等因素,提出了有效对话的技巧,以通过与学生对话的方式来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技巧;策略研究

引言:

在应试教育观念下,满堂灌教学方式的使用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忽视了学生学习效果对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而通过对话课堂的构建,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及时互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对话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必须在掌握有效对话技巧的基础上展开阅读教学,才能通过对话课堂的构建实现对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

一、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提问教学

提问教学是互动式教学的一种,并且也是最为简便有效的互动式教学,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就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按照传统的提问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构建对话课堂的目的,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提问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调整。传统的提问教学大多数时候的使用目的都是检测学生对一个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阅读教学中,阅读作为一项千人千面的活动,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提问教学进行创新,通过提问这种形式直接实现与学生的对话,构建对话课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这一形式时教师必须保证提问的内容围绕课文内容展开,使这种教学方式服务于阅读教学,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的提问形式成为一种有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技巧。

二、正确规划对话内容

对话课堂并不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随意展开的对话,而是要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实现对阅读文本的深入解读,进而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正确规划对话内容是一项有效的对话技巧,只有选择了正确的内容,才能确保与阅读教学的初衷相一致。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述课文内容,阅读效果的提高要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叙述,叙述的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还是对话课堂的构建过程。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文章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的这种对话形式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实现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再次教师要与学生就文章主旨展开对话,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旨,主旨的总结对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章主旨的教学活动,并且在对话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利用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共同进行文章主旨的探讨。对话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其必须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来使用,教师不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本末倒置,而是要在明确阅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对话内容,使在与学生就这些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就能逐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最终实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将对话技巧应用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很多教师将阅读教学孤立的看成上课过程,因此将对话技巧错误的认为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就造成对话技巧在阅读教学其他环节与其他主体中的缺失,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对话技巧的错误认识与错误使用已经成为了普遍问题,因此必须在正确认识对话课堂的基础上度当前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实现对话技巧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

首先,教师要实现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形式主要在阅读课开始之前的自主预习环节使用,通过学生在预习阶段阅读文本的方式来实现,为了提高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阶段解决几个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来达到指导学生阅读重点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个对话形式则是在阅读课上进行,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上述的两种对话技巧来与学生进行深层对话,通过有效对话技巧的使用提高阅读课上的质量;再次是要实现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对话,这主要在课后温习的环节进行,通过学生在课下讨论阅读感受的方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结语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观念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对话课堂的构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使用有效的对话技巧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左红梅.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技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53-54.

[2]史英兰.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技巧[J].考试与评价,2020,(01):59.

[3]陳艳.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技巧[J].中华少年,2019,(26):160.

作者:全福喜

对话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3:

语文教师教学生成能力的养成

教学生成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感受、兴趣、行为表现等对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师生的教学交往深入下去的能力,这是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具灵动性的要素。语文教师锻炼和提高教学生成能力不仅是生成性教学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语文学科的性质为教学生成能力的养成提供了内在可能性,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为教学生成能力的养成提供了外在必然性。语文教师养成教学生成能力应做到教学预设有理念,为生成留白;教学实施有方法,为生成留心;教学回望有思考,理性评判教学生成。

语文教师  生成性教学  教学生成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不断发展。生成性教学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教学的动态生成,注重教师根据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和学生活动的多样性来展开教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要使课堂具有有效的生成性,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生成能力,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感受、兴趣、行为表现等对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师生的教学交往深入下去的能力。教学生成能力是实现生成性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具灵动性的要素。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其教学生成能力,不仅是生成性教学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

一、语文教师养成教学生成能力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1.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为语文教师养成教学生成能力提供了内在可能性

从语文学科设科以来,众多研究者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了多种阐释,如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文学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目前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虽然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在继续,但课程标准所界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属于语文学科的主要性质。通过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水平,发展智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注重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而言语发展和精神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学科呈现出与其他学科迥异的鲜明特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般是以单元为单位,每一单元按照一定的主题选择相应的文章。对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尤其是对文学类选文本身的解读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也会相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备教学生成能力,能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教学,注重教学的生成,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是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的。

2.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语文教师养成教学生成能力提供了外在必然性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设计思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生成能力。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生成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是把整个高中语文课程分解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按照模块组织教学。这一改变既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学习要求,又增强了语文课程的多样选择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差异性发展,这种选择性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的尊重,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和爱好的选修课程中,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来学习文本。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学习,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成能力都是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语文教师教学生成能力的养成方法

1.教学预设要有理念,为生成留白

教学预设要有生成意识,在预设时保证生成的张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都需要进行教学预设,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对即将实施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做出规划和设想。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教师就要做到课前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要在教学预设上下功夫,把它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教学预设的观点、态度和具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生成性教学能力的养成。教师要有生成性教学预设的理念,要认识到课前预设不是设定一个刚性的、丝丝入扣的教学流程,而是要注重预设的灵活性。教学思路要灵活,要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流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生成性教学的课前预设。对于语文的文本来说,解读的角度和思路可以是多样的。同样是《再别康桥》,可以预设为通过徐志摩诗歌的“三美”来解析,带领学生体会其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也可以预设为以诵读来贯穿,通过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韵味;还可以预设为以体味“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作为主旨,通过徐志摩的《康桥,再会罢》、《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这三篇有关康桥的诗文为阅读内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而这三种预设都可以完成单元目标中所要求的“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的教学目的,如何选择就要结合学生情况定夺。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案也要用生成的理念来关照,就会使预设为生成做好准备。

教学预设要巧留生成点,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要有灵活性,要进行开放性的教学设计,为教学生成留有余地。教师可以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可以调整的板块组合,根据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放得开、收得拢,为教学的动态推进提供条件,使教学的有效生成成为可能。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时往往会设置问题,例如在学习《春》的时候,可以设计“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象?”或“文中这些描写春天的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这时候,教师就应想到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在预设中就应该考虑从哪里切入、如何衔接等,才会使课堂实施游刃有余。此外,在教学预设时,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所需时间也应该考虑,要为教学的生成留有余地,教师不要把讲授时间安排得过于饱满,按部就班的教学只能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当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预设时设置一个补充拓展或布置为课下练习的教学板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为教学的生成提供时间保证。

2.教学实施要有方法,为生成留心

体验课程认为课程不是静态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鲜活经验,教学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在教学实际中,课程的内容不断得到生成和转化,课程的意义也就得到了不断的建构和提升[2]。的确,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3]。教学生成依托于教学而存在,真正的生成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前预设为生成做好了准备,教师还要掌握生成的方法,在教学中处处留心、巧妙生成。

教师应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教学生成提供客观环境。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具个人体悟的过程,只有学生放松心情,投入文中去感受,再学会跳出文章去思考,才会使思维既具有活跃性又具有深刻性,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或者过于兴奋的学习心态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亲和的关系,并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的氛围,为教学生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生成提供主观可能。教学生成看似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预设的离开或超越,实际上学生能获得预期以外的发展。有时教学的生成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所做的调整变化,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学生的问题、感受、分析等激发了教师的生成,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把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了教学资源、建构了教学流程并且为教学附加了一定的价值。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教学的生成,一般说来,那些能够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是有利于教学生成的,如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法等。语文教学是以一篇篇选文组合起来的单元,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体味、有所发掘,学生思维的灵动性是教学生成的关键所在。

语文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抓住生成的机会,使教学生成得以实现。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转化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不同、认知特点各异,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其个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教与学的双方在动态交往中完成教学。在这个交往过程中蕴含着教学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巧妙生成。在作品品读中,学生的质疑、学生的错误、学生之间的分歧等都可能蕴藏着教学的生成点,教师要学会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来促使教学的生成。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呐喊》自序时,一位学生质疑说,他在王朔的《我看鲁迅》一文中读到这样几句话:“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些东西的。”教师敏锐地发现这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鲁迅的思想深度和文章价值,和文章学习的主旨有契合之处,于是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把教师带领大家分析转变成以学生的探究讨论为主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去追问鲁迅的思想和文章的价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回望要有思考,理性评判教学生成

教学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发生的,有着强烈的个性化特征,由于教师的视角、引导方式、生成能力不同,教学生成的程度和效果也会不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成能力,就不仅能满足于在课堂中抓住生成点,还要在课后的教学回望中对教学生成进行思考和评价、分析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成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应回望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实施进行审视,从教学中是否有生成、教学生成是否围绕语文教学展开、教学生成是否有效等方面进行追问。教师可以思考以下问题:这节课的教学实施和课前预设是否完全一致,有没有地方做了调整和变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调整和变化;改变后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是否使学生更有收获;教学生成的内容是否是围绕着语文教学进行的;还存在哪些被忽略的生成点;以后的教学预设还应该注意到哪些内容以利于课堂的生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以便于有效的教学生成……这样的追问和思考会使教师站在一个较高的评判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使教学生成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任性而为,而是有准备的、有意识的主动创设。例如在《鹬蚌相争》的解读中,随着学生质疑“蚌的壳是不是蚌的嘴?鹬的嘴被夹住了怎么说话?”而把教学转向讨论此类问题,是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生成?[4]又如在课堂教学进行中,由于遇见大雨或者大雪突降,把课文学习调整为习作练习是否是巧妙生成等。每一次教学回望都是对自己的教学生成能力的反思评判,它会促使语文教师自觉的能力养成和专业成长。

生成性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5]把“生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常态是新课程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想促进其专业成长,提升其教学能力,就应该关注教学生成,用生成性教学的理念指导其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生成能力。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美]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生成课程[M].周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周益民.无法预约的精彩[J].人民教育,2004(1).

[5]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作者:李莉(1973-),女,陕西安康人,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李莉

上一篇:地方审计统计实践工作研究论文下一篇:游戏教育用于小学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