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2022-04-24

摘要:粮食问题不仅影响国内稳定,更影响国家安全。2007-2008年间的全球粮食危机出现后,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粮食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促成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包括全球市场上农业领域的分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革新;中层原因包括美元贬值和粮食投机;突发原因主要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及石油价格的上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全球粮食危机成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全球粮食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1:

从管仲粮食兴齐战略到世界粮食危机

摘 要: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更古不变的道理。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渐加剧,粮食涨幅较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粮食出口量持续走高,但面对世界粮食危机,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供给和出口能够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从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我国在世界粮食危机之下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管仲;粮食兴齐;世界粮食危机

1 世界粮食危机现状

据目前的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如今世界粮食价格涨幅超过一倍。以大米为例,亚洲作为大米的主要供出地,亚洲的大米自2008年开始已经涨了近三倍之多,自2017年以来,国际大米的价格更是突飞猛涨。今年的四月份,世界大米的价格已然创下了近20年来的最高峰。在粮食价格暴涨的大环境下,世界粮食储备降低到了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目前世界粮食储备量仅能够满足两个月左右的需求,粮食危机的阴影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

我国作为粮食产量大国,但目前也出现了一定的粮食危机,我国香港甚至出现了哄抢大米的风波。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主管人员表示,目前米荒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问题,目前超过四十多个国家正在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因粮价上升出现了很多暴动和骚乱。据世界银行数据分析,目前全球将有超过一亿左右的人口将面临因粮价增长导致的赤字危机,很多国家政府已经陆续开展起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在我国的国内粮食问题的讨论也在持续的升温。

2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

对于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因素而言,存在很多的方面,如需求、气候、人为因素等等。虽然说气候问题的确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气候问题俨然不是引起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真正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是需求方面。下面笔者就对粮食价格波动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论述。

对于粮食需求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基本需求、工业需求、投机需求。对于基本需求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中产阶级不断地增多导致消费的生机,使得肉类食品的消费越来越多。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生产一公斤的牛肉大约需要近8公斤的谷物饲料,这一部分的粮食的消耗汇总起来占比就很大。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会激增到92亿,届时粮食的需求将会更加激烈。对于工业需求而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枯竭,目前各国都在纷纷开展绿色能源,以美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其在粮食向乙醇的转化上转化率仅为28%,这已经是目前的最高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可谓是目前机器吃粮的典型国家,每年这些发达国家的机器吃粮相当于5亿,而这大量的的粮食消耗却仅能满足百分之十八的机器需求。对于投机需求而言,随着全球的流动性总体过剩问题的持续增长,庞大的游离资本主义娶你开始不断的向有限的资源对寻找突破,可以说这部分游离资本主义者投资向哪里就会导致这部分产业的价格疯狂的上升。近年来,能源等大宗商品依然成为了国际游离资本主义者所追逐的重要对象。尤其是美国的资本主义者更是将粮食作为继石油之后的新宠,这部分资本主义者充分利用目前粮食库存短缺的问题,肆意的进行投机和炒作,导致粮食危机被无限夸大。

3 管仲粮食兴齐战略与我国粮食战略

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从根本上来将就是充分利用“民以食为天”的这一理念,通过以市场作为诱导来降低其他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当其他国家粮食储备量不断降低之后,就以自身充足的粮食储备作为优势来对其他国家施压,进而实现对其他国家占有。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虽然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战略中总结出我国的粮食战略方针。国土资源辽阔,且物产丰富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近年来,大量的粮食出口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调的问题依然在国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对粮食出口贸易给予一定的限制,要对我国粮食储备量进行提升,通过建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粮食仓储体系,来保障粮食的储备发展。另外,我国要学会运用数据分析和计算来对粮食储备量进行合理的计算,要根据我国的粮食产出和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粮产量问题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出我国最低粮储量,保证粮储存量能够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

对于目前的世界粮食危机而言,我国一定要正视粮食危机下农业生产的要素。要通过积极的开展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实现对我国粮食产出量的提升。对于我国的几个大型粮产地区,我国要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扶持的双重手段来实现对粮产量的提升。在保障满足我国国内基本粮食需求和工业需求的基础上,适当为降低世界粮食危机做出贡献。

总结

我国在国际上一直是以大国的形象来面对世界。在世界粮食危机的面前,我国要充分发挥大国的模范带头作用,从保障国民需求入手,推动国内粮产和粮储建设,进而实现对世界粮食危机的缓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历娟,洪伟. 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2):32-37. [2017-09-28].

[2] 鐘甫宁. 世界粮食危机引发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9,(04):4-9+110. [2017-09-28]. DOI:10.13246/j.cnki.iae.2009.04.003

[3] 刘立红. 从管仲粮食兴齐战略到世界粮食危机[J]. 商场现代化,2008,(19):21. [2017-09-28].

作者:王士杰

全球粮食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2:

非传统安全视野下全球粮食危机层次解析与应对

摘要:粮食问题不仅影响国内稳定,更影响国家安全。2007-2008年间的全球粮食危机出现后,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粮食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促成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包括全球市场上农业领域的分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革新;中层原因包括美元贬值和粮食投机;突发原因主要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及石油价格的上涨。面对新一轮可能来袭的全球粮食危机,国家行为体应采取更加合作的态度和更加积极的措施应对威胁。同时,这场粮食危机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产,力主自给自足,同时适当进口,充裕国内粮食储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积极促进和开展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粮食危机;国际合作

文献标识码:A

1 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全球粮食安全

呼吁安全研究应超越传统的以国家行为体为中心,过分强调军事、科技因素的范式始于19世纪60年代。冷战结束后,两极对峙体系解体,军事威胁可能性进一步下降,国际安全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威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恐怖主义等不断涌现,这些安全威胁由非国家行为体或由非军事性因素促成,被称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各国对持续泛滥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缺乏及时合理的应对措施和合作机制,传统的以军事——政治为核心的国家安全理论亦不能很好地解释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安全局势。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困境,以人文主义关怀,世界主义理念以及非国家中心主义的研究方法为特征的非传统安全研究逐渐渗透到国际政治研究中,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相对独立的次领域。“安全到底是谁的安全”成为主要讨论议题,超越国家间差异重视人的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国际安全的新型安全观逐渐被认可与接受。

尽管非传统安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局势也有着种类、程度和认知的差别,但是粮食安全是全球各国和各地区都不容忽视的紧迫问题。特别是2007-2008年间的全球粮食危机出现后,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粮食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思考。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被称为“货币的货币”,其生产供给的低弹性和消费需求的刚性决定了国际市场上的供需矛盾。此外,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不可储藏性和农业劳动的职业特性也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技术特征上都比较困难。因此,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正如基辛格所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民;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以跨国性扩散蔓延为主要特征,一国或一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易产生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因此国际市场上粮价的波动将涉及到全球各个开放市场国家,并将影响国际格局的构建与走向。

然而,自2007年开始,由于受极端干旱、洪涝灾害等自然环境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遭遇威胁。粮食安全问题凸显,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在去年夏天,俄罗斯部分地区因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引发森林大火,随后俄政府发布禁止粮食出口的命令,北半球的高温干旱天气,印度、巴基斯坦洪灾,以及随后的北欧严寒、北美暴风雪、中国北方产麦大省的持续干旱,澳大利亚洪水飓风、南美地区的洪水和干旱,全球粮食市场掀起新一轮震荡。东非、亚洲、中东和中美洲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粮食饥荒。最近的中东政局动荡,引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成本的增加,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报告,2010年10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至197,只比2008年6月的峰值低16点。而今年2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为236,连续8个月走高,同时也创下该指数1990年创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已经超过了2007年到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的最高点213.5。据粮农组织与世界粮食计划署估计,目前全球约有9.25亿人口长期遭受饥饿,每6秒钟就会有一名儿童因食物不足而死亡。与如此紧张的外围环境相比,中国国内也面临着粮价上涨的风潮。

非传统安全研究改变以往安全研究只关注政治、军事的高级政治领域,开始注重包括经济、文化、生态等在内的低级政治领域。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经济领域里的粮食危机问题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们的思考。那么,这种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威胁成因何在?本文将从国际政治视角分层次解读粮食危机。

2 粮食危机成因的国际政治层次分析

目前研究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粮食安全的文章达千篇之多,相关的论述著作也是难以穷尽阅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2007-2008年间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更加剧了各国政府、学者和普通民众对粮食安全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粮食现状、粮食危机成因、中国粮食安全、如何增产增收等问题。且主要从经济、技术、贸易、农业等角度论述,但很少有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视角来分析粮食危机的文章。

“以前的几次粮食危机表现为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而近几年出现的粮价上涨,则表现为结构性、综合性的特点。”除去天气恶劣、可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全球变暖、人口增长等传统性因素外,石油价格上涨引发的外溢影响、发达国家的生物能源计划、粮食金融化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这些非传统性因素造成了自2007-2008年粮食危机后的又一轮新的全球粮食恐慌。下面将从深层、中层和突发三个层次来分析粮食危机的成因。

首先,从深层原因看,主要是在于全球市场上农业领域的国际分工,部分发展中国家放弃粮食自给自足,转而生产经济作物,加剧了世界粮食市场的供应紧张。发达国家基于强大的经济和财政实力支持国内农业发展并给与高额补贴;此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带来不利因素。通过高额的政府补贴和绿色壁垒减少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出口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农业部门的退化。比如,墨西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华盛顿推动的自由市场政策下,从一个玉米之乡变成了现在的玉米进口国。基于同样的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起,菲律宾也从一个粮食进口国退化成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

同时,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鼓动下,发展中国家减少或取消了对农业的补贴,造成国内农业生产的萎缩。并且部分发展中国家专注于生产经济作物,实行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国内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最终不得不依赖粮食进口。“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绝大部分南方国家摧毁了公共能力(尤其是粮食储备),使南方国家加深了对粮食上的依附性。”通过出售廉价劳动力和经济作物,换取外汇来购买粮食和高科技产品,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增强,并有进一步被边缘的危险。

此外,人们消费需求的改变也加速了粮食的消耗和供应危机。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并且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对粮食的需求,特别是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扬,加大了国际市场的粮食供应压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无限制的间接粮食需求,包括饲料需求和燃料需求引发了全球粮荒。“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富人对肉类、瓜果、生物能源等产品的需求压缩了发展中国家为本国穷人生产粮食的用地,导致全球粮食生产下降”。

其次,从中层原因看,主要包括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上粮食的投机炒作,事实上推高了粮价,诱发全球粮食危机。

美国有计划地推行美元贬值政策,造成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粮食名义价格上涨。此外,由于美元贬值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极不稳定,国际投资家们纷纷转移战场,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风险相对较弱的粮食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而国际市场上的投机炒作行为使粮食向金融化方向逐渐演进。“在某种程度上,粮食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双重并重的转换。在全球量化宽松时代,粮食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黑金(石油)等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粮价基本上不是由供求所决定而是由资本和货币所决定。”跨国公司的囤积居奇以及粮食出口国干预粮食出口恶化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供应对立关系。传统的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而部分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也大量进口粮食,这些因素加剧了粮荒的出现。如中国和阿根廷通过对出口水稻和小麦强制性征税或实施配额的方法来避免本国的粮食短缺。柬埔寨、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则禁止水稻出口。

最后,从突发原因看,主要是自然灾害因素导致的粮食减产及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生产成本的增加。2010年6月以来,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出现,包括洪涝、干旱和飓风等,给全球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带来了巨大破坏。

此外,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扬不仅直接提高了粮食的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粮价,也促使一些国家加快实行生物新能源计划,减少粮食供应。美国和巴西利用玉米生产清洁能源乙醇,欧盟则采用菜籽来生产生物柴油。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市场上的粮食供应紧张,促使粮价的全球性上涨。最近的中东政局动荡,引起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成本的增加,也给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埋下隐患。

3 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中国的应对

“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潜在性、突发性、扩散性和一时难控等特点,它们时常以危机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挑战政府的治理和控制能力。”此外,持续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影响性,某国或某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容易蔓延成为整个地区或全球的大灾难。单独的国家行为体可能会对这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相应的治理能力。因此,物质层面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仅带来安全威胁的扩散,使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负面影响跨越国界,给整个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促使国际合作与共同治理成为可能。主权国家呼吁共同面对新世纪的安全威胁,从对抗走向合作共存。

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包括各主要区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以联合国和区域内大国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在国际合作层面上,首先,多国依托联合国所举行的粮食特别会议,及其下设的粮食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等实现了合作以缓解国际粮食危机的冲击。其次,二十国集团和八国集团为有效的应对国际粮食危机以稳定国内和国际粮食市场,也进行了多次协商与合作。

与此同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需要用世界上9%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并且面临美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霸权,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中国日后将会面临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此前宣布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并且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但是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告诫道:对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而言,在国内政策选择及中外交流两个层面,粮食安全将一直是个高度敏感的话题。如何使我们的研究有利于国家的政策选择,避免自信过头,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因此,如何客观认识中国目前粮食生产及储备状况,以及基于对这些客观状况的认知和分析,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并确保中国粮食安全,都值得我们关注。

粮食安全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也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在全球事务治理中逐渐上升的影响,并处于应对国内可能的粮食短缺现象的考虑,中国应承担起地区大国的责任,促进粮食领域里的共识与合作。这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而在寻求国际合作之前,中国必须加强粮食生产,力主自给自足。中国的粮食安全不能依赖国际市场的保障。在粮食价格高涨以及供应紧张的国际市场上,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证一国在国际上独立自主行事及维护国内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为保证国内粮食安全,中国政府也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决议和纲要,并就此采取了实际行动。

4 结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仅带来安全威胁的扩散,给整个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促使国际合作与共同治理成为可能。全球性危机需要也展现出了国家行为体在观念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合作。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粮食生产和国内储备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倡导粮食领域的国际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参加或主导成立粮食问题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作者:李途

全球粮食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3: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分析

摘 要:随着各个国家、地区对金融监管程度的提高,国家因监管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经济危机基本上是全球经济失调条件下,全球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国家货币体系的缺陷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2008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全球经济失调、全球货币体系缺陷和次级债的演化等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经济危机 货币 次级债

2008 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来临时,人们不知所措且无处躲避。经济危机的现象表现于各个方面,出现了股票跳水、物资贬值大、银行倒闭、企业关门、工厂订单减少、工人失业、收入减少、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等众多问题。认真思考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找出经济危机问题之所在,才能够在以后的国家和社会政策制定以及执行中规避经济风险。

一、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矛盾是不可解决和消灭的,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因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始终贯穿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根本的性质和矛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目的及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扩大和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成的根源。马克思指出,矛盾的根源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交换价值,特别是增加剩余价值的性质和目的,生产扩大和价值增值的矛盾中,生产和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而言,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和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发生了社会化,服从于以个体的私人生产的占有形式。同时,恩格斯指出,赋予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性质的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冲突的萌芽。就新的生产方式而言,在经济上它决定意义上对于生产部门起决定作用,并把个人挤压到无关轻重的地位,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加突出表现。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论述,可以得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总根源在其生产方式本身,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经济危机根本在于全球的实体经济失调

全球经济危机的表象是全球收支的失调,而实体经济失调是全球收支失调的根本实质。全球经济的失调原因有多方面,但是从决定意义上而言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失调。金融资本在全球的不断流动起因于实体经济的失调,全球资本的流动导致了虚拟经济的膨胀与萧条,使得流动性资金短缺,导致了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调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危机的充分条件是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资本短缺。区域或全球经济的失调将导致了全球金融资本的再次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的整体政策影响力有区域的或者全球性的。从短的时间来看,全球的资本、需求总量是一定的,但是当一国发生变化的经济,会引起全球资本、需求的变化,小的国家经济受到局部的影响,大的国家受到全球的影响。大的国家经济趋强,会吸引全球资本向该国流入,导致一些国家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资金短缺,经济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大的国家强势货币政策或大的国家高利率政策,是这种转变的信号。而对小的国家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会吸引全球资本流入,当流入数量较多时,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饱和后,全球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虚拟泡沫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导致小的国家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全球资本快速撤退,结果导致经济危机爆发。从全球经济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的生成路径。通过全球收支的状况表现出来全球经济的失调,全球收支失调通过全球货币体系来进行调整,如果具备了有效和完善的全球货币体系,那么完全避免全球经济的调整。

三、全球货币体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全球的货币体系结构较为松散。尽管欧元、日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作用增强,但是“特里芬难题”不能被储备货币多元化有效地解决,只是将分散了矛盾。不言而喻,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的同时,也具有全球货币的身份和表征。根据国内的整体经济状况,具有储备货币身份的国家制定宏观的经济政策,肯定会与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济要求相左,产生外汇市场的不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动摇。实行储备货币挂钩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的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还受许多国家之间货币政策的影响。变动的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和利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增强,使得外汇市场动荡不安,包括局部性或全球性的影响。

由于美元的支配地位,美国的金融政策变动所产生的影响也分为区域的,或全球的。在徐明祺看来,在维持和改革两者间徘徊的全球货币体系被社会秩序弱化了,同时,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贸易上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经济危机的现实而难以解脱。在解决全球收支不平衡时,全球货币体系遵守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理念,而各国的货币政策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性,因而现在的全球经济失调被全球货币体系放大了。总体来说,现在的全球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的精神理念,但却丢弃了原来的秩序性,强势的经济体可以利用现在的货币体系通过转嫁经济危机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责任不需要承担过多。

四、2008 年经济危机的诱因是泛滥的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决策的理念影响下,又有金融说客和经济学家的支持,美国在金融发展方面放松了管制和减少了干预,金融的状态产生了自由化和去监管化,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功能变大,而实体经济不断衰落。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上的私有化,推崇市场主义,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否定政府干預,认为政府干预束缚了个人或组织的决策权。新自由主义政策在金融领域,生成了金融的私有化,引发了金融资本家的贪婪。因此,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主要监管美联储金融的权力在受到监管部门的限制,而监管的效率低下,比如商业银行经过证券化的实施,使得资产负债表中风险资产得以转出,从而规避了美联储的金融管制。同时,因为商业银行是资产证券发起人,证券交易委员会没有全力介入证券监管。证券化将信贷风险由转移到了资本市场,然而因为信贷、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相互分离,因而不能充分控制金融的证券化。

毋庸置疑,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除一般经济危机具有的共通特征以及阶段性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这次危机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的金融、石油和粮食等多重要领域同时出现的。这次经济危机使得人类遇到了重要的难题,怎样让大型金融机构不倒闭、油价下来以及让粮食供应充足。现在的石油、粮食危机的根源为金融危机,而粮食危机的背后有能源危机的因素。第二,这次经济(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13页)危机首次从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引起的。1974年石油危机,80年代股票危机以及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由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问题。然而,这次问题的根源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信贷消费引起的。第三,从现实来看,新兴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很多的影响,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然而,这不代表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较小,中国要在做好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认识经济危机而发展自身经济。

五、美国次级债的产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

次级债危机的产生不仅仅是次貸危机演变导致的,也有次级贷款危机转嫁的缘由,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贷款机构、证券公司以及投资个人等主体的参与。整个过程演变是一个投资链条的发展过程,风险需要不断的转嫁,同时风险也存在于任何一个环节,因此一旦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链条上的主体都会收到影响。例如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贷款机构承担贷款者还款、还款信誉的风险。贷款机构较为看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价的提高会使贷款者的经济源泉提升。因此,贷款者的还款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但是,房价的下跌会影响到借款者的还款能力,斩断了借款者的还款来源,使得贷款机构承担重大的违约风险。虽然房价的上涨没有上升到预期的增速,对借款者而言都表示不能正常还款,可能出现违约。而违约的现象使得贷款机构转手给银行的债券快速贬值,这样债券发行机构受到债权人的索赔要求,债券发行机构再找到贷款机构,而贷款机构不能偿还债权人的贷款,所以被迫倒闭。银行方面因为收不回贷款机构的资本,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构成为了恶性循环。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突然出现问题,就会引发整条资金链中的各个主体受影响。而影响这条资金链的主导因素是房地产价市场的发展。

而在次级债的发行审核部门放低审核的要求,使得次级债券风险加大。次级债券的发行机构是银行,银行对于抵御次级债券发行风险的很多认识不够,也没有做好关于任何抵御风险的一些准备,在发生风险时候银行没有采取必要措施,使得银行中不良资产增加。不良资产的增加使得银行的风险越来越大,同时这些不良资产的问题会造成资产的贬值,使银行蒙受到损失。诸多与次级债券有关的证券公司发行的证券、银行理财产品会受到次级贷款的不利影响。因此,次级债券组合的任何一种金融产品承担着次级贷款的风险,一个环节出现裂缝,证券公司的证券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引发各个产业资金链的断裂。作为次级债券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也承受着很大的风险。而保险公司对次级债券的购买人进行了担保,定期为次级债支付费用,如果出现大量的金融违约现象,那么保险公司就会承担巨大的风险和赔偿金额。这样,次级债的产生,如果经过不断演化,最终就会导致了美国经济危机的产生,进而导致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明胜.试论08年经济危机成因[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9.

[2]陈志平.论全球经济危机发生的多重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05.

[3]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01.

[4]薛敬孝.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性质及原因——基于理论、历史和现状的比较分析[J].南开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王丹萍(1987—),女,福建泉州,工商银行泉州鲤城支行,本科为法学学士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为金融学方向。

作者:王丹萍

上一篇:金融信息中的网络安全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乘数效应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