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论文

2022-07-03

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论文 篇1:

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主要从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服务“三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基本路径选择,切实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职能,努力把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现代银行。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银行;“三农”;农业

“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的日益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现状

2007年以来,泉州市分行对金穗米业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370万元。该公司依靠农业发展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保障,不断扩大粮食生产基地和大米加工生产线,先后在泰宁、光泽、南安等地建立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和订单粮食生产基地1.2万亩,带动农户2.3万户。同时引进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5.26万亩,产量达1.4万吨。仅此两项,每年为企业带来利润140万元,为农民增收442.5万元。该行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有选择地加以支持,通过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投放的同时,高度重视项目支农工作,扶持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产业做大做强。为提高政府粮食储存能力,支持南安、永春、肖厝、德化等县开展粮食仓储建设,目前已审批粮食仓储设施贷款5笔、金额7400万元,支持企业新建粮仓10栋,并按工程进度已发放贷款2400万元。其中南安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项目是2006年南安市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开工将加快泉州市政府在官桥、水头一带建设“粮食经济板块”的进程,有助于庞大的粮食产业链形成和区域性特色农贸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发挥服务“三农”职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业务范围、资金来源等。

(二)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存在问题分析

1、改革目标的不明确性。农业发展银行实际职能与应有功能不相吻合,不能有效弥补商业性金融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的缺失。农业政策性金融集财政与金融优势于一体,是各国在市场化条件下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佳选择。在市场化条件下,农村金融资源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的现实,迫切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手段来校正。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凡农村商业性金融不愿意进入或正在退出的领域,而国家又必须加以扶持和保护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进入,以引导商业性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的进入,否则,就会影响该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金融工具。但经过1998年的职能调整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职能与1994年建行初期确定的应有功能有很大差距,事实上的“收购银行”,限制了其在新形势下支农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几年,社会各方面要求农业发展银行调整职能定位、扩大业务范围、增强支农能力的呼声虽然很高,但具体方案久拖不决,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2、支持范围的狭窄与信贷需求的宽泛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主要局限在由国务院确定的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加工贷款等业务。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说到底是政策性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它的合理性必须放在当前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和我国农业优势资源潜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天平上,才能加以正确判断。在2006年没有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前,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和原有的客户基础现实,大力拓展商业性业务已成为燃眉之急,于是各行拓展商业性业务紧锣密鼓,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其他金融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三农”的支持成效非常明显。由此不难发现,仅定位于在粮食产业内的流通环节中的原粮购销业务进行信贷服务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以更低的操作成本、培育自己新的比较优势实现农民的更高收入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渴求愈来愈不适应。

3、农业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农业发展银行筹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政策性银行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资,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积累资金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影响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自主筹资功能弱。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按照国务院规定的业务范围,筹集可靠的资金来源,成为一个独立的筹资主体,履行其作为筹资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应当说具有比商业银行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负债业务主体——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开户企事业单位存款等均属于被动形成的负债,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筹资功能较弱。农业发展银行的营运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中央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银行在其承担粮棉油政策性收购的巨额资金支持职责而自身筹资功能弱化的条件下,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直接联系难以分割。

4、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存在的匮乏性。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日趋完善,但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却显得严重滞后,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活动所依据的国务院文件和章程的有关内容早已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运行中,长期缺少法律依据,造成了定位不准,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妨碍了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关于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却一直没有出台,对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运行规则、违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在无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无规则运行十多年,带来了明显的负效应。

5、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以来,尽管下了很大力气建立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并力求使之不断完善,但还存在问题和差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增长目前属于数量规模型,数量、范围、规模等不断扩大,质量、效益虽有提高,但不是十分明显,可以说还没有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政府、与中央银行、与有关部门及客户的关系还有待理顺。内控机制比较薄弱,不良贷款比重高。对政策性银行而言,项目贷款评审和财务评估是直接决定贷款风险和收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但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和监察力量薄弱,管理粗放,甚至有些政策性银行由于内部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经营,不良贷款率高,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

二、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路径选择

(一)明确改革目标及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按照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支农主导作用的总目标,及时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综合性开发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农业发展银行这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大力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也应该发展成为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银行。从长远来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应该明确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二)扩大农村信贷资金范围

在目前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均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及委托业务;试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等,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拓宽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

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予以补贴。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行金融债券并争取世行、粮农组织等的低息贷款提高资本充足率,拓展新业务;形成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中与农业相关的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应统一由国家政策性银行经营。为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筹资渠道,改善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建立灵活高效的资金营运体制,可考虑在我国采取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一是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负债结构,适应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为农业发展银行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市场化发债能降低筹资成本,改善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状况。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向央行借款相比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明显低于同期央行再贷款利率,可以大大降低筹资成本。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有别于商业银行、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监管和考核评价办法,严格规范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行为,促进对农业发展银行的依法监管。尽早制定农业政策性银行法或农业政策性银行条例,在法律上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这是农业发展银行有效服务“三农”的根本前提。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也是为防止因财政补贴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五)创建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经营机制,是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活力的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发展银行要深化改革,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健全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机制。要按照精简、高效、经济的原则,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要强化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劳动人事制度创新,建立完善与工作业绩和效益挂钩的评价考核、绩效挂钩和薪酬分配制度,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调动经营积极性,提高经营绩效;要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创新与建设,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操作体系,推行以防范为主导、监管为核心、补偿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模式。切实落实现代银行要求,不断推进农业发展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行精细管理,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围绕增强支农能力,创新融资机制,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基础管理水平为出发点,牢固树立流程银行观念,优化操作流程,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效益为主线的全行总体业务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做到各项业务流程标准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邹荣贵.加快推进福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发展研究,2006(3).

2、陈丽珍.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讨[J].经济师,2006(11).

3、孟献斌.加大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农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中国金融,2006(3).

4、池小萍,张国亮,刘建国.论建设新农村与健全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J].武汉金融,2006(5).

5、马永平.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J].现代金融,2006(12).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学校)

作者:饶良村

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论文 篇2:

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摘要:在分析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的基础上,提出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建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与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农投入力度,增加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财政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侧重于农村准公共产品及重大农业项目的投资;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动作用,侧重于为农业结构调整及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提供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业保险

收稿日期:2017-06-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5YJC79008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编号:2017ZDIXM168)。

作者简介:仝爱华(198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E-mail:tongaihua12@163.com。 2015年12月,中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6个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涉及到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其中资金发挥着引导其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作用。资金投入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围绕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及重点支持领域展开探讨,并从财政金融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来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1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推动我国农业生产要由过去的数量优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注重生产效益转到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上来,着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推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产品数量基本充足,而农产品质量却有待进一步提升,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消费需求安全程度高、质量好的要求,还存在高质量、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质量不高的农产品又供大于求的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吃得安全放心、健康营养。可见,推动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是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

1.1.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农业发展中也面临着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食品添加剂等农用物资的过量及低效使用问题,农业规模化养殖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问题及工业生产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生产逐步采取生态环保方式,是缓解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1.1.3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成本、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一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成本较高,其中土地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物化投入成本均较高。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农产品价格也相应较高,而国际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大豆、玉米、棉花、糖料等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1]。说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不高,亟待进一步提升。可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成本、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1.4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我国部分地区农民还面临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较突出。同时,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较注重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业结构,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1.2 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涉及到土地、劳动力、技术及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须要减少高库存类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供给,引导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农业中亟需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技术等短板领域。在诸多生产要素中,资金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资金的配置在一定能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财政与金融的参与和支持。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直接关系到资金的流量与流向,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通过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可以在农业供给不同领域和环节针对性地配置资金,并通过资金的配置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农业生产要素投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需要的领域,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

2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在充分认识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着眼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用物资生产和供给,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从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2.1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

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支持农业重大基础科学、农业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生物育种、生态环保、智能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在育种方面,不能再单纯地把高产作为育种的目标,要把追求优质、高产列为主要目标[2]。重点加强高效集约农业技术、农业生态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现代农产品储运技术的研发。其次,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水、节药等节约型实用技术及高效集约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产出增效[3]。大力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應用水溶性肥、生物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来防治农业病、虫、草害等[4]。

2.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好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进一步增加投资力度,推进节水高效型农田水利设施、防汛抗旱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再次,支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4]。加快农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网络覆盖密度和服务质量,促进信息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强化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供安全高质量农产品的必要前提。各级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源头上严防水土污染,并强化水、土、空气资源的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力度。一方面,支持探索实行耕地修养生息制度,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地整治与修复生态脆弱、污染严重、肥力下降明显的耕地[3] 。目前,我国在“种地要养地”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大量空白,需要对掠夺性使用土地的做法进行制约,将养地的重要政策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同时加强进行日常的检查评估[2]。另一方面,支持严格水资源管理,采取多项措施严禁污染农业用水,并有效治理已被不同程度污染的农业用水,确保农业用水的优良安全。另外,还要大力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水平,开展全程清洁生产,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支持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5]。

2.4 优化农业结构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积极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改良耕地质量,并通过农业技术的提升提高农产品产量。各地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加快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农村内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其次,促进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库存,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4]。最后,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2.5 优化农用物资生产和供给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入推进农用物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6]。规范农用物资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引导其转型发展,从源头上杜绝无机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与供给。限制化肥生产企业生产无机化肥,引导其研发、生产生态环保,有利于改善土壤的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其生产,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需要的差别性有机肥;切实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加大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可降解薄膜的生产与推广,以减少白色污染的发生[2]。在养殖业饲料生产方面,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切实杜绝添加铜、锌、砷等重金属元素。

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以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程追溯监管为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实施全程追溯管理[7]。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良的农用物资,为提供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提供优质环保农用物资的基础上,还须加强农用物资的使用指导,使各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类农用物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

2.6 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

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为核心,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是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每个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经营者,都应该以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为己任,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

要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在种植业方面,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进高效、环保、标准化农田建设,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园艺类农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养殖业方面,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标准场建设。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标准化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工作,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要让农业生产经营者看得懂、好使用,提高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生产能力以及质量安全意识[7]。

切实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和指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农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新农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由于其所具有的生态农业理念及互联网思维等特征,使其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因此,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更好地促进“新农人”的发展。

2.7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监督,以有效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规范农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行为,以确保认证农产品质量的市场信誉[8]。在各类农产品上市销售前进行质量检测,测定并标明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及成分含量,严禁质量不达标的农产品上市流通。还要强化相应农产品认证后的监管,加大不定期的抽检比例和频率,发现问题从严处罚,并指导其进行安全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再次发现问题者禁止其继續从事农产品生产。同时,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追溯标准,通过农产品信息追溯码可以查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

3 财政金融更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的数量和方向直接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效益。财政金融作为农业投入要素中资本要素的重要供给者,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主要着力点也指明了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领域。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要以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结构优化、农用物资生产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通过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资金配置的导向作用,有效发挥对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其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促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与引导作用,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及商业性金融的大力推动作用。

3.1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的保障与引导作用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的力度,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一方面,确保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村环境保护等农村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推动生物育种、生态环保、农机装备、智能农业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水源、空气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从国家层面出台耕地休养生息保护机制,推行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模式,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耕地的修养生息,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田防护林、病虫害的防治、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中低产田改造等农村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这些领域,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发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首先,进一步加大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力度,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与转方式调结构相适应的财政补贴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提升土壤有机质的补贴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一方面,加大对生产生物有机肥料企业的补贴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养殖废料,加大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绿色生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加大改良农村生态环境的补贴力度,尤其对追求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和谐、敢于创新的“新农人”应加大补贴力度。另外,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对农民给予直接的差价补贴,既可以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政策性金融既有商业性金融的运行机制和效率,又有政府投资注重公益性、基础性的优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和推动[5]。政策性金融侧重于应用性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投资,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需要的地方。国家开发银行侧重为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及重大农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粮棉油收储信贷服务,应尽快适应农产品收储体制改革,从重点支持国家储备收购转向重点支持市场化主体收购,支持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发展、农机租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保型农业等新兴领域。还要大力拓展供应链融资服务,以现有的粮棉油收购企业为核心群体,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上下游的农户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另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建立项目科学规划、评估、筛选机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准确性,进而提高农业项目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5]。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与推动作用,还须要进一步提升政策性银行自身的综合实力,一方面须要不断完善政策性银行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另一方面须要不断完善政策性银行内部风险防控机制。

3.3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动作用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投入的资金巨大,在增加财政投入、政策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须进一步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商业性金融侧重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的发展及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提供金融支持。

商业性金融应重点支持体现地方特色和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并加大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商业性金融应围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生态环保农业的发展。商业性金融还应积极开发担保方式更多样、期限更灵活、额度多样化、利率更优惠、保险与信贷相结合等更具灵活性的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农人”、普通农户等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金融需求。须要通过发放“农村创业贷款”等多种措施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毕业的学生、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等到农村创新创业。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拓展金融服务内容,并大力发展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更好地为农业产业链上的相关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商业性金融还要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增设ATM机、助农取款点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时,商业性金融还要在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方式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互联网金融还可以提供一些新的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手段,能够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精准地匹配资金需求,尤其是以P2P、众筹为代表的模式能够实现金融资产和人们需求之间的优质匹配、精准匹配[9],可以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满足方式,也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了更好地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动作用,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元化的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同时,还可以通过采取差别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支农再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更好地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金融服务。

3.4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转移农业风险的制度安排,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不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面临较突出的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为有效分散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农人”、普通农户等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须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及所面临风险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农业保险的性质,為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如适当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比例、提高保险金额,有利于提高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其次,鼓励和引导财产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农业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农业巨灾保险等农业保险新产品,增加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更好地分散和转移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的各项风险,提高农民应对自然风险和价格风险的能力。最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农业保险。通过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长赋.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5):4-7.

[2]郑风田.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四大亮点[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6-29.

[3]江维国.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4]杨建利,邢娇阳.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613-620.

[5]郭永田. 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6):40-46.

[6]谭铁安.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农资发展[J]. 农药市场信息,2016(7):32-34.

[7]魏国强. 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种业导刊,2016(4):5-8.

[8]于法稳. 生态农业: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J]. 企业经济,2016(4):22-25.

[9]黄 震. 发展互联网金融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6):50-53. 田莹莹,吴彤琳,张晓萍. 如何化解贫困地区金融扶贫供需结构性矛盾?——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9):72-75.

作者:仝爱华

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论文 篇3: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摘要】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农业政策性银行应该努力拓展业务范围,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改革入手,总结了近年基层农发行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当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 农业发展银行 西部 新农村

在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这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农发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结合西部实际,确定支持领域和重点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农发行贵州分行看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持作用

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贵州省分行已覆盖全省9个地州市,建立了56个县市的组织网络和金融服务体系,并在其他33个无机构的县市区,设立了29个客户服务组从事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近年来,针对贵州特色农产品资源较丰富,但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农发行贵州分行充分发挥自身在信贷规模、资金、利率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贷款规模从2006年初的60亿元发展到目前的193亿元,其中,在黔东南州就投入了13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凯里市“两河”治理、凯雷农村公路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其信贷投入力度、贷款增长速度均位于全国农发行系统前列。2009年,农业发展银行贵州分行加快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仅上半年就投入40亿元信贷资金,为支持贵州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发行在支持粮油生产和流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农发行贵州省分行自成立以来,坚持把做好粮油收购资金供应管理作为立行之本。根据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的变化,该行适时调整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粮油购销,确保国家粮改政策的实施和全省粮油收购、储备、调销等业务的正常运行。2008年,农发行贵州分行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67.66亿元,其中,政策性粮油贷款14.6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粮油收购贷款11.89亿元,同比增加1.28亿元。

2、农发行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方向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理念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和推动农民增收。近年来,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76.38亿元,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择优扶持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发展,有效发挥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三农”发展。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投资22.7亿元的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在贵州省赤水市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农发行贵州省分行针对贵州林业资源丰富的实际、累计发放贷款16.4亿元支持的产业化发展项目,也是农发行业务范围拓展以来、全国农发行系统审批单笔金额最大的贷款项目。该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季节性地为社会提供50万个闲置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通过种植出售竹原料、支持基地建设等,种竹农民每亩可增收100元/年,每年可增收2700万元,种竹农民实际增加收入1.03亿元。

3、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贵州省情,农发行明确将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重点、骨干项目,加强对农田水利、农村路网、农村电力、能源、信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截至2008年3月底,该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9.24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22.15亿元,占一季度贷款累放额的75.8%,是2007年全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总额的6.33倍。

4、为涉农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近年来,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截至2008年3月底,该行涉农小企业贷款户数已达136,占全行总贷款户的30%,涉农小企业贷款余额达2.5亿元,在支持贵州“三农”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2008年4月,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与贵州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就促进贵州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签订担保合作协议,以拓展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化解和分散金融风险,强化政策性银行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功能,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发行支持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1、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

西部贫困地区一边是“缺血”的穷财政,有大量资金需求,一边是农发行能够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而这一需一供却不能有效结合。在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的现实下,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又受到诸多限制,应该取消对农发行业务范围的单一申请审批制,凡是有利于农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行业、产业、项目,都应准予农发行介入,成为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从业务范围和功能上,让农发行成为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政策性银行。同时,由于农发行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基层行没有主动权,贷款门坎高,办贷程序繁琐、成本高,造成农发行办贷难、办贷慢的现象。

2、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主要方式是担保和抵押贷款,而西部的社会信用担保业处于萌芽期,还没有形成可为农业企业提供担保的信用机构。新农村建设中与“三农”关系密切的项目,即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小企业等业务,多数属于贷款期限长、风险大、利润率低的项目,按照商业性贷款管理要求,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项目很难获得信贷资金支持。

3、农发行开展商业性支农信贷业务仅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社会,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往往表现在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县域经济项目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不断收缩,存差不断扩大,大量资金不断从农村抽走,农村资金流出严重。支持商业性新业务的开展,必须坚持谨慎积极的原则,这为欠发达地区本身难以开展的客户营销增加了压力。农发行基层贷款权上收后,从贷款到调查、审批到发放,手续复杂,供求时间不对称,有时银行贷款到位,企业商机已失。

4、农业政策性金融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

在营运管理方面,农发行服务于客户、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基层行还不适应上级行针对支农需要、针对市场变化的信贷计划调整,信贷计划的准确性不高,结算手段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一些行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现有的数据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实现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队伍建设方面,员工素质与信贷支农的现实需求还不太适应,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项目评估、风险管理、国际业务、法律事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岗位激励约束机制亟待完善。

三、对农发行支持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1、巩固传统粮油购销业务

按照国家粮棉改革和购销政策,农发行应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坚持不懈地做好传统的粮食收购、储备、调销信贷工作,巩固好原有的粮油储备、购销企业,全力支持粮油产业发展。根据贵州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实际,贵州省分行积极支持粮油加工产业链发展,促进一批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粮油加工产业链品牌的创建,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大幅增收。

2、以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

县域经济是连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纽带。农发行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平台,给县域经济繁荣注入新鲜血液,对推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切实落实现代银行要求,不断推进农发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一要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制度体系,二要努力防控经营风险,三要继续强化资金计划分类管理。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逐步把农发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针对2008年产生新增不良贷款的实际,贵州省分行在全省系统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的信贷管理与风险防控集中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全行员工集中学习信贷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排查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工作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进一步夯实信贷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立足地域经济特点,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贵州省为例,虽然其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较多,市场很大,但是开发严重不足。农发行可以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台,依托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农发行的网点、资金优势,通过不断加大信贷,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广、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如支持优质稻、茶业、杂交玉米、种子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对于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贵州省分行近年着力支持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神奇、益佰、信邦等药业企业的发展。

5、创办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

农业项目特别是新建项目,风险高、信贷投资风险大,亟须有一个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来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除了自身要切实加强风险防范外,还应建议政府筹建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农业担保公司可建在县一级,由政府提供注册资本金、初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可依托乡镇政府、农业企业等,采取会员制形式,吸收会员资金,壮大担保基金。在担保公司成立初期,政府财政应为担保公司提供费用补贴,待其逐步发展为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后,政府可停止补贴,以实现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林:农业政策性银行与新农村建设[J].河北金融,2007(11).

[2] 李景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2).

[3]吕晶、朱建伟、宋庆: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定位与发展战略[J].西南金融,2009(1).

[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课题组:农发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选择[J].调查研究,2007(2).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熊晓炼

上一篇:茶业联作制金融支持论文下一篇:药理学教学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