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论文

2022-07-03

作者简介:苏迅(1985.04-),男,四川成都人。现工作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摘要:我国的货币制度建设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国家对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货币制度的管理,由控制到放松经历了两次大的“放松”。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中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论文 篇1: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关系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的关键阶段。为了使我们的经济更健康,更稳定,我们必须把握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但又相互作用,共同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如何推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互作用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我将着重通过对二者目前面临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为相关工作提供研究支持的目的。

关键词: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经济发展

一、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关系

货币政策主要用于经济政策短期总量的调整,以达到消除短期经济波动的目的,它是中央银行影响利率的过程,然后通过控制货币流通来影响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严格有序的金融监管是货币政策正确制定,特别是货币政策高效实施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它能够保证货币政策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一个稳定的金融氛围,规范相应的机制,与此同时,正确的货币政策可以为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氛围。

未来如果国家既想要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希望保障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就需要将二者的职能分开利用,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货币政策符合它和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金融机构是货币创造主体稳定性的先决条件。二者相互促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两者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其次,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的重要载体,货币政策能够对金融监管信息进行准确有效的反馈,而金融监管最终也可以协助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金融监管无效,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将会增加,带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滞后和扭曲,使得货币政策对最终目标的控制削弱,无法得到保证,这反过来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因此,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它们需要相互协调作用,才能实现金融稳定,货币稳定,最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003年,我国人大代表大会决议通过银监会,并由此成立了代表中国的“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并在此时将金融监管体系与中央银行的业务分开。在目前独立运作体系下,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是否应该分开组合或实施,理论界也存在相当大的争议。除了理论界的争论之外,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的矛盾,即:一致性和实际冲突。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研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相关系统如何协调和共同发展。

(1)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现实冲突性分析

首先,二者之间的职能在最终目的这一块上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宏观经济目标,如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等,而金融监管更加侧重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监管,关注行业走向。

其次,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如果在微观领域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很有可能会阻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良好运行,出现增加央行机构清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难度的结果。而在如何维护金融的稳定上,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也存在一定的分歧。管理机构的援助行为可能过于随意,这将可能影响到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正常资金运作流程。这突出表现出了经济周期中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矛盾。

货币政策具有扭转经济周期运作的特点。在经济高热时期,国家会采取通货紧缩的方式,通过减少货币供应,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出现的目的;在经济衰退期间,会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通过放松资金并扩大货币供应量等方式来抑制通货紧缩的出现。与货币政策不同,金融监管具有顺周期运作的特征。在经济高热时期,银行业收益较好,风险相对较小,所以会放松监管;在经济衰退期间,银行业很难发展,而且往往存在大量不良资产,这将带来更高的风险。由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在同一经济周期中表现不同,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矛盾。

以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为例。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低成本优势迅速丧失,经济只能通过产业升级保持竞争力。这就需要靠创新,而创新的主力军是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贡献了国内企业专利的70%,国有企业只占到5%。但中国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不太友好,正规金融部门利率被压得很低,金融机构无法为风险相对较高的民营企业服务。因此,抑制性金融政策直接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而大部分民营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金融服务,被挤到了非正规市场,进一步抬高了非正规市场的融资成本。简单地说,金融政策加剧了正规市场的融资难,而融资难又进一步加剧了非正规市场的融资贵。且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采取何种货币政策更需要在货币政策的环境问题,独立性问题及如何传导方面更加严谨的思考。

就作者思考认为,货币政策决策至少会关注两个任务,一是短期如何稳定宏观经济,二是中期如何疏通政策传导渠道。短期的任务又包括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保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同时强化逆周期调节,这是宏观层面的工作。但相信央行还会继续采取一些结构性的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这是微观层面的工作。中期的任务主要促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首先需要将银行间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明确为货币政策工具,放弃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干预,同时完成利率市场化,鼓励金融机构做市场化的风险定价。在政策目标上,逐步从关注GDP增速转向关注通胀率和失业率。除此之外,货币政策有效传导还需要金融部门的进一步改革,消除产权歧视,同时平衡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

(2)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一致性分析

1、公共职能目标的一致性

政府在克服市場失灵和维护公共利益这一块,主要会围绕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这两方面来实施相应的措施。这也保证了二者之间的根本目的是趋于相同的。

从长远来看,如果能够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客观程度上来说也会对银行的运行产生有利影响,而反过来说,稳定高效的银行体系对于货币的流通,货币政策的传导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载体,二者相互作用。面对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的市场失灵,利用金融监管从微观层面进行监管,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和行业的竞争力;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利用货币政策有利于激活整个经济环境。不得忽视的是,宏观经济指标并不是简单的微观经济指标的加法得到的总和,二者利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积极互动

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金融监管提供一个稳定高效有序的金融环境,这是它最终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体系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一个稳定、健康、高效、有序、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得银行业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经营活动,降低不良资产所占比例,顺利传导货币政策,反之,则会压抑金融行业的活力,让不良资产比例增高,加大经营风险,带来不良竞争,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并最终降低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再者,金融风险将会使得货币政策带来紧缩效应,而它又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抵制,这将加剧风险。想要一个有效金融监管,需要货币政策带来的稳定币值,银行在稳定的货币中才能够稳定运行,不然将带来各种问题,诱发金融风险;而需要稳定的币值又需要稳定持续的宏观经济环境,这二者都是金融监管能够实现其职能的条件和重要因素。

结论:

从上述探索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更加趋于一致性。中央银行与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在实施金融监管方面的分工差异是相对的。最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和谐的实施传导机制,这些措施和互动不仅可以使金融体系有效运作,而且可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逸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5(6).

[2]孙宝祥,科学发展观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J],湖南大学,2017(5).

作者简介:

龚旸(1984.7-),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作者:龚旸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论文 篇2:

论我国的货币制度和政策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苏迅(1985.04-),男,四川成都人。现工作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摘要:我国的货币制度建设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国家对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货币制度的管理,由控制到放松经历了两次大的“放松”。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中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地地运行,使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能够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两大体系间的沟通。本文主要论述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货币制度;通货膨胀

一、货币制度

新中国的货币制度建设开始于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1949年,因我国的财政支出迅猛增加,曾多次出现程度不等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稳定通货膨胀成为人们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时期最为关键的问题。1957年,人民银行将商业银行等包括民族资本都囊括到人民银行这一统一体制下。这一举措奠定了我国货币管理制度的基础,采取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减缓了经济的下滑趋势,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增长。在文革之后,我国的货币制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甚至处于停滞时期。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所实施的货币管理体系,基本上都是在新中国成立时期的货币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如统一货币,统一金融制度、统一国家银行等货币体系。

我国对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货币制度的管理,由控制到放松经历了两次大的“放松”——改革开放到1994年之间,国家首先对金融机构贷款进行放松;1994年以后,资本市场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解决的,这是所谓的第二次“放松”。在第二次“放松”中,主要是进行“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即“散乱”治理。中央银行为了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开始实行垂直统一管理,党务行政统一管理的措施。中央文件中也首次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这两项任务。于此同时,人民银行宣布进行外汇并轨。实施外汇并轨这一措施,汇率制度将不再保持不变,而是由原来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变为现在的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基础是市场供求关系。

总体来说,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我国的货币制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始终坚持“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双重使命,这是因为货币制度能够保障国家货币的各项职能得到正常地发挥,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

二、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基金首先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界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利率由于通货膨胀率而大幅度地上升,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利率风险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可以说是顺势而生。并且在以后的过程中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在1971年,华尔街成立了货币市场基金。这只诞生在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市场基金。

联系我国实际,当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情况并不乐观,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最主要的原因有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基金国际化、货币市场基金、优质投资品种、股票市场行情。同时,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中也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国外混业经营的银行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和缺点,不足以与其构成挑战。所以,为了使货币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够避免因法律滞后问题而导致外部失灵发生的概率,增加和市场的混乱局面,使市场的发展有章可循。

其次,货币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市场规则以及子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等密切相关,相互联系。市场规则越完善,货币基金市场发展得就越稳健。为了防止确保货币市场基金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能够适应货币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促进我国货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货币市场与各子市场的相互发展,应该建立全国货币市场清算系统。全国货币市场清算系统应当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这样能够保证买方与卖方的交易及时、高效与顺利地完成。

三、货币政策

探索建立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内部联动的协调机制,是为了增强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合力作用。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有效协调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形式为保障,建立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内部协调的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当今的人民银行两大体系中,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是独立运行的。为了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地地运行,使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能够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两大体系间的沟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在客观上提出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进行有效协调的问题。

两大部门必须建立联系会议,定期互相报告各自的运营情况和存在情况,对彼此需要协调的问题,要进行共同探讨和研究。且能够由问题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针对两大体系彼此独立而不能利用的问题,可以改造现有的金融数据库结构,建立起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共同享有的金融数据库,使中央银行能够调阅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数据,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作用,使得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货币政策部门与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加强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信息沟通;同时,要大力加强货币政策部门与银行监管部门之间人员的交流,使银行监管部门能够更加了解货币政策意图,为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有效协调奠定基础。针对当下货币政策窗口指导作用较弱的问题,建立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在执行手段上的协调机制。探索建立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内部联动的协调机制,是为了增强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合力作用。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有效协调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形式为保障。

货币政策在抑制货币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有着强有力的效果。影响货币政策作用效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企业、个人的悲观性经济预期、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央行的利率管制、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性、风险约束、非利润约束以及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等。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一,与财政政策相比,行政时差上要相对短得多。不过,财政政策的直接作用,在克服需求不足,促进经济加速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周边政治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等状况都是日新月异的。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在进行货币政策的时候,不能去寻找唯一的政策措施,而是应该能够应对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带来的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适时的调整目标,审时度势,采取恰当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使得市场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比如目前我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等情况,如果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不会解决通胀压力,反而会使其压力更加巨大。因此,就需要回避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而采取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克服通胀压力和由此带来的泡沫经济等情况,这也是经济形势决定政策调整的必然规律。

综上所述:加强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两大体系间的沟通,能够解决货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地地运行,使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能够更好地发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苏迅

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论文 篇3:

成立银监会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负责人魏加宁博士领导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在国内比较早地提出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与银行业监管两项职能分离。他认为,设立独立的银监会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他说,我们在结合国内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容易相互干扰,导致同步震荡。因为从本质上讲,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有着许多重要区别,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所在,属于短期政策,应当灵活善变;而银行监管职能则属于政府行为,应当持之以恒,不能忽紧忽松。

两种职能相对分离,其好处之一就是可以防止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同步震荡,有利于二者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货币政策应当更多地依靠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放松或加强银行监管力度来实现;另一方面,银行监管如果出现失误,也无法依靠随意增加货币供给去填补窟窿,掩饰漏洞。

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实践上,中央银行独立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认为,银监会本身其实只是一个副产品,我们的初衷是要研究如何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规范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因为这才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魏加宁认为,成立银监会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助于中央银行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近年来,中央银行究竟投入了多少再贷款用于农村信用社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由于没有独立的监管机构,谁也说不清楚,这导致了中央银行的政策失去准星。二是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解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还需要存款保险机构以及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合作。银监会方案可以改变由中央银行一家独揽、手段单一的被动局面。三是有利于中央银行视野更开阔。成立银监会将使得中央银行的视野更开阔,不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上,而是将视野扩大到所有与其有交易关系的金融机构上,专注于货币政策职能,更多地着眼产业部门和实体经济。

以往,中央银行集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于一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如今,随着银监会的成立,这种局面宣告结束。魏加宁说,成立专门的银行监管机构,使之与货币政策职能相对分离,一方面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使货币供给更好地适应各个产业的需求和国民经济运行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银行监管,保持银行监管的一贯性和法规的严肃性,使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和习惯于照章办事。以往中央银行集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于一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更容易站在银行监管者的立场上,从维护商业银行的利益或降低监管者责任的立场出发来决定利率的高低,决定货币的供应。

魏加宁说,我国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职能之间的利益冲突更突出地表现为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同步震荡。由于是在同一“首长”的直接领导下,往往是一紧都紧,一松都松,在经济形势需要中央银行放松银根时,银行监管也随之松懈下来;当形势需要中央银行加强银行监管时,银根也随之收紧。这种经历在我国过去的宏观调控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有人说,分拆中央银行职能是对中央银行的削弱,魏加宁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中央银行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大大强化了。一方面,中央银行的视野更宽,责任更宽,责任更重;另一方面,从国外的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将逐步增强,将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中央银行只有将银行监管这一政府职能分离出去,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他同时表示:“实行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职能相分离,这只是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一个方面,如何规范货币政策决策程序,使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才是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更为重要的方面。” “任何方案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在实行中央银行职能分离时要特别注意防范其负面影响。”魏加宁说,首先要注意,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以后,中央银行为了更好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仍然必须拥有对商业银行以及其他所有在中央银行开户的金融机构必要的‘检查权’。这种权力来源于中央银行与其交易对象金融机构之间的商业合同。即使监管方面出现问题,中央银行也不需要承担具体责任。这样做,有利于中央银行把握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风险。这样,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商业银行的安全与利益,而且也要考虑所有金融机构的安全与利益,还要考虑到产业界和企业的利益,要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货币政策的走向。

魏加宁还认为,银监会成立后,还可能缓解目前中国面临的来自国际上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他说,银监会成立以后,如果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规范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如果人民银行能够直接对人大负责,货币政策委员会能够从目前的咨询议事机构提升为决策机构,那么对于缓解国外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方面的压力应会有一定的好处。道理其实很简单,外国政府可以向我国政府施加压力,但是却无法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施加压力,无法对通过投票表决进行决策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各位委员一一施加压力,更无法对全国人大各位代表施加压力。(摘自2003年3月7日《中华工商时报》、《证券时报》,3月12日《信报》)

上一篇:银行业市场结构探讨论文下一篇:学校精细化后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