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12-19

纵观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 问题情境设置与入题角度都很新颖, 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这主要是为了考查高中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知识迁移能力是高中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也属于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这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1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意义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其实质是学习者个人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对已有知识的提取与运用过程。知识迁移类型较多, 常见的有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前移与逆向迁移等[1]。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具有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特点。 这门学科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地理自然现象, 学习难度也颇大。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能力, 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地理知识体系, 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 避免知识“断层”现象。 同时, 知识迁移能力本身属于一种发散思维能力, 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样, 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高考题型时, 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2培养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对策

2.1 打牢基础,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本前提

所谓基础就是《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那些基本知识点, 如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相关地理事物与图形等。 这是高考考查的范围, 也为我们日常教学指明了方向。 因此, 在日常复习中, 地理教师要告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不可一味追求难题、新题, 陷入题海战术中。 为了巩固相关基础知识, 笔者指导学生采用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谣记忆法、绘图、描图等方法, 巩固基础知识, 增强记忆效果。 比如, 长江的长度以及流经省区可编为顺口溜:长江长、六千三, 青藏滇、川渝穿, 鄂湘赣皖苏沪连。 此外, 地图属于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 要将地理教学与地图相结合, 让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培养其空间概念。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要“一手书, 一手图”, 加强读图、填图、绘图、描图的练习。

2.2 构建知识结构,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系统化是指将所有相关知识按照一定顺序或规律进行编排与合理组合的思维方式。 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不仅符合大脑的记忆特点, 也有助于学生能迅速检索出有用的知识。 因此, 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培养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关键所在[2]。 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编写提纲、绘图法、列表比较法来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这样就能逐步在脑海中构建起知识间的横纵网络。 可以说, 这种系统整理不仅是对思维的进一步编码的过程, 也是对地理知识进一步理解与记忆的过程。 同时, 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查找错误, 弥补漏洞。 比如, 对一个国家的复习应从两大方面入手, 即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 其中, 自然地理特征涉及到位置、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内容;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种族、农业、工业、城市、物产、经济整体特征等内容。 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一模式后, 便能轻易掌握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情况。

2.3 采用案例教学法, 这是学习迁移规律的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学科的教学中。 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 在教学“太平洋的洋流模式”内容时, 先让学生看图思考, 发现大陆东岸中低纬是暖流, 而中高纬是寒流;而在大陆西岸则相反。 然后, 指导学生观看大西洋上的环流模式图, 学生发现规律是一样的, 只是洋流的名称发生了改变。 又如, 工业区位的选择属于高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以鞍钢与宝钢的区位为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工厂的燃料、原料来源, 附近的工业基地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 随后,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将大型钢铁企业建在资源缺少的上海, 并逐步总结出钢铁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相关变化规律。 随后, 笔者补充了“首钢迁址曹妃甸”的案例, 并简要分析了该地区的海域条件、陆域条件。 曹妃甸前有深海, 后有浅滩, 是建设深水港的最佳选择。 在该工业区的整体规划中, 确立了以钢铁工业为发展核心, 工业生产实现减量化, 注重能源的再循环与再利用。 首钢迁址后, 可使北京每年减少约1.8 万吨的可吸入颗粒物, 对改善首都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4 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飞跃

高考题一般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联系紧密, 题型新颖, 含有大量的新信息。 可以说, 历届高考题的题目都是千变万化的, 但其考查的内容并无大的变化。 这正是“万变不离其宗”, 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 要让学生明白“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道理, 夯实基础, 不断提高知识迁移能力[3]。 在高考复习阶段, 要着重培养学生对题目的分析、归纳与综合能力, 认真审题, 读题, 从中提取最关键的信息, 进而找到关键词, 并迅速与个人知识结构中的知识点相比较, 从中找到与课本知识相链接的连接点, 成功实现知识迁移, 顺利解答问题。

3结语

总之, 地理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以知识迁移为核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夯实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使其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与引导作用。教学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自如地应对高考, 获得更好的成绩。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培养高中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士军.例谈地理学科内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 2013, 17 (20) :26-26.

[2] 沈炳广.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 2012, 35 (10) :33-34.

[3] 袁汉明.迁移理论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及其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2, 33 (5) :96-96.

上一篇:档案信息化安全措施分析下一篇:我国新三板分层制度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