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逐渐对学生的素质方面展开相应的教育,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该对“契约化”管理范式进行不断的研究,促进学生及学校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的理论知识及发展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提出实施过程中的实施内容及发展措施,不断完善“契约化”管理范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1:

后工业化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

摘 要:在后工业化社会治理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与新公共管理均等化要以学生利益权为基础,并依赖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范式的转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学生事务管理与新公共管理均等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其未来发展路径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实现管理与多元利益平衡,健全学生事务服务体系,以公共行政精神推进学校管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新公共管理;高校

“后工业化社会”这一概念最早是1973年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在后工业化治理进程中,中国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变化加快了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复杂的社会现实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是必然趋势,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和改变管理模式是重中之重。以新公共管理取代传统经验式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建立全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教育研究新课题。

一、利益权:学生事务管理与新公共管理均等化的政治逻辑起点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与新公共管理均等化是以学生的利益权为政治逻辑起点的。国外学者亨利·罗索夫斯基认为,学生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道路要求经济组织必须在制定长期投资决策时,努力验明所有受到决策影响的利益和个人”[1]。对于高校来说,整个服务过程中,学生是利益相关者之一,他们一直参与学校管理与服务活动。

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学生的切身利益诉求与高校的发展关系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高校要想获得有效运行的理想状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尤其是保障学生的参与权。同样,学生主体必须尽到义务,必须主动与高校其他利益主体合作,相互协商与监督,为学校决策层管理学校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学生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方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以及代表家长、社会与用人单位等相关主体方面。而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依法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其公共利益的过程”[2]。高校作为一种公共组织,它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公共利益目标,也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学生事务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充分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推进学生事务管理范式上的公开透明、服务保障与机制运转的有机整合,最大化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利益诉求,进而达到利益上的一致。

二、管理者角色定位:学生事务管理与新公共管理均等化的关键

(一)管理理念:忽视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养成

传统理念是借助“替代父母制”理念,为了维护自身在学生的生活和日常事务中不可动摇的权威性,高校往往对学生采取家长制的做法即“管、压、卡”,学生只要违反校纪校规必将严加惩罚,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近年来,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纠纷和冲突案件时有发生,高校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深究其里,高校缺乏法治意识、立法技术运用水平以及良好的运行秩序。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破除官僚管制主义,它要求公共部门服务人员特别是政府官员转变角色定位,由官僚者转变为管理服务者,有效促进政府总体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3]。借鉴“服务顾客至上”理念,学生事务管理应以生为本,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行政职能为服务职能。公共事务管理要能够回应时代发展要求,也必须构建服务型治理与法治型治理。

(二)管理手段:过于单一,方式陈旧

目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人治上,没有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很多观念难以让学生内化,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的终极追求就是自我管理”[4]。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学会在事务管理中敢于授权,确定权力分配并用好权力,在努力建立健全各类学生组织的同时,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管理自身事务。首先,建立健全各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组织机构,实现对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全覆盖;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机构的各项职能,特别是“与学生发展和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组织如教学委员会、学生事务发展中心、后勤管委会等要吸纳学生代表参加,参与到决策、组织、评估等管理活动全过程中,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参与权和监督权”[5],使学生真正成为事务管理的重要力量,并使学生事务管理的效率和满意度大大提高。

(三)管理范式:注重官僚型层级管制

传统的管理范式不是以互动平等为基础,相反,更多地要求被管理者自下而上服从。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中,学生较多是被动地服从于学校對其进行的行政管制,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学生不出事,学校不出现负面影响。这种管理体制最终的结果造成了管理成本较大而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在这一范畴内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在此管理体系下,高校管理者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管理学校事务,可以对学校的重大事务献言献策,高校在满足学生利益诉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管理的效度和满意度。因此,充分借鉴和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及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学生事务管理的方式、组织架构、队伍建设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取得“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后工业化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后工业化社会治理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方式与新公共管理均等化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学生事务管理与新公共管理均等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也是动态发展的。

(一)实现管理与公共利益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保护一种利益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在高校与学生的博弈中,两个利益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倾向做出利益选择,并力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往往出现的是,个体理性的选择,有可能会导致集体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应对。这种“选择—应对”也正是博弈理论道理彰显所在。博弈论是解决集体非理性的最佳方法,博弈在于双方调整行为策略进而达到利益期望的均衡。据此,高校“既往非理性均衡的打破,往往需要依靠自身策略调整,也可在期望均衡下,通过施加或改变策略对所有参与方的‘非理性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实现多方共赢的‘焦点均衡’”[6]。高校所期望的均衡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是一种遵守性与积极性并重的策略组合,必须进行有效的机制设计。它既包括“良好的高校精神面貌、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也包括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学术人员参与到学生事务管理中来的机制建设”[7]。唯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处理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个人利益与学校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

(二)健全学生事务服务体系

高效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它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调研制定、实施落实与效果反馈,教育管理组织职能定位和运转机制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其在个体发展阶段可能或者必然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与防控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后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发展平台。其有三个内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构建校纪校规推动、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教学服务、权利保障等服务体系之中。二是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释放个性,提高组织服务与活动参与能力。三是建立多元化学生事务服务组织体系。高校教师可对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学校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进而形成教师、学生各个平等主體之间的协商、对话、合作、团结的关系。

(三)以公共行政精神推进学校管理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

法治的过程和法律制度的运行必须体现公平正义,维护公民共同利益不受侵犯,确保社会的公序良俗。从法理学上讲,法律具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对于稳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会起到长期的效果。正如E.博登海默所言,“法律的许多制度都旨在保护权利和预期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各种强力的侵扰”[8]。依托公共行政精神,即“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公共行政主体所应持有的价值追求理念和目标,以社会公共精神为基点,同时含纳行政管理职业活动所特有的伦理规定,涵摄了民主、法治、公正等多元化、发展性、动态性的精神维度和道德要求。”[9]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建设,确保有法可依,确保制度规范,不出现适用法规产生歧义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德才.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政治参与行为探析[D].南京

农业大学,2007,(12).

[2]顾爱华.公共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3.

[3]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59.

[4][5]李青合.构建现代大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基于学生观

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1,(2).

[6]迈尔森·R.B.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

出版社,2001:85.

[7]张红峰,朱若凡.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利益诉求与博

弈行为分析[J].江苏高教,2009,(6).

[8][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

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58.

[9]郭健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当代公共行政精

神的价值向度[J].中国行政管理,2008,(4).

[责任编辑 林召霞]

作者:杨建

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试探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逐渐对学生的素质方面展开相应的教育,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该对“契约化”管理范式进行不断的研究,促进学生及学校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的理论知识及发展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提出实施过程中的实施内容及发展措施,不断完善“契约化”管理范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契约化” 学生管理 管理范式

现阶段,我国各个学校普遍采用的管理范式是制度管理,在学校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都会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与管理,虽然这些规章制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管理范式更多强调学生的义务,这就为“契约化”管理范式的应用与研究创造了发展的空间[1],由此促进该管理范式的不断发展。

一、“契约化”管理的理论研究

(一)“契约化”管理的涵义

在现代生活中,契约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契约,主要指两人或者两个单位以上根据双方之间的所需利益达成共识而签订的一种协议,这种协议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和法律约束力,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规范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现阶段的契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心理契约,另一种是正式契约。心理契约主要指契约双方在某一件事情上达成心理上的共识,它是一种精神上、没有具有存在形式的契约方式,它不仅考验契约双方的义务能力,还有诚信及期望的成分,正式契约主要指契约双方进行书面的正式的协议签署并对其进行事项的明确规定,这种契约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契约化”学生管理范式

“契约化”学生管理范式主要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家长或者学生签订的一种具有教育管理约束力的教育方式,这种契约形式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经过学生或者家长的同意,“契约化”管理是一种双向契约,具有高效的选择性,它的产生与发展代表着时代的发展进步[2],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的应用与实施,能够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转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每个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工作要建立在依法治校及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之上,在此管理范式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系统的规范,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其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契约化”管理范式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但是不具有强制管理的性质,它的主要形式是承诺契约形式,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采取指导、协商的方式,所以“契约化”管理范式具有以下特征:

1.管理模式具有非强制性

“契约化”管理范式的达成是建立在双方的自主意愿的基础之上,主要以双方规定的协议为管理方式,学校利用引导机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向发展,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在该项管理范式中,教育是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解决了教育中接受者和教育者权利与义务不平衡的现象。

2.学生行为的自主性

契约虽然是由学校提出并建立的,但是契约的建立是建立在学校与受教育者二者的自主意愿之上,学校不再是单独的制度的建立者[3],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与自我意识展示的空间,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

3.具有利益的双面满足性

契约是建立在主体双方的自主意愿之上,代表了二者之间的利益要求,它的实施有利于二者之间利益达到平衡,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在此基础上可以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以这样的管理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利益满足。

二、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研究

(一)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的内容

1.学习契约

学习契约主要是学校按照学生不同的专业需求及不同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契约签订,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及学校的教育权利。

随着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代化的法律制度赋予了学校在教育中很大的权利,同时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任务,每个学校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方式及教育规定都有差异性,以高校教学为例,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采用不同专业分层教育的方式[4],在开学之初,学校根据学生所报不同专业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不同的专业班级,同时在分配时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及志愿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各个高校在教育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教授时,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新时代的专业技术人才。

2.品行契约

学校对学生的品行进行管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对进行品行契约管理范式研究方式主要有:学校在学生开学时对学生发放品行管理条例刊物,并根据条例规范对学生的品行进行约束,若学生在校期间违反了规定,就按照规定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这样会使学校的品行约束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学校可以与各个学生家庭签订相应的品行契约,要求家长明确教育责任和教育任务,形成学校、家庭双方共同合作的管理方式;学校还可以与学生签订行为感恩契约,主要指学校对接受福利资助的学生进行契约签订,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学校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学生在日后有能力的时候要回报社会和学校;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品行管理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诚信方面的品行建设,与学生签订诚信协议[5],在学校展开对学生品行教育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诚信行为习惯。

3.生活契约

学生在后勤及生活中的培训、咨询服务等问题的产生都影响学校对学生的系统管理,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相应的管理,可以对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行管理,明确大学生的责任,从而体现出学校以人为本的相关理念。學校在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契约管理时,应该以学生自身为主体,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服务理念,在管理上尽量做到人性化和公平化,同时也要采取调解等一系列方法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处理。

4.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主要指签订双方对二者之间存在的潜在期望值和要求,该契约的签订要建立在二者的心理之上,学生在进校学习之前都对学校有一定的心理要求及心理期望,学校也对学生存在一定心理要求,不同的学习阶段,学校和学生就具有不同的心理期望。在建立契约时,要对契约的内容和实施的方式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与选择,以尽可能地实现二者之间的预期目标,满足二者之间的心理需求。

(二)加强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实施措施

1.对管理环境及管理方式进行科学优化

学校的管理环境是动态存在的,它不仅受学校和学生的影响,还会受管理环境的影响,学校在对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实施时,要注重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营造,更要对人文环境的营造加以重视,在管理中不断采用不同的沟通管理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并通过家长及社会建立完整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达到对管理环境及管理方式的最大优化。

2.加强思想政治和主体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是我国党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对社会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加强思想建设,有利于管理范式的高效运行,对思想政治进行不断的建设,探索新机制及新方法,為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在“契约化”管理范式的实施中,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模式及学校的教育规律,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具备高效的管理者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

3.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调控

在契约管理范式实施过程中,二者之间要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实施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同时在实施中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对实施过程中已经出现的或者将会出现的失误或者风险进行及时处理或规避,在一些客观情形和不可抗力等特殊因素出现时,管理方面可对合同或者契约进行变更或解除,在此期间,若是造成另一方主体损失[6],则管理方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赔偿,在契约签订之后,管理者有权对不履行义务或者违反义务履行规定的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4.改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话互动机制

在制定契约时,应该对二者之间的权益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其民主性,并对学生的参与渠道进行相应的增加或者改革。同时,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要注重信息的公平公开,体现契约的公平性,保护学生的权利。学校可以对契约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采用合理的对话方式与学生进行公平的互动,保证管理行为的有效和规范实施。

三、结语

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学生与学校在义务与权利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促使学生“契约化”管理范式的出现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权利与义务的比例趋于平衡化,使学生与学校严格遵守规范,保证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推动我国教育行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冠亮.论高校与学生的契约关系存在及其应用[J].今日中国论坛,2013(13):229-230.

[2]宁晓明.高校学生管理中契约化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24-25.

[3]张东.论大学教学管理的伦理诉求[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严莉莉.高等教育实践管理范式的哲学透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杜维彦,冯开甫,申秀清,王迎丰.高校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的构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00-103.

[6]高林.大学生契约化管理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0(03):81-82.

作者:金淼

对话范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3:

民办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探究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打破传统的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着力推动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建设;真正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学生公寓本质功能的根本指向,在此基础上民办高校需要从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上进一步确立教育队伍的向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聚集各方力量加强公寓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范式上由命令向理性交往转变,由独白向平等对话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诉求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公寓 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具有现代特色的群体,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来说,传统的公办高校公寓思想政治理论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学生公寓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学生公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显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许多公办普通高校学生公寓在教育模式方面比较落后,并且公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比较薄弱。南开大学曾经对此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老师需要在学生公寓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公寓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开展精神文明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公寓也是见效最快的地方。”作为独特的载体,民办高校学生公寓的本质功能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在思想政治工作范式上由命令向交往转变,或者说由独白向平等对话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诉求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本真回归:公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公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对于高校学生公寓载体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同时为学生提供服务。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传统公办大学生公寓往往被学生视为居住的场所,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公寓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为公寓的工作人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其职责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往往进行严格惩罚等,根本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其习惯性认为育人应该在学校、院系、班级等场所,公寓就是学生休息的地方。实际上,大学生公寓作为重要的阵地和舞台,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并且大学生公寓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公寓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借助学生公寓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方面的教育。归根结底,大学生公寓本身就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于大学生公寓来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其职能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诉求。如果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大学生公寓就会丧失自身的价值。学生公寓不仅具有管理、教育、服务的功能,同时学生作为公寓的主体,通常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2 实践向度:健全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其公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机制灵活,凭借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公寓着实需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聚集各方力量加强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坚信:“要实现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和价值观”。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在大学生教育体制方面,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合理的公寓工作管理队伍。大学生公寓学生管理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生公寓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徐贵权教授说:“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社会适应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这种适应代表着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良好的关系,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人或群体通过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不断的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对此,民办高校需要打破传统的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形式,进一步适应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规律。

第一,建立和完善专职公寓辅导员管理制度。在对学生公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同时结合公寓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也就是对公寓辅导员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

第二,建立和完善公寓管理委员会。由学生工作处负责领导公寓管理委员的日常工作,由公寓辅导员担任公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组成公寓管理委员。通过上述安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各公寓楼层有专职的公寓管理委员会成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公寓委员会成员各司其职,进一步将公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在值班过程中,公寓管理委员会需要不定时的走访学生宿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并满足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进而为大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帮助。

第三,在公寓内部,组织大学生成立相应的自律委员会和宿舍管理委员会。在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和宿舍管理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为公寓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育人教育,并且可以通过学生教育学生的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大学生在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在学生公寓组织成立基层党支部。在开展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公寓基层党支部发挥着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将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堡垒作用覆盖到每个同学,进而对每一位同学产生影响,进而便于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交往理性:公寓思想政治工作范式的转向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民办高校公寓需要积极建构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范式,并且由“主客体对立”方式逐渐转变为“主体间性”方式,以及由独白式转变为平等对话式。通过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研究分析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大学生的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进一步揭示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对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特殊人格进行挖掘和指领。马克思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而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3]在开展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在公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确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同时将“主客体对立”逐渐转变为“主体间性”,进一步激发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民办高校在对学生公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主体与主体的平等对话的范式进行管理,同时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对公寓的精神文明进行宣传,与独白式的命令相比,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更为有效,同时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教育者的言谈举止中,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心灵。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在对学生公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推进人的持续发展。以“主体间性”、“平等对话”的范式,民办高校学生需要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占军.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在高职教育中的升华[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1):29.

[2]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扫描和透视[J].教育探索,2008(6):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0.

课题项目:

本文系石家庄市政研会2014年立项课题《民办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的课题转化成果。

作者简介:刘占军(1980-),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刘占军

上一篇:我国民间融资管理对策论文下一篇:以人为本小学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