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概念和概念化、构念和分类、解释力和揭示性”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要素。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学校管理具有多重意涵,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化又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理论建构的价值就在于为复杂的学校管理现实问题和现象给出明确的构念框架和分类,并加以合理的阐释和必要的论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力资源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学校管理论文 篇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加强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既是学校管理本身的职能需求,也是学校生命活力之所在。所以,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之路已成为我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阳光制度——沐浴人文的关怀

在此过程中,我们形成共识:在乎所有的机会,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逐步养成每天总结得失、每周盘点成绩与问题的习惯,在反思中分析问题,在反思中解决问题。

人力资源是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制度则是提升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保证。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建立效绩评估体系,如《教师月考核制度》、《绿色接力方案》、《教科研管理与考核制度》、《星级班级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科学,有理有据,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2研修沃土——滋养灵性的智慧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发现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研修活动都源于教师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因此我们着力构建立体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打造智慧型教师团队。主要采用下面四种开发方式:

2.1焦点访谈式的专题教研

我们以主题教研活动为依托,面向全体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发展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对于新任教师重点指向熟练课堂教学技能;对于胜任教师,重点指向个性课堂教学风格的逐步形成;而对于骨干教师,重点指向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2.2智慧碰撞式的课题研讨

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带动人力资源发展,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我们提倡教师在日常性教学中去追踪某个教学问题,并使之“课题化”。而当这样做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就由日常性教学转化为研究性教学。

2.2.1根椐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题研究方面,我们以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与运用》为龙头,塑造解小教育品牌:即充分利用校园网,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领域;高位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从教材、学生、教师、环境四个方面构建课程文化的基本框架。

2.2.2根据教师关注的问题,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语文学科的作文、第一第二课时衔接;数学学科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问题解决;英语学科的快乐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训练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2.3校际联动式的资源共享

校际之间联动研究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我们通过外派访学、校际联动、挂职培训三种途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交流,通过交流使教师体会“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时让教师感到培训就是最大的福利。

2.4团队合作式的联盟探究

学校围绕“培养智慧型教师”的目标,倾力打造智慧型教师团体,促进人力资源形成合力、个性成长,成立了教师发展联盟和月牙湾术科联盟两大非行政性组织。

3绿色质量——孕育蓬勃的生命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激励教师通过自身的潜能和极积性的发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我校以“绿色质量”为纽带,构建“绿色”质量发展体系,力求人力资源管理人性化,并服务于师生和谐成长。

3.1阳光绿洲——营造教育生态环境

我们认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该覆盖学校课程计划中涉及的所有科目。

3.2绿色质量——追求三高三全

学校工作是一个大的质量体系,我们提出“绿色质量”的概念,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教育质量的生产力,追求三高和三全:追求“第一责任人”的高质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追求课程文化的高质量;确立全面质量观、全员质量观、全程质量观,从而营造一个时时关注质量、人人专注教学、事事讲究绩效的阳光绿洲。

3.3有氧课堂——杜绝负债

当“质量”成为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当“管理”落实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时,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敝帚自珍起来——主科老师再也无法从术科教师那里“要”到时间,术科教师再也无法容忍自己的课堂有个别孩子“缺席”。

我们提出杜绝课堂负债现象,要求防止课堂中出现以下问题:思维训练不到位;知识点训练不够,缺少密度;教学环节安排拖拉松散;课课清不能落实(书后的练习)。于是,各科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内容的侧重、练习的效率越来越关注。

4绿色监控——教学能力的加油站

提到质量监控,往往在绩效考核层面考虑比较多。我们提出“绿色监控”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过程,尤其关注监控的后续作用,力求能把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视角转移到未来质量的不断提高上,目标定位在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监控与培养。

5绿色档案——为生命的成长喝彩

传统的班级交接仪式往往只存在于班主任之间,交接内容也多为学生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父母职业、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接班教师往往必须经过很长一段磨合期,才能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最发愁是老师是接到班底薄弱,与同年级平行班级有差距的班级,担心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班级成绩也无法赶上平行班。怎样让接班的各科教师尽快熟悉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让磨合期缩短,尽快实现平稳过渡呢?怎样教师体验到教班底薄弱的班级的成就感呢?绿色档案来发挥它的功效。

作者:潘晨阳

人力资源学校管理论文 篇2:

学校管理难题求解

【摘 要】“概念和概念化、构念和分类、解释力和揭示性”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要素。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学校管理具有多重意涵,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化又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理论建构的价值就在于为复杂的学校管理现实问题和现象给出明确的构念框架和分类,并加以合理的阐释和必要的论证。“学校管理难题”与学校管理问题、学校管理议题或热点之间既具有叠加关系的问题域,又具有不同的涵义。理论的有效性或理论的实际价值,往往会受到学校管理实践者的质疑,为了对“学校管理难题”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就需要提高学校管理理论的解释力和揭示性。

【关键词】学校管理;难题求解;概念与构念;理论解释力

【作者简介】程晋宽,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1年暑期合刊把主题定为“求索学校管理之道”,分别从政校关系优化、集团化办学、学校文化建设等多个议题方向,对省内55名校长进行了一对一的定向问卷调查,并围绕这些议题进行学校管理的问诊和求解。

学校管理是一项“务实性”的实践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和难题存在多层、多元、多样的复杂性现象,具有无数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解答方式,诚如“使薄弱学校趋于胜任的策略与使好学校走向卓越的策略不一定相同”[1],学校管理难题的求解方式也一定不相同。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实践,一直以积极的实践智慧化解、求解学校管理的各种难题。学校管理又是一项“理论性”的学术问题:究竟什么是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有哪些?何为学校管理的本质?学校管理涉及哪些基本内容?学校管理的功能和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些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存在许多争议,难以言明和穷尽,更加难以给出理论性的解答。“概念和概念化、构念和分类、解释力和揭示性”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要素,简称“三C”[2],是对复杂问题和现象进行理论化过程的必要元素,对于如何分析和探讨“学校管理之道”的主题或许具有些许理论支持。

一、学校管理作为学术概念的“概念化”: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学校管理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concept),具有多重意涵,而且还处于不断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过程之中,难以给出明确的界定,但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化又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学校管理的界说有不同的视角与方式,既有对学校管理给出“申明宗旨”[3]的合目的性解释,以说明学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效率;也有对学校管理进行“屬性与种差”的归类性解释,把教育管理看作是学校管理的上位概念,“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分属不同的教育管理类别。前者难以体现学校管理的实质,属于“目的论”和“价值论”的概念解释方式;后者对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做出了区分性的范围限定,却割裂了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关系,属于“范畴性”和“范围性”的“概念对比”解释方式。

此外,还有对学校管理进行“内涵外延”的狭义或广义性解释,在狭义性上把学校管理看作是学校内部的管理,而在广义性上还涉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与法规等对学校的管理。这种狭义、广义的解释对学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做出了“合逻辑性”的解释,属于语义性和逻辑性的概念解释方式。

概念的解释往往是最为繁难的问题,如果对学校管理给出简单的定义性概念,就很容易落入机械主义或主观主义的概念定义方法的窠臼。出于对本期合刊主题和主旨的理解,笔者尝试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做出一些思考,以便引发大家对“学校管理”这个看似自明的概念展开讨论,从而促进“学校管理”不断概念化。

首先,学校管理可以理解为对学校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的管理。这种理解是对学校管理的内涵性解释,把学校管理指向其对教育教学核心任务和目标的达成上,学校有多少教育教学的活动和事项,就有多少学校管理的内容事项,诸如德育管理、智育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这种对学校管理概念的理解虽然稍显偏狭,但却关注了学校管理的基本内涵,把握了对“学校教育”进行管理的本质,体现了对“学校教育”进行管理的特征和要素。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管理实际上可以表述为“管理学校教育”,或者说是“对学校教育的管理”。

其次,学校管理也可以理解为学校作为组织的自我管理与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的行政事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经营管理、对外关系管理等。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的管理活动不同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并称为学校办学的“三驾马车”,三者并行不悖、难舍难分。也可以说,学校的管理活动、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是“三位一体”的。正是因为学校的管理活动、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具有一体性,在很多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常常混淆了教学活动、评价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职能与本质。这种对学校管理概念的理解,把管理视作学校的基本活动之一,既强调了它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更突显了“管理”之于学校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学校管理还可以外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对学校事务的监督、参与和支持。这种理解虽然泛化了学校管理的内涵,对学校管理的外延进行了引申性的解答,但也道出了学校管理的外部性,这就表明学校管理的概念不能只拘泥于学校内部管理的考量。因此,学校管理并不完全是学校自身的管理,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对学校管理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例如,招生政策的调整会对学校管理提出挑战;教师编制的体制机制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财政对学校的办学具有基础性和条件性的保障作用,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则成为学校管理的难题。

可以说,学校管理作为学术概念是值得探讨的理论性问题,需要不断地追问到底什么是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是对学校管理不断概念化的过程。本期合刊提出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和范畴进行学术视角的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学校管理是指教育行政对学校的管理,还是指学校自身的管理,抑或是指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关注。只有明确了学校管理的本质内涵,才能够对学校管理难题进行结构化的分类研究,形成学校管理的基本构念,以学术研究的话语方式而不是工作性质的经验总结对学校管理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与学术分析。

二、学校管理难题的构念框架与分类:作为理论建构路径的“问题域”

构念(construction)和分类(category)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学校管理的现象和问题异常多元和复杂,如果不建立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不做出合理的分类与分析,学术研究就会迷失在复杂的学校管理现象和学校管理现实问题中。理论建构的价值就在于为复杂的学校现实问题和现象给出明确的构念框架和分类,并加以合理的阐释和必要的论证。

学校管理难题、学校管理问题和学校管理议题或热点具有不同的含义,它们彼此关联,但却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时常把学校管理问题、学校管理议题或热点、学校管理难题混为一谈。学校管理问题是最为宽泛的问题域,如果不做严格的构念分析,学校管理议题、学校管理难题也可以纳入学校管理问题。从构念意义上来说,有的学校管理问题属于可以“回答”的问题,有的则是学校管理实际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回答”的学校管理问题与需要解决的学校管理问题其实属于不同的问题域。学校管理议题,时常被称为学校管理热点问题(hot issue),往往是处于争议之中的问题,可以加以討论、辩驳和争鸣,但不一定有明确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管理议题的问题域不同于学校管理问题的问题域,它可以由学校管理问题引发,甚至是超越学校管理而导致社会热议的学校管理问题,也可能是学校管理难题。学校管理难题作为问题域则属于学校管理问题中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它们时常让学校管理者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甚至是“找不到北”,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抑或需要寻求理论的指引。难题之所以难,是因为学校管理问题异常复杂,需要不断地求索,甚至走弯路。

由此看来,学校管理难题是当前学校管理中最需要加以分析和讨论的,因此,将其作为理论建构路径的问题域较为恰当。究竟什么样的学校管理问题和议题才是学校管理难题?学校管理难题有哪些?如何区分大难题与小难题?……如果不能对学校管理难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析,它就会成为一个模糊的“箩筐”,也有可能把不是难题的问题装入其中。本期合刊所列议题,分别从“政校关系优化、集团化办学、家校共育、课程创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与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建构了学校管理难题的问题域。这八项议题虽然难以周全学校管理中的所有难题,似乎还缺乏内在的逻辑,但综合来看,它们还是突显了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学校管理的主要难题,其构念的逻辑性和框架性也是可以借助学校管理理论予以清晰彰显的。

英国教育管理学家托尼·布什在《如何管理你的学校》一书中提出了学校管理“正式模式、同僚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4]六大理论构念框架。美国学校管理专家李·G.博尔曼和特伦斯·E.迪尔在《领导力:卓越校长的名片》一书中则构建了“政治框架、人力资源框架、结构框架、象征性框架”[5]构念系统。虽然两书对学校管理的理论分类有所不同,但也存在着一致性,有助于我们对“学校管理难题”进行构念和分类的理论建构,以解释本期合刊主题的合理理论建构路径。

这里仅尝试从李·G.博尔曼和特伦斯·E.迪尔的学校管理构念系统剖析学校管理难题中的八项议题。在这一构念框架中,似乎可以把“政校关系优化”的议题置于“政治框架”类别中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与发展”的议题则明显与“人力资源框架”具有更多的关联;“集团化办学、家校共育、课程创建”的难题则可以纳入“结构框架”中予以理论的解释;而“学校文化建设”的议题无疑属于“象征性框架”。虽然这种理论归类的方法存在严重的漏洞或机械化倾向,因为许多学校管理难题甚至可以置于不同的构念框架中进行分析,但当我们尝试把学校管理难题置于构念系统和分类标准框架中时,我们也就找到了学校管理难题求解的理论建构路径。

三、学校管理难题求解:如何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揭示性

什么才是一个好的理论?如何对学校管理难题进行求解?这是一个始终困扰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的难题。可以说,一个好理论必须对复杂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具有解释力,同时还需要具有揭示性。有人说,理论是“花最小的能量、冒最小的风险”去达到目标的一种途径,但理论时常又是灰色的,甚至是佶屈聱牙的,是“让一般人看不懂的东西”,它们往往难以对学校管理难题做出具有“高度、深度、广度、力度”的有效回应。因此,理论的有效性或理论的实际价值,往往会受到学校管理实践者的质疑,甚至怀疑。为了对“学校管理难题”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就需要提高学校管理理论的解释力和揭示性。

“求解”作为一种理论的方式,不是要给出规定性的解答,而是不断征求意见的过程,重在于“求”,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解释学校管理难题、揭示学校管理现象。为策划2021年暑期合刊,《江苏教育》编辑部不仅以“德尔菲法”组织了专家座谈,征求专家意见,还进行了结构化的问卷调查,揭示学校管理难题的数量关系,更邀约了具有见地的校长或学校管理者对八项学校管理议题进行专门的观察和分析,以探寻学校管理难题的解决策略。这种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求解方式无疑有助于增强理论的解释力。

笔者通过分析《江苏教育》调查问卷的框架,发现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揭示性。

首先,从“政治框架”来看,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活力。针对这个問题,问卷主要设计了三个子问题:一是政府部门在对学校行使教育职能过程中常采用的方式,二是政校领导是否经常一起研究教育工作,三是政校双方工作人员密切合作情况。

其次,从“结构框架”看,在学校共同体建设方面,调研主要指向集团化办学问题。问卷针对集团化办学中教师交流轮岗的时间与形式等设计了问题。在家校合作方面,问卷考察了校长对于家校合作现状的认识以及最受欢迎的促进家校关系的形式。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调查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推进策略。

再次,从“人力资源框架”来看,针对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调查问卷从教师的教科研素养现状、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方式、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三方面切入,设计问题,开展调研。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的调研中,主要设计了两个子问题:一是中层干部队伍工作现状,二是如何有效提升学校中层干部队伍素质。在学生管理与发展方面,调查主要从教育者最关注的学生问题展开调查。

最后,从“象征性框架”看,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问卷主要聚焦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当前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和急功近利思想较多,并且学校大多重视显性文化建设、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同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师生参与少、学校管理者占据主导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这里从“政治框架、结构框架、人力资源框架、象征性框架”方面对所做的调查进行了简单的归类,能够较好地说明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调查数据已经能够说明学校管理的难题所在,但仍需要对数据进行解读和理论分析,以彰显理论对学校管理难题的解释力和揭示性。本期合刊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分设八项议题,通过观察与分析不同的学校管理难题,试图以“求解”的方式,对学校管理难题做出既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分析,又具有揭示性的价值判断,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更多的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SCHLECHTY.创建卓越学校:教育变革的6大关键系统[M].杜芳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程晋宽.西方教育管理实证研究范式:形成、原则与贡献[J].外国教育研究,2020(7):31-45.

[3]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37.

[4]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博尔曼,迪尔.领导力:卓越校长的名片[M].陈瑜,高连兴,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程晋宽

人力资源学校管理论文 篇3:

教师人力资源的有效解放

学校是一个虚拟的实体,它由不同资源组建而成,主要包括教师人力资源、学校物质资源、政府行政资源与社会人际资源。学校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较高教学效率的实体。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管理者可以协调与整合这样的资源,但并不因此而拥有对这些资源提供者的管理权力。比如家长与政府都会为学校提供物质资源,当家长以缴纳相关费用的方式将物质资源提供给学校,当政府以财政拨款的方式将教育经费提供给学校后,学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就是如何使用这些物质资源,并将这些物质资源与学校的人力资源、行政资源、人际资源等予以整合。但是,不管学校管理者如何使用与整合这些物质资源,学校管理者并不拥有对家长与政府的管理权力。

我们说学校管理者并不拥有对家长与政府的管理权力,这很最容易被学校管理者理解与接受。但如果我们说,学校管理者只能够管理教师为学校提供的人力资源,却不能管理教师时,要理解这样的观点似乎就有一定的难度。事实上,学校作为教育专业机构,最为灵活的资源也是最为有效的资源,就是教师的人力资源。可是,由于人力资源与人的天然合一,使得学校在使用与整合教师的人力资源时,很自然地把管理教师与管理教师的人力资源等同起来。

为了使用教师的人力资源,学校规定教师必须按时到校,因为教师如果不到学校,学校就无法使用教师的人力资源。同样的道理,学校为了更为充分地使用教师的人力资源,往往规定教师必须更早地来到学校,并更晚地离开学校,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在更长的时间内使用教师的人力资源。殊不知在延长教师工作时间的同时,虽然学校使用了教师更多数量的人力资源,但却带来了两个问题。其一,学校过度使用教师人力资源会降低教师人力资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使用质量。其二,学校管理者过度使用教师人力资源会降低教师人力资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使用效率。

学校管理者管理学校的过程,就是让学校其他教育资源配合教师人力资源的过程。于是学校管理就变成了三项工作:一是学校管理者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如充裕的办学经费、良好的社会资源、政府给予学校的更多的行政支持以及更好的生源等,这些教育资源成为学校发展的起点;二是学校管理者要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奉献自己的人力资源,在关心教师人力资源数量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教师人力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决定着学校专业水平的高度;三是整合学校教师人力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学校作为虚拟法人也就拥有了内在的生命力,对教师人力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既决定着教师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效率。

因此,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如果从管理教师出发,就意味着充分使用教师人力资源的灵活性,让教师去主动配合其他教育资源;而这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来说,却意味着严密的规范与监控。而且,如果学校出了问题,最终的责任人都是教师,因为他没有更好地配合其他教育资源。如果从管理学校的角度出发,就意味着尊重教师人力资源的专业价值,让其他教育资源配合教师人力资源,而这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来说是真诚的尊重与专业权利的自主。如果学校出了任何问题,虽然有可能是教师人力资源的质量与效率出了问题,但更多时候还是学校管理者没有考虑到,如何用更有效的方法让其他教育资源配合教师人力资源。

作者:周 彬

上一篇: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论文下一篇:课程体系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