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控环境下网络教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为实施“停课不停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成熟的线下教学质量监控,线上教学质量监控才刚刚起步。为此,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质量监控环境下网络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质量监控环境下网络教育论文 篇1:

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

[摘要]网络学习研究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及技术的进步不断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的研究文章不断出现,但是最近几年相关的综述文章还不多。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 242篇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使用Bicomb、UCINET及SPSS软件进行计量分析。根据文献的年载文量和研究内容,将相关研究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初步发展期、高速发展期、稳步推进期五个阶段。根据高频关键词可视化结果,总结出我国四大相关研究主题:(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研究;(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3)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大数据研究;(4)慕课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基于分析结果及解读,建议未来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应转变研究范式,加强网络学习活动的设计,把握网络学习研究中的学科特点,重视学习评价与管理方面研究,建立全过程的学习数据管理制度。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在线学习;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范围内各类学校延迟开学,在此特殊时期我国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号召,鼓励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由此,各地各类学校纷纷制定并开展网络教学,如此超大规模的网络学习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也为网络学习和教育技术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关于网络拥堵、教师角色转变、学生网课经历等话题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版面。事实上,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学习早已不是新事物,网络学习在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和学习资源获取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和拓展性,近年来得到了大量学习者的欢迎和参与。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2.32亿,占网民整体(8.54亿)的27.2%[1]。《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質资源共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将“加快信息化教育变革”作为十大战略之一,揭示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必将推进教育现代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2]。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有别于传统课堂面对面学习形式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的学习活动[3]。钟志贤教授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线学习社区以及网络学习平台等构成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基于特定的学习内容开展的网上学习[4]。某一领域内学者的研究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相关研究主题的现状,通过对研究状况与发展的梳理可以管窥其现实进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在内,居家隔离,“停课不停学”,是对中国在线网络学习的硬件、软件环境,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机构的机会与挑战,也是一次大检验。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网络学习从规模、深度和持续时间上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在此历史发展背景下,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回溯多年来我国学者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并结合自身在网络学习与教学方面的实践和经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的发展历史是如何演进的?(2)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的热点主题有哪些?(3)未来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又该如何发展?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梳理与回答,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参考。

1研究设计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目前我国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库——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选择其中的期刊数据库,针对教育类相关研究选择了“社会科学Ⅱ辑”分类目录,以“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育”“网络学习/教育”“在线学习/教育”“互联网学习/教育”并含“研究”为检索词进行关键词检索,选定来源期刊为CSSCI和核心期刊,检索结果截至2019年12月30日,最终共检索得到1 242篇文献。

1.2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侧重于宏观层次的趋势研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文献计量法及工具辅助分析进行文献的综述,其中知识图谱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就是运用较为广泛的方法[5]。第一,在中国知网“文献管理中心—文献输出”界面导出1 242篇有效文献的题录信息,选择Bicomb2.0软件支持的NoteFirst格式;第二,利用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读取题录信息,合并处理同义关键词后,统计导出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第三,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转化成该软件支持的文件格式(后缀“.##h”的文件) ,形成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图谱;第四,运用SPSS20.0软件将共现矩阵转化相异矩阵后,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流程图如图1所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发文趋势与阶段划分

将文献按照年份进行年载文量统计,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2002年之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年载文量体量很小,在20篇以下;2003~2007年,相关研究年载文量逐步稳定增长,但体量仍较小;2008~2012年这一时期,年发文量能稳定在50~60篇左右;2013~2015年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数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发展势头迅猛;2016~2019年,则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根据以上研究论文数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及研究内容的变化,本研究将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萌芽期、起步期、初步发展期、高速发展期、稳步推进期,并结合各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和社会大环境变化对五个时期的特点展开分析。

1) 萌芽期(20世纪末~2002年):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日渐成熟,创建了既具有现实含义又超越现实界限的交互空间,为网络学习的产生提供了根本动力[6]。而网络学习的出现会对教育发展和创新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发挥网络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中的关键词统计功能(见图3),除去使用的检索关键词外,这一时期高频关键词主要有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和互联网等。该时期相关研究多以理论探索为主,从教育改革、理论发展等角度阐释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这一新兴学习方式的特点及重要性。

2) 起步期(2003~2007年):在这一时期相关文献的年载文量逐年攀升,研究主题丰富多样,根据知网结果统计高频关键词包括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远程教育、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2003年非典时期,各地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三种形式开展“空中课堂”,其中基于网络的学习凭借及时互动的优势受到“热捧”,疫情过后不少教师和学生仍然使用电子邮件、BBS等网络手段进行教学沟通,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网络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但这期间也暴露出我国网络学习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7,8];同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网络开放,提出的建设1 500门课程的目标于2007年超额完成。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我国网络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才真正起步。

3) 初步发展期(2008~2012年):这一时期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网络、移动学习等,突出特点是瞬息万变的技术进步对网络学习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和深远影响:2008年我国3G网络开始进入全面商用时代,2010年苹果(iPhone)4发布,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进步,这一时期Blog、Wiki、Tag、SNS等Web2.0技术在网络学习中应用广泛[9],同时出现了新型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

4) 高速发展期(2013~2015年):在这三年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统计结果显示高频关键词包括在线学习、MOOC、网络环境、大数据、学习分析、远程教育等。2013年被视为中国的慕课元年[10],慕课横空出世并宣称将彻底颠覆传统教育体系,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海啸”,成为当时我国教育界最时髦的研究热点。经过狂热发展后,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声音,理性地认识到慕课的有效性和有限性,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慕课促进了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在网络学习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以探求网络学习中的规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1]。另外,翻转课堂在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象征性符号,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高度关注,发展速度同样迅猛[12]。

5) 稳步推进期(2016~2019年):自2016年至今,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发文数量逐渐趋向稳定,进入了稳步推进期,年均发文量达到100篇以上,研究范式不断转变,对于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多,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在线学习、学习分析、混合学习、MOOC、影响因素、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此外,这一时期网络学习研究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持续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开展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

2.2研究对象统计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发布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 2011)[13]和学者曾宁等[5]对教育文献涉及对象的分类框架,将研究对象分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非正式教育,以了解我国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的学段分布和重点对象。按照这个分类,对1 242篇文献进行了全文检索,检索词如表1所示,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与统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篇文献可能涉及多个学段的研究对象,因而所有检索结果的百分比和大于100%。从检索结果来看,94.85%的相关研究聚焦于高等教育,发文量多达1 178篇,远超于其他领域。关注中小学教育的占比26.17%,学前教育的占比为1.93%,而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则较少,另外极少数研究关注到了非正式教育的领域。

2.3高频关键词统计

高频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领域的关注热点、发展前沿和研究趋势[5]。通过Bicomb 软件对提取的關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将“慕课”“MOOC”“mooc”合并成“MOOC”,然后选择词频大于10的40个关键词作为本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在线学习”“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学习分析”“网络”“混合学习”“MOOC”“研究性学习”“影响因素”“大数据”是最高频的几个关键词。其中学习分析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自2014年后逐年攀升,成为网络学习研究的重要研究主题。这与学者赵以霞对我国学习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结果一致,2014~2015年文献增长较快,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4]。

然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及插件NetDraw 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形成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如图4所示,从节点大小分析,“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网络环境”“协作学习”“混合学习”“学习分析”等构成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核心节点,这些关键词表现出与其他关键词之间较强的共现能力,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线条粗细程度分析,以“在线学习”为核心,与“学习分析”“大数据”“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说明教育数据分析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当前从关系图谱整体来看,处于边缘的“在线学习活动”“大学英语”等关键词相对比较独立,和其他关键词的联系较为疏离。

3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主题

通过聚类分析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相关研究主题[5],通过SPSS20.0和Excel 将共词矩阵转化成相关矩阵和相异矩阵,然后采用SPSS中的系统聚类法对相异矩阵进行聚类,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的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5所示,聚类分析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的重要主题。从图5来看,聚类过程是相对集中的,在距离1~15以内就完成了所有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可将目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分为四类。

3.1主题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研究

该主题包含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学习者”等关键词,侧重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探索在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学习、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也乐于探索網络知识的奥秘。由于网络学习过程不再有教师的面对面指导,且网络资源和内容极大丰富,面临太多的选择,学习者容易出现“迷航”(confusion),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和完成度[15],因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此外,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既能使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又为加强协作学习提供了合适的条件,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和留言本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互动交流,拓宽学习方式与途径,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合作学习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3.2主题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

该主题包含了“混合学习”“教学设计”“学习活动”“网络教学”等关键词,旨在通过混合学习的方式,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越来越多的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创新创建校内外、校与校之间的共享模式;另外,将面对面与线上学习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弥补在线学习中完成率低、辍学率高等弊端,逐渐发展为一种教育变革的潮流。混合学习中活动的设计,需要注重自主性和交互性的发挥,促进学习者发生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并加强学习投入[16]。

3.3主题三: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大数据研究

该主题包含了“机器学习”“大数据”“数据挖掘”“学习行为”等关键词,旨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习者学习行为,了解其学习规律。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近年来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学习行为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17]。如,具有不同偏好的学习者在访问网络学习资源时,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学习成效。进一步对关键词统计可得,这类研究中机器学习、文本挖掘、滞后序列分析是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

3.4主题四:慕课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

该主题包含了“MOOC”“深度学习”“学习共同体”等关键词,侧重研究慕课学习研究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和深度学习等。慕课中师生比的差距悬殊,主要依赖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保持学习热情,其高流失率不难理解。面对面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有学者指出慕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将千差万别的学习者纳入统一的模式之中,陷入理性主义的弊端[18],目前慕课存在学习资源以静态为主、针对性不强,学习者参与度不够等现象[19]。网络学习共同体,或称虚拟学习共同体,其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强化,共同体成员在网络环境中找到志同道合、共同进步的学习伙伴,满足其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信息交流,共同体成员之间超越时空的交流协作,共同建构知识,大规模地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20]。

4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

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历史发展来看,技术发展、社会公共事件和政府政策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下,无论是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世界范围内的网课大流行,还是即将迈入5G商用时代的步伐,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而言既是机会更是挑战。通过对我国文献的计量分析以及研究者自身经验,对在线学习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供学界参考。

4.1转变研究范式

过去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当其作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时,首先,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体量大、生成速度快,使用传统的研究范式较难捕捉细节信息、挖掘足够的信息价值;其次,研究变量多且较难进行有效控制,在网络学习中难以开展传统的实验或准实验研究。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和研究主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分析”“大数据”在我国网络学习研究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在本领域内已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教育大数据分析中心、智能学习分析中心等不断成为教育学科研究的标准实验室配置,对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研究范式的诉求也愈发强烈[21]。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增“F0701”代码(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标志着教育研究已经具备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性质。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教育数据获取、清洗、存储、处理、分析等各环节,现有研究主要从计算机等领域“拿来”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缺乏与教学的联系和特点,未来相关研究应重视挖掘数据潜在的因果关系,理解学习者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的。

4.2加强网络学习活动的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一直以来是重要的研究主题,目前网络教学蓬勃发展,正在重塑人们对教育的理解,然而单一的在线模式主要以学习者独立自主和自觉学习为主,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面对面的教学互动[22]。2018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首次明确了“金课”概念,并提出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评价标准。从学习科学的视角看,“金课”环境下更需要大学生以面向理解和迁移应用的深度方式而非简单机械记忆式的浅层方式开展学习,并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完成课程任务,实现“金课”教学目标[23]。此外,从表1的数据来看,我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近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下,各级各类学校均展开了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网络教学活动,但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疫情突发,许多学校和教师并未做好充分准备[24]。未来需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着重加强对网络学习活动的设计,满足学习者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帮助学习者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解决当前网络学习的弊端,为教学改革深化提供更多的机遇。

4.3把握网络学习研究中的学科特点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来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和注意力[25]。例如,为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13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第一批共有100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和军队高等学校获得“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称号,研究内容涵盖地理信息、医药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26]。然而根据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大学英语”是唯一词频大于10且与学科相关的高频关键词,图4的关系图谱显示,该关键词处在边缘,这反映出国内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弱化了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如何考虑学科特征并突破学科学习的难点成为重大挑战。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不应只考虑网络技术的应用,更应考虑如何将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技术与学科内容有效整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绝不是几台VR眼镜或平板电脑的简单添置,其关键是把握学科内容特点,允许学习者利用在线交互、概念图工具、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服务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4.4重视学习评价与管理研究

从高频关键词统计来看(见表2),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在评价方面的研究是较少的,这与学者王红艳等的观点一致,我国在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經验的基础上,集中开展网络课程资源、学习者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与质量标准研究[27]。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亟待建立一套从规划到设计、开发、实施、监控和评价的评估体系、质量标准与管理系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文件,从课程团队、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教学效果与影响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23],但在用词上仍较为模糊,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较难对课程做出客观的评价,操作性较弱。目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价主要定位在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促进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和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28]活动开展较少,亟需将大量的学生表现性评价数据也纳入评价体系。

4.5建立全过程数据管理制度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研究中,如何获取、分析、利用、管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数据仍存在诸多难题,诸如身份的限制难以获取后台数据,各大网络平台间共享仍存在制度壁垒,数据的规范化动态采集与实时更新的机制仍未建立,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较大等[29]。面对网络环境下不断生成的大数据,迫切需要科学的数据采集、组织、存档和研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这些数据能够被课程教师和相关研究者合理利用与有效循环。

5结束语

2003年的非典疫情推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阿里巴巴创建的淘宝平台正是在那时横空出世并迅速成长,如今新冠疫情之于网络学习领域而言,也许正是这样一个契机。本研究对于回答目前的研究问题还只是在开始阶段,但有理由相信中国学者在网络学习方面可以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国际在线学习进行引领。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强调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影响,倾向于对感性经验的整体和直接把握)[30]、“隐忍”、“担当”(例如“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分享”和“共荣”等理念,可以对在线学习环境的设计起到引导作用。中国教育学者要在国际上起到引领作用,需要提出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学习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环境,基于互联网学习研究应该可以走在国际网络学习研究的前沿!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0425].http://www.cnnic.com.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00425].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 吴南中.在线学习培育的顶层设计与推进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4550+58.

[4] 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3034.

[5] 曾宁,张宝辉,李鹏飞.国内学分银行发展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终身教育研究,2019,30(3):4956.

[6] 马治国. 网络教育本质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7] “后非典时代”的网络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3(10):3738.

[8] 曹百晶.“非典”对网络教育的考验与推动——中央电教馆黄慧副研究员访谈录[J].中小学电教,2003(8):1516.

[9] 邱瑛. Web2.0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0] 王左利.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115.

[11] GUTHRIE D.MOOCs are toast or at least should be [EB/OL].(20130731)[20200425]. http://www.forbes.com/sites/dougguthrie/2013/07/31/moocs aretoastorshouldbe/.

[12] 卜彩丽,张宝辉.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热点、主题与发展趋势解析——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J].教育导刊,2015(9):4853.

[13] UNESC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2011[EB/OL].(20121201)[20200425].http://uis.unesco.org/en/topic/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educationisced.

[14] 赵以霞,王鑫,金昆,等.国内大数据环境下学习分析技术研究路径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8):3440.

[15] 姜蔺,韩锡斌,程建钢.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5459+65.

[16] 周媛,韩彦凤.混合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学习投入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99105.

[17] 王改花,傅钢善.数据挖掘视角下网络学习者行为特征聚类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4):106112.

[18] MANGAN K.MOOC  mania  [Special  Report:  Online Learning][EB/OL].(20121001)[20200425].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MassiveExcitementAbout/134678/.

[19] 杨曼.慕课变革师资培训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7.

[20] 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3537.

[21] 郭绍青.“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4):2537.

[22] 韩锡斌,王玉萍,张铁道,等.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驱动下的大学教育变革——国际在线教育研究报告《迎接数字大学》深度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311+18.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20170728)[202004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3/201707/t20170728_310304.html.

[24] 宫臣,张佳伟,宋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在线教学现状、困难与需求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百所中小学校长抽样调查结果的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4):4144.

[25] 方君.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5):1314.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30821)[20200425].http://www.moe.gov.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308/t20130821_156121.html.

[27] 王红艳,胡卫平.中国在线学习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8):3034+95.

[28] HICKEY,DANIEL T,TAASOOBSHIRAZI,et al.Assessmen learning: Enhancing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and achievement in innovative science curricula[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9(10):12401270.

[29] 周宁.基于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国内运营商客户敏感信息管理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

[30] 陈曦,王有智.思维方式体现人类文化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27(04).

An overview of online learning research

in China: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ZHANG Baohui1,ZENG Ning1,*,SHEN Tong1,SHEN Xiajuan1,2

( 1.School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vision,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32,China)

[責任编辑刘冰]

[收稿日期]202004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机制研究”(AKA150013)

[作者简介]张宝辉(1966—),男,黑龙江双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科学教育学会理事会(ICASE)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科学教育、教师教育与教育技术。*[通讯作者]曾宁(1995),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学习科学、STEM教育。

作者:张宝辉 曾宁 沈通 沈霞娟

质量监控环境下网络教育论文 篇2: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为实施“停课不停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成熟的线下教学质量监控,线上教学质量监控才刚刚起步。为此,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

关键词: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教育部发出《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部署,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制定、推出线上教学方案。“停课,不停学不停教”这种疫情之下的应急之举,催生了大规模的居家学习和在线教育。全国众多的教师和学生快速地实现了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到线上网络教学的跨越。广大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为了确保教学标准不降,确保“教师真在教,学生真在学”,建立与完善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既是疫情防疫形势所迫,更是在线教育形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

传统线下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大都采用“校院”两级质量监控模式。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中,教学督导机构独立开展工作,地位较为特殊,参与教学各环节,开展教学指导和监督。

常见的线下教学质量监控,一般由日常的教学检查巡视、领导同行和督导专家的听课评课、学生评教几部分组成。教学督导机构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最终以教学督导报告的形式,及时进行反馈并跟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暴发,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众多教师推上“线上教学”的一线。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大规模、普遍化线上教学的推行,无疑是对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尝试,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实验。而这次成功的尝试,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实证。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线上教学”,相对于较为成熟的线下教学质量监控而言,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处于被动应对、起步摸索阶段。

二、线上教学质量监控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线上教学一直被推广应用,但是对于大多数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而言,仍然相对比较陌生。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线上教学模式得以全面快速推广,如何对线上教学的质量进行监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就教师授课而言,由于空间的阻隔,相对于“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对学生的听课状态,线上教学很难做到及时精准地跟进,线上教学督导更是难上加难;其次就对教师线上教学质量监控而言,由于可供选择的教育平台众多,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上实操课、实验课,线上教学的老师只能独自进行操作、演示、讲解。由于受限于设备仪器,需要学生反复练习的实操类课程,线上教学无法满足,其教学质量的监控更是无从谈起。

三、构建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顺应线下到线上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校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建立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规范线上教学工作流程,完善课程管理与激励机制;在教育平台建设方面,依托“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打通数据采集、数据提取、数据转换等各环节,为线上教学督导提供网络平台。

具体操作方面,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里,要紧抓课程质量核心要素,遵循课程特色,做好在线课程的顶层设计,构建在线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线上教学督导中,重点关注线上资源,关注过程轨迹,关注学生评教。

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线上教学督导活动如影相随。专兼职督导教师根据授课老师提供的教学平台以及上课方式,坚持每天(周一到周日)线上教学督导值班制度,并在网络上填写“网上教学督导反馈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同时依托网络平台专门设计了“学生评教”表单,组织学生每周评教一次。每周将线上教学督导情况及时予以总结,以《教育教学督导简报》的形式公布。

(二)坚守线上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1.坚守线上教学的教书育人标准

授课教师在线教学,标准不降、要求不降。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掌握网络教育新知识。

进行线上教学,授课教师依然不能放松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疫情之下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担当和众志成城的精神品质,正是课程思政的生动案例,教师要借此达成“教书”与“育人”教育目标。

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探索2022年1月下第3期(总第103期)2.完善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

建立并完善线上课程教学标准,依托“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大数据进行监控。虽然线上教学环境改变了,但教学质量标准不降。首先制订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精选教学资源,完成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保证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充足、品质优良、内容丰富,以便于学生提前预习。上课前,教师要检测学生的出勤率与在线率;课中紧扣知识点并保持与学生的互动;课后通过在线作业的发布,检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实施基于大数据的线上教学质量监控

1.实施“8”字螺旋线上课程质量保证机制

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重要内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正在各高校陆续推进。要借此良机,建立从源头采集的校情数据分析平台,对教学各环节(包括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反馈、预警与改进以及应急处理的运行模式。线上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依然是建立在课程计划制订、过程控制、效果诊断的环节上,即“8”字螺旋的常态化。

2.实施在线教学的过程管理监控

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深入,在线课程的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成为可能。事前目标绩效考核分解,上下贯通成链;事中活动轨迹可寻,可视动态化预警,自我画像改进;事后绩效效果分析,结合自测性诊断,实现目标绩效考核,形成层层传递的目标执行链。

3.完善线上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在学校与教师层面,细化线上教学工作任务,严格线上课堂管理,加强线上教学监测与预警,使线上教学督导常态化,并持续诊断改进,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绩效考核、授课酬金、职称评定等挂钩。

在学生层面,完善线上课程考核方式,通过在线时间长短、线上教学资源学习进度、课堂学习活跃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网络分析,对学生线上学习全过程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价。

教学由线下到线上,是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从传统到网络、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改革和动态化管理。这既顺应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新铭,谢波,樊宏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7.

\[2\]张静宇,钱逸.疫情防控下高校“在线教学”的挑战与契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4):2628.

\[3\]杨晓冬,仲崇奕,张敏.疫情下高职院校在线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911.

责任编辑:黄大灿

作者:单文娟

质量监控环境下网络教育论文 篇3:

国内外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现状及反思

摘 要:网络学习策略是传统学习策略在网络环境下的迁移。学习环境的改变并未改变学习策略的本质与价值,也就是说掌握网络学习策略是实现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网络学习策略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分析与反思性总结,希望对我国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现状;反思

继美国心理学家Bruner(1956)提出“认知策略”之后,心理学家Newell、Shaw和Simon(1958)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的概念。之后,学习策略研究便是心理学领域和教育学领域长久不衰的研究主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开放网络课程的蓬勃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有效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的重要性。因此,对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希望对我国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以学习策略为篇名检索关键词,对2000年至今与网络学习策略相关的中文期刊文献及学位论文进行了检索、筛选、分析和归纳。目前,我国对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网络学习策略基本理论研究

1.网络学习策略的内涵

在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宋国庆最早于2001年将网络学习策略作为一个独立名词进行解释,认为网络学习策略是“学生在网络情境下,针对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规则,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操作对策”[1]。其后,陆续有学者对网络学习策略发表了自己的认识。例如:路璐等人认为网络学习策略是 “网络教育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情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围绕信息加工过程而发生的一系列活动程序”[2]。该程序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习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二是学习者对该过程的监控,以及对自身状态与加工方法的调节。王涛认为网络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3]。单迎杰将网络学习策略界定为“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实行的认识学习任务、调用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的学习执行监控系统”[4]。王雪婧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网络背景下,针对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自身的特征,自定学习计划、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展开并评价学习过程等一系列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操作步骤”[5],等等。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网络学习策略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而,他们对网络学习策略解释的共同之处是在传统学习策略解读的基础上冠之“网络情境(或背景或环境)”的“帽子”,并未切实体现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其他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网络学习策略是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学习者结合学习任务和自身特征,依据相关学习环境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技巧或刻意行动的一般趋势或总体特点,该内涵包括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捕捉信息的策略、将信息内化为知识的策略以及将知识实际应用的策略三部分,它们相互支撑,逐步循环,不断推进学习活动的进行和学习者的不断进步。

2.网络学习策略的构成

目前,国内对网络学习策略构成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路璐等人参考学习策略的结构,将网络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行为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三部分,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及精加工策略;行为策略包括求助他人、通过书面材料学习及实际应用;自我调节策略包括情感控制、动机控制及理解监控。王涛将网络学习策略分为交互学习策略、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以及动机支持学习策略四部分。王雪婧将网络学习策略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技术成分以及社会成分。胡卫星等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进行简要统计分析,将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的结构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学习准备、选择注意、理解加工和负责保持,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环境管理、态度动机和寻求帮助。

上述对网络学习策略结构的划分对今后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价值。然而,多数是以迈克卡(Mekeaehieetal)等人对学习策略的分类为参考,未能对先前学者的研究进行批判性思考,未能结合网络学习自身实际对网络学习策略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划分。

3.网络学习策略模型的构建

经过相关文献分析,已构建的网络学习策略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王松涛在分析成人学习特征以及成人网络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目的策略、技能策略及方法策略的成人网络学习策略整体模型;王雪婧以网络学习策略的层次观为指导,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网络学习观策略、网络学习方法策略、网络学习技能策略、网络学习情景策略及网络学习社会关系策略的网络学习策略宏观层次模型和包括网络元认知策略、网络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的网络学习策略微观层次模型,并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有机结合。

(二)网络学习策略教学或培养研究

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有关学习策略教学或培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宋国庆较早地对网络学习策略培养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阐述;单迎杰以活动学习理论为基础对网络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张功和单迎杰先后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网络学习策略的培养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实验组学习策略使用水平明显提升,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证明了网络学习策略是可教的。

此外,还有部分针对网络环境下语言学习策略教学或培养的研究,其中,以英语网络学习策略研究为主。例如:对网络环境下成人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养(夏育文,2010),网络环境下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彭青华等,2007)和网路环境下英语学习策略指导模式的研究(武英杰,2006),等等。

(三)网络学习策略差异研究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差异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网络学习策略的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环境差异、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以及学科差异几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数据均以改编或自编传统学习策略问卷为主要获取方式。例如:江燕通过将Rebecca 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分别改编成“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和“大学生网上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对同一对象进行不同环境下英语学习策略水平测试,证明了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水平的环境差异;张功通过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测验”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信息收集策略和信息选择策略上均存在文理科间显著差异,信息选择策略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胡卫星等人通过自编学习策略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在资源管理策略和认知策略上具有显著年级差异,元认知策略仅存在文理科间显著差异,三者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郭文斌利用自己修订的自主学习策略量表对高师生网络自主学习策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自主学习策略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等等。

此外,有关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的研究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综合型学习策略、适应性学习策略以及深度学习策略等具体学习策略的研究以及依据学习策略引导网络课程的设置,构建网络课程设计模型的应用研究,等等。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以Elsevier Science Direct 和SpringerLink 电子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learning strategies”分别与“web-based”、“online”、“cyber”、“e-learning”、“internet”为Title关键词组进行检索,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国外对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理论研究较为罕见,重视实际应用研究

通过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文献中对网络学习策略的内涵以及构成等基本理论的研究较为罕见,部分文献中仍以介绍学习策略为主,如In-Sook Lee在研究网络学习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时,仅对学习策略的作用以及Dansereau、Conti和Fellenz、Weinstein和Mayer等人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做了详细阐述,并未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做进一步探讨和说明。

此外,国外对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以网络学习中实际应用学习策略为主,主要集中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信息搜索策略、在线阅读策略、合作学习策略以及社交策略等几方面。例如:James D, Young用实验研究法对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计算机支持的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Lara D. Catledge和Yi-Wen Tu等人分别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策略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分析;Gloria Yi-Ming Kao和Meng-Jung Tsai等人分别对思维风格对网络搜索策略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Ho-Ryong Park等人对在线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等等。

(二)网络学习策略差异研究

检索到的外文文献中有关网络学习策略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环境和性别两个方面。如:Ahmet、Oguz、Akturk等人的研究表明拥有电脑与没有电脑的人在英特网的教育应用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元认知层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因特网的教育应用和元认知学习策略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AdileAskim Kurt等人对网络环境和传统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差异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特质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存在环境间显著差异;In-Sook Lee对网络环境下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证明在文本编码策略和交互策略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Meng-Jung Tsai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男女生在网络信息搜索策略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等等。

三、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的反思

(一)国内外网络学习策略研究对比分析

1.研究侧重点

与国外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相比,我国在网络学习策略研究侧重点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比重较大,且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各持不同观点,多数为“说教式”研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将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引向“多元化”,缺乏对网络学习策略的深度研究;实际应用研究比重较轻,未能以网络学习自身特性为研究切入点,基本理论研究与差异研究等虽有一定成果,但网络信息检索策略及在线阅读策略等实际应用较为频繁的学习策略研究较为缺乏,应加大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的广度。

2.研究方法和理念

与国外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相比,研究方法和理念的差异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缺乏适合我国学习者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策略及相关研究问卷。国外学者开发了适合其自身的各种问卷,且得到了广泛认同。而我国研究问卷种类繁杂多样,多数以改编国内外已有问卷和自编问卷为主,且未得到大家的认同,造成研究多样化。二是我国学者对同类主题重复研究现象较为常见。国内部分学者喜欢“效仿”前人已有的研究,而国外学者则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逐渐加大研究的深度。当然,我们不是反对同类主题的“重复”研究,而是鼓励在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的同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批判性验证或研究。

(二)对国内外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现状的反思

1.网络学习策略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等综合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研究者的专业背景来看,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综合领域的研究热点。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长久不衰的研究主题,这是由学习策略自身价值决定的。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进步,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网络学习策略对实现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重要性,逐渐掀起了对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及相关研究的热潮。

2.把握本质,减少对关键概念解读的差异

目前,对学习策略内涵的界定存在诸多说法。例如:国外的Rigney、Duffy、Kail和Bisan、Dansereau、Sternber以及Nisbet和Shucksmith等人以及国内的黄旭、史耀芳、刘电芝、刘儒德、胡斌武等均赋予学习策略不同的内涵,导致学习策略结构的划分存在“二分法”、“三分法”以及“多分法”等。网络学习策略是传统学习策略向网络环境下的迁移,环境的变化并未改变学习策略的本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策略的外在形式做了增添或删除。因此,我们在界定网络学习策略之前应先对学习策略的本质进行界定。目前,只有刘儒德对学习策略的实质进行了解读,将学习策略的实质界定为元认知知识,但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认清学习策略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学习策略文字表述的差异,将更有利于网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研究。

3.研究空间广泛,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最早在宏观层次对网络学习策略进行研究的是2001年宋国庆在“浅谈学生网络学习策略问题”一文中对网络学习策略的概念、研究必要性、培养内容及途径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之后的十几年中许多学者围绕网络学习策略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但研究深度和广度与传统学习策略的研究相比相差甚远,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学习策略培养或教学的研究虽有一定成果,但多数未通过实验验证,仅停留在理论思辨层面,缺乏可行性验证。

(2)缺乏网络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目前,有关传统学习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众多,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以及成败归因等学习者特质和教师的指导、课程的设置等外在因素对学习策略的影响。网络学习策略与传统学习策略相比,学习环境变化是最为明显的因素,环境的变化除直接对网络学习策略产生影响外,或许会通过改变学习者某些特质而对网络学习策略的使用产生间接影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

(3)网络学习策略群体差异研究有待深入。网络学习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而目前多数研究以某个或某类网络课程为研究依托,以某所或若干所某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的价值。因此,应将网络学习策略差异研究向社会不同群体深入,扩大研究对象,突破某些网络课程的局限。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全民的网络学习。

(4)开发适合我国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策略及相关研究问卷,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我们从主观意识上难以把握问卷自身的缺陷,但是问卷仍是我们获得研究数据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国学者进行网络学习策略研究所用问卷主要以改编国内外已有问卷或自编问卷为主,且问卷划分维度不同,研究意义也不同。因此,我国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应立足我国网络学习者实际情况,共同编制一套可供参考的包括网络学习策略量表、网络自我效能感量表、网络学习动机量表和网络学习归因量表等在内的网络学习策略及相关研究量表,并辅以观察法、访谈法及作品分析法等使研究更为规范、更为严谨。

四、结束语

学习策略的价值及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网络学习策略将会是今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极具研究价值的主题。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加大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规范和严谨相关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实现网络学习策略及相关研究价值的最大化及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的目标仍需我国专家与学者的不懈努力与钻研。

参考文献:

[1] 宋国庆.浅谈学生网络学习策略问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1,(7).

[2] 路璐,于德弘,吴茜媛.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个体差异研究[J].现

代教育技术,2005,(4).

[3] 王涛.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8.

[4] 单迎杰.高校网络教育中开展学习策略教学的实践研究[D].西

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5] 王雪婧.网络学习策略的应用及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9.

[6] 李振亭.基于网络的综合型学习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8,(6):

14-16.

[7] 张功.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

古师范大学,2004.

[8] 林莉兰.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研究[D].合

肥:安徽大学,2006.

[9] 王松涛.成人网络学习的策略分析[J].成人教育,2007,(4):8-9.

[10] 郭文斌.高师生网络教程自主学习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6,(4):47-50.

[11] 江燕.中国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与一般学习策略异同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4.

[12] 武英杰.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策略指导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

索,2006,(4):82-83.

[13] 单迎杰.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

医学教育技术,2006,(6):232-235.

[14] 钟志贤.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网络学习策略设计[J].现代远程

教育研究,2005,(4):11-14.

[15] 刘儒德.论学习策略的实质[J].心理科学,1997,(2):179-181.

[16] 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

(5):586-590.

[17] Tzu-Hua Wang, Web-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Taking

assessment a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e-Learning effectivenes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1157-1166.

[18] In-Sook Le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On-line

Learning Strategies within Korea’s University Context[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50

(1):101-111.

[19] AhmetOguzAkturk, Ismail Sahin. Analysis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Internet use and 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5581-5585.

[20] AdileAskimKurta,Aysen Gürcan. The comparis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computer anxiety and success states of students

taking web-based and face-to-face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9):

1153-1157.

[21] Lara D. Catledge ,James E. Pitkow. Characterizing browsing

strategies in the World-Wide Web[J]. 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s ,1995,27:1065-1073.

[22] Meng-Jung Tsai.Online Information Searching Strategy

Inventory (OISSI):A quick version and a complete vers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9,53:473-483.

[23] Andrew Thatcher.Web search strategies: The influence of

Web experience and task typ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08,44: 1308-1329.

[24] Gloria Yi-Ming Kao,Pei-Lan Lei,Chuen-Tsai Sun.Thinking

style impacts on Web search strategi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24:1330-1341.

[25] Brynn M. Evans, Sanjay Kairam, Peter Pirolli. Do your

friends make you smarter?: An analysis of social strategies in

online information seeking[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10,46: 679-692.

[编辑:郑方林]

作者:李运福

上一篇:机械制造生产管理自动化论文下一篇:基因技术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