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数学论文

2022-04-15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小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活中数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中数学论文 篇1:

生活化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摘 要: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应与生活密切结合。要打造生活化的小学教学课堂,就要做到教学过程生活化并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兴趣;生活化;培养

一、开展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背景

1. 学生自主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在不断深化,教师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在不断激发。然而,在平时的听课交流中,我发现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仅限于大体框架,只是按部就班地走原来的路子,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自然地体现,有的只是生硬的合作学习,他们还是围着老师转,学习的自主性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与创建数学高效课堂的要求还有一些距离的。

2.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得出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应该重现知识的得出过程,让学生从中体悟数学知识,并能将自己所获取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也是一种生活化的教学,作为教师应该探索数学生活形式的活动,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让学生能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环境,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灵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创新。结合对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与思考,我觉得只有让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应用课堂中的所学,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才是数学高效课堂的最有效途径。

二、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教学策略

1. 教学过程生活化

(1)预习探究生活化。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与课本的结合点,方便学生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角的存在,记一记自己从哪儿发现的角,如屋角是直角、陡坡是钝角、伸开的树杈会有多种角等。这样既增加学习了的兴趣,又为课堂的气氛更活跃做好了准备,效果可想而知。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师引导,与同学们的合作,在不自觉中,学生的思路就已经很清晰了,对角的认识便水到渠成。生活与课堂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理念。

(2)合作交流生活化。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应该为值得合作的内容而合作,应该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主动行为。在学习中,有效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激情,学生在合作上能更加投入,更有兴趣。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学的艺术。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中的单位1”时,在学生理解了有关工程的公式变化后,教师可做如下引导:“在生活中,工程问题应用范围很广,而对于单位1的规定却不尽相同,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单位1进行规定。下面我们就一个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如何确定单位1。针对教师出示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表现得非常踊跃积极,对于单位1的确定意见不尽相同,只要说出理由,教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数学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3)巩固延伸生活化。数学能力的提高要靠训练。巩固延伸就是根据基础知识点设计相关巩固、应用、拓展训练。而训练要抓住关键。关键之一就是要注重学生对所学习内容掌握的实际,并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设计一部分训练。如在学完了“小数的除法”后,可以让学生对整数的除法进行回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一些练习题进行巩固,这样能为学生小数的除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内容生活化

(1)利用生活中的游戏学习数学。儿童处于思维活跃时期,教学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游戏,更能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投入,更有兴趣,更加有效率。如开展课堂作业接力赛,教师在黑板上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相同作业若干(注意学生的承受力),并按照学生学力的分组(也可以是日常的分组),让每个小组每道题派一人完成,最先完成的一组获胜,最后按照顺序分配奖品。在教师统一的口令下,学生们开始答题,整个过程紧张有序,既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使他们答题的速度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数字接力游戏、数学谜语、算术图形游戏等,只要是学生日常所见、所熟悉的事物都可设计为游戏。

(2)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未来发展和生活实践服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这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况下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有效性、实用性,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并能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如在教学分配率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教师设计了一道生活化的问题:小明拿了10元钱去菜店买菜,黄瓜每斤1.2元、白菜每斤0.8元、西红柿每斤2元,问小明的钱全部花掉可以买这三样菜各几斤?这个问题看似很难,但学生如果先将菜价(黄瓜每斤1.2元、白菜每斤0.8元)相加凑成整数就不难解决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经常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教师如能利用生活实践开展教学,学生一定能学以致用,更乐于学习。

总之,利用生活问题开展教学,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与生活有效结合,不仅能提供课堂效率,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明芳.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

[2]洪美容.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吉林教育,2014(23).

作者:朱兆华

生活中数学论文 篇2:

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课堂中回味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小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只有走进生活学数学,学生才能从生活中体会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引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比例的意义”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同学则摇头。有的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又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上, 让同学们在操场上跑一圈,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些导入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学习新课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学习百分数时,教师事先组织学生注意看报,看电视,搜集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百分数的数据,从学生收集的素材中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学习百分数的知识。这时学生了解到的关于百分数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产生用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从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学校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百分率时,我让学生在周六、周天家长带领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等。

经过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再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2008年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甲说:“50枚。”乙说:“比上届多15枚。”丙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8。”于是我就问:“要知道甲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乙预测多少枚,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觉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学生深入生活,解决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例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一课中,在复习了常见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后,出示了一个学生家庭的平面图,提出问题:在房子的四周,想建一个半圆形的金鱼池(半径是2米),一个正方形的饲养角(边长2米)、一个长方形的花圃:长是3米,宽是2米(两面都是靠墙的),告诉了这些已知条件,让学生帮着算一下: 1.金鱼池的墙要砌多长? 2.饲养角和花圃一共要用多少篱笆?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五、满足探索需要,进行自主实践

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促进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智慧火花在学生头脑中闪现,满足学生发现、探索的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学生一起去打篮球。 过了一会儿,我们几个都打累了,就到观众席上去休息。突然间,一位学生问到了一个问题:“我一分钟投8个球,小明一分钟投6个球,我们一起投了8分钟之后,小明提高命中率一分钟投8个球,我由于体力不支减少投球只是一分钟投6个球,问多少分钟后我和小明投进的只数相同?”

大概是我们太累的缘故,这么简单的问题几个学生都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过了好长时间他们还是没想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一位学生自豪地说:“原来我一分钟比小明多投进2个,一共投了8分钟,也就是8×2=16(个),后来小明反过来每分比我多投4个,那么16个球要多投几分钟呢?16÷4=4(分),要4分钟才能追上。”我说:“你真厉害!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这一教学过程构建了“尝试——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索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满足了学生的探索需要。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作者:李文琴

生活中数学论文 篇3:

“生活化数学”在听障生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在听障生数学教学中通过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通过对课本中例题的选择和改编,让数学知识跟生活紧密联系,更吸引听障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情境导入、分组练习等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通过这些生活经验的训练,能够开拓他们的思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关键词:听障生 生活化数学 作用

我们听障生的学习目的和普小的学生不一样,父母送他们到学校学习,绝大多数是为了他们将来能独立生活。听障生生活中遇到的衣食住行、生活交际等实际问题,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能让他们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我们让听障生学习数学的根本。

1 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提高听障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恰当的提问,可激起思维的浪花,能刺激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自主加工,把教材还原成现代的生活。

如在五年级教学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这一单元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连乘应用题:“一家超市运进15箱可口可乐饮料,每箱6瓶,每瓶卖7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听障生已有买东西的经验,教学时设计一家模拟超市,再引导听障生进行思考,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假如你是超市老板,这些饮料你想怎么卖?

生1:我可以零售,一瓶一瓶地卖,卖完一箱再卖第二箱。

生2:我可以批发,整箱整箱地卖。

生3:我可以成组地卖,两瓶组成一组,一组一组地卖。

根据同学们自己设计的方案,怎样列式来求这些饮料的钱数呢?大家先试试看。第二次展示讨论结果。

生1:我是一瓶一瓶地卖,所以要求一共多少钱,应先求一共有多少瓶可口可乐,再把每瓶可口可乐的钱数乘以可口可乐的瓶数就是这些饮料的钱数。列式是:7×(6×12).

生2:我是一箱一箱地卖,所以要求一共多少钱,应先求一箱卖多少钱,再把每箱可口可乐的钱数乘以箱数就等于这些饮料的钱数。列式是:7×6×12.

生3:我是一组一组地卖,所以要求一共多少钱,应先求每组卖多少钱,再把每组的钱数乘每箱的组数再乘以箱数就是这些饮料的钱数。列式是:7×2×3×12.

通过和听障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导入,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和生活经验出发,不仅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还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生活化的练习设计,活跃课堂气氛

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听障生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不能拓展听障生的逻辑思维,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听障生都是依葫芦画瓢,不肯动脑筋。为此,在他们做练习时笔者将这样的课本上的习题做适当的改编,使他们不仅对习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生活数学”的认识。

例如:在聋校教材第四册中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教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后,教材在练习中只设计了3道简单的应用题,比如草地上有白兔15只,灰兔12只,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兔子?再如:李明拍皮球,第一次36下,第二次38下,他两次一共拍多少下?比较简单,对于这样的题目,听障生不愿动脑筋多想,直接用加法算完了事,没有太深的印象。笔者设计了一道操作题:让两名学生随机报一个两位数,其他听障生计算它们的和。再如设计一次买两样东西的练习,听障生对于这样的练习,乐此不疲,通过这些练习,既巩固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生活化的课堂语言,通俗易懂易学

生活化的语言不但对教材作有效的补充,还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听障生对语言的理解远不如健全学生,根据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水平,笔者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学习。他们将学得很轻松,很到位!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分母不等于零”。在初学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是“分母不等于零”还是“分子不等于零”。于是,笔者把分母比喻成“母亲”,分子比喻成“儿子”,通过一句话“母亲必须支撑一个家,所以位置在下。”来解析分子和分母的上下位置。通过一句话“不能没有母亲”来解析分母不等于零。听障生学得很认真。因此,数学问题,在我们这些热爱生活的听障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将知识应用生活实际,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雷琼珺.小学数学生活化[DB/OL].2010-6-23.

[2]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6/22/1082611_20407415.shtml.

[3]沈辉.浅谈创设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4]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B/OL].http://www.docin.com/p-176178873.html.

作者简介:丁惠丽(1972-),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江苏省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江苏连云港 222000

作者:丁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