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服务业政府管制思考论文

2022-04-27

[摘要]我国既是一个电信市场规模庞大、潜在市场巨大的国家,又是一个电信产业和电信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国家。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加入WTO的挑战,国际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中国电信业目前尚处于传统垄断阶段,这对其发展极为不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信服务业政府管制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信服务业政府管制思考论文 篇1:

行业边界模糊与产业政策调整

摘要: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行业边界模糊以及行业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做出了快速反应,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促进了企业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目前的产业政策相对滞后,对企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文章在综合分析产业政策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针对行业边界模糊现象的产业政策调整建议。

关键词:行业边界模糊;产业融合;产业政策

一、 行业边界模糊的趋势和特征

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制造型企业的成长。各种不同工业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核心技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因而产业分工能够显著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全球兴起了一股信息化浪潮,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各种信息表现形式发生融合,互联网技术也逐渐兼容了传统的各种信息传递方式。这种技术上的融合导致了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由清晰走向模糊,推进了信息、文化、传媒、金融、医疗卫生、零售、物流、旅游等许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在全球形成了大规模并购和重组的浪潮。诸如此类的行业边界模糊现象最开始出现在以信息作为主要产品载体的产业,进而波及到对信息技术有广泛应用的各种传统产业。下面仅就几种典型的产业融合现象加以论述。

1. 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交叉融合。数字技术为所有的信息产品提供了一个统一平台,技术融合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产品传播渠道的融合。由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音乐娱乐等文化产品最终表现为信息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创新。例如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一种新兴娱乐形式。纸张作为书籍等出版物的传统载体逐渐被电脑和互联网所替代,电子书的出现对传统出版和印刷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数字化条件下,电视和电影的传统网络很大程度上与互联网发生了融合,数字电视也已经成为我国电信运营商和传统广电传媒企业争夺的焦点。

2. 金融服务业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三大金融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各种金融信息能够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更为全面迅速的披露。同时,经济发展带动了金融产业的需求增长。在这两方面的推动下,金融产品的创新加速,大量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得以应用,而这些衍生产品实际上很难沿用传统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类标准进行划分。金融服务业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发生了边界模糊。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几乎全部都是全能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例如花旗集团就把所有业务划分成九个核心类别,包括信用卡、消费者融资、消费金融、资本市场、交易服务、私人客户服务、保险及年金、私人银行以及资产管理。这种广泛的跨业务经营能力是花旗集团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3. 家电业与信息产业之间交叉融合。Alfonso & Salvatore(1998)的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期间,计算机、通信、半导体以及其他电子产品行业发生了较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与其他融合现象不明显的产业相比较,该产业的绩效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且产业绩效与技术融合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

最初发源于欧美的这种产业融合趋势已经蔓延到我国家电与信息产业。2006年初,英特尔在中国推出了新一代家用电脑平台欢跃(VIIV)。英特尔试图借此整合硬件、软件和内容供应,以构建统一的数字家庭解决方案。在新的价值网中,不仅包括传统的PC厂商,还容纳了像海尔、长虹朝华、TCL、海信等一大批家电厂商。

4. 新的业态形成。行业边界模糊以及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必然引起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出现,并且会进一步导致形成新的业态,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现代物流业。在20世纪末,由于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商业化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使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域之间的物流信息实现交流和共享,从而实现了对各种物流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的目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应用条形码和EDI技术将顾客和供应商连接起来。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数据通信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物流资源的整合。今天,现代物流企业已经与20年前的运输企业完全不同,其经营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存量物流资源,并构建一个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供应链体系。

二、 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应与产业政策调整

行业边界模糊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基于这种理论的政府管制工作提出了新问题。由于市场边界的不确定,传统判定产业集中度和垄断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基于“结构—行为—绩效”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基于这一基础而制定的一系列政府管制政策也应随之调整。

西方发达国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也是调整产业政策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 以施蒂格勒(V.Stigler)等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指出,传统政府管制模式压制技术革新,导致企业低效率运行,引发工资和价格相继上升,是资源无效率配置的重要原因。面对行业边界模糊的趋势,伴随着学术界的强大呼声,同样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前总统李根分别在1979年和1980年赢得大选。随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大刀阔斧的改革传统管制机制。这些政策调整措施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企业重构。在这一轮产业调整的过程中,美国是最早实行放松管制的国家,其后是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

1. 美国政府放松管制促进产业融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已经开始对金融、铁路、航空货运、天然气、有线电视、原油、电气等行业实行放松管制(Deregulation)。到1988年,管制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产值占美国GNP的比例从1971年的17%降到了6.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针对通信、金融和物流等发生边界模糊的行业,通过修订法律和改革管制机构等一系列措施,调整了管制体系。

1996年美国政府将电信和媒体统一立法管理,新电信法打破了传统电信、广播和电视业之间的行业边界,允许电信公司以多种方式提供原来只有广播和电视业才拥有的业务。这一调整导致美国媒体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金融业,美国政府于1982年通过《加恩—圣·杰曼存款金融机构法》,准许商业银行进入证券市场,扩大了银行资金筹措范围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范围,放松了针对银行在地域上和业务上的管制。1999年,美国政府又进一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企业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进行混业经营。这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时代已经过去,进入了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时代。

一系列的产业改革措施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显著降低了电信、金融和物流等行业的价格水平。(2)许多行业的新服务类型大量增加。(3)企业效率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2. 欧洲各国以协商为基础,实施管制改革,促进产业融合。与美国企业受国会法案的管制不同,指引欧洲各国金融业管制改革的是协商基础之上的欧盟相关文件。1993年欧共体各成员国通过协商,全面推行全能银行制度。1997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一体化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2002年后,德国、奥地利、爱尔兰、比利时和荷兰等国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一体化金融监管机构。然而,这些一体化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和监管责任有较大差别,它们的监管方式也不尽相同。

另外,顺应电信和广播电视业产业融合的趋势,欧洲电信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997年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针对三网融合,提出了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在“绿皮书”指导下,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加大管制改革的步伐。

3. 日本改革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大力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在通信、航空、银行和运输等诸多行业实行放松管制的政策,但日本放松管制所带来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突出。植草益(1992)认为日本在产业管制改革中,部分产业虽然名义上实施了放松管制的措施,但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诸如行政指导等方式,限制了实质性竞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学者重新反思为何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信息产业等领域的竞争中,会被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不少学者指出,对于目前日本IT产业的相对落后状况,政府产业政策的失误难辞其咎。政府对新兴产业管制过多,限制竞争,直接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抑制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痛定思痛之后,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通信业管制政策的放松,极大促进了日本通信服务市场的飞速发展。在2004年1月举行的日本政府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做出决定,责成有关部门立即研究组建信息产业省。该省将合并原总务省和经济产业省有关的信息技术的政府部门,组成一个统一的政府机构,专职促进日本信息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

三、 对当前我国产业政策现状的思考

我国现行产业管制政策建立在产业分立理论基础之上。在行业边界模糊的条件下,现行产业管制政策将由于不同产业间关系的复杂化而逐渐失去原有的效力,并可能阻碍企业重组、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我国现行管制模式调整较慢,不利于技术创新,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部门分割、业务分割和地域分割阻碍企业做大做强。目前我国管制政策造成许多产业在业务方面和地域方面被人为分割成许多部分,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资源效率难以充分发挥。例如物流企业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整合空运、水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仓储等业务活动,其所涉及的业务部门多、地域广、整合难度大,但是现有管制政策致使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服务功能少、网络分散等问题。另外,由于财税体制和地方利益的缘故,一些行业或地方存在着许多保护性政策,大部分企业难以通过跨地域多元化经营获取规模经济性,实现做大做强。

2. 新兴业态难以形成。目前的部门分割体制阻碍了新兴业态的形成。信息技术发展是行业融合的主要推动力,由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一些产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因此当渗透与融合涉及到这些行业时,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阻力相对更大。典型的例子是我国为实现“三网合一”所面临的协调困难。大量严格的管制措施限制了整个新兴传媒产业链上各个企业的成长,电信部门和广电部门之间的博弈阻碍了数字电视这一新兴业态在我国的发展。

3. 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为了适应新技术环境下持续发展的需求,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已经及时调整。大量跨国公司在新环境中,加快了创新步伐,重新整合业务。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在现有管制框架下难以实现创新,竞争能力逐渐衰退。例如金融业,欧美银行早已发展成为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但在我国近10年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种金融企业一直保持着分业经营的状态。业务范围上的不平等将使中国金融企业的服务能力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发展与提高,而且也将危及我国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 产业政策调整建议

我国现行的产业管制政策仍然建立在产业分立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其有效性集中在各个细分产业的内部。在行业边界模糊的环境中,由于不同行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趋于复杂化,现行产业管制政策将逐渐失去原有作用。因此,面对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应该结合我国不同产业的现实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措施,对旧有产业管制政策进行及时调整,进而推进产业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1. 深入调查、研究、评估信息技术进步对各传统产业的冲击。由于信息技术在许多传统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行业边界模糊的趋势已经在通信、传媒、金融、能源以及运输等多个产业呈现。然而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变化情况具有各自的特点,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管制模式,这根源于各个产业管制的动机。例如政府对传统通信产业的管制主要是针对自然垄断现象,而针对金融产业的管制主要是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风险。技术发展使得传统的产业划分规则发生了改变,部分发达国家与地区已经适时调整产业政策。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也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了新的行业标准和竞争优势。因此,有必要尽快成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针对不同产业进行评估和研究,以寻求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融合对策。

2. 逐步放松某些行业内的分业管制。大量事实证明,放松管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管制改革的趋势。放松管制有利于促进新产业的发展。各国经验表明,很难找到一种有效保持对各产业内不同业务独立管制的方式。在金融领域方面,可以逐渐对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实施统一监管,鼓励混业经营,以帮助我国金融企业更好的获取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针对各个通信运营商,可以通过新牌照的发放,让企业实现对移动、数据、固话等业务的统一经营。针对物流业,应尽快整合各相关部门的物流资源,尤其是加快整合物流信息资源,鼓励具备先进信息技术的物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提高竞争能力。

3. 调整条块分割的产业政策,加强信息披露。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而不是保护某个部门或某个行业的利益。产业政策调整要求政府打破部门分割,特别是针对发生了产业融合现象的领域,要对原有的部门设置和审批流程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开放、公平、公正的行业政策促进各行业的融合和发展。

行业边界模糊和产业政策调整将导致许多新产业快速发展,并且使部分传统产业的利益转移到新产业。而由于发生边界模糊现象的行业都具有较强的垄断特征,产业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利益转移势必遇到较大阻力。为了防止某些部门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首先需要一个公平开放的环境,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调整产业政策和促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要规定传统产业部门全面、及时、准确地公布信息。

4. 扶持新兴产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利用力度。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兴业态,其成长需要有良好、规范的市场环境。为此要加大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力度,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如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合法利用、电子交易的法律保障、个人隐私的保护等,以保障新兴业态的形成和发展。新兴产业在形成和发展之初,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往往投入较大,周期较长,国家通过制定鼓励发展的产业名册,引导投资和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加大推广力度,全力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使之尽快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

5. 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信息支持与披露。产业融合的基础是技术融合, 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融合和发展的动力。技术标准之争是未来最主要的竞争, 我国已经有了VCD、DVD标准的教训,也有3G标准的经验。在参与技术标准竞争的过程中,我国需要加强各种标准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紧跟国际最前沿技术,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在新技术标准推出之后,应辅以相关信息支持与披露工作,实现广泛的信息共享。标准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广大企业和用户的参与基础上,而充分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企业迅速做出反应或开发新产品,将标准的建立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毛蕴诗,蓝定.技术进步与行业边界模糊——企业战略反应与政府相关政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经济研究,2004,(3).

3.马健.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2,(5).

4.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

5.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毛蕴诗,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皓,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16。

作者:毛蕴诗 周 皓

电信服务业政府管制思考论文 篇2:

对中国电信垄断经营的思考

[摘要]我国既是一个电信市场规模庞大、潜在市场巨大的国家,又是一个电信产业和电信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国家。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加入WTO的挑战,国际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中国电信业目前尚处于传统垄断阶段,这对其发展极为不利。文章从服务业角度即电信运营角度来分析中国电信垄断以及垄断给消费者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给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障碍,给对外经济开放带来的不利。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打破垄断以促进中国电信业健康发展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国电信;垄断;竞争;消费者福利;社会福利;WTO

[作者简介]张考彬,中国电信揭西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网络资源技术员,广东揭西,515400

一、中国电信产业地位及其现状

今天我们谈到的电信业,通常指的是通信产业。传统的通信产业仅包括邮政和电信两个部分,最初的电信也仅限于电话和电报两个内容。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信业务不断扩大。就目前的电信业而言,可以简单分成通信制造业和通信运营业两大类。本文主要讨论从服务业角度即通信运营角度看中国电信的发展,且集中在目前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的领域。

通信运营业的服务是提供给消费者的,如电话、手机、寻呼机、数据终端等。目前主要包括固定通信网业务、移动通信网业务和其他电信新业务三部分。固定通信网业务主要指市内电话、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电报和电传等;移动通信网业务主要指无线传呼、蜂窝式移动电话、公共无绳和集群电话、卫星移动通信等;其他电信新业务事实上与上述两项业务没有本质区别,目前主要指与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有关领域,如我们熟悉的电子信件、IP电话、网上查询、金桥、金关、金卡工程等。中国电信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管制等原因,中国电信一直处于垄断的地位。虽然1994年中国基础电信领域引入了第一家竞争企业——中国联通,但它与中国电信实力相差悬殊,根本不能动摇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

二、中国电信垄断弊端

(一)消费者福利受损

1.垄断高价:消费者剩余的转移和无谓损失

由于在竞争市场上供求均衡不仅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合意的结果。特别是,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引起了使社会总剩余尽可能大的资源配置。但垄断引起的资源配置不同于竞争市场,其结果是否以某种方式使总经济福利不能最大化。事实上,由于电信市场是垄断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垄断利润用于发展生产、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时,它的存在是不无裨益的,但问题是,中国电信所得的垄断利润到底用做什么了。据资料表明,中国电信的大部分垄断利润都用做了职工福利,电信职工每月有比别的行业的工人高出好几倍的收入。另外,还有豪华的办公楼和宽敞的住宅,而这又与电信职工工作的低效形成了极不对称的分配形式。在垄断利润很少用于发展生产的情况下,这势必导致电信成本的上升,从而又成为中国电信一再要求提高资费的理由。

中国电信之所以可以提高资费从而获取垄断利润乃是因为其面临着一条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同时它自然垄断的特点,也为垄断利润的创造提供了保证。但如果存在竞争,又会怎样呢?当面临弹性较大的需求时,中国电信不会轻易地提价,而即便是提了价,社会福利损失也会大大减少。

2.信息不对称:不利于消费者的资费标准

电信资费是由政府决定的,但是电话业务的资费标准究竟确定在哪里,理论上应由市场平均成本决定。而电信部门比政府更了解电信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即电信部门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政府很容易根据电信部门提供的不全面信息,制定出符合电信部门利益但不符合消费者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电话资费标准。另一方面,即使政府知道了全面的信息,它制定出的资费标准也会偏袒于电信部门。因为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同样是经济人,它会站在经济人的角度上制定政策。电信部门每年能为政府提供非常可观的收入,而这点恰恰是消费者无法做到的。同时,政府听到了多是电信部门的“诉苦”,而很少听到极为分散的群众的呼声。因此,制定出符合电信部门利益的资费标准在所难免。

3.垄断特权寻租:成本转嫁

寻租是一种不能创造利润的活动,甚至由于交易成本的上升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垄断特权寻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垄断特权获利。由于垄断特权寻租活动要花费巨大的经济资源投入,而这笔投入被转嫁给了消费者。例如,中国联通公司天津分公司投资数百亿元,准备以低廉的价格为天津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通讯服务,但作为原产业的垄断者,天津市邮电局总是以种种借口阻止其并网运营,使其数百亿的资产等于废品。不仅如此,天津市邮电局的独家垄断产业的服务价格较高又造成了消费者的损失(余永定,2000)。而且,由于垄断特权,电信部门的劳动力报酬比其他的高,无效率的投入也特别高,而无效投入的支付最终又通过涨价转嫁给电话消费者。

(二)阻碍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它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作用。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其原因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以期无限期地获得垄断利润。然而,一般来说,垄断者都会更愿意维持现状和坐收利润,而不主动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垄断者更愿意在其原有的“旧机器”使用到完全不能运转之后再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器,即使它延迟了固定资本的更新,延缓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现实中那些不必经过激烈竞争就能够赚取高利润的厂商常常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动力。另一方面,电信垄断是由政府管制的。政府管制使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显得非常稳固,这就使中国电信更没有发展新技术的动力了。在管制的同时,政府也抬高了电信行业的进入门槛,一些拥有新技术的新企业却因领不到许可证而被拒之门外,同时新技术也就只有坐在冷板凳上了。

(三)难以承受WTO的冲击

近几年我国电信服务高速增长是靠巨额投入支撑起来的,无疑是粗放型经营,投入多产出少,效益低,浪费资源。以市话发展为例,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投入与建设,全国交换机总容量已达7000万门,但实际装机量却仅为60%,2800万门处于闲置状态,按每门成本5000元计算,共造成1400多亿的资金积压,阻碍了电信服务的资金周转。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最大的电信服务企业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低下,收费过高,已经引起了消费用户的强烈不满。

而目前,世界许多大型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建立国际战略联盟,追求规模经营。这些电信联盟的竞争优势相当明显,无论从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经验方面,实力都大大强于我国的电信企业。我国电信服务企业实在难以应付国际电信服务企业的竞争。

三、中国电信打破垄断方式思考

中国电信现在已经进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但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也为了电信业在未来能持续发展,“进”是最好的选择。周其仁说过:“电信部门的改革横向比压力不小。目前,反垄断是电信改革的当务之急。”

首先,中国电信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依靠电信部门自身力量打破垄断是行不通的。而较有效的方式是利用国外电信公司的竞争力来打破中国电信的垄断。加入WTO ,就是中国电信引入竞争的大好时机,中国加入WTO,中国电信市场就会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合资电信公司的经营模式、管理技术和服务经营策略形成的竞争优势,将迫使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国内企业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经营模式,降低资费,形成有利于消费者的竞争模式。当然,外国电信公司以参股的形式进入中国电信业,可能会对中国电信本身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在引入竞争的同时,我们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如:外国电信公司控股不得超过49%,否则中国电信将被别人所操纵,从而丧失主动权。同时,电信的基础设施仍暂时保持相对的封闭,而通过开放电信营运业,租赁线路给外国公司,在市场运行层面上实行完全竞争。这样,一来使中国电信被迫实行有利于消费者的电信资费标准,以占得市场份额。二来可以保证中国电信市场的稳定,既有利于中国电信快速适应世界性的竞争,又可以避免电话线路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三是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中国电信必然全力寻求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代经济生活中,科技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电信对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使自身获得更佳竞争力的同时,也必将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网络时代的来临,也为中国电信引入竞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再次,政府不必过于担忧。中国电信持续发展,就一定要进入竞争市场,这期间必然有风险,但更多的是机遇。政府应抓住机遇,并鼓励新电信公司的建立与发展。因此,政府应对新电信公司的建立给予大力支持,降低进入门槛,提升信贷可获得性,使这些企业能够较容易地从银行借到基本运作所需的款项,以保证企业快速进入运作状态中。最后,还要注意的是,要制定完备、透明的电信政策。法律规则的不健全,不仅可能会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规范,而且可能使有关部门的监管行为也不规范。这样势必会造成市场运作上的不合理,影响企业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有序发展。且中国加入WTO,如没有一套完整的电信法规,首先不能保障民族电信企业的发展;其次会造成投资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而影响外国企业对中国电信市场的信心。这样不利于我们通过引入外资带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电信行业快速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书目]

[1]刘树杰.垄断性产业价格改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李争平.WTO 中国人如何做全球化市场赢家[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0.

[3]余永定.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胡鞍纲,周绍杰.中国信息化战略:缩小信息差距[J].中国工业经济,2000,(1).

作者:张考彬

电信服务业政府管制思考论文 篇3:

创新体制机制 营造发展环境

[摘要]如果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就可能错失泰州市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机遇。为此,笔者对泰州市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思考。通过调研,笔者总结了泰州市区现代服务业遭遇的发展瓶颈以及面临的潜在阻力,为此,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各种障碍,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发展瓶颈 阻力 创新 体制

当前,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随着物质产品的短缺基本消除,经济增长必然更多地依靠服务业带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先进地区的发展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服务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2009年,泰州市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市区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①,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充分认识泰州发展的阶段性,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就可能错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机遇。为此,笔者对泰州市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思考。

一、泰州市区现代服务业遭遇的发展瓶颈

1.市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发展明显不平衡

泰州建市以来,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市水平3-4个百分点,2005年仅为27.0%,比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4.1个百分点;2006年,泰州市区服务业占市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有28%,低于所属县级市靖江的36.8%、姜堰的32.4%、泰兴和兴化的31.8%;2007年市区服务业创历史新高,实现增加值96.1亿元,占市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29.8%,但在沿江地区仍处于倒数,也低于泰州县、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

泰州及周边城市市区服务业发展状况比较(2000年~2006年)

2.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服务业内部结构尚需优化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泰州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近几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在40%左右,明显偏高;而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略超20%,明显偏低,尤其是金融业的增加值仅占GDP的2%,远远低于苏州的6%和南通的4%。服务业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服务业结构基本稳定,但服务业内部各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存在着差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

3.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与传统服务业相比仍有差距

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2006年泰州现代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5.72亿元,是传统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2.8%,同传统服务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中金融业为52.90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6.88亿元,房地产业为32.50亿元。从利润总额来看,现代服务业赢利能力也不强。2006年现代服务业共实现利润总额3.39亿元,只及传统服务业利润总额的一半,前三位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实现利润总额为2.06亿元、2.01亿元、1.03亿元。

二、市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潜在阻力

与泰州市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相比,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区域竞争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潜在的阻力。

1.思想认识方面的误区

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缺乏危机、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短视行为,造成了泰州服务业发展理念、规划、思路的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成为市区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无序与分散,产业布局和产业配套不协调,产业链条短,集聚度不高,难以形成发展的规模、合力和效益,也难以改变服务业粗放增长的方式,导致高端服务业发展乏力,现代服务业人才留不住。

2.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

现代服务业牵涉面广,由于没有综合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班子,造成泰州市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高效的组织保证,也直接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海陵作为泰州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整体处于较低层次,一些行业的服务品种少,服务质量较差,无法覆盖所有的社会群体。从全市情况来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往往低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政策,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其发展所需的法治、市场等环境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区域竞争方面的挑战

一是苏南板块遥遥领先。地处苏南的南京、镇江与苏锡常等苏南5市从“劳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变,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转变,从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涌现出一批“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流量经济”、“城市功能要素经济”等新兴现代商务业态,制造业高端化、服务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进程明显加快。二是苏中板块竞相发展。扬州市维扬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机勃勃,由双桥商务港、国际汽车城等4个市级集聚区和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构筑的维扬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引擎。南通市今后3年将重点打造海洋工程和船舶装备等六个千亿级板块,服务业比重达到40%以上,建成长三角百亿经济中心、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苏北板块后来居上。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连云港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城市,随着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枢纽港初显风采,临港产业异军突起。

三、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面对泰州市区现代服务业遭遇的发展瓶颈以及存在的潜在阻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各种障碍,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1.继续深化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进一步深化服务业改革,努力促进泰州市区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简化行政审批,放宽准入条件,进一步取消对现代服务业投资项目的行政审批,打破市场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电信、电力、市政、金融等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非公有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在更广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公开、企事公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

2.加大政策扶持

在落实好国家和江苏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对现有优惠政策加以修订完善,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做法,制定出台一系列价格管制、产权变更等诸多方面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对服务业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按照竞争原则和鼓励发展的方向,逐步实行与工业企业同等待遇。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构建一批具有较强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性、项目性的市、区级融资平台。组建中小服务业企业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加强市、区两级政策性担保公司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着力解决中小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3.强化服务管理

建立市区现代服务业工作推进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和领导小组常设机构,调整相关部门工作职能,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理顺市区商业中心管理体制,实行属地管理,统一征收税费,按照比例分成。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统计部门的协调,逐步建立服务业部门统计制度、现代服务业统计制度、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调查制度,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重点服务行业运行状况跟踪监测;改进市区三产统计办法,实行在地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强化地市级对所属市的考核,强化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真正用绿色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指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考核评价各市、部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努力实现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许倬恺

上一篇:我国消费者权利的经济法论文下一篇: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司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