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粗心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通过探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查找引起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他们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的矫正方法,化解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学学习中粗心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学习中粗心研究论文 篇1:

聋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浅谈

摘 要:消除聋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聋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探讨了聋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类型;然后就如何消除学生数学学习时的心理障碍策略谈谈探索的看法和浅见。希望通过探讨能有效消除聋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

关键词:聋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策略

心理障碍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行为方式,以致妨碍某种活动正常进行和发展,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聋生由于生理上的先天性听力缺陷,导致心理因素不稳定,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为能使聋生的数学学习顺利进行,研究他们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并消除他们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是十分重要的。

一、聋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举例

聋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1.数学学习中有关智力方面的心理障碍

(1)数学学习中的理解障碍

聋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很明显的理解障碍特征就是对知识的理解较差。他们不能从现有的认知水平范围内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连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也不能做到,更不能很好地把握前后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解过程中出现断层的一种认知状态。因此,他们在数学学习时很容易产生理解障碍。

(2)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聋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听力缺失,不容易把外部的数学信号与大脑的反应自然顺畅地连接起来,并产生相应的大脑反射活动,于是在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思维障碍。聋生产生思维障碍来自“内”和“外”两个方面:“内”方面来自聋生原有思维品质的缺陷,表现为思维的凝固性和滞后性;“外”方面来自数学学习环境、数学知识中的抽象因素和表面形式等信号不足以吸引聋生的眼球,表现为思维的干扰性和迟钝性。

(3)数学学习中的观察障碍

对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就是对事物的全方位和立体的观察。这里的观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通过人的全部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聋生听觉的先天性缺失,造成其无法全面立体地观察,即形成观察障碍。再加上聋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手语教学,手语教学最大缺陷是“静”的教学,无法把形象复杂丰富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形全面地表现出来;有些抽象复杂的数学理念、关系等也无法用手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也造成了学生的观察障礙。

(4)数学学习中的定势障碍

定势心理障碍即人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时纠结于原有的结论,不愿意拓展及创新的思维定势。聋生的思维大多是简单思维、直接思维、被动思维,往往在千辛万苦中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结论以后就不愿意用发散思维去学习理解另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喜欢用这个知识或结论去理解另一个问题,陷入定势障碍陷阱。

(5)数学学习中的注意障碍

注意是数学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先觉条件。注意稳定了,才能进入学习活动中去。聋生的听觉缺失,导致他的视觉活动十分活跃,无意注意非常敏感,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激动兴奋。而激动兴奋的反应就是大声叫喊、手脚乱敲乱踢,进而影响到了其他学生。无意注意敏感了,学习所需要的有意注意就削弱了,形成了数学学习的注意障碍。

2.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心理障碍

很多聋生怕上数学课。因为对语言、对文字先天性的不敏感以及理解较差,因此,很难从文字上理解十分抽象而富有逻辑性的数学知识,从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数学世界奥秘的兴趣,从而出现非智力心理障碍。常见的有:

(1)恐惧心理障碍

一般聋校班级都是小班教学,班级中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被老师掌握。而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就会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而这些关注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害怕数学老师,害怕数学课。同时数学内容向来具有枯燥乏味的“坏名声”。它的高度的概括性、无形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数学学习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求较高,很多学生都对其望而生畏。

(2)满足心理障碍

聋生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掌握了部分知识,在几次测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后,易产生了“学得还可以”的满足心理,于是放松了学习,从而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常常一知半解,考试、作业中经常出现了遗漏和粗心大意的错误。这样就产生了满足心理障碍。由于班上学生本身就少,一有人满足,就会影响大家。于是,便产生满足心理障碍。

(3)厌烦心理障碍

聋生本身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畏惧学习,再加上他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重重困难,不能有效解决。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在这种厌烦心理状态下学习,使得大脑中与学习有关的神经中枢和条件反射处于抑制状态,导致聋生对学习采取被动应付的消极态度,产生厌烦心理障碍。

(4)依赖心理障碍

正是因为聋生学习数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在讲解时会把问题分析得很细,使得学生习惯于老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们,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也总是依赖别人解决,碰到复杂的运算不愿动笔,课堂上遇到较复杂的题目,就座等老师讲解,给出答案。于是就形成了依赖心理障碍。

(5)急躁心理障碍

聋生在数学学习和作业时,经常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的现象。而解题错误后,又不能冷静地去思考,而是急躁烦恼,甚至放弃。这些急于求成、急躁烦恼的情绪,就产生了急躁心理障碍。

二、聋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策略

1.营造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2.采取适合聋生的特殊的数学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促进聋生数学学习。

(1)创设情境,从聋生熟悉的生活中去学习数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同样,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生活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丰富的情景,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出来,走进生活中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以“谁快,谁慢”问题为例。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去跑,让聋生体会“快”“慢”。然后将“快”“慢”转化为数字,完成相应数学学习。例:1.张宁和李磊参加男子200米赛跑。张宁34秒跑完全程,李磊比张宁多跑2秒,李磊跑了多少秒?谁跑得快?2.张宁和李磊参加男子200米赛跑。张宁每秒跑6米,李磊每秒比张宁少跑0.3米,李磊每秒跑多少米?谁跑得快?

分析:通过题意,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的含义,正确选择加、减法。再根据时间的多少、速度的快慢说出谁跑得快。

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得出正确的答案。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聋生胆子小,他们往往习惯于跟随老师的做法,而不会自寻他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随时提出疑难;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知难而上,对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帮助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關系。因每班的学生较少,可以采取师徒式、目标式教学,着重解决个别学生问题从而带动整体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题能力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

例:用简便方法计算:87×■

分析:利用乘法运算定律,将87分解成86和1,再进行相关运算。

聋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往往一筹莫展,单从题目出发,他们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注意从86×■引导学生,再从87和86的关系,教会学生解决这道题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教学采用艺术化方法,就可以使数学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学生兴趣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如:情境教学、成功教学、质疑教学、挫折教学、点拨教学、导学单教学等。比如,在“我是一名小主人”数学活动课中,让学生自己通过春游、乘车、走访市场等形式收集南通的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公交车票价、蔬菜价格等和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正确地计算出相关数据。

4.培养聋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聋生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欠缺的,他们往往被动学习,谈不上有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聋生数学学习中,注重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而这些习惯的养成,一靠老师的引导、二靠长期的坚持、三靠严厉的督促、四靠反复的磨炼、五靠耐心的教导。长此以往,才能慢慢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数学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刘翔平.学校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3]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孔凡哲.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编辑 王亚青

作者:李舒

数学学习中粗心研究论文 篇2:

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分析及矫正

摘要:通过探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及成因,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查找引起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他们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的矫正方法,化解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心理问题 成因 矫正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较难全部完全达到《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程目标》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他们数学学习的各项正常活动,影响他们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心理问题

(1)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体现在表层认识上,其认识较多停留在感性的、初步的水平上,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内涵与外延,特别是对它们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水平普遍较低。初中数学不像小学数学的运算那样,有现实背景作为思维的强有力依托,而是要求初中学生既要掌握各种概念、运算法则、简单推理,还要学习各种变形的思想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数学的思维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阻碍。

(2)初中学生对数学语言句子的表述与理解存在困难。在自然语言、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转换能力方面,他们存在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相互转换困难甚至惧怕等现象,直接导致了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心理。

(3)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与背景的差异,对同一实际生活事实的认知与理解各不相同,学生的心理表现也各不相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了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困惑。

2.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方法的心理问题

(1)依赖、惰性的心理。一是学生的依赖、惰性的心理在小学已经形成,进入初中后,仍然采用小学固有的学习习惯,面对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不愿思考,等待老师宣布答案,这就养成思维的惰性。二是学生不愿在知识的运用、概念的深刻理解上多动脑筋,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另外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不会将问题举一反三或对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学习方法习惯单一,致使学习效率低下。

(2)消极、畏惧的心理。初中数学的公式、定理较多,在教材中绝大多数都进行了严谨的证明,思维方式也开始抽象化,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消极地记结论,而厌倦分析思考其推理证明的思维方法。加之一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收获不成正比关系。有的学生因考试屡考屡败,形成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伤感和焦虑等情绪,这样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学习数学是痛苦”的条件反射,消极、厌倦、忧虑、畏惧心理就自然产生了。

(3)浮躁、功利的心理。学生解题时,不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已知、未知各是什么、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不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盲目尝试解题;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有些学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考试不理想,不是认真分析失误的根源,只简单认为是自己粗心,不找主观原因、思维懒散和不良思维品质,甚至意志消沉。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

(4)重结论轻过程的心理。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偏重结论的心理,严重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1.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是引发形成学生积极或消极心理问题因素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课前、课中与课后。课前备课时,教师如果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设计上的不合理会在教学时引起学生心理混乱,造成人为的心理差异。而在课中又不注意或忽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已经表露出的不恰当情绪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和合理调整,这样就会加大学生间心理差异。另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态度冷淡或有伤害学生自尊的言行,都可直接促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因而,教师在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2.学生之间不良学习行为习惯的相互影响形成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由于学生间情感接触时间长,交流速度快,而且易于接受和消化,因而在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相互作用的能量巨大。所以《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的“问题解决”中特别指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交流活动更多地注入克服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正能量。

三、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问题的矫正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群体影响作用的结果,而学生心理的每一点变化都可反馈到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如果教师注意方方面面的信息反馈,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对避免和消除学生心理问题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学习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矫正和克服学生的心理问题。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积极热忱的情感感染学生

(1)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知识传递、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素养,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要学会低下身子和学生交流互动,用亲切的微笑和话语传递情感信息和知识信息,营造一个能让学生接纳的、宽松的、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创设一个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2)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机才能产生生机,死气只会从死气中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积极的情感,用真诚和爱感染、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3)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神态、动作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亲切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悦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表扬和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让“课堂带头人”示范,带动全体同学参与克服恐惧心理等。从而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功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2.创设让学生成功的参与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1)大家知道,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只有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才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课堂氛围。如采取分层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层几个层次,从问题设置到练习作业都分设目标,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达到应有的要求,激发他们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采取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中教师给数学问题设置较为生活化的情景,设置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背景,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意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采取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渴望参与。教学中设置探究式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知道真相的心理,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营造数学课堂良好心理氛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换,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意向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事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情趣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活化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智慧。

3.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1)初中数学入门教学,要特别加强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基础上开展新的教学。虽然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渗透了一些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还非常肤浅。例如,负数的引入是数学学习的第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一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认识到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使它们在数学上得到准确的表示,就需要在已有正数的基础上引进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负数;二是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使学生感觉到只在正数的范围内就不足以完成新的运算,从而产生引进负数的需要。

(2)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是中心,好的学习,不是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更好的机会去构建,是教师把学生带到学习任务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作为新教学的起点,给学生一些学习和构建的机会。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从小学的解应用题过渡而来的,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寻找等量关系。这样,本着比较两种思想方法的目的,可以在开始阶段让学生用“算术法”和“代数法”解同一个问题。分析在“代数法”解题中,先用字母代替未知数,等于增加了一个条件,这个字母成为后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拐杖”。在寻找等量关系时,未知数始终和已知数处于同等地位,这就可以在解题过程中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情况,这为等量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极大方便。另外,未知数介入运算,在列式、计算上都比较简捷。这就是一次知识、方法与思想的构建。

(3)学习数学语言相互转换的规律,养成数学学习的习惯

①从对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中的字词含义的理解开始的,词汇理解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辨析相同的文字、符号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中语义上的差异。例如,代数中的主要概念“变量”,它不是用来表示某个具体的量,而是用来表示任意“可能的”量,字母“x”可以理解为任意实数。但在自然语言中,一个词是否表示变量则与具体语言背景有关。

②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思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丰富学生数学语言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不但记住数学概念的名称,而且要掌握概念的产生背景和约束条件。数学是从数或形的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的,形式化、符号化、模型化是数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学生对这些形式化、符号化、模型化的特征要达到不同认知的层次。

③加强自然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相互转换的实践。例如,在代数入门阶段,既可以让学生由文字语言写出代数式,也可以让他们说出代数式所表达的意义;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用自然语言、图表语言列式,然后引进代数符号建立等量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然语言)叙述某个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等;在几何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字母、符号、式子把图形与文字语言表达叙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自然语言,把自然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图形、表格的表述形式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活动,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过程。

④为学生提供数学语言交流的机会,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出声说”,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的分析过程,通过这种行为的外化,来锻炼提升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纠正“词不达意”的现象,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体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问题以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以及原有数学素养为基础,通过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差异呈现出来。课堂教学中,把握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法克服和化解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问题,启发和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数学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素养的形成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子兴等.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赵志强,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3.

(责任编辑 刘 红)

作者:彭再荣

数学学习中粗心研究论文 篇3:

议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

摘 要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已经基本形成,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关键词 策略;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学习方式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我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学生是不是注重用联系和理解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二,学生是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数学?第三,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否具有独立性?这可以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投入。

在小学高年级的小学生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方面已有一些不同,这些不同往往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有联系。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学习的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方式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投入类型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也与其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有关。综合起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和认知水平有关。

1.浅层次策略

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背公式或方法。这些同学认为,记忆是学习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背出基本的公式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練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为反复练习,在解题练习中学数学。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学好数学,没有练习就没有数学。这些同学通过反复和练习记忆概念公式以形成技能,他们认为数学成绩是练出来的。

2.深层次策略

审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把审题和分析作为学习数学的关键。这类学生的基本想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是最重要的,学好应用问题关键是看清问题(包括条件和问题),并把这些资料和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重要的。

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归纳出数学单元知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这类学生认为,在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书的基础上,都要归纳出若干要点,对这些要点进行理解和记忆是重要的。

联系和理解的策略。这一类方法的基本的特点是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类同学认为,学习数学要想一想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多大的用处,或者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类同学学习比较活,思路一般比较广。

3.依赖的策略

依赖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的特征是有问题找家长。学生的家长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陪读,由家长归纳出若干要点,并解答难题,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离开家长的陪读,学生无可适从。

依赖老师。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学生的学习进度。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

此外,还有自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认为,学习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进度进行,自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自学的方法可以是深层次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

实际上,学生这三种策略表现体现了三种认知的特点,反映了学生认知投入的基本情况。浅层次的策略、深层次的策略和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的策略,实际上表现了三种不同认知水平。浅层次的策略表现了死记硬背的和机械的认知水平,深层次的策略具有理解和反思性的认知水平。依赖的策略,依赖自学的方法既可以是深层次的,有时也可能是浅层次的。依赖教师或者家长策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主要体现为依赖教师,体现了学生认知策略仍不成熟,从而认知水平并不稳定。当教师使用较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比较好,当教师使用不够好的教学策略时,学生的学习策略也不够好。研究发现,依赖的策略更多地与深层次的策略有关。

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通常,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情感感受,综合学生的具体反映有这样几种:第一,对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有趣的感受,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取得好的成绩感觉到愉快和满足;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第四,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厌倦。

具体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

乐趣感。有乐趣感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课很有趣。如应用问题、巧妙算法和美丽的几何图形都吸引了他们。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而好奇心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例如,有学生说,我觉得上课中有的数学问题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很喜欢解决应用问题,解应用题可以把数学知识和自己平时生活联系起来;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总和我一起做数学思考游戏,我觉得很有趣;有的学生说,我比较擅长几何,所以一直对几何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喜欢数学课,觉得上数学课时间过得很快。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数学课老师今天讲课很有趣,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数学课堂上有一些讨论,同学们在一起讨论很愉快。

成功感。许多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类学生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学习数学要求比较高,我这一段数学成绩不错,我觉得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有进步了,我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最近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也表扬了我,我太高兴了。

焦虑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考试和测验存在焦虑。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在测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不理解数学知识或做不出数学问题等等情况下。这些学生有的很希望能学好数学,有一定的上进心。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数学成绩好一些,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上课有的问题不会做,很着急。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我每次数学测验总是很紧张,以致影响测验的成绩,有一些本来能想出来的问题也想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看到数学课很害怕,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测验很粗心,计算结果总是有错误,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

厌倦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这一类学生表现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疲劳,对学习新的知识厌倦。这些学生得过且过,并无很大的上进心。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后说,我觉得数学课上练习太多,内容很没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除了对付考试以外并无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一做数学题就感觉到没有什么劲头。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使我觉得有些疲劳。有的学生说,我学习数学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1)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3)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5)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

作者:杨超

上一篇:信息化建设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