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克服研究论文

2022-04-22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阐述兩个问题:课堂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以及课堂中如何融入数学史。国内虽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在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教师的价值以及融入数学史的方式,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探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研究阶段不均衡;深入课堂内部研究较少;研究方式比较单一;等。对此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克服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中克服研究论文 篇1:

浅谈高中化学对“课题研究”学习方式的尝试

摘要: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课题研究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本文对高中化学课题研究学习方式的过程进行了浅显的探讨,期望通过本文的写作,为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题研究;教学探究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也进行了变革,课题研究这一学习方式在高中化学中得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同时,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方式,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工作,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道路上的导师。

一、注重对研究课题的选择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对后续研究活动的开展有直接的影响,课题选择的好坏,对研究成果的意义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

对学生来说,努力学好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是高中阶段面临的一个问题。而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与学习成绩水平的提升有直接联系,通过对重点内容的课题研究,能够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2. 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在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选择课题时应考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程度,要尽量选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课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去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把关,避免选择价值观不正确的课题。

3.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课题,能够使化学知识指导生活,真正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例如,饮用酒是人们的日常用品,自古至今,酒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随着人们对酒产品消费的增加,假酒也开始充斥市场,假酒对人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那么假酒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假酒重要是用甲醇勾兑食用白酒销售,甲醇是剧毒物质,饮用4~6g就会使人致盲,10g以上就可致死。甲醇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特别是气味、滋味、比重等和乙醇相似,仅凭感官鉴别难以区分。因此,在学习研究课题时,应选择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题。

此外,选择研究课题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设计再好的课题也无法开展下去。

二、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需要教师的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多种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避免学生出现重大错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1.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不论是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都应当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将科学的

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少教多学,教学互动”

韩梅

摘要:“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学习方法;少教多学;自主学习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少教多学,教学互动”。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少教多学”从全面依靠教师的教转向更多地依靠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二者共同居于教学统一体中,在实质上是合一的。然而,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着眼于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教学时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及认知规律,造成了“教”与“学”的割裂。陶行之先生曾批判太重视教而导致了教与学的分离,“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好像是学的事情,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说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少教多学”强调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尽可能有机统一起来,把分离的“教”与“学”统一起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少、慢、差、费和单纯追求知识的问题。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规划好教学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查所需资料信息,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少教多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少教多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教学的目的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尤其强调,“一般发展”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少教多学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学习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阶段,此时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的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成为推动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教学主体上,“少教多学”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要素形成的统一体。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而形成了多种教学矛盾。在诸多教学矛盾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一般表现为: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规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质与进程,体现着教学的总体预想效果;而教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辅从地位。”“少教多学”思想体现了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学生的学上,使教与学的矛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弱点和缺陷得到强化提高,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少教多学”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这样的教学过程改变了教学起点,即将教学起点从教师、教材转向了学生,具体转向了学生的认知、学情,关注学生的教学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与选择。这样,使教的工作与学的活动构成了有机的教学关系,也使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缺点与不足。使得数学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使得它充满了乐趣性与创造性。这项极具成效的教改实验,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逐渐改进完善的一项创举。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教改道路中来,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做到教学时间上“少教多学”的安排

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少教多学”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间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对恒定的因素,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也是不能“再生”、“复原”的稀缺资源。教师“满堂灌”、“堂堂灌”的时间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必然会减少,就更谈不上为学生留出创造性学习的时间了。“‘少教多学’即是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于去想象、动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鼓励学生形成创造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制度化时间,并积极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时间’”。在“自我学习时间”内,学生可以作为“自然学习体”参加到教学之中,按个人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教育局812100)

研究方法放在首位,并让学生形成课题研究的清晰思路,学会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要根据选择的课题,制定科学明确的研究目标,为课题研究树立正确的方向。其次,要制定完善的问题解决方案,分析问题、寻找方法、付诸实践。并让学生学会合作,在课题研究分工的基础上,搞好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最后,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并写出总结报告,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收获。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意识

课题研究不是一个人是的事情,需要一个班级或多个学生组成的团队来进行完成。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学生讲解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使课题研究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一份子。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教师要给他们积极的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保护。由于化学课题研究涉及到较多的化学溶液等危险物质,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对教师及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特别是涉及到化学实验时,往往都是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进行观察,由于实验的复杂性,出现失误在所难免,而一旦出现事故,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增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更高,更不允许在校园内出现问题。

3.引导学生克服研究过程遇到的难题

在化学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所难免,此时,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仍然以学生为中心,给他们思路上的引导,让他们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例如,在学习《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时,可以进行《低碳背景下家庭常用能源结构》的课题研究,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应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研究,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查找资料,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克服难题的方法。

三、重视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课题研究分为多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完成之后,都应当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对自己这一阶段的研究情况,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并在交流中获得一些收获。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价,不仅要重视课题研究的结果,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生的智力品质的提升。在课题研究全部完成之后,要进行最终总结分析,并写出总结分析报告。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在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课题的选择,这是搞好课题研究学习的基础和根基。同时,教师加强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避免学生步入歧途。在完成课题研究之后,还要加强对课题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并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贺松.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探索[J].才智,2012(01).

[2]罗卫东.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3]钟军.也谈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

[4]高云.如何选择与确定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J].教育研究,2012(01).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517100)

作者:曾伟山

小学数学教学中克服研究论文 篇2:

国内外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评述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阐述兩个问题:课堂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以及课堂中如何融入数学史。国内虽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在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教师的价值以及融入数学史的方式,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探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研究阶段不均衡;深入课堂内部研究较少;研究方式比较单一;等。对此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972年国际数学研究协会首次成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 HPM),标志着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出现。自此之后,国内外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一、国外相关研究

自HPM兴起之后,研究HPM的数学家也是比比皆是。克莱因、弗赖灯塔尔、卡约黎、史密斯(D. E. Smith)、洛利亚、坦纳里等,都对HPM有着独到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外国学者对于HP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数学史融入课堂之中”两个方面。

(一)课堂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

1.教学中融入数学史丰富了数学的内涵

HPM研究的先驱者,美国的数学史学家卡约黎(F. Cajori)就曾在他的《数学史》(A History of Math-ematics)前言中指出,教师通过对学生介绍数学史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一门在不断演进并且有趣的学科。他曾经还做过比喻,说一门学科的历史知识就是使面包和黄油更加可口的蜂蜜,可以让这门学科变得更具吸引力。学科的丰富内涵可以促进学生们对于文化的理解。Jahnke等人曾说:在数学中整合历史要求我们把数学的发展置于特定空间和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的情境中。

2.教学中融入数学史使教学方法更加优化

教师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受到启迪,HPM将数学与历史融为一体,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数学方法论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将得到新的改变。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了解数学史、掌握数学史,教师对于数学教学也就会有独到的见解,促使教师在本质上改变数学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探寻促使数学方法最优化。著名的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在解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时就曾明确说过,数学与其他学科唯一的区别就是历史。因此他再创造的教学思想中第一层含义就是以历史发生原理。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史

1.选择数学史教学的方法

弗雷德(Fried)在数学史是否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区分,将其分为附加策略和顺应策略。Jankvist根据历史材料的使用程度把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为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启发的方法:其中历史材料将作为补充作用;第二种是单元/模块的方法:直接使用史料来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种是基于历史的方法:是以历史为基础或者建立在历史之上的教学方法。在ICMI的研究中的两位数学教育家Jankvist和Arcavi列出了三种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一是在数学教学中直接提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与教学内容没有关联;二是可以利用历史发生方法进行教学;三是创造与数学产生相互相关的文化情境。

2.数学史料类型的选用

塔纳克斯、阿克(Arcavi)、杰恩克(Jahnke)和福瑞蒂(Furinghetti)等人在此方面的研究比较杰出。塔纳克斯和阿克将选用的材料分成了三类:直接取自于原始文献的原始材料;叙述、解释和重构历史的二手材料;从原始材料和二手材料提炼而来的教学材料。而对于运用原始材料所产生的效果,杰恩克(Jahnke)主要从替换、重新定向、文化理解三个维度来开展论述的。对于任何原始材料,一定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在二手材料的选用上,一定要注意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为分析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现状,我以中国知网(CNKI)近十年来的文献为主,选取2006—2015年数学史与数学教育150篇相关文章,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文献的不同研究阶段,建立图2:

从图1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除2009年和2015年以外,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的文章波动的浮动不是很大,基本上每年研究的文献都在15篇左右。再看图2的数学史研究的教育阶段,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不划分阶段(数学教育)的有83篇,而小学阶段研究仅6篇、13篇,这就表明,在小学教育阶段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为了具体准确地掌握研究内容,经过分析,笔者将文献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价值

HPM视域下的数学史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数学教育而历史。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近10年的文献中普遍出现一种高评价低应用的趋势。而这些较高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和教师身上。

1.对学生的价值

华中师范附中的张俊忠在《数学教育中数学史融入策略研究》中就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史的相关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张楚延在《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中也对数学史的审美价值上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国内学者徐世斌也曾提过在课堂中融入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还可以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张奠宙曾说过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载体,学习数学史,还能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张俊忠也在文中明确表示,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梁宇的文章中也曾写到,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2.对教师的价值

杨渭清在同一篇文章中阐述了数学史对于教师的重要作用,数学史是教师数学素养提升的精神源泉。徐章韬、汪晓勤认为,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对教师而言,可以改变教师自身对数学的洞察力和数学的理解,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来认识数学。徐世斌还指出,数学史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更好地帮助指导数学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二)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整合的相关研究

在众多的文献中,研究數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整合都集中体现在数学史在课堂中的融入途径和呈现方式上。

在融入途径方面,汪晓勤等人在HPM兴起之后,在数学史的融入方式中总结了四种: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重构式。重构式是数学课堂中最难应该也是实施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浙江师范大学的陈碧芬在《数学史“重构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中就综合阐述了如何实现“重构式”。

在呈现方式方面,数学史在数学课中呈现方式是目前国内外所研究的课题。我国台湾学者洪万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汪晓勤等对于史料的处理方式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洪万生将呈现方式分为说故事、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注入文化的意义。

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一)研究成果

1.为数学教育开创了新领域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尤其是数学史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表明的是历史形态的数学史,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自从HPM成立以后,数学史的形态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数学史的教育形态已经昭然若揭。数学学者的观念正在逐渐地发生改变,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育做出来巨大贡献。

2.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HPM研究领域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学生观,以往的学生在数学中犯了错误,教师会以奖惩的形式来巩固学生的错误,而在HPM研究领域,数学教师正在逐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有了历史的认识。这是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全新学生观的树立。

3.为课程内容的开发补充素材

在数学史的研究浮现之前,数学教学中的资源开发为数最多的就是数学习题方面的资料。而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之后,数学课堂的气氛活跃,数学史中大量有教育意义的素材也被充分开发利用,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新思路、新资源。

(二)研究的不足

1.研究阶段不均衡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整合的实践研究中,初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亟待开发。2011版新课标中已明确提出数学文化的重要性,而数学史又是数学文化的载体,数学史以教育的形态融入数学教学中也是理所应当的。纵观国内外文献,研究高中阶段的较多,研究小学阶段的较少。在新课改以后,小学数学教材中,各版本的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都有所增加,但是学者们对此的关注却很少。

2.深入课堂内部研究较少

数学史对于数学课堂的教学价值已经不言而喻,但是众多研究中,阐述有关数学内部教学实施策略的比较少,汪晓勤教师已经明确指明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中的四种方式:复制式、顺应式、附加式、重构式。而重构式教学是将数学史知识转化为无形,是四种数学教育中最有教育意义的方式,而众多文献表示,数学教师采取重构式教学的较少,据此,可以看出部分数学教师的观念以及史学素养的程度较低。

3.研究方式比较单一

在对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发现国内外近十年的文献中,就研究方法方面,通常采用调查法的研究比较多,而调查法又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调查所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调查很广却不深。单一运用调查法,研究就会被调查表面的结果所蒙蔽,难以揭示教育的内部现状。

四、对进一步研究建议

(一)研究阶段均衡发展

在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中学阶段对于数学史融入的研究应是刻不容缓的。而小学阶段正是整个教育进程中的基础,只有基础根基牢固,才能有众多高楼大厦,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就更不应该是落后的,更应该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并驾齐驱。

(二)提供数学史教学的案例

我国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目前在应用方面还比较少,就目前而言数学史的价值研究比比皆是,而在文献中真正呈现教学案例的还比较少,在理论的支撑下,在文章中梳理出不同主题的教学案例,这样才会对未来的研究者以及工作在教育最前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只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必须适时涌现一批案例,HPM领域的研究才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学与体育学院 辽宁】

作者:王玉娇

小学数学教学中克服研究论文 篇3:

SPSS在中小学教学研究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摘 要: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当前流行的统计分析工具,其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是研究中进行数据分析的利器。将SPSS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数据处理上面,将会对中小学教学研究产生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研究;数据处理;应用

近年来,教育改革实践使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为此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指导思想,教学研究在基层学校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但是,在繁荣的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却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经验指标多、实证指标少等问题。能否借助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东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特点,用技术帮助解决教学研究中存在的問题?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中小学教学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选题问题、研究方法问题等,特别突出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处理、结论提炼,很多研究都没有对研究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只是进行笼统概括,结论没有进行科学验证,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教学研究中有很多数据是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才能体现其价值的,比如,评价一份调查问卷的好不好,检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没有效,检测学生实验前后的成绩变化情况,观察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等。这些研究环节,都要用到统计学知识,利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得出经过科学验证的结论。

虽然教学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很重要,但是要求每一位教学研究者都掌握统计学知识是不实现的,SPSS就能很好的解决一问题。SPSS简单易用,我们不需要专业的统计学知识,借助SPSS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大大降低了教育统计的应用门坎。

二、SPSS的基本功能及其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SPSS是一个组合式软件包,兼有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统计绘图和统计报表功能。 SPSS统计软件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输入与管理数据,它的统计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平均值比较、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能解决研究中遇到的数据处理问题。

在教学研究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评价指标和衡量研究成效的数据。目前教学研究中经常存在的经验指标多、实证指标少、指标体系繁多、科学性准确性差等问题,用SPSS进行教学质量的统计、评价、分析,能较好地克服以上种种不足。

SPSS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包括平均数、频数、标准差、离散系数等,主要体现变量的分布情况和离散程度;二是数据的可靠性,如问卷设计中各个项目的可靠性,即信度检测;三是数据差异性检验,用于表示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间关系,如教学实验前后变量的关系等,主要检验研究中各种实验的效果。

三、SPSS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SPSS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很广泛,本文将从问卷信度分析和数据差异性检验方面进行举例。

(一)SPSS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的应用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调查问卷,通过分析问卷来获取研究信息。但是问卷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问卷调查的效果,如何评价问卷质量呢?问卷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问卷的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由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表示,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

假如要调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反思能力现状,我们可以设计一套由四个类别(分别是反思动力、反思方法、反思技术、反思调控)共30个问题的问卷。问卷中同一类别的题目是否测量同一个概念,就是内在信度。检测内在信度的方法也称为Alpha系数法。一般情况下,Alpha>0.9表示信度很好,Alpha> 0.6表示信度可以接受,当Alpha<0.6时,表明问卷中该类别的题目就要进行修正了。

SPSS进行问卷信度(可靠性分析)测量方法是:将问卷分成多个层面,测量每个层面的Alpha系数。定义好相关变量,试测出相关数据后,选择“分析-度量-可靠性分析”(Analyze-Scale-Reliability)。观测Alpha系数的大小,判断问卷的内在信度,如图所示。

问卷信度检验(可靠性分析)

问卷除了内在信度,还有外在信度。外在信度是指同一问卷不同时间重复测量的一致性。外在信度可以在对同一个对象进行反复测量中进行相关性的检测中得到验证(可以选用下文中配对样子T检验进行测量)。

(二)SPSS在数据差异性检验中的应用

在教学研究中,经常会采用一些新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如何检测新方法的有效性呢,SPSS提供了简单易用的科学分析方法—差异检验。比如,我们经常会进行本班成绩与全市平均分的检测、采用新教学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检测、复习前后学生成绩变化检测等。SPSS数据差异性检验,一般采用T检验,即检验变量为T的假设检验,用于检测两个变量间的差异,通过差异性分析,得出差异性系数Sig(称为P值),如果P值<=0.05(置信区间为95%,还可以将置信区间设为99%),则表明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差异不显著。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SPSS差异性检验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1、单一样本T检验:

SPSS单一样本T检验是某个变量的总体均值和某一个指定值(常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的前提是样本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比如,分析某校六年级1班的数学成绩和全市六年级数学平均分85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用SPSS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的方法如下:新建一个变量,输入某校六年级1班的数学成绩,选择“分析-比较均值-单样本T检验”,在检验变量区域导入要检测的变量即某校六年级1班的成绩,在检验值位置输入常数即全市平均分。在结果显示出来后,比较有用的数值有均值、标准差和Sig显著性概率值。如果Sig<=0.05,则在95%的置信区间中,差异显著;如果Sig<=0.01,则在99%的置信区间中,差异极其显著;如果Sig>0.05 ,则差异不显著(或不明显)。

2、独立样本T检验:

所谓独立样本是指两个样本之间彼此独立没有任何关联,两个独立样本各自接受相同的测量,主要目的是了解两个样本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前提是两样本必须是独立的,即从一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对从另一总体中抽取一批样本没有任何影响,两组样本个案数目可以不同,个案顺序可以随意调整,样本来自的总体要服从正态分布且变量为连续测量数据。

比如:从五年级平行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组,在数学教学中实验组采用一种新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原有教学法,一段时间后比较分析两组是否在存显著差异。因为两个班是随机抽取的,之前彼此独立,这时可以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检验。用SPS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如下:新建两个变量,一个变量用于录入两组成绩,另一个变量录入分组信息(如实验组用1表示,对照组用2表示),选择“分析-比较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在检验变量区域导入成绩变量,在分组变量区域导入分组变量,并定义分组。在结果显示出来后,如果Sig<=0.05,则在95%的置信区间中,差异显著,意味着新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如果Sig>0.05 ,则差异不显著(或不明显),新的教学方法效果不明显。

3、配对样本T检验:

配对样本T检验是根据样本数据对样本来自两配对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进行推断。一般用于同一研究对象(或两配对对象)分别给予两种不同处理的效果比较,以及同一研究对象(或两配对对象)处理前后的效果比较。前者推断两种效果有无差别,后者推断某种处理是否有效。两个样本应是配对的,首先两个样本的观察数目相同,其次两样本的观察值顺序不能随意改变。比如,某班学生复习前后学生考试成绩的变化;某班学生体育成绩,在采取新运动方法前后体育考试成绩的变化。

例如,已知某班现在体育成绩(前测),在经过新的运动方法指导后,进行测试得出新的体育成绩(后测),检验采用新运动方法前后体育成绩的变化。样本属于同一研究对象,研究经过某种处理后前后的效果变化,可以用配对样本T检验。用SPSS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如下:新建两个变量,一个变量是前测成绩,另一个变量是后测成绩,录入数据的顺序要一致,选择“分析-比较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在配对变量区域导入前测、后测两组变量,点击确定进行分析。在结果显示出来后,如果Sig<=0.05,则在95%的置信区间中,差异显著,意味效果明显;如果Sig>0.05 ,则差异不显著(或不明显)。

四、结语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業成长的重要途径,如何使教师的研究之路越走越宽,需要学校和老师本人的共同努力。学校除了在经费、政策上面对教师研究提供支持保障外,还需要为老师提供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是需要有适合的研究方法,选择恰当的数据分析处理工具,才能更好地呈现其研究成果,验证其研究价值并进行有说服务的推广,SPSS作为一个全面的统计分析工作包,必定会在研究中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幼如.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与项目实践[M].广州: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宋军.例谈SPSS在体育问卷调查研究中的应用[J].运动,2011(03).

[4]竺丽英. SPSS软件在教学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 化学教学.2006(3):46-48.

[5]潘文皓.基于SPSS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分析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 2010(9):90-92.

作者:杨贵和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