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混合制民办院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类型、特点、优势及其现存的问题,并对“多元办学体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混合制民办院校办学模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考,以促进“混合制民办院校”和“多元办学体制”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 篇1:

农村改革与经济的渐进式发展过程

摘 要:农村问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备受重视,目前我国的农村改革在历经探索与攻坚阶段后,已进入瓶颈突破的创新时期。鉴于此,需要依托历年来的国家政策来梳理我国农村改革的演化过程,分析提出我国的农村改革依旧要遵循国家政策方针和规划路线,在从农村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进行。漫长的农村发展历史证实农村改革无法一步到位,新时期要妥善控制改革力度,坚定政治路线,在十九大的理念指导下再创农村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实事求是;新农村建设

引言

我国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过程及政策研究颇多,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将我国农村改革历程概括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此外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还有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同时阐述了农民物质利益保障、民主权利维护和生产力解放与发展这三大主线[1]。蔡昉(2008)按照时间序列,运用经济学理论,分篇章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三要素的发展历程展开宏观研究,提出保证改革正确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决策者的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改革的渐进性[2]。

一、农村改革与城市改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开始注重对城乡经济体制的全面构建,开始将城市与农村在流通渠道上的疏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城市。在此之前,自1978年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后,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变革农业的生产力体制。主要政策导向体现在:对三级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进行自由和所有权的法律保护;提高农产品、农业机械以及农药化肥的销售价格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弹性选择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不强制不分派,让农业生产责任制能够全面考虑到各个农村社队的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社队成员,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民的农业技术教育等。

而进入1994年,我国农业发展不再局限于改革開放初期急于求效的阶段,开始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制同时并举,以达到促使我国农民实现在20世纪末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伟大目标。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将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努力增加农副产品、适销的轻纺产品以及能源原材料,在城市体制迅速改革的同时加快城乡资源的重组和流通,将城市企业改革与乡镇企业各级供销社改革相结合,促使城乡劳动力初步实现双向选择,通过妥善的城乡环境治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走商品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二、新农村建设奔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跳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固有限制,将注意力放在城乡一体化体制的构建和农民收入增长上,力求改变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机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特产税的取消打开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新局面,农业生产逐步实现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粮食收购市场的放开与专业合作组织的丰富促使国家加大农民的种粮补贴,促使粮食产区农民实现增收,提升农民棉量生产的积极性,解决种粮农民的增收困难,解决贫困农民负担,推动我国农村新型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步伐。

在农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集体奔小康的蓝图下,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性地将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医疗保障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章程中来,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制度和金融制度纳入到公共财政章程上来,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坚持农业基本地位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政策稳定性和改革灵活性相结合,发展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在跨世纪发展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增产,保持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和土地改革政策演进的特点与启示

1.促进农改过程中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村民自治是农村治理和发展过程中耳熟能详的话题,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基层政权和村社共同体间的利益关联结构,以改善现有基层政权与村社共同体之间存在结构性利益分离的情况,让国家在村社共同体成员和基层政权之间寻求到平衡的支点,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新型利益共同体。基层政府职能的转换需限制其对集体财产的专有控制权,同时通过立法来保障村社共同体成员的自主权,扩大村社共同体成员对集体土地的行使权和管理权,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协调发展。

2.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对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引导作用。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是新时期我国农村面貌中极为亮丽的风景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所导致的劳动力单向转移让农村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的洪流中,我国必须重新整合劳动力资源,完善务工农民的工商、养老、疾病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资源禀赋优势强化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所用,探索制定有利于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以破解我国农村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就业的体制性难题。

3.农村制度改革不能固守政府供给的主导模式。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其制度变迁和创新坚守着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新时期,对于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我们需意识到政府倡导和强制性推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形式,不能过度依赖于政府对制度创新需求预判。农村改革中的制度创新变革势在必行,政府主控型的管理方式需逐渐过渡到诱发型方式,解决农村金融制度的相关利益集团的惰性现象,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相一致。

结语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改革停留在单纯依靠农地生产力的简单释放上,强大内聚力的产生带来我国农村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但伴随着三十多年来农村改革的深化,以农业承包地所有权及其流转的问题日益引发学界关注,这也是本文后续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326.

[2] 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与变:三十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

作者:王璐 石高平

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 篇2:

“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特点、优势、现存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混合制民办院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类型、特点、优势及其现存的问题,并对“多元办学体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混合制民办院校办学模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考,以促进“混合制民办院校”和“多元办学体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混合制民办院校

“混合制民办院校”和“多元办学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新事物,它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促进新时期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毕竟这一新事物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因此不断完善“混合制民办院校”与“多元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不断推进其改革,以促进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地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多元办学的历史及背景

我国的近代民办高等教育起始于清末民国时代。民国时期,我国私立大学的办学一度取得显著成绩,例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不少私立大学已建设成国内的最著名大学之一。将私立大学与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并存并纳入国家管理,始于民国初年。早在1912年10月,当时的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就依据有关法令对其实施了国家法制化管理。在新中国的建国之初,基于当时私立大学面临着教育经费来源枯竭、生源锐减等问题,于是政府便开始全面接管全国的私立高等学校。为了便于对其法制化管理,國家教育部于1950年8月公布了当时政务院批准的《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方法》,于1952年底,便将全国所有的私立高等学校全部转为国家公立大学或并入国家公立大学,这样使全国的私立大学便一时间全部消亡。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满足全国日益高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又得以恢复。1982年,我国便出现了社会办大学,从而开始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随后,全国各地便陆续不断地出现和发展出更多的民办大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与落实,由于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支持政策,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又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时至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通过国有民办、公助民办多种途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上逐步发展出一种新型体制的高等院校——“混合制民办高等院校”。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恢复与发展,特别是在混合制民办高等院校办学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则又出现了一个在政府与院校关系上,如何形成一个既利于政府进行统筹管理,又利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使学校还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的办学格局这样一个涉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突出问题。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支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使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同公办高等教育一样能够得以健康、科学、有序地发展,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明确地提出要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从而使我国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在新的形势下由此而开始形成。2003年9月,由国务院颁布并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更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发展。2011年12月,作为地方政府的陕西省人民政府,为扶持陕西省全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布了陕政发[2011]78号文件,即《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在该《意见》中,陕西省人民政府就进一步支持和规范全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围绕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分类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学生管理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规范资产和财务管理、明确部门职责等九个方面,不仅分别提出了34条具体的政策性支持意见及措施,还决定从当年起陕西省每年拿出财政三亿元来资助全省的民办院校建设与发展,使陕西的多元高等教育办学优势更加凸显,并极大地促进了陕西省多元高等教育办学的有力发展。

二、我国“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类型及优势分析

“混合制民办院校”和“多元办学体制”在其发展中,不断得到了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强有力支持。总结当前我国“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类型,基本可分为以下三类:

1.由民间资本投资并建设发展起来的混合制民办院校。这类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特点为属于非企业法人性质,其教师编制放在政府负责兼管的人才交流中心,纳入事业化的管理。

2.以民间资本为投资主体,政府给予适当的经费扶持的混合制民办院校。这类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特点是归类为事业法人性质(为非营利性质),教师管理体制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学校属于自收自支的全民事业单位。

3.目前所称的“独立学院”,即由公办大学吸引民间资本,与社会团体合作举办的混合制民办院校。这类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特点为院校资产国有,进行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按民办机制运作,但学校教师保留公办教师身份,并被纳入公办编制管理。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发展起来的“混合制民办院校”,已表现出一定的办学规模与发展优势。它不仅较好地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而且其发展势头、教育质量和生存环境,总体上来说都较优于一般的普通民办院校,并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社会上也已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办学声誉。

总结“混合制民办院校”能够成功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上和运作机制上等两个方面。(1)管理体制上的优势。总结我国多年来的“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管理机制,它实质是由公办与民办两种类型相协调组成的混合型教育体制,其突出特点是体现新型政校关系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与我国当前的公办院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不同,“混合制民办院校”在管理结构上实行的基本与民办院校相似,即由校董事会作为学校的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在管理体制上,“混合制民办院校”又实行着学校资产所有者的所有权与办学承办者的管理权相分离体制。因此,与公办院校相比较,则“混合制民办院校”办学主体的独立性更强。(2)运作机制上的优势。经过二十多来的办学实践与发展,“混合制民办院校”在其运作机制上,一直具有民办院校运作机制灵活的优势和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在用人机制方面,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其流动性与公办院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一运作机制的优势一直有力保证和促进了“混合制民办院校”顺利、有效地发展;二是“混合制民办院校”多实行自收自支、竞争择优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办学理念方面,“混合制民办院校”比公办高校更注重办学的市场取向和服务性,例如在专业设置、专业招生等方面它完全注重于市场需求和生源的需要,一切都紧随市场需求而进行动态变化;而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与教师业务提升、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却又不如公办院校那么重视和投入。因此,“混合制民办院校”较之公办高校又具有更高的办学效益和创新动力。

三、当前我国“混合制民办院校”在其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

目前,“混合制民办院校”在其办学实践中以及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产权关系不明问题。在现阶段,我国较多的“混合制民办院校”尚存在产权关系不明之问题。长期的产权关系不明问题将会严重制约混合制民办院校的发展。

2.政策界限不清问题。目前,我国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高等院校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基于“混合制院校”不明晰的性质,将会导致政府对其适用政策的模糊不清。长期的政策界限不清问题,则会影响“混合制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目前,一些地方的“混合制民办院校”由于享受双重优惠政策,也造成了它与公办薄弱院校和现有纯民办院校不公平的办学竞争,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这一现象若不能得到纠正和正确处理,不仅会影响纯民办院校的发展,也会影响公办薄弱院校的发展。

4.冲击民办院校发展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公办名校一直有着长期政府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使之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优质生源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以公办名校名义举办的混合制民办院校(即独立学院),它会借助名校资源,挤占民办院校的市场份额,使一些纯民办院校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显然,这一情况若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话,它将会产生严重冲击和阻碍民办院校发展问题。

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1.多元办学体制下的制度设计。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因此,在办学多元性背景下,如何推进科学有序、扎实有效的制度设计,就成为了深化现代学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如何有效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进一步推进“混合制民办院校”等各类体制院校的科学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1)多元办学体制的制度设计基本原则。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产物,对现行的政校关系、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以及民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的制度秩序和利益结构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办学体制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也各具优势与不足,在进行多元办学体制的制度设计时基本原则必须遵循以民为本、市场优先、制度公平、公益性等原则。①以民为本原则。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产生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对多样化教育的现实和潜在需要的双重背景之下。民办教育在其发展进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供给和需求双方通过教育服务市场进行的自由交易。因此,教育的“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是多元化办学体制产生的一个现实基础。“以民为本”原则是进行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制度设计时所要首先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失去了这一原则,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②市场优先原则。市场优先原则的内涵就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和优先地位。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单一性,体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高等教育事业,是多元化办学体制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③制度公平原则。在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背景下,如何有效规范各种体制之间公平竞争,营造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各类学校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政府通过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应该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力求保证各类院校的教师、学生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享有平等的权利,是保证(促进)多元化办学体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其中教师待遇问题、规范公办、民办院校的合理竞争以及学生的财政资助问题是其中的关键问题。④公益性原则。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办学模式,都必须服从于公益性这一基本要求。我们既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机会;同时,又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力度,严格保证各类办学者规范办学行为,体现教育的公益性,严禁以“营利”为目的。“混合制民办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上述原则,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逐步建立“产权明晰、利益共享、学校自治、服务社会”的现代大学制度。(2)多元办学体制的制度框架设计。促进办学体制的多元化的基本目的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教育,解决教育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为教育消费者提供在基本质量标准以上的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从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办学体制的有效运行,无非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政策因素方面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体制有效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校、社会与学校的互动关系的顺畅、市场参与教育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的创设等;二是建立有利于各种办学体制有效运行的学校内生机制,包括学校产权的清晰、内部自主发展和自主办学权利的保障等。因此,由此形成的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制度框架设计基本思路就是“构建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政府宏观调控,创设公平环境;学校自主办学,提升教育质量”。①构建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元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可否认,多元化民办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在进行多元办学体制的制度框架设计时,坚持以市场为主体,鼓励社会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就要求做到尊重市场需求,通过政策优惠、政府“引导、扶持”等多方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混合制民办院校”教育投资,打开民间资金进入“混合制民办院校”教育领域的通道,这是多元化办学体制得以建立和运行的第一步。②政府宏观管理,创设公平办学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一直存在着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现象,因此已使各类高校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显然,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混合制”民办高等教育,就必须顺应当前的改革历史潮流,转变其政府职能。因此,在构建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及其制度设计中,必须明确政府的职能只能是维护和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的责任则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并予以有效地监管和调控。政府需要贯彻的是:凡是学校能够办好的事情都让学校办,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都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当然,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制度设计中,基于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政府不是完全让位于市场,而是遵循新公共管理理论,从政策制度供给方面做出努力,保障民间资本投资的资金安全和积极性,同时也保证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主导性。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法规,保证社会办学的合理与合法。(2)制定教育市场行为准则,改善市场竞争环境。(3)学校自主办学,提升教育质量,高等学校是育人阵地,培养人才、提升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的主题。一种教育体制的有效运行,必须保证办学主体的充分自主权利,充分发挥该教育体制的内在优势。当前,要进一步推进“混合制民办院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应建立健全以校本管理、学校自主办学为基础的现代高校制度。在维护和坚持学校自主办学时,需要建立在如下三个层面的制度基础上:①建立现代高校法人制度。在“混合制民办院校”体制下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校内和校外关系,包括学校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个人等之间的众多复杂关系。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关系也将变得更为复杂多样。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混合制民办院校”则必须建立出现代高校法人制度。只有这样,“混合制民办院校”既能确定其学校的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履行学校的法律义务,使学校又能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②建设清晰的现代大学产权制度。“混合制民办院校”要能够得以生存并不断壮大和发展,就必需建立清晰的现代大学产权制度。同时,建立清晰的现代学校产权制度,也是“混合制民办院校”努力建设成高水平的现代大学的基本要素。③健全的高校自主发展制度。“混合制民办院校”要实现可持續发展,就必须有健全的学校自主发展制度。作为一所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健全的高校自主发展制度则应体现在学生、教师、学校自身发展等三个层面。“混合制民办高等教育”及其“混合制民办院校”要得以可持续发展,坚持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其重要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既是“混合制民办院校”的生存之本,也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本。建立现代高校法人制度、建设清晰的现代大学产权制度、健全的学校自主发展制度都是“混合制民办院校”坚持学校自主办学、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所必须进行的制度建设工作。

2.“混合制民办院校”办学体制及运行机构建设的思考。综上所述,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发展中所形成与建立出的“混合制民办院校”的办学体制,实质是一种适应大众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它已初步形成以学校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学校法人治理制度为主体,以教育管理专家治校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的“混合制民办院校”体制。经过3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总结,作为一个独立办学主体,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已初步形成以借鉴现代企业治理为特征的经验,即建立出董事会、学校党委、校长、校学术委员会、校工会等形式组织结构,实行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监督并进行政治领导,各机构之间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完整体系。在这一运行体系中,其各组织结构的职能、责任及其产生方法具体如下:(1)董事会。它是“混合制民办院校”的最高决策和权力机构,负责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教育理念、教育規划、经营战略、利益分配、学校章程以及其他重大问题做决策,并对学校校长的聘任与解聘等进行决策。(2)学校党委。目前,陕西省的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省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在各民办院校均设有学校党委。它是由省委教育工委派驻学校行使政治领导与监督的政治核心组织。监督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社会主义育人方针,实现对学校的共产党政治领导并行使政治保障作用。(3)董事长。由“混合制民办院校”的董事会推选产生。平日,他代表董事会行使其职权。(4)校长。由“混合制民办院校”的董事会选举、任命,他是学校的行政总负责人,代表学校行使学校法人的权利,并主持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人事(聘任教师和其他职员)、后勤工作,并对“混合制民办院校”的董事会负责。(5)校学术委员会。“混合制民办院校”设立的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一般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组成,由校长聘任。它是校内的最高学术机构,即履行学术评议与审查机构。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党、政机关领导下工作,但在学术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6)学校工会。它由学校教代会选举产生。是代表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日常机构。

参考文献:

[1]沈剑光.对“混合制学校”有关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9).

[2]吴立平.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7,(4).

[3]蔡晓群.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业教育,2009,(6).

[4]张海瑞.学校转制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5]方鹏骞,喻丹.公立医院与公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

[6]浙江省台州市椒州区教育组课题组.多元办学体制下的制度设计与运行研究[EB/OL].http//www.jjedu.net/?a=4314.

[7]谈松华.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与制度选择[EB/OL].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39/20030407/964824.html.

[8]康永久,吴开华.多元办学体制的现实问题及其应对[J].红旗文稿,2003,(16).

[9]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R].(陕政发[2011]78号).

[10]张鄂.贴近就业市场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作者:张鄂

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 篇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重要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写人党章,集中代表了全党的共同意志,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会议选举产生了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领导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学习好、宜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在学习宣传贯彻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报告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开拓出来的,是长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继续创造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坚持这个科学理论体系,才能指引党和人民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努力和探索,我们已经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道路,使我国教育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同样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教育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突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和干部队伍,才能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教育战线担负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大责任,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而扎实努力。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晨观。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绩显著,进人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到3.58%,高中阶段教育毛人学率达到59.8%,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2%。目前,全国受教育人口超过3亿,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5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全民族的素质明显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取得新进展,呈现新气象,作出新贡献,一条根本的经验,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几年来实施的重大举措和政策主要有:一是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进人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二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基本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格局。三是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薯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加强体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进人到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晨开的新阶段。五是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着力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致力于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坚持从严治教、規范管理,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这些重大举措和政策,目标明确、指向清楚,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但是,面对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如,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人不足等,从根本上说,这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蓍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積极性引导到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总体来说,要从这样四个方面来加以落实:一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三是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晨"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四是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

三、优先发晨教育,建设人力资濠强国。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1大战略目标。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么多的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我们国家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5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9年的奋斗,我们国家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们现在已经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但是,我国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说要加快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明显地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要紧紧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概括起来讲,一是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各级政府以更大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二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四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要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五是要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要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六是要继续推迸教育改革开放。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过去29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今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

这里,对教育战线学习宜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好学习活动。要组织党员干部,集中一段时间,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文件,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的人才优势,举办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大学生等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深化对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理解。要切实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教材修订、队伍培训等各项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使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要加强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论研究,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成果。

二、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学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的保证。要紧密联系学校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深刻认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创造性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

三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宜传十七大精神。要重点加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和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带头学习好、领会好、掌握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四、各教育新闻出版宜传部门要做好十七大精神的宜传工作。要把学习宜传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传工作的重点,大力宜传,积极报道广大干部、师生学习十七大精神、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成就与经验。

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園,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

(本文系周济同志2007年10月24日在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周济

上一篇:幼儿园美术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学生课外学习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