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型基础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怀特海的知识论及其启示 ——基于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分析

摘要:纵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在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都能发现知识论对其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建立在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之上的,改革过程中的很多教育问题其背后往往隐含了某些知识论问题或哲学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我国教育受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较大,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中立性,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及教育的普及,但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主义知识观对人主观能动性的压抑使得教育工厂化、教学机械化的阴影开始笼罩在基础教育的上空。新课改之后,我国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客观主义知识观向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知识观的“转轨”,淡化或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转而强调知识的主观性、情境性与价值性。尽管新课改在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成果颇丰,然而在处理知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科逻辑的掌握、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教与学的平衡等问题上却有些力不从心,改革期间更是争议不断。在争议与对问题的探索中,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在客观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知识观之间选边站似乎并不是明智之举,但欲调和三者则更是难上加难。在试图解决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的过程中,怀特海的知识论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基于机体哲学,怀特海知识论指出:(1)知识是意识对所经验客体的分辨,自然知识的主题就是相关性,强调有机整体的知识观;(2)知识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知识既产生于人的主观意识并受主体欲望的制约,同时也具备客观反应事物性质与要素的能力;(3)知识体系是观念的资本,是我们走向专业化的关键;(4)科学是经验的思想组织,是对事物整体性的不断探索。概言之,怀特海知识论既包容了客观主义知识观对知识客观性的认可、对知识体系与学科逻辑的重视,也如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知识观一样认为教育应该尊重知识的主观性,承认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价值。立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我们迫切地需要跳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知识观的桎梏,拓宽知识论视野。基于此,怀特海知识论所具有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以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挖掘。(1)加强对知识有机整体性的认识,明确对关联性的探寻是知识的唯一主题;(2)认清知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协同性与共生性,夯实主观能动性之于知识的习得与人的发展根基,明确知识的客观性价值与实践性意义;(3)提高对知识体系与学科逻辑的关注,既不能将过于深奥的知识引入教育,也不能忽视知识体系的巨大价值,强调知识体系的精炼化与系统化,提倡观念的冒险。一言以蔽之,对知识论问题的探索根本上关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持续健康的发展,关乎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能否进一步的实现,怀特海知识论虽不完美,但其中的很多观点和思想无疑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些参考,对其的研究想必也定能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怀特海;知识;知识论;教育改革;课程改革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实体之思与事件之维

一、从信仰到消解——聚焦新课改知识观的实体之思

二、怀特海对实体哲学的批判——新课改知识观的“实体之困”

三、从解构到建设——探索新课改知识观的事件之维

第二章 怀特海知识论的哲学前设

一、构成世界的终极实在事物——实际实有

二、实际实有的具体成分——摄入及主观形式

三、摄入的诸多主观形式之一——意识

四、关于肯定性摄入的一些原理

五、作为知识表述主要方式的命题及命题性感受

六、意识源生于合生中的补充阶段——比较性感受

第三章 怀特海知识论的知觉论基础

一、知觉的“补充”阶段——直接表象知觉

二、知觉的“反应”阶段——因果效验知觉

三、怀特海知觉理论对传统主观主义原则的批判与超越

四、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五、直接表象和因果效验两种知觉方式的相互作用——符号指称

第四章 怀特海的知识观——怀特海知识论的核心观点阐释

一、知识是意识对所经验的客体的分辨

二、知识何以可能

三、科学是对事物整体性的探索

四、知识体系是一种观念的资本

五、真的关系与真的三种类别

六、怀特海知识论的局限

第五章 怀特海知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对知识有机整体性的认识

二、超越知识主观性与客观性“非此即彼”的困境

三、平衡知识习得过程中的动力因与目的因

四、在提高知识获取效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冒险精神的培养

第六章 怀特海知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

一、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明确知识与情感的从属关系

二、对知识体系与学科逻辑保持足够的尊重

三、课程实施遵循教育应有的“节奏”

四、注重“教”与“学”的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机电安装施工机电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运动营养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