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4-13

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1篇)

篇1: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陈素英

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地理课作为中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提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前提条件。

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重视地理教学中的图形系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课本中大量的插图、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风土人情,寓意深刻的漫画分析,设疑布奇,步步引申,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有一幅漫画——图2.38“雨中垂钓”,在教学中先问:雨中掉鱼老者为什么要戴防毒面具?钓上的鱼为什么只剩下了鱼刺?学生回答:是因为大气污染严重,产生了酸雨,使河水酸化,导致鱼类死亡。引起大气污染的物质有那些?来源如何?学生回答: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氮等硫和氮的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我国发展工业生产对矿物燃料的燃烧。再追问:假如你是一位环保工作者,你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尽量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顿时,课堂气氛热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开始讨论师生教与学同步。在对一幅漫画的讨论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并且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其次,安排适当的“课堂辩论”,发展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通过课堂辩论帮助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艺术的提高也很有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适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用投影、幻灯、影视及音响等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地理情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发挥创造像想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于欲。创新要开发学生方面的潜能,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性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这就是地理研究性活动。在这里教师只是扮演“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情景和途径。学生通过自己成组、自己研究主题、自主设计调查方案,自主分析撰写论文等。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获取资料,处理提取信息,从而获取研究成果。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样,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走入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正确对待科学,探索知识,用科学造福于人类。

篇2: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新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发生划时代变革的世纪,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体育教学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具有自身鲜明特性,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操作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体育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以及坚定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和支配其行动的倾向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培养个性是创新素质的基础。而体育活动它要求参与者的身心必须有较大强度的紧张,同时与追求优异成绩的积极意向紧密联系,这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素质表现为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势和理性精神。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培养人的自我完善能力,还可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突出自我,完善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体力和智力水平的实践活动中以创造佳绩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蕴含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肩负着这一培养重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要善于获取知识,永远充满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创新素质的最好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体育运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的能力,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首要任务,三、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指导观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应身体力行,转变观念,从单一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变为多维的体育教学观,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树立起自理、自制、自练、自评的思想,只有让创造者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这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它能力的培养,应把封闭式教学转为开放式教学在完成教学计划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及社会上去学习,寻求创新的灵感。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的双向活动中,要使学生主动处于积极的创新思维状态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问、答疑、讨论、布置作业、设计创编动作,社会实践以及教学中的区别对待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求知欲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鼓励和表扬,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相反,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和批评,则会使其丧失信心,抑制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讲求方法的灵活性,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例如,学生在掌握体育游戏或体操技巧单独动作后,就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创造小游戏或技巧小组合。在组织形式上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带领做创编的准备活动和新游戏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才能的创新能力。

(四)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教学情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创新成分

1、设立创新附加分。以往的教学评价以技能方面定成绩,缺乏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评价中应设立创新附加分,鼓励创新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的让每个小组创编一套健美操,经过一段时间的编排,教师组织学生创作作品展示。学生们自创自编自演的青春飞扬、激情飞越等健身操不仅创意新颖,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健身效果。

2、设立自我表现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创造一个让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施展各自的特长,并尽情发挥,表现其活力。要适时表扬其创新精神。例如在游戏活动中,让不同省份的学生展现和带领做其富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游戏或舞蹈,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及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更有利于学生智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3、改变课堂提问方式。课堂上可由学生提问,教师回答问题。根据学生提出问题水平高低,给学生打分。如在讲解推铅球的出手角度时,有学生提出要使物体抛得更远抛物线的最佳角度是多大推铅球的出手角度,是不是45度?为什么要小于45度呢?教师在讲清楚铅球的出手点和落地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有个地斜角的关系。因此,出手角度应该为38~42度之间。学生更能注意听讲,用心去想问题。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又可以使教师直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改变学习地位,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4、改变课的评价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身体的实践外,还应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析问题,利用多种信息丰富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例如由学生轮流进行课的小结,对师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纪律、运动负荷、技术质量战术运用等情况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等。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素质。

四、结束语

篇3:论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树立创造性的学生观,营造创新氛围

大凡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1)感知敏锐,全面客观,善于质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观察力;(2)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3)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富于想象和幽默感;(4)崇尚理性和实验,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5)具有合作的精神,性格真诚、开朗,善于与人合作共事。我们应保护和鼓励上述品质特征,并促其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创造性学生的个性特征,设法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开放高效、合作研究的氛围:一是教学民主,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只要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并喜欢上你,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大力实施“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调自主性学习,就是教师以信息诱导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教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实现自主──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评价等,使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真正实现知识的发现和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1 创设疑难情景,使学生想问。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施教本领就是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状态,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激励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在讲测量时,为何要进行测量,用我们的感官来判断难道不行吗?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来判断诸如冷热、高低、长短、曲直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列举事例发现通过感觉来判断有时是不准确的,所以要想准确地进行比较,必须进行测量。

2.2 循序渐进,使学生善问。

要想使每个学生都敢于质疑,大胆发问,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因此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经常采用“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疑问展示出来,这样既能锻炼自己,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善问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习惯。

2.3 去粗取精,使学生会问。

通过多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还没有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的习惯,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其表现形式是不懂得学科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没有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这就导致了学生不会发现问题,或者是发现的问题偏离学习的方向太远,为了发现问题而找问题,更背离了学习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先在课前设计问题卡,让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重难点记在上面进行自我质疑,然后通过小组进行讨论,确定出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课堂上再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师生间讨论,通过多维互动,答疑解难。

3. 注重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创新演示实验。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做好课本上的每一个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做好实验的创新改进工作。如在演示磁体的磁场的演示实验时,教材对磁铁的空间磁场特征并没有形象的展示,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演示时可以改进一下演示的方式,将铁屑放到盛油的容器中,然后将磁铁放进去,这时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磁铁周围的铁屑的空间分布情况,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特征也一目了然。所以,教师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等方法,对平常的一些演示或学生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可给学生一个榜样,同样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2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已不满足于对实验现象的简单描述及对反应结果的验证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调整实验教学模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他们创造增长才干的特殊环境。

3.3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有关原理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出各自的实验方案后,可采取小组交流、全班评议、教师评价的方法,选出最优秀的实验方案。在检查其合理性、安全性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方案,自己实验,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观察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应用已知知识,探索获取新知识。

4. 重视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篇4:论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民主融洽的课堂情境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热情、高涨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1.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建造和谐的课堂情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关心、帮助、赏识每一个学生,才能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还要通过正面激励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处于一种能动的、活跃的状态,从而积极探求真知。特别是对自信心十分脆弱的后进生,我们更应注意保护,让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也能尝试成功的喜悦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就是动力。为此,课堂教学中,教者经常借助电教手段、故事设疑、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就地取材,让学生进行拣茶叶的活动,每个小组各分8小包茶叶,每小包的重量一定,在规定的时间内,看看哪一组拣得最多,然后各小组依据拣的包数用分数完整的表达出来,如:我们组拣了3包,占总的八分之三,教师将各组的数写在黑板上,由学生进行比较,很显然,这个比较结果不用我说,学生就已经知道,哪个分数最大,哪个分数最小,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准确完整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即可。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颇有意犹未尽之感受。在这里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有的数学问题,不必教师教,只要自己能认真观察,大胆去思考、去研究,就能得以解决。

二、提高参与力度,培养创新能力

1.积极动手促创新。因而教师设计教法时,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以“学”论“教”,把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贯彻始终。

例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提问:你能把梯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迅速产生一种想获取新知识的思维冲动,因而我抓住时机让他们进行热烈地讨论,鼓励他们在交流的同时边动手用剪、拼、摆等自己喜欢的方法,结果得到了四种不同推导方法,而这四种方法都能形象地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显然这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探讨新知的结果,如果教师事先按书上的方法来讲解,那学生必然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创新,更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变式教法促思维。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多数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较为浅显,为了培养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教学时应注重在不同层次、纵横两个不同方面去训练。为此,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解决问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觉的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

(1)纵向延伸,一题多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递进。比如说,一道一步的简单应用题学生解答完后可纵向延伸。比如改变题目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解答,或改变题目中的问题,再让学生解答。这当中,既可变成二步应用题,也可变成三步或一题多解等变式应用题。

(2)横向展开,一题多解。学生解题后,还可以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例如:“修一条1800米的路,3天修了12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多少天?”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以1天修的路程数表示效率;以修1米所用的时间表示效率;以修120米所用的时间,或以3天修的路程表示效率等方法进行解答。

(3)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例如: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开出,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比甲车多行,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了多少千米?解答之后,再把解题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引导学生逆向编题。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108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求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显然,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于前一题。

篇5: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了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创业;创新;可迁移能力

高等教育背负着为国家培养血液、为民族培养脊梁的光荣、艰巨的使命,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鼓励创业也是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的就业教育的方向,但是,是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要去创业?如何指导大学生创业?我认为,创业教育并不是真的每个毕业生都必须去创业,也不是一毕业就去创业,网易创始人丁磊就曾经公开表示,他并不鼓励毕业生一毕业就去创业。据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近三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而在韩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有过创业的经历。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亚洲邻国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未知视野、大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缺陷,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其实教育并不是指导毕业生去创业,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创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存储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更为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交流和表达技能(口头、书面和图解)、团队工作和人际能力、组织管理和计划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可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儒家“中庸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平稳安定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学生都有一种求稳定的心理,不愿意做异类,没有冒险精神,从众思想较为严重,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中的创新魄力不足,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处处受到掣肘。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即使在更加注重技能和实操的技校和高职院校中,理论知识仍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五分之三,其中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应试教育的痕迹处处可见,而技能和实操能力所占比例也非常有限,仅占总课时量的五分之一,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探索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可迁移能力的积累,大多数大学教育都没有涉及。而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我们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采取“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严重破坏了大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而且我们的应试考试制度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从另一个方面鼓励学生死板、固化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模式,扼杀了广大大学中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在大学的各种考试中成长并最终通过考试进入大学任教,他们对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缺乏,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非常困难,需要提高中国的创业创新意识要看大学,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涉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可能更需要改变的是高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思维,以此作为我们教学教育改革的起点。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我们应当首先活跃课堂教学,打破固有的教学计划的条条框框,以人为本,以实践带动课堂教学,教师仅仅引导学生提问、答问,用启发探讨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学课堂上充分鼓励大学生的思维发散,提倡大学生特立独行的进取精神,标榜师生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学生充分互动,重视大学的课外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国外,实践教育早已充分融入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在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终突出重视个性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德国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采用合作教育,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创造,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积极、恰当的.评价,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 者:欧阳霞 刘艳林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年,卷(期):2007“”(33)分类号:G642.0关键词:大学 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篇7: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大事。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敢冒拙见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门捷列夫为什么能发现元素周期律?就是因为他有了强烈的创新动机,甚至连做梦都渴望把元素排列成一张有规律的表格。爱德华·琴纳为什么能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就是因为他亲眼看见天花病人的痛苦,作为一名医生,他时刻想着创造一种办法预防开花。所,才从挤牛奶的农妇身上发现问题,获得成功。古往今来,哪一位有发明建树的人不是靠强烈的创新欲望而走向成功的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对创造力的错误认识;认为创造力只为少数“天才”拥有,普通人不具备;创造力是先天的,后天无力培养。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只是有些人没有挖掘而已,从而树立起他的创造的信心。

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的做法是:(1)课堂上让出点时间 多让学生来讨论、来讲解,由学生向学生提问。这种功能交际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能使教师改变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而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的课堂,信息交流广,有利于学生创新和提高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也给他们提供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2)不直接报答案 在处理单项题时,让学生给出答案,有争议的情况,就展开讨论,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比我给出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3)保留一些知识点给学生 我们没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讲解学生,而是把某些知识点留给他们自己思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帮助他们广大知识面。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学生的创新个性首先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上。在复习重点句型时,我们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

例如:①在It’s+形容词+of/for+to do sth.句型中,用for还是用of,主要取决于其中的形容词。通过教师指点,由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两者区别点:形容词若表述人的性格、品质等用of。(a).It’s very of you to help me.形容词若只是对动作的一般性描述用for。(b)It ’s important for him to learn English well.讨论后,在老师的启发下,使学生找到为句(a)中的sb.与形容词之间,如果加上一个动词be的适当形式,则两者之间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而句(b)中的sb与形容词之间没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即:

句(a)可以说:You are kind.(则用of).句(b)不能说:He is important(则用for).接着,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用of的形容词还有:nice,clever,good,right等;用for的形 1 容词还有easy,difficult,dangerous等。

又如:②He found it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situation of Russia.向学生提示这类句型改成复合句时的要点,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He found that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situation of Russia的结论。简单句与复合句的互换规律一下子就给学生找到了,枯燥无味的句型练习一下子成了学生饶有兴趣的趣味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从而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使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1)在无疑问处设置疑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本无疑之处巧妙设疑、激疑,揭示问题背景,发现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例如:SEFC3Alesson 18 Advertising 中有这样一段话:Advertising is now a scientific business.Once mangers would say jokingly,I know that half of what I spend on advertising is wasted,but I don’t,Know which half… 在此提出Why did mangers say so?教师再进一步提示联系第一句话,最后学生得出结论:Because not all the advertising is good/scientific in the past.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更培养了学生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2)深层次提问,挖掘其内涵 学生应永不知足,勤于探索。故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深层提问,挖掘内涵,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例如:SEFC2A Lesson 14.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一文教学中,我们在最后提出:The Olympic motto is Swifter,Higher,Stronger.Then what can be the motto of journalist?学生们可以分析报纸的特点,最后得出“Fastest,Newest,Last”这一结果。象这种深层次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其回答本身就是学生具体创造性的体现。

(3)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首先,它能让教师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它还能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问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提问并不容易。问题应该是精心设计过的,不能太难,否则会让学生没有兴趣回答。总之应该是结合实际的、值得讨论思考的。如教JEFC Book 2A,L39时,课前可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What is a lift? Do you like to be in a lift? What Kind of building has a lift? How do we use a lift?学生们马上会热烈响应,急于表达。然后可再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文的最后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学生会因此而展开激烈的讨论。答案有好多,如He is short for the buttom of the lift.Maybe the power is off.He wants to do sports.只要是合理的答案,都应是好答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问答,学生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了解这篇文章。如在学完SBIB Lesson 69-70《项链》后,给学生一个讨论题:How do you like Mathilde Loisel? 就文章的主人公进行讨论。有的同学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有些同学对主人公的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展开了批判,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一来,既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了本文的内容,又让学生们运用学过的知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获得 2 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对学生产生一种教学魅力,能把学生牢牢吸引在教学磁场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竞争的心理,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投去一石,泛起涟猗层层。巧妙设疑,给人启迪,培养学生养成遇事好问,勤于探索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

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创新必须求变求异,而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平时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知识讲解要求做到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词多义”等渠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这本书花了我10元钱。①.I spent ten yuan in buying the book.②.I spent ten yuan on the book.③.I paid ten yuan for the book.④.The book cost me ten yuan.⑤.It took me ten yuan to buy the book.又如:“他参军有三年了”。

He has been in the army for three years.It’s three years since he joined the army.He joined the army three years ago.通过一句多译的表述法,求变、求异,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重要句型及不同时态的用法。这种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求变求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篇8:论电子线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更新学生学习观念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不是单纯的听教, 而是主动的求知。要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意识。想要保证创新, 其前提基础就是全面性的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毫无方向感、目标感的情况, 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养成情况, 所以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在思考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了困难性局面, 不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他们解决, 因为心里学家研究证明发现一时性的失败感会加注其心理不平衡状态, 但是却可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的不同, 所以出现的困难性问题也不尽相同, 当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而出现不同的答案, 所以要包容学生的正确与错误问题, 对于那些主动创新的学生要进行及时性的鼓励, 以确保其后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习观念的转变, 能够使学生真正从被动的学习位置向主动学习转变, 在课前可以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直接提高了课堂听课效果以及教学效率。

2 激发学生兴趣

俗语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主要原因是由于兴趣的出现能够促使人们对于周围事物更加关心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 所以在开展《电子线路》教学时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进行着手。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共鸣意识, 然后进行实际的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全员参与意识, 不但能够达到学习的最终效果, 还保证了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氛围, 例如当我们在进行单向导电性能的章节时, 要为其进行实验演练, 采用两节电池、电灯泡、二极管等进行合理的结合, 让学生对于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发挥, 这样学生还会毫无压力的进行学习, 并且学习的过程中无形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促进自信心建设以及学习兴趣的养成。

3 电子线路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电子线路的重要性以及涉及到的范围领域也变得越加广泛, 所以很显然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显然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所以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创新改革, 要逐渐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所谓启发式教学法, 主要是指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结合经验以及具体的教学规律, 最终来对学生的思维以及独立思考意识进行引导, 所以“启发”法实质上就是最大限度上来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对其潜能的挖掘。例如当我们在进行三极管特性讲解之后, 要启发学生对于此项知识的思考意识, 学生们都知道三极管以及两极管的PN结依次为两个和一个, 所以可不可以将两个二极管相连成一个三极管呢?当我们在进行放大电路工作正常与否的判断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 测整个集成电路各引脚的静态工作电压与书上所标值之间的一致与否关系, 但是很显然这种死板的方法所耗费的时间相对较多, 比较适用于那些不存在仪器设备的场合情况, 所以这种教学虽然可以达到教学任务的完成状态, 但是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 还会直接引发学生死脑筋意识的存在情况, 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效仪器对几个存在关键引脚信号的波形以及具体的指标情况, 就可以来对电路工作状态进行有效的解释说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其扩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 对于其未来工作中的不同环境、不同场合达到提升。同时也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法进行教学, 所谓电路仿真实验主要是通过信息装置来对其原本存在的感知对象进行全面取代, 这一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思考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由于电子线路教学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 那就是以实验为前提基础, 所以应用仿真实验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性以及趣味性状态, 而随着仿真实验法逐渐开展的过程中发现, 这种方法不但能够直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 还能够弥补由于实验室原件薄弱所带来的限制性局面情况, 在不断氵实验演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判断、分析、解决以及思考能力,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基础。

4 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创新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当点技术发展的产物, 随着不断展开应用, 为当代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易于被其接受和认可。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投影设备等, 转变传统的黑板、教科书的死板宣教。在选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计划的设定, 这样就讲原本抽象的知识内容逐渐转化成为动态的变化过程, 例如当我们在进行整个PN结内部传输讲解时就可以制作成为多媒体课件, 然后通过直观的演示, 让学生了解和接受, 而且印象更为深刻。同时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能力,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建设,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成为真正符合知识时代以及学生知识探求的需要程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学生来说拥有创新能力对其现阶段的学习以及未来的从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想要树立的在电子线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结合现代教育理论, 合理分配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情况,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全员参与意识, 最终有效的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养成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业作为支撑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行业, 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 所以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主题。面对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没有创新年龄都无法占有优势地位, 而创新能力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 表现的最为明显。传统的教学中都存在着重保持而轻创新的局面, 所以直接影响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 主要出现了应用能力差、独立性差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良情况。下面就我职教中心开设的电子线路教学展开着重探讨, 具体分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措施, 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工作人员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子线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田丽.高德平通信电子线路实践教学浅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 :122-124.[1]田丽.高德平通信电子线路实践教学浅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 :122-124.

[2]刘雅娴;王力隆;李朝军.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9) :33.[2]刘雅娴;王力隆;李朝军.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9) :33.

[3]张会敏.谈谈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9) .[3]张会敏.谈谈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9) .

[4]向欣;王永骥.测控与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8 (8) :119-122.[4]向欣;王永骥.测控与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8 (8) :119-122.

篇9:论中职烹饪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烹饪教学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中职教育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新,越来越高。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对创新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教育教学理念要有根本的转变。为此,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成为当前中职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毋庸讳言,目前在校的烹饪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求知的欲望等等方面,与在校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不少学生厌学,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上课玩手机,只出人不出力,一学期下来学不到什么知识。这就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困难,使教育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学生则更是不易。如何改变现状,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质、有能力创新型人才,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了解学生,掌握学情

近些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普遍困难,因为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读普高将来升大学才是正道理,于是就有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奇观。只有考不上普高再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才读职校,由此可想而知,中职生源的现状如何,据调查烹饪专业的生源几乎都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甚至初一、初二的都有。从生源上就不难看出,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不愿意学习知识的。虽然在中职学校是分专业进行教学,但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学习目的性上还是不够明确,多数学生表现出像是给家长和老师学习,缺少学习动力。在日常行为上,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病事假多,有逆反心理,逃课现象较多。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不是积极的主动的参加,遇到各种问题不会自己解决,总是怨天尤人。

学生的文化知识差,学习知识的动力不强,对自己的前途茫然,凡此种种,就需要我们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平时课堂上多鼓励他们,关爱他们,为他们营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他们重树学习的信心。

二、明确目标,潜心培养

职业学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工人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就要摆正思想,不能偏离了职校的培养目标,不能把学生急功近利到地投入市场,也不能像培养普高学生那样完全推入高职院校。其次就要明确目标,中职学校就是以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为主,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最后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在中职学校构建起适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全力以赴地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人才而努力。

三、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1.提升创新的教学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在社会发展形势下的必然趋势,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在工作中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在工作中勇于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思路来应对问题,这种思维模式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必须要让教师树立创新理论再通过教学过程影响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培养。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学素质,只有通过教師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才能乐于学习,喜欢思考。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等情况都能够尽可能详细的了解,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课程的设定,课程设定的原则要本着能够吸引学生产生兴趣,发现问题,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效果,更可以逐步达到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的创新意思得到巩固和加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丰富师生的创新基础

实践证明,创造活动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按常理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知识积累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越容易在短时间内捕捉到灵感,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把在教学中所要涉猎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尽可量考虑周全,不能只向学生的大脑里灌输现成的知识定论,更不能对知识模棱两可。而是要在向学生传授正确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让学生在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技巧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使所学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我们的中职教学也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已,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我们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把创新要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把创新作为一种动力,用它来推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作为一种结果,用它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但是,学生要有能力创新,必须将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诫学生:知识、能力和创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知识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价值取向问题,是人格问题。自信、勇敢、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坚强的毅力、勇敢的质疑、专注、好奇等人格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学生应明确只有把知识、能力、人格、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完成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nlc202309020910

有了明确的创新教学理念,储备了丰富的教学知识,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首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调动多种感官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要在教法上下功夫,要因材、因人施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矛盾,力争每节课的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

另外还要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中职学校的学习,是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辅相成的。学校为训练学生还开辟专门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成立烹饪菜肴、点心制作外卖小组,教师带领学生定期到饭店实习,这样边学习边实践,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在校定时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我校定期举行的烹调、雕刻、面点等的专业技能大赛,对学生加强技能训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个别学生的作品还曾获得省市的大奖。参赛的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技,展示最好的作品,每次都吸引了一大批学生观赏。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技能训练和竞赛正好能给他们展示才华,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促使学生由不愿学,向愿学、乐意学转变。这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启发学生把当前的成功愉悦感转化为新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完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

(1)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化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正因为每个人的不同才让世界更丰富多彩,跟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优势特点得到加强,再加上良好的创新思维,就会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任何一位學生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在制定各项活动也要分出等级层次,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从而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广阔空间。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的。自主性是主动性的基础,创造性又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立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要求学生能自己作主,有独立的选择和支配能力。为此,我们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活动应遵循“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鼓励学生敢干,把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付诸于每个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此外,还可以训练学生学习一些创新技法,如类比法、自由联想法、等价变化法等方法,当然,这些技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经过师生通过反复的训练,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不断地总结才能获得,通过创新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拓宽思维广度,加大思维深度,从而达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通过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我校烹饪专业教学成果显著,学生参加劳动部门主考的技术等级考试,中级通过率为95%,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这就更加坚信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那就是依靠创新教育,把烹饪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登军.项目教学法在《中餐烹调》教学中的应用

[2]《构建职校烹饪专业实习基地新形式》.职业教育,2009年3月

篇10: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剑阁县杨村小学 王成俊

【摘 要】小学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篇11: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 → 达到目的 → 活动形式 → 胜负规则 → 场地、器材、时间 → 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小范围)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上一篇:三星广告歌:《anyclub》下一篇:钢筋混凝土框架涵现浇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