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有利于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改革,使外语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论文 篇1: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原则探究

摘要:由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互动式教学原则以及多元式评价原则组合而成的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原则将学、教、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兼容共存、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生态联动机制。在目标认同的基础上,本原则借助自身固有的导向功能,将主动认知与互动体验引入外语教学,强调外语教学体系内部良性循环与外部网络环境独特优势的协调与交融,全力推动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和社会化,从而实现非目的语环境下外语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和外语教育质量的最优化。

关键词: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多元互动教学原则;多元评价原则

外语教学是一个由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和特定文化指向的语言构式组成的教学流程,其内涵所指是语言、文学、文化,须在“人文教育”和“技能培养”之间寻找平衡点(张绍杰,2010:5),它是一项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任何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或行为都是通过与之相关的教学原则得以实现的。不同的教学原则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诉求。探究由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互动式教学原则以及多元式评价原则组合而成的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原则,是基于新环境下对外语教育意义的重新审读和悉心辩证,意味着对外语教学的形态和功能、教学品质和真值与网络教学环境契合度和交融度的理性思考,也标志着外语教学主导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求新的自觉追求,其终极旨归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将文明凝练成人格。

1 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

世纪之交,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随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传授一般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当今外语教学的新范式加以推广,引领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广义地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理念,既是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陈坚林,2010:83),又是一种基于对语言本质特征、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深层的认识与理解。一方面,它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理论依据,认为:①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收者,而是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有选择的接收和加工的学习者;②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强调学习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指导者(何克抗,1998)。另一方面,它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为一体,通过运用各种媒体和网络传播手段,以其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性对外语教与学的信息进行储存、加工、传播,将媒体网络技术与外语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将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将学习者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崇尚教师主导式自主学习,注重学习者外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在网络环境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双重作用下,主导式自主学习作为学习手段已不再是可能的选择,而是必然的选择,作为教学目标,也不再是一种虚拟的假设,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所谓“主导式自主学习”,简言之,是一种累积性并有目标指向性的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其表现形式为教师的参与度和干预度与学习者的能动性和独立性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循环。需要说明的是:①主导是指教师创造一种直接的相关学习环境,指导引领学习者通过感知认识能力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它包括启发式的讲解与传授,引导式的思考与探究,协商互动式的语言输出与实践等。它是以主动认知、自我发展为预设的,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是由下而上、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主动认知建构的基础,是内化认知主体自主性的前提;②自主,从认知层面上讲,是指相对于依赖教师指导而言的一定程度上的独立学习方式,而非自由学习。它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它需要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认知能力。它强调目标引导下的自我调控,主动参与和自我实现,其能力体现在自我计划、监控和评估上(庞维国,2003:53-55)。它是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自主与主导虽视角不同,但二者都注重认识世界、整合知识、建构意义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都是以开启心智,提升素养为关注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和主导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即自主以主导为行为指向,作为自我发展的航标,主导以自主为指称对象,作为高效认知加工的助推器,二者是两位一体、相伴同行、彼此相依、相互印证。

研究表明(江庆心,2006),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于教师指导与学习者自主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换言之,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适度释放与彰显,取决于主导方式的正确把握与应用。这既是意义建构者的主观需求,也是语言教学的客观要求,这是由语言习得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外语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对外语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和演绎,其认知系统始终处于结构与解构,再结构与再解构的动态进化与更新之中。因此,没有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指导,学习者仅凭自己的努力难以成为一个高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意义建构者。不仅如此,作为认知主体,每个学习者都具有个体差异(如各不相同的认知能力,因人而异的语言需求,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等),他们面临海量的网络资源时需要教师在心理、方法和知识层面上给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改进学习策略,评估自我认知,把握学习进程,筛选网上资源,强化自主意识,完成学习任务。

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不仅为学习者创设拟真的自主学习环境,也为教师创设了发挥主导作用的宽广空间,以其灵活开放、多维立体的特点赋予教师新职责和新角色。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①要充分考量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模式、情感世界、学习动机等个体差异性;②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创设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营造有话要说、有话想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交际氛围,组织实践活动,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世界问题和任务的探索与整合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保进知识意义和认知水平的建构与提高;③通过网络为学习者提供大量适时的、针对性强的、难易度不同的语言

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知识;④利用网络平台适时监控学习者学习过程,动态地调整教学并给予个性化指导。

2 多元互动教学原则

教学就是人与人主体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也不取决于学,而是取决于教与学主体之间双方互动的结果(王才仁,1996:56),是通过主体间话语生成、理解及交际实践实现的,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反复互摄交际活动完成的,是由外部介入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感知内化的结果。

所谓多元互动教学是指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和人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是一个以促进学习主体认知重组为宗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双边相互交流、互为对话的意义建构机制。它使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教学要素之间形成了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网络,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综合作用下,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或拟真的目标语学习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动用听说读写技巧,通过观察模仿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经过不断试验、探索、操作、反思及修正的历程,逐渐掌握语言知识或技能的意义(朱鸿雁,2006)。多元互动包括语言输入与输出,强调信息处理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强调教学主体间在此过程中对知识意义的磋商、推理和建构,并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主动认知的驱动下,学习者自己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逐步将知识解理、整合、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互动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被视为是语言使用最本质的特征,是学用外语的必经之路(王初明,2007:192-193)。

确切地讲,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语言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技能体系,具有较强的、与生俱来的、不可缺省的实践性。语言教学内容的传授就是借助师生、生生双向交流和互动进行的,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完成的。“交流促进学习者与学习伙伴共同建构话语,促进语言输入,只有当学习者的内部机制与语言环境交互时,学习才会成为可能”(EHis,1997:243-244)。通过多元互动交流及意义协商,即澄清、请求、理解、核查、确认核查、重复等,学习者不断发现语言和语言使用规则以及他人对自己语言使用的反馈,同时将新的语言形式、语用规则及功能运用到新的语言实践中,在循环往复的实践中,感悟语言运用规则,比照语言表现形式,体验语言的社会功能,反思自己语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纠正,从而完善自己的语言体系,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Rivers(2000:4)认为,互动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储存量,因为在互动中,在选择性注意和语言输出的联动作用下,学习者最容易获得可理解性输入,更容易注意到新的语言现象以及自己中介语体系的不足之处,有更多的机会修正自己的输出。

另外,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机整合,引发了原有的教学要素重新优化配置,由此孕育生成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中枢,以校园网为依托,以外语教学平台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结合校园网以及互联网中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网站,具有外语教学过程网络化和虚拟社会化特征的外语教学环境,进而使课堂教学交际化,教学过程社会化成为可能,也为多元互动教学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观照下,由互动链接而成的师生教学共同体被引入到生动、形象、开放、真实的语境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用多种互摄交流方式和手段,践行以言叙事、以言行事的社会交际功能,如既可以两人结对,又可以多人小组形式互动,既可以是文字、数据,又可以是语言、图形或图像形式交流,既可以是BBS、e-mail和留言板等异步的,也可以是聊天室、在线会议、面授讲解等同步方式进行互动。

教学实践表明(李秀英等,2000;文军等,2005;徐锦芬,2010),互动性是学习者认知图式不断更新、扩展和升级的基本特征,它将学习活动、愿望、兴趣和需求融为一体,是培养兴趣、发展个性、认识世界、整合知识、提高意义建构效率的有效手段和前提基础。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多元互动有助于学习者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助于学习者之间相互认知、取长补短,合作竞争,有助于学习者张扬个性和创造性,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意识,理性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

3 多元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中一个主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对外语教学的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社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外语教与学的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习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诊断、导向、激励、反思、改进、鉴定和咨询决策功能与反拔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呈现出信息资源丰富且更新及时、教学场景真实生动、教学时空无限拓展、个性化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等特征,具体表现为:①教学活动从常规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网络及社会;②教学媒介从传统的黑板、纸质教材、模拟语音室拓展为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音视频网络化学习平台、校园网及互联网等;③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④教学目标从知识储备转变为智力开发。对此,Brown(2003:2-3)曾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开发更真实的,具有内在激励作用的评价手段,这些评价手段应适合其所在的教学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由现代信息技术强势介入而生成的外语教学新现象、新特点、新环境和新模式势必导致外语教学评价体系内部重新调整,优化组合,如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及程序等,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新环境下外语教学实效性的稳步提升和外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力推行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是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自我成长、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教学、评价有机结合,同现共存,注重培养学习者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能否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及进一步深化外语教学改革,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也取决于与之相配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性(即多元评价机制),取决于其能否全面、客观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式教学的本质特征,为教与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将教与学纳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学教并重、高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轨道。

所谓多元评价是指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采用评价手段的多样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即是由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与

终结性评价、传统测评与网络测评、互动式测评与常规测评,以及教师评、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方式,收集并利用相关信息对教学、学习和课程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它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促进学习,改进教学和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评价的终极目标。它不仅关注教学成果和学生成绩,更关注课堂教学环节和过程,关注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关注学习者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激励学习者参与不同场合和形式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自主与合作,感受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实践,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与潜能,明晰努力方向与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多元教学评价是一个灵活开放、多维立体交叉、多项组合的评价体系,它包括课堂教学评估、学习档案、学习日记、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和访谈、督导检查、校内考试与校外统考等。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又是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评价者与被评者处于平等地位,针对教与学的所有环节实施考评与监督,既包括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和困难等,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等(金艳,2010)。

由此可见,以发展为主旨,以促学促教为目的的多元教学评价,凭借自身固有的导引、激励、诊断、监督等功能,在彰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内涵所指的同时,注重将多元互动式教学引向纵深,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点考评学习者在互动交流中炼就自主,在输出实践中获取真知,在深度探究中求得思辨,在本真思辨中追寻创新,实现了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教学评价三方有机融合,凝聚成一个具有共同教育理想诉求、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使命感的有机体,共存于外语教学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之中,促进外语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良性循环和外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Brown(2004:2)认为,“只有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评价才能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评价也将不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再是做作的、让人感到丢脸和焦虑的经历和体验”(转引自金艳,2010)。

至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尽管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互动式教学原则及多元教学评价原则运行方式有所不同,但三者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学习者自主能力为宗旨,均强调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在网络环境的辐射作用下,三原则有机集成,互为指涉对象,同构并存,力争使教学质量成为学习者“善学”能力的函数,而非教师“善教”能力的函数,将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确切地讲,主导式自主学习与互动式教学,作为组合概念,既是学习呈现形式,又是教学呈现形式,被视为教学流程中两个对应节点。其中,学是教的前提条件,也是教的补充与延伸。教是学的组成部分,是以助学为己任的,是服务于学的。教与学既是构成教育内涵的两个根本性主旨,也是构筑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的基石。而多元教学评价则是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两种行为汇合的媒介,是维系二者间有效关联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它是在基于主导式自主学习与互动式教学所构建的外语教育体系内展开的,以主动认知和互动体验为自身存在价值的描述对象,全程监督、实时检测、及时反馈、正确导向,因此,它必须体现教与学的外在形式特征,必须符合教与学的内在本真诉求。换言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之间如有一方衔接不当,或协调不畅,都会影响到教学效能,最终致使预定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原则是引导教学行为和活动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不同的教学原则承载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意识。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原则的构建是基于网络信息社会环境下对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外语学科发展的科学性路径的阐释与判断,是基于对外语教学活动的内在功能与外显规律的理解与确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以能力发展为本的目标导引下,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原则将教、学、评三种不同的知识运行形式进行优化重组并赋予新的诠释与规定,构建起一个知识输入、技能实践和多元反馈的教学生态循环联合体,通过链条传导效应形成了一个彼此互相支撑、交叉渗透、环环相扣的耦合联动机制,将焦点锁定在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主体间的互动体验上,共同关注外语教学过程社会化的回归与再现,关注外语学习者在此过程中的学识、智能与素质的均衡发展,力求新环境下外语高等教育终极目标与其实施路径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实现外语教育实际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Brown,H,D,Languag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Classroom Practices[M],New York:Longman,2003

[2]Elli,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Rivers,W.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5)

[6]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2)

[7]金艳,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外语,2010(1)

[8]李秀英,王义静,互动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9]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1]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环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12]文军,朱国振,大学英语传统视听说教学模式和网络交互式视听说模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13]徐锦芬,曹忠凯,国内外外语/二语课堂互动研究[J],外语界,2010(3)

[14]朱鸿雁,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协作教学模式的探讨[J],外语界,2006(S1)

[15]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J],中国外语,2010(3)

作者:葛宝祥 王琦 王云杰等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论文 篇2:

论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有利于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改革,使外语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网络环境;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Brown 曾说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如将二者分离,必然会损其一。”(Brown, 1980)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不是消极地反映社会文化系统,而是积极地帮助人们构筑其社会文化系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语言学家Sapir 也曾说:“语言交际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 1921)人际交流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实施的,二者又都受制于文化。有语言学家认为,“文化即是交际,交际就是文化。”同时,有专家预言,“21 世纪人类‘文化冲突?蒺将比战争威胁更显突出。”研究表明,我国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常为“文化错误”,而且其社会文化能力滞后于语言能力,难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从语言教学改革入手,扭转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脱节的现象。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地球村逐渐形成,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很方 便地了解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其地位更加显著。我们用英语和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人进行文化、科技、商务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但只懂语言不懂文化背景知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因此,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和它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概念,涉及很多领域,如人文学、社会学和语言学,最重要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人类学家Tailor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Goodenough,1981) 束定芳和庄智象则认为,“从文化的结构特点出发,文化是通过社会学习得到的知识。”(束定芳,庄智象1998)。

戚雨村对文化的定义更为全面,“文化的范围包含了三个层次: ①物质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②制度、习俗文化,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 ③精神文化,它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信仰,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品。”(戚雨村,1998)。

中西语言文化间有很大差异,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不了解,意识不到这种差异,往往产生学习障碍和错误。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外语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方式体现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系意义和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时认为后者更为严重。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影响比较广泛。在我国外语界,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网络的发展,一个全球性的系统已经形成。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编译码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的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存在差异。(张艳,杨跃2006)

传统语言学家Lado (1961)认为英语水平(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是由知识和技能两大部分组成的。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语音;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但并没有强调知识和技能是密切相连的,而语境、语篇和情景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为这种孤立的知识和脱离情景的技能难以保证有效的交际。因此,现代语言学家将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文秋芳,1999),因为外语的交际总是发生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英语又是国际语言,交际双方可能来自说英语国家,也可能来自非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差异很大。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必须包括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单单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应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组成。而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策略能力构成。其中语言能力指句法、词法、语音、拼写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体又分为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语法能力指学习者能够选择合适的单词和恰当的句子结构,然后将所选单词合理的组成句子,并正确地说出来。语篇能力指将话语组成互相衔接、连贯的、完整语篇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

(1)A: That?蒺s the telephone.

B: I?蒺m in the bath.

A: OK.

就字面而言,A和B之间的对话没有什么连贯性,即没有什么衔接手段将他们联系起来。但从言外行为上看,A和B之间所说的话语是相关的,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的隐性衔接与连贯上,只不过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如果将其补全,就会产生下面的结构:

(2)A:That?蒺s the telephone. (Please go and answer it.)

B:No, I can?蒺t answer it, because I?蒺m in the bath.

A:OK. (I?蒺ll answer it then.)

这个例子说明语篇不仅通过语法来规范句子,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按约定俗成的规则来完成其连贯性。语用能力指在非语言环境中表达和实施语言的能力及掌握语言使用规则的能力。非语言环境指的是交际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和文化背景。

策略能力指的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如何正确的评估自己以及对方的语言和背景知识,然后做出计划,即选择何种方式实施交际目的,最后由相关的心理、生理机制来完成既定的计划。具体细分为补偿能力( compensation competence) ,即如何在出现表达困难时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讲话内容;协商能力( negotiation competence) ,即如何在出现理解困难时获得意义。前者可通过同义词,体态语等获得补偿,后者可通过重复,重新组织话语等来帮助对方理解话语。

由此可见,跨文化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

三、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化教育不足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只是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文化教学,未能把与所授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其语言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能正确地传达或接受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所有信息,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这种传统的语言教学观侧重于对语言知识本身的教授,几乎没有考虑到语言与其他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所要求的文化背景,从而导致语言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重视不足。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对文化因素的研究不足

回顾语言学理论研究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即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及功能主义语言学。这四个阶段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只强调语言系统本体性的研究,主要揭示了语言系统组成部分(语音、词汇、句法及语义等) 各自内在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并探讨了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规律。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认识,由此可见,语言学理论研究对文化研究的不足间接地影响到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实践。(王蕴喆,2006)

2. 语言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重视不足

语言观指导着语言教学,就英语教学而言,它经历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和英语作为外语(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的教学分化。19 世纪,英国殖民地一直把英语教学作为以英国文学同化其殖民地的媒介而存在,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直接教学法。20世纪20 年代,ESL具有传递知识的实用功效这一观念开始出现,到了50 年代,ESL与EFL开始被人们区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FL)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对外的交际,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SL)着重于培养学生内化英语作为语言的功能。后来相继出现了一些以不同语言学流派或其中某些观点为指导的教学法,如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的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听说教学法,以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的自然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多注重于语言形式和机械的句型练习。

3. 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每周4个学时大班填鸭式授课方式,教师仍唱独角戏。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起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促进者的作用。有的高校虽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加设了口语课,但一两个课时让50多人互动起来,客观上确实有一定难度。而且,传统的教师举例、学生反复操练的教学方法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英美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教材单一,缺少较强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具有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无法将学生从课堂解放出来进行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制定每个人的学习策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语言教学的质量问题,就必须对语言与文化关系重新认识,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成为相互支持的整体。

四、利用网络环境,改进外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外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契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改革方向,将课堂语言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小班口语辅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整体进行英语教学,补充大量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语言文化,深入并恰当地使用英语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网络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互联网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更多接触和了解英语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外语学习是一种跨文化学习,而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给跨文化交际学习带来一场变革。网络不仅具有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学习资源,更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平台。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英语教学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全球意识并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显得尤其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培养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通过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 从而熟悉外国文化。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外国文化资料,通过播放相关的课文录像及英文歌曲和电影,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外国人交流时使用的语言、表情、手势等,体味其交流的真实性。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外教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文化上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强化,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五、结束语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改进外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书目:

[1] Brown, H. D.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0. 27

[2]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21. 31

[3] Goodenough. Culture, Language and Society [M]. Benjamin 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23

[4]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M]. Teacher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73

[5]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 戚雨村, 语言·文化·对比[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7] 张艳,杨跃 网络外语教学新模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电化教学 第110期 2006年8月 57

[8] 王蕴喆 文化导向型外语教学模式与跨文化交际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年第4 期 总第144 期 175-176

[9] 文秋芳, 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作者:杨小惠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论文 篇3:

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形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大学外语教学中高校急需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外语教学模式,跟上高校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利用新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探索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推动大学外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外语;教学形式

引言:新课程强调,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形式,与时俱进。网络环境的改变,对大学英语教学形式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要求。传统的“讲授——学习”模式已经较难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和高校管理者,应当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手段,跟上全新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网络环境的大学外语教学形式优势

(一)形成多感官结合的教学环境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學外语教学模式,应以教材为主,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授教学内容时,教师利用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技术,将背景文字资料变成有声有画,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能够让学生利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主动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表明,单一的传统形式的讲授、学习模式,学生的积累性是学生学习效率最低的,而多种感官学习,能让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形式能提供帮助。

(二)活跃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形式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网络环境,教师能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楚展示教学重难点,教师接着可以组织开展小组讨论、主题辩论会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教学中轻松掌握知识,通过课下在外语网络平台上学习,再在课堂发表看法,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清楚、全面的认识到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和学习目标。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形式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一个功能齐全和数字化外语教学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维护,现阶段的高校,能实现完善的设备是不够的,没法做到全面配套,所以一些大学著名的名师资源无法得到应用,相应的软件也没有配套,因此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浪费。

(二)教师的技术水平不够前进,缺乏教学人才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技术。以目前看来,外语教学运用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因为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在教学中常常不用或者是因为不够熟练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网络教学环节不能好好更好地实施。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形式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大学外语教学的形式

不断的丰富和完善隐喻数字化资源,做好资源和实验室能做到整合,还需要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建议一个属于自己的高校的教学资源库,促使师生随时随地共享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在大学课堂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教学形式。现阶段的教学形式包括以下几类,可以适当完善和创新。

1.教室局域网的教学形式

利用局域网,教师能通过多媒体与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通过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师生交流。局域网同时还具有示范教学、单独对讲、分组讨论、监视监听、随机点民等功能,实现教学互动。例如还可以利用平台测试听力、口语,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是现目前的教学优势。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还能实现资源共享,适时进补,特别是像学习通超星平台的使用,做到了点名、课件分享、上课回答问题收集等功能,方便学生学习。

2.微信、QQ、钉钉、学习通交流软件的互动教学形式

QQ最早只用于聊天,但是在新疫情的形势下,腾讯会议、作业打卡等形式功能出现,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在课下也形成模拟课堂,例如QQ群的共享、QQ群的谈论,钉钉软件上的群直播,不限人群的功能就不再只是局限于信息的,传递信息上较以往更具有明确性和确定性。同时也可以在此平台上视频交流,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促进整个外语教学进程的改革。

以上的教学模式要利用合理的网络环境,合理利用手机和电脑资源,改变大学外语教学传统教学形式,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对大学外语教学系统的维护,引进高技术人才

鼓励高校积极投入资金完善大学外语教学系统的维护,补齐教学资源,这样使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能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还要引进高技术人才,组织以人才带动教师能力,培训信息化水平,让高校的发展进一步向前。

(三)不断完善教师的技术水平,发掘个人潜力

年轻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技术,团结老教师探索和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带着信心去挑战以往教学的教学方法,并且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加工,让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现自身教学特色,形成教学个性化理念,这将不断完善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校实践的教学中,若想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师生之间必须有效交流,而网络环境下的技术运用,有利于大学外语的教学形式转化,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高效教学形式。所以,为了跟上时代步伐,各高校应抓紧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同时大学教师也必须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方法,紧跟学生的认知需求,发挥网络环境下的最大优势,充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让师生在轻松、高效的课堂中学习到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奠定持续性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讨.[J].农家参谋,2019年15期

[2]胡晓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8年25期

[3]刘占斌.《基础日语》课程建设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青年文献,2021年4期

作者简介:刘占斌(1991.1),男,吉林省长春人,硕士研究生,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日语教学与日语语音学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高校日语专业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GJX2021D498)

作者:刘占斌

上一篇:贷款公司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财政政策问题研究论文