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

2022-04-15

政策性银行改革才是最重要刺激措施央行未改中性货币政策立场2015年4月19日,央行宣布自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为了获得此次降准的权威解读,《财经》记者专访了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陆磊表示,央行此次降准基本上还是对冲外汇占款不足所产生的基础货币流动性缺口。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 篇1:

国家开发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发展战略

摘要:自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探索和实践开发性金融以来,已经取得了优良的业绩。200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由政策性银行改革为商业银行,改革难度大,具有特殊性。本文重点分析其转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改革初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开行;商业化改革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背景及内容

(一)改革背景

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成立于1994年3月,是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十多年来,国开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中长期融资领域的主力银行作用;在以市场化方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同时,国开行以优良的业绩跻身于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行列,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开发性金融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国开行需要适时进行商业化改革。近年来,国开行积极探索和深化适合我国国情的开发性金融之路,为其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内容

2007年底,国开行获得汇金公司200亿美元注资,2008年12月11日,国开行整体改制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00亿元,财政部占比51.3%,汇金公司占比48.7%,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资产规模仅低于工、农、中、建后的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一拖二”(一个集团公司,下设两个子公司)的组织框架,2009年8月31日,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以下简称国开金融),为其全资子公司,接手国开行已有的非金融类股权资产,主要业务范围为私募股权基金、直接投资等;2010年6月17日,国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开证券)成立,从事证券经纪、投资咨询、证券承销等业务。这样,国开行作为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就可以提供投融资一体化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二、国开行商业化改革后面临的问题

(一)职能定位及业务领域

改革后的国开行是商业银行框架下的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同一般商业银行在某些领域存在适度交叉和竞争。电力、公路、铁路、石油化工、城建及邮电通讯等以前国开行的优势领域已成为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放贷热门行业。国开行2010年70% 多的贷款都投向了这些行业,并且近一半都是集中在东、中部,而东部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和商业银行竞争最激烈的地区,而且有关国开行同其他商业银行进行不公平竞争的抱怨也一直不断。国开行的商业化改革,不能加剧银行间的同构性,也不能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因而必须正确处理好同其他商业银行的关系。

(二)筹资渠道及资本金

多年来,国开行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迄今累计发行本外币债券已经突破五万亿元,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发债主体(见表1)。

较高的资本金可以提高投资者对国开行债券的信心,有效缓解商业化改革后发行债券的压力,但是国开行却没有稳定、明确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即使经过注资、重组后,2008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11.31%,2010年末又降至10.87%,低于同期国外政策性银行。截至2010年末,国开行外汇贷款余额为1413亿美元,预计未来仍需大量外汇资本,这些可能制约国开行未来的发展。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开行发债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并且有上升的趋势。

(三)制度环境及经营理念

国外政策性银行都是依法成立,其职能定位、业务领域、经营模式及监管方式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国开行从成立至今,国家一直没有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其风险补偿、监管原则等基本框架,这不利于商业化后国开行的发展需要。

一些分行在经营中行政色彩浓厚,竞争意识和主动营销意思相对淡薄,业务开展上更多依靠银政合作等手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务的进一步开展;国开行人员少,人均资产管理规模大,且新员工多,普遍缺乏商业银行管理经验。

(四)公司治理及业务风险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至关重要。商业化改革后,虽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构架,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高级管理层人员的任命委派、业绩考核等方面还缺乏完善的规范性制度。第二,国开行开展某些特殊业务时,常常难以遵循现代公司治理的原则。

国开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多年来国开行的风险控制模式主要是地方财政担保、公司法人机构运作土地收益作保障、事业法人机构收费权质押等方式,这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模式有明显不同。第一,国开行在公共设施领域投放了大量贷款,部分项目担保人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机关,弱化了对融资平台的信用、经营及财务等方面的分析。第二,在基层金融领域,国开行自2003年以来向“三农”、中小企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环保及节能减排、应急贷款等领域提供巨大资金支持,由于市场的变化及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该领域贷款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第三,近年来国开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业务,近1/3的贷款分布在国际业务,随着“走出去”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大,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对国开行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远,仅2010年其汇兑损失就接近190亿元。总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商业化改革后后国开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需要结合自己的业务模式和特点,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五)监管问题

国开行已经改革为商业银行,那么在监管上理应执行商业银行的相关监管管理制度和办法。但由于国开行仍将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使命,因此传统商业银行的监管规定并不完全适合于国开行。国开行的某些开发性业务、创新业务的监管就困扰着监管当局,并且监管部门也没有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来审慎评估、计量国开行的中长期贷款风险。

商业化后的国开行,已经成为集银行、投行、基金、金融租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机构,而我国目前依然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制度,国开行的业务范围已大大超出了银监会的监管范围,其投行业务属于证监会监管,数只产业基金则由发改委审批。

三、国开行的初期发展战略

(一)实施差异化竞争,扩大业务合作的宽度和深度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范畴难以权威界定,并且金融业务具有延续性,国开行应坚持开发性金融和中长期投融资的优势,发挥平抑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实施差异化竞争;同时扩大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

1. 实施差异化竞争。第一,大力支持战略性投资、城市开发、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中长期建设。第二,大力支持城镇化、中小企业、“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第三,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业务。第四,积极推动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与发展,发展租赁业务,积极发展投行业务。

2. 扩大业务合作的宽度和和深度。目前国开行的项目贷款和区域开发常常成为商业银行跟进的先导,后续竞争更加激烈。商业化后,国开行应继续加强与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各自的业务优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合作,开发更宽、更深的市场。第一,通过与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合作组建银团贷款和实现城市之间的结算和汇兑,通过与城市商业银行加强合作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开发国开行贷款项目的后续商业价值,通过与邮政储蓄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合作来实现对中小企业、“三农”等县域及农村项目的贷款发放。第二,加强同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代理等业务合作,通过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开展企业理财、信托等合作,完善国开行的服务领域。第三,加强同中资、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开展证券承销、并购重组等合作。

(二)拓展筹资渠道,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1. 拓展筹资渠道。商业化初期,国开行仍主要以发行金融债券筹资,必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第一,探索并扩大金融债券发行范围,面向大中型企业、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社会居民等层面发行。第二,开发并吸收大中型企业及银行、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机构的“协议存款”、同业存款等。第三,创新发行机制,拓展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融资渠道,海外重点开发美国、日本、欧洲市场,开发、丰富不同种类、不同利率的债券组合。

2. 积极增加准备金,降低筹资成本。国开行应积极增加准备金,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同时降低筹资成本。通过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金;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筹集资本;引进境内合适的战略投资者,重点引进国有企业,如引进中国人寿、社保基金等机构,并保证国有股份的绝对控制权。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国开行应借鉴国外开发性银行经验,建立负债规模控制机制,负债倍数适度控制在20—30倍左右。

3. 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应对债信问题。考虑国开行的特殊性,其发行的一部分债券信用会影响到主权信用评级。这是因为:第一,国开行的股东是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两者都具有国家信用。第二,持有国开行债券的大多是国内商业银行,如果按机构债信定位,商业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就会提高,进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就不愿意持有其债券,国开行就可能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甚至演变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较强的国家背景和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是国开行建立良好市场信用的关键,国开行必须继续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三)转变经营理念,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

1. 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国开行应转变经营理念,增强市场营销意识和竞争意识,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与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第一,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国开行的企业文化、业务优势和产品服务,扩大市场知名度。第二,建立主动营销的市场机制,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培育客户关系,不仅要维护好同政府、大型企业的关系,还要保持同优质中小企业的联系互动。第三,开展适应商业化改革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建立市场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

2. 优化风险管理框架,防范和控制风险。国开行应采取多种措施与手段,创新机制,防范和控制风险。第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评审、授信的方法与制度,对贷款的使用和风险的防范从依靠政府转变为依靠市场,从关注担保人转向关注借款人(第一还款人),更加注重项目发展前景和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第二,借鉴国开曹妃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功经验,创新与地方政府等的合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合作风险。第三,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定期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协调沟通,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财务监测分析,加强对贷后资金的调查分析。第四,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计量体系。第五,强化合规经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四)建立独具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

鉴于国开行的特殊性,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国开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加强公司治理建设。第一,在董事会下组建一个包括财政部、汇金公司在内的快速决策协调委员会,对一些特殊项目及突发性重大交易等实行决策协调机制,弥补一般公司治理机制的不足。第二,加强内部治理建设,从制度上建立防范机制。对高级管理层及子公司重要领导的任命、业绩考核及薪酬激励等设立合理的机制安排;增加独立董事,发挥其独立性和专业性。第三,稳步发挥外部监管作用。定期将财务报告及业绩分析报告等上报股东,加强同舆论的信息沟通,逐步发挥社会舆论的外部监督作用。

(五)保持同各国家主管部门的沟通

虽然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进行改革,在现有相关法规没出台之前,国开行应加强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的信息协调沟通,确保改革的渐进性和稳定性,维护我国金融系统安全。

四、国开行的长期发展战略

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的成功经验,从长远来看,国开行应通过商业化改革成为金融控股公司,采取母子公司和分帐户经营模式,完善公司治理建设,预防和控制风险,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全能银行和现代金融企业。

第一,通过建立母子公司和分帐户经营模式,分别管理商业性业务和一定的政策性业务,严格区分两者范畴,分类监管,分类核算。

第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中长期业务优势,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及投行等商业性盈利业务,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适当扩展国内分支机构,探索建立国外大区域分行机构;在合适时期可考虑收购一家存款类的商业银行;以优化风险管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五、结论

国开行的商业化改革,既转型又转制,改革难度大、具有特殊性,并且改革后面临着职能定位及业务领域、筹资渠道及资本金、制度环境及经营理念、公司治理及业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国开行积极研究和应对,通过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社会责任,合理制定改革初期、长期发展战略,保持改革的平稳顺利过渡,切实维护金融系统安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度报告[R].2010.

[4]张双智.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与业务转变[C].深圳:第五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2009年4月11-12日.

[5]李梦斐,陈兰兰.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6).

[6]广西银监局课题组.国家开发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的前景分析[J].上海金融,2007,(7):23-26.

[7]何伟民.关于开发银行商业化运作的几点建议[J].中国经贸,2009,(6).

[8]徐瑗.破解草根金融难题——专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J].南风窗,2009,(17):60-62.

[9]杜艳,陈珂.国开行转型再定位——专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蒋超良[J].财经国家周刊,2010,(11).

[10]高晖,陈春.国开行:尴尬前行[J].银行家,2007,(12).

[11]张宇哲,张曼.开行商业化之困[J].财经,2009,(6).

[12]朱元樑.对深化我国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金融,2008,(17).

[13]孙辉.商业化改革后国家开发银行监管难点及模式探索[J].上海金融,2009,(5).

[14]郑波.国外政策性银行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6,(12).

[15]詹向阳.也谈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转型与改革[J].金融论坛,2006,(6).

[16]王伟.当代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7,(6).

[17]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刘西顺)

作者:蔡正旺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 篇2:

金融市场


政策性银行改革才是最重要刺激措施

央行未改中性货币政策立场

2015年4月19日,央行宣布自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为了获得此次降准的权威解读,《财经》记者专访了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陆磊表示,央行此次降准基本上还是对冲外汇占款不足所产生的基础货币流动性缺口。他强调指出,降准本身不改变央行稳健和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此次央行降准的时间颇值得玩味。4月15日,统计局刚公布了2015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GDP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7.3%进一步放缓至今年一季度的7%,已跌至全年目标(7%)的边缘值,在市场人士看来,真实的增长速度可能更低。但与此同时,经济的低迷却与股市的亢奋形成了鲜明对比。上周,沪指轻松超越4300点、牛市预期越来越浓。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降息、降准之类的货币政策操作都容易被市场解读为货币政策宽松的标志,而这种理解又会进一步给资本市场“火上浇油”。

因此,央行降准的举动,更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货币政策的转向,央行将进入降息的快通道。

对此,陆磊表示,央行此次降准基本上还是对冲外汇占款不足所产生的基础货币流动性缺口。他强调,降准本身不改变央行稳健和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陆磊认为,从基础货币总量上看,今年一季度外汇占款同比少增1.04万亿元,M2的增速也因此而降低,为了维持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预定的12%的目标,央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进行对冲。至于为什么此次选择降低1%的准备金率(作者注:之前几次均是0.5%),陆磊表示,经过测算,1%的准备金率降幅所释放的流动性大体上与基础货币的损耗相当。

其次,央行的降准操作也考虑到了目前资金的价格。陆磊指出,央行始终关注金融机构能否向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的低成本融资。

总结起来,央行的意思是想保持资金的水平面稳定,这个标尺是12%的M2增速目标,如果低于这个标尺,央行就要放一些流动性出来,可市场只看到了新进的资金,却忽略了水池之前的损耗,因此容易将央行维持水位平衡的操作,看成是大水漫灌。

但市场未必完全是错的,双方在理解上可能有所差异。尽管央行一再强调货币政策稳健和中性的立场,但是周小川行长在今年“两会”的记者会上也曾表示,“稳健”这个词覆盖面比较大。在这个范畴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灵活性的调整,但是从稳健换到另一个提法(比如“适度宽松”或者“适度从紧”),跨越的台阶就会比较大。周小川当时提醒市场关注M2这个指标,不管货币政策调节工具是什么,只要M2增长适度,就没有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立场。

更易于理解的解释是,货币政策如果没有大的变化,“稳健”的用词就不会变,但这也并不代表央行不会选择更灵活的做法。

金融市场对宽松的预期已经比较明显。一位国有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人士表示,今年春节以后,资金市场的利率就一直往上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参与者认为地方债务置换计划未来会挤压市场资金面,这时如果没有央行对冲的话,市场利率会一直往上走。对此,陆磊表示,货币当局会关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但这不是决定货币政策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说财政政策还不是央行最紧要的考虑的话,那么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金融稳定。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希望在重大改革措施,比如存款保险,推出之时,有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

事实上,与降准相比,近期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更值得关注。瑞银证券汪涛敏锐地指出,降准的确是宽松措施,但并非刺激政策。相比降准,更值得关注的是决策层决定为政策性银行注资并提供流动性支持、以扩大其信贷投放规模。

国务院最近通过了对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国开行将回归“开发性金融定位”、在市场机制下从事政策性业务,而不再追求此前的商业化定位。国开行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总贷款超过8万亿元(占银行体系总贷款的比重约10%、占GDP比重约13%),是最大的政策性银行。这一改革方案意味着,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的国开债将拥有国家信用、风险权重为零。作为改革方案的一部分,决策层将为国开行注资,注资方可能包括财政部、央行,注资后国开行的政策性地位将大大增强。

“这恐怕才是近期最重要的刺激措施。”汪涛写道。

作者:由曦

政策性银行改革分析论文 篇3:

关于我国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

摘 要:政策性银行是我国做好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政策性银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发展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和机遇,当前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风险管理的问题,本文将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并研究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发展对策。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 风险 管理

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在筹建经营、资金来源、经营目的、经营业务上都有不同。因此,政策性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影响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做好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对于发挥好政策性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具有推进作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要想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政策性银行的含义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

二、政策性银行的特征

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有其独有的特征。从整体来看,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作用在于做好资金配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缺陷。具体来讲,第一,从资金的角度,政策性银行的成立,其资本都是来源于政府或者由政府参股成立的,这种资本的构成也充分体现了政策性银行的本质和其目标是为国家做好资金配置服务工作的。第二,从经营的角度来讲,政策性银行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其经营的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政策性银行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实现资本配置,以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的发展。第三,政策性银行没有吸收存款和信用创造的职能,商业银行自负盈亏,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以及信用消费的职能来实现资本的吸纳以及盈利,这一点在政策性银行中不适用。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需要依靠政府拨款支持,其服务的范围领域是特定的,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政策性银行不存在竞争的可能。第四,从融资的角度来讲,政策性银行的融资原则是特定的。此外,在信用方面,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具备信用创造的能力,信用消费的过程不在政策性银行的范围之内,这是由于政策性银行的资本流动特点所决定的,政策性银行不会增加货币的供给量。

三、政策性银行的风险表现

(一)外部风险

政策性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其面临的外部风险进一步凸显。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借款人违约而造成贷款损失的风险。政策性银行运用国家提供的资本进行资产配置,主要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项目建设与发展,这些行业往往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盈利能力较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难以衡量等问题。同时由于政策性银行贷款普遍存在期限长,收益低,行业集中度较高等特点,政策性银行在提供资金支持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信用风险,不良率的增高会严重影响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

2.市场风险。政策性银行同普通的商业银行一样,在发展中也要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市场风险的表现有很多,由于利率的波动而产生的利率风险,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带来的收益损失风险等都属于市场风险的表现特征。此外,从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发放情况来看,政策性银行支持的产业往往面临着收益的问题,同时,政策性银行在对这些产业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大部分是以比较优惠的条件发放的贷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风险依然会影响到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此外,一般而言,支持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政策性银行同样面临着企业的融资风险,而融资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偿还能力。

(二)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往往是很多银行都面临着的风险问题,从内部决策的角度来讲,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也影响着政策性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当前,政策性银行的发展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一定程度上,政策性银行内部的决策失误会影响到整体的银行的发展。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工作和实际的工作中的操作也会给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而且,在内部管理工作出现控制不力的情况下,银行内部容易出现寻租行为,进而导致政策性银行的风险发生。内部管理是政策性银行规避风险促进发展的重要方向,内部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如何关系着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在一些政策银行内部存在着管理惰性的风险,对于国家资本拨付的依赖性过大而丧失管理的积极性,这也给政策性银行的管理带来风险。在业务经营方面,政策性银行的管理者对于投资领域的把控还是比较重要的,目前政策性银行存在着一些投资领域过于集中的情况,影响了政策性银行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收益,不利于银行的全面发展。集中于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地域进行投资,或是集中于大型中长期建设项目的投资都不利于投资收益的实现,同时也会给政策性银行的经营带来风险。

四、政策性银行风险存在的原因

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管理风险是其主要面临的风险内容,一定程度上来讲,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处置规避的能力关系着国家资产的处置,同时,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全面标准,这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而言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政策性银行管理工作中存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政策性银行内部环境管理存在问题

从内部环境管理方面来讲,政策性银行内部的管理工作缺乏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一些政策性银行的内部管理工作中,缺乏一个严谨的内部大环境影响,政策性银行的内部工作人员在对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这与政策性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营造一个严谨的内部风险管理工作环境对于控制风险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策性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制度规范运行存在不足

在政策性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工作中,严谨的内部管理环境的形成仅仅是最基本的内容,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内部风险管理的能力形成还受到制度规范运行效果的影响。当前在我国的一些政策性银行发展中,内部风险管理工作的制度运行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建设不全面,不能够充分覆盖和影响政策性银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此外,在一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运行方面,也同时存在着制度的运行流于形式的问题,这些制度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提升制度运行的能力是直接影响政策性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问题。

(三)监督管理存在问题

从监督管理的层面来讲,当前在对政策性银行开展的监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些内部隐藏着的寻租行为往往不易被发现,这一方面由于政策性银行内部的管理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的监督工作可能存在漏洞,直接影响了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五、做好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当前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环境的建设

政策性银行在风险管理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要营造更加积极的风险管理环境,在银行内部强化风险管理的宣传工作,提升银行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识,全面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工作意识。此外,在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方面,也要强化对风险管理工作认识的培训,让更多的银行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提高政策性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和实践

在政策性银行内部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做好对制度的建设工作,在现有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对制度内容进行丰富。此外,在政策性银行的管理过程中,也要强化对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实践,提升制度对银行工作人员的规范效用,更好地提升风险管理的水平。

(三)强化内部外部对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监督管理工作

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风险管理的水平和标准要进一步提升,需要借助更加严谨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在政策性银行内部要进一步做好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提升内部监督人员的监督工作能力,强化监督工作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体规范能力。此外,从国家的层面而言,也要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督管理,严查寻租等行为的发生,降低政策性银行的风险。

结束语:

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政策性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中,要提升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做好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建东,张龙. 新经济形势下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 统计与管理,2014,03:63-64.

[2]王子震. 我国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2,09:39.

[3]赵翠娜. 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

[4]郑耀敏. 中国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5.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分行

贵州贵阳市 550003)

作者:谢晶菁

上一篇:实验教学中高中化学论文下一篇:农业科技经济创新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