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汽车营销渠道模式文论文

2022-04-29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受到了更大、更直接的冲击。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外汽车营销渠道模式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外汽车营销渠道模式文论文 篇1:

用“股权”俘获“核心技术”

2004年,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的企业无论是从传统制造业领域、还是PC等新型领域都在进行规模巨大的海外并购,这些海外并购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美国《商业周刊》2004年12月20日刊文指出:“中国走向海外并购时代。”

回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出海的企业并未一帆风顺。这一表象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长期坚持“市场换技术”的失策。面临当前的困境,2005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策略就是要用“股权”去俘获全球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以达中国企业的海外自新之路,实现质的突围。

“出海”企业:并非一帆风顺

截至2004年,发生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不胜枚举,并购数字也十分惊人。在美国专门研究中国产权研究的斯特拉斯海姆全球咨询公司(Straszheim)估计,仅仅在2004年,中国公司在收购外国资产方面的投资估计已经达到70亿美元,2005年可能会达到140亿美元。

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开始“出海”,标志着在全球找寻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企业特别是电子、汽车零件、电器、纺织和服装等有竞争力的行业,已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大量的资金以及与全球的供货网络、高端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选择海外并购的这条道路作为企业全球化的捷径。位于杭州的汽车零件生产商万向集团在过去的几年中收购了10家海外公司,其总裁鲁冠球说:“我们把国内和国际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或许这是对海外并购最佳的诠释。

“出海”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全面竞争中面临着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艰难课题。如何将原有的产业结构嫁接国际品牌、技术的高附加值等决定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命运,而利用海外并购实现产业升级无疑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模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不仅是发展的问题,其实更是生存的压力所致。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不发展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联想之所以花费12.5亿美元去并购IBM,看重的就是IBM品牌背后的无形资产、全球的营销渠道、技术优势、客户资源和商誉,而靠自己的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 不过,进行海外并购只是中国企业登临世界舞台的开端,随着舞台的不断扩大,面临的挑战更大,风险也随之加大。迄今为止,“出海”的中国企业并非一帆风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到VCD机、PC机、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手机,到汽车、无线电通信基站,中国企业完全是在没有核心技术和专利的情况下成为跨国企业的“打工仔”。虽然规模越来越大,毛利率却越来越低,拼来拼去,拼的就是资金实力和营销渠道,毛利却被摊得很薄,大量利润被跨国公司卷去。中国企业越来越“沦陷”为世界加工厂的“大车间”。然而,昙花一现的辉煌终有繁华落尽的时候。

在进军海外进程中,中国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能力。1985—2003年,中国国家专利局共受理182万件专利申请,授权100多万件。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技术专利仅12万件,且2/3的拥有者为国外企业。从全球专利来看,到目前为止,日本申请发明专利43万件、美国33万件、中国8万件、全球排名第23。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虽然中国制造企业绕过专利壁垒,快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但一直潜藏着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危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日益严重,资金充裕的日本企业迅速掀起了并购美国企业的狂潮,然而在经济泡沫破裂后,原先高额的利润投资全部打了水漂。中国一些经济学家担心,由于急于到海外投资,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并未做好长远的打算。2004年,中国电视制造商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电视业务后,第三个季度利润暴跌69%。无独有偶,联想为在激烈竞争的国内电子市场保持稳固发展的态势,并购IBM的PC业务。然而,就在交易宣布结束当月,联想股价下跌了21%。不少人质疑,联想并购持续亏损长达3年半之久,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的IBM的PC业务是否为明智之举。国外一些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能否获得想要的东西。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资源的开发方面就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中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与西方企业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看来,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中,跨文化的整合还是重要的一道关。

20多年的教训:“市场换技术”的失策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合作中,中国企业处于劣势,不得不暂时牺牲市场以换取外方的技术。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在高度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国家需要的技术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来获得。这一理论认为,这些跨国企业占领了中国市场,自然就会带来先进的技术。毋庸置疑,中国企业极其需要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国家政策导向上的一个战略;二是企业寻求合作发展层面上的一个战略。“以市场换技术”只是引进技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但从现状来看,它一直是企业技术引进的一个主要战略。

20年来一些现象的发生,引起了各界对“以市场换技术”的质疑:中国企业让出了市场,换来自己所需要的技术了吗?中国的信息产业规模巨大,但在与外资的合作中,多为代工贸易,技术和利润仍然留在外方;中国企业让出了市场,却没有得到核心技术,特别是最根本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实质的提高。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上海大众、北京切诺基与广州标致均系中方控股,中方也确曾希望通过合资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但在合资企业内部的管理分工上,外方掌握着关键的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且外方的技术经理拒绝配备中方副手(如上海大众),中方则分管人事、法律等事项,根本无缘接触到技术的内核。

中国企业在付出了牺牲市场的代价后,并未如愿以偿地获得技术。在合作中,中国企业往往在技术上始终难以摆脱被外方控制的地位,而获得的技术大部分都不是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因为中国市场是在低起点上开始发展的,市场需求的层次相对较低,外方常常无须把最先进的技术直接投入中国。

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没有质的提升。尽管引进了一些技术和设备,但由于技术消化能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具备独立性,中国企业在市场上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实力派,往往只是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没有太多有实力的自创品牌。例如在机床工具行业,长期奉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最终“请进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外商独资项目。仅2003年,先后有德国吉特迈集团、日本牧野铣床、日本丰田工机、意大利利雅路集团、格里森、德国贺尔碧格集团及韩国大宇机床等在中国开办独资企业。但是这些独资企业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尖端的与核心的技术,形成技术依赖性。在外资企业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中国某些产业的同时,中国企业对它们的技术,也形成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很多行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这种关系也削弱了中国上下游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的发展能力,只好通过高价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所需的部件。 利润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还有可能陷入被动局面。高额利润被外方以技术转让等方式分走,中国企业只是拿到加工费部分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方对自主研发的投入。跨国公司在取得市场后,抛弃国内合作伙伴单飞,这种情形也屡见不鲜。由于很多合资企业只是拥有一条生产线的工厂,不过是跨国企业的一个海外工厂而已,缺乏自身的研发和市场行为能力,在外国公司单飞后,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核心技术不但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作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以市场换技术”,一度是中国政策制定者和产 业界的希望寄托。反观20多年的实践,中国市场是让出去了,但得到的都是一般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外商并没有将中国政府期望并视为最大红利的科技转让进来,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为从国外获得技术,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国内汽车市场做出有限的开放,德国大众先后与上汽与一汽合作生产轿车。其他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建立合资公司。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合资伙伴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基本上成为跨国公司的大车间。

找寻突破口:用“股权”俘获“核心技术”

2004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突围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希望之花,那就是以“股权”俘获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的做法正在生根发芽。

2004年初,TCL收购了汤姆逊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商。

2004年,在机床工具行业,秦川集团旗下的秦川发展(上市公司000837)收购了位于世界著名汽车业基地底特律的联合美国工业公司(UAI)60%的股权,绝对控股了该公司,并拿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四拉合一”技术。

2004年9月,上海汽车工业公司宣布以近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卡车生产商双龙48.9%的股份。 2004年12月7日,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PC集团,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 上述并购案例,包括TCL、上海汽车、京东方、盛大网络、格林柯尔、浙江华立等等,这些优秀的企业群体在海外并购中显现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并购对象为跨国公司,主要指向是获取核心技术而非资源。

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转让中国企业的股权来获取跨国企业的核心技术,它主要是在汽车行业。2003年,宝马集团和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双方各占50%股份;2004年9月,广州汽车集团与丰田汽车公司合资成立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双方股比同样各占50%……在新一轮跨国合作中,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由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向“以股权换技术”转移。这一现象的明显特征是:中国汽车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中,不再坚持对合资企业的控股地位,开始在股权上大踏步让步,频频出让股权,直抵国家汽车产业政策规定的“外方占股不得超过50%”的底线。

“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的倡导者、武汉理工大学胡树华教授指出,50%的股比设置,是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战略开始由“以市场换技术”向“以股权换技术”转移。胡树华教授说,“以股权换技术”战略的核心目的仍然是引进跨国企业的先进核心技术。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并购海外企业的股权来达到控股该企业以获取该企业的核心技术,秦川发展就是典型。秦川发展在总结中国制造企业市场换技术失败教训的基础上认为,“通过并购外国企业,才真正拿来了核心技术、尖端技术(国际先进的“四拉合一”技术)。”秦川发展决定在国际市场上以新的并购方式主动出击,采取收购世界排名第七、第八位的机床企业,迫使这些跨国企业与秦川合作,他们称之为“强强联手,以强攻强”。与美、欧企业的合作,使秦川一举站在全球机床工具产业的最高端。秦川的“联强(欧美企业)攻强(日本企业)”,提升了中国机床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从获取核心技术的角度观察,上述海外并购新趋势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中国公司得到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假若对海外企业的整合迅速得当,在此基础上增强研发,才有望最终掌握核心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公司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更快地追赶跨国公司。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上,这一群旨在从海外并购中获取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尽管代价不菲、整合风险大,但是也得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系统集成提升的过程。

(作者单位为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

作者:郄永忠

国外汽车营销渠道模式文论文 篇2:

制约产业升级的金融归因及其改善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受到了更大、更直接的冲击。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因素分析,寻找出制约产业升级的金融归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发挥金融政策协调功能,形成与财政政策共同支持技术创新的最佳组合,消除制约技术创新的金融羁绊,利用差别性金融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长期约束等改善对策。

[关键词]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金融约束;金融创新

一、金融力量影响产业升级的运行机制分析

1.金融力量通过“资本的动态配置”机制引导产业升级。金融部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通过在不同产业部门间资本的动态配置来实现的。一方面,金融的投资增量效应能够促进产业部门的扩张,金融发展能够提高投资收益率,缩短资本回收期,促进投资增加,深化各产业部门的资本水平,由此能够带来产业部门生产的扩张;另一方面,金融的资本导向效应能够带动产业水平提升,市场化的金融部门对产业竞争力的敏感性极强,能够对产业发展中的投资效益率、回收期、风险等因素予以较好地识别,引导产业部门向适应市场的方向发展,增强产业的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2.金融力量的“成长能力识别”机制不断促进产业升级。金融系统由于其逐利性,对不同产业成长能力进行识别。对投资收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大力支持其资本供给,促进这些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而对投资收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则采取“歧视性”待遇。由此,金融部门的投资增量和资本导向效应在不同产业部门发生作用,导致不同产业部门在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发展,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随着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最终又导致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及金融功能的一系列变化。由此交互作用,金融系统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完善。

二、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简单地跨行业结构调整,例如从服装产业转变到电子产业,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服装产业在品牌、设计、质量以及价值创造上领先全球,而我国沿海地区组装键盘、玩具等的电子行业,却并没有核心竞争力,也获得不了高额的回报。产业升级实质上是“提高国际分工中的价值获取”。而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向“研发(技术)”和“品牌(管理)”两端升级。

危机时期,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阶段,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体系技术含量低,使产业转换升级的动力不足;过分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生产初级产品、低端产品,由此造成竞争力差、效益低下。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与行业衰退增加了产业结构转换难度。

2.投资不足使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缺少资金支持,而外资的盲目引进也使得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所以必然要与民族企业进行竞争。这表现在对自有品牌的冲击,抢占民族企业的市场份额,民族企业竞争力下降和外资与民族企业在人才资源上的争夺。

3.企业科技实力不强,缺乏自身的营销渠道和品牌。营销渠道和品牌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谈到航空制造业,人们自然就想起美国的波音飞机、法国的空中客车;谈到汽车制造业,就会想到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丰田和本田等。这些“王牌”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对产业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在市场竞争中就拥有了话语权、支配权、主动权,而那些技术品牌落后的企业,绝不可能引领产业升级,必然在竞争中被逼得无法生存。

三、制约产业升级的金融归因

1.缺乏支持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方式。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这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目标,十分重要。面对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市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不容忽视的着力点。高新技术需要很高的投入,而其风险也很高,依靠财政拨款无疑是不够的。传统的银行信贷面对高风险,也望而止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资金的支持,已经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鼓励企业研发产品、树立品牌、拓展营销渠道的金融服务较少,引进外资的专业性金融指导缺失。由于技术的问题,我国相当产业还处于加工制造阶段,而在当今社会和国际环境下,产品价值更多存在于研发和销售阶段。对此,可通过投融资管理来改变,将更多的资金、更好的政策倾向于价值链两端的活动,使产品从价值链底端往研发及品牌与营销两端提升,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由于缺乏对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视,致使许多在同行业中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不能凭借其“品牌”进行融资,一方面,这些企业丧失了拓展营销、维护“品牌”优势的机会;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因此失去了具有前景的投资机会。

把引进外资与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瞄准产业链缺失环节就会避免盲目引资。在实际的引资决策中,地方政府和引资企业通常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若缺乏专业性金融指导,往往会造成引资方式的误选、引资结果的误判,影响民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3.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金融约束存在欠缺。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金融监管是产业升级中不容忽视的环节。金融监管的缺失或脆弱就会纵容企业,导致企业降低社会责任。

四、对制约产业升级的金融因素的改善

1.发挥金融政策协调功能,形成与财政政策共同支持技术创新的最佳组合。根据“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财税与金融政策应各有分工。金融支持与财税政策的结合点主要包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政府出资组建的政策发展银行以及各类技术创新基金。金融机构之所以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冲动,就在于技术创新投资的高风险,为改变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国家应在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对参与风险投资融资阶段的个人、企业或机构,其资本得利免征所得税;风险投资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同等税收优惠;允许金融机构按照科技贷款发放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特别呆账准备金,对科技贷款形成的应收未收利息减征所得税等。还可以组建以财政投资为主的股份制的国家科技发展银行,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性支持力度。

2.消除制约技术创新的金融羁绊。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技术创新作为无形资产具有与有形资产截然不同的价值规律和运动发展形式。我国目前《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多种法律、法规都存在对金融机构业务、金融工具运用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性规定,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以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

其次,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配套体系,支持技术创新。除了金融机构自身的作用外,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金融服务配套体系,如会计、法律、评估、评级等服务机构。它们通过发挥审计、咨询、评估、监督等作用,保证技术创新的研发、中试、商业化与产业化各环节的顺利进行,促进技术创新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技术和信息迅速地流动。

最后,要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企业研发产品、树立品牌和创新营销模式需要有健全、透明的信用体系保驾护航。一方面,建立创新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和创新企业信用咨询机构,搭建信息平台,使相关金融机构共享信用信息资源。同时,信用记录也增加了创新企业及其股东的违约成本,促使其主动增强对自身的风险约束。另一方面,加强诚实守信的宣传,积极引导、规范创新企业的信用行为,自觉支持银行维护债权,严厉制裁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让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价,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机制和制度。

3.利用差别性金融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长期约束。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单位进行行政监管,有可能纵容某些企业的“寻租行为”。通过差别化的金融货币政策,如利率政策、信贷倾斜政策、中央银行的信贷配给和行政指导等手段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进行鼓励或限制,或直接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引导资金投向;通过政府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市场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的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发挥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作用。差别性金融政策的实质就是一种政府宏观干预的金融产业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对产业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完成。

4.为鼓励企业研发产品、树立品牌和创新营销模式,要积极创新金融手段。企业树立品牌需要有较为夯实的信用基础,企业创新营销模式需要借力银行与时俱进的结算方式创新,企业研发需要便利的资金支持。可见,开发和创新金融手段以鼓励企业研发产品、树立品牌、创新营销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发展无形资产融资,推动企业品牌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贷款质押物。许多企业拥有较大的无形资产,用其拥有的无形资产融资,可望成为企业有效的融资途径。实践中,无形资产融资的方法已被独辟蹊径者采用。但由于没有配套的价格评估和评级机制,至今,这种融资手段并不普遍。

(2)开发保险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的新品种为企业研发输送资金。针对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风险高的特点,银行选择担保方时,一般优先选择有实力的大企业。但随着大企业对风险控制要求提高,以及担保市场的逐步成熟,大企业为其做贷款担保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保险公司推出的“中小企业贷款保险”这一险种,可以转移银行的部分风险,提高赔偿比例,增强银行向中小高科技企业放贷的信心,也将对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托融资的融资成本和操作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企业研发新产品融资。同时,信托业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利用金融危机提供的机会,尝试以较低的成本、有效的途径,辅导国内企业通过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获取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营销渠道。

(3)推广国内保理业务,促进营销模式创新。国内保理业务主要适用于赊销结算方式的国内贸易。使用国内保理业务可以使销售方享受到如下好处: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立即转换为销售收入,改善财务报表;通过对买方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远期付款条件,销售方可以拓展市场,增加销售;使本应由销售方承担的买方信用风险转由应收账款受让银行承担,提高了销售方的收款保证性;资信调查、账务管理和账款追收等由应收账款受让银行负责,节约了销售方的管理成本。推广国内保理业务,将会极大地促进营销模式创新。

[责任编辑:昱文]

作者:许冀艺 高清莅 白云

国外汽车营销渠道模式文论文 篇3:

挺起中国设计的脊梁

看点

用户研究

创意是水

细胞管理

高山流水,空山哲学,水流花开,这些都是中国美学里的最高境界。独特的精神内涵,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赋予了中国设计不一样的世界名片。十年之后,洛可可要再一次改变行业,改变设计师的生存现状。用万众创新,共享设计的方式打造了全新的洛客平台。

晓译翻译机

今天,无论一个人是否从事设计行业,他都会知道一家设计公司的名字洛可可。十多年来,他们见证了行业的发展,也用自身的实力引领着中国设计。他们建立的用户研究、设计方法、设计流程、项目管理等机制,指导了众多的设计公司,也培育孵化了太多了的设计师和设计企业。

他们的文创品牌“上上”将中国设计带向世界舞台,改变物质的同时也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高山流水,空山哲学,水流花开,这些都是中国美学里的最高境界。独特的精神内涵,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赋予了中国设计不一样的世界名片。

十年之后,他们要再一次改变行业,改变设计师的生存现状。用万众创新,共享设计的方式打造了全新的洛客平台。突破传统的设计流程,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产品创新模式。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打通产业生态。让设计师的职业变得更加性感,站在前台和所有人互动。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在旅行游玩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设计任务解决。设计师变成了明星,用职业的魅力召唤更多的人加入到创意潮流中。

《设计》周志鹏

《设计》:能谈谈这些年工业设计行业的变化吗?

周志鹏:2005年我们出去讲工业设计,很多人都不懂。到今天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工业设计。首先有一个观念养成的时间,这么多年,工业设计是一个慢慢被教育的产业。最开始工业设计做的都是专业设备,解决的是产品卖的更好的问题,像西门子这样的企业需要设计的加持,现在更多的是小家用产品。这代表了人生活方式的转化,是尖端科技逐渐民用化带来的变化。设计行业十几年来见证了中国科技慢慢发展成熟普及、民用化,产生新的应用新场景。最开始这个行业从业人数并不多,后来院校纷纷开设课程,现在从业人数非常庞大,设计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多。设计是随着经济走的,经济慢慢解放了,物质需求不光停留在有的层面,而是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怎么让产品代表自己的价值。

《设计》:如何理解“创意是水”?

周志鹏:这是贾伟提出的公司理念,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创意和水特别像,在很多产品里都能看到创意,设计是让产品变得不一样的东西。鹅卵石是被水改造的,喀斯特地貌也是被水改变的,水润物细无声。另—方面许多水在一起可以改变很多事物,大海很有力量。水是创意特别形象的代表。创意的价值,和万物都关联。水很温和,这也是洛可可人的气质,温和的力量。

《设计》:设计方法是怎样的?

周志鹏:有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论,也有不同的创新属性。之前做地铁方案被打回来,我们发现问题出在工作流程,好设计不是这样做出来的,而是先有用户研究,到结构、可行性分析,再到后面的外观创新设计,用户的使用验证,完整的流程,这才是一个好产品应经历的过程。今天,流程和机制的价值是能够管理创新,让创新的结果和方法论都能较好的融合并可控。

《设计》:整个设计流程中最难把控的是哪部分?

周志鹏:最难的是产品定义,为何重点讲用户、场景、故事,他们决定了你要做什么样的产品,这件事是最难的。市面上每年差不多会有上亿、十几亿的产品出现,真正卖的好的并不多,很多产品定义出了问题。看起来功能很好,卖给的对象、售价和整个设计之间的彼此匹配是不同步的。产品定義决定了商业的成功与失败,也决定了设计要做成什么样,决定了成本、营销渠道,这是核心的核心。很多人不通过我们这种系统化的设计是做不到这点的,我们坚持系统化设计,从开始的用研,到设计,到可用性分析,很多的事都是这个问题。

《设计》:介绍下洛可可的用户研究?

周志鹏: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多用户研究的方法论。在国内我们是比较早的做用户研究这件事。开始我们做地铁项目,做完造型后客户并不满意,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市场化的设计。用户是谁?怎么使用?他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问题?会有哪些解决办法?如何做儿童通过的问题?每天快速通过的问题?如何解决残疾人通过的问题?这些是用户研究可以解决的。最开始先挖掘用户,分析用户的整个生活场景,使用的体验历程。比如做一个健身房的器材,那么用户健身的所有关键节点和体验环节都和你做这个产品有直接关联,你的产品在他的用户历程中,哪些点起到了作用,哪些点造成了障碍,怎么通过设计构成一个最好的闭环体验循环,这个过程叫用户研究加策略,用户研究得出结论,策略给出解决办法。之后做设计、造型、软件、服务体验、品牌设计,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我们把用户研究作为核心基石。很多设计大师说设计靠灵感,先为自己设计,别人才能喜欢。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大师,我们在做普适性的设计,设计一定切入痛点使用场景,才能让更多的用户喜欢并为我们的设计买单。

《设计》:介绍下用户体验设计?

周志鹏:2009年的时候,国内刚开始兴起UI设计。我当时做了一家公司叫主语上道,专门做用户体验设计。帮助企业做app的设计,包括里面pc端的操作界面设计,大型设备上的操作界面,还有电子消费类产品,VR眼镜里的操控画面,手机上合成的操控手势,都需要通过用户体验的方式来做。用户体验分为前面的用户研究,交互设计,交互的流程,用户的路径,产品架构的搭建,GUI视觉部分的设计,再到后面可用性分析。现在业界给的用户体验概念叫UX。这两年应该是这个行业最火的时候,因为大家有一个认知是未来可能没有实体产品,好多东西都是虚拟的,用户体验解决的正是人和虚拟产品交互的时候怎么获得更完美的体验。

《设计》:迭代设计时如何做产品创新?

周志鹏:设计分为两种,颠覆式创新和迭代式创新,这里面核心观念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真正的改良设计在每个不同阶段,根据用户需求、场景变化做相应的适应性改变。因为场景不同,就会叠加新的功能,改变全新的造型、使用方式,产品就变得不一样,每一代产品可能都不同。

《设计》:介绍下“新物种”这个概念?

周志鹏:这是我们和吴声老师的场景实验室共同发起的概念,“新物种计划”旨在发掘当今时代全新的商业模式,全新的产品,代表全新生活方式场景的一些新物种内容,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产品。然后我们在里面挖掘很多有意思的事,做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创新技法。比如新物种的发布会,我们想在这个时代打造一个全新的物种。后来做新物种的诊断,大概在中国选出top100的新物种企业,比如北汽新能源,无论从打造产品的方式,还是和用户的贴合方式,还是他目前代表的全新趋势新能源的应用。切了许多不同的场景,这都是对一个产品和品牌的定义。去年还有一个新物种产品展,通过展览把有意思的产品展出来。这和传统展览不一样,更多讲用户怎么参与,我们想表达的场景是什么。去年的北京设计周是新物种展的第—次亮相。反响特别轰动,紧接着在全国各地做了巡展,小雅、小译、菜鸟机器人、北汽新能源的汽车、谭木匠做的众创、摩拜做的众创,都会在里面出现。

《设计》:介绍下众创的概念?

周志鹏:在洛客平台上有两端,一端是企业,发出需求,找人出好的创意设计。另外一段是创造者,包括设计师、用户、行业牛人、深度发烧友等,我们让这些人来做好产品。这里面不同的人根据不同范畴提供不同价值,设计师有创意出点子,用户提痛点问题,学生擅长画草图画idea,专家可以投票,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产品一点点做出来,这个过程叫众创,是用户一起打造好产品的过程。当好产品出来后,这些人又变成背书者,变成营销的kol,最后是粉丝群,在产品销售中起到作用。这是一个从路人转到粉丝的过程,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帮助产品最终转变成好设计,我们叫共享设计,共享创造、共享好产品。

《设计》:介绍下洛客平台?

周志鹏:洛客平台是个标准化产品,里面有不同的赛道,比如孕婴童赛道,会有相应的kol,像老师、妈妈,他们帮助你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洛客平台所有的调查创意都是集合标准化,有线上的监查管理,用户提供的所有想法都可以看到。我们做的是平台,叫平台赋能,让用户和设计师在平台数据和机制的前提下做出好东西。平台赋能给企业,让他们拿到更多用户和设计师的点子,最后把产品做出来。

《设计》:用众创的方式做产品比传统产品有哪些优势?

周志鹏:越是需要个性化的,主打年轻的90、95后的新消费人群,越是要用这样的方式,让用户自己提出想法,表达他们的价值。原来传统产品做不到这点。比如猫王收音机每个壳都有不同主题,小雅音箱可以设定想要的声音。这更适合今天的年轻人,之前做的都是满足父辈的,有就行,能用就行,但现在是,你有我也有,我的跟你的一定要不一样。

《设计》:这种个性化的产品生命周期长久吗?

周志鹏:它会更持久,因为不拘泥于一个形态,是百变的,猫王收音机的内胆外壳有上百种,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更换外壳,每天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外壳。

《设计》:每个项目的技术支撑都是源自甲方还是我们提供?

周志鹏:有两种方式。—种是客户有idea,有核心技术,要把它转化成产品,他们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营销。这个过程从创意设计、结构设计到供应链管理我们都可以帮他解决。另外一种是客户只有idea,商业模式和好的营销渠道,但是不具备产品能力。我们会从技术解决方案到设计供应链管理帮助他们来做。因为我们积淀了很好的技术库,供应链团队有能力去交付成品。最典型的例子是科大讯飞,他们有算法和核心竞争力,有技术和数据,我们帮他们完全产品化。从众创设计到供应链管理,所有产品内容,后期出货,包括c端的营销。

《设讣》:如何制造爆款?

周志鹏:找用户、挖痛点、讲故事,是做爆款的第一步,后面才是做产品。生产制造、服务、自媒体传播营销,都属于后续工作。能不能成为爆款,用户这件事第一重要,用户的核心痛点和故事决定了他能不能引起话题性,有了话题性才能引爆。听说有一个55度杯,我们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新品类降温杯,为了好奇也要买一个用下,这才是价值。

《设计》:如何为用户提供好的产品设计?

周志鴨:所有产品的第一核心是用户。为谁服务,为谁做产品,这些人本身会有画像。包括他的人群特征,有针对他的消费策略,他的痛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从痛点出发,就能发现真正的商业诉求在哪里。然后讲故事,这样当产品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噱头,有话题性。通过故事的方式获得人群的关注度,自然会接纳这个产品。产品的使用场景已经通过故事的方式表达的很清晰,用户痛点很清楚,卖给谁很清楚,只要针对这些人群所在的渠道投放广告卖产品,就一定会引爆。这是我们今天做产品的方式。

《设计》:如何为用户创造新体验?

周志鹏:用户研究里有个很核心的概念叫洞察,了解现在的大趋势,人的生活方式、经济体和商业模式的变化,线上线下购物方式的变化。大的趋势决定产品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和用户的互动方式是怎样的。然后从小的方面洞察用户的使用场景体验,看用户怎么使用产品,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关联者和关联的事物,这些决定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让用户使用舒服。一个产品在你生命里占据足够多的场景,才是好产品。

《设计》:团队如何保持创意和活力?

周志鹏:我们做细胞管理,有很多自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意意识,慢慢把他带团队的能力提升起来。当一个team变成最小单位的时候一定最有活力。凡是大企业,机构都过于臃肿。我们有1000多人,每7个人组成一个team,其中一个是细胞核,协作团队的项目,一起成长。当有一个人成长起来后就变成新的细胞核,组成新细胞。

《设计》:如何理解中国制造?

周志鸭:中国制造业水平很高,世界上的顶级品牌90%的制造都在中国。只是近年来人工成本上升了,慢慢往海外转移。oem厂为了找新的出路而开始做转型,把oem能力变成自有品牌和产品能力。这时候,他们格外需要设计,自己研发产品。网易严选和小米是特别好的例子,都是利用了中国优秀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资源,他们做资源整合,然后做品控、性价比,做出好产品。

《设讣》:作为一家拿了很多国际大奖的设计公司,国外如何看待中国的设计?

周志鹏:2009年以前,外国人看中国设计没有人会认同,中国还是关着门自己做设计。当时虽然也拿了很多奖,但并不认为中国原创有多厉害。2008年我们去伦敦开了分公司,伦敦分公司的总经理去见同行,他们认为中国只有制造抄袭没有原创设计。2009年我们做了上上系列,带着高山流水去了日本,日本的设计大师凑在一起,感叹烟居然可以这样流下来。逐渐国外设计大师开始认同我们的设计理念和作品。中国设计才开始站起来。如何把中国设计做起来,这一直是我们的使命。

作者:林楠

上一篇: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下一篇:三位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