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由于素质教育在高校广泛深入的开展,公共美术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章对公共美术教育引入地方美术资源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渗透地方美术资源将会对推进公共美术课程的目标定位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还就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强调地方美术资源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探讨公共美术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寻求符合公共美术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摘    要: 当今社会,美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方面,人们对于美的要求逐步提高,甚至可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追求美。美包围我们的生活,正因如此,如何强化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综合素养,这成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物质生活    精神需求    美术教育

美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明,美育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的时代,“美”在判断事物形象上的作用不可小觑。美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小到穿衣打扮,大到城市环境,我们的吃、穿、住、行到处需要美,所以说美术教育对于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初,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美学学者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救国”的道路,想以此改造旧式教育。蔡先生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希望通过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改造中国社会。美育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塑造健全的人格上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美育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国家也在持续不断地发布相应的政策以保障美育工作的顺利展开。1993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2002年7月,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提出普通高校应开设艺术类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1]。可见美育被提上日程,而且作为课程内容逐渐在高校普及和实施。然而,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下,公共美术教育稍显稚嫩,他的成长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从高校学生的美术素养、师资力量、课程内容、地方美术特色等方面揭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现状

1.高校学生美术素养分析

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学生一般都经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具備基本的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综合性大学里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我们开设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面对的是后者,在这些人群中,个别学生可能在中小学阶段由于个人兴趣爱好,接受过美术课程的阶段性训练,后为了考学需要,转而学习文化课程,不得不中断美术课程的学习。在没有美术基础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上,美学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极为重要,知识讲授的难易程度不容易把握,容易陷入简单罗列,流于形式。

2.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解析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一方面部分院校开设此课程的教师人员来自学校的美术学院,由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师面向全校学生讲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部分院校在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在教学成果考核和对上课教师的监管力度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综合性院校在本学校没有美术相关专业的情况下,教授美术课程的教师力量相当紧缺和薄弱,只能请学校的非美术专业教师担当重任,触及非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显然这些院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的收效可想而知。

3.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

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由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艺术鉴赏和美育实践课程等方面组成。一些院校美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以教师讲授基础美术知识为主,以多媒体欣赏图片为主,造成美学知识的吸收停留在图像欣赏的基础上。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本身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而成的,然而美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存在,一些教师较少与其他学科知识如地理、历史、社会、政治及经济相联系,做到把知识细化到点,讲足讲到位,很难做到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角度分析和阐释作品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造成知识传授的综合性不够全面。

4.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缺乏地域特色

大部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是以市面上常见的美术教材为依据,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以美术作品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线索一一介绍,这是普及美术基础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在高校美育教材里,部分内容很少涉及地方文化特色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及不同地区艺术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可能只是了解一种艺术现象的存在,而不深究这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和其他地区文化特色下产生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异同,陷入图像符号的死记硬背,难免张冠李戴。

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建构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发现,人类周围已被钢筋混凝土和工业制品包围。人们已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商品、高楼林立的建筑、嘈杂忙碌的都市环境中,面对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衣食住行提出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大众提高美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美学教育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修养,提高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审视力。但这一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和提高。

1.实践课程的设置

当代社会,人们处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几乎每天都面对各种图像信息,被网络推送的各种图像内容包围,及时了解各种美术及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一些图像信息被粗制滥造,导致一些人对真正的审美判断有误区。美术创作是一种主体表现、客体参与的体验活动,所以仅凭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展示很难让学生有深入的体会,只有当学生身临其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体会后才会有所感受。适当补充课堂以外知识,例如带领学生到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点、博物馆、纪念馆、艺术家工作室等场所,参观体会真正的实物作品及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比之课堂陈述课本知识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监督管理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同,部分综合性院校的公共美术课程任课教师是跨学院授课,这对教师队伍和学生进行课程质量考核造成不利。一方面,在面向全校开放的公共美术课堂上,学生来自各个不同专业领域,审美素养不同,教师可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知识点不能过于专业和晦涩,做到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要求。高校美术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艺术鉴赏和美育实践,在前期的理论知识和鉴赏课程作为铺垫之后,学生基本具备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和审美意识,在实践课环节适当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美术相关实物作品的创作,必要时可作为展品展出。作品虽然不是出自专业学生之手,可能稍显稚嫩,但可以提高他们对美术创作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督促教师正视公共美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讲,不仅能促使教师认真对待课程任务,对学生的鞭策作用更是不可忽视。进一步来说,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育家尹少淳在著作《谈美术教育》中曾说:“人一生中对艺术的态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浴盆曲线状,具体讲,儿童和老人对艺术更重视,中间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忙于生计和非艺术性职业不得不放弃了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2]由此可见,人们对艺术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由于客观因素不得不放弃对艺术的继续探索,通过在大学阶段美术课程的学习,重新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初心,可能培养成为终身的兴趣爱好。

3.注重内容的综合性

美育课程本身具备综合性的学科性质,涉及美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美术课程是多个学科课程内容交织而成,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必然要涉及多个领域,要求教师知识涉猎面广,不仅仅就美术作品简单的罗列和阐述,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角度分析作品产生时的背景。另外,在讲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时可与同时期西方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仅从纵向的角度类比,而且要把中外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横向的对比讲解,这对教师驾驭各国艺术和历史人文知识的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

4.融入地方特色的美术教育理念

高校分布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各个城市中,每個城市大学的办学理念都不相同,特别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办学更应该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为服务地方经济做贡献,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美育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促进美育课程建设。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美育课程。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政策的实施是鼓励高校美育课程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性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的艺术传承和发扬光大具有推动作用。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更好地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反之,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各种美术形式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教育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应当结合美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接触美、发现美,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强化审美意识,通过高校阶段的美术教育课程提升大众的美学品位。当人们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时,生活的品位自然就会提高。只有个人审美意识强化了,才会触动他们主动感受美、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Z].教体艺〔2002〕6号,2002.

[2]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9.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15〕71号,2015.

基金项目:江苏省泰州学院校级教改课题立项项目(编号:2016JGB27)。

作者:李晓瑭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2:

试论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由于素质教育在高校广泛深入的开展,公共美术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文章对公共美术教育引入地方美术资源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渗透地方美术资源将会对推进公共美术课程的目标定位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还就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强调地方美术资源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探讨公共美术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寻求符合公共美术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公共美术教育 地方美术资源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陆丽娟(1975- ),女,广西天等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及美术理论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1)

公共美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担负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并于2005年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些文件为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规划了蓝图,并且提出艺术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指出要构建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这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公共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相互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不断挖掘地方美术资源的现实教育价值,这为公共美术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价值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美术资源的现实价值以及引入公共美术教育的可行性

各高校在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大都设置了“美术欣赏”限选课,并将这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之一,以每周常规性课程为主要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实践证明,这门课程对大学生认识世界美术史和国内外美术发展趋势,掌握美术发展规律,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在日趋复杂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发展趋势中保持清醒,在纷繁复杂的艺术表象里认识艺术的本质,保持良好的审美心理,提高艺术修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各院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中,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但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还有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脱离地方文化基因,忽视地方美术资源的价值、学生主体性作用和远离学生成长发展及兴趣爱好,这种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教育的场域主要属于人的场域。师生关系应是两个社会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平等相长关系。因此,主体性原则应是大学生公共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将学生视为能动的、自主的、有独立人格和思想情感的、发展中的人。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将地方美术资源渗透到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可以缓解以学生为客体的局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公共美术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

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动态性和图像性是“美术欣赏”课的一大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转化为优势,使学生更乐于听课,教师乐于教学?笔者认为,结合地方美术资源创新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地方美术资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引入地方美术资源是在了解美术类型实质的基础上,唤起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愿望,并通过身临其境地欣赏,向大学生提供可视、可游、可触摸的立体教学,创造美术的现实情境。判断美术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学生能否真正掌握其艺术规律和特性。而公共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教育者通过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提供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这就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过程中,将地方美术资源有机地渗透在其中,可以拓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它不仅具有挑战性,同时也存在可行性。

二、渗透地方美术资源,有助于准确定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目标

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中渗透地方美术资源,就是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与地方人文艺术资源结合起来,有效地定位教育目标,深挖地方美术资源在公共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并向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1.公共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学生,对美的需求和艺术基础不尽相同。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专业、接受能力等实际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

专业不同使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点也不同。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的安排上,应该注意这种差异,统一专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侧重。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可以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阐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的本质,即人本主义的回归。由于课程具有针对性,学生易产生认同感,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教学内容的展开就显得水到渠成。

生源地不同使学生对发现美存在认识上的差距。地域差异也会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点不一致。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地方美术作品的阐释,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民居建筑课程中,首先介绍有代表性的民居的类型、分布情况、营造特点等,再结合地方民间建筑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本地区的建筑进行简要讨论,最后总结出民居因受不同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形态结构各异的民居。通过比较研究,学生就可以加深对民居建筑的认识和理解。

年级不同也会影响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需求在大学期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需求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期,对美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引入地方美术资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的有机组合。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美术信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并形成完整的知识库,即使是在同一类型的课程内容中,也可以深度挖掘出功能各异、特点分明的地方美术资源。在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形式单一、内容不全,尽量给学生提供经过深度开发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过程中,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地方美术资源与传统美术知识相结合的方式。

在挖掘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一些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会采用举办主题谈论会、专场PPT展示等教学手段,但由于在逻辑联系上不紧密,教学环节略显松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只有不断地斟酌教学内容,以寻找出符合学生实际并相互匹配的地方美术作品,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

3.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地方品牌策划。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就是要做精品、树品牌、扩影响,赋予其新的地方标识。当今的高校美育具有多种途径的特点,有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也有课堂教育、第二课堂(包括社团)等形式,如果高校对于地方美术资源所蕴涵的价值辨识率不高,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从一定意义上讲,地方文化品牌就是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现实美学的代名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要立足打造精品,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使学生在品牌吸引力下由好奇进而参与,从而对地方文化品牌表现出认同感。

4.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开发。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应当有好的形式和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从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出发,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仅要组合,还要注重其内容的开发,引入地方美术资源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无论是系统讲授,还是讨论会、PPT展示、社会实践、参观画展等形式,在主题、内容开发上都应当与地方美术的表现形式相呼应,特别是当地时事、与学生的利益和关系发展密切的美术事件,同时,要注意保持学生对美术兴趣的时效性。目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基本没有统一的教材,主要以“以史代论”的形式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理解。为此,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地方性和本土化应不断强化,拓宽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这是保持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活力和吸引力的需要。

5.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渠道拓展。为了解决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思考的问题,一些高校在推行新的教学互动模式中进行了新的尝试。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等实际情况,利用网络作为推介手段,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如利用QQ,爱上网、爱聊QQ是在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为此,高校可以创建公共美术教育QQ群,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改变大学生对公共美术教育的传统认识,加强学生对公共美术课程的了解。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地方美术资源信息平台,使学生对相关主题进行探讨,互通有无。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时尚生活方式的要求,也扩宽了课堂,极大地延伸了教学。

三、渗透地方美术资源,创新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核心导向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发展史的认识和对艺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他们对客观艺术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敏感度,从而逐步加深对艺术形式、事件、流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

在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过程中渗入地方美术资源的教学理念,不能简单地生搬硬拽,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方美术资源是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不能把它完全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首先,公共美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跨域性,地方美术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亲和力,只有两者有机配合,才能生发出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魅力。其次,如果一味地强调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要性,势必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相反,如果忽略地方美术资源的吸引力,同样会使高校公共美术教学缺乏生命力。因此,引入地方美术资源,创新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增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以“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总之,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都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做到形式上吸引学生、内容上引导学生、知识上丰富学生、实践上震撼学生,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Z].2002-07-25.

[2]教育部.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Z].2003-10-18.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2006-03-08.

[4]王丹玲,李文东.甘肃区域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探索,2008(1).

[5]伍裴.对我国高校美术公共课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1).

作者:陆丽娟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摘 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公共美术课程具有非专业性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主要阐述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公共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资源优势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公共美术教育还存在众多问题,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美术欣赏和技能训练起到了较好的影响,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1)互动交流较少。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美术教师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方式,授课过程主要采取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不能建立起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这就影响了公共美术的教学质量。(2)情感缺乏共鸣。公共美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和欣赏能力为主要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于主观地从自身对美术作品进行点评,学生无法将自身情感融入美术作品中,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情感共鸣,失去了美术教育的目的。(3)实践活动不足。美术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美术基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教学,没有将学生引领到课堂之外自然之中,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无法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二、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对策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共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众多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公共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公共美术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分类上有理工类院校、文史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公共美术教育在文史和综合性大学发展较为良好,拥有的美术教师也相对较多,理工类大学的美术教师相对缺乏,但他们都无法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师生比例要求,需要积极引进师资,加强公共美术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建设公共美术教师队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人格品质和文化修养,为公共美术教育引进优秀的人才。高校积极鼓励美术教师在职进修,提高自身学历和业务水平。高校还要拓展教师引进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上美术领域的专家来学校授课,并对校内美术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本校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先进的教学设备被引进来,这就要求作为美术教育的一线教师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大学生的美术造诣。

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观念

公共美术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课程设置上要以选修课为主,主要向大学生普及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靠大班授课、小班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来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美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可开设“美术鉴赏”“美术基础知识”“中外美术简史”等,实践课程可开设“素描”“书法”等,这样使大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有效提高了公共美术的教学质量。此外,高校要为公共美术课程设立相应的学分,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公共美术的重视程度,同时高校还可设立公共美术专项奖金,增强大学生学习公共美术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校期间完成公共美术课程,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积累。

3.利用资源优势,搭建实践平台

现阶段,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更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利用资源优势,搭建实践平台。(1)高校要加强美术交流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教学楼、食堂、体育场馆等设施建立起艺术走廊、美术橱窗等,以此来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社会名家的著作,这样通过具有艺术氛围的美术交流场地建设,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此外,高校还要依靠社团建设来加强大学生的美术交流,如发展书画社团、涂鸦社团、墙绘社团等,以社团带动美术文化,不但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能使大学生参与到美术交流之中。(2)利用网络来构建美术教育平台。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接触网络,这为高校构建网络美术教育平台奠定了基础。教师可以把公共美术的教学视频或讲座分享到网络上供爱好美术的学生下载,这种方法还可以弥补高校美术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此外,高校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公共美术交流版块、美术论坛等,使学生时刻可以通过网络来交流学术思想,但要做好网络监管,消除负面思想。(3)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有关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社会上的各类美术大赛、美术团体和美术专家学者等,美术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类美术比赛,通过与专家学者、美术团体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见识和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高校要积极联络专家学者、美术团体来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美术讲座和现场指导等,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公共美术的兴趣。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对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发挥着重大作用,高校要加强公共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观念,并利用资源优势,搭建实践平台,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丽娟.广西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2(01).

[2]尹卫东.论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研究和思考[J].艺术科技,2013(06).

编辑 薄跃华

作者:曹之文

上一篇:制药行业税源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贸易顺差现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