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受到关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也成为高校育人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的共识,目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严重挑战。本文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新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论文 篇1: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途径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创新性引入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分析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实践探索两者相互促进的具体途径,以期形成两者结合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寝室文化;志愿服务;途径

寝室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研究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欧美一些国家,大学生寝室的组成比较自由,与社会普通人群的公寓并无太大差别。相对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潜能和创造力、自律自治意识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受到更多重视,而这些恰恰是国内高校普遍忽视的。在我国,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对于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研究多为理论性成果,重在指出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没有提出解决的途径。

1.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实践中,寝室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现有的宿舍管理制度不能切实落实到位;二是宿舍管理队伍建设薄弱,大学生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明显,主要依靠辅导员、班导师查寝等传统的管理方式;三是大学生寝室文化氛围有待改善,存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衛生状况有待改善,部分宿舍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四是现有的文明寝室评比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提升寝室文化水平。总体说来,当前高校寝室建设主要以说教和传统管理为主,不能实质性地推动寝室文化的提升。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重要作用。如何将志愿服务与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问题。在推进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开展利用学生志愿活动来促进寝室文化建设的活动,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参加,尊从个人意愿,为积极性高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形成了一支有力量的队伍。同时这部分同学的积极表现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身边相对落后的同学,带动其热情参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以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能全方位、多角度改善大学生寝室文化氛围,改善大学生精神面貌,以寝风带动班风、班风促进学风,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其实施具体步骤包括队伍搭建、制度建设、问题调研、活动开展、效果评估等。

组建一支合格的志愿者队伍。公开招募寝室文化建设志愿服务队成员。通过严肃选聘制度,严格选聘条件,规范选聘流程,保证志愿者队伍整体有较高的素质。

制定完整的志愿者服务制度体系。明确志愿服务的范围、内容、形式,制定如志愿者服务队运行机制、队员工作规范、队员培训、考核制度以及总结制度等整套规范,明确志愿者的工作责职,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精神。

进行寝室文化现状调研。充分利用学院党支部、团学会工作平台,开展寝室文化现状调研。

开展丰富多样的寝室活动。适时开展一些评比活动,奖优罚劣,调动大学生争做文明成员、创建文明寝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包括每周定期查寝、督促学生晚熄灯、为学生开启“叫早服务”、组织学生晨跑、举办“寝室趣味运动会”、举办“寝室文化节”、“寝室英语大赛”、“我的好室友”等,同时运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宣传,提高活动效果。

通过对寝室成员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了解及寝室常规检查对大学生寝室环境的改善、学习氛围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行效果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巩固成果。

3.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常态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其实践的长效机制,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志愿服务队的组建、寝室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活动开展的主体,也是活动参与的主角。只有意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才能让志愿服务精神具有深入的教育意义,促进良好寝室文化的形成。

②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及覆盖面。应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志愿服务为桥梁的寝室文化构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让活动覆盖更多的寝室,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使其产生品牌效应。形成包涵志愿服务精神的寝室文化,并达到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的目的。

③将思想教育渗入寝室管理中。通过发挥寝室各项管理制度的约束、监督、激励等作用来保证每位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以寝室为单位组建学习小组,在寝室内部建立起有关学习的相互促进机制;通过在寝室树立团员的先锋旗帜,充分利用寝室作为团组织载体的一个作用,真正把寝室建设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高校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的场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培养了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三自”意识,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前打下心理基础;大学生志愿者在为同学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以服务至上、追求卓越的态度感召更多同学,促进了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共同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好的寝室环境能促进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自制自律意识的产生及集体学习氛围的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推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以实践育人达到以德育人的目地,既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又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对全面人才培养及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宋晨虎.对当前高校寝室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4,12:174-176.

[2]甘霖.切实发挥寝室文化的育人功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46-47.

作者:王少清 李建军

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论文 篇2: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摘要】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受到关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也成为高校育人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的共识,目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严重挑战。本文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寝室文化;思政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且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不仅要包括专业的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还应当深入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中。寝室文化建设是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的创新切入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寝室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坚持党的建设工作进宿舍,推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一方面,要完善宿舍党组织建设,扩大大学生宿舍党建工作的范围,构建一支完善的党组织体系,成立专门的学生党员服务站;树立典型,发挥优秀大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大学生宿舍管理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并创建学生党员示范寝室及有效的联系制度、完善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丰富大学生宿舍党的建设工作载体,提高大学生宿舍党的建设工作的育人水平。比如:丰富大学生宿舍党的建设传播媒介,创新组织生活载体,開展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宿舍党的建设主题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加大对大学生宿舍党的建设工作队伍建设力度,增强学生宿舍党的建设工作能力和战斗力。

2.创新创业教育进大学生宿舍,凸显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应运而生的崭新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宿舍文化建设中,能够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充分发挥宿舍文化育人的功效。可以对高校进行专门的强化特色宿舍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推进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走进宿舍、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活动进公寓,还要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大学生宿舍,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大学生的外部生活环境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这些外部因素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举足轻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丰富信息传播形式,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知,通过完善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建立以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院系心理教师、班级心理信息员与宿舍心理预警员为主体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为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推进安全教育进大学生宿舍,确保大学生宿舍的安全与稳定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体质和制度建设,健全高校安全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安全文明宿舍评比,加强大学生的安全养成教育,不仅要表彰先进、引领示范,还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加强公寓安全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强化公寓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和公寓安全工作体制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及类型多样的宿舍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并加强安全理论教育研究,拓展大学生宿舍安全教育的应用性。高校既要开展安全科技与人文科学融合的研究,还要注重高校安全理论研究的前瞻性。

二、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建设与硬件设施建设缺乏匹配度当经济发展进入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后,高校寝室建设中的硬件设施建设在质量水平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大部分高校不仅在寝室硬件设施的完备性上有所增强,对寝室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主观上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但相应的文化建设工作却存在与硬件条件匹配性不强的问题。从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寝室环境和生活习惯来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优化,“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与网络信息技术产生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青年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影响也非常深刻。虽然从使用体验来讲,网络信息技术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网络平台上信息传输的自由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一些带有负面思想引导作用的信息也会通过网络平台向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尤其是在寝室环境中,负面信息的传播更容易形成小团体。高校方面缺乏面向寝室环境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导致寝室文化建设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最后,从本文探讨的思政教育方面分析可知,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范围的延伸,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作为寝室文化宣传的内容存在。

2.寝室文化建设的组织规划缺乏系统性目前,高校主要从文化宣传的角度开展寝室的文化建设,而理论宣传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需要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部分高校虽然也会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寝室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宣传目的,但相关的实践活动都是通过独立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这导致活动的组织实施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活动开展的目标缺乏价值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现阶段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过于重视活动参与的全员化和活动形式的有效落实,而对于如何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寝室文化宣传和建设工作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从本文探讨的思政教育与寝室文化建设融合的角度分析,思政教育与寝室文化宣传与建设的结合需要两方教育与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找准融合实施的切入点,整个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分析。但目前的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对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案。

总之,进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国家、高校、大学生自身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杰.河北省大学生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3.

作者:霍晨晨

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论文 篇3:

加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指导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家庭经济两个变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中存在较显著差异,并存在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经济化倾向。要通过大学生的微观调节与高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大学生 寝室人际关系 生源差异 家庭经济情况差异

[作者简介]游薇,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重庆 400067);吕鹏,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重庆 40006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班级”作为最小群体单位已逐渐被“寝室”所取代,寝室成了最小的群体单位。寝室作为大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①,不仅是大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成为他们学习的园地、信息获取的窗口、思想交流的渠道和娱乐的天地。寝室成了大学生从小家庭走向大社会的一个缓冲地带,是不可忽视的“第二课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E.Durkheim)认为:“社会是集体意识,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独立实体。”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的学生寝室是一个由大学生共同构建的“小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如何在这个“小社会”中“生存”,如何处理好这个“小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以后步入现实社会做好铺垫。

因此,研究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对于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把握大学生人际交往趋势、推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提升,以及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日制本科生。在A大学、B大学分年级、分系科、分专业进行分层分类随机抽样,共涉及政法、中文、外语、教育、历史、物理、化学、数学、生命科学、软件、光电工程11个院系的在校本科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份,其中有效问卷507份。经过对问卷的信度分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lpha为0.86,分半信度为0.76,表明问卷在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经对问卷效度检验,问卷总分与三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871-0.882之间,P值均小于0.01,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90-0.669之间,都低于各分量表与总量表间的相关系数,表明问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结构效度。有效问卷分布情况如下表:

(一)生源差异

除了在总体的情感维度上存在差异外,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显著差异。

首先,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回答“我的经济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寝室人际关系”是否符合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F=4.180,p=0.016<0.05;城市得分1.94±0.94,农村得分2.20±1.16,城乡结合得分2.34±1.22)。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在经济情况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上,来自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都高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得分最高。因此,在处理寝室人际关系时,农村学生和城乡结合部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更容易受其经济情况的影响。

可能性原因分析:农村学生经济上的相对拮据,致使他们在寝室人际交往上无法做到像城市学生那样“礼尚往来”,和寝室成员之间的物质交往相对较少。同时,经济上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人际交往被动情绪,有的甚至出现自卑心理,把自己关在个人狭小的空间内。调查显示,在回答“我常常请室友吃饭或看电影”的符合情况时,有47.5%的城市学生选择“比较符合”,13.4%的城乡结合部学生选择“比较符合”,仅8.2%的农村学生选择“比较符合”。

其次,在对他人认知方面,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4.454,p=0.012<0.05;城市学生得分4.13±1.01,农村学生得分3.87±1.09,城乡结合部学生得分3.74±1.11)。在回答“我觉得室友都很势利”的符合情况时,城市学生64人选择“非常符合”,占其总数的45.4%,农村学生56人选择“较符合”,占其总数的20.8%,城乡结合部学生37人选择“较符合”,占其总数的38.1%。数据显示,农村学生在对室友的评价最低,城市学生的评价最高,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居中。

可能性原因分析:從农村到城市生活的变化,使得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对高校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化倾向现象更为敏感和排斥,进而映射到对他人的价值评判上。访谈发现,农村学生大多对“酒肉朋友”比较反感,而城市学生则认为“很正常,这是一种交往手段”。

第三,调查显示,在自我评价的“自卑感”这一维度上,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9.227,p=0.000<0.001;城市学生得分4.20±1.03,农村学生得分3.76±1.17,城乡结合部学生得分3.62±1.25)。数据显示,城市学生的自我评价最高,而农村学生和城乡结合部学生则评价相对较低,更多的倾向于认为“在室友面前,我总是有自卑感”。

可能性原因分析:经济地位的悬殊、归属感的强弱影响了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自我认同和评价上的差异。农村学生因此更易出现自卑心理。

(二)家庭经济情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家庭经济情况这一变量下,在人际情感、人际交往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人际认知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26<0.05)(见表5)。

另外,家庭经济不同的学生在与寝室成员相处融洽程度这一维度上,体现出显著差异(F=3.384,p=0.010<0.05)。家庭经济较窘迫者得分最高(3.93±0.89),家庭经济宽裕者得分最低(3.21±1.42)。

可能性原因分析:统计显示,在回答“‘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应该努力搞好寝室人际关系”的符合情况时,家庭经济较窘迫者得分最高(4.33±0.87),家庭经济很宽裕者得分最低(3.07±1.39)。来自农村的同学在搞好寝室人际关系的态度上显得更为积极,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与寝室成员相处上比城市学生更为融洽。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家庭经济情况两个变量的差异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从中找到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一) 人际认知出现偏差

人际认知偏差涉及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当人际认知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出现较大差距时,大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室友给我的感觉差、印象不好,我不相信他(她)会有寝室集体荣誉感”的符合情况时,34.1%的人选择“较为符合”,10.6%选择“非常符合”。

调查同时发现,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自我认知的偏差,主要表现在自卑与自负两个方面。调查显示,13.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室友面前,总是有自卑感”。大学生自卑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源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自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同学,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自卑情绪明显大于城市学生(如图3)。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和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反差容易造成农村学生很难找到“自我归属感”,甚至出现自我贬低、自轻自贱现象。第二,源于学习差异的自卑。从高中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里的“小兵小卒”的巨大反差,往往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一落千丈”的挫败感,产生自卑心理。第三,源于能力差异的自卑。同处一室,有的大学生工作能力较强,受到老师的青睐,有的大学生在文体、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长,也会得到一些人的青睐。而工作能力上没有得到锻炼或是无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往往不易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久而久之,他们容易滋生“我本平庸”的心态,自我评价偏低。

(二)人际交往的经济化趋向

人际交往的经济化作为高校校园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特征,已逐渐渗入到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当中。问卷调查显示,34.3%的大学生认为“金钱在寝室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2.9%的大学生“经常请室友吃饭或看电影以增进感情”。调查发现,寝室人际交往中的经济化趋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日消费。每逢寝室里有人过生日,其他同学得花钱送礼,据有关调查,有32.7%的大学生在同学生日时的送礼金额在100元到300元不等③。而“寿星”也得“大出血”,一般是请客吃饭,或者近郊旅游,一次花费不下200元。其次,若寝室里有人收到汇款单,得到奖学金甚至助学金、谈恋爱也要请客吃饭。大学生寝

室交往中的经济化倾向容易降低同学友谊的“单纯性”、滋生不良社会风气。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自我认识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重要认知因素,认识自己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搞好寝室人际关系的前提。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自卑和自负都是无法搞好寝室人际关系的。

第二,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自负、自大是一种短视的行为。相反,对于过于缩小甚至无视自己优点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势所在。第三,要勇于表现自我。大学生要想让自己变成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人,最终方式是使自己“透明”——允许别人来了解你自己。寝室生活的自由性为大学生表露自我心态提供了良好的时空环境,大学生可以在寝室通过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展现自我,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第四,要“悦纳自己”。承认自己进而悦纳自己为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供了情感支持,更有利于他們主动理解他人、接受他人。

调查显示,由寝室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不平等而引发的嫉妒心理、报复心理和猜疑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主要不良心理因素。大学生克服三种不良人际心理的根本在于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从对他人、社会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来划分,良好的人格主要包括: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正直、诚实、热情、乐观;勤劳、认真、细致、俭朴、勇于创新;谦虚、自信、严以律己等④。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从真、善、美的高度审视自己的人格,修正自己的人格。

(二)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完善大学生寝室制度和文化建设

首先,高校可以设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室或咨询中心。引进专家坐镇,学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留言预约及网上咨询进行心理咨询,并在大学生宿舍单元设立心理咨询分部,以性别、生源等不同维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式咨询。其次,开设大学生“第二课堂”。聘请专家讲座,进行寝室人际关系交往技能的培训指导。第三,完善大学生寝室评比制度。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寝室评比中,流于“卫生检查”层面上的“文明寝室”评比机制。在“文明寝室”评比过程中,尤其应考察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将寝室人际关系的好坏纳入评比过程。第四,优化组合大学生寝室人员结构。针对当前大学生寝室由于人员结构分配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相近这一原则让大学生“自选室友”。同时可以将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寝室,打破传统的按学科差异、按年级差异划分寝室的习惯做法,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在知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互动,拓宽视野,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做人等多方面的指导,少走弯路。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同寝室成员之间因同专业、同年级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

注释:

①[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10版)[M].李强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②车磊. 高校学生炫耀消费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4.

③庞惠启. 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培养[J].衡水师专学报, 2001, (12).

参考文献:

[1]吕鹏. 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6.

[2]乐国安. 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闻戈.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吸引与排斥现象的调查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2000, (8).

[4]欧阳文珍. 人际关系的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志, 2000,(5).

[5]庄国波, 唐平秋. 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 1999, (3).

(责任编辑:向欣)

作者:游 薇 吕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