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论文

2022-04-29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总结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政府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政府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深化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政府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府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论文 篇1:

英国政府改革及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

摘要:阐述了英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通过阐述英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几项重要举措,论述了英国政府改革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政府改革 启示

0 引言

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正处于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关键时期,政府改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涉及的改革措施和模式也不同。学习国外尤其是发达的国家的政府改革经验,借鉴其理论、方法及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英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涉及范围广泛,从政府结构、政府职能、服务理念等多方面都有重大调整。英国执政的保守党采取的一系列以非管制化、服务质量、分权化、竞争机制、私有化、企业精神为主题的改革措施,对当前我国改革公共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定的启示意义。

1 英国政府改革经验

英国政府改革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崇尚市场的机制和力量;主张节省政府开支,减少税收;怀疑政府官僚化导致效率低下及浪费,主张消减公务员规模,欣赏私营部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雷纳评审、财务管理新方案、“下几布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合作政府等阶段。

1.1雷纳评审雷纳评审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政府部门行政改革进行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其目的是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水平。在雷纳评审中效率小组主要起催化剂作用,它促进、鼓励、协调和指导有关部门积极推行行政改革,发挥各部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雷纳评审首先,要选择评审对象,其次,要对现在活动进行质疑即为什么要从事正在从事的工作?为什么要按照目前的方式从事这些工作?怎样才能使这些工作更富有成效且降低成本?再次,推动争论式辩论。最后,形成共识并实施改革措施。雷纳评审发现了英国公共行政部门的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开支过大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在此基础上,雷纳评审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对英国政府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1.2“下几步行动”方案“下几步行动”方案是英国为推动政府再造实施的行政改革,最重要的行政改革措施之一,被学者称为中央政府全面转换管理和责任机制的重大努力。“下几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方案提出应设立执行机构,负责履行政府的政策执行和服务提供职能;执行机构的全面设立意味着政府内部责任机制的变化,执行机构设立之后,机构负责人通过部长就政策执行和服务管理向议会承担责任。

1.3“公民宪章”运动公民宪章,就是用宪章的形式把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的内容、标准、责任等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以达到提高政府行政部门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具体体现为所有公共服务机构和部门制定宪章,通过“公民宪章”的制定,改变公共服务中提供者居主导地位的状况,为服务对象提供审视公共服务的机会。

“公民宪章”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公民的承诺和践诺机制两方面,对公民的承诺包括服务内容和工作目标承诺、服务标准承诺,服务标准做到明确化、具体化和公开化:“服务程序和时限承诺:实行合理的办事程序,达到公众满意。对公众公开服务时限,接受公众监督、违诺责任:表明了承诺者没有达到既定服务标准时对顾客作出的补偿,是承诺部门对公众做出的单方面的承诺,这种补偿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道歉,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同时,完善践诺机制,加强对服务承诺制的组织领导,并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1.4合作政府合作政府即更加侧重结果导向、顾客导向、合作与有效地信息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合作政府强调政策制定的目的应以政策的结果为导向,注重政策内涵的包容性,主张政策制定系统进行内部跨部门合作,并进行充分的、高参与的内外交流;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合作政府主张能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或者是公私合作的形式之间做最佳的选择,从而保证服务提供高质量和高回应性;在公务员体系改革方面,合作政府将个人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在结果导向之上,把薪酬与目标完成紧密联系起来。在制定激励机制方面给一线管理者更多的权限,更多的注重公务员的伦理精神和传统核心价值的培养,为其提供公正、客观和平等的公共服务价值观。

2 英国政府改革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

2.1构建服务型政府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共行政体制模式,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改革方针、策略体系。英国的改革虽然激进,但都经过系统的设计,稳步推行,从雷纳评审、财务管理新方案、“下几步”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到后来的合作政府,虽然改革的侧重点、目标、形式都不尽相同,但是不同的改革阶段之间都有机的相连,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英国政府改革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大力推行政府绩效评估,实行以结果为动力的绩效责任制,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雷纳评审就是来自政府内部的改革,旨在指导、促进、协调、鼓励有关部门发挥各部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存的文化及传统中开展改进工作,尽量避免由上或者由外强加的成份。目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进行的数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多是机构改革,一直未能形成完善的责任机制,导致政府部门常常责任不清,绩效评估难以开展。因此,我国的行政机构不妨借鉴雷纳评审的严格和科学程序,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完善改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及操作程序,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提高政府的效能。

2.3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在于其为公众服务的本质。因此注重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是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点。英国政府改革的侧重点主要是管理层次,与我国行政改革的侧重点是机构改革不同。在“公民宪章”运动中,英国政府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的管理原则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公民满意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政府内部管理上看,“公民宪章”运动体现了以公民为中心、结果为本、市场机制、服务导向为基础的理念:从政府和社会关系上看,体现了政府退却、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等理念,这些理念都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不可少的宝贵经验。

2.4我国的政府改革长期以来,都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为首要目标,强调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模式来提高行政效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也应认识到“竞争”并非万能,合作政府的理念正逐步深入到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中,英国政府改革的“合作政府”中注重政策内涵的包容性,强调政策制定系统内部跨部门合作,主张公私合作的形式进行公共服务等观点都是我国政府实现由“竞争性政府”向“合作化政府”的转变的宝贵经验。

作者:张 妍

政府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论文 篇2: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总结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政府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政府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深化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评价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算起,已走过了20多年的路程。总结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探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对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

1.下放权力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下放权力,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如扩大地方的立法权、经济管理权及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定14个计划单列市,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城市实行社区自治等。

2.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开始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一次是1982年,首次提出机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同时强调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国务院机构由100个减到61个。第二次是1988年,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与机构精简相结合,国务院机构由72个减到68个。第三次是1993年,指导思想是转变职能、精兵简政、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国务院机构又减到59个。第四次是1998年,主要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务院机构由40个减到29个,人员编制总数减少一半,由3.2万人减到1.6万人。第五次是2003年,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以及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等7项任务。

3.建立新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的运行机制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各级政府大规模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内容和环节,完善审批制度。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交通、道路建设、城市公用事业等公共服务领域,允许和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投资或经营。三是实行依法行政,广泛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并进行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推行政务公开,1999年在全国农村乡镇及村级政府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进入本世纪后政务公开又在一定程度向上延伸。五是建立民主参与制度,各级政府开始实行重大事项和政府官员任免的社会公示制度、重大事项的听证制度、专家参与政府决策的咨询论证制度。六是实施电子政务建设,2001年中央和省级政府已相继建立政府办公网、公共信息网和数据资料信息库,目前市地级政府也陆续建立起政府网和数据资料信息库。七是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2000年中央和省级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制度基本建立,市、县、乡政府也建立了许多单项的公务员制度。

4.开始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的必然要求,这项政府建设工程是从地方政府开始的。1995年,广东省顺德市提出“依法行政、规范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廉洁行政”的理念,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之先河。此后,珠海、大连、上海、重庆、南京等地进一步明确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正式拉开了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序幕。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开始了我国第一次自下而上的行政体制改革。

我国20多年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绩。通过改革,初步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有了一定的转变,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架构已成历史,新的行政运行机制正在建立,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起步。这些重大改革,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未来行政体制的深层次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大些,而有些落后地区尚未进行实质性改革,基本上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水平低,阻障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政府包揽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现象比较严重,离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的有限政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职能转变缓慢,行政层次多而乱,机构还很臃肿,行政成本过大,信息失真严重。依法行政阻力重重,人治现象仍然盛行,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依然存在,政务公开远未到位。三是服务型政府建设未全面展开。目前尚处自发状态,全国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或者只是流于形式。行政改革实施缺乏主动性,是一种外部压力型改革,缺乏整体性规划。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

中国有着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相适应的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任重道远,这将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当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1.转变政府管理理念

任何一种行政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运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理念。没有理念的更新,就没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中国这个有着集权政治、计划经济、一元文化深刻影响的国度,在社会治理方面,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传统管制型政府理念根深蒂固,而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刚刚形成,明显处于弱势。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问题。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确立以下五种理念:

一是公民至上理念。政府是为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必须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公民决定政府的存在与更替,必须以公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估政府工作得失的唯一标准。只有牢固树立这种公民至上的理念,政府决策及公务人员的具体工作,才能时时、处处、事事以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也就会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和公众的满意度。

二是有限行政理念。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的能力、权力都是有限的,政府在管理中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必须转变政府神圣化、万能化的观念,改变事无巨细、政府统揽的局面,少做、不做越位、越权的事情,政府不应管的事情要还权于民、还政于民。

三是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是政

府管理理念的核心,是政府行政运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各级政府不仅应强化这一理念,而且要善于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和解决政府工作中的问题,尤其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四是责任政府理念。从责权利相统一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和报酬,那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否则就会失去社会公平,服务型政府也就不复存在。这就要构造和完善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公仆责任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以确保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百姓负责、对社会负责。

五是诚信行政理念。诚实守信是服务型政府的品格属性,在政府管理的公共服务中,必须树立诚信理念,以适应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需要,维系、培养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朝令夕改、言而无信,不但是为人之忌,也是为政之忌。

2.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政府管理活动的核心,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为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新体制,是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政府必须实现由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克服越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突出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目标,必须妥善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进有退谋略,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从管企业的繁杂工作中退出,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同时,强化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包括平衡不同的所有制企业的“国民待遇”,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咨询服务体系等的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不能既当市场的监管者,又当市场的参与者,而应定位于弥补市场不足和治理市场缺陷。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监督应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体系,打击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行为,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改变过去“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凡社会、公民能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事情,政府都应当退出来。同时,明确政府对社会、对公民所承担的责任,建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新体制,如社会服务承诺制、政务公开制等,切实解决公民提出的合理问题。

3.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

由于服务型政府奉行的是人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的理念,政府与公一民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是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公民的参与问题,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由公民评价政府工作的得失,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公民充当评价政府绩效的主体,既可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可信性,还可有助于政府在公民心目中的“人民政府”形象的重塑。

二是建立政府内部监督机制。政府应对每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活动建立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和责任细化到具体部门和工作人员头上,并对执行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执行行为和执行绩效进行监督和检查,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建立政府外部监督机制。这是对政府的根本性的,也是真正有效的监督。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务实、理性的原则,不能把它当“形象工程”而流于形式。为了检验政府工作的绩效,督促政府改进工作,纠正和解决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在三个方面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第一是加大政党、人大、政协等政治组织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如履薄冰”,自觉规范其行政行为。第二是建立由公民代表、企业代表、社会中介组织代表、专家代表组成的督查小组,定期开展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和检查,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检查结果公布于社会。第三是真正实行新闻媒体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目前,发挥这一监督功能还有许多理念上和政策上的障碍,但在理论上应该允许探讨。笔者的初步看法是,新闻媒体与政府之间应保持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新闻媒体有权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披露和批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则有辩诬和追究其诬陷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 宫秀芬

作者:邵桂花

政府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论文 篇3: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

摘要:服务型政府的提法到目前来说已经有一段时间,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做了很多细致务实的工作,整个政治体制建设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在服务民众的具体做法上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毋庸讳言,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所有改革进程中最核心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是当之无愧的深水区,从根本上决定着整个改革的成败。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中,中央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大胆务实的举措,比如推进大部制改革,建立健全各行政部门间的联合运作机制:通过改进政府运行管理以建立并完善了整个公共基础的服务体系;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建设中央与地方的合理架构关系。文章结合全球政改的背景,深入分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历程,就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

现代社会,政府的管理功能渐趋服务性质,对民众的服务能力标志着一个政府是否合格的主要参照。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世界上将没有终极的完美政府,要提升服务能力,就必须做出改革。对中国来说,就是要深化在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力度,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快速建设,这是目前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我国的社会性质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做好服务功能,所以,对制约到服务质量的行政体制要进行深化改革。

1全球政治领域改革的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人们对于权利和政府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对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改革的呼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风潮,而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给自己各种改革均纷纷标注了新公共管理的标签,以迎合公众的改革欲望。这一风潮被看作是一场追求平等的管理革新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公共部门保持更高的效率和更迅速的反应能力。其模板来自于私营企业的运营理念及实践,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来促进政府效率的根本提升。

但客观地说,这场新公共管理风潮并不是一场以彻底追求服务效率为目标的改革要求,反之,它要求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准确地提供各种适宜的公共服务,并为此给出许多有见解和创意的措施建议,比如采取社会服务的完全承诺制,通过简化政府服务的繁冗手续以及政府职能的流程再造,提高政府职能的实际效率。同时,通过公共服务实行必要的竞争机制,比如采用聘用合同制等。

全球性的政府改革,之所以会形成如此风起云涌的状态,其深层的动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诸如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的快速进步、信息化程度加深的影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成熟、财政经济危机、传统官僚体制无效率运作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各国公民对于本国政府一定程度的不满以及随之产生的信任危机,还有就是对政府服务日益增加的期望。总之,人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政府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一句话: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多的事务参与。

2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2.1政府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机构改革,最初始于改革开放,先后进行了五次。通过这五次改革,政府的服务职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改革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从政府的机构设置到公务人员的实际编制,在管理的正规化方面逐步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体制的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行政职能的发挥效果也有明显进步,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使得政府能够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推动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都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强大的力量支持。尤其最近的两次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大,触及深,影响远。紧紧围绕政府的各项职能变化,大力推懂政企的严格分开,对政府的各行政机构进行改革,推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調整国有经济的资源分配总体布局结构的战略,注重行政领域的法制化建设进程等全套的系统改革。

为在政体改革上保持同步于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也在有序进行当中,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也涉及并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人利益,甚至难免会走一点错路和弯路。但行政体制变革就是一个需要持续实践不断探索的试错过程,试了才知道哪些是有问题的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在尝试中才能找到创新的发展空间。就具体的问题来说,我国现在在各级政府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与服务型政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的地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地方政府的职能变换不彻底难到位,多多少少,还会管许多本不该管,也基本管不好或根本管不了的事情,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从政府手底过一遍,政府直接干预的事项还是太多。同时,另一些该政府负责管理的事情却难以管好。比如对市场运行秩序的规范,尽管看上去很努力,却难以令人满意,甚至有添乱的感觉。而且,政府的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意识也较为淡薄,无利不起早,有利乱作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直接写照。

(2)地方政府一定程度还存在行政部门职能混淆重复的问题,在一些政府部门中,对一些事情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造成实际上的权力与责任脱节的现象。各部门之间好事要相互挚肘,坏事则尽量推诿,只能靠上级来协调,只有反复明确才能形成配合,而且未必有力。权利往往处于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的极端状态。整个部门的决策和执行,包括监督等职能的配置不严谨,也不科学既不利于职能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

(3)地方政府的各种职能部门的总体数量太多太滥,政府公务员总体数量非常大,人浮于事,同时造成政府自身消耗以及用于管理的无益成本居高不下。国内有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政府部门总数要超出某些发达国家2~3倍,依据公务员与国家GDP的统计调查比例来分析,中国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数量更是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超出竟达到惊人的近20倍,同时,政府相应的管理成本也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达几十倍。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从1999年到2005年,这几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成本实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负相关,数值为1.73%。也就是说,行政管理是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政府并没有服务,而是在帮倒忙。

2.2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世界的发展瞬息万变,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目前是中国千年一遇的发展良机。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积攒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因深陷经济危机而显出颓势,它们当然不甘心这样下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反应到国内,会形成各种复杂的形势和各种紧迫的压力,行政体制改革这样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情,既然必须要做,就要把它做好,没有别的选择。而为适应在新形势任务以及要求的前提下,对行政体制的改革必须根据这些新情况而作出新改革的努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服务型政府是满足社会持续增长公共需求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推动社会发展的公共需求,这也是政府的本质职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公共需求有着各不相同的范畴,过去以解决人们温饱和生存需要是主要目标,今天,当社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公众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有了更多性质和方式完全不同的需求。即便是过去政府已经提供的公共服务,现在,公众对其质量的要求也变得日益增高。从我国政府这些年的努力中,可以感觉到公共服务的不断变化。具体来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构建以服务为宗旨的政府行政体制,其主要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1)推行健全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形成的大部制改革。推行大部制,就是要把职能相似和业务相近的多个部门直接合并,统一由整合的大部门集中行使职能。这种做法的本意是降低政府各部门因职能混淆导致的效率不高问题,一并解决多头管理少人负责的问题。这对于目前社会管理更趋复杂化的形势,提升政府的专业化以及快速反应能力,以使我国可以更好处理涉及包括能源、金融、环保、民生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也更利于形成一个集精简、系统、高效的满足民主法治及市场经济需求的现代行政体制。

(2)促进决策、执行、监督权力的适当隔离及协调。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权力指的就是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将它们关进笼子,才能各行其是,各负其责。如果混淆到一起,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即使很公平,也难以服众,因为它缺少了公正的基础。现实也正是如此,腐败总是在符合条件的温床里滋生出来。执行分工负责模式,推进政府各个部门的各种权力进行适应业务处理的重组,这是非常有效的行政组织运行方式。推进政府决策和执行职能的适度隔离,大力建设执行机构,将人员和功能均十分庞杂的部门逐渐分化成众多的更便于执行的各种机构,新组建的机构各自负责数目有限的公共服务内容,被分化后的部里只保留少数负责政策规划及协调的官员。这种改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取得实践意义上的成功,对提高行政执行的效率,降低实际管理成本,有着明显的优势。

(3)改进政府运行方式以完善公共服务系统。对政府运作方式要始终保持创新的姿态,尤其当市场机制以及現代商业技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极大地丰富了行政管理的手段,这也是本世纪全球性行政体制发展的主要趋势。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行政管理因为手段过于单一而表现出水平较低的管理能力,这与欠缺在管理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创新有直接关系。当务之急就是要将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公共管理技术引入到行政体制内,构建更注重实践的新行政管理模式。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定位,包括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转换,这些都是对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执行职能更多的机构,是努力将注意力从GDP代表的政绩上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调整心态,把握立场,推进政府提供更方便、优质、高效的各种公共领域的服务,逐步形成可以惠及更多人民生活的公共服务职能体系。

(4)建设促进服务型政府发展的中央及地方良性关系。为满足服务型政府的发展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必须进行切实有益的调整。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其实质就是将宏观调配职能收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微观公共领域完成服务职能。中央负责整体的布局谋划,地方政府负责针对不同实际情况具体落实,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是构建中央与地方良性关系的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体制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实际的改革进程,就像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摸着石头过河,遇到情况解决问题。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但前进的步伐不能停,否则就会陷在河里,进退不得。服务型政府是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做的事情,通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政府的服务能力,都有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但改革永远都是进行时,对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努力尝试也不可以有任何停滞,只要坚持下去,中国就会有一个更加光辉美好的未来。

作者:崔理博

上一篇: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公益性文化事业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