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虚拟货币监管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猛发展,对监管的要求也日新月异。从功能角度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深入分析,沉淀资金、虚拟货币、平台商务和网络技术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基本风险模块。建议设立以征信体系为轴心的“伞形”功能型柔性监管机制,切实作好在途沉淀资金的风险隔离,严格监管第三方支付工具的货币创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危机对虚拟货币监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危机对虚拟货币监管论文 篇1:

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及发展方向初探

【摘要】比特币是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密码学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自2009年诞生起即获得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比特币的属性,指出其本质上属于数字货币,具有货币属性;通过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梳理当前各国对比特币的监管政策,笔者认为目前的监管策略重点在控制投机风险,将比特币作为补充性货币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比特币 数字货币 电子货币

比特币是一种基于P2P网络的数字货币,它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密码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其具有去中心化、严格控制供给速度、预估流通总量等优点,自2009年诞生起即获得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其是否属于真正的货币,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在各国监管机构对其态度尚未清晰的今天,其后续发展趋势也扑朔迷离。

一、比特币是数字货币

对于比特币是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网络货币,亦或是数字货币,不同学者的归类不同,无统一界定。

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用卡的发展催生了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的概念。1998年,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将电子货币定义为: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例如,因特网)上,用来完成支付的“储值(Stored Value)”或者“预付(Prepaid)”的支付机制。这一时期,欧洲中央银行、岩崎和雄、朱夫昌等关于电子货币还有其他一系列相近但又视角不同的定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游戏运营商推出各类游戏币,例如腾讯Q币等,许多学者随即开始了针对这种货币的研究,并出现了“虚拟货币”的概念。但是,对于虚拟货币,李翀等将虚拟货币等同于电子货币;李爱君等认为虚拟货币属于电子货币的一种;付竹等认为虚拟货币不属于电子货币,而是一种独立的支付工具。

与此同时,“数字货币”的概念也被部分学者使用。有学者认为数字货币就是电子货币,例如郑宏韬认为数字货币是指对货币进行数字化,是货币的一种电子形式;Plassaras认为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的一种,并将数字货币定义为:存储于计算机并通过万维网传输的基于互联网的货币。

从技术基础角度来说,上述各类货币均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均属于广义电子货币。但是,由于其应用场景、信用基础不同,所以仍然可以进行清晰区分。

通过上表,可以清晰区分出狭义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三者之间的差别。比特币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狭义电子货币和虚拟的货币的新型货币——数字货币。

二、比特币的货币属性

关于货币,Frederic S.Mishkin指出,货币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Bernard Lietaer在《货币的未来》一书中给予了一个简洁的定义:货币就是社区内部使用某种东西作为支付手段的一项协议。一方面,Lietaer与Mishkin的观点相近,认为具有最为主要的支付功能的东西即可定义为货币;另一方面,列特尔更进一步,摒弃了无法有效量化的“普遍接受”,转而认定在“社区内部”能够获得认可和接受即可。

(一)比特币的货币职能

上述两种关于货币的定义,都基本承认货币需要具备交易媒介、计量单位、价值储藏三项基本货币职能。

1.比特币具有交易媒介职能。商品行使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需要满足如下条件:必须便于标准化,其价值易于确定;易于分割,以方便“找零”;便于携带;不易变质;必须被广泛接受。

比特币完全满足上述要求:一是标准化,它仅仅是一组网络中的数字,无种类和品质差别。二是易于分割,最小单位是0.00000001BTC,实现了小数点后八位的精确分割,理论上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分割。三是便于携带,它可以在任意一台装有比特币软件的计算机或智能终端上使用,并且还可开发类似IC卡的新型智能设备。四是比特币以数字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类设备中,不易损耗和变质。五是被广泛接受是一个很难度量的标准,但按照Lietaer“社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群体内部被接受即可。截止4月,Cointerest网站显示全球已有4157个商户支持比特币消费;Blockchain网站显示全球持有比特币的用户达到145万,总交易量超过3600万。这些数据表明,比特币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且,由于其具有超越主权的全球化优势,其被广泛接受的潜在优势较当今各国的法定货币更强。

2.比特币具有计量单位职能。货币的价值计量单位用于衡量经济社会中的价值。一方面,比特币可以通过各个交易平台与各国法定货币进行比价,进而将法定货币的计价功能间接传到给比特币,使得比特币也具有计量单位的职能;另一方面,在货币符号化的今天,比特币自身也具备计量单位职能,并且理论上具备独立衡量商品价格的能力。

3.比特币具有价值储藏职能。货币的价值储藏的功能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购买力储藏。比特币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将比特币以二进制数据格式存储与网络或电子设备中,由用户的私钥进行保护;通过交易平台可以将其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因此,具有价值储藏职能。

(二)比特币的价值体现

比特币的货币职能,特别是交易媒介职能,体现了其使用价值。在进行“挖矿”获得比特币的过程中,投入的计算机设备费用、“挖矿”时的电能消耗和时间消耗以及比特币自身的稀缺性,都使得比特币自身具有了价值。这与开采黄金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黄金的价值非常相似。

(三)比特币的信用基础

在以黄金、白银为主的金属货币时代,货币的信用基础是贵金属自身的价值;当金属货币的成色逐渐变差,货币的价值随着降低,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在以纸币等为主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自身不具备价值,其信用基础是国家信用;当货币量超发,会造成通货膨胀。比特币自身虽然具有价值,但其信用基础仍然主要是以现代密码学为主的信息技术。正是这些技术使得人们对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严格控制供给速度、预估流通总量、不可伪造与复制等特性充满信心,并且愿意接受它。但是,与金属货币和纸币一样,比特币的信用基础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目前所面临的交易平台安全性、钱包软件安全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信用基础;并且,其所使用的HASH技术、公钥密码体系等都可能被未来证明存在缺陷。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技术被证明存在缺陷的同时,新的技术也会随之产生,那么使用新技术的新一代比特币也会随之出现,并且这种新旧交替的过程对民众造成的影响也不会比通货膨胀更为恶劣。

(四)比特币是法定货币之外的货币

如上所述,比特币是一种货币。但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是以法定货币为基础的。由于如下两方面原因,国家不会轻易放弃对法定货币的控制权,承认比特币为法定货币:一方面,国家通过控制“法定货币”进而获得可观的铸币税收;另一方面,统一的“法定货币”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历史与现实的见证与象征,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比特币短期内必然是法定货币之外的货币。

三、比特币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比特币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由于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交易平台的安全性问题数次引发比特币价格的暴跌。但是,当前比特币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其货币属性被弱化,进而导致其可能被民众所抛弃。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当今货币体系的缺陷。比特币的诸多优点可以克服这些缺陷,因此,当2009年1月份比特币诞生,其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经历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投资者相比于需要一种新货币,更需要一种新型避险理财产品。比特币恰好满足了这些投资者的投机需求。投资者过于强调比特币的金融属性,囤积居奇,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但这种投资行为导致比特币流动性下降,货币属性被弱化,无法充分履行货币职能。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比特币被市场完全抛弃。

(二)各国针对比特币的监管政策

1.德国。德国财政部认定比特币为“记账单位”。这意味比特币在德国被视为合法货币,可以用来缴税和从事贸易活动。

2.美国。2013年8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地方法院在一起比特币虚拟对冲基金案件中裁定比特币是一种货币,应该将其纳入金融法规监管范围之内。2014年3月,美国国税局明确比特币在美国税务系统中被认定为财产,适用规管股票和以物易物交易的规则。

3.俄罗斯。2014年2月8日,俄罗斯宣布全面禁用比特币。

4.日本。日本目前对比特币采取放任态度,金融厅、日本央行财务省均表示监管比特币不属于其职责所在。

5.中国。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个部委印发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宣布比特币在中国政府监管范畴内,将不被视为有效的交易结算工具。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向各分支机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比特币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禁止国内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替比特币交易平台提供开户、充值、支付、提现等服务。

总体上,目前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外,各国对于比特币均采取了审慎监管的态度。中国虽然连续出台对比特币加强监管的,但并未完全禁止比特币,重点仍然在有效控制、化解比特币投机风险。

(三)补充性货币是比特币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3年,美国犹他州一对新婚夫妇奥斯汀和克雷格完全使用比特币生活了100多天,包括购买生活用品、给汽车加油等等。目前这对夫妇正在计划使用比特币进行全球旅行。这是一次验证比特币货币能力的社会实验。同时,这次实验也揭示了比特币的货币本质——补充性货币。

补充性货币是对法定货币补充或替代的一种交易媒介。美国的国会山保姆券和时间美元、日本的社区货币、新西兰的绿色美元等均属于补充性货币,并且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高失业率、社区救助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Stodder在对瑞士WIR补充货币体系的研究中发现,WIR与瑞士法郎有逆周期的特征,并且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比特币具有成为全球化补充性货币的潜质。作为补充性货币,可以避免由于投机性风险而引发的各国监管机构的过度监管,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比特币具有货币职能,其未来发展方向是作为法定货币之外的补充性货币。当前各国关于比特币的适度监管策略以及对投机行为的风险提示,有助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良性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作为补充性货币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也许,未来比特币等新兴数字货币的健康、良性发展,将预示着哈耶克教授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所描述的场景可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R].http://www.bis.org/publ/bcbs35.pdf.1998(03).

[2]European Central Bank.Report on Electronic Money[R].http://www.ecb.int/pub/pdf/other/emoneyen.pdf.1998(08).

[3]岩崎和雄(日),左藤元则(日),沈边(译).明日货币:电子理财的时代[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01).

[4]朱夫昌.电子货币概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08).

[5]李翀.虚拟货币的发展与货币理论和政策的重构[J].世界经济,2003(08):75-79.

[6]李爱君.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法律规范[N].法制日报,2006年5月18日.

[7]付竹.以Q币为视角探析虚拟币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7(04):16-17.

[8]郑宏韬.数字货币的产生、发展与问题[J].时代经贸,2012(06):112-113.

[9]Plassaras A.N.Regulating Digital Currencies:Bring Bitcoin within the REACH of the IMF[R].http://ssrn.com/abstract =2248419.2013(08).

[10]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美),刘毅等(译).货币金融学(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

[11]贝尔纳德.列特尔(美),林罡等(译).货币的未来[M].新华出版社.2003(01).

[12]欧阳彬.论货币与国家认同的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 2010(07):50-53.

[13]贝多广,罗煜.补充性货币的理论、最新发展及对法定货币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13(09)P4-10.

[14]Stodder J.Complementary Credit Network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Switzerland’s Wirtschaftsring[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9(10):79-95.

作者:关靖远 尹文渊

金融危机对虚拟货币监管论文 篇2:

基于功能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研究

摘要: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猛发展,对监管的要求也日新月异。从功能角度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深入分析,沉淀资金、虚拟货币、平台商务和网络技术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基本风险模块。建议设立以征信体系为轴心的“伞形”功能型柔性监管机制,切实作好在途沉淀资金的风险隔离,严格监管第三方支付工具的货币创造。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功能型监管;风险模块

一、引言

第三方支付平台2010年的规模扩张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所谓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on-line payment)平台,指的是网络服务企业依托网络,基于电子商务的真实交易,在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保管、支付清算和信用担保服务的共同平台,如国内的支付宝、国外的paypal。金融危机之后,网络购物以其低费率低价格优势呈现出加速发展势头,第三方支付呈井喷式发展。2005年,国内第三方支付规模约163亿元,2009年达5 808亿元,2010年上了万亿元台阶。以支付宝为例,2010年日均交易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假定每单交易平均需要4天时间完成,其沉淀资金达百亿元水平,服务范围覆盖网络游戏、数码通讯、商业服务、机票及网上慈善捐赠等,并能够在线跨境支付。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猛发展使其监管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网上支付手段的不断创新给各国经济管理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国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义为货币服务企业,明令其不得从事贷款业务,但可以通过特设专业机构帮助客户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德国则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必须获得商业银行或电子货币的营业执照;而在中国香港则强调行业自律。我国大陆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以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为重要标志。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理论综述

国外对第三方支付监管的研究起步较早,学界对与第三方支付密切联系的电子货币予以高度关注。Solomon(1997)、Berentsen(1998)和Berk(2002)均认为电子货币会影响包括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等货币政策控制变量与政策传导机制,增加中央银行进行货币供应量管理的难度。但是,也有学者如Charles Goodhart(2000)。认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影响有限。电子货币的铸币税问题也为学者所普遍关注,Reddy(2002)具体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的影响。

我国研究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关的金融监管问题起步较晚,但是逐渐成为理论与实务上的热点。尹龙(2000)深入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货币政策的影响。李扬等(2006)在《现代电子支付与中国经济》中全面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并特别提出了沉淀资金的监管问题。之后,王罡等(2007)强调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金融风险及其监管问题。路运锋(2010)从分析信息不对称问题出发,建议设立覆盖全国范围的电子商务信息披露系统,强化第三方支付平台参与主体的信用管理。王晓毛(2010)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视角出发,强调应全面强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金融监管,同时商业银行应尽力介入第三方支付平台业务。

无论是否会出现阿里巴巴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承载的支付清算功能确实属于金融服务,然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支付服务。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2010网规发展研究报告》特别强调由于“网规的内生性、自治性、开放性”,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文明“通过服务差异化、品种多样化和大规模定制,对推动以诚信为标志的社会资本所有制变革、以分享为标志的分配制度变革、以责任为标志的管理制度变革所发挥的作用”。可见,在现有框架内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功能型监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功能型监管模式。现代金融理论认为,相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功能更稳定,金融机构的发展就是跟随金融功能的创新而不断变化。何德旭(2003)就银监会的设立分析指出,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已经成为世界潮流。马勇等(2009)通过对66个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中,传统的立足于单个金融机构和基于规则的监管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错配问题。

三、监管模式的权衡

机构型监管、功能型监管和目标型监管是三种基本的监管模式,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机构型监管模式。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第三方支付更适用柔性功能型监管模式。功能型监管有三种制度安排:统一形、牵头形和伞形。

(一)潜在的金融创新要求功能型监管

金融创新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趋势。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包括新技术的采用与新商业模式的引入。正是网络技术和“主导企业+联网企业”模式的出现,催生了当前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金融创新的平台,其创新内容既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增值服务,又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其他金融机构联合推出的新金融产品。此外,由于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互动较强,柔性的监管法规会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留下广阔的金融创新空间。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必须能够应对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活动。

(二)混业经营趋势要求功能型监管

金融机构的介入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呈现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包括金融交易引入第三方支付和金融机构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尽管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是非金融机构,但是,一方面基金业、保险业、证券业已经开始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进行销售;另一方面,以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银行背景企业正逐步跟进提供第三方支付服务。可以预期,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介入第三方支付业务。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必须能够适用于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从而避免在监管范围上存在冲突或缺失。

四、基于功能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模块

保护客户的利益、维护金融秩序并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这是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在功能监管的视角下,金融服务可以按功能不同划分为若干风险模块,并实行模块化监管。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我们将其划为以下四个风险模块。

(一)沉淀资金风险模块

在第三方支付的操作流程中,由于经历了从充值到最终发出支付指令的时间间隔,资金通常会以风险保证金、备付金等形式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滞留一定时期。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而言,有责任保证沉淀资金的安全与流动性。但是,如果沉

淀资金与经营资金未完全隔离,就会使沉淀资金面临损失与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对于沉淀资金,监管部门一般要求办理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企业将其存入特定机构的专用账户,并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但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金融创新突破监管范围,或是在监管部门放松监管以提高支付平台效率时,支付平台对沉淀资金会具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权。尤其在存管沉淀资金的金融机构因争夺客户而激烈竞争时,支付平台更可能被默许挪用沉淀资金。

当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与经营资金未充分隔离时,沉淀资金便可能进入与其安全性和流动性不相匹配的投资领域。尽管从理论上讲通过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和技术似乎可以保证支付平台有足够的流动资金用于支付,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一些特点会加剧沉淀资金损失与流动性不足的风险。首先,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企业常常不属于金融机构,大量业务与机构游离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金融创新的热点领域,新金融技术、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出现会突破既有的监管框架;再次,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依托于商务平台,通过商务平台控制交易时间,可以为最终结算时间带来一定弹性,这种弹性会促使第三方支付平台忽视流动性风险;最后,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资不抵债时,被挪入经营资金的沉淀资金将无法足额支付或偿还。

(二)虚拟货币风险模块

对客户而言,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总是表现为另一种金融资产。正如现金和存款账户不能等同对待一样,客户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保证金和备付金也不能与客户的存款账户同样对待。相对而言,客户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保证金和备付金更类似于虚拟货币。

根据文化部、商务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网络游戏虚拟货币,是指由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发行,游戏用户使用法定货币按一定比例直接或间接购买,存在于游戏程序之外,以电磁记录方式存储于网络游戏运营企业提供的服务器内,并以特定数字单位表现的一种虚拟兑换工具。其中,可与法定货币兑换、可购买商品是虚拟货币的基本特征。对于第三方支付工具而言,在存入资金时按照一定比率与法定货币兑换。,可以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联网商家购买物品,并在支付平台与商家之间进行兑换。尽管从形式上仍保留与存入货币同样的币种形式,但是在兑换时可以折扣等方式兑换不同于存入货币量的货币。因此,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可以被视为一种虚拟的货币。

第三方支付工具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一定的铸币税收入。为增强自身的吸引力,第三方支付平台常常会以折扣、优惠券等方式增加客户在第三方支付工具中的资金量。当第三方支付工具很快用于支付而完成自身的生命周期,或者要求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必须具有全额保证金时,第三方支付工具的货币创造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当不需要全额保证金,且当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实际结算仍按照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名义价值量进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便可以通过发行第三方支付工具创造通货。

(三)商务平台风险模块

与传统的支付方式不同,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依赖于商务平台,即使不依托电子商务网站或门户网站设立,特定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也被限制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联网企业之内。传统意义上的支付结算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银行主要通过手续费获得收入,同时也可以利用沉淀资金贷款以获得利息收入。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依赖于商务平台手续费、沉淀资金收益和商务平台给予的折扣。尤其是资金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停留,取决于商务平台上企业与消费者互相给予的商业信用期限。这种对商务平台的依赖,导致商务平台的商业风险有很高概率传递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并进一步转移到银行体系(见图1)。

源于商务平台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类别。首先,是商务平台经营的绩效决定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绩效。联网企业的数量、规模直接决定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便利性,从而通过手续费和折扣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潜在收益;其次,商务平台上商业信用的扩张与收缩,直接影响着资金的沉淀时间,从而影响沉淀资金的收益;再次,商务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分属不同的监管机构,在二者密切联系的前提下,监管机构、监管法规有可能存在一定冲突。

(四)网络技术风险模块

目前的第三方支付主要以网络支付形式进行,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互联网这一载体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先,互联网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客户最关心的问题主要在于网络银行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用户合法身份的确认,阻止非法侵入银行主机和核心资料系统,保证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在传输和保存过程中不被窃取或更改等。由于互联网的终端存在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互联网上信息的传播又较容易被截获,所以用户的交易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较传统的支付方式更为突出。网络攻击手段的盛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设计上的漏洞,加剧了互联网本身的风险。尽管数字证书、数字签名、信息加密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但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得既有网络安全手段的安全性下降。其次,跨平台的信息重叠问题仍比较严重。尽管目前已经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息保密义务进行了规定,但是客户信息通常并非只存在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商务平台、社交平台上同样会存在客户的各类信息,而这些平台的信息保密义务一般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这种平台之间的信息重叠使得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严格监管难以取得预想的作用。再次,高速的网络使得风险扩散速度加快。面对突发的金融冲击,互联网可以将其影响迅速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从而增加了金融风险的突发性与破坏性。

五、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功能监管思路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必然要建立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之内。虽然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在快速发展之中,但是在短期内为实现对第三方监管平台的有效监管而调整整个金融监管模式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在现有的监管模式内进行完善并逐步引入新的监管模式。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以下监管思路。

(一)逐步引入功能性监管政策

第三方支付平台会涉及多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单一的机构型监管必然会引起监管范围的冲突或缺失。因此,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遵循逐步引入功能性监管思路。首先,加强各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协作。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商务平台的信息必须实现充分共享。比如设立以征信系统为“伞柄”、以各专业监管部门为“伞骨”的伞型监管系统(见图2)。另一方面,要建立磋商机制,对于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如保险产品的第三方支付,要就监管范围与监管力度等内容进行协调;其次,要进行模块化的监管。对于第三方支付业务,要对支付业务、沉淀资金的

托管业务、担保业务等模块分别设定监管机构并制定监管规则;再次,对于不同机构的第三方支付业务,需要制定相同的监管规则。尤其对于非金融机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金融机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使其具备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二)实现沉淀资金的风险隔离

沉淀资金是当前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重点。为避免沉淀资金的价值损失与流动性下降,将沉淀资金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是一种可选择的监管方案。尽管按照2010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但是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客户竞争,在争夺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一大客户时容易滋生违规行为。因此,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速发展期可以采取更严格的监管,即将沉淀资金存至统一的托管机构,而不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自选商业银行,以实现沉淀资金的风险隔离。统一的托管机构最好设在结算司或汇金公司辖下,托管资金应当选择合理比例投放银行间市场,以避免货币紧缩效应。托管机构应向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存款利息,利率参照通知存款。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得利息收入应计入企业利润。

(三)监管第三方支付工具的货币创造

第三方支付工具可以被视为广义的虚拟货币,为避免第三方支付工具贬值引起的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监管部门需要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货币创造进行监管。首先,严格限定虚拟货币的使用范围。尤其对于金融交易如何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必须进行严格界定;其次,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发行要有全额发行准备,应当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其第三方支付工具提供全额保证金;再次,价格监管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对第三方支付工具兑换和折让比率进行干预,以稳定第三方支付自创工具的供给规模。

(四)强化对商务平台的常规监管

多数第三方支付平台依托于商务平台,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必然要扩展到对商务平台的监管。首先,尽快推出商务平台交易业务记录、保存、报告、上载的细则,完善商务平台的信息披露机制;其次,对于支付平台提供的担保要进行重点监管,防止商务平台商业信用风险的累积和爆发;再次,监管部门要保证商务平台内市场与商务平台外市场的相互制约,允许适度的市场间套利行为,必要时直接干预,避免商务平台的运行与现实经济脱节。

作者:王雅龄 郭宏宇

金融危机对虚拟货币监管论文 篇3:

欧洲银行业管理局《2014年消费者动态报告》评析

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EBA)成立于2011年1月1日,前身为欧盟银行业监管委员会(Committee of European Banking Supervisors),其自成立之时起全面接管原欧盟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的所有职能。根据成立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的条例第9章第(1)条(a)款规定,EBA的职能之一是搜集、分析和报告消费者动态。继2012年发布第一份关于消费者保护及金融创新领域目标和工作的报告之后,EBA每年均发布《消费者动态报告(Consumer Trends Report)》,对各欧盟成员国国家监管当局(National Supervisory Authorities,NSAs)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明确欧洲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的主要问题和趋势,并明确EBA开展下一步工作的一些问题。

2014年EBA发布了《2014年消费者动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2013年趋势和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明确了2014年趋势和问题。分析《报告》,对预测我国银行业涉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动向、完善境内银行业涉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有参考意义。

问题与措施

2013年趋势和问题及相应措施

根据2012?2013年度对欧盟成员国NSAs的调查结果,EBA在2013年重点关注负债和负责任信贷、收费透明度和收费水平、不当销售及特殊产品相关问题、新技术的安全性、流动性提高和融资新形式方面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负债和负责任信贷。EBA的关注重点既包含全球金融危机后持续发酵的房屋抵押贷款问题,如过度负债、欠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等;又包括消费者的其他贷款,如透支、定期贷款、分期付款、信用卡及其他个人贷款等。EBA持续关注和推进欧盟房屋抵押信贷指令(Mortgage Credit Directive,MCD)的协商谈判进程。MCD将要求贷款人在提供贷款前全面评估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并鼓励贷款人给予借款人合理的债务延期。EBA于2013年6月针对负责任抵押贷款、抵押贷款还款困难借款人的待遇问题发布了两份良好实践意见,指导金融机构妥善处理相关问题。EBA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间,发布了专业赔偿保险最低付款额或抵押信贷中介机构相应担保监管技术指标征求意见稿,就相关监管政策征求意见。一些欧盟成员国NSAs也从国家层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如修订对债务催收机构的监管规则,强化消费者保护;修改现有监管规定中负责任贷款的原则和要求;加强对贷款人和借款人双方行为准则的规范;对低收入借款人等特殊群体的抵押贷款制定新法规等等。

收费透明度和收费水平。EBA和欧盟成员国NSAs高度关注消费者有关收费过高、收费缺乏透明度、定价清晰及准确性的投诉,以及最终导致向客户退款的乱收费案例。特别是部分金融机构针对某类贷款还款提高收费标准或征收新的管理费用,进而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一些透支收费缺乏透明度,有些甚至不符合消费信贷指令(Consumer Credit Directive,CCD)有关信息披露的要求。为提高收费透明度,欧洲议会已经启动了支付账户指令(Payment Accounts Directive,PAD)立法程序,并于2013年5月公布了草稿。EBA也将持续关注欧洲议会相关立法进程。

不当销售及特殊产品相关问题。金融产品的不当销售范围仍是EBA和大多数欧盟成员国NSAs持续关注的问题,一些金融机构不断采取激励措施以重建资产负债表和开发困难经济环境下的收入机会和利润。部分中介机构根本不了解其所分销的金融产品,但仍然对消费者进行误导宣传和销售。部分信贷机构向储蓄用户销售信贷机构金融工具,并误导宣传这些产品“与储蓄一样安全”。针对上述问题,欧洲监管局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f the Three European Supervisory Authorities)于2013年11月发布了《制造者产品监督管理流程共同立场》,对制造者内部产品监督管理机制提出了八项原则性要求,强化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事前预防机制;EBA推动欧洲监管局联合委员会出台了投诉处理指南银行业部分的内容,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发布了征求意见稿;欧洲监管局联合委员会与欧盟成员国NSAs合作,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共同针对信贷机构不当销售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欧盟成员国NSAs持续关注某些不必要复杂产品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外汇贷款(包括外汇房屋抵押贷款)、支付保障保险和贷款联结信贷保障保险等复杂产品。这些产品对消费者来说过于复杂,很难完全理解相关收费、风险、回报和保障条款的内容,最终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EBA并没采取特别的措施来逐个解决上述特殊产品问题,而是于2013年通过推动欧洲监管局制定和出台了《制造者产品监督管理流程共同立场》来强化“源头治理”,从构建产品事前预防机制的角度来解决该问题。此外,在国家层面,部分欧盟成员国NSAs也通过制定外汇贷款风险管理新标准等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

新技术的安全性、流动性提高和融资新形式。《报告》指出与零售支付市场相关的科技发展引起了很多监管关注,特别是对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渠道相关技术与系统安全性的担忧,明显限制了某些经济领域如电子商务的发展。欧洲议会于2013年夏季开始对支付服务指令第二版(Payment Service Directive 2,PSD2)的审查。同年,EBA参与了欧洲央行主持召开的零售支付安全欧洲峰会(European Forum on the Security of Retail Payments),协调督促各方就零售支付服务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报告》指出,近年来出现了“众筹”和“P2P”贷款的流动性提高和融资新形式,即一群消费者被邀请加入向其他借款人或企业提供的直接贷款,作为向金融机构贷款的一种替代品。一些欧盟成员国NSAs已经发出提醒,警示消费者要意识到其中包含的巨大风险和保护措施的缺乏,如缺乏监管和补救机制。2013年秋季,EBA与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合作,联合28个欧盟成员国NSAs开展了专项调查,并将研究结果提交欧洲议会,提出了监管意见和建议。

2014年监管重点

根据对欧盟成员国NSAs关于消费动态和监管趋势的调查,EBA明确了2014年消费者保护的问题和重点工作。

家庭借贷。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家庭借贷相关问题一直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焦点之一。欧洲消费者家庭负债主要来自于房屋抵押贷款和个人贷款两大类,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问题。日趋严厉的监管致使房屋抵押贷款政策收紧,审批标准提高,这反而促使部分消费者为了获得足够的贷款而提高贷款申请额度,选择更高的利率或可变利率,最终负担更多债务。不负责任信贷问题仍然存在,如贷款人在评估借款人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时,没有充分考量未来利率上升给借款人带来的违约风险,可能导致消费者因无法偿还贷款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目前欧盟的低利率市场环境容易导致消费者高估自身还款能力,进行更多的消费信贷。2014年,EBA将对2013年6月发布的两份关于负责任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还款困难借款人待遇问题的良好实践意见的实施效果,开展调查评估,并结合调查结果对MCD相关内容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同时,EBA也在考虑采用更具约束力的法律文书,来出台相关监管规定。此外,2014年4月至5月,EBA将公布专业赔偿保险最低付款额或抵押信贷中介机构相应担保监管技术指标的最终版本,该监管技术标准将有力地规范抵押贷款市场和强化消费者保护。

银行账户转换及费用。银行账户,特别是支付账户是银行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入门产品,为了保障消费者能够并且自主选择和切换银行账户,银行账户收费透明度和渗透问题一直受到重点监管。根据欧盟2012年调查显示,银行账户转换和收费透明度是消费者最关注和投诉较多的问题。银行账户转换不自由,存在转换程序不灵活、转换耗时长等问题,削弱了消费者转换银行账户的意愿,阻碍了市场竞争;收费不透明,金融机构对收费内容、收费标准和适用条件等解释说明不到位,导致消费者对相关协议条款的理解存在偏差;为了方便消费者进行银行账户转换,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该业务,欧洲银行业委员会(European Banking Industry Committee)于2010年出台了《银行账户转换共同原则》。但该原则效力不高,是由金融机构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所以实施效果不佳。2014年,EBA将会把支付账户收费透明度和可比性、支付账户转换以及获得基本支付账户的相关监管要求纳入支付账户指令。同时,EBA正考虑出台相关指引,协助欧盟成员国NSAs明确支付账户转换合理收费的基本特征,以及确认银行应为支付账户提供的服务内容。

众筹和不当销售。众筹是近年来出现的融资新形式,发展迅速,主要分为股权众筹和以P2P借贷为主的贷款众筹两种。众筹和众筹平台运营过程中,在汇款和保险资金交付、有关当事人和洗钱方面的尽职调查、误导性或缺乏信息披露、不公平或误导性的合同条款等方面普遍存在风险,并且没有争议解决和补救机制。EBA还注意到众筹处在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现行金融监管架构之外。2014年,EBA将会同ESMA共同研究是否需要对欧洲监管架构作出相应调整。不当销售一直是EBA和欧盟成员国NSAs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EBA继续关注金融机构不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诱使员工向客户推荐不合适产品的问题,将推动欧盟成员国NSAs对相关问题开展调查,EBA将根据调查结果出台相应措施。此外,针对交叉销售过程中的捆绑销售问题,EBA将联合ESMA和EIOPA共同出台相关指引和规定,防止交叉销售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将相关内容纳入金融工具市场指令第二版和房屋抵押信贷指令(MCD)中。

非传统支付方式和传统支付方式。近年来,非传统支付方式的最大创新就是移动支付和电子钱包,即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或电子货币来购买产品和服务。但金融创新也伴随着新的风险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存在系统漏洞和技术风险,支付方式的安全性、稳定性受到质疑;发生未经消费者授权即扣款等账务争议时,没有相关补救措施和争议解决机制;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在支付数据保密和消费者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不明确。EBA认为,PSD2的出台将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传统支付方式包括现金、借记卡、信用卡、支票和银行转账等。目前欧盟市场传统支付方式中,现金、电子现金转账、电子划汇等方式所占比例较高。由于现金和支票易被伪造,EBA和欧盟成员国NSAs都希望采取措施促进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来替代上述其他支付方式。在即将于2014年出台的PSD2中,欧盟对传统支付方式的监管机构将会发生变化,EBA也将持续跟踪PSD2的修订过程。

虚拟货币、比较网站及金融宣教。2013年比特币在兴起和蔓延的同时,显示出虚拟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巨大风险,如币值不稳定、波动幅度大,虚拟货币交易被用于洗钱等金融犯罪等等。对于是否应当禁止虚拟货币或是对虚拟货币加以规范,EBA将于2014年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分析相关问题并做出决策。比较网站为消费者比较金融产品、服务和价格提供了便利,但近年也出现了消费者过度依赖比较网站,而不去详细了解相关条款和信息的情况。一些商业性的比较网站出于营销目的会对某些产品标识“一致推荐”“最佳选择”等来诱导消费者。2014年,EBA将配合欧洲监管局联合委员会研究如何引导消费者使用比较网站和理性选择产品和服务。EBA支持和鼓励欧盟成员国NSAs按照OECD的相关意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金融宣教活动,并对本国国民金融知识水平进行调查评估,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特点与启示

监管机构对新问题、新趋势的反应迅速,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逐步适应快节奏监管。作为成熟、稳健的金融市场,欧盟十分重视消费者保护,EBA等欧洲监管机构持续监测、密切关注着涉及金融消费者利益问题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并且迅速作出反应。如针对2013年众筹的迅速发展和比特币市场的剧烈波动,欧洲各监管机构纷纷发布风险提示,在欧盟成员国开展调查,并研究2014年出台监管规定。近年来,我国监管执法机构的反应速度也在提高,如针对舆论关注和社会反映较多的银行收费问题,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启动了涉企收费专项检查,迅速开展和推进全面深入地检查。对新问题、新趋势,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摒弃监管机构需要一定反应时间的侥幸心理,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全过程的产品监督管理成为金融监管新趋势,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尽快构建相应机制。《报告》中多次提及欧洲监管局2013年发布的《制造者产品监督管理流程共同立场》,详细介绍相关内容对其作用充满期待。该文件对制造者内部产品监督管理机制提出了八项原则性要求,高度重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产品监督管理,强化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事前预防机制,展现出欧洲监管机构新的思考方向。从我国金融机构的实践看,金融机构对涉消费者保护产品监督管理的关注重点仍是事后阶段,忽视了对事前和事中阶段的监督管理。因此,金融机构亟需建立全过程的涉消费者保护产品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全过程协调和管控。

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须适度理性,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作为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过度负债和房屋抵押贷款债务问题受到各监管机构,特别是欧美银行业监管机构的持续关注。虽然在过度透支等问题中消费者也负有一定责任,但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看,在信贷业务过程中应秉持“负责任信贷”原则,严格信用审查和风险评估,动态考量和评估消费者的信用和还款能力,做到“给适合的人发放适当的贷款”。银行收费一直是消费者向监管机构投诉较多的问题,欧洲各国主管部门除了发布相关指南和信息,并增加对金融机构营销和广告中相关费用描述的审查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专门立法规范相关问题。各监管机构对银行收费的相关要求会越来越严格,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规范产品和服务收费的定价及公示,避免发生媒体曝光、监管机构处罚等事件。

不当销售问题受到高度关注,银行业金融机构受到多重监管。EBA自2011年起至今都在关注金融产品不当销售问题,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否向消费者充分说明复杂产品的相关风险和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薪酬激励机制是否导致员工不当销售行为、交叉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捆绑销售等具体问题。从监管动态来看,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销售和管理、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相关信息披露水平,将一直是各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根据《报告》,在欧洲参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工作的主体不仅有欧盟成员国国家监管当局,还有欧洲银行业管理局、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和欧洲保险及职业养老金管理局三大监管机构及其联合委员会,更有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各自业务条线及职责范围内共同合作,多维度、全方位的开展工作。随着我行国际化步伐加快,我行部分境外机构相关业务势必要受到上述多重监管机构的规范。因此,加强对这些地区相关监管规定的研究,加强与各监管机构的沟通,遵守相关监管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法律部)

作者:刘珊珊

上一篇: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方法论文下一篇:私企行业成长与金融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