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长久的生命力和随需应变的能力始终是中小企业追求的目标,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信息化建设将无法割裂。目前相关文献主要论述的是信息化的成果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没有突出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 篇1:

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摘 要] 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离不开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中国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能力。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制度创新、确立与核心能力培育发展方向相适合的企业发展战略、加强知识管理、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购并。

[关键词] 核心能力;竞争优势; 知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17 . 030

1引言

随着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增强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实践证明,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之间核心能力的较量,企业缺乏核心能力,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也就无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因此,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增强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和途径。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涌现出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有影响的企业。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总体上都缺乏核心能力。所以,进一步探讨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分析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研究如何培育、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将帮助企业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识别现有核心能力状况,指导企业培育和提升其核心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

2.1 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核心能力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在本质上表现为企业特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学识)是以企业内部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企业核心能力蕴藏于企业的每个层面、每项职能、每步流程和每个员工之中,你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与作用,可以描述它,但它不是某种具体的东西,不能把它与核心技术或关键产品等同起来[1]。

一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为客户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带来价值。(2)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3)可延展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专长,如同一个能量源能够为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提供能量支持,能够使企业进入各个相关市场参与竞争。(4)动态性。在动态环境中任何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组矛盾:一方面开发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另一方面核心能力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动态调整能力。

2.2 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制胜之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核心能力是企业通过对多种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有效整合,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积累而形成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而非单一的某种能力。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历史等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在这些基本要素之中,最能体现核心能力的是开发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其他要素正是通过对这3个要素的渗透和作用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包括潜在需求)不断开发创新产品(或服务),并且能够有效地(包括质量和数量)生产制造出来和理想地销售出去,使企业处在一种不间断的良性循环之中,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认为企业核心能力通过对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的多种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有效整合,使企业在开发创新—生产制造—销售的各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2]。

但是,企业具备核心能力并不是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充要条件。企业的核心能力分为基础态、亚态、成熟态。企业拥有核心能力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但要创造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而且,企业要把成熟态核心能力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还要以组织整个系统的完善程度为条件。所以,企业为了培育持续竞争优势,应该考虑如何通过独特资源的持续积累,不断提升、强化和激活核心能力。

3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能力,企业间竞争大多数还只停留在简单的价格竞争和资源竞争方面。而这样的竞争技能不足以参与WTO体制下的全球范围的企业竞争[3]。

第一,企业核心能力整体上严重缺乏。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才会具有活力,然而,综观国内众多企业,虽然偶尔也有一些企业闪耀着星光,但绝大多数缺乏企业核心能力,从而缺乏活力。亏损企业、不景气的企业比比皆是,也正因如此,才造成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严峻的形势。

第二,传统行业的企业核心能力表面占优,而新兴行业中企业核心能力明显不足。据调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相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还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业、玩具业等。表面上看,可以认为该领域企业的核心能力相对较强,实际上,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并非企业培养了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在发挥作用。实践证明,依靠低成本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是不会长久的。新兴行业的核心能力状况更是令人焦虑。中国电信、汽车、航空、金融等长期受政府关爱的垄断性行业,几乎没有核心能力的积累,在入世后,也是需要重点保护的行业。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很多,但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不多,其成本往往高于国际市场的销售价格,这就谈不上竞争力了。

第三,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核心能力已经初步发育,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还缺乏培育核心能力的意识。就企业类型而言,我国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初步培育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且深谙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如春兰、海尔通过技术创新、抓企业文化等来培育核心能力。相比之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还缺乏培育核心能力的意识。这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起点低,管理水平差,多数还停留在依靠劳动力成本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以次充好、市场投机、拾遗补阙、强力推销等原始方式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还很缺乏,人才资源相当匮乏,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基本的经营能力甚至还不具备,核心能力更无从谈起。

第四,入世后的核心能力培育形势更加严峻。中国已经入世七八年,入世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意味着与狼共舞的时代来临。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尤其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企业列强,早就觊觎中国的巨大市场。在中国入世之前,他们很多已通过合资、合作、独资方式进入到中国市场。入世后的环境更加宽松,行业壁垒大部分拆除,市场透明化,运作法制化,而法制又国际化、标准化。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外国企业来我国扎根发展,对我国企业的压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对还未建立核心能力的企业。因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的法宝,缺乏核心能力的企业,其生存将面临直接的危险,如被收购、破产清算。

4企业核心能力培育及提升的途径

要想长期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做好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工作。从世界成功企业的成长经验看,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促进制度创新,奠定核心能力的基础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制度为企业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行为框架,预先决定了投入产出的经营行为和效率边界,核心能力是既定产权结构对企业治理结构约束条件下的企业知识、技能的整合与协同。产权主体清晰是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4]。培育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最大阻碍在于和市场运行机制相悖的企业制度,其中居于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严重滞后造成创新主体缺位。因此,中国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第一步,归根结蒂是通过产权的深化改革解决财产责任约束硬化问题,寻求制度上的“强动力激励”。只有解决了企业所有者的财产责任约束问题,才具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

企业制度对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产权激励上,因为产权激励仅仅是形成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还在于科学的治理结构及有效运转和内部基本运行机制上。只有产权清晰是不够的,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并没有必然形成核心能力。所以,企业制度维度对核心能力的支撑关键在于一个有效、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

4.2 确立与核心能力培育、发展方向相适合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致力于寻找与自身核心能力培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经营领域。事实上,客观环境、市场结构、行业结构是可以通过企业的战略行为而改变的,而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原来的竞争优势随时可能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被对手以智取之。因而,建立在外部环境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目光向内,把企业战略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保持并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4.3 加强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组织

当今时代,知识已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利用、整合和创新知识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5]。

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可以建立更能适应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学习的网络式学习型组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消除内部知识交流的障碍,使企业内部知识交流网络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网络。进而,通过组织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使企业的运行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这对企业活化内部资源、适应环境的变化、培育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企业外部来说,建立知识联盟是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培育核心能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知识联盟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相比产品联盟,知识联盟的参与者范围更加广泛,企业与员工、工会、经销商、供应商、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都可以形成知识联盟。在知识联盟中,联盟各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通过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这对企业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并从战略上培育核心能力或是更新、创建新的核心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4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支点,技术创新是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企业核心能力内在地蕴含于技术创新全过程中,技术创新过程每一环节的变革,都会直接引起企业原有核心能力的提高,甚至会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所以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活动,增强核心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大R&D的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密切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4.5 企业购并

企业购并是指企业通过有选择地收购兼并其他企业,从被购并企业直接获取所需能力(如核心专长、管理机制等)为我所用的方式。相对其他方式,企业购并所需时间最短,可得性也比较强,还有助于快速进入其他事业领域。

5结束语

中国企业培育核心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与国际上其他企业的比较来看,其过程会更加曲折而困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上述基本途径,结合现有资源和条件,培育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而保持自身的持续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C K Prahala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e [J].Harw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2] 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 (10) :2-7.

[3] 吴价宝.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邹国庆,徐庆仑.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特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5(5):96-103.

[5] 陈劲,王如富.知识经济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中国软科学,1999(3):77-79.

作者:王建品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 篇2:

基于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信息化建设

[摘 要] 长久的生命力和随需应变的能力始终是中小企业追求的目标,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信息化建设将无法割裂。目前相关文献主要论述的是信息化的成果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没有突出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性。本论文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在分析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及其外在表现的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现状,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从中小企业核心能力与信息化建设各影响因素有机融合的角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增强中小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核心能力 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想取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即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以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机构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等的问题, 本文拟以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核心能力各影响因素有机融合的角度,对基于中小企业核心能力提升的信息化建设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

中小企业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年营业额、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等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指那些固定资产低于1000万元、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两人所著的《企业核心能力》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和能力。它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能力。核心能力处于企业的主要地位,是影响企业全局的能力,是溶于企业内部的较长期存在的相对稳定的能力。根据本文研究的范围,笔者将企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合理高效率地运用企业内外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整体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的能力、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吸收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谓中小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上都不具有优势,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核心能力的表现应该尽可能的狭窄一些,以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或技术为突破口。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个别专业技能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提高上;并把创新和创造的流程设计、提高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和创新吸收能力作为培育核心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借鉴企业内外的各种不同力量,实现企业运作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企业活动的商品化和价值化,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根据自己的运行与环境特点,以信息化建设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提升企业竞争核心能力为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企业运行和资源利用、特别是信息资源深入广泛利用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能力是企业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保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保存企业业务灵活度和加强基础管理作为第一要务,在企业作业、管理、经营三个层面,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很多特性是不一样的,它的信息化不可能有大企业那样大的投资, 不可能建设全套的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 也不可能配备完善的IT 开发和管理人员。面对文件、数据库与电子邮件数据快速的增长,中小企业显得无所适从,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有效信息资源。信息化的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 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并不普及。而信息化的表现形式是技术平台,为了适应甚至促进核心能力,信息化技术平台必须具有适应性和扩展性。企业信息化是回收时间较长的工程,中小企业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回收加快,管理者往往缺乏合理的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过分注重信息化成果在局部提高生产效率中的作用,忽略了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其他因素,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快的回报,但是从长远来看,却会造成信息系统不兼容导致重复建设,企业核心能力增强程度有限等不良后果。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花小钱办大事情,根据企业核心业务需求, 以创新的方案、创新的购买交付模式、创新的技术培训机制, 为中小企业提供高价值, 推动中小企业的业务能动力, 带动企业发展,满足中小企业业务的灵活多变的要求。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各种因素的有机融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各因素,从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1.企业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BRP)的目的是提高整个流程的效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在新的环境中获取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关系,找出增加价值的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重复性的工作,减少环节间的延迟,从而优化整个流程。它从原有的流程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原有的流程,不是对原有流程的逐步改善,而是对原有流程的根本性改变。它需要抛开以往的理论、方法、制度的束缚,创造性地进行再构造。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信息化与流程再造是互为影响的。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突破劳动分工的束缚,使得一个人可以在不降低效率或者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完成以往多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信息共享和快速流动大大消除环节间的壁垒和时延。信息化手段将让中小企业减少流程环节和层次,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运作成本,以使企业占用最少的社会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企业流程再造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深入,使得信息化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度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绩效的大小。企业信息化中运用到的诸如流程再造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在信息技术成熟以前就出现的,其出现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就需要将这些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其与先进管理经验的相结合使效果更为明显,信息化在其间起到了固化先进管理经验的作用,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的体现,应以增强企业核心能力为根本目标。

2.企业信息化与外部管理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政府、IT行业、服务机构以及媒体等全方位合作的方式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共识,并付诸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与Internet相连,使企业加强对外界信息的了解,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视野与能力,特别是当中小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及时、有效地捕捉微观信息,通过关键变量感知和预知企业环境和行为的变化及其趋势,更好地应对不确定因素及各方面的改变,发现并挖掘商机。从外部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企业采用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递手段,时间短、覆盖面广、成本低,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企业各类信息快速传递到市场及客户之中,企业营销形成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员运作的机制,实现较好的产品营销效果。因此,信息化建设要促使中小企业从以事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换,帮助企业建立起基于这种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通过Internet与客户沟通更方便,企业的开放度增加,及时得到用户的反馈意见,收集用户的差别信息,掌握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提升企业竞争核心能力。

3.企业信息化与内部管理

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管理效能提高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将协助中小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帮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中小企业一般组织职能简单, 高层管理者希望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并管理相关部门。这就要求职能管理由原来的“ 多层结构”变为“ 扁平”结构,通过信息系统加大管理幅度。通过自动工作流和信息集中透明的管理,实现“多层”向“扁平”的合并, 实现决策层和执行层直线挂接,实现公司资源的集中管理调配。中小企业关键在于能迅速调动资源集中兵力打战,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集中相关部门的采购权, 实行集中采购管理, 这样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 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利用,并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将给企业带来“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控制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的好处。中小企业管理的难点突出表现在集成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薄弱, 而信息化建设做到了跨公司、跨部门、跨业务的管理和应用, 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使公司内部的管理趋于理性化、 精细化,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资金运营水平, 用有限的资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因此,在信息化建设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的策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提高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规范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杨 俊:信息化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1):22~23

[2]王玉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北方经贸.2006,(1):78~79

[3]郑 远:中小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商场现代化,2006(6),83

[4]简 朴 夏 铮:关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几点思考.经济师.2006,(6):219

作者:杨红娟

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论文 篇3:

财务管理要为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

摘 要: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企业顺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最新成果,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永久性战略。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决定着财务管理,企业核心能力使财务管理的重心转移到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上,从根本上造就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关健词:企业核心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 管理重心转移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位

随着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逐渐占主导地位,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兴起,使得建立在传统企业理论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研究企业核心能力对财务管理的影响,是财务管理顺应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战略、人本、技术、资本、文化、品牌、渠道、管理优势的系列组合,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基本特征是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

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知识资源,对企业而言,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们背后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差异决定企业的效率差异,效率差异决定企业的收益差别。唯有追求核心能力才是企业永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

二、财务管理能力的具体表现

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特性是指财务管理者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所创造的本企业特有的财务管理方法,这些方法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升华,最终形成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学习能力、融资能力、财务控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财务预警能力。

1.财务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财务管理能力积累的关键在于使财务管理部门成为学习型组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建立新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财务融资能力。金融市场是财务管理所依赖的基本环境之一,融资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在金融市场的外在表现。融资关系是企业在资金的筹集、调度过程中与有关金融机构形成的合作关系。融资关系是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融通资金的能力依据。融资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是企业在与金融机构的不断交往中通过信息的不断双向传递所形成的企业的重要信誉度。

3.财务控制能力。财务控制能力是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集中体现。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独有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特征,财务控制不仅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经营战略得以实施的有力工具。战略管理由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战略实施过程是最为关键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战略的失败都发生在其实施阶段。战略实施过程的实质就是控制,而企业内部能够从全局角度进行控制的只能是财务控制。由此可见,财务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战略实施的成败。

4.信息处理能力。知识经济时代财务部门作为企业信息中心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信息处理能力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作用的效果。在社会信息化时代,信息处理能力是一个将数据转化为决策智慧的过程,财务部门对大量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这是企业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

5.财务预警能力。经济全球化,很容易出现“一枝动百枝摇”的局面,一个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对全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迪拜和希腊的债务危机都证实了这一点。美国的次贷危机更是如此。再是科技进步的加快,产品寿命期的缩短,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竞争国际化,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因此企业要严格把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百元资产利润率,把握企业的现金流、应收未收款、企业资产变现等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化解危机因素,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培值企业核心能力,转变财务管理方式

1.由日常财务管理向战略财务管理转变。企业核心能力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其实质是战略管理思想的体现。战略财务管理就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与发展。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用以指导企业未来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战略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战略思想,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

2.投资管理的重心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产,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为无形资产,日本学者伊丹博行把无形资产定义为公司有潜力产生利润但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各种财产,是公司竞争优势最耐用最持久的源泉。因此,培育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并要求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投资,企业投资管理的重心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变,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3.财务分析的重心向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方面转移。企业核心能力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核心能力予以动态地分析、评价,以有效地实施管理,使企业核心能力得以持续存在。目前的财务分析建立了一系列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体系,但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容,如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等并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充分反映,造成现有的财务分析与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核心能力难以识别、分离和度量,它们的业绩效果难以与其他因素分离,因而使得核心能力的分析与评价难以用常规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方法来进行。为此,财务分析与评价应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并创新财务评价的具体方法。

4.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由适应型向创新型转变。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要求重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由适应型向创新型转变。创新型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重构应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管理层次,培养财务人员面向市场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能动作用。

(作者单位:温州市设备安装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廉靖)

作者:肖碧青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诚信思想试析论文下一篇:移动通信未来走向思考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