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

2024-04-27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精选6篇)

篇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

论《古城西安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意义

——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一核、一轴、三辐射”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而西安,将在整个经济区内担负起核心的作用,引领创新要素集聚,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在2020年,西安将被打造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规划》目标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1/3以上,人均GDP值以2007年的13200元翻两番达53000元,人口3100万,总值16400亿元。核心城市西安人口1000万以上,主城区800平方公里,总值要过1万亿,形成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西安标志性四大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项目,即西安(咸阳)国际港务区、西安物流中心和免税保税区、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基地、高新开发与工业园区基地,均属国家级的示范园;并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和国际旅游都市。要普及高中义务教育,要把西交大、西工大、西农大、西电大、陕师大,还有诸如长安大、西北大、西油大都已成为国家部委和省共建的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校,西安成为国家高校和科研基地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把以西安为龙头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先行区域,东西部互动和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

论述西安在此战略上的核心意义可有以下几点:

一:西安扮演关中创新引领者角色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新资源。而西安在其中将扮演“创新引领者”的角色,从而建立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关中地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大学生是28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6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科技人员为60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出25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中地区更应该发挥率先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规划》中,国家支持西安在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方面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依托西安高新区、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经济区将在重点区域——西安,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此外,还将加强重点实验室、工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协调发展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创新体系,重点推进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这些都与西安密不可分。

二:西安优势产业主导经济区发展

根据《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将依托西安航空基地,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主干产业,航空发动机及配套产业、机载系统等配套产业,从而加快新舟飞机产业化、大型飞机零部件生产及服务外包。并以西安航天基地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规划》还将西安同咸阳、宝鸡、天水共列为装备制造的集中布局区域,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汽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和特种专用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业,从而强化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西安将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内陆港口岸和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会展中心。《规划》提到,要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产业园等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研究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此外,还要打造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以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农高会、通航大会等整合会展资源,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

届时,古城西安吸引世人的不仅是文化,更焕发出经济时尚,先进发达的魅力。建设成为知命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

篇2: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

市政府研究室王晓妮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由起步阶段开始向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阶段迈进,其发展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得到长足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开始在一些部门和企业建立,一些长期困扰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物资流通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二是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筑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和陈仓物流园区三大物流园区以及汉中绿色产品,咸阳农产品、渭南果品等十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天水市甘泉现代物流园项目在麦积区甘泉镇奠基,该园区的建设对把天水建设成为陇东南的区域物流中心,基本成为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意义重大。西安贝斯特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陆续建成,并开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物流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陕西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对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 物流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国

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四是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陕西省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物流企业税收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货运代理改革稳步推进、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与八省连通以及《陕西物流指南》编写工作的完成,进一步改善了物流业发展环境。五是物流项目谋划工作再上新台阶。陕西省提出了将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成全国第一“无水港”和内陆第一“综合保税区”,将咸阳空港物流产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科技产业空港和面向中亚、欧洲的“空中丝绸之路”起点,将宝鸡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建成全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示范基地,并积极谋划了一批对全省物流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建设项目,物流产业项目谋划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低。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而且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方式粗放,难以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二是物流企业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目前经济区内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未理顺,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尚未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物流企业由于受到原来行业范围或地区范围的限制,往往只在一个固定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物流市场整体带动作用有限,规模经营无法实

现。三是物流专业人才非常匮乏。物流企业中从业者内行较少,真正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少,这已成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四是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除少数大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高科技现代技术都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努力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产业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诚信体系建设步伐,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接轨国际的能力。

二是构筑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做好关天经济区重大交通走廊的规划衔接实施工作,按照“发展大交通、促进大物流”的战略,实施六大物流通道建设工程,加宽加密关中高速公路,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提供完备的现代交通网络服务。通过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货运站场、集装箱中心站和中转站,构建运输集散平台,早日形成公路、铁路、空运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同时不断加快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陕西段建设进程,提前

开工宝鸡至汉中高速公路,将这些道路通往天水和陇东,努力解决制约关天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

三是努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大力促进物流与品牌、物流与金融、物流与制造结合,做强做大现代物流企业,切实增强物流业发展后劲。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和企业参与物流企业改制重组、兼并联合,整合改造优化现有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的物流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物流,培育和发展一批以仓储分拨、零担快运服务、特定客户服务、综合物流服务和快速运输服务等为主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发挥自主品牌培育政策效用,支持物流企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合作与交流,鼓励制造业和商贸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积极开展跨区域的物流业务对接与合作,组建战略联盟,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增强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功能,连通“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陆运、空港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等物流信息联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交通和物流企业,提升企业物流网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企业物流网络的有效结合,抓紧建设电子商务系统,增强电子商务在物流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五是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立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进行多层次物流

篇3: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发展现状

1. 旅游业良性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经济区内旅游业综合收入取得很好成绩,各地在今后五年规划中基本上都将其确立为主导产业,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较为完善、具有前瞻性的旅游规划,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土地和税费优惠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上都给予保障,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10年4月“首届关中天水经济区域旅游城市局长座谈会”上,提出进行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14城市以携手共创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主题,签署了《合作行动计划》,各地的发展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大关中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建立(见表1)。

资料来源:各地旅游局及发改委(2010)。

2. 区域旅游之间竞争仍然大于合作。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大多都会面临一些制度障碍,尤其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地区利益分配矛盾以及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1],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容易造成有名无实。经济区合作行动计划显示2010年的任务是打破区域旅游壁垒,未来将允许各方旅行社在本市组团后直接到对方城市旅游,而不需经地接社“中转”和配备地陪;互为对方旅游车辆进入城市和景区给予方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还尚待时日。同时由于经济区内部地缘相近的关系,在资源属性上具有极高相似性,例如天水伏羲女娲庙与西安的半坡遗址、杨凌的后稷文化同属根源文化,咸阳、宝鸡的周秦文化与西安一脉相承、替代性较高,多年以来形成的相互竞争分流的状态近期还未改变。从旅游者角度进行选择时,会偏向于知名度大的地方,自由竞争状态下的不平衡凸显。

3. 合作主体力量不均衡影响各地合作。

西安旅游业发展历程较早,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拥有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中华文化之根等美誉,国际影响力、知名度要明显强于其他地市,吸引大量国内外客源,在经济区入境旅游中占有80%以上的份额,影响到区域合作。这种现象对于区域旅游发展是一个弊端,一方面旅游合作主体力量上的不均衡造成利益分配上的不平衡,影响了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缺乏卫星城市的支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河南“旅游立省”战略和“好客山东”建设,是近年来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影响较大的两个典型案例,其共同点就是发挥区域合力,建立地区联手、景区合作的区域内合作理念;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交流合作,实现区域外资源、市场、利益共享,还以旅游业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工农业的融合,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实现均衡发展[2]。

二、以西安为引领,运用“竞合模式”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竞合模式”的内涵

“竞合模式”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the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简称C-C模式),是指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3]。旅游区域之间同时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两者的结合强调的是始终处于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且又动态变化的关系中[4]。针对区域旅游的研究和实践,大多经历了竞争、合作,逐步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空间竞合阶段[5],经济区需要较早认识到这种必然,即借助整体优势进行旅游合作的初步框架已经形成,但竞争仍然客观普遍存在于各地之间,会导致整体吸引力的弱化。发挥西安优势,运用“竞合模式”引导相互竞争向合力发挥,是一条有效地途径。

(二)经济区实施竞合模式的可行性和西安作用发挥的可能性

1. 资源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西安旅游资源丰富。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文旅游的核心地带,包括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型,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到140余处。各地旅游资源之间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容易形成旅游产品集群,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旅游者。西安资源总量丰富、等级较高,形成了以文物资源为主,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科技教育资源等多种资源齐备的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结构,在经济区各地市中居于首位(见表2)。

资料来源:各地旅游局(2011年)。

2. 区域形象具有一定知名度,西安品牌号召力强。

经济区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在国内外形成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充满东方魅力的旅游形象。而“五千年中国看西安”成为西安的“文化符号”,“西安”旅游品牌国际知名度高,已经拥有一批在世界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著名旅游品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入境旅游客源构成含金量很高的观光旅游城市,是中国首批向世界各国推介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西安先后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综合治安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拥有良好的城市旅游氛围。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西安位列旅游者出行十大首选目的地之一,在经济区内具有较强的品牌号召力。

3. 基础设施较好可进入性强,西安位于枢纽地位。

经济区处于中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西安是连通省内及西北、中原、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形成了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2010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781.35万人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主要的干线机场,是民航总局规划的七个大型枢纽机场之一,2010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801万人次,位列全国十大机场第八位。西安共有旅行社335家,经由旅行社接待的团体游客数量可达每年300万人次以上,西安国旅等知名旅行社多年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旅游饭店服务单位1 851户,床位总数约为17万张,能够满足吃、住、行等需求(见表3)。

资料来源:各地旅游局(2011年)。

4. 旅游活动内容较为丰富,西安产业发展成熟。

经济区各地都连续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铜川的药王山庙会,宝鸡炎帝祭祖活动,商洛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节等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能够提供给旅游者质量较好、记忆深刻的旅游体验。西安近几年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改变了以往“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模式,国际城墙马拉松比赛、大雁塔北广场喷泉表演、大唐芙蓉园仿唐歌舞表演、大唐不夜城商业文化、各大遗址公园的活动,还有大唐西市、陕西歌舞剧院、陕西秦腔剧院的精彩文艺演出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观赏和参与,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成为西安乃至经济区旅游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三、西安引领经济区以竞合模式发展旅游业的两大战略

经济区实施竞合战略需要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即“有吸引—被认知—可进入—可活动”,西安的中心城市地位明显,旅游业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其最重要作用就是通过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品牌带动作用,以较为成熟的产业模式进行示范和引领,引导适当的竞争并最终促成区域合作,发挥区域经济产业集聚优势。

(一)实施经济区差别战略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地的旅游发展潜力,实现竞合,就是要在尊重竞争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区整体旅游建设。笔者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不同特色、现有旅游产品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设计了不同的旅游发展战略。西安继续深入打造以“扬秦兴唐”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和科教旅游产品,其要点是要做精品化。铜川需要以照金为核心,结合“延安精神”做大爱国教育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同时深入挖掘耀州窑文化,让其在中国陶瓷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宝鸡需要以太白山为核心,突出展示生态旅游文化。咸阳需要以帝陵文化为核心,从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和建筑文化为突破口,展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杨凌要联合西安农林科技大学,做精品化高科技农业旅游。渭南一方面要突出华山天险的特色,创办“华山论剑”等节事活动提高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华阴老腔在全国的知名度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魅力。商洛继续通过整合营销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山水文化旅游品牌。天水则应以麦积山为龙头突出展示其西北风情。其他的辐射区域城市同样根据其发展目标和定位,以差别化为原则实现旅游发展。

(二)实施经济区整合战略

竞争是合作的背景与前提,合作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知名度、形象影响力、文化凝聚力、游客满意度等共同构成旅游软实力,是整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塑造一个独具特色、吸引力强的“关中天水旅游”整体品牌,通过整体目的地营销和西安的旅游品牌带动效应,以竞合模式增强经济区旅游竞争力,最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1. 整体品牌建设战略。

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单打独斗进行旅游推介影响力有限。以西安为龙头,打造“关中天水旅游”区域品牌,进行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建设,是充分发挥西安引领作用的关键。宣扬经济区古代灿烂文明与现代动感魅力有机结合的特点,体现能够同时满足游客休闲和居民生活需要的特质,展现经济区既恢弘大气又灵动活泼的风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环境、旅游效益、旅游影响力等方面着手,对经济区“大旅游”形象进行定位,设计具有吸引力的CIS系统,树立具有全球范围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形成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6]。

2. 积极创意营销战略。

经济区有较为固定的客源市场和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定位,有利于稳定客源,但不利开拓新的细分旅游市场和挖掘原有市场里的新旅游者。区域旅游市场近年来呈现出流行化与大众化、品牌化与感性化、质量化与享受化、多层化与差异化、普及化与社会化的发展趋势[7],因此需要进行积极创意营销,吸引更多旅游者。需要政府旅游机构和旅游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重新包装原有的旅游产品,注意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进一步对旅游市场细分,从多角度、全方位创新出有益于旅游者身心健康、达到最佳旅游满意度的产品。利用“大人物”、“大事件”、“大媒体”、“大节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时机,灵活借助媒体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宣传、推介,让厚重的历史灵动起来,展现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3. 建设无障碍旅游区战略。

有效的区域旅游合作,应形成优质产品组合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8]。需要政府旅游机构统筹布局、协作共建,打破行政区划等障碍,在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市场监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避免“规划而不实施”的情况。以“西安数字旅游开发企业联盟”为基础,设计研发经济区“数字旅游”系统,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站,开发全面介绍经济区旅游的多语种解说系统,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旅游景区、酒店等场所全面设置,规范和充实路牌、景区介绍牌、重要指示标识,建立系统化的城市文化遗产和区域自助旅游解说系统,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区际交通、通讯、旅游线路、服务接待的无缝隙,区域内旅游一票制,建设无障碍旅游区。

4. 教育服务人才建设战略。

要发挥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旅游理论研究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还要通过一大批专业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在职培训基地,对从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提升市民素质,营造和谐旅游环境,以文明良好的社会环境,展现经济区的“文化软实力”,形成良好的旅游氛围。建立系统化的城市文化遗产和区域自助旅游解说系统,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信息化建设,以“西安数字旅游开发企业联盟”为基础,设计研发经济区“数字旅游”系统,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站,开发全面介绍经济区旅游的多语种解说系统,在人口密集流动量大的地方全面配置,规范和充实路牌、景区介绍牌、重要指示标识,以无障碍旅游区的特色充实品牌魅力。

“竞合模式”对协调经济区旅游空间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可以起到显著的协调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和西安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为背景,以相关地方的利益为基础,以政府协作和市场交易为方式,塑造和发挥各地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和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形成互惠共赢、动态平衡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最终建设富有吸引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郭寻,吴忠军.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1).

[2]邹永广,郑向敏.从“河南旅游立省和好客山东建设”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战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4):29-33.

[4]HUYBERS T,BENNETT J.Inter-firm cooperation at nature-based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3,(32).

[5]史春云,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9).

[6]李茜.西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率先发展的思考[J].现代企业,2010,(4).

[7]郭英之,张红.21世纪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研究[J].唐都学刊,2003,(1).

篇4:关中—天水经济区扬帆起航

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由此正式发布。

2008年初,在国家发改委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和陕甘两省的高度重视下,《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启动。2009年初,《规划》在北京通过了专家论证,后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这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定位。《规划》被认为是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重点地区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目标

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三个重点区域之一,《规划》给关中—天水经济区设定的长期目标是,2020年经济总量将翻一番,占到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1/3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08年翻两番以上。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铜川,宝鸡,成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区(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和柞水县)以及甘肃省天水所辖的行政区域,沿着关中道呈带状分布,面积7,98万平方公里,人口2842万。

该区域在空间布局上呈“一核、一轴,三辐射”的框架体系。“一核”即西安(成阳)大都市,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一轴”即以宝鸡、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台作,促进生产要素和优势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是《规划》的最大亮点。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将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表示,把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示范基地放在西安,对西安来讲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关中地区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关中地区每1万人当中拥有大学生28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6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科技人员为60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人;关中有西安高新区、杨凌示范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李应明副司长认为,在中央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政策中,最大的一个政策就是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中央财政对这个地区竞争前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都会加大引导性的投入。同时,在这一区域要实施一批重大的工程项目,还要组织实施人才开发工程,加大引进高端人才的力度。支持经济区的发展,人和钱是必不可少的。

新使命

“内陆开放”是《规划》的关键词。

“关中承担着探索内陆开放开发新模式的国家使命。”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现任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徐山林说。

徐山林认为,当初东部沿海各经济特区是以政策优惠吸引投资的“植入式”发展,不涉及体制等深层次问题,而这一轮包括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内的各大“特区”,均担负着体制创新的责任,必须从创新中尋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关中开放开发不能再停留在30年前“要政策,要投资、减税让利”的层面上,必须在人才、机制、技术,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化改革,拓展创新空间,探索新体制,释放新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袁纯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中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以西安都市圈为龙头,加速推进西成一体化,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动关中城镇群快速崛起,力争到2020年把关中建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为此,将从以下五方面抓好规划的落实。

一是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先导,建设现代关中。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等产业集群,以西安都市圈为龙头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相结合的通江达海大通道,继续深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现代化水平。

二是以国家级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科技关中。加快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步伐,发挥杨凌示范区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引领作用,把关中建成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三是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建设人文关中。彰显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底蕴,运用市场化理念和项目化手段开发文化资源,构建文化,旅游,会展等一体化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展现与弘扬华夏文明基地的作用。

四是以一山(秦岭)一水(渭河)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关中,使其成为国内人居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五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建设开放关中。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关中成为海内外投资兴业的热土和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袁纯清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2.1%,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规划》的实施,不仅为关中地区也为全省带来了新机遇。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锐意进取,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表示,按照《规划》,天水经济区将力争2020年实现经济生产总值1855亿元,年均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年均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72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610元,年均增长13.2%。甘肃将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甘肃号称世界风库,太阳能能源也很丰富,清洁能源的建设工作正有序开展,到2020年,甘肃的风电基地开发将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成为“陆地三峡”。

《规划》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都做了具有针对性的安排。

装备制造业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为集中布局区域,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资源加工业以宝鸡,渭南,铜川,商洛,天水等地为重点,加快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至于航空航天这一新兴产业,一方面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新舟系列飞机产业化,重点发展大型运

输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主干产业,带动航空发动机及配套产业。机载系统等分支产业,另一方面,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培育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为了推进《规划》实施,国家将对经济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在财税政策上,国家将加大经济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重点项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在投资方面,将在经济区优先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由国家审批的水利交通,能源、旅游等重点产业项目,优先在经济区布局。

李应明表示,中央财政将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共性技术的研发,以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加大引导性的投入。此外。国家还将支持西安研究设立陆港型的综合保税区。“要说这次给的最大的支持就是让他们放开手脚去试。”李应明说。

新定位

西咸一体化喊了7年之久,终于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而确立下来。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认为,以西咸一体化带动大西安建设,将是未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规划》图景中,西安将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最重要的是,西安的官方定位也从原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城市”,变成了《规划》中的“国际化大都市”。

如何建设未来的大西安?袁纯清表示,当前首先要抓好三件事:第一,要多开国际航线;第二,要实现产业的国际性,既要吸引更多国际性公司来西安发展,也鼓励西安本土的企业走向全球化;第三,进一步建设好西安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使西安的城市建设更加生态,更加人文,服务更加一流。

关中其他四市一区,也均有自己的定位。根据《规划》,宝鸡市将主抓机床制造,重型汽车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和商贸旅游;铜川则将在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上用力;渭南的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将得到发展;商洛的发展重心放在了现代材料,现代中药及生态旅游上;而杨凌区则主要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产业。

听到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获批的消息,最早提出该区雏形“大关中”概念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表示,这将大幅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并将更好地發挥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作用,以此实现大发展。

“我国两大经济带发展的模式不同,长江经济带主要以上海为龙头,而西北地区所在的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并没有龙头。”张宝通分析,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获批,处于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段的西安将成为该经济带的“心脏”,我国两大经济带也将形成“龙头带动,心脏推动”的新格局。

张宝通认为,加上内蒙古和西藏,现在大西北地区占了我国版图的56%,占了西部地区的80%,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它的发展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西安作为大西北地区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金融,贸易,服务等产业都是在“大关中”区域内最为领先的。仅靠西安来带动整个大西北的发展,力量有限,有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关中为依托的西安将带动整个大西北的发展。

“西安担负着重任,国家对西安也将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张宝通表示,西安是陕西的省会城市,也是关中的核心,加入到关中—天水经济区之后,与天水“联姻”,成为了一种跨区域的融合。“这是国家一个大的区域战略,也是支撑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西安的战略地位大幅提高,不仅将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其新的战略地位也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关注,为西安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篇5: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

发展规划实施推进会上的讲话

中共甘肃省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 锐

(2012年2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发展改革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促进会,是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去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刚才,建平同志对去年工作作了回顾总结,对今年的发展改革和项目实施等方面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全市发展改革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去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机遇,全力实施“1135”发展战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圆 满地完成了2011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继续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尤其是着力破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任务极为艰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客观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抢抓难得的政策机遇,奋力攻坚,奋发作为,力争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一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形势。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从国内外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大,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外需下降的同时,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扩大民间投资存在不少制约条件,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可以说,2012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做到头脑更加清醒、信心更加坚定、谋划更加周密、准备更加充分,全力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二要充分认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从我市来讲,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明显存在。一是节能减排与加快发展的矛盾。近年来,我市建成投产的新上项目,有一部分是能耗较高、排放较多的传统工业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完成国家、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控制指标,又要确保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预期目标,矛盾十 分突出。二是企业成本上升与产品价格下滑的矛盾。去年以来,企业生产成本所需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输成本均呈刚性上升态势,而我市的星火机床、海林轴承、华天电子等支柱企业的主导产品出厂价却有所回落,企业效益下滑,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困难。三是资金短缺与融资困难的矛盾。一方面,我市经济总量小,投融资主体少、渠道单一,银行贷款仍是主渠道,但由于各金融机构分配我市的信贷规模较小,从这一主渠道增加较多贷款的难度很大;另一个方面,我市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投融资平台才初步建立,融资额度还很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经济增长对资金增加的需要。今年国家信贷总量增长部分主要用于保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继续支持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我市绝大部分企业资金紧缺局面仍将持续。四是居民消费价格高与居民收入低的矛盾。去年后半年以来,在多种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全市居民消费增幅虽逐月回落,但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运行。从农产品、工业品及消费品刚性涨价和输入性涨价因素分析来看,我市价格总水平回落幅度不会太大,仍将高位运行。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仍然不多,这一矛盾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而且还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三要抢抓各项难得的政策措施和机遇。今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着重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有利于经济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在区域发展上,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高度重视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支 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在改善民生上,中央颁布了10年扶贫开发纲要,实施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攻坚战略。在产业发展上,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中央和省上将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支持。在项目安排上,中央和省上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和续建项目,最大限度地保证水利、铁路、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资金的需求,大力支持企业技改和环境保护项目。同时,中央新增5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重点用于保障安居工程建设。所有这些密集、配套的国家政策支持,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握政策核心,吃透主要内容,立足实际,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措施。要强化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更加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走势,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加强对事关全局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风险,提出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工作措施,着力在重点工作和环节上求突破

一要着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去年,中央颁布了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片区区域发展的扶持力度,全面满足不同片区、不同群体的减贫需求,稳定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一扭转”的基本奋斗目标(一有、两不愁、四保障,即收入有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一扭转,即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 国平均水平,扭转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当前,按新的扶贫标准统计,全市还有220万贫困人口,占全市乡村人口的71%,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颁布实施的历史机遇,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现在,我市除秦州区外的6县区都已列入六盘山区特困区扶贫重点片,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加强与省上的对接,抓紧完善片区扶贫规划,把各项前期工作做实做细,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扶贫脱困步伐,全力推动扶贫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二要着力实施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第一个涵盖全省范围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给予10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并列入72大类、2133亿元的投资。省上把我市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基地”,这为我市跨越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县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好《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建立以循环农业为基础、循环工业为主体、循环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废弃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下力气,全面推进16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实施。要着力打造星火机床、华天电子和长城电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清水县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强化对13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监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六大领域节能工作,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万元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2%。

三要着力抓好民生实事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能拉动消费,又可以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每年都坚持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有力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继续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要着力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切实加强落实物价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执行好中央和省上的一系列调控物价政策,密切关注居民生活必需的粮、油、肉、禽、蛋、菜等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控物价和保增长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要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上有关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要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推进社会救助规范管理。要积极促进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今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三、深化交流合作,切实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步伐

一要认真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规划》已经实施了两年多,通 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国家和省上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陆续争取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们必须切实把这些政策研究好、研究透、研究准,切实把“规划图”变为“施工图”。要切实抓好《规划》和20个专项实施方案的落实,想尽一切办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上相关部门的联系,努力争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衔接落实好《规划》中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环保、统筹城乡等六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好省政府关于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开通关中—天水城际列车、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关中各城市的交流对接,结合我们的产业优势,主动到关中地区进行产业对接,以实际的行动,推动《规划》建设取得实效。

二要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要把落实《规划》和省政府《实施意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相衔接,尤其要对已确定的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文化旅游、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超前谋划,抓紧论证,成熟一个上报一个,通过主动衔接和争取,尽快付诸实施。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项目,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要在加强与军方衔接的同时,尽快启动土地整理、高压线改道、道路、管网等前期建设工作;华能天水2× 350兆瓦热电联产、亚行贷款天水城市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城市试点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要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促成项目早日启动建设。

三要不断加大考核督查力度。没有强有力的工作推动机制,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工作成效;没有严格的考核督查机制,就难以激发和调 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公正地奖优罚劣。市关天办要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对《规划》确定的事,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要逐项列出时间进度表和任务分配表,划定工作实施步骤和阶段,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市上要进一步加大对各县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落实《规划》的督查和考核评价,将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和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方面,通过有力的手段推进《规划》的有效落实。

四、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

一要认真做好项目谋划工作。紧扣国家政策,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是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发改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准确捕捉信息,研究投资导向,着眼长远目标,做好项目规划。市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紧盯项目,加强培训,科学规划,规范编制,高起点储备、上报、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近期,省委主要领导就一月份全省经济运行情况作出重要批示,从全省来看,我市的指标增速不容乐观,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不能按时开工的项目,县区、部门和项目单位负责人,要亲自督办,及时查明原因,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虽已开工但进展缓慢的项目,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积极督促项目建设单位,集中力量,加快施工进度。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 序,主动服务,为项目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要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针对项目资金缺口较大的实际,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没有下达投资计划的要抓紧下达投资计划,对于中央和省上安排的各类资金,要及时分解落实,尽快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凡是在申报争取中出具了投资配套资金承诺文件的,必须按要求由出具单位落实配套资金。要千方百计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产业,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四要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要认真落实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规定,加强对招投标、施工进度、投资控制、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管。建设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严格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管理,加强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市发改、审计、财政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对项目计划执行、工程建设、资金拨付使用、财务支出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严防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和浪费建设资金;建设、统计部门要改进统计方法,及时跟踪统计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确保不重报、不漏报,如实反映全市项目建设成果。

五、严格考核评价,推进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一要强化目标管理。各县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建立健全责任机制、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做到目标任务、工作责任、监督检查、奖励惩处“四到位”,按照“年初分解落实任务责任、年中检查督促进展程度、年末总结考核奖惩”的工作方式,把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把评价标准和奖惩规定 明确到具体岗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严格督查、考核和奖惩,对成绩突出的县区、企业、部门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并对相关人员实行工作问责。

二要强化调度协调。发改、财政、工信、人社、统计等部门要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生产要素的服务、调度和保障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将全年目标按月进行分解,绘出全年均衡进度图表,并按目标进度要求,逐月检查督促。要改进月调度、季分析办法,及时掌握发展动态,及时分析面临形势,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市政府督查室要采取定期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办法,及时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并按季进行通报,必要时可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晒成绩单、亮排行榜。

三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是推进跨越发展的带头人,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切实负起责任,切实抓好目标任务落实。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扎实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要盯紧靠实,真正做到指挥在一线、组织在一线、协调在一线、督查在一线。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篇6:发展天水劳务经济的思考

劳务经济是指大量的农民离开乡土,向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获取工资性收入的一种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伴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身发展机会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三化”进程、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一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系统工程。本文就天水市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讨。

一、劳务经济对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迅速扩张,拉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外出劳务人员大量增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呈现扩大趋势。目前,全国大概有1.2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其中80%的来自中西部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中,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其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在于,实现了劳动力的又一次解放,成为农村农业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中国农民的第三大奇迹。

天水市是甘肃省人口第一大市,天水市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在18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三分之一属于富余劳动力,另有三分之一的可以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劳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作为一个传统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天水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民人均占有资源的绝对数小,农业就业机会少,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农民向土地要收入,增收困难。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当前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依靠减税、补贴等政策性因素增收的幅度也有限,且天水市农村二、三产业因受各种条件制约,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发展,必须把相当数量的农民分流出来,实现农民择业的多元化。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发展劳务经济主要从两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外出务工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入。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增加,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发展劳务经济,对农民来讲,是“两头开花”,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可以说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发展劳务经济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收益的一部分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劳务,极大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3、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目前,天水正处于工业化起始阶段,也处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必然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要素相结合,将有力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又将扩大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就我国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与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形成互补,既弥补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资源不足,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因其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而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城市体制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必然要求政府在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和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这必将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力地促进城市发展。另外,劳务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发展了,不仅可以加快农村非农化进程,而且方方面面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发展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于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民外出务工,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综合素质普遍提高,逐步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有的还当上了老板、经理。另一方面,外出务工者在城乡之间的大流动、大转移中,将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许多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以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办厂创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为农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但挣回了票子,更重要的是换了脑子。

二、天水市劳务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和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一是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列为“天水市经济发展的十大工程之一”,根据国家对“三农”政策的倾斜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状,抢抓机遇,先后出台了有关劳务输转的政策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二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把市劳务办由原来的科级升格为副县级,各县区劳务工作机构升为科级,乡镇设立劳务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村级组织配备劳务专干,使劳务输转工作从组织领导上得到了加强。三是加大劳务工作宣传力度。市委、市政府多次组团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区举办劳务工作推介会,宣传天水市劳动力资源状况,并与一些信誉好、待遇高、污染小的大型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四是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工作力度。建立了覆盖天水市城乡农村、社区的劳务工作联络站,完善了市、县、乡、村及劳务基地的五级劳务输出网络,形成了信息动态、宣传引导和加强组织输转的管理机制。五是采取多种培训手段,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利用技校、职校等专业学校开展学习教育、培训现代技工人才;利用就业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学校开展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输出前的劳动法规、务工常识等知识培训,增加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对于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普通劳务人员,输送到用工单位进行岗位培训;把培训班搬到了田间地头,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培训、包就业、缓交费”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通过近几年努力,目前,天水输出的务工人员分布在新疆、广东、天津、上海、青岛、北京、江苏等32个省市的1600多个劳务基地,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家政、宾馆服务、服装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保安、铁路服务、农业种植、电子电器、玩具加工等行业。2004年天水市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48.7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71亿元,占到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占到当年天水市生产总值的十二分之一,天水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劳务收入突破10亿元的大市,劳务经济已成为天水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逐年增长,2001年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10.1元,其中劳务收入增加136.2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23.7%;2004年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09.9元,其中劳务收入增加89.9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1.8%。这充分反映出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天水市劳务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农民外出就业空间非常有限。从农业本身来看,目前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随着农业集约经营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作为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必将削弱。从第二产业来看,不论是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增长方式都在转变,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少,缩小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从第三产业来看,尽管近些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受城市发育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城镇的集聚功能不强,难以提供更多劳动力转移空间。天水市城镇化水平到2004年底已提高到30%,但仍低于全国35%的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市发展缓慢、规模小,难以带动周围的小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特别是近几年城市下岗职工较多,随着市场化就业制度的逐步实施,城市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隐性失业还将日益显现,这将进一步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2、劳动力素质偏低,有碍于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状况与现实的需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难以与日益提高的经济建设水平相适应。据统计,2004年天水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以上的12.35%,初中文化的占27.5%,小学文化的占40.34%,文盲、半文盲的占19.81%,边远山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相对更低。不仅影响了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而且大大减少了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机会,对一些较先进设备的岗位难以胜任,削弱了农村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的竞争力。

3、配套政策和管理不完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不相适应。近些年来,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劳务,各地都采取了一些鼓励、支持政策,农民就业的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进城务工的农民仍在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尤其是农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夫妇,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4、劳务输转工作机制尚不十分完善。一是培训经费不足,培训机构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渠道单一;二是乡镇职能转换后,还有部分乡镇领导对劳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抓劳务工作的局面;

三是劳务市场还不规范,市场主体还不够成熟。

三、天水市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劳务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关键是各级政府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来推动其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必须在思想、认识、观念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一要突破重产业经济、轻劳务经济,不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观念,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到突出位置来抓。二要突破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经济框架,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到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出台有利于劳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办法。三要突破“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守旧观念,教育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守旧观念,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向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过渡,向非农产业的广阔领域进军,向小城镇和城市加速流动。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统一的市、县、乡(镇)、村及劳务基地五级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形成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要运用计算机网络,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时效。要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运作,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运作有序,促进劳务市场健康发展。

(三)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前提条件。天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创建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当务之急。培训农村劳动力,必须把指导思想真正放到直接为农村经济服务和为转移就业上岗服务上来,着力点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民外出劳务的竞争能力。政府负责各项协调和保障工作,强化对转移前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主的各项培训工作。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个环节同时入手,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职业培训不仅要符合农业发展需要,也要符合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要强化品牌效应,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

(四)拓展劳务经济发展空间,千方百计壮大转移就业载体

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内部就业载体。目前,天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在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形势下,各地应通过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围绕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各自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此引导和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突出扶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村内部就业载体。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继续对乡镇企业给予大力扶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并择优汰劣,使之规模化,优质化,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支持和鼓励农民经营和发展二、三产业;

三是近几年要突出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劳务空间。实践证明,小城镇是农村二、三产业规模经营的基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从事劳务的主要吸纳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小城镇规模小,基础差,功能不完善,产业经济不发达,吸纳人口的容量小,农村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应该抓好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项目建设,对小城镇实行鼓励开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

(五)优化转移就业环境,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必要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消除务工人员在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制度性壁垒,建立起农民工进城的绿色通道,使那些努力并有能力在城市获得稳定收入来源的务工人员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安居乐业。提供法律保障。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提供相关法规政策。

上一篇:团干部挂职总结下一篇:中秋节猜谜语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