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理论,以奥巴马的胜利演说Yes,WeCan为例,阐述政治演讲语篇中人际功能的实现,试图从语气和情态视角对该政治演讲语篇进行详细分析,具有典型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论文 篇1:

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研究

摘 要: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分布较为广泛,这与其人际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基于韩礼德的语气隐喻理论,通过对学术论文中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及其实现的交际目的分析,认为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投射成分具有模糊性和明示性的双重特征,分别能衍生出礼貌、协商策略及引导和显意策略,具有提高话语接受度、扩大命题性、提升观点认可度和凸显研究重要性的人际功能,能促进实现论文的交际目的,即增强说服力,达成学术认同。对语气隐喻的功能分析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正确理解和恰当使用语气隐喻手段,以构建语篇中的人际意义。

关键词: 学术语篇;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人际功能

一、引言

目前,众多学者认为,“学术论文是作者高度参与的社会性言语行为”[1]1, 作者事实上总是与读者进行一种交互性的交流。“这是因为论文作者在展示研究结果客观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向读者实施修辞劝说,表明自己的立场,构建自己的身份,争取得到读者的认同以接受其观点。”[2]不可否认,学术论文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还“包含着丰富的人际意义”[3]。总体来说,学术论文的人际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术话语具有礼貌性和协商性,充分尊重读者的观点,并对同一观点的不同情感态度的存在表示认可,展现研究的开放性、包容性及科学性;另一方面,学术话语具有示意性和目的性,明确表达作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评价及判断,并能够影响甚至引导读者对命题内容进行理解和评价,以实现其最终目的——获得学术认同。而前人的研究表明语气隐喻是实现人际意义的关键因素,在语言使用中不仅具有“礼貌性和商讨性”的语用功能[4],还具有“示意性强、劝说效果显著”[5]的特点,符合学术语篇的人际交流需求。但是目前国内鲜有研究关注学术语篇中语气隐喻现象,因此本文尝试探究学术论文中语气隐喻的语用功能及其所体现的人际意义。

基于Halliday最新的语气隐喻理论,语气隐喻分为级转移和类转移语气隐喻,其中,类转移语气隐喻多出现在口语体中,因此本文将研究范围缩小至级转移语气隐喻。而级转移语气隐喻又分为“显性主观投射和显性客观投射”[6]688,其中,“主观化投射大量出现在像日常话语这样的即兴对话性文体中,而客观化投射往往出现在要求客观性和可信度高的官方文件、新闻报道或学术论文和著作等文体中”[4]。因此本文将聚焦于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识别其在学术论文中的应用,构建其语用特征和人际策略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其在学术语篇中的多重人际功能。本文希望能帮助外语学习者识别、理解语气隐喻,对其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二、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概念

语气隐喻作为人际语法隐喻的重要内容,由 Halliday于1985年首次提出,历经三个阶段的完善和发展,逐步趋于成熟。“在功能模式阶段(1985—1994年),Halliday主要提出语气隐喻体现为语气类型的变化,即类转移语气隐喻。在分层功能模式阶段(1994—2004年),Halliday等人突出了系统功能語言学的层次思想,提出级阶的概念,并指出语法隐喻是对语义系统的隐喻性延展”[7],为语气隐喻的语义拓展作了理论铺垫。“在分层系统功能模式阶段(2004—2014年),Halliday等人通过语言系统意义潜势扩大的两大手段——扩展和投射”[7],扩大了语气隐喻的实现方式,增加了基于人际投射的语气隐喻类别,即级转移语气隐喻。本文研究的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产生于最后一阶段,是语气隐喻的最新成果(见图1)。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具有“显性”和“客观”的取向,而“言语功能一般是通过隐性形式来表达的,从隐性到显性的转换主要是通过人际投射来完成的”[4]。具体来说,该投射结构能把“人际评价(interpersonal assessment)从词组升级(upgrade)到小句——即把简单小句中的一个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转换为复杂句中的一个投射小句”[8]626,而小句比起词组更能凸显出评价观点,从而实现了隐性到显性的转化。同样的,从主观到客观的转换也需要投射来实现。这种隐喻策略将指称话题非参与者(non-interactant)的“they”“it”以及权威来源等作为投射主语,将作者本人隐藏于话题之后,从而实现了观点客观化。通过这些投射和转换,典型的语气结构就被改变成了客观投射语气隐喻这一语气变体(见图2)。

根据韩礼德对语气隐喻的讨论[6]698-704,并结合麦提逊对人际投射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基于客观人际投射的语气隐喻分类如下:

(1) 显性客观非参与者(“non.interactant”)为主语的投射建议。

(2) 显性客观非参与者(“non.interactant”)为主语的投射命题。

三、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识别

根据韩礼德对语气隐喻的讨论, 并结合麦提逊对人际投射的论述, 我们把实现客观人际投射的语言形式概括为表1,用于识别语料中的语气隐喻。

(一)显性客观非参与者(“non.interactant”)为主语的投射建议

【例1】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hat‖ all staff understand their obligations under the Act.[6]703

上述例子是典型的非参与者(“non.interactant”)为主语的投射建议。该句子以话题非参与者的“it”作为投射主语,由于不涉及话题参与者,因此表现为客观投射。通过这一人际投射,“important”一词被上升为以“it is important that”作为结构的投射小句,实现了级阶的转移,从而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形式,产生了语气隐喻这一语言变体。

(二)显性客观非参与者(“non-interactant”)为主语的投射命题

【例2】Furthermore,it is claimed,‖there are no known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languages of the Old World and those of the Americas.[6]703

与例1一样,本例也采用客观投射的基本策略提升人际评价的级阶,从而改变了典型的语气结构,产生语气隐喻。通过这一变体,语气以命题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言语功能被凸显出来,强调了“给予信息”,实现了言语功能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

四、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语用特征和人际策略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功能集中在投射成分上,其中包括:客观投射主语和显性投射结构。投射主语通常以话题非参与者“they”或“it”来表示,对消息来源含糊其辞,因此具有模糊性语用特征。而显性投射结构指的是整体投射结构,如“it is important that”,由于级阶升级,往往能对其后的命题或者提议进行强调,因此呈现出明示性(显性)的特征。而这一对特征又分别能衍生出不同的人际策略,如图3所示。

(一)模糊性及其衍生的人际策略

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可分为投射命题和建议。就投射命题而言,典型结构为“they say”“it is said that”“it is rumoured that”“t is claimed that”,这些表达式从语用学角度看属于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attribute shields),即“不直接表示说话人本人的推测或者犹疑,而是选择第三者或者是不确定的信息来源,从而间接地表达说话者对某事的态度,看法和认识”[9]183,从而“疏远作者与命题的距离”,并“将话语责任转移至他人”[6]703。投射建议的典型表达式“it is demanded that,it is asked that; it is imperative that,it is important that”也是通过模糊其建议来源,将其“经验化”(experientialized),并“中和为事实”(neutralized as facts)[6]703。语气隐喻的模糊性是其丰富语用资源的重要源泉。借助模糊性,作者或说话者可以采取礼貌和协商策略,以构建人际互动,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1)语气隐喻的模糊性是礼貌策略的源泉。说话者或作者通过选择模糊性语言疏远其本人与话题之间的距离,间接地表达态度和看法,从而避免将主观意志强加于人,将话语商讨的空间留给听话人或者读者,从这一点来看,消极面子策略得到施展,能避免威胁听话者的面子。与此同时,积极礼貌策略也在发挥其作用,说话者通过对消息来源含糊其辞,将话语责任转移至他人,从而保护其本人免受批评,以此维护自己的面子。两种面子策略双管齐下能使话语温和而不失效力,增加听话者对话语的接受程度,从而最终获得话语认同。

(2)语气隐喻的模糊性为人际协商策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通过模糊信息来源,说话者或者作者能够采取一种协商的口吻与读者对话,指明这不是其本人的观点,也并非是一个绝对真理,而是一个可以商榷的命题,且这个命题也只是社会多元观点中的一种,从而允许了立場多样性,提高了对话开放程度。这种协商策略不仅能增加读者或者听话者介入话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还可以保护命题内容不招致挑战和质疑。值得一提的是,话语中的协商策略不是单一的,例如客观投射建议往往还会借助情态词(比如would,could等)进一步提升话语的可协商程度。

综上,语气隐喻的模糊性为礼貌策略和协商策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气隐喻既能保护读者的积极面子,维护作者的消极面子,提升话语的礼貌程度,又能为话语提供语气调整和语义商讨的空间,搭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桥梁。

(二)明示性及其衍生的人际策略

显性客观语气隐喻是模糊性和明示性相统一的矛盾体,其模糊的是消息来源,明确的是命题内容。通过人际投射,这类语气隐喻实现了从词组到小句的升级,升级后的小句所承载的命题内容就会得到凸显和强调。借助语气隐喻明确性这一特征,说话者可以采取引导和示意策略,邀请听话者参与话题讨论,并使其按照预设好的思维轨迹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最终获得观点认同。

(1)语气隐喻通过明示(explicit)的方式对听话者进行引导。这一引导策略是级阶升级后的投射结构和及其引导的小句句干中动词的共选来实施的,因为比起词组,由投射主语引导的小句更为醒目,也更容易将听话者带入作者的思维语境。例如,作者往往会借助“it is important to,it should be noted that”等客观投射隐喻式与读者对话,其中投射结构“it is important”和“it should be noted”将听话者引入说话者预先设定好的思维轨迹,而“to”和“that”引导其沿着说话者的思路进行判断与思考,从而按照说话者希望的方式解读信息,与说话者达成一致的情感态度。

(2)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通过客观投射实现升级的隐喻变体,尤其是由投射主语“it”引导的结构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it is claimed that”“it is said that”“it is important that”等各个句型“都有主语(真实主语),但却一定要用‘it’再重复一下主语,或者说‘加强主语’”[10]。实际上,此类句型强调的并不是虚拟主语it,而是真正的主语,即“that”引导的小句,旨在对焦点信息进行强调。这种示意性是普通表达所不具备的,试比较“ ... is important”和“it is important that ... ”两个表达,前者是一般表达,后者是基于客观投射的隐喻式。我们可以看到,前者将important所携带的评价和态度埋没在句子中,似乎无法引起读者对内容的重视,而后者则通过级阶升级,将评价前置,将观点后置,采取了先引起读者的注意,后示意其重点信息的策略,既实现了句式的平衡,又对话题内容进行了凸显。

由此可见,语气隐喻的明确性能衍生出引导策略和示意策略,既能引导受话者以发话者预设的轨道进入话题,又能向受话者明确展示焦点信息,表明立场态度,并使其按照发话者倾向的方式解读文本语义,从而建立起共同的认知态度。

五、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通过解析学术语篇中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本文发现在学术语篇中,作者倾向于采取礼貌、商讨、引导和显意策略,以发挥语气隐喻不同的人际功能,与读者互动,构建人际意义,并最终实现学术论文的交际目的:增强论文说服力,获得学术认同(见图4)。

(一)提升礼貌程度,提高话语接受度

“按照学术社团的社会交流规则,一方面,作者往往需要对前人的有关研究采取批评的态度以建立自己的学术空间,从而使其论题具有探讨的必要性和价值,作者多以专家的身份表述其学术观点或研究结果,而且尽可能地运用语言手段使其观点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学术交流规则又要求作者在表述其观点时具有策略性和面子保护意识,既要避免威胁读者的面子,又使作者本人免受读者的批评”[11],这种要求构成了双重礼貌策略在学术话语中频繁使用的主要动机因素。作者既要采用消极面子策略,避免威胁读者及其自身的面子,与此同时还要采取积极面子策略,使自己的观点得到读者的认同。

【例3】It would be better to make certain that all learners received the same instruction(and the same amount of instruction), which would help ensure that only the variables present in the hypothesized model of L2 learning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study’s outcomes.   [12]

文中有一个表达显性客观的人际投射“It would be better ... ”结构。作者用话题非参与者“it”作为投射主语,避免了作者本身的介入,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作者表达个人观点时所需承担的责任,使命题表达显得客观公允”[13]。这样的表达既能避免言论受到攻击和威胁,维护了作者自己的消极面子,又能因其客观性更容易得到读者认同,从而维护其积极面子。同时,客观投射主语未明确指出消息来源,隐含意义为这是一个可供大家协商的提议,减轻了读者对其作出评价或者提出不同意见的心理负担,将选择的空间留给读者,而非强加主观意志于他们,以此避免威胁读者的消极面子。值得注意的是,语气隐喻往往会与情态动词配合使用,如上文中的“would”一词,避免过于武断,既为读者提供了选择,也为作者本人留有退让的空间。

【例4】 Or, to understand more eff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or example,strategy use and the different advanced skill areas(in this case,advanced listening,speaking,and reading),it would be useful to explore which questions best predict advanced.level success in the various skills .  [12]

以上例子摘選于一篇论文的启示部分。“it would be useful to”是一个典型的客观投射建议。这个结构将该建议包装为“事实”,将作者的个人声音隐藏在这个建议之后,从而将“话语责任转移至他人”[6]702。从这一点看,客观投射语气隐喻能避免作者受到攻击,即使作者的观点被证明是片面的,作者本人也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尝试性的建议,从而维护了作者本人的消极面子。因此,该隐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有助于“获得学术界更多成员对其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认同”[14]。

综上,礼貌表达是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促进交际顺利进展的关键性因素。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语用功能是使说话者或者作者恪守礼貌原则等,在清楚地表达会话含意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将主观意志强加于人,避免过于武断。礼貌策略的实施会促进论文交际目的的实现。

(二)加强协商对话,扩大命题包容性

“语言是一种构建社会现实的资源,任何社团都拥有多种相同或相异的社会现实或世界观,因此,所有话语在表达一种社会态度时都是在冒险,是在同时与一系列表达不同的社会态度的话语建立相同或相异的关系。”[11]因此,在学术写作中作者不仅要关注话语的真实值构建,还要展示对其他不同的学术态度的包容性。此外,学术话语的协商性特征也能增强论文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些因素构成了协商策略在学术语篇中频繁使用的理据。而语气隐喻作为实现交际意义的语言资源能扩展交际者在对话中用以商讨的意义潜势[8]631。也就是说,语气隐喻为听话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建议的语气隐喻往往表现为于听话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命题中的语气隐喻常常是增大话语对话或商讨空间的产物[4]。例如:

【例5】 It would be desirable for future studies to tease apar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L contact and investigate how learner variables interact with differential FL exposure patterns . [15]

以上例句来自结果与讨论部分,客观投射隐喻式“It would be desirable for ... to ... ”邀请读者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使用了 would 这一情态词, 从而大大扩展了为读者提供的选择空间。这一客观语气隐喻的使用表明“专业人员倾向于以委婉、谨慎、谦逊的方式提出观点,避免绝对化表述”[13],从而提升论文的学术包容性和科学性。

【例6】Admittedly,this study’s data cannot indicate any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at the study abroad program and the changes in their speech fluency,but it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o address this relationship,particularly in the case of Russian for which fin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luency during study abroad are lacking.[16]

以上例句中,作者用“it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 to ... ”这一结构表达了当前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这种看似客观的投射只是表达了一种‘声音’,其命题并非绝对真理,只是多元社会价值和多元声音的其中之一,这种‘声音’的存在为语篇的对话性提供了理据,奠定了基础”[4]。值得一提的是,本例中作者在该投射句中加入情态词would,以进一步扩大命题的开放性和商讨性。

(三)引导读者参与,提升观点认可度

学术写作中意义的建构主要依赖于读者的解读,解读的方式则经常受到作者引导的影响[17]。因此,作者往往会借助客观投射隐喻式的引导策略,对读者的认知轨迹施加影响,悄然引领着读者接受并信服作者的观点,顺理成章地建构了一致的人际取向,从而最终获得学术认同。

【例7】While (advanced) L2 speakers may still be able to use explicit knowledge rapidly in the production stage,there is much less room for using their automatized explicit knowledge in the listening stage. It is thus important to delve into the listening component of the EI task and examine whether L2 speakers deploy linguistic knowledge without awareness (i.e.,implicit knowledge) to detect grammatical errors at the exact time of occurrence while their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meaning . [18]

我们发现,作者往往在编码语气隐喻时预设一幅思维图示,并引导读者进入其思维轨迹,从而达成学术认同。比如,在本例中,作者首先在前文铺设好路径,引出前人研究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作者采用显性客观隐喻的表达“It is thus important to delve into ... ”明确指出了当前研究是符合前文提到的实际需要的,明示了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从而将读者引入作者的思维轨迹,以达成一致观点。疑问语气隐喻的这一功能类似于引导词块的作用,能形成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要求读者按照作者预设的轨迹来解读信息,形成共同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论文的互动性和说服力。

【例8】Taken together,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young FL learners with similar FL experience differ substantially in how much they can profit from opportunities to learn,which can influence their FL attainments 1 or 2 years lat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present study adjusted the large differences in FL experience up to the time point when the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learner variables were measured.[15]

本例中“It should be noted that”出現于结果与讨论部分,向读者清晰点明重要的信息点,指出了当前研究结果的重要性。而且,在此表达中that连接后文,在作者和读者间建立对话,邀请读者参与到讨论中来,并“尝试构建共同的情感态度,使读者依照作者倾向的方式解读文本语义,更易于达成一致或结为联盟”[17],从而更容易使读者体会到该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和独特价值。因此,该语气变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论文的人际互动性和说服力。

(四)示意重点信息,凸显研究重要性

学术论文的核心作用是传播学术观点,其立场的表达尤为重要。因此,作者往往通过明示手段来突出重点信息,一方面可以提高话语有效性,提高读者阅读论文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强调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或者突出研究的重要性,增强论文的说服力。通过语气隐喻的示意性,作者可以强调话题中主语动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揭示其对话题内容的强调和重视。

【例9】It should be noted here that the number of lexical bundle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i.e.,250 most frequent lexical bundles) was selected because,in order to better examine the profiles of moves and lexical bundles,we chose to have a larger matrix,which was 10 times larger than the 25 move categories.[19]

以上例子摘自一篇文章的研究工具部分。作者运用了显性客观的隐喻表达“It should be noted here that ... ”该结构中有真实主语(that引导的小句),“但却一定要用(投射)主语‘it’再重复一下主语, 或者说‘加强主语’,有利于揭示作者对命题内容的强调和重视”[10]。在此例中,作者重点强调了其研究对象的数量之大,从而凸显其研究的可信度。

【例10】Yet,given that the purpose of L2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s arguably to lead L2 learners to get ready for future communicative settings where they interact with a wide variety of NS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experience and tolerance towards foreign.accented speech,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whether,how,and to what degree instructional gain can sufciently impact the perception of phonetically untrained judges who do not have much familiarity with Japanese.accented speech (i.e.,nave listeners). The current study is designed to respond to these concerns.[20]

以上例句来源于一篇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it is important to ... ”这个隐喻式结构中的“important”“属于强化形容词(intensifying adjectives),能够凸显作者的态度立场”[21],揭示了作者对“to”后面连接内容的强调和重视,特别指出了该研究将要解决的问题。该表达还与该部分最后一句话“The current study is designed to respond to these concerns”遥相呼应,共同凸显出了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这一点看,客观投射语气隐喻有助于实现学术论文的交际目的之一——“突出当前研究的价值”[22]。

六、结语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 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是学术语篇中重要的交际工具, 能灵活地调整语气,使其适应特定的交际目的。具体来说,显性和客观的投射成分分别具有模糊性及明示性,因此该类语言变体既能通过礼貌和协商策略构建起学术语篇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开放性,又能采取引导和显意策略建立起作者与读者间共同的情感态度,并凸显论文重点信息,提高学术论文的可读性、重要性和说服力。总之,这种高度浓缩的信息集成块具有丰富的人际意义,在表达命题和提议时是十分复杂且意蕴丰富的。因此,要想成为有效的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应该具有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气隐喻的能力,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学会解码语气隐喻,还要学会使用它。

本文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研究框架,聚焦于显性客观投射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构建了该类语气隐喻的语用特征和人际策略分析框架,并置于学术语篇场景,结合实例论证分析了客观投射语气隐喻所具有的多重人际功能。解读该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有助于加深二语习得者对此类语言变体的理解,其中语言实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给二语习得者在学术写作中正确使用语气隐喻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分析了语气隐喻的部分功能,今后还可以从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于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 Longman,2000:1.

[2]鞠玉梅.學术写作中引述句的主语特征与身份构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6):926-936,961.

[3]张大群.学术论文中的隐性评价及其识别[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36-43.

[4]杨才英.语气隐喻:言语功能扩展的机制[J].外语研究,2006,(3):1-5,15,80.

[5]翁玉莲.新闻评论标题的语体标记性研究[J].新闻界,2011,(3):83-85.

[6]Halliday M. A. K., C. Matthiessen. Halliday’s l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4th edition. Londan: Routledge,2014:626,631,688,698-704.

[7]张德禄,董娟.语法隐喻理论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1):32-44,158.

[8]Halliday M. A. K., C. Matthiesse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er[M]. Londan: Edward Arnold,2004:626,631.

[9]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3.

[10] 周利娟.“There”和“It”句型与主语突出型语言[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15-17.

[11]张延君.学术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J].文史哲,2005,(6):100-106.

[12]Winke P. An Investigation Into Second Language Aptitude for Advanced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3,97(1):109-130.

[13]张乐,陆军.科技文本中的it评价性词块:语料库驱动的短语对等原则与方法[J].外语教学,2015,36(5):35-39.

[14]Basturkmen H. Commenting on results in publish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masters dissert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9,(4):242-251.

[15]Chieh F. H.,Schuele C. M. When Language Experience Fails to Explain Word Reading Development: Early Cognitive and Linguistic Profiles of You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5,99(4):754-770.

[16]Silvio F. D.,Donovan A.,Diao W. H. The Development of L2 Fluency During Study Abroad: A Cross.Language Stud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6,100(3):610-624.

[17]李梦骁,刘永兵.评价理论视域下中外学者期刊论文评论结果语步词块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5):73-80,121,149.

[18]Suzuki Y.,Keyser R. D. Comparing Elicited Imitation and Word Monitoring as Measures of Implicit Knowledge[J]. Language Learning,2015,65(4):860-895.

[19]Mizumoto A.,Hamatani S.,Imao Y. Applying the Bundle.Move Connection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Online Writing Support Tool for Research Articles[J]. Language Learning,2017,67(4):885-921.

[20]Saito K. The Acquisitional Value of Recasts in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Speech Learning: Teaching th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English/λ/to Adult Japanese Learners[J]. Language Learning,2013,63(3):499-529.

[21]周惠,刘永兵.英语学位论文摘要中语法隐喻的使用与语篇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17,40(4):484-494,583-584.

[22]Golmohammadi S.,Suluki S.,Daneshmand F.,Salahshoor F.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trategic features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research articles in applied linguistic:Native vs. nonnative researcher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98:604-613.

Analysis of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of Explicit Objective

Projecting Mood Metaphors in Academic Discourse

XU Wei, ZHANG Y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29,China)

Key words:   academic discourse; explicit objective projecting mood metaphors;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編辑: 邹蕊

收稿日期: 2019.08.15

基金项目: 陕西省英才计划“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科研团队建设”(N2016KA0001)

作者简介: 徐微(1995-),女,浙江龙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张奕(1967-),女,西安人,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作者:徐微 张奕

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论文 篇2:

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

摘 要: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理论,以奥巴马的胜利演说Yes,We Can为例,阐述政治演讲语篇中人际功能的实现,试图从语气和情态视角对该政治演讲语篇进行详细分析,具有典型的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人际功能  政治演讲语篇  语气  情态

一、引言

2008年11月4日,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赢得选举之后发表了胜利演说辞Yes,We Can。在演讲中,奥巴马回顾了选举过程并感谢选民的支持。他强调转变的时机已经到来,并将克服一切困难,带领美国走出危机。

政治演讲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政治倾向性和说服力,其目的是让听众了解演说者的施政纲领和政治观点,并说服听众采取行动。为实现这一目标,政治演说辞必须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激励性。演讲者既应该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观点,又要获得听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他们应尽量与听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政治演讲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要有演讲的目的性,二是要有说服力。

韩礼德(1994)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了深入理解政治演讲语篇的特点,把握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我们将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理论框架下,从语气和情态两方面来分析奥巴马的这篇演说辞。

二、人际功能分析

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影响他人行为,并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的功能。在功能语法框架下,人际功能所关心的是语境中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发话人所持有的态度。实现人际功能的方式有很多,如:语气、情态、时态、人称、直接引语和评价方法等。然而,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来实现的。

(一)语气研究

1.语气结构分析

在功能语法中,语气系统是实现人际功能的主要方式之一。韩礼德将命题划分为两个功能成分,即语气和剩余成分。语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主语(subject),二是限定成分(finite);一般通过“be”及其他助动词、情态动词来体现说话者的观点。

2.语气的功能

语言是日常交际的工具,其本质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相互对话。语气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实现演说的人际功能,反映说话者对一个命题真实性的看法。

语言有四项基本功能,分别为陈述、疑问、提供和命令。如下表所示:

表1:交换中的言语角色 (Thompson,2008:47)

交换物 言语角色 物品和服务 信息

(i) 给予 提供

I’ll show you the way. 陈述

We’re nearly there.

(ii)求取 命令

Give me your hand. 提问

Is this the place?

在政治演讲中,“给予”和“求取”两种言语角色非常突出。一方面,演讲者提供某些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主张;另一方面,他们请求或呼吁听众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通过对Yes,We Can进行语篇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语气在人际功能中所发挥的作用。

a.给予商品或服务

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说话人并不局限于主语——限定成分的表达形式,他们没有特定的语气形式,而是通过上下文来判定。我们通过对语篇Yes,We Can分析发现,奥巴马向听众提供了承诺性的服务。例如:

(1)I will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2)I promise you,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b.给予信息

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奥巴马演讲多采用一般现在时,其次是过去时和将来时。例如:

(3)This is your victory.

(4)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一般现在时的使用能够给人亲切感,从而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过去时与将来时的使用则表示奥巴马对自己竞选过程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和承诺。

c.求取商品或服务

在“Yes,we can”语篇中,奥巴马演说使用了“Let’s”结构祈使句形式。其隐含主语为“we”。“Let’s”在祈使句中是一种不规则形式的主语。例如:

(5)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of responsibility.

一般来说,祈使句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作用是呼吁听众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也体现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人际关系,表现演讲者的身份和地位。然而,为了保持与听众之间的平等信赖关系,奥巴马用“Let’s”形式的祈使句表明自己將同美国人民共同努力,从而极大地缩短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d.求取信息

演讲者一般通过提问方式求取信息,在Yes,We Can语篇中,共出现了两个特殊疑问句:

(6)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7)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通过使用特殊疑问句引发听者的思考,从而鼓励他们采取行动。

3.语气功能的表现形式分析

通过Yes,We Can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文中共有111个句子,其中104个陈述句,5个祈使句和2个疑问句。由此可见,演说主要使用陈述句,占93.7%;其次是祈使句,占4.5%;而疑问句仅占1.8%。一方面,奥巴马通过陈述句给予听众一些信息,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主张;另一方面,他呼吁听众支持并相信他将给美国带来巨大变革。奥巴马连续用7个“Yes, we can”来激发听众对美国变革的热情。例如:

(8)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Yes we can.

祈使句显示了演讲者的权力和地位。为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奥巴马用了5个“Let’s”祈使句。这实际上是一种建议,而不是直接要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从而与听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

(9)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of responsibility,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疑问句用来询问信息,增加与听众之间的互动。然而,在政治演讲中,过多疑问句会使演说不够严肃,从而疏远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两个疑问句的连用,不仅不会引起听者的反感,反而能够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情态功能分析

1.情态的分类

情态在政治演讲的人际功能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讲话者对命题成功性和有效性的判断,或在命题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

情态是介于“是”与“非”之间的范畴,如“可能”“有时”,表明命题的中间性。根据交换商品的种类,情态可分为两种类型:情态化和意态化。交换物为信息时表现为情态化,表明信息的有效性;交换物为商品和服务时则为意态化,表明说话人在交换过程中的自信度。情态化通过概率和频率表明命题或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可能性阶”(probability)和“通常性阶”(usuality);意态化则是从职责和倾向性的角度判断讲话人对交换成功性的自信程度,包括“责任阶”(obligation)和“倾向性阶”(willingness)。

2.情态功能的表现形式分析

一般来说,情态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人际隐喻等方式来表达。在奥巴马政治演讲中,情态在人际功能中主要通过情态副词和情态动词发挥作用。在Yes,We Can语篇中,奥巴马使用了部分情态副词表达人际功能。其中,5个“never”、2个“always”和1个“possible”表明信息真实性的频率和概率,有力地显示了他对支持者的感激之情。例如:

(10)But above all,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It belongs to you.

(11)We are,and always will be,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政治演说的目的不仅是要树立演讲者的权威,还要说服人们根据说话人的意愿采取行动。因此,正确使用情态助动词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其三个基本情态值如下所示:

表2:情态值(Halliday,2000:76)

低(low) 中(median) 高(high)

肯定(positive) can,may,could,might,

(dare) will,would,

should,is/ was to must,ought to,

need,has/have to

否定

(negative) needn’t,doesn’t/didn’t +need to,

have to       won’t,wouldn’t, shouldn’t,

(isn’t/wasn’t to) mustn’t,oughtn’t to,can’t, couldn’t,(mayn’t,

mightn’t,hasn’t/hadn’t to

在“Yes,We Can”语篇中,不同情态动词使用频率如下:

表3: 情态动词使用频率

情态动词 will can would must should may shall could

频率 20 20  2  3  2  2  1   2

低值情态动词“can”和中值情态动词“will”出现最多并在整个演讲中发挥主导作用。而高值情态动词“must”仅出现三次。由此可见,演讲者倾向于使用情态中值和情态低值来使话语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例如:

(12)That’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低值情态动词“can”的使用不仅显示了奥巴马的信心和决心,而且展示了他的诚意,不但没有将自己的主张强加于听众,反而增加了听众的信任度。

其次,中值情态动词“will”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它显示了演说者政治观点中的意愿以及对听众的承诺,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例如:

(13)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in one term. But,America,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语气和情态角度分析了奥巴马胜利演说辞Yes,We Can中人际功能的实现。从语气上来说,奥巴马主要用陈述句来阐述事实,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决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采用委婉的“Let’s”结构祈使句来鼓励听众采取行动,实现美国的巨大变革,具有极大的激励性和煽动性,并通过两个连续疑问句来诱发听众的思考。从情态上来说,奥巴马主要使用了表示频率和概率的情态副词和情态形容词以及大量不同情态值的情态动词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说服听众采取行动的效果。由此可见,语气和情态在政治演讲的人际功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奥巴马演讲人际功能的分析,我们对政治演讲的内容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John I.Saeed.Seman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司聯合.句子语义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赵德全.纯理功能的传译[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李福印.语义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邹清妹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234)

作者:邹清妹

日常对话人际功能分析论文 篇3:

汉语社交称谓语及功能研究

摘 要:社交称谓语用来指称除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人,在日常交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汉语社交称谓语的模式及功能并揭示其折射出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功能

作者简介:王莉锐(1993-),女,河南省郑州人,西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语用学。

1.引言

“在交谈过程中,讲话者用来指明交谈对方的用语叫称谓语(拉尔夫,2000)”。“社交称谓语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互相交流的方式,用于表示除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人。一旦人们想问候他人并开启对话,他们就会用到社会称谓语。因此,社交称谓语可被看作是开启一段对话的前提(薛丹,2016)”。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校园逐渐变为社会的缩影。在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如何恰当称呼他人至关重要。

2.社交称谓语个案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法及随机调查方式对西北大学500名在校生进行采访,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50人。通过整理问卷发现,西北大学的学生称呼老师和同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姓氏+头衔,如:任老师、王教授、郭校长、胡院长;(2)头衔,如:老师、教授、校长、院长、外教;(3)名字+头衔,如:力宏校长、益平老师;(4)姓名+头衔,如:李建利老师,李蓂老师;(5)名字,如:Robin, Hoover。另外,同学之间的社交称谓语也具有一定特征。整理问卷发现,西北大学的学生称呼自己的同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1)名字,如:燕梅、文霞;(2)姓名,如:李绚丽、张锦;(3)昵称,如:梅梅、小燕子;(4)姓氏,如:上官、长孙;(5)小+姓氏,如:小伍、小刘;(6)零称谓,如:嗨!去图书馆吗?

3.汉语社交称谓语功能分析

社交称谓语能显示交谈双方的身份及社会关系。上文提到的每一类称谓语模式,都具有人际功能意义。第一种模式:姓氏+头衔,展现了发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和礼貌。这种模式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称谓语模式,因此能够凸显交谈双方间的权力距离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权力距离关系(吉尔曼,1960)。如中国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直呼头衔或姓名这两种谓语模式体现了交谈双方的关系距离,这种关系表现为生疏。还体现了发话者对听话者的礼貌。在校园里,无论老师的性别、年龄或国籍,学生都称呼他们为“老师”,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与礼貌(任海棠,2004)。姓氏+头衔、名字+头衔、姓名+头衔,调查显示以这三种方式称呼老师的同学较少。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三种模式更适合老师与同事之间的社交称谓方式。其中第三种模式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且交谈双方之间关系较为亲近。另外两种模式通常用于正式场合且交谈双方间权力等级关系表现为平等。最后四种模式最能体现交谈双方间的亲密关系,其中以昵称方式称呼对方是这四种模式中交谈双方亲密关系等级最高的一种。最后一种模式:零称谓,这种模式经常用于留学生之间,或第一次同外国人交谈时,如Excuse me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长幼尊卑的传统等级关系,汉语社交称谓语将这种传统关系传达的恰到好处。在中国,职业也可作为一种社交称谓语,如老师、医生、律师等,这些都体现社交称谓语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受人尊敬、爱戴,也从侧面折射出这些职业的高尚之处。

参考文献:

[1]Brown, R. & A. Gilman.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C]. In Sebeok

T.A. (ed.). Style in Language. Cambridge: M.I.T.Press, 1960.

[2]Brown, R. & M. Ford. 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h [C]. In Hymes D. (ed.).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3]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tics of Language [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4]Ronald 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ing Press, 2000.

[5]任海棠,馮宁霞,王荣花. 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

[6]王非. 英汉社会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D]. 吉林大学, 2004.

[7]薛丹. 大学生称谓语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例:硕士学位论文[D]. 吉林大学, 2016.

作者:王莉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