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以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以下简称“华锐学院”)为背景,对在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做了问卷调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满意度不高,亟须改进,高等院校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从社会媒体、高等院校、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严重的原因,为高等院校构建合理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APP设计

摘  要 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结合首要教学原理的原则,设计一款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APP,将传统文化教育同移动学习相结合,旨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首要教学原理;教育APP

1 引言

当今世界,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专题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经常引经据典,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我国的希望和未来,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学习动力、兴趣不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较差,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必然[1]。

国内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包括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从研究内容上分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义与作用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三个层面。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主要通过教材、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来实现,具有许多局限性,比如受众范围小、传播途径较为单一、不方便携带、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单一不具体等,这些均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分享途径。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崛起以及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普及,Application(以下简称为APP)的应用更加广泛。同传统媒体相比,APP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快捷、方便、可分享、种类繁多等。高校学生利用APP获取最新资讯已经成为习惯,更有高校利用APP进行移动教学。

综合以上考虑,利用APP进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生动、有趣地展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研究在设计传统文化教育APP时,借鉴美国教育家梅里尔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中的原则,即:以问题为中心(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激活旧知(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充分展示(当把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尝试应用(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融会贯通(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首先,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现状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出发,找到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促进传统文化学习;其次,根据调查的结果,在APP设计中针对性地展示有关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达到传递知识的基本目的;最后,在APP中体现与当前时代价值结合的内容,使知识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探索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新形式,更有效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利用问卷的方式展开,内容涵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三个维度。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高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学习动力,兴趣不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戏剧或古典音乐表现出“一般”居多,占到51.8%;而“喜欢”的大学生才为26.7%。40%的大学生平时阅读传统文化的时间不足半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16%。

2)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如对中国国画一般在古代被称为“丹青”这一知识,35.6%的大學生“不了解”。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途径多样  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路径方面,73%的大学生选择通过书籍和网络渠道获取,42%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来自父母长辈的教导,26%的大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获取,11.9%的大学生通过其他路径获取。这说明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路径多样,但获取和学习传统文化信息往往是被动的,仍以书本和网络为主。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  54.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饱含丰富的精神财富;72.6%的大学生认为,虽然传统文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能够较好地保护并健康发展;46.9%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国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推崇。这表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大多数学生持乐观态度。

此次调查反映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首先,在对待和评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意义上,大多数大学生对其持基本认可态度,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其

次,在看待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的途径上,大多数大学生肯定网络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并对利用APP学习传统文化是认可的;最后,在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大学生是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的。

3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APP设计

需求分析  APP的设计应建立在深入研究用户需求的基础之上,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设计。在前期的调查分析中得知,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从小接触最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一般是诗词歌赋和字画,对于诗词背景知识等涉猎较少,需求也就更大。因此,APP的设计内容中要包含更多深层次的知识。除了诗词,大学生对于传统建筑、工艺美术等文化类型了解和接触都比较少,因此应当着重表现多种传统文化内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用户分析  传统文化教育APP的目标用户是大学生,首先,大学生是成年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较高,已有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是开展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其

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从小到大接受的新奇事物较多,求知欲望强烈,塑造能力也比较强;最后,基于調查分析得知,相比于书籍,大学生更喜欢利用APP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统的学习方式比较枯燥无趣,学习内容也比较单一,无法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他们的学习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应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特点,找到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点,成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设计  设计一款传统文化类APP,其本质是提供更切实、高效的文化知识教育,挖掘传统文化重要的时代意义,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融合,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观念。因此,本款APP的设计目标为:帮助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常识,重视传统文化,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满足大学生使用过程中的娱乐需要和互动功能;用时代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让古老的优秀文化重获新生,体现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内容,让大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内涵,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功能设计

1)学习功能,即提供传统文化多个方面的学习内容,针对每一类型进行背景知识挖掘。比如“戏曲”部分,提供历史发展、专业剧团、角色行当、优秀剧目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此外,传统文化能够给现代生活一定的启示,当人们面对难题时,能够运用人类历史上留存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发挥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这也是本款APP的学习功能要着重体现的。

2)笔记功能。将此APP作为笔记本,随时记录日常生活、学习;随时发表评论,同其他用户交换对传统文化的见解。

3)互动和娱乐功能,目的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传统文化类APP往往比较枯燥,本项功能有利于减少卸载用户,延长传统文化类APP的使用寿命。首先,可以将当日知识卡片作为背景,通过主流社交媒体分享卡片。用户注册登录后,可以随时随地同步笔记内容。其次,设置能量值页,用户首次登录可以获得一粒种子,每日签到可以获得能量值,且根据阅读时间长短获得不同能量值,能量值有助于种子的成长。用户可以收取好友的能量值,添加的朋友也可以收取用户的能量值,还可以邀请好友加入收集能量种树的环节。邀请的朋友越多,收集的能量就越多,成功种树的时间也会缩短;当积累到一定数值,可以在沙漠种树,每当完成一棵树的种植,用户都会获得奖励证书和树木编号。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颗种子播种下去,意味着大学生应承担起将传统文化播种下去的责任,这将激发用户的动力,增强趣味性。

界面设计  基于前面的分析并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设置“传统文化知识”模块,模块包含各种文化类型,像诗词、字画、戏曲、乐曲、服饰、建筑等;设置“知识卡片”模块,用以实时分享心情随笔,记录日常点滴。

1)logo、色彩设计。采用字体logo设计,使设计尽量简洁大方。“三木”成“森”,在“森”字甲骨文的基础上设计logo(图1);且APP使用过程中有为沙漠种植助力的功能,代表大学生应承担起将传统文化播种下去的责任,因此在颜色上选择绿色,寓意传统文化能够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2)启动界面设计。以氛围营造为主,突出APP的特点,即此APP包含传统文化的多个相关元素。启动页面背景颜色为浅色,采用减缓动画效果展现,下方是一个打开的盒子形状,“诗词”“字画”“戏曲”“乐器”“服饰”“建筑”等字体从屏幕上方随机落入盒子中,然后盒子合成logo图标,即“三木”字样;字体颜色不同,突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图2)。这样的设计布局简单美观,与APP的主题切合,与logo图形意形相结合,带给用户新鲜的视觉感受。

3)首页设计。内容以“知识卡片”为主(图3),呈现“每日推荐”,推荐古时今日发生的重大事情,或是某位名人的趣事,又或某一重要节日的产生,点击卡片查看具体信息。界面上方为“心形”和“分享”图标:“心形”图标表示珍藏,点击进入笔记页面,可以写随笔、日记,记录心情;点击“分享”图标,可以将当日推荐作为背景图片,通过主流社交媒体分享知识卡片。卡片下方显示日历,可以同步到心情随笔。

界面视觉设计方面,界面背景以黄色为主,如古代书卷的颜色,带有历史风,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在排版上采用宽行距的形式,有助于保护视力,避免用户因为眼睛疲劳而放弃阅读。

4)主要界面设计。以图形图标为主(图4),分别为“诗词”“字画”“戏曲”“乐器”“服饰”“建筑”等图标以及“设置”的具象,逼真地显示目标形状。如“戏曲”图标选择“脸谱”,“工艺美术”图标选择“剪纸”,“建筑”选择“古亭”。点击任何一个图标可以进入相应界面。为保持界面视觉效果的整齐性,“设置”图标位于界面底端且居中,其余八个图标界面左右两侧对齐排列。

诗词界面设计(图5)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首页”“发现”“我的”,图标位于界面下方。界面视觉设计以浅色、黄色为主。

“首页”板块分为三个部分。界面上方设置左右滚动条,内容为当前较火的诗词节目推荐,如《经典咏流传》《为你读诗》等,用有时代价值的创新节目引发用户的共鸣,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点击图片可以观看最新节目。中间部分为诗词索引,按照朝代、作者、类型、诗集等搜索,如点击“作者”,就能进入按照作者进行索引的界面。屏幕下方是“今日荐诗”,每天推荐一首诗。

“发现”板块的主题是“觅知音”,可以分享自己对诗词的见解,也可以选取有价值诉求、能与当今社会对接的诗词,通过语言和符号相结合的方式,上传自己的创作,抒发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启示他人。通过点击查看他人评论、点赞或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在互相交流中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用户置身于此,如同一场时空穿越,借昨日之诗抒今日之情,古今贯通,源远流长。

“我的”板块是用户个人中心,主要查看个人动态和收藏,以及管理粉丝和关注。

按照同样的设计思路,在APP中还设计了字画、服饰、戏曲、建筑、传统节日、工艺美术界面。在界面设计过程中,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形、布局等,都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置,很好地呈现APP的主题和内容。

4 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来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如今这个繁华浮躁的时代,加上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其内涵逐渐弱化,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淡薄。如果不能真正地传承和发展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会逐渐沉寂。当前手机APP逐渐变成人们身体外的一个“器官”,这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3]。大学生是我国的希望和未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类APP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大学生构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观念,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艳敏.浅谈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探索,2014(6):30-31.

[2]张红艳.首要教学原理下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APP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50-51.

[3]刘靓,赖守亮.“互联网+”视阈下的漆器APP界面与架构设计研究[D].工业设计,2017(10):100-101.

[4]周塘沂,李馨,魏营.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89-90,108.

[5]马玉慧,赵乐,李南南,等.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64-70.

作者:颜萌洋 韩晓玲 张蓉蓉

大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篇2:

民办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探析

摘要:本文以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以下简称“华锐学院”)为背景,对在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做了问卷调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满意度不高,亟须改进,高等院校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从社会媒体、高等院校、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严重的原因,为高等院校构建合理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截至2013年,我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在校生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197%,每年将近40%的高中毕业生进入民办高校学习。民办高校应承担起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应认识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义务,自觉地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是当代大学生缺失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出现了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传统伦理道德淡薄和传统文化践行危机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民办高校华锐学院为背景,分析其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

本文对华锐学院外语系、中文系、社会科学系、理工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艺术系、土木工程系与经济管理系进行调查,每一个系随机发放50份问卷调查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满意的只有963%,表示“不满意”的占635%,表示“一般”“不看好”及“需改善”的占到8402%,如表1所示。表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满意度

所持态度满意一般不看好需改善不满意百分比963%3768%1615%3019%635%当今社会旨在追求经济利益,这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学校期间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那么高校就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人文素养,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不完善,大学课程设置单一,不重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学校缺少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很多的不良文化,片面地追求个人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文明素质下滑,不守诚信,不遵守社会公德,在行为上缺乏社会责任感。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途径

被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占5835%,能正确回答有关传统文化问题的占4862%,对传统文化不了解的占937%;对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占3862%,持“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占4036%,认为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用的大学生占2624%;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大学生占6877%,仅有50%左右的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及意义,认为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重要的大学生高达75%以上。

經问卷调查,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家庭、社会了解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分别占2500%、3375%,远没有我们期望中那么高,而通过学校接触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却占到4125%,因此学校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得许多优秀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以及后来出现的“极左”思潮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家庭、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陷入了危机,当时很大一部分人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现在他们作为父母,无法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家庭教育环境,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课堂失去了作用。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原因分析1社会与媒体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乘虚进入我国,如暴力、色情、凶杀等文化现象,尽管目前国家在这一方面下了大功夫,着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国特色文化,但是其影响还是存在的。这些不良文化现象深深地毒害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思想、信念,表2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选项

系别家庭学校社会长辈说教家教教材社团活动各类媒体各类书籍外语系8611889中文系67121078社科系56141159理工系102714611数计系82913117艺术系64911128土木系1538987经管系75910910合 计663479866669百分比1650%850%1975%2150%1650%1725%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得这部分大学生渐渐地丧失了人生的方向,过度地追求个人利益和贪图享乐,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重结果轻过程,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人轻集体,重权利轻责任;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视为“古董”,讲排场、重金钱、相互攀比物质享受却蔚然成风。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地受那些不良社会文化的浸染,不仅会使他们已接受到的传统文化产生变异,还会使得今后排斥传统文化。

在媒体方面,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适应了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新异的心理特点。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虽然给传统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得人们能从新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但也出现了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的异类文化,如色情网恋、凶残网游等垃圾,面对鱼目混珠的网络信息,如果大学生不能甄别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就难以避免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就会出现诸如人际关系冷漠、我行我素、生命意识淡薄、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给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的障碍。媒体本应弘扬社会和谐的一面,给国民一个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来引导大学生接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是往往事与愿违,一部分大学生开始质疑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觉得传统文化是过时了的东西,与自身关系不大,不如丢了算了。

2高等院校方面

高等院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很多高校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可是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却没有跟上,即使开展了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髓还没能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对其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价值选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程度不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等院校笼统地、片面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我们首先得承认道德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在灿烂的文化历史中,不少思想家提出了相应的学说都蕴含了高尚的道德思想,受到世人的推崇,并将其作为一生的精神追求和处世准则。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思想道德教条式的教育,在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传授“六艺”以满足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在向大学生传授文化过程中,不应简单地只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而应扩展渠道,从多方面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

第二,高等教育存在功利性。当今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职称层次,学生的就业情况,高中毕业生也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来选择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使得培养出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导致了一部分学生是外语、计算机、数学及其他技能的佼佼者却是社交沟通、公德意识、独立能力等人文素质方面的低能儿。

第三,传统文化教师紧缺,教育形式呆板单一。很多高校专门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紧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历史、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可是一些教师本身非科班出生,教非所学,传统文化底蕴薄;甚至一些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的担子压在了辅导员身上,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教学上,很多教师教学方式简单,语言表达不到位,对传统文化理解具有局限性,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轻精神内涵的解读,学术气味重,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课堂趣味性不够,影响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3大学生自身方面

根据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了解不深入,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普遍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会挤占学习应用型知识的时间,从而对有关经、史、子、集方面的书籍阅读甚少,甚至根本就不会涉及。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呈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矛盾性以及多元性。他们向往极端的自由主义,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片面地追求个性张扬。他们从内心是愿意为社会做贡献,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很有必要,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利的,可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不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缺乏主动性。加之,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多种文化、多种思想意识和谐共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缺乏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自控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意识、社会现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思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师,2010(29):5.

2刘学申,王培敏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3):172—174.

课题来源: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在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4〕GHB1517]。

作者:杨子泉 唐辉

大学生传统文化论文 篇3:

浅谈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

摘要: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积极进行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有效途径的实际探寻,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有些问题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开展。笔者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理性分析,并从课程建设、师资结构、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深刻的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一、科学评价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意涵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关于“人”的学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优势和特色。实际上许多传统文化在内容、准则、形式、文化认可等方面对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启示作用,高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以及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扬弃,已经深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而且对外来文化拥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在民族的生存与延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的道德素质状况良好。然而,不可否认,受国际全球化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及市场经济背景下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化等不良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一些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诚信观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功利、奢侈等不良风气也会在校园中不断蔓延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些大学生并没有产生好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缺乏识别与抵御能力,往往盲目顺从并接受,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观体系陷入无序状态的现象。

二、传统文化教育回归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教育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能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能够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长期以来,大学生“三观”教育手段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没有足够的方式,往往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解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口头说教,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根据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途径应更加丰富,高校在新形势下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补充应用到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当中去,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形成辩证的唯物观。

(二)传统文化教育回归是应对文化全球化的需要

我国己正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国家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出了“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促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植入”使一些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激发大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培养他们分辨优劣、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这对传统文化课来说任务艰巨。大学生作为保障国家发展和民族腾飞的人才的储备力量,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对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陶冶大学生心境,塑造理想人格的需要

几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承载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大学生心境和塑造理想人格方面具有强大的功效。其中,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发愤图强,厚德载物”的不断进取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能给人心灵以鼓舞与震撼。这些至真、至情、至善、至美的健康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心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当中,高校有义务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气、神与文化追求融入到对学生的培养当中,使现在的大学生能在古老丰厚的文化熏陶中诗意地翱翔。

(四)探究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只有按照道德规范认真践行,才算是真有道德。现在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知行脱节的问题,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恰恰为他们提供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方法。面对新的历史挑战,客观上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实现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优秀文化的最佳结合,建立一种既立足于本国又面向世界,既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理性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一)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突出了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经济效益的重视,多数高校专业数量盲目扩张,虽然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但教学目标和学习动机相应地被弱化了不少。很多高校被利益所迷惑,人才培养结构越来越多地增加专业教学,忽视和弱化人文教育。这一现实问题,直接致使经济高速发展与百姓素质滑坡的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极为不利,甚至会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巨大阻力。

(二)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体验

人的认知过程是在实践中理解、内化和升华的过程,知识的最终体现是人的素质体现。目前,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多集中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单一传授,缺乏个人的经验和对现实的认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限的,懂的越少,理解的越少,吸收的也越少,这直接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甚至出局,进而造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性和精神特质的丧失,以致最终会使我们的民族被同化、被消解。

(三)注重平台信息,忽视知识精选

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是靠课堂教学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这种方式限制了复杂的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对学生进行长期感化与陶冶的功能的发挥。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纷纷采取积极手段来解决。大多数高校通过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学习网站、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图书展、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活动、传统文化影视传播作品等信息平台模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种平台信息化模式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很多影视作品扭曲历史,质量较低,只是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随意阐释历史的真实面目、传统礼节、实际环境等。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加快推进高校的课程建设

高校课程结构的组成是一种人为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学生逐渐变得对公众意识淡漠,只关心得到学分,而不去追求真理。这就必须从课程结构上进行根本转变,高校要增添通识教育课程,淡化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界限,将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因此,从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开始,高校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体结构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明确课程结构,不仅创办大学语文、文学、美学、传统文化选修课,而且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通过专业伦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发展的审美历史课程,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历史的积淀与凝练,是一所大学校园氛围、教学氛围、学习风气、科研风气等一切外在表象的展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性格塑造、生活启示和思想感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将校园文化纳入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中,且要摆在首要位置。校园文化不能片面地被理解为每年开展多少次文体活动、举办多少次学术讲座,应从提升内涵的高度上来规划和部署,注重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凝练以及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开展诸如“孝道与感恩”“和谐与团队”“文明与礼仪”等专题教育活动。

(三)深入开展实践育人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的认知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涤荡,淘洗出的精华。只有贴近群众和走进社会,深入基层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让他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极思想和西方不良思潮等的影响。高校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实现主体升华的载体,通过认知的过程使传统文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高贵的民族责任感。

作者:蒋梦琰

上一篇:物业税政策研究论文下一篇:服装物流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