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传播论文

2022-04-18

摘要:苏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内在的文化属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区域文化。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可为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提供科学的理念及方法指导。通过梅州市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创新,加强苏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实现梅州市中央苏区的全面振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文化传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文化传播论文 篇1:

汉语言文学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研究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学能够主动学习知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研讨式教学。下面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基于此,以下对汉语言文学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播;作用分析研究

引言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悠久的中华文明造就了极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而我国的汉字和相关的文学作品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语言到诗词,从词曲到小说,它以无数种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美和深邃。对于我国古老精深的文化而言,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这已经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生命中。

一、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知识,其中包含了大量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而且还有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文明、人文素养和审美观与价值观。汉语言文学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各大高校都开设有这一专业课程,并且将其作为提升大学生汉语言文学能力的核心课程。虽然汉语言文学并不能对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直接影响,但由于其功能性比较强,可以覆盖多个行业,因此,是社会各个领域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带来的价值是无法用数字方法计量的。做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大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提升个人形象气质,无论在言谈举止和行为动作上都更具有比较好的修养;可以明显提升当代大学生自我批判意识水平。当今大学生普遍无法正视个人存在的不足和短板,这样无论对未来学习和生活都是比较不利的。而通过高质量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明显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批判意识,让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

(一)丰富人的思想内涵及增强素质

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是相对宽泛的,在实际应用期间,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人们的文学素质与文化修养,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而且还会对语言研究学者的思想层次、探索能力带来一定的提升。它能够提高文学研究者的语言知识研究动力,促使其文化意识、文学修养等不断强大和完善。

(二)汉语言文学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文化迅速在我国的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与之相反的是,我国的本土传统文化却没能得到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在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社会现状,我国更加要求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建立起文化自信,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必然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

(二)增强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提升

汉语言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持续性特点,并且逐渐变成国际上相对独特且独立的文化交流体系,所以,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开始关注汉语言文化,它也逐渐变成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已经创设出大量的具备一定现实指导价值的文学论著,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所以,随着以上文学著作的不断形成,它能够让人们的文化视野得到拓展,促使年轻人的文化知识得到不断积累,由此来提高青年人的文化认知,促使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在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一)从讲授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法据说最早源于德国,现已成为欧美国家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在课前创设问题,布置学生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发现真理,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教育心理学来看,通过认识过程是可以掌握认知结构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认知欲望,从而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开始独立“行走”,从“学会”走向“会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发掘学生创造的潜力,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占据主体地位。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只能充当课堂教学的“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演员”。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共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和谐共进、教学相长。一般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面对面讲授,从而达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目的。诚然,这种忠实于教材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在教育史上也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能够建立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

在经济社会腾飞的今天,我国凭借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触并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并开始认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汉语言文学为重要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上拥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这对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中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感受、体会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还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些课程为当代大学生构建起更加正确的文化观念,进一步提高大學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起他们的民族意识,从而更加主动地去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进行创新,为我国的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三)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研究并非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而应当体现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用性,要充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汉语言文学研究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水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我国现阶段水利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研究我国的水文化,包括水孕育地球生命、大河流域缔造人类文明、传统文化构筑的独特水民俗和水思想、治水先驱的不朽史诗、古代先民的水利工程等;梳理和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和流域文化变迁的水文化,结合众多体现水文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探讨人水关系中的文化现象和水文化的发展规律,增强水行业的凝聚力,彰显水文化的独特内涵,突显水文化的育人功效,充分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重要精神内核和内在关联,引发人们对水文化的情感共鸣体验,提升人们对水文化的传承热情。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与其他专业学科有一定的差异性,有其特殊的文化传承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增进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和理解,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度解读汉语言文学内容,体味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价值引领功能;并将汉语言文学研究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展示

参考文献

[1]余继梅.新形势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长江丛刊,2021(03):140-141.

[2]王蓉.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作家天地,2021(03):142-143.

[3]周琴.浅析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C]//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2640-2642.

[4]浩日娃.汉语言文学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研究[C]//2020年第四届国际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卷一).[出版者不详],2020:92-93.

[5]薛海燕.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0(23):202-203.

作者:林停安

大学生文化传播论文 篇2:

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研究

摘要:苏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内在的文化属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区域文化。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可为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提供科学的理念及方法指导。通过梅州市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创新,加强苏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实现梅州市中央苏区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苏区文化;大学生;协同创新;传播教育

苏区文化是指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之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先导的一种新型地域文化,这种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宣传、文艺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最直接的见证。苏区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宝贵的文化遗产。[1]它在民主革命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也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发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功能。梅州市在1979年被民政部、财政部确认为中央苏区,2013年,梅州全境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梅州拥有丰富的苏区文化资源,作为梅州唯一一所大学,嘉应学院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用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梅州市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创新,加强苏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协同创新理念与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的应然逻辑

“协同”在《辞海》里有两种解释,一是同心协力,二是互相配合。[2]传统的协同理念最简单的表达公式就是“1+1>2”,创新则是指创造新的东西,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各独立的创新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的行为。苏区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需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协同政府、家庭及学校的力量,致力于苏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播,充分发挥苏区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协同创新传播理念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

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复杂多变,但同时具有规律性。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要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经历婴幼儿期、少儿期、青少年期及成年期等阶段,其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苏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苏区文化传播教育必须采取协同创新方式,促进各主体、多资源、全过程紧密结合、有效整合、深入融合,集中力量创新方式,解决问题。协同创新是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的动力来源和根本要求,通过政府、高校以及家庭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体”,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更好地推动苏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增强大学生对苏区文化的认同感。

(二)协同创新与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规律相符

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规律,即苏区文化传播者根据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思想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其转化为大学生思想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协同政府、学校及家庭等主体在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主体作用,循序渐进,有效整合,积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且有积极传播成效的传播新途径。

(三)协同创新是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的现实需求

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文化的多元化不断影响着社会的主流文化,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苏区文化的传播教育。因此,协同创新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途径是我们亟待了解与掌握的。新时代的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只有依托政府、社会、家庭等资源,整合、协同、互动、配合,搭建各主体间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苏区文化的有效传播教育。

二、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现状

目前,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

(一)政府层面

梅州市自2013年被确定为原中央苏区以来,政府高度重视苏区文化的传播教育工作。政府立足原中央苏区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挖掘苏区文化内涵,从苏区旅游景区建设、乡村旅游等方面切入,加快苏区文化向各产业的转变步伐,使苏区文化资源优势得到了扩展,全力打造了苏区教育、苏区旅游等红色产业,推动了苏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教育。近几年来,梅州市政府重视苏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但由于梅州市属于三线城市,资金、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的步伐,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对于苏区文化的认知较少,缺乏认同感。

(二)学校层面

目前嘉应学院主要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等途径,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苏区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教育。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校思政课中关于苏区文化的教学内容还比较缺乏,只有一门选修课是关于苏区精神的,并且只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大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苏区文化,这也是近几年来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缓慢的原因。

(三)家庭层面

家庭的教育决定了人的一生。大多数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開始从潜意识中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要加强大学生对苏区文化的认同感,就要发挥家庭的作用。一些家庭中的老人会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讲革命故事,不断传播革命意识,优秀的革命传统和苏区精神就会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形成,为苏区文化的传播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孩子长大,处于青春时期,叛逆思想开始形成,部分大学生开始违逆父母的思想,传统的苏区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播教育,出现了断层。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新思潮不断冲击着苏区文化,使苏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被部分大学生重视,导致大学生对苏区文化认知不足甚至不认同。

三、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的协同创新路径

大学生苏区文化的传播教育在过去一直没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创新苏区文化传播教育路径,构建政府、高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并且形成制度。加强梅州市政府对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的主导,以高校为苏区文化传播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发挥联系、辅助作用,各平台之间优势互补、互相融合,形成政府、高校、家庭之间的合作,发挥“1+1>2”的效应,使梅州市大学生苏區文化传播教育得到有效发展。

(一)贯彻落实协同创新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开创新局面

政府作为协同创新机制的主导力量,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苏区工作的各项重要指示。要抓住机遇,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并对苏区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要保护和完善革命历史。梅州市是广东省唯一全境属于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物遭受侵蚀,革命事件见证者的相继去世也使革命史实的核实工作愈发艰难。政府要抓紧时间对梅州散落民间的苏区文物进行收集,对革命事件的真实历程要抓紧核实并编撰成书,加强对苏区革命遗址的修缮和保护,使苏区文化的传承更加丰富和完整。

二是要充分利用革命遗址传播苏区文化。梅州市全境属于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有很多。如兴宁县有重要红色革命遗址5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五华县有119处革命史迹等。要重视革命遗址,将其辟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保护起来,推动苏区旅游,形成以苏区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新模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观苏区景点,加强对苏区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通过对苏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讲好苏区故事,发扬苏区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三是要建设苏区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将实践的思维融入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中。建设苏区文化教育基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体验苏区生活。通过切身体验革命老区生活,使大学生从实践中增强对苏区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同时对大学生参观学习实行门票减免甚至全免,减轻大学生的负担,促进大学生积极前往参观学习。

(二)创新教育模式,高校教育与苏区文化传播教育有机结合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接受文化洗礼和熏陶的重要路径。高校教育模式对于苏区文化的传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根本出发,创新教育模式,才能让苏区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一是要开设苏区文化专门课程。各高校应联合政府进行思政课改革,开设一门以苏区文化为主题的专门课程。可由专家教授以及一些革命先辈进行撰写、修改,也可是一些关于苏区文化的书籍,如《中央苏区研究丛书》《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等。同时改变传统的一味灌输说教的教育方法,由传统的以“老师、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观看关于苏区文化的电影以及参观苏区景点等,与学生之间进行研究交流,使苏区文化和苏区精神深入大学生心中。

二是要营造校园苏区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和提升鉴别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能发挥美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大学生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4]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苏区文化氛围对苏区文化的传播教育有着重要作用。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品质的校园苏区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苏区文化氛围,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苏区文化传播教育活动。利用一些重大节日,将苏区文化活动与校园其他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如开展苏区精神研讨会、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博文写作大赛、唱苏区红色歌曲比赛等,以弘扬苏区精神,传播苏区文化和正能量,从而进一步增强苏区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联系生活,苏区文化融入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类在家庭中繁衍生息。大学生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会吸取祖辈、父辈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习惯,用来教育自己的后代,使得家庭传统能够代代相传。[5]苏区文化的传播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并融入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成绩,更要重视他们的素质教育。家长要多跟孩子讲一些苏区文化的知识,老一辈要将革命故事告诉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接受革命意识和苏区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能够弥补高校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唐俊琼.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东固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模式初探[J].党史文苑,2012,(16):31-32.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6.

[4]肖庆生.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04):97-99.

[5]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6.

Education of Soviet Area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ke Jiayi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U Xiao-ling, LIN Yong-kang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China)

Key words: Soviet Area Culture;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9-09-06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央苏区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广东苏区高校的实践研究”;2015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研究”(编号:2015WQNCX138);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19年规划立项课题“广东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研究”(编号:mz-ybxm2019059);嘉应学院第十二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研究”(编号:JYJG20150223);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2019年招标立项课题“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广东苏区高校的实践研究”(编号:SQJSKT-201906);2019年大创项目阶段成果“当代大学生苏区文化传播状况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刘晓玲(1985-),女(汉族),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林永康(1999-),男(汉族),广东惠州人,嘉应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作者:刘晓玲 林永康

大学生文化传播论文 篇3:

探析数字出版物对高职大学生英美文化传播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网络大众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数字出版业近几年继续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一路突飞猛进,数字出版物多种多样,琳琅满目。数字出版物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深深地影响着学习者的思想,习俗、文化和礼仪等,影响文化的传播。本文针对数字出版物对高职大学生英美文化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对数字出版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数字出版物 英美文化传播 影响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呈现出全球化发展态势、文化多元化交融日益频繁,人们的交往活动中也越来越频繁。交往中时时刻刻渗透语言和文化传播;数字出版物作为社会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传播工具之一,较以往作為增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传统纸质出版阅读物来说,以更加直接、快速、便捷的优势让学习者深入了解各国文化,并以其时代性、传播性、艺术性、趣味性逐渐取代传统纸质出版物,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人们生活、学习视野,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的载体之一。当今时代,作为思想活跃,追求个性、时尚、新颖的新一代学习者,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转向在线电子阅读,在线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微电影等方式,以快捷、直观的方式了解西方文化,扩增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自己的语感,感受英语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了解英美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在这语言学习者过程中,数字出版物让学习者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主动地感知、学习、悄无声息的模仿、潜移默化接受英美文化,赏析优美的语言智能、开阔视觉空间智能、拓宽人际交往智能等等,数字出版物大众化,可接受化。因此,数字出版物是英美文化的接受者,也是英美文化的传播者。

一、数字出版物與英美文化的内涵和关系

数字出版物是一种新型出版物,是以数字内容为流质介体,借助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无线通讯网、卫星网络和有线互联网络等为流通渠道进行传递数字信息,数字出版以离线出版物(如VCD,DVD形态),网络出版物(如BBS、微信等)、电子书等形式出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是人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抽象的精神内容制成各种出版物的重要活动,其目的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进行思想交流;数字出版物有其独特的特点,以其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形式吸引语言学习者,并以静态和动态、纸质和电子的形式使语言学习者由传统阅读的单项、被动的选择变为生动、海量数字交互、主动选择文本形式,成为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激发读者的主观性和参与性,打破时空、地域、国界等制约。

英美文化是英语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精神财富总和,是一种跨文化意识形态,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 年版, 以下称新《大纲》)上提出:英美文化培养是对大学生在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并重,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并重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接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英语专业以阅读赏析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挖掘英美文学文化根源,发展语言基本功和提高人文素质,以培养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有理想、有文化、德才兼备为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英美文化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民族的生存振兴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出版物与英美文化俩者内涵完全不同,但俩者却有息息相关的联系,一方面,数字出版物是英美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之一;另一方面,英美文化传播也是数字出版物发展的历史使命之一。

1.数字出版物是高职大学生英美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之一。当今,高职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年龄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对社会懵懵懂懂,对新鲜事物跃跃欲试,对人生充满憧憬和向往。许多大学生自称为“E时代”或者“E+时代”的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很多来自于数字出版物,如网络读物,手机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其中数字出版物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对于大学生文化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作为阅读数字出版物的中坚力量的90后大学生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受到数字出版内容的影响。笔者就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17所高职院校2013-2015级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进行,主要围绕大学生对“接受数字出版物的方式”、“数字出版物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展开。本次发出调查试卷1800份,收回1746份,有效卷达到97%,在接受调查学生对象中,覆盖了全国各地高职各年级,数据真实可靠。

具体数据如下表1:

调查结果显示:90后的大学生接受和传播英美文化的方式主要是使用在线阅读、占调查对象32.8%,使用在线电影占34.6%;使用在线音乐占62.8%;微电影占39.5%;纸质书本的仅占10.5%,结果表明,数字出版物已成为全国各地大学生接受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当代大学生利用数字出版物接受文化传播的形式正迎合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需求特征和反映他们的心理特征——懵懵懂懂,时尚跟风,跃跃欲试。调查对象中,97.6%的高职大学生每天都上网、在线的方式通过数字出版物了解世界,接触新鲜事物,感知英美文化,其中68.1%的大学生用手机或者电脑上网,以双语的形式通晓天下事和身边的事,关注社会和生活。

2.英美文化传播也是数字出版物发展的历史使命之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文化的传播以其崭新的文化载体方式——数字出版物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数字出版是一项高尚的文化事业,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形式,数字出版物以其信息容量大,中英双语字幕、时间更新快、图文并茂、自由移动方便携带凸显数字出版物的优点,独占鳌头,深受高职大学生欢迎和认可,而出版物肩负着坚守思想意识形态、传播优秀、经典文化和弘扬正确科学的理论和民族精神,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使命;数字出版渗透文化领域,以其自身多元化影响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数字出版物在国家合作和民族交流间架起了桥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使每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明为全人类共享。一方面,数字出版物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强壮的生命力,走向国际化,将传统文化繁衍生息并继承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物对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运用现代意识,超越传统文化,展示数字出版物时代性、先进性。

二、数字出版物对英美文化传播的影响

1.数字出版物对英美文化传播的影响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90后的高职大学生受电子出版物影响的内容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分别是文化、价值观、行为习惯、解决生活问题、获取世界信息,具体数据如上表2。根据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研究表明:数字出版物对他们影响较大,既有积极因素,亦有消极因素,也有一些中性因素。

2.数字出版物对高职大學生英美文化传播影响作用:

(1)积极影响。数字出版物种类多样,随之传播的文化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填充着大学生业余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大学生知识来源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国际化,如一些英语音译的词汇:伐木累(family),伊妹儿(E-mail),粉丝(fans)Oh,My Good、Good Heavens(天啊)、酷(cool)、outman(奥特曼)、outwoman(落伍),“BT (变态)等等都是数字出版物的影响流行音译词的产物,将西方文化中国化,将词汇生动化,生活化,多元化,便于他们有趣的记忆词汇,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興趣;多种感官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消极影响。数字出版物中不乏负面的、虚假的、庸俗的信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还不成熟,这些信息难免会对他们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有些数字出版物中流行文化,直接威胁到了大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容易受国外的一些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所影响,并在学习生活中滋生蔓延,导致大学生审美趣味的钝化、价值判断错位乃至道德观念混乱,成天沉溺于网络,淡化人际交往,依赖游戏形成网络依赖症。

三、数字出版物的思考

1.准确分析大学生文化情况。客观合理地分析当前数字出版物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发挥数字出版物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一些人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一直对数字出版物持有否定态度,还有一些人只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忽略了负面影响,这两者都不可取。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发展出版业,尤其是数字出版业,勇于接纳和创新,正视数字出版所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

2.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优质数字出版物。文化如同空气一样没有绝对纯净的,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文化净土,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大对高职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引导力度,用优秀出版读物占据大学生文化阅读空间、用高尚的精神陶冶大学生的兴趣、培养评判、鉴别的能力,增加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帮助大学生理性的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外流行文化。

3.促进发行高质量、有内涵的数字出版物。呼吁社会各界充分发挥数字出版物的优势发行传播正能量的数字出版物,尽量用双语数字出版物,抵制负面的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政府各部门建立健全的审查监管机制,学校管理部门也需要用先进正能量的文化做引领,号召高职院校老师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自觉引领大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现象,继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片明净的文化天空。只有发行高质量、有内涵的数字出版物,与异国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与吸收、取长补短,才能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21 世纪是“新国际化时代”,跨文化的传播是必然结果。

四、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物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沿着国际化的路线,发行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高雅的数字出版物,传播英美文化,引领和感染大学生,全方位、多维度促进大学生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盛瑨,张殷博.纸媒数字化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应用[J].出版广角,2015,(15).

[3]杨莉.论时尚文化与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融合[J].青年探索,2005,(6).

[4]曾燕波.当代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表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7(5).

[5]杨文英.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阅读的冷思考[J].出版广角,2014,(14).

作者:滕春燕

上一篇:化学除草剂研究论文下一篇:浪漫型艺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