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异质性货币政策论文

2022-07-03

【摘要】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流动性传导,这直接关系到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基于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09~2016年同业市场微观数据,通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GMM)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入和流出的不同作用,反映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银行异质性货币政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异质性货币政策论文 篇1:

银行异质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银行信贷

摘要:通过对中国银行业2006-2010年84家银行的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本文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和银行间市场利率对不同类型银行信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信贷要显著地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外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要受到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显著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没有显著地受到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另外,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也与不同类型银行的规模、资本充足性、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有关。因此,中央银行在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

关键词:银行异质性;货币政策工具;银行信贷

作者:刘飞

银行异质性货币政策论文 篇2: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

【摘要】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流动性传导,这直接关系到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基于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09~2016年同业市场微观数据,通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GMM)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入和流出的不同作用,反映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紧缩性货币政策使我国银行总体流动性呈恶性传导,相反,稳健宽松性货币政策使我国银行总体流动性呈良性传导,具体表现为对银行资金流入的正向影响大于资金流出。从银行异质性上看,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依赖于银行资产规模的大小和自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多寡。研究结论为货币政策逆周期监管、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以及高效运用已有货币政策工具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提供了经验支持。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同业市场;流动性传导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基于流动性关联网络的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研究”(项目编号:TJYJ10-00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核心目标是有效管理和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1],同时作为影响银行流动性传导的最重要因素[2],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中央银行为了通过货币政策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于2007年1月~2018年11月的11年间调整了52次存款准备金率,但并未保证我国银行流动性长期良性传导。在2013年6月和12月,我国先后爆发了两次“钱荒”,极大地冲击了金融系统的稳定。然而,2006年以前的22年里仅调整8次存款准备金率却较少发生大规模银行危机。这种不协调的经济现象表明:一方面,我国银行流动性传导存在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的调节作用逐渐减弱。而Park等[3]研究发现,银行间同业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基于银行间同业市场,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货币政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2]。已有研究中,传导机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主要包括三种渠道,即货币渠道、信用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货币渠道最早由Taylor[4]提出,其核心观点为利率是货币当局的有效控制手段。Bernanke等[5]指出,信用渠道分为资产负债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前者通过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后者通过影响银行信贷质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风险承担渠道形成于次贷危机后,由Borio等[6]提出,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的风险识别和偏好,以改变其风险承担行为,进而达成货币政策目标。其中银行贷款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是貨币政策对银行的传导渠道,两种渠道均侧重于银行信贷行为。随着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银行流动性在资金融通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银行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

国外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时,侧重于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Froyen、Kopecky[7]指出,在短期内存款准备金率变化会引起银行流动性同向变动。Madigan等[8]研究发现,贴现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流动性紧缺的银行化解危机。此外,国外学者还考虑了货币政策的紧缩性、稳健宽松性状态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Rauch等[9]运用GLS方法对德国银行业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有正向影响。但Acharya、Naqvi[10]提出,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促使银行出现过多盲目的放贷行为,创造出过多的流动性,进而可能引发潜在的金融危机。Berger、Bouwman[11]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正常时期,紧缩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但对大银行的影响不显著;而在金融风险爆发时期,货币政策对全体银行的作用均降低。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关领域的探索。李宏瑾和项卫星[12]在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国债利率与主要货币流动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同时,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作用研究也在继续深化。李明辉等[13]研究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阻碍了银行创造流动性,且这种影响因资本充足率和银行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王周伟和王衡[14]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以银行异质性为中介变量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体系创造流动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银行创造更多流动性,但这种影响仅对那些融资渠道狭窄、规模小的银行效果显著,对那些规模大、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效果甚微。

纵观国内外研究,已有文献存在两方面局限:①大多仅关注货币政策对银行表内所有业务的整体影响,未能反映银行间市场尤其是同业拆借市场的变动情况,这样会使银行间同业市场结构性改革方向逐渐偏离最优路径。②当前学者关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大多关注静态能力,未考虑对实际发生的资金流入流出动态传导过程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我国银行同业市场实际情况,从资金流入和流出角度,深入分析货币政策对流动性传导的影响,尝试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Kashyap、Stein[15]推断,货币政策通过调控信贷需求和流动性供给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行为,从而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13]及传导。而银行流动性传导由资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且在相同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在同业市场中资金流入流出变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如图1所示(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10家上市银行数据,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我国部分商业银行2009~ 2016年买入返售和同业存放取对数后波动趋势相差较大。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差异会使银行流动性传导如何表现?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和解答,一方面能为货币当局创新并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完善同业市场的监督体系提供重要的经验数据支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深入,存贷款基准利率逐渐淡出货币政策工具行列,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是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由于紧缩性和稳健宽松性货币政策的效果相反,为简化起见,本文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分析其对银行资金流入流出变动的影响。在资金流入方面如图2所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环境下,市场中货币需求增加,银行经营者及投资者对银行未来发展持消极预期,降低银行间同业市场的流动性水平,从而银行在同业市场中拆入资金的难度加大,使得银行资金流入减少。在资金流出方面如图3所示,主要表现在:①当央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会加大银行融资成本压力,明显紧缩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促使银行谨慎对待同业市场交易,导致银行资金流出减少。②当中央银行进行正回购操作时,亦会降低银行的准备金,可支配资金明显减少,同样使得银行资金流出减少。综合来看,紧缩性货币政策既降低资金流入又收缩资金流出。由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紧缩(或稳健宽松)性货币政策会减少(或增加)银行间资金流入。

假设2:紧缩(或稳健宽松)性货币政策会减少(或增加)银行间资金流出。

鉴于资金流入流出构成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动态过程,因此对银行间同业市场两方面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即可得出货币政策对流动性传导的影响。商业银行同业市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弥补个别银行短期流动性不足,因此获得及时资金拆入是银行加入同业市场的主要动力,如果对拆入资金的正向影响大于拆出资金,表明同业市场良性运转,则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良性传导。伴随着同业业务的发展,许多银行为了避免资产拨备、绕开存贷比限制,通过同业资产业务将银行信贷资产由表内转移至表外,从而催生出潜在风险[16]。因此,如果对拆出资金的正向影响大于拆入资金,表明同业市场存在风险隐患,则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恶性传导。

其次,银行规模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影响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重要中介因素。以货币政策紧缩期为例,如图4所示,一方面,在此政策环境下,银行较难从外部获得融资,而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其在进行融资交易时定价能力越强,越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融资,因而银行的流动性传导受政策影响越小。反之,较高的融资成本是资产规模较小银行的融资障碍,降低流动性传导水平,使得其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紧缩银行获得外部融资的成本显著提高,此时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多,其在银行间市场的优势就越体现于输出资金,在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应对困境的流动资金就越少,且越难从市场获得融资,因而使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反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少的银行,自身流动性资金越多,货币政策对其流动性传导的阻碍越小。同理,在货币政策稳健宽松期,如图5所示,一方面,资产规模大的银行自身定价能力强,内部审查机制完善,既不会也没必要盲目增加业务以获得风险利润,因而银行自身流动性供给和需求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相反,较低的融资成本吸引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进行更多交易以获得利润,所以规模较小银行的业务显著增加,高风险利润逐渐扩张,从而货币政策对规模较小银行的流动性传导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受稳健宽松性货币政策的推动,银行间市场相对活跃、运营相对稳定,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越大,向市场提供的资金越多,这样既不会增加自身运营风险又可从中获得收益,因而,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多,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影响越大。相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面临较活跃同业市场时,较难向市场提供过多资金,但可以在众多项目中选择风险较低的业务以提高运营稳定性,其流动性供给和需求变动较小,所以,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少,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影响越小。综上,无论在货币政策紧缩期还是稳健宽松期,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均因银行自身资产规模较小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多而扩大,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小。

假设4: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多,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

三、研究设计

1.计量模型的设定及估计方法说明。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算。为检验前面提出的假设1和假设2,通过检验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同业市场资金流入流出的影响,分析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作用。构建如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

2.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入项目主要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資金和买入返售,资金流出项目主要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肖崎、阮健浓[17]通过研究银行间同业市场业务结构发现,我国同业资产以买入返售为主,同业负债以同业存放为主。为体现银行同业市场资金流入流出不同方向的特征,本文选取买入返售的对数值表征银行资金流入变动率(BBS),以同业负债的对数值表征资金流出变动率(DFB),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来研究银行流动性传导特征。

(2)解释变量。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积极探索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如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和抵押补充贷款工具等,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是国家的主要调节手段。截止到2018年11月,当年中央银行已经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三次调节。方意等[18]亦指出,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IL)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Q)一起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能很好地度量市场资金供给规模和价格。所以本文选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IL)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Q)进行HP滤波得到其长期趋势水平共同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MP)。

(3)控制变量。借鉴Tarazi等[19]和李明辉等[13]的变量选择方法,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①资产规模(TA):用银行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值表示。一方面,如果资产规模越大,吸收资金可能越少,流出资金越多,银行流动性传导越畅通,越会逐渐向良性传导倾斜;另一方面,资金规模越大,经营活动需要的流动资金越多,资金流入的需求越多,资金流出越少,流动性传导阻碍越大,越会逐渐向恶性传导倾斜。因此,变动方向不确定。②资本充足率(RWA):计算公式为一级和二级核心资本/风险调整后的资产。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自身拥有的流动资金越多,则对资金流入的需求越小,资金流出越多,导致同业市场流动性良性传导。③不良贷款率(TLO):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总额/总贷款额。不良贷款率越高,流动性传导过程中的阻碍越大,越倾向于恶性传导。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FS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多,则银行间流动性传导越通畅,越会逐渐向良性传导倾斜。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样本选取及描述性统计。银行流动性传导不畅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加速恶化的重要原因[20],在此次危机前学者们多关注银行流动性传导过程中风险共担和风险传染问题,而危机后学者们对其研究大多关注风险传染作用,鲜少关注风险共担功能。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学者们观点的转变以及危机作为全球流动性传导功能转变的节点,为研究当前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本文选取2009~2016年RESSET数据库中我国101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有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60家城市商业银行、24家农村商业银行。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数据库。样本银行在我国整体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达70%以上,所选取样本银行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我国银行业的现状。表1列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买入返售和同业存放描述性统计均值结果可知,银行资金流入流出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同业存放的标准差较买入返售大,表明买入返售较同业存放波动小。两种货币政策代理变量IL和REQ的标准差分别为0.3617和1.5157,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样本期间波动幅度较大,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经历了较小波动。从其他变量来看,不良贷款率在所有数据中标准差最大,为1485.849,因此不良贷款率的波动最大。此外,我国银行在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方面在样本期均经历了较大波动。

2.实证结果及分析。

(1)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货币政策对银行资金流入流出影响的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2008年以来我国多实行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且同业存放和买入返售指标的时间序列特征均明显,故本文以稳健宽松性货币政策为例并采用一阶滞后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中三竿(sargan)检验和序列相关检验的p值可知,模型设置不存在过度识别和序列相关问题。在列(a)、列(b)中,解释变量MP的系数均大于零,并且在5%、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不论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还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实施货币政策对银行资金流入和流出均存在同向影响,从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2,即稳健宽松性货币政策对银行资金流入流出均存在促进作用,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银行资金流入流出。此外,资本充足率(RWA)和不良贷款率(TLO)在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作用效果中不存在显著影响。从表2中货币政策对银行同业市场间同业存放和买入返售的影响系数可知,货币政策对银行资金流入(即买入返售)的影响大于资金流出(即同业存放)。进一步分析可知,在稳健宽松性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流动性呈良性传导,相反,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期间多呈恶性传导。

(2)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异质性影响。实证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中sargan检验p值及序列相关检验p值可知,模型设置不存在过度识别和序列相关问题。本文研究货币政策与银行规模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叉项(MP×TA和MP×FSA)对银行资金流入流出变动率的影响。对比表3中列(a)、列(b)和列(A)、列(B)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货币政策对资金流入和流出的作用相反。通过实证结果中交叉项MP×TA和MP×FSA的估计系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资金流入变动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因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资金流出变动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因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减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多的银行,资金流入变动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小,资金流出变动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因此,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随资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增。所以,假设3和假设4得到验证,即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小;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多,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显然,在货币政策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提高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可以放大货币政策对其流动性传导的影响,反之亦然。

3.稳健性检验。为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用M2货币增速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檢验。结果显示,在被解释变量为买入返售(BBS)时,M2货币增速的系数为0.1282,并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在被解释变量为同业存放(DFB)时,M2货币增速的系数为0.0377,并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过以上方法的调整与检验,证明本文的结论仍然成立。

4.进一步分析。近年来,过度扩张的同业市场对我国银行流动性传导存在潜在威胁[21]。央行统计显示,2008~2017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量从15.05万亿元增加到78.96万亿元,是银行业总资产增幅的1.48倍。同业市场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增强了银行间的风险共担功能[22],从而保证银行流动性良性传导;另一方面,Gai、Kapadia[23]认为银行间市场因信用拆借形成复杂关系,使流动性传导成为风险传染渠道,加大了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前者发挥程度大则银行流动性良性传导,反之则恶性传导。为检验实证结果的正确性,本文借鉴Gallegati等[24]描述扩散过程的通用模型,考虑银行流动性传导过程中风险共担和风险传染两方面,在改进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流动性传导特征进行研究,具体模型为:

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资金的流动性是企业获益的根本,银行收益率高低是其流动性现状的直观反映。由于样本银行2009年和2010年数据缺失较多,所以本文运用上述101家银行2011 ~ 2016年收益率数据度量我国银行业流动性传导现状。为了更好地衡量流动性传导状态,并进一步验证流动性传导过程的非对称特征,本文选择了另一个指标——流动性创造率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流动性创造(LC)是由Berger、Bouwman[25]提出的一种国际上主流的衡量指标。流动性创造越多,其流动性在传导过程中发挥风险传染的作用大于发挥风险共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流动性风险随之增加。本文借鉴Berger、Bouwman[25]以及李明辉等[13]的计算方法,采用如下步骤构建LC指标:第一步,根据资产负债表中会计科目变现难易程度和交易成本高低将其划分为流动性资产(负债)、半流动性资产负债、非流动性资产负债和其他共五类;第二步,对已分类的科目赋予权重。流动性资产科目权重为-0.5,流动性负债科目和非流动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权重均为0.5,半流动性资产负债科目权重为0,将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债券、递延所得税负债、预计负债、其他负债、股本均赋予-0.5的权重,具体资产负债科目流动性划分与权重赋予如表4所示;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将所有涉及的会计科目加权求和,便得到LC;第四步,用所得出的银行流动性创造LC值除以银行总资产,即得到衡量流动性风险综合指标LR。

将收益率和流动性创造比率LR两个指标代入模型进行运算,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收益率和流动性创造比率LR的计算结果中r值均大于1,μ值均大于0,表明我国银行流动性传导过程中呈现风险共担大于风险传染的非对称特征,进一步证明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我国银行总体流动性倾向于良性传导。综上所述,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结果与上述检验结果一致,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我国银行总体流动性呈良性传导。

五、结论

本文从银行资金流入流出的角度,基于我国宏观数据和101家商业银行微观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GMM)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入和流出的不同作用,反映出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研究表明: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资金流入和流出均存在正向作用,且对资金流入的影响大于流出;进一步检验表明,我国稳健货币政策下总体银行流动性传导呈现风险共担大于风险传染,说明我国银行间流动性呈良性传导。同时,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因资产规模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大小而存在差异。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小;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越多,其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因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越大导致银行流动性传导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越大,反之亦然。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备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投资者对银行流动性普遍采取消极态度,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银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中,资金流入方面显著大于资金流出方面,使得我国银行总体流动性良性传导。2018年10月15日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释放资金约2.3亿元,这是2018年第三次定向降准以优化流动性结构,进而保证银行流动性良性传导。受此次定向降准的积极影响,从10月26日到11月23日央行已经连续21个工作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表明银行体系无须靠央行“补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流动性保持良性传导,增加投资积极性,形成投资者和银行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此外,央行货币政策表述中不再提“中性”,而是“稳健”,央行行长易刚亦表示意思没变但结构上更加优化,这将提高投资者对银行发展的预期,深入促进银行流动性良性传导。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备一定的政策意义:①当前我国银行整体流动性传导有效率,但仍存在流动性低效传导、发展受阻的银行,且大多为中小银行,所以货币政策需更多地向中小银行倾斜。②银行间同业市场发展迅速,在愈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中,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同业市场扭曲发展,从而失去其原本流动性传导功能,成为金融稳定的潜在风险,所以货币政策当局在制定政策时要将维护金融稳定放在重要位置,重点监控银行间同业市场。③管理层在分析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传导的影响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银行异质性,采用对不同银行实施差异化政策的方法,以避免政策失效甚至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大的银行、资产规模小的银行影响较大,因而,货币政策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大的银行影响较大,反之亦然。所以,在实施宽松的貨币政策时,应降低大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同时提高中小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影响,实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促进我国银行业均衡发展。④为各商业银行在相应货币政策环境下提高自身流动性传导的货币政策弹性,实现自主调节货币政策对其流动性传导的影响提供手段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兴韵..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7(2):58~70..

[2]徐海霞..货币政策与银行流动性创造问题研究述评[J]..财政科学,2018(1):87~97..

[3]Park J.,How J. C.,Verhoeven P.. Liquidity creation and funding ability during the interbank lend? ing crunch[Z]..SSRN Working Paper,2014..

[4] Taylor J. B..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An empirical framework[J]..Journal of Eco? nomic Perspectives,1995(4):11~26..

[5] Bernanke B. S.,Gertler M.. 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 mis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4):27~48..

[6]Borio C.,Zhu H.. Capital regulation,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 mission mechanism?[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8(4):236~251..

[7] Froyen R. T.,Kopecky K. J.. A note on reserve requirements and monetary control with a flexible deposit rat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83(1):101~109..

[8]Madigan B. F.,Nelson W. R.. Proposed revision to the federal reserve’s discount window lending programs[J]..Federal Reserve Bulletin,2002(7):313~319..

[9]Rauch C.,S. Steffen,A. Hacketha. Savings banks,liquidity cre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Z]..Goeth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9..

[10] Acharya V.,Naqvi H.. A seeds of a crisis:A theory of bank liquidity and risk taking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2):349~366..

[11] Berger A. N.,Bouwman C. H. S.. Bank liquidity creation,monetary policy,and financial crises[Z]..SSRN Working Paper,2012..

[12]李宏瑾,項卫星..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与间接货币调控——对央票操作及其基准利率作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4):13 ~ 19..

[13]李明辉,孙莎,刘莉亚..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4(10):50~60..

[14]王周伟,王衡..货币政策、银行异质性与流动性创造——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6(2):52~65..

[15]Kashyap A. K.,Stein J. C..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bank balance sheets[Z]..NBER Working Paper,1994..

[16]甘易..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17]肖崎,阮健浓..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4(3):65~73..

[18]方意,赵胜民,谢晓闻..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问题[J]..管理世界,2012(11):9~19..

[19]Tarazi A.,Roulet C.,Distinguin I.. Bank regulatory capital and liquidity:Evidence from U.S. and european publicly traded banks[J]..Social Sci? 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3(9):3295~3317..

[20]陈金鑫..从流动性传导视角看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1]吴念鲁,徐丽丽,苗海宾..我国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7(7):34~43..

[22]刘阳..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银行间拆借市场风险传染与分担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23] Gai P.,Kapadia S.. Contagion in financial networks[J]..Proceedings Mathematical Physical & Engineering Sciences,2010(2120):2401~2423..

[24] Gallegati M.,Greenwald B.,Richiardin G.,et al..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diffusion processes:Risk sharing and contagion[J]..Global Economy Journal,2008(3):1~20..

[25] Berger A. N.,Bouwman C. H. S.. Bank liquidity creation[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9):3779~3837..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0

作者:叶莉 芮萍

银行异质性货币政策论文 篇3:

货币政策、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控、银行市场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验证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而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的相互作用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其并未改变货币政策、银行竞争单独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政策、银行竞争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竞争;风险承担

一、引言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均采取一系列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刺激。我国中央银行也实施了强有力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取向从危机爆发初期的“适度宽松”逐步向后危机时代的“稳健”转变。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既包括传统的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利率以及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又包括后危机时代的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例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常备借贷便利等。同时不断探索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伴随着货币政策调控的不断变化,我国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不断推进。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进一步放宽,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当前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不断变化和银行竞争不断加剧等宏观环境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风险承担机制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影响问题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风险承担行为等问题更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

1. 货币政策风险承担的提出及作用机理。大部分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博利奥和朱(Borio和Zhu,2008)的研究中较早地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问题,他们认为: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资产价值和风险定价,影响其信贷决策和投资决策,最终影响社会总产出和金融稳定。金鹏辉(2015)认为风险承担渠道与传统的货币政策渠道有所区别,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主要是通过调控货币政策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影响整个信贷供给,最后影响到实体经济;而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主要是指银行自身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影响风险偏好的变化,改变信贷标准和信贷行为,最终选择更多地承担风险或是控制风险。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率的估值、收入和现金流机制。博利奥和朱(2008)在研究中指出,利率的变动可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估值、现金流和未来收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情况和容忍程度,最终影响信贷标准。坎贝尔和科克兰(Campbell和Cochrane,1999)认为,通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水平会下降,其有很高的热情从事高风险行为。阿里卡和马尔格斯(Dell’Aricca 和 Marquez,2006)通过研究指出,短期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贷款收益产生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审查行为会发生变化。如果短期利率水平下降,银行评估其资产组合收益会下降,那么银行可能会放松贷款审查标准。艾德里安和申(Adrian和Shin,2010)指出低利率政策会通过影响银行依据在险价值 VaR 计算的风险测度,导致银行风险容忍度上升,随之银行会扩张其资产负债表。

(2)对高利益的追求。拉扬(Rajan,2005)指出金融机构会受到名义回报的激励,如果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负债主要是以固定名义利率来进行支付的,并且是长期的,那么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这些金融机构有追逐更高的收益率的动机,从而过度承担风险。艾德里安和申(2009)也认为,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债等无风险产品的低回报和较低的融资成本,都会促使银行为获得更高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

(3)金融监管政策的保险效应。戴蒙德和拉扬(Diamond和Rajan,2009)指出,在发生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时,中央银行的救市、最后贷款人等行为,会促使金融机构获得一个来自于中央银行的看跌期权,这起到了保险的作用,那么金融机构会选择更高的风险承担行为。

2. 货币政策与风险承担的具体关系实证分析。目前已有许多文献验证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且大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宽松货币政策会鼓励银行风险承担的结论。戈格尔和范德拉莫(Gaggl和Valderrama)通过对奥地利2003—2005年商业贷款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再融资利率较低时,商业贷款组合的预期违约率反而有所提高。德利斯和库尔塔(Delis和Kouretas)对西欧、美国的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利率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金鹏辉、张翔(2014)等针对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情况进行研究,也提出了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会促使银行更高地承担金融风险的观点。刘聪慧(2014)通过对2003—2012 年期间14 家上市银行的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因为利率对资产估值、未来收益和现金流的影响以及逐利机制的存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沟通策略和反应函数会影响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测度和识别,进而降低银行的风险规避程度,银行体系就会过度地承担风险,从而产生资产价格泡沫。王冰晓等(2015)对2003—2013年期间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知,货币政策与风险承担呈现负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还受到银行审慎监管状况的影响。

一些学者结合宏观审慎管理、银行资本情况、银行规模等分析货币政策风险承担的异质性问题。昂琴和维尔堡(Angkin和Wihlborg,2010)认为大型银行的贷款行为一般较为谨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较少受到影响。而 洛佩斯(Lopez)却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大型银行因为其自身的规模优势,可以吸收到更低利率的负债,同时融资渠道较为多元化,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其风险承担水平反而会比较低。伯杰( Berger)等认为银行的风险承担选择与银行业竞争程度是负相关的,银行业竞争越充分,银行越会降低风险承担。而马达洛尼和佩德罗(Maddaloni和Pedyro)则认为,银行业激烈的竞争程度与风险承担行为正相关。银行市场竞争越激烈,银行越会放松信贷标准追求高利润,所以风险增大。从国内来看,薛襄稷(201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不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是价格型还是数量型,银行对风险的接受度和容忍度与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成正比,同时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不同。刘生福(2014)基于我国 62 家商业银行 2000—2012 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是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变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反应更加敏感。研究还发现,与一般性银行不同,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风险承担方面同时具有正向截距效应和负向斜率效应;自有资本比率较高和大型银行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反应较为审慎;热衷于表外业务的银行对宽松货币政策反应更敏感。刘聪慧(201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银行规模、流动性与市场结构同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都不尽相同,银行规模与风险承担是正相关关系,而银行流动性与风险承担则是显著负相关关系,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风险承担显著正相关。

(二)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

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已有研究主要基于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并考虑特许权价值、银行市场结构、非利息收入等在其中的作用。

付蓉、徐莹敏(2015)对2005—2013年我国27家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GMM模型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与风险承担之间呈现U形关系,银行竞争增加会导致风险承担上升。

吴秋实、李兆君(2010)从特许权价值的角度综述已有文献对银行业竞争和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研究认为,早期学者主要研究特许权价值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并且大多数研究认为特许权价值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呈负相关。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等的推进,更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范式,以特许权价值为中介,研究银行业竞争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拓展探讨竞争条件下,存款保险制度、资本要求、并购政策和准入政策等宏观政策工具是否可以用来校正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

余雪飞、宋清华(2013)基于中国17家商业银行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间竞争程度加强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马图特斯和比韦斯(Carmen Matutes和Xavier Vives,2000) 研究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的竞争程度直接决定着市场约束作用和管理措施的合理选择。博伊德等(Boyd等,2005)认为竞争和风险之间存在一个单调递减的关系。

贾洪文、颜咏华和白媛媛(2012)认为市场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有不同的作用,价格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不显著,数量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成反向关系; 而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间的关系非常显著,但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良贷款率与竞争之间存在着倒U 形的曲线关系。

综合上述文献发现,已有的文献对于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并且取得一系列成果,但对货币政策和银行竞争共同作用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是在目前我国新的金融改革形势下,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不断变化和银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学者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变化的研究较少涉及,而这正是我国目前金融业改革推进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充分借鉴比较成熟的分析框架,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引入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的交叉变量,一方面进一步验证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存在性,以及银行竞争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实证分析货币政策新形势和银行市场竞争更充分共同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以期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8—2015年的季度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样本银行主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货币政策数据、GDP 增速数据、银行贷款集中度(CR4 )、上市年限、银行规模、流动性等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万得数据库等,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工计算而得。由于个别资料缺失,本文的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如果第一季度数据缺失,用中报数据代替;如果中报数据缺失,用年报数据代替;如果第三季度数据缺失,用年报数据代替。

(二)变量选取及其衡量

1. 银行风险承担。对于银行风险承担测度指标的选择,已有研究主要采用的指标有:Z值、风险加权资产占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回报率的波动率、预期违约概率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风险承担的代表性,本文参考休斯顿等(Houston等, 2010) 的方法,选择Z 值来衡量银行风险承担。其计算公式为:

Z=(ROA+CAR)/σ(ROA)

其中,ROA表示银行资产净利率,由银行净利润/总资产计算而得;CAR表示银行资本资产比率,由股东权益/总资产计算而得;σ(ROA) 表示银行资产净利率的标准差。Z 值常被用来测度破产风险,Z 值越大表示银行的风险越小。

2. 货币政策。本文选取M2增速-GDP增速作为衡量国内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其值越大,说明货币政策越宽松。

3. 银行业竞争。因为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在银行业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故本文采取行业集中度CR4作为银行业竞争的指标,用国内最大的四家银行的资产数额占总资产数额的比率来表示CR4。其数值越大表示银行集中度越高,银行竞争越不充分。

4. 控制变量。除货币政策、银行竞争等主要的变量以外,还需要控制可能影响银行风险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银行的微观特征。银行规模、流动性、上市年限、企业性质等也是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重要因素,需要进一步引入模型。指标选取如下:(1)银行规模。为了与其他变量相对应,对银行规模的衡量主要用银行资产的对数LNASSET 来表示。(2)流动性。选用银行存贷款之比LIQ来表示,由贷款总额/存款总额计算而得。(3)上市年限。用商业银行上市时间来表示。(4)企业性质。如果是国有商业银行,其值取0;如果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值取1。

5. 其他控制变量。甘巴科特(Gambacorta)研究认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情况对银行风险承担也会产生影响,可能会促进银行加大风险承担。因此参考马达罗尼和佩德罗(Maddaloni和Peydro,2011)的研究方法,在模型中增加GDP 增长率(GDPR)作为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重要宏观经济因素,来检验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是否具有顺周期性。

(三)模型设定

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情况,本文建立了以下模型:

其中i = 1,2,…,N,N 表示银行个数。被解释变量为银行风险承担变量Riskit;核心解释变量为货币政策MP和银行业竞争CR4,控制变量包括银行规模LNASSET、流动性LIQ、上市年限AGE、企业性质STATE、GDP 增长率GDPR。

四、实证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表2为描述性统计结果和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情况。根据表1结果以及原始数据可知,样本银行的风险指标Z值在16家银行中差距较大,最大值为4.91(南京银行2008年四季度),最小值为0.47(华夏银行2009年一季度)。货币政策的标准差最大,说明2008—2015年间货币政策的变化较大,从最小值3.2%增长到最大值21.36%。银行规模的标准差也较大,银行资产对数的取值最小为6.716,最大为12.32。而银行业竞争的标准差较小,说明市场竞争情况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二)研究方法与实证结果分析

采用面板数据的稳健性回归方法对货币政策、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由表3的估计结果可知,货币政策与风险承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货币政策越宽松,Z值越小,那么银行的风险承担会越高,这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一致,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M2增长率与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正相关关系,货币供给增加,市场上流动性宽松,银行对投资较为乐观,其贷款决策会降低贷款审查或放低信贷标准,银行有较强的风险偏好。

同时,在加入控制变量和不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代理变量的系数变化不大,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银行资产规模、流动性以及企业性质和宏观经济增长对风险承担的影响不大,银行上市时间与风险承担之间负相关,说明上市时间越长的银行,其自身盈利能力和方法越多,风险承担会降低。

2. 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由表3的估计结果可知,CR4的系数为负,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CR4代表的市场集中度提高,银行竞争程度降低,Z值会降低,则银行风险承担会降低。代表中国前四大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势力指数扩大,带动银行业破产风险承担上升。反之,若垄断性势力指数下降,会带动银行破产风险承担下降。这说明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会越高。因此,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对银行体系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正向的影响。应当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激励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有效转移、规避和分散风险,不断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

同时,在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之间的相关系数更大,说明控制变量对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关系影响较大,且银行上市年限、企业性质和宏观经济增长对风险承担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关系有较大的顺周期性。

3. 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通过对MP做中心化处理后与CR4做交乘项,来检验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交乘项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无论是否引入控制变量,其系数始终不显著。说明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跟当前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宽松,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银行竞争态势不断加强,两者共同作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有相抵消的趋势。

同时,虽然两者交乘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交乘项的加入并未改变货币政策、银行竞争单独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政策、银行竞争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2008—2015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季度面板数据进行稳健性回归分析发现:

1. 货币政策与风险承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货币政策越宽松,Z值越小,那么银行的风险承担会升高,这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一致,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M2 增长率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正向影响。

2. 银行竞争与风险承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若代表中国前四大商业银行的垄断性势力指数扩大,带动银行业破产风险承担上升;反之,若垄断性势力指数下降,会带动银行破产风险承担下降。这说明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会越高,银行不倾向于冒更大的险,银行风险行为较低。因此,金融自由化的程度对银行体系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正向的影响。应当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激励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有效转移、规避和分散风险,不断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

3. 货币政策与银行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不明显。两者交乘项未改变货币政策、银行竞争单独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政策、银行竞争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

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货币政策、银行竞争的代理变量选择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选择更多种类的代理变量,更为细微地实证分析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二是对于门限效应未考虑,实际上,许多研究认为,货币政策和银行竞争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存在门限效应的,即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其影响作用可能显著不同,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引入门限效应展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二)政策建议

1. 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调控货币政策。鉴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重要性以及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金融监管、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关系,加强货币当局与监管当局的沟通协调,对不同的银行实行动态化、差别化的审慎管理。

2. 不断完善和培育金融业市场竞争机制。要不断放松市场准入,鼓励各种形式、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高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的多样性和竞争性。银行业方面,应逐渐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垄断程度,降低各类资本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支持市场对银行的行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3.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自身经营机制,应对宏观调控和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要积极调整传统经营理念,转变现有经营模式,积极向互联网金融、社区金融、小微金融等方向转变,提高中间收入和差异化经营占比。

参考文献:

[1]Adrian,T.,and Shin,H.S.. 2010. Prices and Quantities in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Staff Reports No.396.

[2]Borio C.,Zhu H. 2008. Capital Regulation, Risk-taking andMonetaryPolicy: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Mechanism?[R].BIS Working Paper.

[3]Dell’Ariccia,et al. 1999. Adverse Selection as a Barrier to Entr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0(3).

[4]金鹏辉.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述评与展望[J].南方金融,2014,(8).

[5]刘聪慧.货币政策、银行微观特征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1).

[6]王冰晓,刘阳,童中文.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银行审慎监管的角度[J].金融与经济,2015,(3).

[7]薛襄稷.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基于上市商业银行微观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5).

[8]刘生福.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异质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2).

[9]付蓉,徐莹敏.银行业竞争、所有权结构与风险承担——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

[10]贾洪文,颜咏华,白媛媛.市场约束、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5).

作者:王淑云

上一篇: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论文下一篇:我国法制化成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